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第二号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Waltz 2;Dmitry Shostakovich(Tackwan古典吉他谱)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第二号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Waltz 2;Dmitry Shostakovich(Tackwan古典吉他谱)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第二号爵士组曲-第二圆舞曲》Waltz 2;Dmitry Shostakovich(Tackwan古典吉他谱)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几几. Q MUT P UW UT pueliUETaKoBI 906 ?1975) 苏联作曲家。 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 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他的母 亲曾在音乐 学院学过钢琴。 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 9? 11 岁写作了第 1 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 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 。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 力求通 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1919年肖斯塔科维 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 川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 M . 0.施泰因贝格(作曲)。 这期间,他对I . F.斯特拉文斯基、A .勋伯格、P 欣德米特、法国 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 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 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 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 ?普 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探索到成熟的15年(1925?1940) 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 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 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 《第二交响 曲》(《献给十月》, 1927) 、《第三交响曲》(《五一》, 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 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 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 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 话剧配乐以及 4 部电影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 进一步发展。他的第 1 部歌剧《鼻子》( 1 92 7 ? 1 928 )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 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 剧毁多于 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 金时代》( 1 927 ? 1 930 )和《螺丝 钉》( 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 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 勾勒出现实中各式 反面人物的脸谱。 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 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 两部舞剧、 5 部 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 H . B .果戈理 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 30 多年后( 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黄

18岁男孩的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讲解

18岁男孩的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 李怛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忽略了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Op.10)时,才刚刚18岁,因为这首交响曲实在是太成熟了。以至于让人们忘记了作曲家的年龄,也忘记了他当时还是个学生,那是1924年的秋天。 1924年之前 肖斯塔科维奇18岁那年,距1918年发生的俄罗斯历史性转折仅仅六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肯定的,不论生活上,还是创作上。当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就读,但事实上,他的家居生活和学业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而是充满了坎坷挫折。 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肖斯塔科维奇生活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拥有一座夏季别墅,还有佣人和小汽车。不过,随着1922年父亲的去世,这样的高水准生活便随之消失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深具文化涵养,但是在刚刚到来的时代里,这反而让她变得谋职不易,在丈夫去世后,不得不以打字员或收银员的微薄收入过着艰难的日子。后来由于母亲的失业,家里的三个年轻成员——肖斯塔科维奇和他的姐姐、一个妹妹,都必须尽力承担家计,这位还是个学生的作曲家,曾在一个戏院担任默片的钢琴伴奏师,每天工作13个小时,薪水却十分微薄,这是一段令他

及其厌烦的经历。 就在这样的境遇中,肖斯塔科维奇成长了起来。在父亲去世那年,他接受格拉祖诺夫的建议,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岁尼古拉耶夫学习钢琴,并继续学习作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做去训练承袭了以键盘乐为基础的传统,我们可以从他日后创作的《前奏曲与赋格》这套作品中看到这一影响,而且他创作的第一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中,也大量运用了钢琴,成为这些交响曲的一大特色。 贝多芬在当时的苏联是背后推崇的以为西方作曲家,被誉为艺术创作的绝佳典范,因其传播了符合那个时代脉搏的信息被加以利用。肖斯塔科维奇自然也是深受影响,他偏爱欧洲大革命时期的作品,曾研究过贝多芬的刚琴奏鸣曲,而他对于这位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的作曲家的独特见解,也影响到他自己今后的创作,故后来有人称肖斯塔科维奇是“苏维埃的贝多芬”。 肖斯塔科维奇在1923年的毕业演出中,演奏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并因之声誉鹊起。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对他作有如下的评价:“……他演奏的李斯特改编自巴赫的管风琴《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全部显示出澄澈的艺术旨趣,表明他是一位能深刻感受并了解自身艺术的音乐家……”同时,还对他创作的前奏曲、变奏曲以及《幻想舞曲》大加赞扬,称之为“严肃思考的音乐的极好范例”。 这位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即将以贝多芬音乐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姿态而崛起,即将以音乐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学生杰

