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语气词与武汉人性格研究
武汉话口头禅

武汉话口头禅
摘要:
1.引言
2.武汉话简介
3.武汉话口头禅的特点
4.武汉话口头禅的例子
5.武汉话口头禅的文化价值
6.结语
正文: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武汉话,作为汉语言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武汉话口头禅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武汉话。
武汉话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族,官话方言中的江淮官话——洪巢片。
武汉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一定程度的独特性。
其发音较为复杂,声调种类繁多,共有5个声调。
武汉话的词汇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古词和方言词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武汉话口头禅的特点。
武汉话口头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二是简洁明了,易于传播和记忆;三是富有感情色彩,反映了武汉人民的性格特点。
在这里,我们列举一些典型的武汉话口头禅。
例如,“扎实”(表示“确实”或“非常”);“扎实地”(表示“非常地”);“猴”(表示“很”或“非
常”);“嘞”(表示“在”或“从”);“哈数”(表示“程度”);“过细”(表示“仔细”)。
武汉话口头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武汉话口头禅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对于研究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武汉话口头禅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汉语言的多样性,为汉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武汉话口头禅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
武汉话夸奖

武汉话夸奖
1.扎(念za)实:夸人厉害,也可以说食物分量足。
2.蛮有板眼:夸人有水平聊撇:夸人干练、不拖沓。
3.耍拉:夸人不拖沓、爽快蛮清白:夸人明事理、讲道理。
4.抻敨(tou):夸人很清爽、有精神、体面整洁。
5.是那(读la)个事:夸人事情做得到位,够胃口。
6.狠拐子:夸人有魄力,敢做敢为。
7.灵(lin,念二声)醒:夸人好看、整洁、聪明。
8.剐气:夸人好看、漂亮条子正:夸人身材好。
9.中神:这个一般说“不中神”,意思是不行了、情况不妙。
10.嘚罗:夸人得意的样子,但其实多用于贬义。
11.尖板眼:夸人有稀奇古怪的点子或东西。
12.过细:夸人仔细、细致、不马虎。
13.贼:夸人聪敏sán:夸人快活、漂亮、风光。
14.咦额(要连起来拖着读,文字难以表达):多用来调侃,作为语气词简直是万用。
15.跳暂:夸人办事机灵、反应快。
16.得(dei,念三声)实:夸人能吃、扎实、厉害、能力过硬。
17.精怪:夸小孩子古灵精怪。
18.不服周(zo,念一声):夸人不服别人,有勇气,但经常是用来作贬义,形容这个人苕,有点傻。
19.不信邪:类似于不服周。
20.蛮有哈数(shou,念四声):夸人心里有谱泼辣:夸人手脚麻利、不挑食,也可以说性格开朗、热情、火辣。
武汉的“腔调”

6年前,我曾撰文《武汉人格》谈武汉这座城。
其时,我已在武汉生活多年,料到今后或会在此工作,于是写得犀利,评得悲愤,把诸多弱点都一一罗列。
这6年里,武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而我走过的城市也已成百上千,从纽约法拉盛、香港中环与悉尼乔治路的大都会,到美国“锈带”与中南半岛的穷乡僻壤……如今再回看,平心而论,从前我对武汉的评价或许偏激了,当我与这座城市渐行渐远时,才忽然觉得,这座城市不止有人格,而且是有腔调的。
