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代文言小说

第一节  明代文言小说
第一节  明代文言小说

第一节明代文言小说:准备清代的复兴

文言小说借盛唐的艺术精神和众多才人之力,一举登上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小说史的一座高峰,但随后跌入相对衰落的宋元明时代,直到清代出现《聊斋志异》,才重振旗鼓,再造辉煌,而登峰造极。宋元明在两个高点之间,成为一个低谷,但唐人的艺术经验并没有失传,魏晋志怪志人的传统也没有中断,数百年间有兴趣于此的文人墨客,或创作,或采编,或整理,留下一批佳作,更重要的是宋元特别是明代的作家和编者们,编出一批专集,元代还出现了《娇红记》这样的名篇,明代更趋活跃,而为文言小说在清代的复兴准备了丰厚的条件,为迎接蒲松龄作为杰出代表的新一代文言小说家铺平了道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而专集最有名者为蒲松龄《聊斋志异》。”说的就是清代文言小说成就与明代的准备因果相关。

明代文言小说,于传奇、志怪、轶事三类型皆有实绩,历历可数。

传奇类的代表作无疑是“三灯”,即《剪灯新话》、《剪灯馀话》、《觅灯因话》,此外还有陶甫的《花影集》、宋懋澄的《九龠别集》等。冯梦龙所编《情史》,虽非创作,但在文言小说史及婚恋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意义不可轻视。

瞿佑(1341—1427),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今杭州)人。少有才名,十四岁即席和著名诗人杨维祯《香奁》八题,俊语叠出,维祯谓其父曰:“此君家千里驹也。”但怀才不遇,只在洪武间以荐历仁和、临安、宣阳训导,升周府右长史。永乐间因诗蒙祸,下诏狱,谪戍保安十年,洪熙元年(1425)赦还。卒年八十七岁。著作有《剪灯新话》、《归田诗话》、《存斋诗集》、《阅史管见》等。

《剪灯新话》四卷二十篇,作于洪武十一年(1378),为传奇小说集,学唐人笔法,委婉华艳,对明清文言小说及《聊斋志异》有一定影响。作者自序称:“好事者每以近事相闻,远不出百年,近止在数载,襞积于中,日新月盛,习气可溺,欲罢不能,乃援笔为文以纪之。其事皆可喜、可悲、可惊、可怪者。”吴植《序》则称:“其词则传奇之流,其意则子氏之寓言也。”作品多写近世动乱中奇奇怪怪的故事、烟粉灵怪与人间传奇。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婚恋题材,如《金凤钗记》、《绿衣人传》、《翠翠传》,委婉深致,十分动人,而且表现了比较开放的市民婚恋观和性观念,赞美了自由深挚的爱情,思想比较进步。有的涉及政治,如《修文舍人传》以阴间冥司善用人才,反讽现实,《三山福志志》写达官显贵及各级官吏贪婪残暴,都显露作者的愤世之情。

作为明代第一部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剪灯馀话》、《觅灯因话》等仿作的产生,后来日本也出现了选译和改写本,朝鲜出现了金时习的《金鳌新话》,越南出现了阮屿的汉文小说《传奇漫录》。

《金凤钗》选自《剪灯新话》卷一,写兴娘与崔生约婚襁褓,后兴哥远行,十五年不通音信,兴娘抑郁而死,崔生归来,人去楼空,兴娘魂附其妹庆娘病体,终成佳偶,歌颂了这对青年男女生死以求爱情的美好精神。艺术上文辞华美,好用骈偶。其构思受唐传奇《离魂记》影响,后又影响了凌濛初《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拍案惊奇》)及沈璟传奇剧本《坠钗记》的改编创作。

《绿衣人传》选自《剪灯新话》卷四,是一篇动人的人鬼恋情故事,这一对青年男女曾是贾似道奴仆,因相恋而同被赐死,葬于西湖断桥之下,少年转世为人,而少女尚自为鬼,他们情深意长,结下人鬼姻缘。鬼女虽只能维持三年精血,但她毅然表示:“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作品还借他们的悲欢离合,揭露了南宋权奸贾似道荒淫残暴祸国殃民的罪行,暴露了封建朝廷的黑暗,也以下层劳动者丧失人身自由和爱与生的权利的不幸遭遇,控诉和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奴婢制度。艺术方面描写细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感人,是明代文言小说中较好的篇章。这篇小说对后世影响也比较大。明周朝俊的传奇《红梅记》、冯梦龙《古今小说》中《木绵庵郑虎臣报冤》,皆自本篇发展而成。清代地方戏也经常上演这个故事,如川剧《红梅阁》,秦腔《游西湖》。建国后,孟超据此创作昆曲《李慧娘》,至今上演不衰。

