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末,国外已有大量学者对营运资金进行研究,并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不同视角研究营运资金的管理,逐步开始从整体视角寻求最优管理方案,以达到综合管理的效果。
斯特恩开创了渠道行为理论的研究先河。
他在1969年的文章中指出,渠道中每个成员的利益冲突与其他成员的依赖程度有关。
此后的学者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对渠道行为理论继续进行探究。
布朗等学者认为冲突不是静态的分销渠道,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衡量显著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争议频率和冲突强度。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康弗斯和胡基对渠道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渠道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并阐述了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存货的确定性和一体化问题与营销费用的高低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给关于渠道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如何协调和管理的问题。
Sandip Dhole et al.(2023)指出拥有高效营运资本管理的公司今后不太可能在财务上受到限制,资金受限、营运资本管理效率高的公司估值较高。
[i] Wagner Enoc Vicente-Ramos et al.(2024)指出改善营运资本的管理能够提高效率、效力和竞争力,如果它能够有效地管理财政资源、公平的客户信贷政策、适当的库存管理以及供应商杠杆和短期的适当管理,就能做到这一点。
[ii] 2 国内研究现状直至1993年我国才开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在此之前国内甚至尚未对营运资金进行界定,在此阶段,国内的研究人员对于营运资金的研究成果明显落后于国外,但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中。
顾健(1995)指出如今国际市场逐渐呈现出趋势是消费和投资的多样化,多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营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营目标的冲突,另一种是渠道内信息传递的失灵。
销售渠道管理的内容是庞杂且繁琐的,需要配以高度的技巧加以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渠道内的各个成员的角色、功能、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经常注意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分销商的各种需要,并努力满足分销商的要求,并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努力保持这种关系,认为销售渠道管理的中心内容是两个词:协调和控制。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面临着资金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不同规模、性质的企业面对的资金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国外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和学习,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对国内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对促进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综述,深入探讨现有资金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改进管理策略的参考;2. 比较国内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差异,探讨其原因和带来的影响;3. 探讨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各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等,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管理建议;4. 提出未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展望,为学者和企业提供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
1.3 研究意义企业营运资金是企业运作的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
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资金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资金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4)融资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正在面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渠道较狭窄和融资风险较高等融资问题。
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企业运营管理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通过在知网、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学术网站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自从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全球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开展了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Jiang Miao(2020)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典型模式——众筹模式,分别介绍了众筹模式的概念、融资流程以及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众筹模式提高融资效率,以及在融资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
Kaya Orçun和Masetti Oliver(2019)总结出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信用,研究表明,信誉差的中小企业比信誉好的企业更容易失去银行贷款。
Loha Hashimya(2021)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和发布借贷相关信息,可以降低资金双方融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
Richard和Micheline(2019)以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起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体制不完善、缺乏信誉,将导致银行无法衡量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因此小微企业很难获取银行的贷款。
他们提出了财务抑制假说,认为这是产生民间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
Okwiri(2019)提出在地区经济环境中,除了正规融资这种方式之外,民间融资的方式可以作为补充,只不过不同融资方式的监督手段需要有差异性。
他认为,非正规金融在正式金融无法运行的地区可以产生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熟人借款”。
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研究综述

为了加深对资本配置效率 问题 的理解 , 探索该 领域问题 研究的发展方向 , 以期为 以后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异问题 的 进一步研究奠定 坚实的基础 , 本综述从效 率测 度、 因素选择 、 行业差异 、 区域差异等 三个方面 , 对 国内外 现有的资本配置
效率相关研 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
一
二、 资本 配置效 率的 影响 因素
早 期西 方学者 ( L e i b e n s t e i n 、 K a m e r s c h e n等 , 1 9 6 6 ) 认为 , 真正损害资本配置效率是垄断行为 , 垄断行为会引起供应不 足, 进而导致社会财 富的净损失 , 此外 , 垄断行 为的“ ×低 效 率” 还会 造成成本过高 ; 国内学者许开 国( 2 0 0 9 ) 发现地 区性 行 政垄 断是 阻 碍 中国资 本 配置效 率提 高 的重要 因 素 。而 A t s u k u U e d a( 1 9 9 9 ) 等学者 , 则较早 运用行 业预期 资本边 际 收益率 的方差 , 对金融政策及其对韩 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业 间的不均衡分布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 ; 才 国伟( 2 0 0 9 ) 等 又
在C a s e l l i 和F e y r e r ( 2 0 0 7 ) 等基础上 , 构建 了基 于资本 产出 比
的条件趋同分析框架 。 我们应该意识到 , 社会: 福利是经济发展 的最终评判标 准, 而社会总福利 不只表现为总产 出 , 总产 出最大并不 意味 着社会总福利最大 。 因此 , 在研究的初始 阶段 , 可 以假设社会