一“腔调”是什么意思?可以定义为一种可以凭借听觉感知的声音,也可以被认为是武汉人称之为“胃口”的独立品格。
而武汉这座城市,其特征恰在于腔调。
在武汉生活多年,我曾一度浑然不觉,认为这座城市最多的声音便是嘈杂之声,是近似于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亚文化,是糟糕透顶的小市民交响乐。
但当我真正远离这座城市时,竟忽然觉得有些不适应,这座城市似乎正在悄悄提醒我:你很久没有听到我的腔调了。
我在武汉的寓所就在大名鼎鼎的硚口路,这是武汉最繁华之所在,它与汉正街相垂直,与汉江不过百米之遥,清代初年的“汉口茶市”便发端于此。
但这条茶马古道却未沿江而下,而是从陆路北上,一路穿秦岭,过河西走廊,越过撒马尔罕的断壁颓垣,一路向北,直到涅瓦河口处,那里是一座刚建立起来的城市,也是当时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冬宫与夏宫里时常弥漫着香茶的浓浓清香,它来自于万里之外的汉口,洋溢的是这座江城的气息,香茶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皇宫里的沙俄贵族们并不知道这座城市的腔调。
但那个时候,“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已成为中国最繁华的都会之一,叫卖声、船桨声、车轮声,以及客商、行人们高谈阔论的笑骂声,构成了这座城市独具烟火气的腔调,只是这种腔调竟可登堂入室,演变为欧洲贵族典雅的下午茶中的气味,这大概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奇迹之一。
武汉的腔调并不高贵,但它并非不能制造高贵。
仅从声音上说,“汉腔”实在谈不上好听,因为武汉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之一,走遍武汉三镇,你会发现锅炉声、锻钢声、汽笛声与机器轰鸣声,夹杂着难听的“汉骂”与武汉人与生俱来的大嗓门,形成了这座城市腔调的韵律,苛刻一点甚至可以用嘈杂来形容。
《武汉人》:方方,无论男女,人好脾气犟,天热火气大

《武汉人》:方方,无论男女,人好脾气犟,天热火气大 《武汉人》:方方,无论男女,人好脾气犟,天热火气大 鹅卵石铺就的历史,总是要掺杂些泥沙的,它们在沉睡多年后,终于再度苏醒。江汉路,江汉关,钟楼。每一座打满印记的建筑都固化了一段无法改变的历史,从一个街口到另一个街口,仿佛从一页走到另一页,真实的历史模样也随之被扒开,江滩是属于历史的,它见证了武汉的璀璨华灯,也见证了它的萧条凄苦。 秋意浓,晚风起,蒹葭过人头。在不断挣脱和超越自卑的人面前,江滩以其宽广浩渺的胸怀早已足够让一个个沸腾的喧嚣的灵魂得以冷却、凝聚和回归。孤帆消逝,老翁收钓,华灯初上。轮渡摆渡着的,是匆匆赶来的都市夜归人?还是一捆孤独落寞的疲惫心灵?轮渡鸣笛,缓行江面,无论时间如何改变,它依然送你回家,不离不弃,不急不缓。 武汉,一座最市民化的城市。嗅着混杂着商业俗气的本乡本土味道,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不同于北京、天津和上海等沿海城市,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较小的武汉,这个深处内陆的城市依旧野蛮生长,毫不掩饰地最大限度展现它最真实的面貌。外面摆着大烧烤炉子,屋内坐满了人的烧烤店,杨子家十里飘香的豪华炒饭,分量足、味道好的汤包,最好吃的糊汤粉热干面,老武汉正宗的芝麻糊,还有我们的豆皮阿姨和葱油饼叔叔。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过:“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也许通往现代化的路上,我们的街道被遗弃、被取缔,我们的时光也渐行渐远,但有些东西它终究是带不走的,比如你我的独家记忆,比如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 “武汉男人江边打赤膊是风景”,冬天妖风阵阵、阴寒冷湿,夏天闷热酷辣、热火朝天,武汉的恶劣气候直接造就了一碗两分钟就能做好的简单粗暴的热干面,直接练就了那些无时不刻上演速度与激情的老司机们,那些永远愤怒,永远“不服周”的武汉人。