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苷作为美白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

熊果苷作为美白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
熊果苷作为美白功能因子的研究进展

ɑ-熊果苷功效护肤原料

关于产品: 【中文名称】α-熊果苷(对-羟基苯-α-吡喃葡萄糖苷) 【英文名称】Alpha-Arbutin 【原料来源】源于绿色植物的天然活性物质发酵而来 【外观性状】白色针状结构晶或粉末 【水溶性】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及丙二醇、丙三醇的水溶液 【产品功效】 【抗炎、抑菌作用】熊果叶具有抗炎、抑菌作用,传统上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其中熊果苷是其主要药效成分。 【镇咳、祛痰、平喘】熊果苷灌胃可增加动物气管分泌、延长氨水引咳潜伏期、咳嗽次数减少、气管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多。 【美白去色素作用】黑素是深色素类物质的一种,能引起皮肤的着色,是在黑素细胞(Melanin)中由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经氧化等一系列生化反应生成的。酪氨酸酶兼具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催化酪氨酸→多巴) 和多巴氧化酶活性(催化多巴→多巴醌),是黑素细胞合成黑素的关键因素。熊果苷能迅速渗入肌肤,在不影响细胞增殖浓度的同时,能有效抑制皮肤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生成。 【祛斑】对皮肤能高效美白祛斑,逐渐淡化、祛除皮肤的崔斑、黄褐斑、黑色素沉着、粉刺和老年斑。特点是无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对紫外线照射有安全性和稳定性,与化妆品各组分有良好的配伍性,有利于实现美白、祛斑、保湿、柔软、祛皱、消炎功效。世界美容专家公认熊果苷是当今独领风骚的皮肤脱色组分。 【建议添加量】最大8% 【应用】可配制成护肤霜,祛斑霜、高级珍珠膏等 公司介绍: 广州旭帆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经营化妆品护肤原料的公司,精选来自于全球的优质原料,产品秉承天然,安全,可持续,高活性的理念。 我们追求产品持续稳定的品质,以便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选择。优秀的产品来自于全世界最佳原产地,先进的萃取技术,以及合乎规范的生产条件。为此旭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和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和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alpha-熊果苷生产工艺及市场研究报告

