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食用菌菌种如何鉴别

食用菌菌种如何鉴别

食用菌菌种如何鉴别
食用菌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栽培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制菌者的信誉,如2005年和家片村的部分种植户,从小商贩手中购买的菌种,品种不好致使十几户菇农连本钱都没挣回来,可见菌种质量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介绍一些鉴别菌种的方法。

1.优质菌种的标准(以滑子菇菌种为例):
①菌种的纯度必须纯正,无杂菌,无感染,无其它类似菌种。

②菌种色泽纯正。

多数菌种的菌丝洁白,有光泽,原种栽培种菌丝应连接成块,无老化现象。

③菌丝要粗壮,分枝多而紧密,接种到新培养基后吃料快,生长旺盛。

④培养基要湿润,与塑料袋或瓶壁紧贴而不干燥,含水份适宜。

⑤各种品种有特殊的清香味,没有霉变或腐臭气味。

2.菌种质量的鉴别:①肉眼直接检查。

对于引进的菌种,首先用肉眼观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棉塞有无松动,试管玻璃瓶,塑料袋是否有破损,有无病虫害,菌丝色泽是否正常,是否有该菌种特有的香味。

②观察菌丝生长速度。

将供测验的菌种接入所配制的培养基上,放置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有力,则表明是优质菌种,否则是劣质菌种。

③出菇试验。

经过多方面考核,认为是优良菌种的可进行扩大试验,以鉴定菌种的实际生产能力,可用压块和袋栽二方法,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吃料能力,出菇速度、子实体形态、产量、质量等来综合评估菌种的优劣。

只要把握菌种的质量、菇盘配料合理,灭菌严格,种菌对路、温、湿度适宜,保证水到渠成,定能得到大丰收。

菌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菌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菌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菌种出菇期间发生侵染性病害主要症状:幼蕾死亡、幼菇发黄、死菇、菇体变褐等。

播种后菌种不萌发或吃料困难主要原因:菌种退化、老化;菌种未经脱毒处理、自身携带病毒或病菌;基料灭菌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酸败;接种时温度过高等。

处理:更换适龄、健壮的脱毒菌种;因基料或接种原因时,重新装袋生产。

发菌期间污染严重主要原因: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规范,菌种自身携带杂菌,培养场所杂菌基数过高,预防措施不到位等。

处理:前三个原因导致污染率高,装袋;培养场所按技术规程用药处理,菌袋进入后,每5天左右喷洒一遍药物予以预防,发现污染袋后移出进行单独药物处理,以免杂菌孢子对其它菌袋形成二次污染。

处理:属于菌种问题时,更换菌种即可解决;加强通风管理,尤其为了节约用电而不及时通风的作为是很不划算的,应根据生产的不同阶段,实施科学的通风;同时强化病虫害预防工作,发现病害后,应及时将菌袋移出,清理掉病菇,并顺手清理料面,根据病害程度,喷洒料面,杀死病菌。

出菇期间发生畸形菇主要表现为只长白疙瘩、不分化子实体;菌柄粗短或细长、菌盖很小甚至没有菌盖等。

主要原因:菌种退化或在菌种转接生产过程中感染病毒病菌;原料配比尤不要在蕾期喷大水,也不使袋内积水;使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比如,每次通风后应及时喷水,使在通风时暂时降低的湿度再度升高。

- 1 -。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一、方法验证1.做过验证的样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否都需要按照新的方法进行重新验证?答:对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而言,由于培养时间调整,应重新进行验证。

对于无菌检查的产品而言,如果方法未作实质性调整,可以不必重新验证。

个别产品在各论中收载了新的无菌检查方法,对这些品种,应对收载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2.以前做过无菌验证的品种是否需要重新按照新的标准再验证?答:参见问题1。

3.“新增抗生素供试品应选择低吸附的滤器及滤膜”比如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属于抗生素,是否需要重新选取滤膜再验证?答:目前采用的方法如果经验证表明可行,则可以继续使用该方法。

4.微生物方法学验证时,培养时间是否跟样品日常检验所培养时间一致?答:应该一致。

5.微生物限度验证时,如果一个方法只有金葡回收率达不到要求,该方法时是否可以用来做细菌霉菌的检测方法?答:按药典的规定,一个计数方法通过验证,是指所有试验菌的回收率均达到要求。

如果采用各种方法以及方法的组合仍无法使金葡回收率达标,则可以采用使金葡回收率最高的方法作为计数方法。

6.薄膜过滤的冲洗量不能超过1000ml,我公司的喹诺酮类产品原来的方法是每张膜冲洗量为1500和2000ml,请问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将冲洗量降至1000,各菌的回收率仍能符合规定?答:有几种办法可以降低冲洗剂的用量:1)降低接触滤膜的供试品的浓度;2)改进冲洗的方式,如少量多次地冲洗、降低蠕动泵的转速等;3)添加中和剂,如高价金属离子。

7.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技术方法验证时,采用上述方法若还存在一株或多株试验菌的回收率达不到要求,那么选择回收率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试验条件进行供试品检验。