《剪灯馀话》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作者李祯(1367—1452),字昌祺,以字行世,明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撰修《永乐大典》,擢礼部郎中,迁广西左布政使,坐事谪役。洪熙元年(1452)起故官河南,救灾恤贫,颇有政绩。以丁忧归。时河南大旱,民众怀之,遂应命复任。为官廉洁宽厚,不避豪强。晚年居家二十余年,屏迹不入公府。富于才情,撰著丰富,所作有《运甓漫稿》、《容膝轩草》、《侨庵诗馀》。《剪灯馀话》是他的文言小说集,仿《剪灯新话》而作,连卷次亦相同,四卷二十篇,与《剪灯新话》相比,题材与命意略同,思想或时嫌庸腐,但单篇篇幅加长,文字增加一倍,内容更加丰富,描写更加曲折细致,语言华美流丽,多有佳篇。《剪灯馀话》整体成就不如《剪灯新话》,好炫耀文才,喜用诗词集句,与小说文体多有不协调处,但还是有艺术上的创新。

《芙蓉屏记》选自《剪灯馀话》卷四。这是一篇公案故事又交织着夫妻感情的优秀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破案的进程,以崔英夫妇的深厚感情及相关行为作为契机,推动情节生发进展,收到了感情与案情兼顾而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这个故事后来被不断改写成其它艺术形式,凌濛初的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中《崔俊臣巧会芙蓉屏》、明张其礼的传奇《合屏记》、叶宪祖的杂剧《荚蓉屏》等,都是据此改编而成。

《觅灯因话》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二卷八篇,作者邵景詹,号“自好子”,斋名“遥青阁”,生平不详,取“灯已灭而复举,阅《新话》而因及”1之意而命名,但更重“劝戒”,思想比较陈腐,而文思才情亦逊色于前二

1邵景詹《觅灯因话小引》。

“灯”。

宋懋澄《九龠别集》是小说史上值得重视的作品。作者字幼清,号稚源,别号九龠生,生平不详,万历四十年(1612)举人,后三试进士不第。性喜交游,尝司兵法,好议时政,因遭时忌,乃归故里专事著述。《负情侬传》写妓女杜十娘跟李生从良而终被出卖乃沉宝投江故事,塑造了一个刚烈女子的悲剧形象,思想意义也比较丰富;《珍珠衫记》写楚商之妻被卖珠老媪挑动与新安客成奸,并以珍珠衫相赠,新安客旅途与楚商邂逅而知情,楚商归家休妻,后其妻改嫁吴中进士,在命案中救了楚商性命,进士得知真相,慷慨助其重圆,并归还楚商妻改嫁时随带十六箱笼,而楚商休妻后已再娶,即新安客死后孀妇,则前妻归来反为侧室。这个故事似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但楚商夫妻的行为与礼教正统多有相悖,贞操观也被突破,反映了明代市民文化观念的异动信息。冯梦龙“三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已经成为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性杰作,而皆系宋懋澄文言小说改编,而且除语言媒介置换和描写更加细腻周密外,情节并无太多改动,但改写作者名动天下而原作者知之者少,这似乎是有欠公平的。

明代中后期志怪小说繁荣,其成就虽难称道,但数量甚夥,其写法仍承魏晋六朝,粗陈梗概,描写简略,情节类多荒诞,命意多在劝惩。较有影响的作品是祝允明《志怪录》、《语怪四编》、陆粲《庚巳编》、闵文振《涉异志》、洪应明《仙佛奇踪》、董斯张《广博物志》等。

明代轶事类小说十分繁富,品类齐全,可称丰收,成就可观。轶事类小说与笔记杂著容易混淆,小说色彩比较浓厚的是陆客《菽园杂记》、陆奎章《香奁四友传》、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何良俊《语林》、曹臣《舌华录》等,多有生动可读的篇章。明代笑话集在中后期比较活跃的文化氛围中大量涌现,也是文言小说发展过程中一种值得注意的形态,比较有价值的是江盈科《雪涛谐史》、冯梦龙《古今谭概》、《笑府》等,其本身的阅读价值之外,这些笑话集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