资本配置效 率是反 映一 国金 融政策和产业 政策实施效 果的重 要指标 , 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差 异问题也 1 3 益成为经济 研 究 的焦 点之 一 。关 于资 本 配置 问 题 , 早在 1 9世纪 末 , B a g e h o t ( 1 8 7 3 ) 等就认 为“ 资本理所 当然 地 、 迅速地流 向最需
国内外研究融资问题的综述

国内外研究融资问题的综述一、国内研究1.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国内学者对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
他们认为,不同的融资结构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发展。
例如,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结构等都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
2.融资方式与效率国内学者对融资方式与效率的研究也较多。
他们认为,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产生影响。
例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混合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对公司的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融资风险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发展。
3.融资约束与投资行为国内学者对融资约束与投资行为的研究也较多。
他们认为,融资约束会对公司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当公司面临融资约束时,可能会减少投资支出、降低投资效率、增加投资风险等,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国外研究1.信息不对称与融资问题国外学者对信息不对称与融资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
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股权融资中,投资者往往无法完全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因此会对公司的估值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效率和长期发展。
2.金融市场与融资问题国外学者对金融市场与融资问题的研究也较多。
他们认为,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和成本产生影响。
例如,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越高,公司的融资渠道越多样化,融资效率越高,成本越低。
3.公司治理与融资问题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融资问题的研究也较多。
他们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和成本产生影响。
例如,董事会结构、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激励等都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效率和成本。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融资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融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综述.doc

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城市化效率问题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本文从范围选取、效率影响因素和方法三个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为以后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效率;空间计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经济发展状况强烈地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的扩张不仅包括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更是社会经济、城市用地和城市数量变化过程以及经济、技术、投资等对城市影响的过程。
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相当于前30年增加数的2倍多,城市化率更是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0年的47.5%,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近年来,城市化效率问题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城市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城市要素资源的有效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是城市投入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运行状态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空间范围、时间维度、研究方法、行业领域而有所侧重,现有的城市效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选取不同的空间范围研究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第二是研究城市效率的影响因素,第三个是对方法的选取。
一、对不同时空范围的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2000年王小鲁估算了中国1953-199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指出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换的挑战,今后20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64%的中高速度增长[1]。
2005年郭庆旺、贾俊雪利用中国1979-2004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涨跌波动明显,技术效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2]。
随着城市效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以省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如张军涛等对东北3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以土地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技术投入量和信息投入量为输入指标,以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为输出指标,计算得到东北三省各个城市效率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3]。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为代表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情况选择投资项目,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然而,以Jensen(1986)为代表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则指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将企业的现金流用于自己的“帝国建造”,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但却使他们自身受益的项目,拥有自由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
进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有关投资效率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Shleifer and Vishny(1986)指出对控股股东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的收益会与其他股东共享,而控制权私人收益则为其单独享有,这部分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控股股东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所得。
Randall and Morck(1988)构建了金字塔股权模型验证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问题。
Morck等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公司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大,代理问题十分严重,最终控制人通过投资于不盈利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项目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
Bebchuk, Kraakman and Triantis(1993)指出控股股东通过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只拥有上市公司的少量现金流量权,但却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