这就是生活,简单直接。总之一句话,“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地方志》:“大水几乎每三年就来拜访武汉一次,武汉市民也几乎成了看天的专家”,长江授予汉口“东方威尼斯”的美称,滋养孕育这一方沃土上的人民,缠缠绵绵的爱太过强烈,不料却酿成汹涌的洪水。而武汉人民则更像一个身处叛逆期的孩子,试着独自解读大自然的语言,坚定对抗河流母亲的泛滥成灾的爱。你看,这个孩子跟母亲又是这样的相似,无拘无束而一往无前,高声武气而阳刚豪放。 武汉《都市茶座》主题曲中有句话就是典型武汉人的写照“人好脾气犟,天热火气大”。有人在微博喷武汉话,立马武汉人撸袖子抄脱鞋群起而攻之,翻出易中天谈武汉话的视频剪辑,更多的直接去那人微博留言各种汉骂。最体现火大的地方莫过于武汉的公交司机,也是在网上看到的微博,说室友是外地人,每次都被武汉的司机吼、嫂子吼、拐子吼,觉得在武汉话面前任何普通话的反驳都无力。武汉室友就交外地室友一句武汉话,又气势又百搭,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三个字“紧老子”。
关于武汉话和东北话的研究报告

武汉话中的川东北方言影子新冠来袭,风急雨骤,疫情当下,抗疫之举波澜壮阔,全国目光投注到湖北、武汉。
一段武汉嫂子怒怼所在社区和超市的“汉骂”刷屏朋友圈,火了,让人们见识到真正的武汉话。
有人异议不叫骂,应是用武汉独特的方言在吵架,只是情绪比较激动而已。
方言是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识,是这方人的根脉所系。
让武汉方言再度火了一把的,是易中天一篇“武汉铆起,马屁精滚开”的文章。
易先生不赞成喊“武汉加油”。
他说,因为武汉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援助。
再说,武汉和湖北已经竭尽所能,你让他们上哪儿加油去?他要叫武汉铆起。
“铆起”,是武汉方言,相当于四川人叫的“雄起”。
但这两个词有区别,“雄起”没有“铆起”有力度。
雄起,似是吼的干口号,是旁边拉拉队干的活。
而“铆起”是内生的力量,易先生对“铆起搞”这个方言词一往情深,进一步解释道:“铆”不应是方方写成的子丑寅卯的卯,而应是“铆钉”的“铆”。
有人说“铆起搞”,就是不断的搞,不对。
不断的搞,在武汉方言中叫“紧搞”。
“铆起搞”就是死死地咬住,不依不饶,顽强执着挺住并坚持下去,表现武汉人的生命顽强,坚忍不拔。
“铆起搞”作为武汉方言,于此时此情此景中,武汉人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最有表现力。
但这个方言,不单武汉使用,在川东北的方言中同样使用,意思也相同。
“铆起搞”中的“铆”,我认为也可用“毛”,川东北方言除“毛起搞”外,还有“莫把我惹毛了”“我要给你毛起”等,说“毛”,就有一股狠劲。
以动物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狗,要跳起来咬人时,颈项上的毛就要竖起,毛起;鸡也一样,斗架时,脖子硬起,毛挺举,也是毛起。
让人感受到鼓胀的喷薄力量。
关注到武汉方言与川东北方言有联系,是源于学习强国。
短视频中一个叫陆鸣的曲艺名家在话武汉方言,说到的第一个方言词“靸鞋子(sáhái zi)”,即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靸鞋子就是穿鞋子。
例:“穿西装,打领带,还靸个拖鞋,宝气。
武汉话的来历和语言特色

武汉话的来历和语言特色武汉方言,有武昌汉口汉阳青山话之分,常年生活在武汉的人可察觉出这些细微的差别:最正宗的武汉话为汉口方言;最不标准的武汉话为青山话;最"弯管子"的武汉话为武汉/广州军区普通话;最混杂的武汉话为大专院校内使用的南腔北调的类似普通话的武汉话。
【典型词汇举例】你黑我意即你吓我。
此处黑读核之2声。
"黑"同"吓"。
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
与此关联的还有歇后语:非洲伢的爸爸—黑(吓hé)老子;非洲爸爸跳绳子—黑(吓hé)老子一跳挑土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