第二节乡村塾师蒲松龄

远得魏晋笔记特别是唐人小说的艺术神韵,近承宋元明文言小说百家的铺垫,加上独特的人生际遇与人生感悟,清代康熙年间,一位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位短篇小说巨竞美的文言短篇小说大师,从山东淄川(今淄博)的一个乡村蒲家庄走了出来。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名尊称聊斋先生,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生于山东淄川,时距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仅四年故在儿童时经历了明清易代,卒于1715年(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享年七十六岁。阅读蒲松龄的传记材料,我们不禁为传主抱屈遗憾,因为这样一位留下了《聊斋志异》奇书的文学大师,人生经历却从无际遇,孤寂一生。蒲家曾经繁荣过,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任元般阳路总管,显赫一时,后遭夷族之祸,遗孤匿居外祖杨氏家,至明初洪武间方复本姓,万历间家道复兴,“科甲相继”,复称望族,但至父亲一代又转衰落。其父蒲槃,少习举业,粗通经史,生平忠厚,但科考不顺,二十岁尚不中秀才,乃弃儒从商,养家教子。蒲松龄兄弟四人,松龄行三,自幼颖悟多才,十一岁从父读书,十九岁始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一时“文名籍籍诸生间”2,并得到著名诗人山东学政放闰章的赏识,蒲松龄也因此雄心欲博科第,并立志在文学方面发展。用与同邑秀才张笃庆、李尧臣等人结“郢中诗社”,一边研习时文举业,一边诗词唱和。那时的蒲松龄曾经是朝气蓬勃,有强烈的功名心的。但诗文才高不等于青云路近,二十一、二十四岁,蒲松龄连应乡试,皆名落孙山。他鼓舞信心,寄居挚友李尧臣家刻苦攻读,“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惊”,“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与以有成”3。这一段时间,他饱读文史,勤练文章,虽志在科第,但文学底蕴更趋深厚,并开始显出喜读幻怪作品的特殊爱好。《聊斋自序》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这种文学兴趣,年轻时代就已开始形成。

三十岁以前,蒲松龄的生活就是读书、应试、落第三部曲的不断重复。三十岁那年(1670),迫于生计,蒲松龄应聘为其好友江苏宝应知县孙蕙作幕宾,文牍之余,还参与了一些政事。次年秋,孙蕙调任高邮知县,蒲松龄终难耐这种为人幕宾、“代人歌哭”的无聊生活,也不能眼看自己虚度光阴,而失去了继续拼搏科举功名的机会,便辞聘还乡,准备应试。江苏这一年的作幕经历,使蒲松龄游览了东南山水,体验了官场生活,又由于孙蕙的爱好而见识了一些美丽聪慧的歌伎舞女,这都为《聊斋志异》的写作丰富了生活积累,成为以后写山写人写“鬼”的素材。也许蒲松龄此时已开始写狐鬼故事,证据是他的《南游诗草》中有这样一些诗作:《感愤》诗云:“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又《途中》诗云:“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这些诗作不但透露了《聊斋》已经动笔的信息,而且已经奠定了《聊斋》抒写“孤愤”的深沉基调。

南归次年(1672),蒲松龄携孙蕙荐书赴考,仍然落第,使他情绪极为低落,惆怅伤悲,恰又遭遇荒年,生活也落入困境,他不得已只好设帐师塾,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做乡村塾师长达40年,其中在本县富绅毕际有家坐馆竟至30年之外,年逾古稀,才撤帐还家。其间他仍然不断应试,考到六十多岁,但恶运随身,从无一中,直至归家后第二年才援例出贡,这年蒲松龄已经七十一岁了。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才华超群却与功名无缘因而潦倒终生的柳泉先生抱恨离开了人间。所幸贫穷与“孤愤”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一部《聊斋志异》已使他

2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3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百世流芳,文名不朽。

