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1)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經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相关检查明确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给予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1月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采取腰椎小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治疗。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因子水平、腰部活动度、脊柱稳定性的差异。
结果:两组术前疼痛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3个月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腰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3个月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等腰部活动度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等腰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脊柱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
两组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均高于本组术前,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胸椎后凸角高于对照组,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给予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修复效果显著,该方案不仅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情况及腰部活动度,还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为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对56例手术患者实施微创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术前进行充分的器械物品准备,访视患者,了解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选派技术娴熟的护士配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损伤等表现,效果满意。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高质量的术中配合,严格的无菌操作是椎间孔镜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83-02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凭借其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对椎旁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可早期下地活动,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1],越来越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青睐。
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为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5~76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为腰部或患侧下肢持续放射性疼痛,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MRI及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脱出,椎管无明显狭窄。
1.2 手术方法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取俯卧位,选择后外侧入路,在C臂X光机透视下引导进针,沿导丝插入锥形扩张管,逐级扩张,再沿锥形扩张管置入工作套管,接摄像头、冷光源,灌注生理盐水连接到椎间盘镜,将连接好的椎间盘镜插入到工作套管内,探查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迫情况,用髓核钳咬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应用低温射频辅助进行止血、消融和纤维环成形,术毕,了解患者疼痛是否缓解消失及直腿抬高试验改善程度[2]。
1.3 结果56例手术均在微创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6 min。
术后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手术配合2.1 术前准备2.1.1术前访视术前一天护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及术中注意事项,因手术中患者为清醒状态,为避免患者在术中因手术体位不适影响手术,故指导患者进行手术体位耐受训练[3]。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pt课件

器械名称 神经剥离子
数量 1
器械名称 3级套管
数量 1
可伸缩神经探棒
45°髓核抓钳 镜下骨凿 蓝钳 可弯曲弹簧髓核钳 髓核钳 枪钳 神经拉钩 导丝(粗细) 1级套管 1级导管 2级套管 2级导管 定位调节器
1
1 1 1 1 2 1 1 各2 1 2 1 1 2
3级导管
3级顶杆 4级套管 1级去骨锥 工作套管 骨钻 汤姆针 3级环锯 环锯手柄 骨钻手柄 克氏针 18G钢针 2级顶杆
1
1 1 1 3 4 2 1 2 1 5 1 1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6
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备
2、台下物品 等渗冲洗液、高频电刀(双极射频)、显影设备
1、麻醉
麻醉与体位
局麻:2%利多卡因20ml+0.9%氯化钠20ml 2、体位 俯卧位或侧卧位
相关概念
禁忌症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 神经元性疾病 孕妇
精神异常者
中央性骨性椎管狭窄症
腰椎Ⅱ°以上滑脱
相关概念
解剖入路
解剖为安全三角工作区
前界为出口神经根 下界为下椎体的上终板 内界延伸为行走神经根与硬膜囊
Nerv Lig.flavum 黄韧带
神经
Lig.long.post. 后纵韧带
拔除针芯,经穿刺针插入导丝,保留导丝,拔除穿刺针,以导丝为 中心切皮8mm,沿导丝插入多级扩张管行通道扩张,并用环锯切割部分关 节突,正侧位透视无误,拔除导丝、导杆、环钻,沿工作套管插入外径 6.3mm,内径3.8mm的内窥镜。
手术步骤
第四步:摘除突出的髓核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手术配合护理查房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前准备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中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Hale Waihona Puke 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后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后回访
• 回访内容: • 1.评价伤口、精神恢复情况、饮
食情况、生命体征
• 2.调查对手术室护士的态度、解 释工作和术中护理的评价
患者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椎间孔镜入路
• A:单纯椎间盘突出和部分脱垂型病例,首选后外侧安全三 角区入路。
• B:远外侧水平入路适用于中央巨大型突出。 • C:后路或椎板间入路适用游离或钙化型患者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与传统手术比较
• 创伤大小:可视下操作,微创 • 手术时间: 较短 60——90分钟 • 安全性: 更安全,视野清晰,可有效避免误操作的风险 • 出血量: 极少 ,几乎无出血 90±20ml • 镇痛药使用 局部麻醉 • 住院时间 3-5天 (传统17-24天) • 术后护理 较容易,1天后基本可自理 • 复发率 低于3%,几乎不复发 • 康复时间 较快,3-6周 平均6.5-20周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洗手护士手术配合——术后
• 协助医包扎伤口 • 清点台上物品 • 收好孔镜头 规范清洗孔镜特器并打包消毒备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04 巡回护士手术配合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术前访视
• 术前访视(术前一天) • 了解患者个人资料 • 基本情况 • 了解全身皮肤情况、血管情况 • 交代术前注意事项 • 交代手术配合要求及了接患者手术诉求
11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龙源期刊网 11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作者:刘锁梅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摘 ;要】目的:探讨局麻下侧后方经皮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皮腰椎间孔镜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愈后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4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6±18)min,平均出血(15±5)ml,未发生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符合生理功能的体位安置,熟练的手术配合及精心的护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损伤较小,手术的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后不易留疤,脊椎结构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且疗效显著[1]。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127-01腰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和纤维软骨环两部分组成,是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形状像个压扁的算盘珠。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为腰部钝痛,可以在几年中反复出现,大腿上部,小腿甚至足部和脚趾针刺感以及麻木感,抬腿有明显的引拉样放射性疼痛。
