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特点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

日本近现代文学概述近现代文学是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明治时期至今。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西方现代化的冲击和现代社会的变革,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概述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背景与特点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引入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其中包括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

在这个时期,受到欧美启蒙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近现代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现实主义的兴起:与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相比,近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描写现实生活,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为基础,以此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的真相。

2.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近现代文学中,文学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一种显著特点。

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如短篇小说、散文、自由诗等。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近现代文学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阶级差距和性别问题等,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社会改革。

二、代表作品1.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人们的虚伪和空虚,对日本社会的伪善现象提出了批评。

2. 森鸥外的《舞姬》:这是一部以歌舞伎舞蹈剧场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挣扎。

3.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描写了男主人公与一位伊豆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爱情的探索。

4. 大岛纯的《绿与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社会和资本主义冲突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三、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近现代文学的揭示和批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进而推动了社会改革和人们的觉醒。

此外,近现代文学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不同国家的文学也会不同的特色,阅读过日本文学作品的朋友一定知道它的魅力所在。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日本文学都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日本文学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特点
日本上代文学也称为大和时代的文学,分为口承文学和记载文学。

五世纪时,汉字开始得到使用,汉传佛教传入日本。

另外在经历了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乱后,七世纪左右,大和朝廷改革为统一律令制国家,天皇权威得到保证。

这些都对日本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口承文学
从集体生活中诞生,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多的叙事要素。

历史背景:全面向中国学习颁布授受法三省六部
时代:古坟时代(367-592年)无文字器物
飞鸟时代(593-794年)
二、记载文学(710-794奈良时代)
随着汉字的传入,用文字携文学,文学的个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逐渐从叙事文学反转为抒情文学。

其中根据文字记载的形式形成的文学类型有:
《古事记》
现存日本最早的书神话传说
《日本书记》
日本流传最早的正史编年体史书
《万叶集》
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国家整理编纂
《怀风藻》
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

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

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

60浅析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与缺陷■史 倩/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探究,使读者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和缺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田山花袋 长谷川天溪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地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自由民权运动的高涨。

旧思想等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转变,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

在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了《小说神髓》,该部作品提出了一个观点——艺术就是形象地了解现实,开启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的萌芽,拉开了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学的大幕。

之后,岛崎藤村等作家们也因不满于砚友社纯客观暴露文学的现状,而积极提倡追求个性解放,开辟了文坛浪漫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未能完全实现日本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作家们逐渐认为要进一步推动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就要反省时代、暴露社会,从不满的现状中解放自我,这些都为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产生提供了动力。

二、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主张“露骨的描写论”和“平面描写论”的田山花袋,从创作之初便倾心于左拉和莫泊桑的作品,致力于自然主义。

他的努力发展和充实了日本自然主义理论。

期间发表了大量自然主义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为《棉被》,此外还有《生》、《妻》、《缘》三部曲等。

善于描写平民生活,揭露社会黑暗德田秋声,其作品大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代表作有《新世带》、《新家庭》、《缩影》等。

提倡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正宗白鸟,冷静地凝视着现实,代表作有《到何处去》、《牛棚的臭味》等。

主张“一元描写”创作论,岩野泡鸣,倡导神秘的半兽主义的,企图用刹那的享受获得永恒的灵魂。

代表性作有《耽溺》、《放浪》等。

三、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一)“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日本自然主义者认为文艺与理想无关,强调文艺不是要去探索人生目的和理想,而是要如实地表现人的自我感觉,要放弃一切理性、道德、理想等。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

从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日本文化的独特特征摘要:日本文学早期受到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学特质和风格,并且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学的影响,日本文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也伴随着国家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文学展现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色。

在日本文学的研究中,对于日本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来了解和把握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本文论述了自日本文学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从中窥探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文化;社会;研究1.引言在学界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于日本文化的解读也是各不相同,有解读为唯美文化的学者观点,也有解读为武士文化的学者观点,更有学者解读为细腻中伴随着忧郁和压抑,甚至会在内容方面表现出有病态和神经知道特色,不得不说,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学者们对自己的解读都有一定的论据支撑。

不管如何解读,这些解读出的特质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侧面,日本文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文化,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进化,也就说说,日本文化反映特定社会的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必然导致日本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学,文学具有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理解,带有特有的民族特性,在历史的演变中,也在吸收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用于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日本文化研究是日本文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对于日本文学的深刻剖析,也可以得出日本文化的一些内涵结论,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1.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界对发展历程阶段的划分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对日本文学进行了上代-中古-中世-近世-近代-现代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又可以称为: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明治到昭和20年-昭和20年到现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

