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辅导5

创新教学辅导5
创新教学辅导5

第三章创造性教学案例研究与评析

【知识点】

1、指导——自学教学

2、提问——讨论教学

3、引导——探究教学

4、质疑——发现教学

【内容详解】

第一节指导——自学教学

一、方法简介

含义: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进程,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辅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的一种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信息流程上体现为学生的双向交互作用。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对象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二、特点

1、教师是问题的创造者,而不是最后的解决者。

2、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教师的指导功能集中表现在组织学生自学上,包括内容及时间的把握等。

三、创新之点

1、学生的自学进程是在教师有条不紊的指导控制之下进行的,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是充当学生认知的引路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者。

3、既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四、注意之点

1、教师的指导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2、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时机、适度。

3、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完全自学,同时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提出合理要求,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4、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应研究编写相应的各学科指导——自学教材。

5、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第二节提问——讨论教学

一、概述

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先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学中存在的是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边关系。

二、评析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

2、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趋于科学化。

3、教师的提问是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

4、讨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是课堂中的真正主角。

三、注意之点

1、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须精心准备。

2、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要具备高超的课堂教学管理和驾驭教学进程的能力。

3、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遵循一般教学过程规律的同时,还要就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作正确引导。

5、教师应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渲染讨论的气氛。

6、教师应把握问题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7、教师应对提出的问题与学生一起作总结。

第三节引导——探究教学

一、概述

引导——探究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理论依据是探究学习理论和现代心理学。前者强调学生自主地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并获取知识,主张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儿童从事研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后者中的反审认知理论则认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其主体意识能监控现在、计划未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是该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双边关系活动的基本形式。该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点评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对问题进行假设,并引导对假设的结论进行讨论。

2、该教学方式的关键在于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反审认知的思维能力。

三、注意之点

1、引导——探究的教学过程是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教学过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具体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掌握一般性知识,二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探究思维能力与精神。

2、教师应掌握教学心理学原理的理论和知识,要进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改革。在组织教学上,引导过程要精心设计,提出一些敞开思路的点拨式问题,适当运用课堂激励机制。3、教学应面向全体,并要做好教学总结工作。

第四节质疑——发现教学

一、概述

质疑——发现教学是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理论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和赞可夫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其特点在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点评

1、质疑——发现教学能更充分地利用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2、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

3、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自学能力。

4、有助于更加长久地保持和记忆教学知识点。

三、注意之点

1、教师应确立“以学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念。2、教材的编排结构应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教学艺术手

初一教学辅导全套视频教程【完整版】

初一教学辅导全套视频教程【完整版】初一教学辅导全套视频教程【完整版】残梦初一数学学习专家指导视频教程 初一数学学习专家指导1 初一数学学习专家指导2 初一数学学习专家指导3 初一数学学习专家指导4铜雀台 七年级语文辅导实用教程七年级语文辅导教程1 七年级语文辅导教程2 七年级语文辅导教程3夺宝联盟 人教版初一作文视频教程 人教版初一作文01 人教版初一作文02 人教版初一作文03

人教版初一作文04 人教版初一作文05 人教版初一作文06 人教版初一作文07 人教版初一作文08 人教版初一作文09 人教版初一作文10 人教版初一作文11 人教版初一作文12 特务迷城 七年级地理教材指导教程七年级地理教材指导1 七年级地理教材指导2 七年级地理教材指导3 七年级地理教材指导4血滴子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教程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1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2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3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4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5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6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7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8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09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0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1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2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3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4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5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6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7 苏教版初一生物实验18 孤胆特工 初一英语学习视频教程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1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2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3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4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6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5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8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0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1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2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07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3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4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5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6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7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8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19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0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1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2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3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4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5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6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7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8 初一英语学习教程29

电工技术(第三版席时达)教学指导、习题解答第五章.docx

第五章电路的瞬态分析【引言】①直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值 稳定状态(简称稳态)交流电路:电压、电流为某一稳定的时间函数 ○2当电路发生接通、断开、联接方式改变及电路参数突然变化时,电路将从一种稳态变换到另一种稳态,这一变换过程时间一般很短,称为瞬态过程或简称瞬态(也称暂态过程或过渡过程)。 防止出现过电压或过电流现象,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3 瞬态分析的目的 掌握瞬态过程规律,获得各种波形的电压和电流。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产生瞬态过程的原因和研究瞬态过程的意义。 2、掌握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理解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的概念。 3、理解RC电路和RL电路瞬态过程的特点。 4、了解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 本章重点: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R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 本章难点:初始值的确定。 5-1瞬态过程的基本知识 一、电路中的瞬态过程 【演示】用根据图5-1-1 制作的示教板。观察开关S 合上瞬间各灯泡点亮的情况。 S I C I L I R +C L R U S - HL 1HL2HL3 图 5-1-1 【讲授】开关 S HL 1突然闪亮了一HL 2由暗逐HL 3立刻变合上瞬间下,然后逐渐暗下渐变亮,最亮,亮度稳 去,直到完全熄灭后稳定发光定不变 有瞬态过程无瞬态过程