肖斯塔科维奇

青少年时代 列宁格勒有一条名叫波多尔斯克额街道,1906年9月25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就出生在这栋楼里。 肖斯塔科维奇家族一直受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和革命民主主义传统的熏陶和影响。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祖父博列斯拉夫·彼得罗奇,早在青年时代就走上了反对沙皇 亚后,他开始下格罗德铁路管理局任职。他加入了秘密革命组织——莫斯科“喀山大学生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名为“土地与自由”。 作曲家的交亲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就读于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自然科学专业。1900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彼得堡并开始在五H.门捷列夫创办的度量衡管理总局工作;后来负责管理 涅瓦河流域和伊林诺夫斯基铁路木材和泥炭加工厂。他是那里的工程师。他善于把自己的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他还从事过地方志研究工作。 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的妻子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科科乌林娜,原是位于祖国边陲的雅库特金矿矿长的女儿,所以作面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父母都是西伯利亚人。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曾就读于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师从A.A.罗扎诺娃。但是她没有毕业。她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活动,1902年出嫁。 德米特里很早就开始学习音乐,当时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家里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小德米特

里的钢琴家母亲和父亲自然促进了整个家庭的音乐气氛。父亲德米特里·博列斯拉维奇也曾热 爱音乐。他喜欢唱歌,还能弹奏吉他和钢琴。他们经常举办有朋好友参加的音乐晚会。 当时父母并没有想到,他们的儿子会成为一名音乐家。这是因为父亲和许多亲属都曾从事科学活动,他们预计小德米特里会走他们的科研之路。甚至到后来,当小德米特里已经开始学习钢琴演奏和尝试作曲的时候,母亲索菲娅·瓦西里耶芙娜的想法也没有改变。她对儿子的钢琴演奏和谱曲练习一直表示怀疑。但是她认为,她的孩子们应该接受音乐教育。她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培养和提高孩子综合文化素养的手段之一。 当他满9岁时,母亲才第一次让他坐在钢琴旁,开始给他上第一节钢琴课 如果认为,小德米特里对音乐的爱好和自然天赋使他对音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认为他少年时的音乐学习一直很顺利,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当时他根本不想学习钢琴演奏,也不愿意学习乐理知识。父母只好反复说服儿子。母亲一直坚持让他学习音乐,可小德米特里依然想方设法故意逃避音乐课。 不过,最后还是母亲的意志取得了胜利。显然是母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和良好的效果。按照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后来的评价,他的母亲是“初学音一乐者最好的教师”。 音乐天赋绝佳。 有史料证明,他在11岁时,已经能够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的所有前奏曲与赋格。

