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和地球仪》说

课稿

说课稿——《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段郢中心学校李勤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环节:1、说教材分析2、说学情分析3、说教学模式

4、说教学设计

5、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一学生的能力现状||,本着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二、说学情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3、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说学法

本节课立足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和质疑中发展||,在合作和讨论中增长知识||,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构建平等、愉快、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模式四环导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二、合作探究三、展示点拨四、达标拓展

五、说教学设计

1、通过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设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2、学生阅读教材(P2~P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新知

(1)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设计的意图是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资源共享||。

(2)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能从生活中找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设计意图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学生能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设计意图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4、达标检测||。设计的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5、总结本节内容||,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老师

用歌谣的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6、作业布置:上网搜索有关地球的知识||。

7、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教学方法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直觉推测实践证实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板书:1、认识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由TFBOYS的《青春修炼册》改变而来的《地理修炼册》,并让学生跟着大声唱,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与同学探讨,解决以下几个地理问题。 一、地理是什么? 屏幕播放一组照片,天宫二号的发射和台风“莫兰蒂”。为同学设两个疑问,天宫二号为什么在酒泉发射?台风莫兰蒂是怎么形成,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第二组照片:宇宙天体、“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长江三峡、四季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图。 由此引入本课的第一个问题地理是什么?由于天宫二号发射时间是中秋节,大多数同学都在家,所以都特别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从把时事新闻和地理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拓宽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兴趣。 总结,“地”指的是大地,“理”就是道理、规律。地理就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科学规律。 二、地理学什么? 为学生简单介绍了地理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包括的内容,简要说明初中地理课本即将学习的内容。 三、为什么学习地理 1.屏幕播放第三组照片及问题。 (1)为什么江浙一带的丝绸比较发达? (2)为什么日本的饮食具有浓烈的“海的味道”,并形成独特的“鱼文化”?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和地球仪》说 课稿 说课稿——《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段郢中心学校李勤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环节:1、说教材分析2、说学情分析3、说教学模式 4、说教学设计 5、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一学生的能力现状||,本着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二、说学情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3、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说学法 本节课立足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和质疑中发展||,在合作和讨论中增长知识||,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构建平等、愉快、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模式四环导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二、合作探究三、展示点拨四、达标拓展 五、说教学设计 1、通过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设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2、学生阅读教材(P2~P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新知 (1)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设计的意图是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资源共享||。 (2)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能从生活中找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设计意图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学生能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设计意图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4、达标检测||。设计的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5、总结本节内容||,设计的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老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纬线和纬度 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 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方法: 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第一课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地理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知识。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其中经度和经线的相关知识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经纬网定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小学通过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经度的特点;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东西经度的划分、认读和书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经线、经度的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知识,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促进学生空间概念形成,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能够划分经度和维度,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难点: 能够说出经纬线的特征,能够理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五、说教具准备:经纬网地球仪、大挂图、练读卡(经纬度) 六、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举例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七、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地球和地球仪的说课稿2

地球和地球仪的说课稿2 地球和地球仪的说课稿 平湖中学刘利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经线和纬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以说及说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地理提供保障。 2、教学目标 依照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学习,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和多媒体直观呈现及练习等活动使学生对经纬网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地球仪上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2)初步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本初子午线、以及几条重要纬线。(3)理解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实际运用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 (2)、青少年好动,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积极评价。 2、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直观演示法(3)、讲授法 (3)、合作讨论法(4)、比较教学法(6)、多媒体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PPT展示神七降落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的确定降落的地点。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经线、纬线(板书)。 【设计意图】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认知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的情境不仅决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自然地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 2、展示地球仪 运用直观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思考:(1)地球仪上这些纵横交织的线是什么呢? (2)这些线有什么作用? (3)结合地球仪讲解学习经线和纬线的实际意义: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应用于确定台风路径、地震中心的测定、海上救生等等。 【设计意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很强,经纬线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空洞,如果只是教师凭口讲,学生头脑中就无法想象,但设计直观形象的简易模型,就易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直观的认识经纬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便捷、最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和经纬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宫》和《步步惊心》电视剧的热播,使“穿越”成为最时尚和最流行的词语,也成为很多人的梦想,你想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吗?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 授课环节如下。 环节一:观看──记录 【学生活动】 观看: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演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记录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天圆地方” ②视野扩大,人们臆想中──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③麦哲伦环球航线──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拓展: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和现象有哪些? 海边看船……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穿越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简要记录经历的四个阶段,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地球是个球体,让学生了解、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环节二:描述──计算 【学生活动】 描述