外因——电路的状态发生变化(换路) 电路发生瞬态过程的原因 内因 —— 电路中含有储能元件(电容或电感) 二、换路定律 【讲授】①换路定律是表述换路时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变化规律的,即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和电 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②设以换路瞬间作为计时起点,令此时 t =0,换路前终了瞬间以 t =0 —表示,换路后初始瞬间以 t =0 +表示。则换路定律可表示为: u C (0 +) = u C (0 — ) 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不能突变 i L (0 +) = i L (0 — ) 换路瞬间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 换路后 换路前 初始瞬间 终了瞬间 【说明】①换路定律实质上反映了储能元件所储存的能量不能突变。因为 W C = 1 Cu C 2、W L = 1 Li L 2, p= dw 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 2 2 u C 和 i L 的突变意味着能量发生突变,功率 dt ②当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换路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中, u C 和 i L 必然是连续变化的,不能突变。 这种电流和电压的连续变化过程就是电路的瞬态过程。 ③电阻是耗能元件,并不储存能量,它的电流、电压发生突变并不伴随着能量的突变。因此由纯电 阻构成的电路是没有瞬态过程的 。 ④虽然 u C 和 i L 不能突变,但电容电流和电感电压是可以突变的,电阻的电压和电流也是可以突变 的。这些变量是否突变,需视具体电路而定。 三、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三要素法 【讲授】①一阶电路是指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或用串、并联方法化简后只包含一个储能元件的电 路 经典法 (通过微分方程求解) ②分析一阶电路瞬态过程的方法 三要素法 (简便方法,本书只介绍此法的应用) ③在直流电源作用下的任何一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只要求得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这三个 要素,就可完全确定其在瞬态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三要素法:

线上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在线教学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方案》和《淮北市教育局普通中小学线上教学工作方案》通知要求,为贯彻县教育局和刘桥中心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以及“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方针,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以尽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准备工作 1、优化家庭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相关设备,做好硬件支持。 2、摸清每个学生具备线上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3、参加学校教师进行线上教学课程观看方法的研讨,并亲自动手操作。 4、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观看方法。 5、制定线上观看课程表并分发到班级群。 三:具体教学安排 教学主要采取线上直播教学,老师线上辅导答疑。 (一)学生观看教学直播方法 1、电视观看方法: (1)电信网络电视:IPTV 首页--停课不停学 (2)移动网络电视:左上角推荐或教育--安徽省中小学线上教育,选择淮北市即可收看

(3)联通网络电视:安徽联通 IPTV 用户直播点播随心看 2、手机或平板观看方法: (1)电信网络:下载“名师云课堂”观看 (2)移动网路:下载“和教育”观看 (3)联通网络:下载“沃视频”观看 3、电脑观看方法: 登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首页--线上教学课程观看线上教学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8d13532342.html,/ (二)线上教学要求 1、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线上推送的课程,统一作息时间,及时总结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解决。 2、在线教学研讨工作,积极参加研讨活动,讨论推送课和自录课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改良建议。 3、提前备课并全程线上随堂听课,记录好重难点,线上直播教学结束后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答疑解惑。课后及时布置作业并批改,确保学习效果。 4、与学生家长做好交流工作,让家长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督促学生上好线上课并反馈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学习状态。 5、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视力保健,加强体育锻炼。 (三)线上教学工作开展具体方案 借助淮北市智慧教育平台、钉钉教育管理系统、微信群、QQ群