alpha-熊果苷生产工艺及市场研究报告 本研究报告共8章,总体可分为技术部分、市场部分和指导建议部分共三个部分。 本报告技术部分对alpha-熊果苷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反应机理、副反应及预防控制措施、设备、岗位定员、成本估算、环境保护、技术特点、产品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供国内alpha-熊果苷技术开发参考;本报告通过参考大量专利文献对alpha-熊果苷的工艺技术进展做了系统介绍。 本报告市场部分从alpha-熊果苷的用途、下游产品、国内外生产状况、国内潜在生产厂家、国外生产厂家及规模、国内外产量走势、市场状况及预测、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价格、进出口状况、国内外市场分布、国内需求厂家及联系方式、国外需求厂家统计及潜在客户等诸多方面对alpha-熊果苷的市场状况及发展方向做了详细论述,可作为alpha-熊果苷的市场销售、客户开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 本报告指导建议部分对alpha-熊果苷技术开发、项目投资、生产及销售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第一章:alpha-熊果苷简介 第一节:产品概述 第二节:产品说明 第三节:理化性质 第四节:技术指标 第二章:alpha-熊果苷国内外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第一节:国内外主要生产工艺介绍 第二节:国内外核心生产工艺详述 1)工艺原理 2)工艺流程 3)工艺过程 4)设备一览表 5)岗位定员 6)成本核算 7)环境保护 8)技术特点 9)产品质量标准 10)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各种生产方法优缺点比较 第四节:国内外生产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章:alpha-熊果苷用途 第一节:用途概述 第二节:下游产品解析 第三节:国内外最新应用研究进展 第四章:alpha-熊果苷国内外生产状况及生产厂家 第一节:国内外生产状况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 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就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 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 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 就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就是有推测认为可能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 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与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与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就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 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 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与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 状尤其就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就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与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与/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 控制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白介素白细胞增殖与分化, 趋化因子控制趋向性,募集白细胞,很多就是促炎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肿瘤坏死因子促炎,激活细胞毒素T细胞 干扰素(IFNs)就是一种细胞因子家族,其在病毒与其她微生物病原体的先天免疫中起核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当中,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通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来讲,在皮肤科临床应用当中,将表皮生长因子当做外用制剂,红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而且均能耐受。本文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表皮生长因子;皮肤科;安全性 在很早的时期,相关专家在进行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过程中,在某些小动物的身上找到了表皮生长因子,通过实践发现,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表皮生长因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临床当中,表皮生长因子被广泛的运用到其中,尤其是糖尿病足溃疡、烧伤等疾病当中,表皮生长因子可以让创面达到愈合的目的,并且使得瘢痕组织形成进一步的降低。 美国FDA曾经表示,某医药公司研究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名称为促糖尿病溃疡愈合凝胶药Regranex,这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造成致癌风险的发生。Regranex当中包含某种物质,如,贝卡普勒明,这种成分是血小板生长因子亚型,在治疗创面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此次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了保险计划数据库中的成人糖尿病。结果显示,患者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所以,表皮生长因子在创伤愈合临床应用当中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肿瘤和慢性创伤之间人们认为存在相应的关联性,如,溃疡。溃疡被定义为是一种皮肤恶性病变,属于慢性伤口或者是陈旧性瘢痕,对于其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关专家通过研究得出,肿瘤微环境存在慢性创伤的特性,创伤愈合时,Hedgehog、Notch等发挥效应的通路,对于肿瘤干细胞而言,促进其的进一步生长,另外,炎症反应过程中不同的炎症因子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肿瘤干细胞的生长。所以,此次研究中,主要对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1 EGF及EGFR表达水平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可能机制 在很早的时期,专家们对表皮生长因子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该方面能够诱导肿瘤进一步的生长,然而,该提出的内容在临床上不具有意义,这是由于人体内因为多方面的内源性机制,可以对正常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使得非程序的有丝分裂情况不会出现。但是,EGF及EGFR和肿瘤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1-2]。 其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我们也可以将其叫做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对其进行配体,或者让其能够突变磷酸化,从而使其处于激活状态下,然后通过各种下游信号通路,将其进行核内传递,在上皮细胞增值等方面,表皮生长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肿瘤来讲,预后不良的信号有EGFR过度表达,或者是过度活化,对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关专家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很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当中,EGFR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肺癌等。可以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我国现代肿瘤医学临床治疗运用方面逐渐的成熟。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一般分子量较小、生物活性高,主要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产生。细胞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网络,进而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或促进细胞增殖生长。但是细胞因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会对机体免疫应答进行调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细胞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下依据。现在已有近几十个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药物批准上市。 细胞因子受体命名规则比较简单,基本是在相应的细胞因子名称后面加Receptor(R)表示,如IL-2的受体就写成IL-2R。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 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Ⅰ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也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hematopoietin receptor family)。这类受体的结构特点:胞外区含有同源区(大概有200个氨基酸构成),膜外区近氨基端有二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其羧基端存在Trp-Ser-X-Trp-Ser(WSXWS,X代表任一氨基酸)残基序列。按照细胞因子家族可以分为如下类型:Ⅰ型白介素(IL-2,IL-3,IL-4,IL-5,IL-7,IL-9)受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受体,生长激素(GH)受体,催乳素(PRL)受体,抑癌蛋白M(OSM)受体,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受体等。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大多数由多个亚单位构成,其中有属于结合细胞因子的亚单位或用来进行信号转导的亚单位。信号转导亚单位可以有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共用,比如人的IL-3R,IL-5R和CSF2R均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就属于细胞因子结合单位,β亚单位就由三种细胞因子共用来转导信号,这也使得IL-3,IL-5和GM-CSF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三者都可以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还有IL-3和GM-CSF 均可作用于造血干细胞。还有一种共用信号亚单位——γ亚单位,主要由IL-2,IL-4,IL-7,IL-9和IL-15的受体共用。在X-性连锁中正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中,正是由于这五个细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发生严重障碍造成的,使得细胞和体液免疫缺陷。