1.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地球表面积: 2.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诗词描述大小 坐地日行八万里…… 计算 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 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 三种描述方式中,一是用数据描述,直截了当;二是用示意图描述,实现文图转换;三是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给抽象数据赋予感情色彩,增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环节三:观察──归纳 【学生活动】 观察 1.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找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和纬线,说出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2.观察地球仪,描述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的排列规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和0°、180°、20°W、160°E经线,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上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仪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平昌中学的杨晓玲,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地球仪》。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节内容选自粤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包括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四个知识点,该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本章学习的重点。本节内容富含智力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也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知识的学习将在本学期和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教学目标: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并了解其特点;准确地区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地理位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关注生活中

的地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针对教学目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与特点;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我将其作为本节的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我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度的辨别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学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分析来看,他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个字“新”,具体表现为新学校、新学生、新课程。 新学校:刚进入初中,身临新学校、接触新老师、认识新同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切都会显得陌生和新奇。 新学生:他们是初中新生,在课堂上容易表现出好动、好奇、好玩、好表现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 新课程:地理是初中新开设课程,学生地理基础较为薄弱。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攻克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此处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具准备这三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一、【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2、新课教学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3)、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下面是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 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

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线、面,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6、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课件设计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考虑到学生在 1—6 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7—9 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此外,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而地球仪正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所以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标准: 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和地球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③纬线和经线④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三)本节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海边看船”和“月食现象”,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关于地球的大小,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 地球的模型 -- 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纬线和经线: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 (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 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 (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 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列举“天坛” (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 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 (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 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 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4.对比感受: (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 (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总结: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七年级地理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C麦哲伦环球杭行路线学生分组叙 述人类认识 地球形状的 历程,也可 自己叙述已 经知道的有 关方面的内 容,自己逐 步来探索。 这部分内 容知识点 较少,主 要是对学 生进行科 学精神的 培养。教 材内容较 少,可通 过同学的 拓展、做 实验等, 让学生讨 论、感悟, 培养科学 精神。

D地球卫星照片 分组讨论:图片展示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哪几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了怎样的认知水平? 天圆地方(直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环球航行(证实)————卫星照片(确证) 活动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承转:人们在探索地球星性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大小。同学们想想看,要描述地球的大小需要哪些数据? 展示:地球的大小图 2、地球的大小 半径、周长、表面积 总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这个家园中,就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它。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一个起点,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他的全貌,怎么研究它呢?出示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讲述: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地球仪,结合课本第4页内容,说说什么是地球仪?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表示的?学生从自己 日常生活中 所看到的一 些现象来证 明地球是球 体,也可作 一些简单的 小实验证 明。 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己 观察地球仪 具备的特 点,结合书 本讲述的知 识,可深入 了解地球仪 的特点。初 步掌握地球 仪的运用。 本环节重 视学生自 己观察地

四、经度和纬度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地球仪上的纬线”和“地球上的经线”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度数的变化 代号 半球的界限 承转:学习了经纬线,明确了经纬度,我们就可以判读经纬网图了。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述:由图中可见到,在经纬网任意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交,也就收到很说,图中任意一点都有一条惊险和纬线经过,经过这一点的经线和纬线的度数,就是这一点的经纬度。因此,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的任意一点的位置。下面我们来通过一熟悉不同的 经纬图,通 过练习了解 并掌握经纬 网的作用, 并考虑其可 以运用的领 域。 对其变化 的理解。

2021秋人教版七上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

2021秋人教版七上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 案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艰巨历程,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如何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摸索,说明一个真理的发觉,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2.观看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精度的分布规律。 3.创设情形,让学生依照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究真理道路的艰巨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究、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依照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关心学生就爱那儿空间概念,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的判读与区分 四、教学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式,增加学生体验;运用观看法,结合地球仪与多媒体课件,讲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