我院自2016年8月~2018年12月对42例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其中后路35例,侧路7例,效果良好。
现进行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选患者共42例,其中女15例,男27例,年龄23-76岁,平均54.5岁。
突出节段均为L2/3或L5/Sl,均伴有不同程度单侧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直抬腿试验阳性。
2;术前准备2.1术前访视术前l天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告诉患者禁食禁饮,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法,并指导患者练习手术体位等,让患者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2.2物品准备。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脊柱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期短、疗效确切、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脊柱内窥镜技术包括: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及完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FLD)等。
正确认识脊柱内窥镜技术,严格适应证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本文将总结各种脊柱内窥镜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Abstract] 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is with many advantages,such as a little injury,short time for recovery,curative effect,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and so on.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s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is more and more widely,which could be classified as 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ful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LD).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p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s,strict indications and skilled operating skills is the key to good effect.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various spinal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applications.[Key words] Spine endoscopic technique;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 treatment;Review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常见病、多发病。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有几种?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有几种?作者:何占江来源:《大健康》2019年第04期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也可以叫做腰椎间盘脱出症,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骨科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当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的方法众多,其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类,其中非手术治疗又包含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腰椎牵引治疗、口服西药以及封闭疗法等等。
在众多治疗方法中,微创方法因创伤小、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归纳起来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微创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一、臭氧消融术Verga最早于1988年通过向患者的椎旁间隙和腰大肌注射氧气的方式来治疗腰腿痛。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开始尝试应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将臭氧消融术运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理为:首先,将臭氧注射至患者病变的腰椎间盘内,致使腰椎间盘内的蛋白多糖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逐步降低患者髓核基质中的渗透压,致使髓核基质中的水分丢失,导致病变的髓核组织逐渐萎缩,引起腰椎间盘中的压力下降。
其次,将臭氧注射至病变的椎间盘中,还能够有效地拮抗病变腰椎间盘局部组织内免疫因子的释放,实现局部血管的扩张,从而维持病变部位血液循环,逐步緩解神经根周围水肿。
最后,臭氧还能够直接作用在患者的韧带和腰肌中的腰椎间盘表面和神经末梢,促使病变的髓核组织逐渐萎缩,以减轻对脊神经根的压力。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缺点为患者在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二、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简称PCNP,其原理时使用100KHZ的射频能量使局部组织形成等离子,从而将部分髓核组织去除,促使髓核固化和收缩,逐步缩小椎间盘的总体积,最终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如下:产生的射频能量能够致使周围局部组织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该离子可以将髓核中肽键切断,致使其变成低分子气体并从穿刺通道逸出,该过程主要是通过形成40°的低温使部分髓核组织气化,再将其加温至70°促使髓核内的胶原纤维收缩和固化,实现降低椎间盘减压的目的。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陈德塔;占新华;圣小平;饶武;顾晶亮;于研【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40)12【摘要】目的分析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
方法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_(5)-S_(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_(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_(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与L_(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_(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
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_(0))、术后1周(T_(1))、术后1、6、12个月(T_(2)、T_(3)、T_(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_(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_(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ETD治疗L_(5)-S_(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总页数】6页(P1690-1695)【作者】陈德塔;占新华;圣小平;饶武;顾晶亮;于研【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相关文献】1.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CT导航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研究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4.髂嵴高度对经皮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影响5.单侧双通道内镜下与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
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
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2.体温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因手术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4.患者拒绝微创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二、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ICD-9-CM-3:80.5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