表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对动物胃肠道发育影响 的研究进展 摘要:1962年,Cohen等首次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或其它动物体内的由53个氨基酸组成小分子多肽。EGF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结合,共同调控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关键词:EGF;EGFR;胃肠道 1 EGF的发现 1962年,美国纳什维尔市范德比特大学医学院Steanley-Cohen等首次在小鼠颌下腺中发现了一种小分子蛋白,将其注入新生鼠,可使之眼脸早开、牙齿早萌、体重减轻和毛发生长延迟,将其加入培养液中培养表皮细胞时,发现其可直接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因此将其命名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1]。1975年Gregor从人尿中提取出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由于其可抑制胃酸分泌,又称抑胃素[2]。迄今为止,发现了许多与EGF同源的蛋白,包括EGF家族成员与EGF结构相似的蛋白,后者能结合EGF受体、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学功能。EGF 家族包括TGF-α、HB-EGF(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AR(amphiregulin)、NRG(neuroregulin)、EPR(epiregulin)、HRG(heregulin)、BTC(Betacellulin)。现在还发现,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类似EGF的结构域,即大小在50个氨基酸残基左右,内部具有完全保守的3对二硫键[3]。这类分子从低等动物到哺乳动物均有发现。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Ⅵ、Ⅸ、Ⅹ和ⅩⅡ中都含有3个典型的类EGF结构域[4,5]。 2 EGF的化学结构及分布 人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内含有3对二硫键,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EGF 序列位于前体蛋白肽链的C末端附近,分子量为6045Da,等电点PI4.6,具有热稳定性。EGF 含159个碱基对和6个半胱酸残基,从而在6~20、14~3l和33~42之间分别形成三个环,这些环状结构使EGF对蛋白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活性中心位于48~53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研究表明,该二硫键对EGF生物活性的发挥起重要作用[6]。