请问,上述方法是指仅通过一种方法还是一定要通过几种方法联用的?答:应该要把可能采用的所有方法包括方法联用都进行验证。

8.供试品不溶于稀释剂,同时又有抑菌性,限度检查时应如何消除抑菌性?答:采用低速离心的方式,尽可能把供试品去除干净,取离心后的上层液,进行薄膜过滤。

菌种有假劣识别有办法

菌种有假劣识别有办法

菌种有假劣识别有办法一种源混乱。

这是劣质菌种中危害最大的一种。

连供种者本人也无法准确说明菌种来源、生产性状等基本情况。

其原因主要是乱引种、乱编号、保存混乱、标识不全,有的是将错就错,也有的是随意进行分离,又不做验证试验等,就盲目扩大生产,使之流向社会,危害广大菇农。

该类菌种很难直观识别,只能用品比试验或验证试验来进行检验。

因此在购买菌种时千万不要图方便,图省事,更不能贪图便宜,请记住“没有免费的午餐”和“好货不便宜”等俗语。

二、掺杂使假。

该类菌种的主要危害是短斤缺两,使栽培户无法按预定播种量进行生产。

笔者曾有过几次见识:本来应为700克~800克的菌种,而其实际重量却在1000克以上,个别的甚至超过1250克,掰开菌种仔细检查,基料中含有大量的细沙;据初步估测,沙土重量大约占菌种的30%左右;另外一种就是将菌种直立后,很短时间便有大量黄褐色液体流出,说明基料用水量过大或者在完成发菌后又经泡水处理。

这两种情况对菌种本身的生产性状并无太大影响,但是人为地增加了菌种重量,使菇农朋友多花了冤枉钱,增加了生产成本。

鉴别的方法很简单:任意取2袋~4袋菌种,将其直立,进行观察,再打开菌种取下约100克菌种,用手指仔细研磨,感觉不太明显时,可用牙齿咬几下,便可取得结果。

三、更换基料。

一般而言,由于棉籽壳质地硬度适中,C/N适宜,故棉籽壳基质的菌种质量较高;但某些小作坊在生产菌种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配料时加入较大比例的木屑、玉米芯等,甚者超过50%。

该类菌种若是自产自用倒也无妨,但作为商品出售,并一再声称“纯棉壳菌种",就有坑农之嫌了。

因为玉米芯等基质营养较差,硬度不足,待菌种发满袋后,其营养基本消耗殆尽,播种后萌发力度相对较低;并且,玉米芯等材料吸水性大大高于棉籽壳,一般可高出30%左右,无意中提高了菌种的含水率,危害与前述相同。

鉴别方法是打开菌种,仔细检查基质颗粒。

四、将污染菌种掺杂其中。

该种危害与第一种相仿。

菌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菌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1. 污染:污染是菌种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可能的污染源包括空气、培养基、仪器设备等。

为了防止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的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喷雾消毒操作台等。

- 使用高质量的培养基和试剂:选择经过验证和检测的培养基,并确保其无菌。

- 定期检查培养物:观察培养物是否有异常的颜色、形态或气味等变化提示污染发生。

2. 生长不良: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生长不均匀或无生长等问题。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检查培养条件:检查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培养条件是否适合该菌株的生长要求。

- 营养补充:检查培养基中的营养物浓度是否适当,并考虑添加合适的营养物以提供必要的生长要素。

- 检查菌种质量: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可以进行冻存备份或重新分离培养。

3. 发生菌株突变:在长期培养过程中,菌株可能发生突变,导致菌株特性的改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感性检查:定期检查培养基中的菌株特性,如形态、生长速度、代谢产物等。

- 保存原始菌株:在培养初期获得的原始菌株可以保存备份,以备将来恢复原始性状或与突变菌株进行比较。

4. 产物产量低:如果所期望的产物产量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优化培养条件:例如,调整温度、pH值、培养基组分等,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产物的合成和积累。

- 改进培养策略:例如,采用特定的培养方式(如批量培养、连续培养、补料策略等)来提高产物产量。

- 改进菌株选择:有时候,通过筛选和选育新的高产株系或采用遗传工程手段来改进产物产量。

5. pH 值偏离理想范围:菌种在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通常对pH 值敏感。

如果pH 值偏离了菌种所需的理想范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培养基的pH 值: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整培养基的pH 值,使其适应菌种的生长要求。

如何鉴别优质菌种?

如何鉴别优质菌种?