蒲松龄四十年塾师生涯,一边教书,一边写作,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且涉及广泛的文学领域。其著作除《聊斋志异》外,还留下大量诗文,今人路大荒辑为《蒲松龄集》,得文458篇,诗929首,词曲102首,戏曲有《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3种,多系《聊斋》故事改编的《聊斋》俚曲有14种,还有8种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编》。胡适曾认为《醒世姻缘传》亦属蒲松龄作品,但学术界未能普遍认同。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一)(1)“三言”“二拍”在清朝几乎湮没无闻,20世纪初仍如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今皆未见,仅知其序目。” (2)日本汉学家盐谷温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多种中国平话小说,又曾见到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全书及冯梦龙“三言”中《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3)《清平山堂话本》,15篇,藏日本内阁文库。 (4)《熊龙峰小说四种》藏日本内阁文库。 (5)《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版系王古鲁根据从日本搜录的本子校注出版的。 (二)明人写作或选印小说的意义: 1、以小说为教育的工具。从“三言”的命名可以看出,想把小说当作比“喻”来“警”“醒”读者。 2、以小说为消闲的读物,调剂生活。 (三)繁荣的原因 1、文学继承的结果; 2、印刷的便利、发达,即书坊业的发展; 3、读者群的增大; 4、文学团体的出现,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 5、心学的影响到文人的提倡。 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 生平:吴梅《顾曲尘谈》,为冯梦龙作了简略年谱,并考证了冯梦龙的著述。 薛宗正、龚允怡《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称冯梦龙为“反封建启蒙思想家”:(1)蔑视权贵,亵渎圣贤;(2)肯定人的自然人欲,提倡“情教”来对抗理学、礼教;(3)肯定理性、智慧乃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4)倡导女权,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谬论。 冯梦龙在小说方面的贡献。(教材) 冯梦龙的文学观、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序山歌》《古今小说序》、《太霞新奏序》等篇章中。(1)文学观以“情真说”为基础。把“真”看成文学的第一要素,反名教,反拟古,批判伪道学。“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2)冯梦龙强调重视小说“醒人”“醒天”的社会教化作用,主张小说必须通俗,并贯串着他的情教思想。因此大都采用因果报应来惩恶劝善。(3)强调情、事、理统一的同时,提出了小说的真、赝(虚实)说。 (二)“三言” 1、三言的编纂及体例:宋元旧篇、个人创作(《老门生三世报恩》)、改编文言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自《负情侬传》)、改编坊间旧刻故事。 2、三言的思想内容。三言为我国中世纪封建社会风俗史。题材几乎涉及了社会上各个阶层,反映了生活各个侧面,特别是对于城市市民的生活有更多的描绘。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公案和爱情两类作品,成就最高,数量最多。 (1)爱情类①宋元话本总是通过人鬼之恋获得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不像明人小说那样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不管蒋兴哥、卖油郎还是杜十娘,他们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结合非常紧密,没有超现实的色彩。 ②展示了两性关系中所出现的新的因素。 A《蒋兴哥》敢于正视如何区分贞与情、情与淫的问题。 B突出两性之间情的作用。《卖油郎独占花魁》《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申重实陈梓歆 导致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昌盛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印刷术 的发展和造纸业的进步降低了小说的印刷成本,文学观念的更 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到小说传播的队伍中来,提高了 小说的质量等等。但是本文关注的是导致明代中后期小说昌盛 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小说传播方式的改进。明代中后期小说 传播方式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消费,小说从作家的案头 作品真正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购买的商品,从而使得小说在那 个以诗文为标准文体的时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迎来了它的昌 盛和繁荣。 1948年,美国人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在这篇被誉为传播学纲领性的文件中,拉斯韦尔提出了 著名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 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五W模式从理论上清晰地描述了一个作品完整的传播过程是 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传播渠 道(媒介)、传播对象(接收者)和传播效果(效果)。而其中传播 渠道(媒介)作为一个作品完整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深 刻地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和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正因为传播方 式对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王一川认为:“没有媒介就不存 在文学”[1]。王一川先生的话可能被人认为是偏执的,但是它也 提示人们不要忘记文学作品最终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其传播的方式。 297

明代后期,当小说即将迎来繁荣期时,小说作者和小说书坊主们首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让小说走进寻常百姓 家,成为一般民众的读物。通过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降低书 籍成本以适应普通民众购买力的需要固然是小说传播中不可 或缺的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般民众来读懂 小说。所以,小说作者和生产小说的书坊主们就不得不对小说 的文本进行合理的改造,依靠多种传播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 有效传播。 一、评点传播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指古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在书籍旁边的空白处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的文字。评点的主要目的是帮助 读者更有效地阅读。现存最早的小说评点是南宋刘辰翁评点的 《世说新语》。而通俗小说者较早的评点者是明代嘉靖年间有名 气的书坊主人余象斗。余象斗所刻小说如:《新刻按鉴全像批评 三国志传》《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新刊京本 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 林》《新刊出像补订参史鉴南宋传通俗演义题评》,从题名看均 有评点。评点最初是为了让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看懂 小说,这种的小说评点以扫清小说文本的阅读障碍为己任。如 明万历仁寿堂版《三国演义》封面识语:“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 注,地里(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通过对小说中的某些字词注音释义,帮助一般民众接受小说,从而扩大小说的传播范围。依靠评点这种方式传播的本子还 有:万历年间双峰堂刊本《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 传》、万历年间朱鼎臣辑本《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 传》、万历年间万卷楼周曰校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 志传通俗演义》、天启崇祯年间宝善堂刊本《新镌校正京本大字298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明代文言小说《妄心》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明代文言小说《妄心》原文、译文及赏析 《妄心》为明代文学家江盈科所著《雪涛小说》中的一篇寓言小品。出处《雪涛小说》,作者,江盈科。 原文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牸所生者,又复生牸,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责,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我乃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 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毋留祸种!”夫怒,挞其妻。乃质于官,曰:“立败我家者,此恶妇也,请诛之。”官司问:“家何在?败何状?”其人历数自鸡卵起,至小妻止。官司曰:“如许大家当,坏于恶妇一拳,真可诛。”命烹之。妻号曰:“夫所言皆未然事,奈何见烹?”官司曰:“你夫言买妾,亦未然事,奈何见妒?”妇曰:“固然,第除祸欲早耳。”官司笑而释之。 注释 (1)一家人贫甚【贫】:贫困。