因此,即使他们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侵占小股东财富,其他股东也无法通过“以手投票”的方法制止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大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可能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控制权转让的非效率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非效率选择等方面。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认为两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也会产生负面的“壕沟效应”,在股权集中的新兴市场更严重。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投资率逐年上涨,但是投资效率却没有相应上升。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效率投资现象确实存在,且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
管理层作为决策的直接发出者,可以说是企业过度投资的源头,所以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从股权激励角度,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管理层;股权激励;非效率投资;抑制作用一、引言21 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投资规模迅速上升,但是较高的投资率却不能带来高的投资效率。
如何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理论界和实业界都普遍关注的课题。
但是总的看来,大量学者对非效率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股利政策、资本结构、会计稳健性方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所以探索股权激励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国1999年开始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显著地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股权激励是否有抑制非效率投资的效果,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认为股权激励会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罗富碧和杜家廷(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及内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认为实行股票增值权公司的投资量较其他激励模式公司的投资量更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对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应地也会增加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规模。
但是,仅凭非效率投资是企业总投资的一部分就顺势推出股权激励也将扩大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规模是不严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观察■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1期摘要:一直以来,企业投资效率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文章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回顾和评价了国内 外关于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投资效率;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行为金融学;政府干预投资问题是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早期,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影响下,学术界将企业投资问题视为 最优资本存量的调整问题,并提出了投资加速器理论、现 代厂商投资理论和Q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发展构成了新古典框架下,对企业投资分析的技术型路线。
其共同特点是:将企业投资问题视为技术问题,企业的投资偏好主要与技 术偏好、资本成本、产出需求等相关。
其研究的共同缺陷表 现在:忽视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和外部市场因素,企业经营被视为标准的生产函数,将其投资决策过程当作 “黑箱”处理。
根据新古典投资理论,当企业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 际价值时,企业投资效率最优。
因此,企业应当投资于净现 值为正的项目,直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
然而,现实中 的企业投资行为与上述理论内容偏禽较大。
特别是关于企 业非效率投资现象,新古典的投资理论的解释有效性不 足。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研究 者们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完美市场假设,忽视了 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客观存在。
同时,也忽视了由于信 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导致的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从而难以 解释企业投资实践中的非效率投资问题。
基于此,学术界 开始将各种不完美的市场因素,引入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中,并形成了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的投资理论。
更进一步,随着市场有效性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放 松,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研究者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 知识,引入企业投资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基于行为金融学 的投资理论。
而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市场经济中 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在新兴市 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占据主导地 位。
部分学者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特殊制度环境下的企业投 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投资理论,但是 在政府干预与企业投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 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发现。
总体上看,在关于企业投资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先后 出现了投资加速器理论、现代厂商投资理论、Q理论、MM 理论、权衡理论,以及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委托代理视角、行为金融学视角和政府干预视角进行研究。
考虑理论时效 -12 -问题,本文主要对信息不对称视角、委托代理视角、行为金 融学视角和政府干预视角进行的研究作详细评述。
一、信息不对称视角和委托代理视角下的企业投资研究1.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研究。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企 业如果存在信息对称的条件,那么企业依据净现值法则进 行投资决策,而无需考虑融资成本问题。
而在现实经济环 境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影响。
进而,企业的投资决策会受到不同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影 响而发生变化。
尤其当需要通过外部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时,外部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难以获取对企业投资 项目的完全信息,会导致企业融资决策面临逆向选择的困 境。
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Myers(1977)的研究表明,企业 内部决策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外部投资者难以对企业所发行的融资债券进行准确的价 值判断。
在逆向选择情况下,只要企业需要通过发行融资 债券来进行资金募集,就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Myers,1977)。
Fazzari等(1988)的研究是较早对企业融资约束与投 资行为关系进行的实证检验。
该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 论,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经验证据显 示,企业股利收入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负相关。
因此,该 研究认为企业投资行为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而这将导 致企业更加依赖内部现金流,从而导致投资一现金流敏感 性的提高。