来源于麻将。
因为打麻将又称"修长城",打麻将手气不好时让人替打几把,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
后来又扩大到"的士"司机的换班以及帮人做事了。
撮虾子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冇(音同“冒”)戳出么名堂";擂肥"肥",是指身上有几个钱的人;"擂",更确切说应该是累,是积累的意思;这里指打的意思,以打为威胁。
"擂肥集团"意思就是说流氓集团同时向很多的身上有钱的人收刮,一次不多,对一人也不多。
但积累起来就很多了。
"擂肥"就是指这样的一种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抢劫。
您明白了吧?但愿你不要成为"肥"。
擂肥现常指外面的一些不良少年抢中小学生身上的钱,也叫“洗钱”.武汉话是么回事“武汉人不讲武汉话讲么事咧?”武汉人说武汉话天经地义,很少有人会去追问武汉话的起源。
其实,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它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
“武汉是一个移民城市,九省通衢,南来北往的人很多,需要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口语作为交流的标准,就这样,以武昌官话为基础,再在汉口与各种语言'杂交’,武汉方言就产生了。
齐征琳:武汉方言中的“冒”和“冒得”(

齐征琳:武汉⽅⾔中的“冒”和“冒得”( 2011221102110113 汉语⾔⽂学)齐征琳汉语⾔⽂学 2011221102110113武汉⽅⾔中的“冒”和“冒得”否定副词“冒”“冒”是否定副词,在武汉话中⽤来修饰谓词性结构,作状语,表⽰动作⾏为或状态的未然。
例如:①我还冒过早。
我还没吃早饭。
②他这两天都冒去上班。
他这两天都没有去上班。
③我冒看到你的褂⼦。
我没看到你的上⾐。
④你病还冒好就去上班啊?你病还没好就去上班吗?否定动词“冒得”“冒得”是⼀个否定动词,是动词“有”的否定形式,⽤来修饰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表达的意义有⼆:⼀是对事物的领属和存在的否定,例如:①我硬是把他冒得法。
我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②我们这⾥冒得这个⼈。
我们这⼉没有这个⼈。
③天⽓预报说今天冒得⾬。
天⽓预报说今天没有⾬。
④冒得哪个说他好。
没有谁说他好。
⑤冒得么事有⽤的,都丢它算了。
没什么有⽤的,都扔掉算了。
⼆是表⽰在数量或程度上不及/不到/不满的意思。
例如:①他还冒得他爸爸⾼。
他还没有他爸爸⾼。
②今年冬天冒得往年冷。
今年冬天没有前⼏年冷。
③这冒得昨天那个丫头宁馨。
这没有昨天那个⼥孩好看。
“冒得”在表⽰第⼆种意义时,除了以⼀定参照为标准,否定陈述对象在数量或程度上达到该标准,还可以⽤来构成⽐较句的否定形式。
例如:①这两个包包哪个好看些呀?这两个包哪⼀个⽐较漂亮?②红的冒得蓝的好看。
红的没有蓝的漂亮。
③你们这次考得么样渺?你们这次考得怎么样啊?④我冒得他考得好。
我没有他考得好。
因此武汉⽅⾔中“冒得”构成⽐较句的否定形式的⽤法及意义是与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
“冒”和“冒得”的疑问句“冒”和“冒得”是不同的词类,在构成否定句时,⼆者分⼯明确,各司其职,解决了普通话中“抽屉没有锁。
”这类歧义句的⿇烦,但这并不是说“冒”、“冒得”与“没有”之间就是完全平⾏对应的,这⾥来简单看⼀下⼆者的疑问句形式。
“冒”可以直接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询问动作⾏为的发⽣与否。
对武汉人的看法

对武汉人的看法说起武汉人,那真是得好好聊聊,这帮子人,真是活色生香,有血有肉,让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倍儿有味道。
武汉人,首先你得说他们那股子“热干面”劲儿。