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

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

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

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

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金色夜叉:第一高等中学学生贯一与田泽宫子订了婚。

但宫子父亲因为银行家儿子富山唯继有钱,就极力撺掇宫子与富山往来。

最后,宫子背叛了贯一与富山结婚。

愤怒的贯一痛骂宫子,在绝望中也做起了高利贷生意,希望以钱来雪洗此恨。

宫子听说此事后,良心上受到谴责。

女高利贷者赤悭满枝想接近贯一,遭到贯一拒绝。

一次,贯一从老朋友荒尾那里听说宫子婚后生活受尽虐待日子很不好过,他还在梦中梦到宫子自杀。

贯子在去盐原的路上,无意中救了住在隔壁的一对想要一起情死的男女,从被救的女人口中得知落入富山魔掌的女人的境遇,由此贯一更深地了解到宫子的不幸。

一名借款人被逼放火烧了贯一的房子。

宫子因不堪忍受虐待,绝望之极跳河自杀,被来此寻找她的贯一救下,两人表示要重新做人★ 打败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日本史上销量第一的小说。

★作者尾崎红叶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我是猫》的作者夏目漱石、《破戒》的作者岛崎藤村齐名,这为本书奠定了相当的读者基础。

★《金色夜叉》以雅俗共赏的文体,将金钱、爱情、道德三者之间的矛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称为“两大爱情教科书”,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转变还是情意恳切的口语对白,都深具感染力,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金色夜叉》让连载它的《读卖新闻》成为当时全日本最畅销的报纸,每一天的情节发展部令读者们引颈期盼,如今,小说中贯一和阿官这对恋人诀别的地方——热海温泉已经成了日本蜚声海外的旅游胜境,该处甚至还建有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塑像。

[2]狂言:狂言是日本戏剧的一个流派。

它与能一道,从猿乐衍化发展而来,狂言与能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

狂言一般穿插在能剧之间表演。

与能的不同,狂言是一种内容简单而即兴的喜剧。

在语言方面狂言大量运用民间的俚语。

而内容上则一般取材于民间题材,并运用讽刺的手法尖锐的抨击了武士或者贵族。

也正因为如此,狂言比起能剧更受到平民们的欢迎,渐渐发展成一种最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

狂言在起源初期并没有剧本,在后来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渐渐出现了用文字记载的狂言剧本。

现今保存下的剧本有260多个。

表演狂言的演员被称作狂言师。

在现代,比较著名的狂言师有野村万斋。

在日本的奈良初期,中国的散乐已经流传进日本。

而能剧与狂言剧就是民间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些独特的滑稽表演,渐渐的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猿乐”。

在这个时代,能与狂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直到镰仓时代,这两种剧目才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也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娱乐方式而已。

之后在南北朝时代,因为得到了贵族阶级的支持,能与狂言才真正转化成一种比较正式的戏剧形式,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狂言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大藏流”,“鹭流”与“和泉流”。

其中“鹭流”在江户时代已经失传。

和泉流:该流派在表演上偏向浪漫主义风格,出现在17世纪。

在东京和名古屋一代比较流行。

而在现代,和泉流又分为了几个流派,主要是三宅藤九郎家(东京)、野村万藏家(东京)、狂言共同公司(名古屋)、野村又三郎家(名古屋)。

大藏流:该流派的演出风格比起和泉流更为正统。

而在现代,大藏流主要分为:大藏本支(东京)、茂山忠三郎家(京都)、茂山千五郎家(京都)、善竹家(关西·东京)、山本东次郎家(东京)。

面具、服装与道具与能剧相比较,狂言的面具种类比较少,但表情更为丰富。

主要分为四类:武恶,乙,猿,空吹。

而演出服装则更贴近平民的朴素服饰风格,有别于能剧,狂言师在表演的时候穿黄色的袜子,而并非白色。

狂言的表演虽然主要以对白为主,但也很重视配乐的运用。

与能剧沉重悲怆的特点不同,狂言的配乐则舒缓轻松许多,多运用笛子或日本鼓之类的乐器。

狂言的歌谣分为四类:谣,小谣,小吴于囃子物。

在道具方面,狂言比起能剧也相对简单。

狂言师在舞台上多数喜欢运用扇子,短刀杖之类的小道具。

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

其中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能剧:所谓的“能乐”(能楽)是“式三番”、“能”(古典歌舞剧)、以及“狂言”(古典滑稽剧,“能”的幕间休息时表演的一种短剧,为与现在的“狂言”区别,多称“本狂言”)的总称。