(2)家当乃就【家当】:家产。 (3)牸复生牸【牸(zì)】:母牛。 (4)借邻人伏鸡乳之【伏鸡】:正在孵卵的鸡。乳:孵化。 (5)待彼雏成【雏】:小鸡。 (6)堪易三百金矣【堪】:能。[易]:卖,交易。 (7)然须十年【然】:只。 (8)吾持金举责【举责】:放债(以收取利息),责,通“债”。(9)挞其妻【挞】:鞭打。 (10)乃质于官【质】:对质,在法庭上相互陈辞应辩。 (11)妻号曰【号】:大叫。 (12)第除祸欲早耳【第】:只是。 (13)示:给……看 (14)第:只是 (15)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市】:买

宋元话本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 一、话本小说的产生 ?(一)什么是“说话” ?“说话”即叙说故事。话,即故事。话本,说话的底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 (三)、“说话”的家数 ?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的“瓦舍众伎”条记载: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合生,与起今随今相似,各占一事。 ? ?据此,“说话”四家为:一、小说;二、说经,包括说参请;三、讲史;四、合生。 二、小说话本 (一)小说话本的体制: ?入话(头回),正话,结尾(话本说彻,权作散场)。 (二)小说话本题材: ?以爱情、公案为主。 ?①爱情,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向往。代表作《碾玉观音》璩秀秀、崔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快嘴李翠莲》。 ?②公案,反映民众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愤慨。当时官僚机构膨胀,官场黑暗。代表作《错斩崔宁》 ?③神怪类:《西山一窟鬼》 ?④人物佚事类:《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三、宋元讲史话本 ?(1)、平话:讲史话本又称“平话”。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 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也有人说平,通“评”,评论。 (2)、讲史话本体制的特色 ?①篇幅较长,分卷分目。成为后来章回小说回目的滥觞;②开端有“开场诗”,末尾有“散场诗”;③采取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讲史话本的故事情节,基本都依正史,以某个封建王朝,或某些帝王将相的活动为中心,进行讲述,所讲的故事是断代的。叙述时,是采用编年体,标出故事发生的年号、月份,按时间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情节。④语言半文半白。 三、宋元说经话本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残本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宋元话本小说:宋代话本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序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多达一百三十七种,序跋中保存的第一手数据,为我们研究通俗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小说序跋,从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以及明人的自觉传播意识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传播的问题。 一、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 (一)小说地位上升 通俗小说创作开始阶段地位并不高,这和明初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有关。洪武二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被凌迟处死,因该案牵连,“坐诛者三万余人,69“其中功臣封侯者至二十余人”,7908“且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7908二十六年,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处死,“列侯经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3866“族诛者万五千人,为《逆臣录》,布告天下。”3866明初政治气氛紧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对文人进行严厉的思想控制。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云:“牛溲马勃,良医所诊,孰谓稗官小说,不足为世道重轻哉!”这里可看出通俗小说的地位较低。但随着大量层次较高的文人涉足通俗小说创作领域,表明通俗小说地位日益上升。为《于少保萃忠全传》作序的林梓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延平知府与云南按察副使。为《云合奇踪》作序的徐如翰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进士。官宦名士普遍乐意为通俗小说作序,并且毫无顾忌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这表明通俗小说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升。 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序》认为通俗小说可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并能起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这里指出通俗小说的重大社会作用,从而肯定了通俗小说的地位。陈继儒《叙列国传》云:“与经史并传可也”,这里就将通俗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文