这可不是说武汉人爱吃热干面那么简单,而是说他们那股子热情劲儿,就跟热干面上那层金黄的芝麻酱一样,浓郁得让人忘不了。
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你随时能碰到几个武汉人,他们热情洋溢地跟你打招呼,聊起天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好像跟你认识了八辈子似的。
这种热情劲儿,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觉得武汉真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再说说武汉人的“江湖气”。
武汉人说话直来直去,不带拐弯抹角的,那叫一个痛快。
他们喜欢交朋友,喜欢热闹,一见面就能聊得热火朝天。
有时候,你甚至能听到他们几个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谈笑风生,那声音大得能掀翻屋顶。
不过,你可别被他们这“江湖气”给吓着,他们其实都挺善良的,你要是有什么困难,他们肯定二话不说就帮你解决了。
这种“江湖气”,让人觉得武汉人真是豪爽大方,不拘小节。
武汉人还特别讲究“过早”。
这可不是说武汉人起得早,而是说他们吃早餐特别讲究。
武汉的早餐种类繁多,热干面、豆皮、牛肉粉、面窝……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武汉人吃早餐,那叫一个认真,他们通常会找一家自己心仪的早餐店,点上自己最爱的早点,然后坐下来,慢慢品尝。
这种“过早”的习惯,让人觉得武汉人真是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品味人生。
武汉人还特别会“侃大山”。
这可不是说他们爱吹牛,而是说他们爱聊天,爱开玩笑。
武汉人聊天,那叫一个风趣幽默,他们总能用最普通的语言,说出最搞笑的话来,让人听了哈哈大笑。
有时候,他们还会用一些武汉本地的俚语和成语,让你听了觉得既新鲜又好玩。
这种“侃大山”的本事,让人觉得武汉人真是聪明机智,能说会道。
武汉人还特别有“拼劲儿”。
这可不是说他们爱打架,而是说他们爱努力,爱奋斗。
武汉人性格刚烈,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
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总是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气词“唦”
唦,武汉人念做 sa,一声或轻声。“唦”的意义很丰富,使用频 率很高,可灵活出现于句末或句中。吴继光(1999)认为,说话人在 用“唦”的时候主观上有两种情态,即确认自己所传递的信息和提 示对方注意该信息。因此,“唦”的基本语气可以概括为[+ 确认]+ [+ 提示]。 (一)“唦”用于陈述句句末
四、语气词“咦呃”
“咦呃”可谓是最传神的武汉话之一了,是鉴定武汉话地道程 度的标杆。“咦呃”通常位于句首,发音时 i 要咬重一点,e 的音调 要先往下再往上,下沉要果断,上扬要迂回绵延。“咦呃”常常出自 惊讶之情,随后表达赞美、讽刺、批判、羡慕、恶心等多种情绪,往 往包含不止一种情绪。例如,“咦呃,你今天穿得蛮闪咧!”“咦呃, 你儿子长好高了啊!”表达的是赞美,羡慕。“咦呃,你奏么(怎么) 把睡衣穿到单位来了啊!”“咦呃,我那天看到隔壁老王跟楼下张 姐搞得几亲热呃!”分别表达了批评和批评加恶心。“咦呃”也常见 于久别重逢或者偶遇好友的情况。“咦呃,好久不见咧!”“咦呃,最 近搞么斯克(去)了唦?”中的“咦呃”表达了遇见好友的惊讶和喜 悦。
结语
武汉方言中的语气词没有单一固定的含义,语境不同则用法 不同,含义也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虽然语气词使用得当会有 出神入化的效果,我们还是要注意区分,慎重使用语气词,避免掉 入陷阱。
【参考文献】
[1] 吴翩翩. 武汉方言语气词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 2009.
[2]杨义容.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 理学院学报,2008.