管弦上的哲理——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浅析

中学时代,听老师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当局为鼓舞士气,在被德寇围困数月的列宁格勒演奏交响曲,苏军用飞机运送交响曲总谱,从前线士兵中抽调演奏人员,用密集的炮火作掩护,使列宁格勒免受徳寇炮火干扰,保证了交响曲的正常演出,同时还作了实况转播,借以鼓舞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当时,听了老师的叙述,内心惊撼于这是什么样的交响曲呀!能起到鼓舞将士奋勇杀敌的作用吗?后来,从有关的文章中得知,在列宁格勒演奏的交响曲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所作,曲名是《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 前不久,孩子带回来一张肖氏《C大调第七交响曲》CD盘,我反反复复听了几遍,心灵所受的震撼自不待言,解除了几十年前的疑问,觉得在那严峻的时刻,演出这样的一部交响曲确实能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演出本身就是必胜信心的最好宣证,遑论那激动人心的音乐篇章。 自此,我开始关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先后听了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五交响曲》,但在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太深刻,有人拿这部交响曲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比较,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层次的作品(也许当时我未能理解肖氏的立意),心中对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上的成就产生了怀疑,认为光凭一部《C大调第七交响曲》,还不能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师比肩。 前一阵子,一次我在收拾CD盘时发现有一张肖氏《c小调第八交响曲》,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安德烈·普列文指挥。一般情况,买了光碟我肯定会听,可是这个CD盘却没一点印象,说明听了没留下印象或者没听完就放下了。联想到令人血脉膨胀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于是就在诸事完毕后的深夜,躺下来静静地欣赏这部音乐。哪知道听完之后,乐曲中那怪异玄妙的独奏、那海啸般的喧嚣、那春雨冲洗后的清新宁静反反复复地在脑子折腾了大半宿,一直到第二天耳际都余音袅袅。之后的三四天,我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聆听这来自异域的旋律,渐渐地读懂了流淌在管弦上曼妙哲理。我说我读懂了,可能是管见,也许是再创作(自诩?),说出来甚至会令人哂笑,但我还是要一吐为快,与诸位同仁漫聊,以期抛砖引玉的效果。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它和舞蹈、绘画雕塑、文字一起奠定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基础。音乐源于生活和巫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需要表达,同样的,生活中焦虑与困惑也需要引导。巫的出现,起到了解惑的作用,巫师通过舞蹈和歌唱帮助人们完成了精神的寄托。 当巫师用歌声祈求神灵护佑的时候,音乐便显示了启蒙与探索的作用。在五线谱尚未成熟以前,音乐特别是器乐乐谱难以传承下来。巫师的歌唱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之间存在一大段空白,无从详细了解这期间音乐的沿袭和沿革。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里,特别是巴赫的宗教音乐中,沉思和祈祷是常见的主题,但缺乏深度和宽度,往往是即兴式的单主题,和唐诗中绝句和律诗表达的范围差不多,精准优美但狭窄。 我认为音乐自贝多芬始,交响曲变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书,记述和表达了音乐家就某一问题或人生哲理大问题的见解,听过《英雄》、《田园》、《命运》、《合唱》,没人会认为我这样说是危言耸听。之后,又有许多音乐大师,为我们奉献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马勒、柏辽兹等。在这些作品里,大师们以娴熟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向人们阐述了真知灼见。肖氏的《c小调第八交响曲》就是这样的一部辉煌作品。 有人把第八交响曲看成是第七交响曲的姐妹篇,理由是它们都是以战争为题材。我认为这样看狭隘了,实际上,第八交响曲表达的是极为宏大宽广的哲学问题,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目录 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第一章冰冷的火焰——《第一交响曲》 第二章九级浪——《第二交响曲“十月”》 第三章红色,红色——《第三交响曲“五一”》 第四章燃烧的荆棘——《第四交响曲》 第五章桂冠音乐家——《第五交响曲》 第六章昼与夜的狂想曲——《第六交响曲》 第七章半个世纪的回音——《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八章墓碑前的花——《第八交响曲》 第九章“戴着镣铐跳舞”——《第九交响曲》 第十章涣然冰释——《第十交响曲》 第十一章恐惧的洪流——《第十一交响曲“1905”》 第十二章夙愿得偿——《第十二交响曲“1917”》 第十三章良知的裁决——《第十三交响曲“娘子谷”》第十四章丑陋的百合花——《第十四交响曲》 第十五章时间的灰烬——《第十五交响曲》 英雄的生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总论