《步步高》教学辅导电子版,有习题,有解析,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3讲 原子结构 1.(2009·成都模拟)铋(Bi )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20983 Bi 和 21083 Bi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0983Bi 和21083Bi 都含有83个中子 B.20983Bi 和21083Bi 互为同位素 C. 20983 Bi 和 21083 Bi 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20983 Bi 和 21083 Bi 分别含有126和127个质子 答案 B 2.(2008·全国理综Ⅱ,1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质量数为A ,含N 个中子,它与1 H 原子组成H m X 分子。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m A +2 (A-N+m ) mol B. A a (A-N) mol C. m A a +(A-N) mol D. A a (A-N+m ) mol 答案 A 3.(2009·商丘模拟)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 倍(a >1),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 ( ) A.2a +2 B.2a +10 C.a +2 D.2a 答案 A 4.(2008·上海,2)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 CO 2的电子式为 B.Cl - 的结构示意图为 C.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 2H 4 D.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为17 37Cl 答案 B 5.(2009·长春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B.石英的化学式为:CaSiO 3 C.在CS 2、PCl 3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D.Ar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差生辅导教学计划[合集5篇]

差生辅导教学计划[合集5篇] 在中心校的精心组织下,在中心完小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差画上句号了,在画上句号之前,为了进1步完善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对此次期末统测进行周到、详细的分析。 1、试题结构分析。 此套试题有县教育局统1命题,乡中心学校统1组织测查。试题共有3部份组成:积累与应用(40分);浏览(30分);习作(30分)。新老结合,无怪题困难出现,重视测查基础知识,但也不缺少能力提拔题的`出现。试题可以说是完善无暇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扎实基础知识的习惯,又提拔学生浏览能力。 2、本班情况分析。 5年级(13)班共有学生人数31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6人,结合4年级升上了的成绩而言,有7名优生,4名差生,中等生寥寥几人,实属两头长,而中间细的班级。 本人自接这个班以来,结合本班的特点,进行了屡次教改实验,在上学期的期末统测中已略见成效,这学期本人也不敢有半点怠慢,在原本的基础上极力完善和提高。 3、本班统测情况分析。 本班有共31人,实考31人,总分分,平均分分,优生人,优生率,差生人,差生率,合格人,合格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 根据学生具体的答题情况,总结概括共存有1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古诗拿不准春季和夏季。 2、书写古诗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3、看拼音书写汉字,写不出汉字或书写错别字成了普扁现象。 4、书房的对联选择不正确的学生较多。 5、指明点金不懂专懂的格言不知道。 6、浏览丢分较多,主要缘由是识字能了较差,读不懂短文的内容。 7、习作主要是书写混乱、错别字通篇。 4、补救方案。 1、扎实基础,1课1练。 2、每个月进行1次测查,提高答题速度,能力。 3、每天抽1定时间进行浏览。 4、严格书写,规范钢笔字。 5、创办班级作文专刊,成立编辑委员会。 6、培养小主人,多给活动空间。 7、成立爱心同盟,采取1+1的辅导方式。 第2篇:差生辅导计划差生辅导计划 2年级 差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智力1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针对这1实际情况,我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我10分重视对学生1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落后生。制定出转化计划以下: 1、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催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2、课后多和差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落后生愿意接近老

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 - 全

一对一个性化 辅导方案 学员姓名年级学校 学管师联系方式 科目一任课老师科目二任课老师科目三任课老师科目四任课老师 星火教育个性化教学研究中心

科目辅导方案 第一部分:学员自我分析学员姓名: 高效学习从了解自己开始。你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制订目标吗?你设想过怎样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吗?让我们先做个自我分析吧! ◆本科目自我学情分析 优势 劣势 ◆解决方案以及目标设定 本阶段我的目标是: 达成目标中我最大的障碍是: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将要付出的努力:

科目辅导方案 第二部分:教师辅导方案辅导老师: ◆学情分析 叶慧琳同学仔细、认真、踏实,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随和——完美型性格,若是能够形成系统一些的思维模式,包括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学习能力及社会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优势: 良好的态度个人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叶慧琳同学就是具备这样的品质,她会反反复复地确认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好了,她会很有礼貌地和各个老师打招呼,勤奋也是她与众不同的一个因素。 弱势: 可能是年龄还小的原因,或许是心理年龄偏小,慧琳同学在分析问题上面缺乏宏观思维,还缺少学会一样东西的方法和成就感。 ◆解决方案 针对叶慧琳同学的情况,拟定如下辅导计划: 一、鼓励她学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舞蹈、钢琴,还是一段歌曲,学到自己可以独立在舞台面前表演,可以骄傲地在众人面前展示的程度。她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动机她曾经说过一点也不想学习,没有好好地静下来展望未来,通过钻研自己钟爱的内容,得到那种学到知识的成就感,她将会主动去学习自己需要具备的东西。 二、她的思维方式偏向微观的视角,精细、无微不至、注重细枝末节,而且力求完美,发挥这样的优势可以把知识能力弄个通透,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平方根”、“立方根”,特别注重每个概念的定位,引导她从宏观角度分析事物之间的结构,从“列方程和解方程”、“有理数和无理数”等等知识结构上思考问题。