熊果苷的研究

熊果苷的制备研究 周烽 【摘要】:熊果苷(Arbutin)化学名称为对羟基苯-B-D-吡喃葡萄糖苷(p-Hydroxyphenyl-β-D-gl ucopyranoside),最早发现于熊果叶中。熊果苷最初应用于药物中,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熊果苷作为酪氨酸酶的竞争抑制剂,能抑制黑素形成过程中关键酶酪氨酸酶的活性,因此有美白的效果。日本资生堂公司首先将熊果苷应用于美白化妆品中,目前国内外也有多家厂商将熊果苷添加于美白类化妆品中。熊果苷有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对熊果苷的合成及其检测作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了熊果苷高效薄层色谱(TLC)定性分析方法。薄层层析硅胶GF254为固定相,乙酸乙酯—甲醇—水(7-2-1,v/v/v)为展开剂,熊果苷和氢醌的R_f值分别为0.56和0.67。2)建立了化妆品和酶反应体系中熊果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萃取膏霜类化妆品中熊果苷的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了氯仿—饱和氯化钠溶液(2:1,v/v)超声振荡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固定相Apollo C18分析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缓冲液(pH6.0)—冰醋酸(10:90: 1,v/v/v),检测波长为254nm。熊果苷的保留时间为5.2min,氢醌的保留时间为7.9min,达到基线分离。熊果苷的线性方程为A=175543X+1763.1,r~2=0.9959,线性范围为0.01~1g/L,最小检测限为24ng,加样回收率为96.15%;氢醌的线性方程为A=16772X-3380.8,r~2=0.9957,线性范围为0.01~1g/L,最小检测限为21ng。3)进行了以NaHCO_3为催化剂利用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熊果苷的中间体五乙酰熊果苷的研究。通过相转移催化剂溴化四丁基铵(TBAB),合成了关键中间产物五乙酰熊果苷,避免使用了昂贵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金属盐催化剂。整个反应的收率达到37.5%。4)对合成得到的熊果苷样品进行了结构鉴定研究。对样品的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进行分析研究,对上述图谱的特征峰均作了较好的归属。5)进行了糖苷水解逆反应生物催化剂的筛选研究,首次发现杏仁糖苷酶可 【关键词】:熊果苷相转移催化糖苷酶合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O626.1 【DOI】:CNKI:CDMD:2.2005.129304 【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1 ?第一章绪论11-25 ? 1.1 熊果苷概述11-13 ? 1.1.1 熊果苷及其资源分布11 ? 1.1.2 熊果苷的应用11-13 ? 1.2 熊果苷制备方法概述13-17 ? 1.2.1 天然产物提取法14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因子( cytokine) 是一类由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糖蛋白。通常所说的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因子、单核细胞因子及其他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激活作用,有关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细胞因子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对其应用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应用 1.细胞因子的特性 尽管细胞因子种类繁多,功能复杂广泛,但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多为糖蛋白,分子质量一般为10~25ku,有的为8~10ku。②通过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其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这类结合的细胞因子亲和力较高,在极低浓度下亦显示出生物学活性。③一般在局部发挥效应,这种效应既可针对产生该细胞因子并且具有受体的细胞———即自分泌(autocrine)作用,也可针对邻近的细胞———即旁分泌(paracrine)作用。④分泌期短,一般仅为数天,且其半衰期也很短。⑤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并显示出多种生物学功能,即具有多效性;同时多种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同一种细胞发挥相似的生物学作用。⑥细胞因子之间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一个相互协同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免疫反应协调网络,共同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⑦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 2.细胞因子的应用 大多数细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清除病原体不可缺少的成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体内分泌的细胞因子过多,亦可引起病理性反应。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已成为医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重要领域,进入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逐年增多,它们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胞因子一方面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如免疫缺陷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及肿瘤等,另一方面可以导致和/ 或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等。因此,细胞因子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的IL24、IL25、IL210及IL213等Th2型细胞因子浓度显著升高,在其作用下IgE合成增多,IgE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从而引起本病的发生。应用IFN2γ和抗IL24抗体或IL24R可减少Th2型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抑制过敏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中IL22和IFN2γ产生明显增加,而在恢复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 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研究现状 摘要:从必需脂肪酸种类、对鱼类的影响、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鱼类必需脂肪酸营养的研究状况,以期为脂肪研究和合理饲料配方提供参考。 关键词:必需脂肪酸种类必需脂肪酸需要量必需脂肪酸缺乏症 脂类不仅是生物的能量储存库,而且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与细胞识别和组织免疫有密切关系;此外,脂类物质参与激素和维生素代谢,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生理学调控功能。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那些为鱼类生长发育所必需,但鱼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EFA),如亚油酸、亚麻酸、EPA、DHA等。通常认为,必需脂肪酸必须符合下列特定的分子构型:1)在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的二乙烯基甲烷链结构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2)双键必须是顺式构型;3)距离羧基最远的双键,应在由末端-CH3数起的第六与第七碳原子之间。必需脂肪酸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多不能由动物自己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须由饲料中提供。鱼虾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饲料中吸收,但鱼虾具有将亚油酸和亚麻酸转化为同系列更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1.鱼类必需脂肪酸的种类 大多动物体内能够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 (C18:3)。一般鱼体本身只能合成n-7、n-9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而不能合成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因此,n-3、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鱼类的必需脂肪酸。鱼类生存和生长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因种类而异。不同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与不饱和脂肪酸,尤其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差异有关。温水性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与冷水性鱼类差别很大,冷水性鱼类需要的n-3序列数量>n-6序列的数量。虹鳟饵料中添加C18:3n-6或C18:3n-3,会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同时使用这两种脂肪酸比单独使用促生长效果更好。鲤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饲料的1%。鳗鲡与虹鳟和鲤鱼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鳗鱼丽添加C18:3n-3后生长显著改善,这与虹鳟相似。添加C18:3n-6和C18:3n-3有相加效果,这与鲤鱼相似。对这两种脂肪酸的需求量,均为饵料的5%左右[1]。德国柏林淡水生态和内陆渔业研究所[1]对虹鳟幼鱼投喂富含十八碳三烯酸 (1 8:3n-3 )、十八碳四烯酸主要是廿二碳六烯酸 (22:6n-3 )的商品饲料,证实廿二碳六烯酸是虹鳟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 刘玮等[2]认为团头鲂必需脂肪酸除n-3HUFA之外,还应包括18:2n-6和8:3n-3;团头鲂的18:2n-6的需要量比18:3n-3的量要大;在18:2n-6和 18:3n-3之间还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2.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不同的生发育阶段,对脂肪酸的需要不同。真鲷等海产鱼仔、稚鱼必须直接摄取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才能生长发育[3]。刘镜恪[4]等发现n-3不饱和脂肪酸对黑鲷仔鱼和稚鱼的生长和存活都有重要影响。高淳仁[5]等认为,n-3 HUFA为海水鱼类的必需脂肪酸,而其中 EPA和 DHA对海水鱼类生长、存活、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不同种类的海水鱼类对 n-3 HUFA的需求量略有不同,而饵料中 EPA与 DHA的比例也是影响海水仔、稚、幼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海水鱼类对不同脂型的脂类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不同。在鱼类繁殖期间,鱼类需要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数量大于n-6系列的数量,尤其是雌鱼。 3.鱼类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 鱼类对必须脂肪酸的需要量依鱼的种类而不同。温水性的鲤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比冷水性鱼类低,但