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许多人听说过肖斯塔科维奇,但欣赏的范围仅限于《螺丝钉》中的加洛普舞曲、《爵士组曲》中的圆舞曲、《攻克柏林》中的《美好的日子》以及著名的《浪漫曲》这几首。肖斯塔科维奇的舞曲和电影配乐固然出色,但不能算作他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真正能够反映老肖深层次思想内涵及音乐风格的题材,非交响曲莫属。但很多爱乐者初听便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无非是七个字:“听不懂,听不下去”。 为何苏联头号桂冠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会给人“听不懂”的感觉呢?我认为,“听不懂”无标题音乐,80%的情况下,是由于无法大致分析出其曲式结构造成的。这个观点我提出过很多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马三好长啊!怎么第一个乐章就半个多小时,我听到十分钟就不行了啊!”“布七第一乐章好散漫啊,我怎么听不懂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曲式分析的失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重复的艺术。没有重复感的音乐是无生命力的。而曲式分析的失败,直接后果就是感受不到音乐的重复。在欣赏思维混乱的情况下,听一个较长的乐章,十分钟过后就会感觉不知所云,冲进耳朵里的音符都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之后,就越听越乱,越乱越听,最终在一片混乱中熬完一个乐章,却没记住哪怕是一个动机。 同理,“听不懂”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尤其是无标题的那几首,主要原因也是无法准确分析出某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我在介绍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时,理所当然的将会把分析曲式的任务放在首位。老肖的交响曲曲式分析难么?难,当然难,不难我也就不写了。虽然老肖从不在曲式分析上给听众设置障碍,但其插部代替展开部、插部展开部并存、再现部主题呈倒影形式再现等写作方式在客观上阻碍了听众对音乐的顺畅欣赏。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会在每部交响曲的解析当中给予具体解释。 那么,“听不下去”又是何故呢?这就是老肖独特的音乐语言的问题了。总所周知,肖斯塔科维奇是重要的不协和音程作曲家,他的重要作品中总是充斥着大量的不协和音程。然而不同于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等人,肖斯塔科维奇的主题呈示,按照钱仁平老师的观点,大量运用“述衍互融”的手法。何为“述衍互融”?就是主旋律的骨干不是一段完整的旋律,而是几个反复出现的一个或几个简单动机。旋律的展开靠的是主要动机的有机重组和延伸,随即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曲式分析还算简单的话,那么,准确地记忆关键动机确实是需要反复欣赏才能做到的。如果你是布鲁克纳或是马勒的忠实拥趸的话,欣赏时要注意,老肖一般不会使用漫长的旋律作为一个乐章的主题。例如,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一句就长达21个小节,而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只用一小节就将整个乐章最重要的动机交代完毕!另外,在后期交响曲创作中,肖斯塔科维奇大量使用了一些新颖的音乐写作技术,例如十二音序列、下行半音阶对位等等,这些在正文中也将详细介绍。 最后,来说说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的特征。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融合了冷静理性的逻辑思维以及辛辣尖锐的音乐语言。因此,若想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特征,首先要理解其音乐发展的逻辑思维。虽然是俄罗斯人,但肖斯塔科维奇的情感并不像他的同胞们一样总是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发出来,而是如涓涓细流一般,轻盈而又克制地流淌出来。现在看来,老肖是正义、良知与勇气的化身。但不能忽视的时,“恐惧”二字几乎贯穿于老肖音乐创作的始末。作为一位有良知的音乐家,老肖总是时刻准备着,向恐惧的缔造者发出愤怒的吼声。这正邪两面的形象,在他的大部分交响曲里都有所体现。通过分析这一对形象的斗争与并存,挖掘老肖的多部交响曲的思想内涵应当不再是难题。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作者:————————————————————————————————日期: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音乐论文 肖斯塔科维奇笔记(一) 肖复兴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是其代表作,但对这部交响乐旨意的解读,却一直扑朔迷离。肖斯塔科维奇自己为什么把人们一直认为的反法西斯战歌与史诗的第七,说成是自己的“安魂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就是说,尽管第七有强烈的音响效果,但那并不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的反抗的勇气和士气,而是另含机锋。那么,这另含的机锋是什么? 音乐不同于文字和绘画,它诉诸的是听觉,反馈的是心灵,看不见,摸不着,其多义性从来就存在。同样一首乐曲,不同人听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是,作曲家自己在音乐中倾注的感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们的主观想法与传统固定的史论相违背,这是值得探讨的。如果完全是背道而驰,而且介入了非艺术政治化的因素,则应该进行反思的是我们。因为是我们的主观意图强行嫁接在了作曲家的音乐上面,人家作曲家本意要在这棵树上结苹果的,我们非要人家结出西红柿来。 当年,小托尔斯泰曾经专门撰写文章,高度赞扬第七的战争史诗意义。小托尔斯泰是不是奉命而写,我不太清楚,但知道为写这篇文章他请来好几位音乐学家到他的别墅,为他讲解他并不怎么懂的音乐初级知识。小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为第七定型与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猜想应该和我们那个时期姚文元或梁效的文章一样一言九鼎吧。 肖氏对小托尔斯泰非常不以为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作家,肖氏有自己的好恶,他欣赏的是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他最讨厌的是表里不一、极尽谄媚之态的

乐队编制及总谱顺序

管乐队、管弦乐队、民乐队、电声乐队 编制及总谱顺序 海淀区青少年活动管理中心 李椿玺 2014.3.17

一、民乐 民族管弦乐队,记住四个关键字:“吹、拉、弹、打”。 1.吹:吹奏乐器 2.拉:拉弦乐器 3.弹:弹拨乐器 4.打:打击乐器 2.弦乐组,弹拨乐组,管乐组,打击乐组 3.如果要细分的话: 弦乐包括二胡、高胡、京胡、板胡; 弹拨乐包括古筝、扬琴、阮、琵琶; 管乐包括笛、箫、埙、唢呐、巴乌、笙、葫芦丝; 打击乐包括鼓、锣、罄、钟 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一般在40-100人间,乐团分为4个声部组。 吹管乐声部(梆笛、曲笛、新笛、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管、中音管) 弹拨乐声部(柳琴、扬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筝) 打击乐声部(定音鼓、排鼓、云锣及各类锣鼓镲等) 拉弦乐声部(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 二、管乐队