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

第五章公共组织 一、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 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 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有序而有效的动态组织管理行为是一个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正常状态。 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公共组织中行政人员的组合不仅是职权的组合,也是人的精神与意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和凝集。这种凝聚力的大小对公共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这些行政要素围绕着特定的行政目标组成具有不同职能、形态不同的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服务性; 4、权威性; 5、法制性; 6、系统性。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四、公共组织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权制的公共组织的优点是: ①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③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有利于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可以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也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权力分散。 ④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是: ①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②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③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④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这就有损于民主、公平的社会目标。 (2)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权制的优点是: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新思维英语阅读》教学辅导(第5章)

《新思维英语阅读》教学辅导(第5章) 《新思维英语阅读Ⅲ》教学辅导(第5章) CHAPTER 5 AGING Theme Introduction: The search for the secret to long life has existed since time began. We all want a long, healthy life. We notice the signs of our own aging with concern. Why do we age? While medical science, and individuals consider ways to prolong human lifespan, the numbers of people over 60 — and particularly those over 80 — are growing fast. This rapid aging of global society brings many problems. Reading Skill Practised: Word Analysis As you learned in Chapter 4, learning to read without constant use of your dictionary will help you bee a faster and more efficient reader. However, sometimes the context of the sentence does not give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 Another vocabulary strategy you can try is word analysis. In word analysis, the reader breaks down English words into mon parts and guesses the meaning from the word origin. Reading Skill: Word Analysis (Prefixes)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 责任教师:吴会灵 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下) 一、修辞格的区别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 “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比拟就是比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

一对一辅导教学计划

翰林学院一对一辅导 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让吕伟信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暑期一对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 吕伟信是家中独子,由于父母常年在苏州上班,四年级开始贪玩,导致成绩下滑严重。根据做题的应变能力来看,他属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快,但是有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大意,有着孩童的共性:自制力差。 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教学上,要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在计算上不容失误,应用题上更是不能疏忽。平时应当严把作业关,做到布置、检查、纠正几步走,争取在本次学习上分数能提高到理想的范围。从长远角度来看,旨在加强培养其自控能力,以便以后无人监管,足以自控玩心,主动学习。 二、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如下: 一、除法 。 本单元的重点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的除法,同时也是难点。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本章没有吃透,而与后面内容脱节,致使成绩下滑,所以应当重点来讲,并在课上课后督促其多练习。 二、角 在学习线段、射线与直线时,能否度量、端点问题属于简单的识记,多从生活中举例,让其直观的了解到这些线的实质。角的定义以及锐角指教钝角的划分,知道平角周角的度数。 三、混合运算 四则运算的初步学习,在讲述级别时,要先让学生理解先运算的原因,从分布式开始,到综合式,理解级别运算,知道在混合运算中的运算步骤。加强应用题综合式的列式,训练思维,分类教学。 四、: 五、平行和相交 什么是平行线,如何用尺子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知道什么是垂线段,能够在做类似“点到直线引几条线段最短的是垂线段及垂线段一定最短”的判断题。 六、找规律 锯木头,在排物体中间两两放置其他物体,还有排成圆环状中间插放物体,这些规律最好让其自己动手去制造模型操作,加深印象。 七、观察物体 )

教育理论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

第五章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二)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培养共性,选修培养个性)(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五)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 (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计划性)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二)科学知识 (三)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年龄、个体差异性 (四)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 (一)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1.倡导者: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 2.优点: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 3.不足:活动中无明确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活动课题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夸大 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二)要素课程论(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要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非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1.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三)结构课程论 1.倡导者:美国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布鲁纳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内涵:教育的意图。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传递性 二、影响课程目标的制定的因素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第三节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一)概念: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992年: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教学辅导(5)

教学辅导 1、岩石风化有哪些类型? 答: 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残积土有何特征? 答: 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残积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残积土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厚度变化很大,在同一个建设场地内,分布很不均匀。 3、简述坡积土、洪积土和冲积土的形成及特征? 答: 坡积土是岩石风化产物在地表水的作用下被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坡积土是搬运距离不远的风化产物,其物质来源于坡上,一般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坡积土随斜坡自上而下逐渐变缓,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作用。在坡积土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应注意下卧基岩表面的坡度及其形态,坡积土组成物质粗细混杂,土质不均匀,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加上坡积土的厚度多是不均匀的,因此在这种坡积土上修建建筑物时应注意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洪积土是山洪急流、暴雨或骤然大量的融雪水形成搬运力很大的急流,它能冲刷岩石,形成冲沟,并能把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平原堆积而形成洪积土。当山洪挟带的大量石块泥砂流出沟谷口后,因为地势开阔,水流分散,搬运力骤减,所搬运的块石、碎石及粗砂就首先在沟谷口大量堆积起来;而较细的物质继续被流水搬运至离沟谷口较远的地方,离谷口的距离越远,沉积的物质越细。经过多次洪水后,在山谷口就堆积起锥型的洪积物,称为洪积扇。洪积土具有的特征是物质大小混

