粤剧的历史(精)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粤剧字号: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源自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至清朝末期,为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
2006年5月20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的起源与发展粤剧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在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文学体—唐诗。
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演讲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
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便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代,杂剧是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
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
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
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
公元1561年《广东通志》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
这证明其时粤剧已经形成并盛行。
为区别外来戏班和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
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粤剧介绍

在唱腔和唱腔之间的场面用作衬托演员 动作和渲染气氛之用。
一、粤剧的起源 二、粤剧的历史
五、粤剧的戏服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 剧欣赏
四、粤剧的化装
一、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贱,褶、用子ຫໍສະໝຸດ 老途亦、甚称少广海
均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的不 褶大开
文 低能 子领氅
()
角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 襟 , 阔 袖 长 袍 , 和
皇 亲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粤剧乐器的种类
吹管乐器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敲击乐 器
器吹 管 乐
弹拨乐
拉弦乐 器
敲击乐
粤 大喉(男角高腔 剧) 的 平喉(男角平 唱 腔) 腔 子喉(女角专用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

粤剧文化岭南艺术之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深受岭南地区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曲艺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粤剧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对岭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粤剧文化在岭南地区的艺术之力。
一、粤剧的历史渊源粤剧源于南音,起源于广东地区,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它在韶州南音的基础上融合了汉调、曲调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初期的粤剧以民间戏为主,后来在官方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和传承,粤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曲艺体系,成为岭南地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粤剧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音乐表演:粤剧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曲调、节奏和音色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其中,击鼓和敲板是粤剧音乐的重要元素,能够令观众更好地体验剧情的变化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2. 丰富的唱腔形式:粤剧的唱腔形式多样,包括高腔、中腔、低腔等不同音调,通过切换唱腔的方式来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而“春怨”、“夜行船”等经典唱段更是粤剧独有的代表作品,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使观众为之动容。
3. 精湛的表演技巧:粤剧演员擅长运用面朝观众的侧脸表演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角色。
同时,通过身段的灵活运动和舞蹈动作的展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三、粤剧对岭南文化的影响1. 传承传统价值观:粤剧以其悲欢离合的剧情,传递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友情和爱情的价值观。