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吹奏乐队。泛指军队中的军乐队,或同一类型的管乐队。 1.Band 音乐合奏团体,一般不包括弦乐器。把木管、铜管与敲击乐器合奏组称为管乐队,始于15世纪的德国,是军队生活的常备部分;后传至法国、英国和新大陆。15~18世纪欧洲许多城镇有自己的乐师或歌唱队,在特别的节日表演时,木管乐队常加入肖姆管和长号两项乐器。18、19世纪时英国业余的铜管乐队包含许多新的铜管乐器。各种组织均各有其代表性组合。19世纪中期的美国,以吉尔摩的乐队最为著名,他的继承人苏泽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指挥和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受欢迎的进行曲。以艾灵顿公爵和贝西伯爵领导的大乐队是1930和1940年代美国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与其他乐队不同的是,弦乐器(如电吉他等)在摇滚乐队中占极重要的地位。 2.编制 管乐队的编制无统一规定,不同国家的不同音乐团体各有标准;差异只在细节方面,其基本特点即单簧管占绝对优势的原则(相当于小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地位)始终不变。中国现代专业管乐队的编制,一般为:短笛1,长笛2,双簧管2,,单簧管12,大管2,中音萨克斯管2,次中音萨克斯管2,上低音萨克斯管1,F圆号4,短号4,小号4,次中音号4,上低音号1,长号4,大号2,小军鼓1,大军鼓1,大钹1对,共约50~60人,遇重要场合,乐队编制常按比例成倍扩大;如在音乐会上演奏,常加用定音鼓和倍大提琴。 3历史 管乐队形成的历史很长,与军队的关系十分密切。17世纪前,欧洲帝王在战场上用号声传达号令,习惯于把号手和鼓手组成简单乐队归属于骑兵团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乐队由4种不同尺寸的双簧管(一说为3种双簧管和大管)和军鼓组成。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又把这种乐队扩大为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混合组织,包括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大管、长笛、小号和倍大管;英国皇家炮兵军乐队则包括有小号、圆号、双簧管(或单簧管)和大管。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执政时期,又促进了管乐队的发展,当时军乐队已拥有42人。19世纪中叶,管乐队还添加了新发明的萨克斯管。管乐队传入中国,要较管弦乐队早。在19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上海业余管乐协会”,是中国最早的管乐组织,中国的管乐队主要担任迎送国宾和重大节日的仪仗任务。 4.主要演奏乐器 木管: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小黑管,低音黑管,大管,降b萨克斯,降e萨克斯,小萨克斯,巴黎东萨克斯,坳头萨克斯和天呢萨克斯铜管:次中音,小次中音,圆号,小圆号,长号,大号,小号打击乐:大鼓,小鼓,镲,锣,定音鼓,架子鼓,钢片琴,木琴 三、电声乐队的编制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推介 中国抗战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那段旋律,几乎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旋律就是改编自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1975年8月9日,苏联最具影响力的当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病逝。其好友在他的葬礼上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躺在棺材里面的这个人脸上带有微笑,我也曾经多次见到他笑,有时他的笑声洪亮,有时他讽刺轻笑。但我还不曾见到他如此超然安详的微笑!安静,极乐,仿佛回到了童年。他终于得到了解脱。” 一些资深的老肖迷们仍然记得,1981年一本内部出版物《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的秘密流传,所带给他们的精神震撼。王小波在自己的文章里就提到过回忆录的内容。 9月25日,将迎来他的百年诞辰。东方出版社又推出一本《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不仅是对这位音乐家的致敬,也是对国内遍寻他的资料而不得的肖迷们的心灵慰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信集打消了人们对回忆录真实性的怀疑,证明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这本书是由素昧平生的muke网友为我提供,来之不易。有君子在前,我也不敢专美,敬请大家一同分享:它就是那个81年内部版,弥足珍贵。音乐是他最后的避难所——评《证言: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不管是对俄国人还是美国人说来,战时苏联的最高象征就是《列宁格勒交响曲》——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1942年,当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队在电台作该曲在美国的首次演出时,纽约的《时代》周刊音乐评论员说“这部音乐大吹大擂的程度和流传的广度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苏联,这部交响乐的演出据说对“在反对纳粹侵略者的斗争中的苏联人的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到四十年代后期,肖斯塔科维奇的象征性价值有了如此显著的增长,以至他经常被利用来为约瑟夫·斯大林大元帅的战后政策增光。1949年肖斯塔科维奇被派到纽约市,以苏联明星代表的身分出席在沃尔多夫·埃斯托利亚饭店召开的世界和平文化与科学会议,这次会议是由诸如伦纳德·伯恩斯坦、李利安、海尔曼和查理·卓别麟之类的社会名流发起的。这次会议是苏联发起的一次规模庞大的和平攻势力中一个组成部份,旨在巧妙地转移人们的视线,使人们不把注意力放到斯大林采用敌对手段对付自己的人民这一件事上。 这正是在苏联内部毁灭犹太文化,逮捕著名犹太人知识分子的时期。一场对艺术的清洗开始了,它使那些经过30年代中期大恐怖之后幸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Д.Д. 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 (1906~1975) 苏联作曲家。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他的母亲曾在音乐学院学过钢琴。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9~11岁写作了第1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Ⅲ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M.O.施泰因贝格(作曲)。这期间,他对I.F.斯特拉文斯基、A.勋伯格、P.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探索到成熟的15年(1925~1940)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 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5部话剧配乐以及4部电影音乐。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舞剧《黄金时代》(1927~1930)和《螺丝钉》(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试。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勾勒出现实中各式反面人物的脸谱。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风靡一时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冷嘲热讽。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