如何鉴别优质菌种?食用菌菌种同作物蔬菜的种子一样,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甚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

因此,识别、鉴定菌种的优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看1.看菌种瓶(袋)培养料周围或表面是否有红、黄、黑、绿等异常斑点或片块若存在以上任何一种现象,都说明该菌种已被杂菌侵染(香菇、滑菇等产生色素的品种除外),该菌种不宜再用。

2.看菌种瓶(袋)是否被打开过,瓶(袋)外表有无破损凡已打开过或有破损的菌种都有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所以这样的菌种不宜再当菌种使用,只能用于出菇。

3.看菌种瓶(袋)标签上的日期是否过长菌龄过长的菌丝会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若再做菌种接入培养基后,菌丝萌发慢,菌丝质量差,抗杂菌能力减弱。

菌种中既有发满瓶(袋)的,又有未发满瓶(袋)的(在同一次制种的前提下),这是由于制种的先后和装料的松紧不一致造成的,是允许的,这种情况说明该菌种的时间还不算长,可以挑选早发满菌丝的瓶(袋)先用。

若所有的菌种都已发满,且发现有的菌丝已长出瓶(袋)口,或有的培养料已失水离开了瓶(袋)壁,或有大量的小籽实体出现,都说明该菌种的菌龄已过长,不宜再作菌种使用。

菌种瓶(袋)中的培养料尚未发满菌丝,但已出菇的菌种也不宜再作菌种用。

这种菌种多是由于将母种无限度地转管或将原种当母种、生产种当原种转瓶(或袋)造成的,此情况下的菌种由于菌丝生活力弱,吃料慢,周期长,若继续当菌种使用则会严重影响成品菇的产量和质量。

4.看菌种的茵丝是否洁白、粗壮菌丝粗壮、洁白、浓密,且培养料的颜色由深变浅者为优良菌种;菌丝稀疏,上稀下密或上密下疏的菌种均属不正常情况,不宜再当菌种使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食用菌中不同种类的菌种在外观上也有差异,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香菇菌丝常有褐色色素产生,气生菌丝较少;平菇气生菌丝则异常繁茂,常能充满容器;滑菇菌丝洁白度差,常有黄褐色色素。

所以在选用菌种时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2.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纯化菌种。

关于微生物菌种纯度、活度、方法不确定度的问题说明

关于微生物菌种纯度、活度、方法不确定度的问题说明

微生物问题汇总1、标准菌株纯度和活性作为实验室应该怎么验证?关于微生物菌种这类的标准还没有,每位专家、检验员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是可以明确一下,对于定量试验中的对照菌种,比如总数、霉菌和酵母、乳酸菌、金葡等,必须进行活度的测定,而其他定性试验的菌种,只需进行纯度的验证即可。

首先,对于商品话的的菌种冻存管来说,纯度是没必要验证的,因为随菌附的菌种证明材料就是很好的证实。

而对于野生菌株来说,需要对纯度进行验证,建议采用平板分离纯化,挑取完全单菌落,进行生化试验确证,可保证菌种的纯度。

其次,对于活度的监控需要从菌株保存的一开始就要进行监控,最简单的是刚开始买回来的菌株,活化之后保存10管,一个月之后分别接种10管中的菌,若10管全部存活,则活度为100%。

活度一般应大于90%。

你下面说的这些均是对培养基的验证方法。

也可以侧面反映菌落活性的大小,采用复合验收程序的培养基,对菌种的活性进行验证,仅仅是针对特定的一管菌。

并不是计算活度的方法。

若要准确的计算活性,必须制备已知浓度的菌悬液,涂布平板,进行培养,计算真实浓度和理论浓度差异。

一般记录纯度和存活度就好了。

①目标菌纯度,先活化菌株,在进行平板计数法,选择菌落数最少的平板上的菌全部进行生化鉴定。

②目标菌活性,在做培养基验证时,根据G值来观察,G值越大,说明其活性越好。

③非目标菌纯度,需要验证吗?例如表皮葡萄球菌。

我认为非目标菌只是用来和目标菌进行菌落形态进行对比的,没有必要验证。

如果需要验证,是否可以在营养平板或者TSA平板上进行划线,观察菌落形态是否一致,或有无杂菌。

④非目标菌活性验证,是否可以用该菌的工作菌悬液在TSA 或者营养平板上划16条线,根据G值判断,G值越大,说明其活性越好?2、非常规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如何做?此部分的控制,建议采用人为污染样品,对方法的灵敏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从而达到质控的目的。

①蜡样芽胞杆菌:对蜡样芽胞杆菌标准菌株活化,然后对菌悬液做平板计数(定量确定各个稀释度的菌浓度),选择适当浓度的菌悬液的稀释度作为工作菌悬液,然后吸取1ml污染阴性样品为阳性,在按照蜡样芽胞杆菌的国标方法检验,对添加量和检验结果进行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
.
2.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
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
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
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
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
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
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
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
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
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纯化菌种。

6.PCR产物克隆测序为什么会出现结果分离的现象?
答:我们以菌种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然后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如果出现2种或以上的测序结果,说明您提供的模版不单一,即菌种不纯,含有其他杂菌,这种情况建议您将菌种重新进行三次以上纯化。

7.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种吗?
答:利用rRNA的保守区域进行鉴定只是菌种鉴定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指标,通过鉴定结果可以了解未知菌株和NCBI公布序列的哪个种属比较接近。

如果鉴定至种,还需要DNA杂交、基因组GC含量、生理生化指标等来综合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