观看粤剧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人深思家庭、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2. 宣扬岭南文化:粤剧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民情,更是宣扬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剧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
3. 增强民族凝聚力:粤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非遗系列之粤剧介绍

• 清咸丰年间,粤剧传入广西。
• 清光绪年间,粤剧的名称出现。 •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改用广州方言 。 • 辛亥革命后,粤剧受文明戏、话剧的影响,20
年代以后又受西方现代电影艺术的影响,从而引 进了时代歌曲和西方爵士音乐,除使用民族乐器 演奏外,还使用了小提琴、电吉它、爵士鼓、小 号等,并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粤语 演唱 。 •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 艺人积极挖掘优秀剧目、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 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 1953年,广州粤剧团成立。 • 1956年,周恩来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 • 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 粤剧院。 • 1960年,广东粤剧学校及其湛江分校成立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 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 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 36 [2]。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 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岭南文化 粤剧PPT课件

老用褶
、途子
少甚亦
均广称
可 穿 。
;
文 、 武 、 贵 、 贱 、
海 青 是 生 角 常 服 ,
文 的不 褶大开
角 低能 子领氅
()
穿 官 衣 。
级 , 通 常 武 角 穿 开 氅 ,
穿 用 , 但 身 份 比 穿 蟒
海 青 相 似 。 无 官 者
斜皇
襟亲
, 阔 袖 长 袍 , 和
大 宦 之 常 服 , 是
二、粤剧的历史
早期的戏班艺人为了方便互相联络和安排 与班主订立合约,便在佛山成立一个行会组 织,名琼花会馆。琼花会馆附近设有琼花水 部,是戏班的红船用來停泊的地方。所谓红 船,是一艘用木造的帆船,船身大部分涂上 红色。红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载戏班成员及戏 箱,戏箱里有服装、装饰等在舞台上使用的 物品。以前粤剧班经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演 出,往來只能靠船,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要在 戏船上食住,后来戏院渐增,而且交通工具 日益发达,红船作用消失,就被淘汰。
三、粤剧的行当
“十大行当”:
末、净、生、旦、 丑、外、小、贴、 夫、杂。
“六柱制”:
文武生、小生、花旦、 二帮花旦、武生、丑 生
“文武生”:顾名思义就是能文能武的角色。演 员的要求,难度很大,要求能唱能打。不仅演 出的戏路广,对演员的声、色、艺,唱、做、
念、打’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小生”: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 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 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 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
一、粤剧的起源 五、粤剧的戏服
二、粤剧的历史 六、粤剧的音乐与唱腔
三、粤剧的行当 七、粤剧名伶与粤剧
四、又名广府大戏)是广东地区 主要戏曲种类,源流上溯明嘉靖年间, 明清两代已见传演,最初的演唱语言是 戏蓬官话,后来渐渐演变成粤语。粤剧 在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最常见 ,而且十分流行。粤剧融合了中国其他 戏曲,例如戈阳腔、昆腔等。清朝末年 ,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因为文化人 想利用粤剧作为宣传革命的途径,所以 为了令广州人更容易明白,于是加入了 大量广州话。粤剧早期多在戏蓬内演出 , 戏蓬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粤剧作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其精良的表演技巧、丰富的演出题材以及其独特的音乐曲调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其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粤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
一、起源及发展历史粤剧,顾名思义,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
关于粤剧的起源,在历史学家和文艺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
据一些史书记载,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个时候在广州等地已经有人编演传统节目供人娱乐。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潮汕地区的剧种与音乐相结合,衍生出了粤剧这一戏曲表演形式。