作家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剖析 黄晓和 内容提要: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作为一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诞生、揭露德国法西斯凶恶形象、歌颂苏联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音乐杰作,早为世人所熟悉和赞赏。但是该作品问世半个 多世纪的今天,有人对它的内容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力求通过历史资料和具体分析,谈 谈自己的认识。文章分上下篇:上篇集中介绍当时的战争环境、作曲家的言行、构思创作交响曲 的过程,以及作品演出后引起的反响。下篇着重对交响曲本体进行具体的剖析,通过主题材料、 音乐形象、结构布局等技术分析,论证该作品的真实内容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作品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一部规模宏伟的作品。起初作曲家考虑是写一部单乐音的交响诗性质的作品,只是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后,他才改变了最初的想法。由于有过这样的构想,因此在整部交响曲的构成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全曲仿佛形成了两个轮次:第一乐音篇幅庞大而相对独立(演奏时间长达约30分钟)并且有鲜明的标题含义,表现了和平与战争、幸福与灾难的艺术形象的尖锐对立和直接冲突,这是第一个轮次;而后面三个乐章各自的篇幅相对较短(总和时间是40多分钟),标题性不突出,它们连在一起把第一乐章所揭示的不同形象及其对立冲突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从而构成第二个轮次。 第一乐章 《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全曲最有特色和独创性的部分。作曲家充分调动交响乐丰富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奏鸣曲式的框架,通过精心创作的三个音乐主题,展示了宏伟的历史画面。 乐章开门见山,弦乐强力齐奏出明亮的C大调主部主题,它带有四、五度音程跳进的号角音调和俄罗斯的旋律特征(同名大小调式交替,利基亚三全音)。音乐以刚毅庄重的气势代表了从事和平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热爱自己祖国的苏联人民的形象。这个主题以从容的小快板[A llegretto]陈述,且有再现三段体的结构。第一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非方整性的半开放乐段(小节数是11+10),其中有两小节的下行动机(总谱1号之第5小节和2号之1~2小节)后来代表“反攻”的形象的乐章的高潮处出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中段是主题动机在不同调性上展开(D,A,b B,4+6+4);再现段结构略为压缩,综合了中段的因素(上行16分音符音型在低音区),在总谱5号处转为连接过渡(6+9),木管声部奏旋律,弦乐用长音陪衬,音响逐步减弱,为副部主题的出现作了铺垫。主部主题总长度是50小节。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06年9月25日,肖斯塔科维寄生于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肖斯塔科维奇九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很快就进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 1917年,11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作曲家幼年时期就对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有所反映,此时他写了《自由领》、《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在伟大的十月革命日子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后来并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他在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能,在他毕业之前就写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冈》写的歌剧、钢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10 号)。这部交响曲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1923年.1925年,肖斯塔科维奇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和作曲系。1927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二十年代的苏联正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音乐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同正在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展开了激战。肖斯塔科维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他既有令人喜悦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但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极力要求自己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从中不断探索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 1937年10月21日,在列宁格勒第一次演奏他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47号),标志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他除了创作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外,还为一些电影配乐,如:《马克辛的归来》(1936一1937)、《沃洛恰耶夫的日子》(1937一1938)、《革命摇篮维堡区》(1938)、《伟大的公民》(1938一1939)、《带枪的人》(1938)等等。 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自己的家乡列宁格勒,于是他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战争将要结束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于l944年4月2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一百三十四家美国电台和九十九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美国舆论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当全美国为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于是在苏联重又引起一番对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批评和争议。直至1947年,在“布拉格之春"的国际音乐节上,这部作品再次获得了好评才算了结。当时在捷克,人们把他的《第八交响曲》与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绞索套着脖子的报告》称为姊妹篇。战后,肖斯塔科维奇用自己顽强的、创造性的劳动创作了与自己的人民心心相印的新作──为保卫和乎反对战争而作的《第十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和电影音乐《易北河会师》等,在苏联和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中间流传和演出。 五十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对俄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非常注意,连续写了一大批大型声乐套曲和标题性的交响乐,如以革命诗人的诗而写作的《十首无伴奏合唱诗》和《第十一(1905年) 交响曲》。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富有歌唱性。 六十至七十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又创作了近四十部作品,其中交响曲四部、弦乐四重奏九部、大型声乐套曲八部。电影音乐两部,重新修改的歌剧一部以及其它器乐协奏曲、室内乐作品十五部。他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编号为147号,其中获奖作品为三十余部。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占主导地位。他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异乎寻常地大胆。电影音乐和歌曲的风格纯朴、明朗、清澈。总之,对各种各样的主题形象──悲剧性的、喜剧性的──他都有极大兴趣,他的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逝世。