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影响研究

成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的影响研究(外文):The Research of Metal Ions Effect on The Whitening of Alpha Arbutin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许苗 学号:20110556 指导教师:徐莱 2015年5月2日

目录 1引言 (1) 2熊果苷简介 (1) 2.1熊果苷结构 (1) 2.2α-熊果苷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2) 3酪氨酸酶及酪氨酸酶抑制剂 (3) 3.1酪氨酸酶的简介 (3) 3.2酪氨酸酶的结构与性质、功能 (3) 3.3酪氨酸酶对黑色素合成的调节 (4) 3.4酪氨酸酶抑制剂 (5) 3.4.1酶抑制剂分类 (5) 3.4.2酪氨酸抑制剂的来源 (5) 4α-熊果苷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5) 5金属离子(镁、铜)对α-熊果苷美白功效的影响 (6) 6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的实验研究 (7) 6.1实验方法理论依据 (7) 6.2实验仪器和药品 (7) 6.3实验步骤 (8) 6.3.1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 (8) 6.3.2磷酸缓冲溶液(PBS)的配制 (8) 6.3.3L-酪氨酸溶液和酪氨酸酶溶液的配制 (8) 6.3.4α-熊果苷溶液的配制 (8) 6.3.5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的影响实验 (8) 6.3.6吸光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9) 6.4结果与讨论 (9) 7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原料中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的美白功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吸光度的大小来算抑制率,再通过抑制率的大小来看金属离子对熊果苷的美白效果影响。结果:铜离子与α-熊果苷共存时会抑制熊果苷的美白作用,镁离子对熊果苷的美白影响作用不大。结论:含α-熊果苷的化妆品不宜有铜离子共存。 关键词:α-熊果苷,美白功效,金属离子,酪氨酸酶,抑制率 1引言 熊果苷是人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抑制剂,所以作为美白剂添加至美白类化妆品中起到美白功效,因而熊果苷是目前国内外常用于美白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其中α-熊果苷和β-熊果苷均可在化妆品中作为美白添加剂,它们在化妆品中能起到很好的美白作用。研究表明[1]α-熊果苷的美白效果优于β-熊果苷的美白效果,并且α-熊果苷的使用安全性也优于β-熊果苷。随着研究深入,α-熊果苷将来会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本文重点研究α-熊果苷的美白功效影响。 α-熊果苷的美白效果是体现在其抑制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上,而酪氨酸酶分子中本身就含有金属铜离子,当化妆品中添加金属离子后,金属离子会对酶促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α-熊果苷美白效果。本文主要是研究金属离子对α-熊果苷美白效果的影响,这对α-熊果苷在美白效果的研究有促进作用,为日后研究更为安全高效的美白添加剂做基奠。 2熊果苷简介 2.1熊果苷结构 熊果苷,化学名称为对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物理性质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物质,具有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及丙二醇、丙三醇的水溶液,不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的特点等。熔点:198—201℃,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被水解。熊果苷属于氢醌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即氢醌的葡萄糖基化衍生物,有两种差向异构体,即:α-熊果苷(α-arbutin)和β-熊果苷(β-arbutin)。二者为立体异构体,分子结构如图1。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精选版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风暴(英语:Cytokinestorm)又称高细胞介质症(Hypercytokinemia),一种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因为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间的正回馈循环而产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症状为高烧、红肿、肿胀、极度疲倦与恶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致命。治疗: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时,细胞素会引导免疫细胞前往受感染处。同时,细胞素也会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素。通常来说,人体会检查并控制这个反馈循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情况会失控,导致一个地方聚集了太多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一现象的具体成因,但是有推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新的、高致病的病原体产生的过激反应。 细胞因子风暴有可能会对身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严重的损伤,比如当其发生于肺部,过多的免疫细胞和组织液可能会在肺部积聚,阻塞空气进出,并导致死亡。 细胞因子风暴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有关,甚至是治疗性干预尝试的不幸后果。已有研究证明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性硬化症、胰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出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定位和分子机制有所了解,并有助于病毒性症状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出来用于细胞间信号传导和通信的多种小蛋白质,具有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活性,并且通过结合受体引发多种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有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血管发生、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表1)。 表一: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因子主要类型及功能 类型功能 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活化抗病毒性质,抗增殖作用。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草鱼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一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那料研究会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Cuvieret Valenciennes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食物链 短,为我国最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是中国的内陆河流,北起东南亚 黑龙江,南至海南岛,延伸至泰国、越南。草鱼己被引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东南亚、东 欧、美国等国,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生长快、饵料来源广、低成本的饲料消耗、销路 好等优点受到广泛欢迎。随着草鱼综合健康养殖技术的完善,单位产量有很大的提高,其中 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使用了配合饲料。 关注草鱼饲料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对缓释偏向养殖肉食性鱼类、动物性蛋白饲源吃紧 的窘况或许有所裨益。本文就草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完善草鱼配合饲料, 推进其无公害养殖生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1草鱼的营养需求 1.1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