最早的粤剧演出形式是“海珠角”,其表演内容主要是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或故事情节。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一批台湾和香港的剧团走入广东,才有了现代粤剧的逐渐成型与发展。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目前,粤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被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
二、表演特点粤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音乐曲调——与其它传统戏曲区别最大的就是音乐元素。
粤剧中不仅仅有京、胡、蜀、粤等多种音乐曲调,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粤曲。
这种曲调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变化多样的节奏,非常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2、剧目大多讲述传统故事——粤剧表演的内容大多都是由古代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和中国历史故事等各种元素组合而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武侠故事和宫廷戏剧。
3、以武打为主——在粤剧表演中,武打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男主角担任。
由于广府武术历史悠久,所以粤剧中的武打技巧非常独特,包括拳术、剑术、棍术、指法等等,其中主角的表演尤为重要。
4、角色特点鲜明——粤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表演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比如男性主角通常有才华、勇气、智慧三个方面的特点,而女性角色则更注重柔美的动态表演。
三、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在海外也有着大量的粉丝。
粤剧详细介绍

粤剧详细介绍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广东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最初是以本地的民间歌谣、小曲为基础,融合了弋阳腔、昆腔等多种声腔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南音、木鱼歌、龙舟歌等广东民间说唱艺术的元素,使得粤剧的唱腔和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粤剧的唱腔是其一大特色。
主要包括梆子、二黄、西皮等,每种唱腔都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梆子腔高亢激昂,多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情节;二黄腔则较为平稳、深沉,适合抒发内心的情感;西皮腔则活泼明快,常常用于喜剧场景。
此外,还有诸如南音、龙舟、木鱼等说唱腔调,为粤剧增添了独特的地方色彩。
粤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做、念、打。
“唱”即歌唱,要求演员有优美的嗓音和准确的音准;“做”指的是身段表演,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念”则是念白,要有清晰的发音和恰当的语气;“打”则是武打动作,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
在粤剧的表演中,演员的化妆和服饰也十分讲究。
演员的面部化妆采用独特的脸谱,通过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服饰则华丽精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服装款式和颜色,如帝王将相的服饰通常金碧辉煌,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则较为朴素。
粤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等多个方面。
经典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粤剧的乐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队通常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如高胡、扬琴、锣鼓等。
乐队的演奏要与演员的表演紧密配合,营造出合适的氛围和节奏。
在过去,粤剧主要在民间的戏棚和茶楼中演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的粤剧演员、举办粤剧文化节等。
粤剧的起源是什么

粤剧的起源是什么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那么粤剧的起源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粤剧的起源,希望能帮到你。
粤剧的起源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关于本地班来源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广东戏剧史略》的说法,按《史略》所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
创立的琼花会馆“,作为记载粤剧本地班始源,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
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19世纪40年代中,广府戏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當時,盧太尉下令新及第進士等人均要上門拜 見,偏偏李益沒有前往,盧太尉惱恨李益之「無 禮」,遂將他安排至邊關為參軍。
• 三年後,李益得以回京,卻又被盧太尉迫令與 其女成婚。
• 小玉聞訊,以為李益負義忘情,後得豪士黃衫客 之助,夫妻終得團圓。
腿功
粵劇又名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種。它源自明 朝嘉靖年間,明清兩代已見傳