管弦乐总谱读法

管弦乐总谱读法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内容简介 《管弦乐总谱读法》虽然主要是为了适应音乐专业教学的指挥工作者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编写的,然而对于作曲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同样是有用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种种移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和总谱缩编规律。在编排次序上,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进行,使读者每学完一种调读法以后,可以立即把它运用到阅读总谱中去,同时也可结合总谱,研究总谱缩编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交叉学习的方法比较生动,经常接触总谱容易引起兴趣,刚学过的移调读法也能够及时在运用中巩固。 编辑推荐 《管弦乐总谱读法》虽然主要是为了适应音乐专业教学的指挥工作者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编写的,然而对于作曲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同样是有用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种种移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和总谱缩编规律。在编排次序上,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进行,使读者每学完一种调读法以后,可以立即把它运用到阅读总谱中去,同时也可结合总谱,研究总谱缩编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交叉学习的方法比较生动,经常接触总谱容易引起兴趣,刚学过的移调读法也能够及时在运用中巩固。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移调读法原理及阅读总谱的一般知识 1 移调读法原理 2 六种谱号 3 八度移位阅读的声部 4 多行谱表 5 声部交错 总谱缩编规侓(一) 6 在右手分工不必固定 7 内声部的移动及省略 8 关于“倚音式”和“琶音式”的读法 第二章中音谱号 9 中音谱号 练习二 总谱缩编规侓(二) 10 震音的读法 11 省略重复的外声部 练习三 第三章次中音谱号及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 12 次中音谱号 13 移调乐器 14 bB调乐器 15 用高音谱表记谱的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谱号 16 调整调号的原则及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调号

管弦乐总谱读法

内容简介 《管弦乐总谱读法》虽然主要是为了适应音乐专业教学的指挥工作者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编写的,然而对于作曲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同样是有用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种种移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和总谱缩编规律。在编排次序上,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进行,使读者每学完一种调读法以后,可以立即把它运用到阅读总谱中去,同时也可结合总谱,研究总谱缩编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交叉学习的方法比较生动,经常接触总谱容易引起兴趣,刚学过的移调读法也能够及时在运用中巩固。 编辑推荐 《管弦乐总谱读法》虽然主要是为了适应音乐专业教学的指挥工作者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编写的,然而对于作曲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作曲技术理论教师同样是有用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种种移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和总谱缩编规律。在编排次序上,将这两部分内容穿插进行,使读者每学完一种调读法以后,可以立即把它运用到阅读总谱中去,同时也可结合总谱,研究总谱缩编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交叉学习的方法比较生动,经常接触总谱容易引起兴趣,刚学过的移调读法也能够及时在运用中巩固。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移调读法原理及阅读总谱的一般知识 1 移调读法原理 2 六种谱号 3 八度移位阅读的声部 4 多行谱表 5 声部交错 总谱缩编规侓(一) 6 在右手分工不必固定 7 内声部的移动及省略 8 关于“倚音式”和“琶音式”的读法 第二章中音谱号 9 中音谱号 练习二 总谱缩编规侓(二) 10 震音的读法 11 省略重复的外声部 练习三 第三章次中音谱号及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 12 次中音谱号 13 移调乐器 14 bB调乐器 15 用高音谱表记谱的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谱号 16 调整调号的原则及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调号 17 谱号更换后的实际音高 18 用低音谱表记谱的bB调乐器声部的移调读法