蛋白质是维持草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也是饲料成本中花费最大的部 分,是配合饲料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饲料中的蛋白质首先用于维持饲养动物的基础代谢,其 次才用于养殖动物的生长。有关草鱼蛋白质营养需求开展了较多的研究(见表1,结果表明, 草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如鱼体大小、生理状 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 的影响。 表1. 不同阶段草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 鱼体重(g 投饲率(% 蛋白质需求量(%饲料资料来源 7-15 2.0 41.7 陈茂松和刘辉男(1976 0.14~0.2 - 41~43 Dabrowski(1977 2.4~8.0 7.0 22.8~27.7 林鼎等(1980 1.9 3~4 48.26 廖朝兴等(1987 3.7 3~4 29.64 廖朝兴等(1987 10.0 3~4 28.20 廖朝兴等(1987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1 表皮生长因子作用及特点 表皮生长因子系列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碱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aFGF)。其有滋润皮肤,消除皱纹,修复创伤,预防色斑等作用,另外对于人体骨骼系统、血液、呼吸、分泌、生殖、免疫和神经系统均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但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存在分子量大,难以透过皮肤角质层,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对温度、PH等外界环境敏感等缺点。 2 表皮生长因子类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内市售生长因子类产品概况 目前,国内市售的生长因子及其衍生物剂型均为外用制剂,包括溶液剂、冻干粉、凝胶剂、滴眼液等。具体如下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外用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2.2表皮生长因子传统剂型研制及应用概况 由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公司于2002年研制了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并申报国家一类新药。2003年由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雾剂的制备方法。2009年由河北东方康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了外用冻干鼠皮生长因子。2009年由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了一种多肽、蛋白类药物口腔黏膜吸收剂型的组方及制备方法。有关生长因子溶液剂、乳膏剂、凝胶剂临床应用及其与其他药物连用治疗皮肤创伤等报道较多,暂不详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陆兵选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稳定性,并将其分别制备成亲水性凝胶剂及W/O型乳膏剂,工艺简单,质量可靠,使用方便。此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也有见报道。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IL-12家族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在广泛的细胞因子中,白介素IL-12家族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学特征,在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IL-12家族成员由IL-12、IL-23、IL-27和IL-35组成。IL-12细胞因子主要以异二聚体形式存在,在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中发挥作用,本文对IL-12家族成员的一般特征、细胞因子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受体及其选择不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了简短概述。尽管IL-12家族因子及其受体和下游信号成分具有许多结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生物活性却不尽相同。IL-12家族成员之间有一些相似和不相似之处,使之成为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之间独一无二的桥梁。白介素IL-12和IL-23在p40亚基中相似,是促炎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细胞因子,分别在辅助T细胞的TH1和TH17亚型的发育中起关键作用。IL-27最初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因子,但现在的共识是IL-27是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35是该家族最近确定的成员,由胸腺来源的天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细胞)群体产生,属于有效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这就使得IL-12家族因子分成了两类:IL-12和IL-23是阳性调节因子,IL-27和IL-35是负调节因子。IL-12家族的生物活性表明它们在不同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辉煌的前景。IL-12家族的成员是几种治疗方法的候选者,包括基因治疗、癌症治疗、肿瘤治疗和疫苗接种。 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介导T细胞发育,属于异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中一个亚基是IL-6样蛋白,另一个是IL-6可溶性受体样蛋白,因此这类细胞因子也被称为IL-6/IL-12家族细胞因子。IL-12、IL-23和IL-27主要由活性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产生,IL-35由活化和静止的调节T(Treg)细胞产生,包括胸腺起始的Treg(天然Treg细胞)和外周诱导的Treg (iTreg)细胞,调节B(Breg)细胞也可以低水平的产生IL-35。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都参与与CD4+Th细胞相关的细胞学和生理活动。IL-12和IL-23是Th1和Th17细胞活性的必需细胞因子。 白介素IL-12家族因子是由异源二聚体构成,即a链(p19、p28或p35)和b-链(p40或Ebi3)。a链具有IL-6家族所属的IL-6超家族的四螺旋束结构特征。相比之下,b链与细胞因子的I类受体链(如IL-6Ra)具有同源性。p40链可以与p35或p19配对以分别形成IL-12或IL-23,而Ebi3可以与p28或p35配对形成IL-27或IL-35,详见上图。受体链也被多种细胞因子使用(图1)。IL-12信号通过IL-12Rb1和IL-12Rb2,而IL-23信号通过IL-12Rb1和IL-23R。相比之下,IL-27使用IL6ST(GP130)和IL-27R,而IL-35通过