12异彩纷呈的明代章回小说

异彩纷呈的明代章回小说 (25学时) 概论 (一)朱元璋统一国家,建立明朝封建政权后,在经济上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435年英宗继位,明朝进入中衰时期。蒙古族入侵,英宗被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农村破产,农民纷纷起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神宗时战乱不断,日本和清兵屡屡侵犯,国势衰落,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剥削的加重和严重的灾荒,促使农民大起义。 (二)改革吏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以高压手段,残酷屠杀文臣、武将;以严酷的文网,迫使文人就范。明中叶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荒淫,宦官专权,特务统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党派斗争尖锐、激烈。市民斗争的兴起。继明中叶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更加激烈,阉党魏忠贤专政,东林党反对阉党的斗争。 (三)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钳制文人的思想,网罗组织知识分子编纂大型类书,以加强文化思想统治。中后期时,由于统治的松懈,各种异于理学的思想有所发展,甚至形成思潮。 (四)明前期文学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杂剧和诗文。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

但成就不大。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戏曲和小说又有新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神话的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动乱现实的不同反映。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学时分配:8学时 第一节中国小说简史 (一)孕育萌芽:远古~秦汉。神话传说、先秦寓言、历史著作。(二)产生发展:魏晋小说、唐五代传奇。 (三)成熟繁荣: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近代小说。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 (一)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二)唐宋以来民间“说三分”,舞台上演出的三国戏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大量的素材。 《全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到结构已比较完整。 (三)罗贯中在已有史料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三国通俗演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一花一叶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与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三言”。 2、“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等。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

#第一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和正史分签并架。”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其中说岳和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基本知识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2、阅读作品:《三国演义》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浒传 一、基本知识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2、阅读作品:《水浒传》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2、《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

明代文学习题

明代文学作业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1.明代四大奇书是《》、《》、《》、《》。2.明代长篇小说分(、、、)四类。3.怎样认识《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4.怎样认识《三国志演义》中宣扬的刘、关、张的意气? 5. 简述《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6. 分析曹操形象。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1.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水浒传》版本是()。 2. 替天行道是受()影响的产物,其中的天是()的意志。 3. 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第三、四、十一章明代诗文 1.列表简介明代诗文流派 2.吴中四杰是指(、、、)。3.简析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4.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被朱元璋誉为()。 5.《郁离子》的作者是( )。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1.简述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2.解词:南杂剧——是和北杂剧相对而言的一种戏剧形式,体制采用南曲联套的音 乐形式,突破了四折一楔子和一角主唱的规范,在明中期后流传行。 3.朱权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北杂剧曲谱。 5.徐渭《》是我国古代专论南戏的第一部专著。 6.记作家作品常识。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1.传奇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的标志是明中叶出现的()即()的《》、()的《》、()的《》。 第七章汤显祖 1.解词:临川四梦 2.从杜丽娘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3.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4.简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1.简述《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2.《西游记》影响下的明末神魔小说主要分哪三类?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1.简述《金瓶梅》的主题? 3.为什么说《金瓶梅》是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1.解词:拟话本——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做拟话本。 2. 解词:三言二拍、《今古奇观》 3.解词:《剪灯三话》——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詹 的《觅灯因话》三书合称《剪灯三话》,是明代文言先说的代表作。 第十二章明代民歌 1.举例说明《挂枝儿》和《山歌》的特点。

明代 白话短篇小说 骗局

明代论文: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 【中文摘要】骗局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非常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题材的小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唐五代小说中不乏诈骗、骗局题材的小说,大都保存在北宋时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里。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骗局、诈骗为业的闲汉、泼皮开始成为小说的主角。到了明代,城市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骗局、诈骗为题材的小说已经成为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拍”、《欢喜冤家》、《杜骗新书》等几部集中描写骗局、诈骗的小说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骗局题材不仅存在于文言、白话等各种体式的小说中,还被引入了戏曲。然而,如此重要的题材众多的小说史、小说研究论著中却很少被关注。其叙事成就、美学价值以及小说史上的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定。与此同时,目前存在的少数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介绍流氓无赖恶行的文章多,对骗局作专门研究探讨的少。二是以通俗读物为主,理论研究的著作少。三是对已有研究关注不够,缺乏交流。四是现有的研究只是限于某一个点,缺乏整体性的挖掘。本文以“三言”、“二拍”、《型世言》、《欢喜冤家》、《杜骗新书》以及明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骗局、诈骗的作品为研... 【英文摘要】The fraud is one kind of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novel works based on this theme.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kind of theme’s novel had not caught people’s attention. In Tang Five Dynasties novels there are many cheating, fraud theme novel, mostly preser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fang’s compile Tai ping guang j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ime, because of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rban prosperity, the idler, the hooligan start who lived on fraud became the lead... 【关键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骗局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 Vernacular short story Fraud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摘要 3-4Abstract4一、绪论6-10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以及其文化、审美价值10-28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10-182、小说骗局的惩戒功能 18-213、小说骗局的娱乐功能214、小说的骗局在叙事方面的特征21-28三、明代骗局小说产生的原因 28-351、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时代原因28-312、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文学原因31-35结语35-36参考文献 36-39参考书目39-40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 学术论文40-41致谢41