粵劇的語言發展
最初的演唱語言是戲棚官話,後來漸漸演變成粵語。清朝 末年,粵劇開始出現廣州方言,因為文化人想利用粵劇作 為宣傳革命的途徑,所以為了令廣州人更容易明白,於是 加入大量廣州話
粵劇的傳統
早期多在戲棚內演出,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 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 和酬神等
--粵劇的歷史 --粵劇的起源 --腦圖 --粵劇的樂器
轉變
派別
粵劇的歷史
起源
樂器
公開表演
詳刊
舞台
發展
香港
海外
佛山是是粵劇的發源地
據史料記載,佛山在明初已有“雜 扮故事”、“七月七之演戲”。
至今,粵劇行內仍有“未有八和, 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之 說。
清咸豐年間,粵劇名伶李文 茂在佛山率領粵劇藝人起義, 更是世界戲劇史無前例的壯舉。
禁,欲殺之。 ‧ 慧娘陰魂不息,化成厲鬼,知悉賈似道的陰謀後,將
裴生救走,並痛懲奸相
‧ 慧娘遂得借昭容之身還魂,與裴禹成婚。
帝女花
‧明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因奉帝命而在乾清宮前連理 樹下選婿,下嫁周世顯
‧時值崇禎末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於媒山
‧長平公主雖被父帝砍殺,卻未氣絕,被人救了
戲棚
粵劇的樂器
•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靠琴弓和琴弦 互相磨擦而發聲的樂器
• 中國的拉弦樂器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 力,深受全國人民喜愛
• 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和 伴奏
• 胡琴有二胡、高胡、中胡、革胡及低音革胡。 此外,樂團亦會隨樂曲的需要採用其他不同 形制的拉弦樂器
.神功日 .節日 ‧傳說
起義失敗後粵劇一度被禁, 經鄺新華等人努力,粵劇得以 重生,並組成了粵劇同仁的新 組織——八和會館。
二十年代初,省港班的崛起,“薛 (薛覺先)馬(馬師曾)爭雄”, 促進了粵劇的改革和興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粵劇得到 繁榮和發展。
粵劇發展的先驅者:一派宗師薛覺先
近一百年來,佛山傑出粵劇藝術家輩出,有辛亥革命前後對粵 劇作過重要革新的黃魯逸、張始鳴及一派宗師-薛覺先在粵劇的 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對粵劇進行了種種改革, 培養粵劇人才。
身法
技巧
步法
腰功
• 勾腳:練習腿功的基本動作。先將 腿伸出,腳板繃直,腳尖和腳背用 力勾向自己的身體。勾腳用於壓腿、 踢腿和抬腿的動作中。
• 壓旁腿:腿功基本練習之一。身體 左側對扶杆,右手手掌向上,左手 執拳,挺腰,眼望前方。左腳曲膝 上扶杆,勾腳,上身側身下壓,右 手伸前,盡量觸及扶杆上的腳尖。 左右腳交替練習。
劇目
再世紅 梅記
劇目
紫釵記
帝女花
再世紅梅記
‧ 裴禹遊玩西湖之際,邂逅奸相賈似道之妾李慧娘,二 人惺惺相惜,互相讚美之餘,仍無奈要分離。
‧ 賈似道知悉後,竟將慧娘殺了。 ‧ 後聞得一女子昭容貌美,兼且酷肖慧娘,想納為妾 ‧ 裴生示意昭容扮成瘋女,杜絕賈相之色心。 ‧ 可惜被賈似道洞悉其情,假意放走昭容,卻將裴禹拘
據說以前的戲是沒有演員翻筋斗的,只是一次某戲班下鄉演 出,開鑼前見兩孩童在田邊翻筋斗,花樣甚多,很是好看, 于是演員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圍觀,有好事者想去叫他們過來, 兩童子卻翻著筋斗躲開了,好事者快步追上去,眼看即將趕 上,兩童子就在田 邊田竇處一個筋斗翻了下去,就此消失 不見。戲行的人對此驚疑不定,更對那些花樣多多的筋斗念 念不忘,認為是仙人對他們的指點,于是潛心研究模仿翻筋 斗之法,更把兩童子供奉為神,因他們是在田竇處消失,故 稱之為“田竇二仙”。從此以后做戲時就多了翻筋斗。現在很 多劇團下鄉演出,通常會根據舊俗,先來一段“神功戲”排場, 再由“五軍虎”大翻、級翻、背翻,翻一輪筋斗,既是請神祈 福,也是答謝仙人對他們的指點。
.指為神做功德 .包括節日、神誕、打醮、平日燒香拜祭及修築祭壇或 廟宇等 .不一定只是演戲 .寓意“娛神娛人”和“神人共樂”,稱為“神功戲”
.盂籣節 .太平清醮
於農曆的鬼節舉行 源於佛經<木蓮救母>的故事 香港在和平後於鬼節打醮,用意為超渡亡魂
長洲每年都有大型的神功戲上演 以前長洲居民以鶴佬人為主,故上演佬戲 現在鶴佬人減少,廣府人較多,故上演粵劇 由於太平清醮是請所有的神看戲,所以設置於戲棚 後的神棚要大一些
•掃堂腿:用腿在地上掃一圈,似掃帚掃地 搬腿 (朝天蹬)而得名。左腿曲膝下Fra bibliotek,右腿往右側繃直
伸平。雙手按地,眼看雙手,上身往前伏
傾斜,身體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腳繃直,
按逆時針方向在地上掃成圓圈,掃過雙手
‧後來,避居尼姑庵中。世顯在庵,遇上長平公主, 幾番試探,長平才肯重認世顯,並相約於紫玉山房 會面。
‧此事為清帝知悉,利誘兩人一同返宮。夫妻二人為 求清帝善葬皇父,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乾 清宮前連理樹下重相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紫釵記
• 才子李益,元宵夜拾得一紫釵,遂與小玉結下一 段紫釵姻緣
粵劇藝術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豐富優美的唱腔;獨特瑰麗的服裝、臉譜; 吸收了本土藝術八音、木魚、粵謳的民間傳統 音樂 粵劇例戲,精美見稱的舞臺多達11360 個的劇碼更堪稱世界之最。
粵劇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
粵劇傳播到亞洲、美洲、澳洲、歐洲、非 洲
粵劇成為海外擁有最多觀眾和最有影響力 的劇種,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
• 踢正腿:雙手橫向伸出,上右步, 左腿繃直,勾腳,用力往額頭上踢 起。左右腳交替練習。
勾腳 壓旁腿
踢正腿
踢十字腿
•踢十字腿:雙手橫向伸出,上右步,左腳 繃直,勾腳,往右耳方向踢起,眼看前方。 左右腳交替練習。
•搬腿 (朝天蹬):右腿繃直站立,左手掌心 向上托起左腳跟,曲膝上抬至腳掌朝天, 右手托掌。左右腳交替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