熊果苷性质

熊果苷 英文名:Arbutin 化学名称:对-羟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 别名:熊果甙,熊果素,熊果叶甙,杨梅甙,Arbutosie,Ursin,Uresol,Arbutus extract 分子式:C12H16O7 分子量:272.25 CAS号:497-76-7 理化指标:外观:呈白色针状结晶或粉末;含量:≥99.5%(HPLC) ;熔点:197 - 200(±0.5)℃ ;pH值:6.0 - 6.8 ;重金属:≤10ppm;对苯二酚含量:≤10ppm;比旋光度:=-64.00±1.00;红外特征峰:1515cm-1 1220cm-1 1050±(5-8) 作用 熊果苷是源于绿色植物的天然活性物质,集“绿色植物、安全可靠”和“高效脱色”三者合谐统一于一体的皮肤脱色组份,它能迅速渗入肌肤,在不影响细胞增殖浓度的同时,能有效地抑制皮肤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形成,通过自身与酪氨酶直接结合,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与排泄,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而且对黑色素细胞不产生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等副作用,同时还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它是当今流行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美白原料,也是二十一世纪的理想皮肤美白祛斑活性剂。 主要用途: 用于高级化妆品中,可配制成护肤霜,祛斑霜、高级珍珠膏等,既能美容护肤,又能消炎、抗刺激性。 烧烫伤药原料:熊果苷是新型烧烫伤药主要成分,特点是快速止痛,消炎力强,迅速消除红肿,愈合快,不留疤痕。剂型:喷射或涂抹。? 肠道消炎用药原料:杀菌、消炎效果好,无毒副作用。 其实熊果苷的主要功效是亮肤作用(skin lightening)使皮肤看起来青春靓丽。欧美国家使用熊果苷即是利用此种功能。目前随着越来越多使用专利的到期,过去只在高档化妆品中才使用的熊果苷也越来越普及。 使用注意事项 ★熊果苷在酸性环境下易分解,注意膏霜乳液等体系pH控制在5-7; ★将熊果苷在50℃少量水中溶解,待膏霜乳化完成后50℃加入; ★化妆品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剂以阻止变色 ★膏霜乳化完成后,于50℃下加入已用少量水溶解的NaHSO3和Na2SO3(建议添加量在0.3-0.4%); ★加入含油酸、亚油酸的天然植物油,可促进熊果苷协同增效作用; ★化妆品体系中加入0.8 -1.0%的氮酮,能够促进熊果苷的吸收,同时阻止熊果苷在皮肤上的析出。 熊果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