管乐管弦乐乐谱

version 1.00 title price 宝贝名称 宝贝价格 管乐总谱+分谱《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35 管乐总谱+分谱(MP3) amazing grace 奇异恩典 八木泽教司 W130 38 《加勒比海盗:黑珍珠的诅咒》 交响乐总谱+分谱 MP3 S22 79 管乐总谱+分谱+MP3 瑶族舞曲 W135 10 管弦乐总谱MP3 坂上之云 久石让 S17 35 管弦乐总谱+分谱 愤怒的小鸟 伦敦交响乐团版本 MP3 S18 33 《变形金刚》主题曲 1.5级管乐总谱分谱MP3乐谱 W133 18 Adele 阿黛尔 rolling in the deep 管乐总谱分谱'MP3W137 28 管乐总谱+分谱 自由探戈 libertango W132 38 管乐3级总谱+分谱MP3《邓丽君管乐集》5首 邓丽君歌曲 W153 320 管乐总谱+分谱+MP3《月亮代表我的心》 W152 72 viva la vida 2级管乐总谱分谱MP3 W136 28 管弦乐总谱 久石让原版龙猫交响乐总谱MP3 S20 30 管乐总谱+分谱 星球大战 W131 8 《Vermeer&Escher》 久石让 弦乐五重奏 乐谱11份 Q4 48 弦乐四重奏分谱 101份 全集 Q3 67 阿尔比诺尼 柔板 2级管乐总谱 分谱MP3 W12 36 阿拉丁 Aladdin(三首) 迪士尼动画 2级管乐总谱 分谱MP3 W11 28.5 秋叶 autumn leaves 管乐2.5级总谱 分谱MP3 W8 45 管乐交响 合奏 总谱 分谱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W4 18 波莱罗 交响管乐总谱 分谱MP3 两个版本 bolero W6 100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个版本 管乐总谱 分谱MP3 W21 68 Amazing Grace 奇异恩典 管乐总谱 分谱MP3 W15 28 2级爵士粉红豹 the pink panther交响管乐合奏总谱分谱mp3 W14 35 披头士 Beatles 爱情 love专辑串烧7首 4级管乐总谱分谱MP3 W7 70 管乐 韦伯音乐剧 猫 cats 交响管乐合奏 总谱 +分谱+MP3 W5 108 波斯幻想序曲 交响管乐4级总谱 分谱MP3 W184 88 詹姆斯邦德 交响管乐合奏(3级)总谱 分谱MP3 W180 38 广东音乐 新春到(步步高) 管乐合奏总谱+分谱W16 10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二圆舞曲 第二爵士组曲 管弦乐总谱 分谱MP3 S2 90 美女与野兽 beauty and the beast 总谱 分谱MP3 交响管乐2级 W1330 交响管乐合奏《神偷奶爸2》总谱+分谱+MP3(1.5级)W1 42 《皇帝圆舞曲》交响管乐合奏总谱+分谱+MP3 (2.5级) W3 36 管弦乐总谱分谱 加布里埃尔的双簧管 Gabriel's Oboe S1 28 Hallelujah哈利路亚管乐 总谱 分谱 莱昂纳德 科恩 W2 18 弦乐四重奏谱 久石让宫崎骏作品集 弦乐五重奏 12首 总谱 分谱 Q148 管乐合奏总谱+分谱《友谊地久天长》W17 国外 25 坦桑舞曲 马奎斯 第二舞曲 交响管乐总谱 分谱MP3 W9 15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交响管乐总谱 分谱MP3 W10 80 管乐 荒野七人 壮丽七雄 豪勇七蛟龙 管乐总谱 分谱W179 89 管乐总谱 分谱MP3 皇后乐队 We Are The Champions W178 28 爱情故事love story 经典奥斯卡 3级交响管乐总谱 分谱MP3 W188 66 管乐总谱 巴赫 耶稣 人类渴望的欢乐 康塔塔 NO.147 MP3 W22 24 星条旗永不落 交响管乐总谱 分谱 W182 20 only you 管乐总谱 分谱 W186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