这三种表演都是由能乐师(能演员、狂言演员及乐师)表演的传统戏剧,但是按照戏曲、戏剧技法和演员的不同又有所区别。

广义的“能”与“能乐”相通;狭义上则指“式三番”以及“能”。

从中世纪以来长期被称为“猿乐”、“申乐”、“猿(申)乐之能”,但从明治时代改称为“能乐”后,能乐就成为了一般的通称。

以下针对能(狭义的能乐)作介绍。

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

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面。

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所构成。

其中负责舞与谣等实际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シテ,能的主角)、配角(胁:ワキ,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员(狂言方);负责音乐伴奏的是乐师(囃方),由笛乐师(笛方)、小鼓乐师(小鼓方)、大鼓乐师(大鼓方)、太鼓乐师(太鼓方)组成。

主角负责主导齐唱(地谣)以及演出进行的管理;演出进行由辅佐员(後见)执行。

配角、乐师和狂言演员合称为三役。

2舞“舞”是能剧的主干要素,这点由能剧的日语动词不是用“演じる”,而是“舞う”即可见一斑。

虽然定义上,在能剧中存在着明确的舞蹈部分(クセ、舞、キリ)和演剧部分(由“仕草”、“所作”等动作所构成),但実际上,后者也定有各式各样的“型”,因此“所作”在定义上虽是由抽象的、象征性的动作所组成,但广义上也能视为舞蹈的一部份。

也就是说,“舞”的要素亦可泛指在能剧中以身体各部份所表现、诠释出的一切动作。

能舞的特征为于圆形运动中,使用着极端的折足[[折り足]与独特身体准备姿势[构え]之技术手法。

上述折足与构え不仅在能的舞蹈部分使用,在能的戏剧的部份也被使用。

折足是一种足底紧贴舞台面,不举起脚踝部份的特殊运步法(此种运步法特别被称为运步[ハコビ])。

为了要能圆滑地使用此种运步法,必须采取膝盖弯曲身体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势,这种身体准备姿势就是所谓的“构え”。

演员借由运步[ハコビ]和准备姿势[构え]两种技法将自身身体造型,并由此表现出能舞蹈中具有诗学般官能之部分。

日文中“舞”这一词主要是以能为中心的用语。

能的舞蹈从没被称作跳舞“踊り”。

关于这个问题,有诸家说法,根据继承柳田国男理论的渡边保之论述,相对跳舞含有飞跃或是跳跃之意,“舞”这一词具有“回转”“まわる”亦是圆形运动之意,这一点也被看作是能舞的特色。

相对于在横长形舞台上,正面面向关观众演出的“歌舞伎”或是由歌舞伎里产生的“日本舞踊”而言,能里面舞蹈所具有的特色为,在三面面对观众的正方形舞台上,演员边意识三方观众的视线,边做出划圆般的动作为基本特点。

若是将能“舞”和“歌舞伎舞踊|歌舞伎舞踏”、“日本舞蹈[舞踏]”作比较,能舞的特色是静态的,一曲当中没有甚大的缓急差异,身体在极度的紧张下呈现出仿佛如硬线条般的体态。

此外和西欧的舞蹈芭蕾相比,能否定了借由跳跃以企图上天的动作,反而采取了重心向下全身呈现出坚实量感的动作。

能全体的节奏[テンポ]比西欧诸般舞蹈缓慢,属于静态的节奏。

从上可知,能舞不仅和西欧舞蹈相较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和歌舞伎舞蹈、日本舞蹈相较下,也是含有很大相异的特质。

3谣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

也就是说戯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同时,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节)也被称作谣。

能的戏曲里,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

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所使用之背景唱曲,其使用的言语表现也还包含了登场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是情景描写,后代的人形净琉璃や丸本歌舞伎等等里也同样继承了这样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成为了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

故而能的戏曲无法等同于一般西欧的对话剧,因为当中有很大的部分为使用着独白或是叙述的手法。

谣分为没有调子变化的台词部分(コトバ)和有调子抑扬变化的部分(节)。

台词为科白,等同于对话,只有剧中演出者才能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