当表示疑问语气,类似“呢”时,读作一声,位于疑问句句尾。 如:“我的书包咧?”“你为么斯上课老要讲话咧?”“你们是吃饭还 是喝汤咧?”句尾加上“咧”,疑问语调上扬,加重疑问语气。而在反 问句如“你是不是该还钱了咧?”“你可不可以把脚拿开咧?”中, “咧”字看似疑问,实则起到了祈使句和陈述句的作用,已暗含期 望对方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例如上述两句实则表达的意思是 “你应该还钱了”和“你把脚拿开”。 (二)“咧”读作三声
据调查,武汉方言语气词有大约二十多个,例如:了、的、在、 它、的、咧、得、着、啊、吧、呃、唦、来、的话、啊、吧、咧、嘞、唉、咦呃、 哎哟等。本文选取 3 个典型方言语气词进行解释分析,从中概括 出武汉人的基本性格特征。
二、语气词“咧”
“咧”在武汉话中经常出现。根据语境不同可发一声和三声。 (一)“咧”读作一声
“唦”可用于祈使句末,表达命令、请求、催促、告诫、劝阻等含 义。例如“等倒我唦!”“快点走唦!”“我跟你说了的唦,不要老批 评别个!”“吃唦吃唦!”“你要就拿去唦!”后面两句也暗含“当然” 的情态,表达了说话人不拘小节、大度、慷慨、直爽的性格特征。 (三)“唦”用于疑问句句末
“唦”也常见于疑问句末。例如,“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唦?”而在 某些句子中,“唦”一个字就能表达强烈的警告、威胁的语气。例如 在“你走唦?走了就永远莫回来!”“你不跟我玩了唦?我把事情告 诉别个!”这两句中,“唦”后面跟了条件句,表达了轻微的疑问语 气,加强了威胁、警告的语气。带“唦”的问句也常表达不耐烦的意 味,如“你到底买不买唦!看了半天了!”疑问句末尾的“唦”听上去 显得粗鲁,也可以说是直爽。
一、语气词
语气词是功能语气的主要标志,传统上,人们对语气词进行 分类,多以表达语气的不同为依据,如:高名凯将语气词分为询问 词“吗、么”,命令词“罢、吧、呀、啊、休”,感叹词“啊、呵、呀、嘿、呢、 哇、哪、吓、啦、咧(以上为句末),呀、呢、罢、啊、末、么、吗(以上为 句中)”。黄伯荣将语气词分为四种,表陈述语气的“的、了、吧、呢、 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罢、也好、啦、嘞、喽、啊”;表疑问语气 的“吗(么)、吧、呢、啊”;表祈使语气的有“吧、了、啊”;表感叹语气 的“啊”。(张彦,2003)近来还有人对语气词从语音上进行分类,例 如根据语气词的元音情况分为 a 系,o 系,ou 系,e 系;也有人将 语气词分为单音节语气词、双音节语气词甚至三音节语气词。
· 1广角
武汉方言语气词与武汉人性格研究
白羽
摘 要:本文选取其中最具武汉特色、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语气词“咧”、 “唦”、“咦呃”,对其从语音和语法的层面进行解释说明。不难发现,与武 汉人相处时间短的人,由于武汉人的火爆脾气和言语中过于直接、频繁 的语气词导致他们多半会对武汉人持贬义评价;但与武汉人相处时间长 的人却能体会到武汉人的侠肝义胆,热心快肠,豪爽不做作。作者认为, 地方方言能直接反映当地文化,但不能仅凭方言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妄下 结论。 关键词:武汉方言;语气词;咧;唦;咦呃;文化 作者简介:白羽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唦”用于陈述句句末,表达说话人提醒对方注意其传递的信
息或者说话人向听话人确认自己所传递的信息。例如,“书用完了 冇?--- 还冇,后天还倒你可以唦?”在这个对话中,“后天还给你” 这个信息是问话人不知道的,说话人在提醒听话人自己会在“后 天”还书。而“唦”用于说话人向听话人确认其传递的信息时,说话 人假定这个信息是显而易见的,理所当然的,是双方都知晓的。 (二)唦”用于祈使句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