明代

第七编明代文学 二、填空题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余邵鱼著的《列国志传》,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冯梦龙的名义刊印,更名为《东周列国志》。《隋场帝艳史》和《隋史遗文》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第二章《水浒传》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 2、宋元之际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71 回、100 回、120 回三种。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杨家府演义》,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1、“吴中四杰”是指高启、杨基、张羽和徐贲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高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宋濂,最擅长创作传记散文。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卖柑者言》,作者是刘基。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王鏊、钱福,后推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 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 2、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3、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归有光的成就最高。 第五章明代杂剧 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把杂剧当作歌舞升平的工具。 2、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两部杂剧,创作倾向趋于社会伦理批判,使明代中叶的杂剧创作开始转型。 3、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渭,其代表作是《四声猿》。 4、《南词叙录》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第六章明代传奇 1、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和邵璨的《香囊记》。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分别是李开先、梁辰鱼、王世贞。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昆山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 4、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流派是以梁辰鱼为首的昆山派,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 5、吴江派以沈璟为首,包括吕天成、冯梦龙、范文若等知名作家。 6、宗奉临川派创作风格的剧作家主要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 7、《玉簪记》的作者是高濂,《东郭记》的作者是孙钟龄,《红梅记》的作者是周朝俊。 8、孟称舜的代表作是《娇红记》,有“古今一部怨谱”之盛誉。 第七章汤显祖和明代戏剧 1、“临川四梦”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四部传奇的合称,又称“玉茗堂四梦”。 2、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杜丽娘是人间至情的偶像,杜宝是封建家长的代表,陈最良是封建教化的象征。 3、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 4、“临川四梦”中,汤显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牡丹亭》,艺术成就仅次于它的是《邯郸记》 第八章《西游记》 1、明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鲁迅认为是国产货,即淮涡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4、取经故事在元代趋于定型,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正式固定下来。 5、《西游记》现存最早刻本是万历二十年的金陵世德堂刊本。