杂,分选性差,颗粒多带有棱角。洪积扇顶部以粗大块石为多;中部地带颗粒变细,多为砂砾粘土交错;扇的边缘则以粉砂和粘性土为主。 洪积物质随近山到远山呈现由粗到细的分选作用,但碎屑物质的磨圆度由于搬运距离短而不仍佳。山洪大小交替的分选作用,常呈不规则的交错层状构造,交错层状构造往往形成夹层、尖灭及透镜体等产状。 冲积土是河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陆地地形的改变最主要是靠河流的地质作用。河流不断地对岩石进行冲刷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碎石物质搬运到海洋或陆地的低洼地区堆积起来。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决定于河水的流速和流量。由于流速、流量的变化,河流表现为侵蚀、搬运和沉积三种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冲积土的特征: 物质有明显的分选现象。上游及中游沉积的物质多为大块石、卵石、砾石及粗砂等,下游沉积的物质多为中、细砂、粘性土等;颗粒的磨圆度较好;多具层理,并有尖灭、透镜体等产状。 4、坡积土的稳定性是否能以其表面坡度来判断?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坡积土的稳定性与基岩表面的坡度有关,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坡积土的稳定性就越差。坡积土的表面坡度仅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坡积土越厚,表面倾斜度越小。 5、xx 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答: 湖泊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破坏作用和沉积作用。 6、风对岩石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答: 风对岩石的地质作用有破坏、搬运及沉积三种。

教学辅导 (5)

教学辅导(5) 1、岩石风化有哪些类型? 答: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残积土有何特征? 答:残积土从上到下沿地表向深处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残积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一般不具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具有较大孔隙,厚度在山坡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残积土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和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厚度变化很大,在同一个建设场地内,分布很不均匀。 3、简述坡积土、洪积土和冲积土的形成及特征? 答:坡积土是岩石风化产物在地表水的作用下被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坡积土是搬运距离不远的风化产物,其物质来源于坡上,一般以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坡积土随斜坡自上而下逐渐变缓,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作用。在坡积土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应注意下卧基岩表面的坡度及其形态,坡积土组成物质粗细混杂,土质不均匀,尤其是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加上坡积土的厚度多是不均匀的,因此在这种坡积土上修建建筑物时应注意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洪积土是山洪急流、暴雨或骤然大量的融雪水形成搬运力很大的急流,它能冲刷岩石,形成冲沟,并能把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平原堆积而形成洪积土。当山洪挟带的大量石块泥砂流出沟谷口后,因为地势开阔,水流分散,搬运力骤减,所搬运的块石、碎石及粗砂就首先在沟谷口大量堆积起来;而较细的物质继续被流水搬运至离沟谷口较远的地方,离谷口的距离越远,沉积的物质越细。经过多次洪水后,在山谷口就堆积起锥型的洪积物,称为洪积扇。洪积土具有的特征是物质大小混杂,分选性差,颗粒多带有棱角。洪积扇顶部以粗大块石为多;中部地带颗粒变细,多为砂砾粘土交错;扇的边缘则以粉砂和粘性土为主。洪积物质随近山到远山呈现由粗到细的分选作用,但碎屑物质的磨圆度由于搬运距离短而不仍佳。山洪大小交替的分选作用,常呈不规则的交错层状构造,交错层状构造往往形成夹层、尖灭及透镜体等产状。 冲积土是河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陆地地形的改变最主要是靠河流的地质作用。河流不断地对岩石进行冲刷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碎石物质搬运到海洋或陆地的低洼地区堆积起来。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决定于河水的流速和流量。由于流速、流量的变化,河流表现为侵蚀、搬运和沉积三种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冲积土的特征:物质有明显的分选现象。上游及中游沉积的物质多为大块石、卵石、砾石及粗砂等,下游沉积的物质多为中、细砂、粘性土等;颗粒的磨圆度较好;多具层理,并有尖灭、透镜体等产状。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 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