Hoshi等(1991)以日本企业为样本,检验企业融 资约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与银行无密切关系 的企业负债收益为0.66,而与银行有密切关系的企业负债 收益为0.97,前者的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较高(Hoshi el al.,1991)。
因此,该研究认为企业融资约束与投资一现 金流敏感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研究结论支持了 Fazzari 等.(1988)的研究。
但是,也有学者对Fazzari等(1988)和Hoshi等(1991) 的研究提出了质疑。
Kaplan和Zingales(1997)通过对Fazzari等 (1988) 论文中的美国 1970 年~1984 年美国制造业421家公司中,受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为研究样本进 行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负相■2017年第1期■现代管理科学■名家观察关。
以其他指标测量融资约束进行稳定性检验,结论依然 没有实质性改变。
作者对研究结果与FHP的差异性的解释归结为三点:一是TobmQ值不能完全代表企业投资机 会;二是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值;三是样本公司中存在 陷入破产风险的企业,其现金流出现异常情况。
与西方学者相似,部分中国学者也从信息不对称视角 对企业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
沈红波等(2010)研究证实,企业融资约束会提升企业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
金融发展 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约束。
但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金融 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
屈 文洲等(2011)的研究检验了中国情境下的信息不对称、融 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
经验证据显示,企业融 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投资支出比例越低。
进一步研究发 现,企业融资约束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并不是线性 关糸。
2.委托代理视角的研究。
相对于从事前信息不对视 角对企业投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是从 事后的道德风险视角进行研究。
其基本内容是:即使不考 虑事前信息不对称状态,企业能够获得所需的投资资金,但由于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代理 问题,管理者则可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能够提高私人收益 的项目上,而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发生。
Shleifer和Vishny(1989)较早的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 究了企业投资行为。
研究发现,管理者偏好于投资其所熟 悉的领域,即专用性投资。
而专用性投资能够降低管理者 被替换的风险,且有助于管理者薪酬的增加,即专有投资 会导致“堑壕效应”的产生。
而这种专有性投资并不一定具 有效率。
Richardson(2006)创造性地从会计角度,将企业新 增投资分为正常增加的投资和NPV为负的投资。
以1988 年~2002年间58 053家美国企业为样本进行检验发现,大 约有20%的自由现金流被用于过度投资,另外41%的自由 现金流被管理者留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大部分公司治理 变量难以有效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Richardson,2006)。
中国学者依据委托代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关注股 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同时,也重点研究了股东之 间的代理问题,从而使得中国关于代理问题与企业投资效 率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有所差异。
罗明琦(2014)研究显 示,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代 理成本与投资效率显著负相关。
从企业产权性质的对比来 看,私有控股企业更容易出现投资不足的现象。
窦炜等(2011)的研究发现,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的过 度投资扭曲程度与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 投资不足则与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窦炜等,2011)。
研究 证实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是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 动因之一。
总体上来说,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视角的研究,不 再将企业投融资问题视为单纯技术问题,开始探讨融资结 构与最优投资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关注企业 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金融市场因素的影响作用。
但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假设主要建立在决策者理性的前提下,忽视了 决策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二、 行为金融学视角的企业投资研究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视角的企业投资研究,共同遵 循的研究假设是:管理者是遵循利己主义的理性决策者。
但是,自西蒙开始,这一研究假设日益受到质疑。
自20世 纪70年代起,部分学者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理论纳 入企业财务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根据行为金融 学理论,在企业实践中,投资者与企业决策者都会出现认 知偏差和情绪波动情况,从而使投资决策偏禽最优决策。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管理者非 理性行为的影响。
在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方面,主要集中于探究管理者过 度自信和从众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Healon(2002)的研究认为,即使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企业决 策者的心理乐观状况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过度 自信的管理者不愿意对外筹资,企业内部融资成为主要的 筹资手段,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可能会因内部 现金流紧缺而导致投资不足。
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 能会高估项目盈利前景,从而引发过度投资(Healon,2002)。
Healon(2002)的研究得到了诸多经验证据的支持。
Malmendier和Tale(2005)的研究显示,过度自信的CEO往往对企业投资项目质量存在高估倾向,并倾向于选择留存 收益作为项目资金的首要来源。
企业留存收益越高,投资 项目越多。
Glaser等(2007)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 自信程度高于普通人,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与企业投 资水平显著正相关。
同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 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这种情况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 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李云鹤和李湛(2011)以中国企业为样 本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行 为的发生(李云鹤、李湛,2011)。
在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方面,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探析投 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Baker等(2003)的研究 以托宾Q比率代表投资者情绪,以KZ指数来衡量企业外 部股权融资依赖程度。
研究发现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投 资水平受股价变化的影响情况会更大。
以融资约束程度对 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发现在企 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与股价波动性之 间存在正向关糸(Baker el al.,2003)。
Polk和 Sapienza (2009) 的研究以企业股权定价代表投资者情绪进行研究 发现,企业投资对股权错误定价的敏感性较高。
潜在投资 者会通过观察企业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当投资 者对企业前景过于乐观时,管理者会迫于投资者情绪而产 生过度投资行为(Polk&Sapienza,2009)。
花贵如等(2010) 的研究检验了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