第一节 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概论 第一节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从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的1368年起,到1644年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而上吊煤山,明王朝历十七代帝王共277年时间。不过把年代算得太清楚是有问题的,因为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政权易手、江山换主需要时间,如北元在塞外坚持约20年,还时常扰边,南明小朝廷在江南也坚持了约20年,至于人心的顺逆向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也许由元改明,恢复汉族封建政权,人心较容易收复,甚至作为人口主体的汉族人民还欢欣鼓舞,而由明改清,汉族朱姓江山又改姓满族爱新觉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到了晚清,社会革命还常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而讨论文学的发展历史,讨论小说的变迁,僵硬地划分朝代就会碰到更多的麻烦,但为了方便醒目,本书还是分了上下二编,别为明清两大段落,这固然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问题,但明清两朝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及小说自身的演变情况,还是各有区别的,故其不当也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下面我们就着眼于小说的发展变迁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来作一番历时态的描述。 元明易代之际,社会动荡,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中,一批有志文人对元末弊政及腐败社会,进行了充满政治雄心和富于思想智慧的反思与批判,并且气势恢弘地构思社会变革的政治蓝图,充满政治激情的写作,一时蔚为风气,刘基、宋濂不但积极地思想并大量写作,还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族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罗贯中、施耐庵等则在英雄崇拜的文化激情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塑造乱世英雄和绿林好汉的群像,表达“有志图王”的雄心1。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里面,浸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理想豪迈,结尾却转为令人扼腕的悲哀,于是元末明初的两部奇书,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 明初,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一时鼓舞了汉族民众的精神,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重新受到推崇,社会也获得了一种振作的力量,经济复苏,社会趋于安定。但一到天下太平,统治者迅速开始巩固和完善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奴役。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大开杀戒,株连15000余人,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实现了高度集权专制,并辅以特务手段。而在洪武元年(1368年)建国伊始,朱元璋即命开设学校,实行八股选仕的科举制度,并陆续开始乡试、会试、殿试,以功名富贵吸引读书士子,以“英雄入彀之术”,牢笼天下人才。朱元璋还删《孟子》中有碍君权话语,下令禁止小民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取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最高统治者两手政策的控制下,士人的政治变革激情和社会忧患意识开始萎缩,逐渐陷入八股取仕制度的精神泥潭,英雄崇拜与阳刚美的追求为雍容典雅华丽文弱所取代,明初一度雄奇雅健的诗文作风,转为“台阁体”平庸浅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曾经朴实本色的戏曲创作,变成了《五伦全备记》那样的伦理教条,小说创作更受到轻视和压制,成为一种低贱的“君子弗为”的文体。于是文坛近百年滑落平庸,而小说则达百年间长时期地沉默,造成元末明初《三国》、《水浒》的高峰却接下来是近百年几乎空白的奇怪现象。 明初,朱元璋重农抑商,城市经济受到一定限制。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隆庆后海禁废除,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以商品集散为契机,一批商业都市涌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广泛扩大,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商业对文艺的影响愈趋明显,进入市井的读书人和本来就出身市井的读书人,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为市民受众创作符合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文艺成为风气,市井商人走进文学作品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以白话为媒体的通俗小说及民歌时调受到欢迎,加之印刷业发展很快,书商的谋利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商品化的通俗文艺的繁荣。商业资本对文艺的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帮助了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使一批进步文人以职业作家艺人的身份专事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并迅速走遍千家万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进步的思想得以传播,例如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才被书商刊刻而广泛流传;但另一方面,书商射利之心及对市民群众低级艺术趣味的迎合,也诱使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胡编滥造,低级下流的色情文艺于是一定程度地泛滥成灾。小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盟,使小说文化既有了物质条件而得以繁荣发展,但又常常被玷污出卖而丧失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不宜简单评价。甚至就其涉性的方面来看,也有的属于下流,有的却是表达了开放进步的新观念。过去强调书商影响通俗文艺和小说创作负效应的方面较多,看来需要重要论定。 明中叶以后,直到晚明,封建朝廷愈益腐朽,世风也深受影响,专制统治相对松懈,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一股进步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弘治、正德间,王守仁倡扬“心学”,提出“良知”之说,主张“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冲击了程朱理学对思 1王圻《稗史汇编》:“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文化研究

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文化研究 古代文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与古代文化的影响制约密不可分的。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古代文化是古代小说的基础,而古代小说又是实现其价值的依据,在古代小说中可以找到大量古代文化的相关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小说是古代文化发扬和传承的载体。因此,研究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研究古代小说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本文以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为研究对象,即以人鬼之恋、人妖之恋和人仙之恋小说为底本,对其中所体现出的古代文化做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和世俗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全面阐述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与古代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章本文以儒学价值观的影响为题目,通过从儒家仁义忠孝思想、名节观念和人鬼殊途、以人为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儒学思想方面入手,对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和儒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做深入的研究。第二章本文以佛教故事与小说母题为题,分别从“生命树”小说故事类型、“逐兔见宝”小说故事类型和因果报应小说故事类型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佛教故事对此类文言小说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影响。第三章本文以道教文化的影响为题,分别从道家的“生命一体化”思想和阴阳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道家的斋醮道术进行介绍,分析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道教文化,以此来说明文言小说为明代文化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史实材料。第四章本文以世俗文化的影响为题,以“仙姬合流”现象、明代世风的展现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此类小说进行研究,除了

论述小说中所展现出的明代世俗风貌以外,还将探究明代风俗文化对此类文言小说的思想内容有哪些影响。通过以上四章内容的论述,本文试图展现明代异类爱情文言小说的深层文化内涵,并且探讨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中总结这一时代文言小说的文学特征和特殊文化内涵。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 《封神演义》《杨家府演义》《咒枣记》《昭阳趣史》《玉闺红》《玉妃媚史》《鸳鸯针》《怡情阵》《艳婚野史》《续英烈传》《绣榻野史》《绣谷春容》《新列国志》《型世言》《西湖二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天凑巧》《梼杌闲评》《贪欣娱》《素娥篇》《孙庞斗志演义》《隋史遗文》《双姻缘》《十美图》《石点头》《闪电窗》《三刻拍案惊奇》《青楼传》【明代】《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明代】《巧缘浪史》【明代】《盘古至唐虞传》【明代】《闹花丛》【明代】《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明代】《龙阳逸史》【明代】《辽海丹忠录》【明代】《两肉缘》《浪史》【明代】《觉世雅言》【明代】《今古奇观》【明代】《金粉惜》【明代】《济颠禅师语录》【明代】《剿闯通俗小说》【明代】《幻影》《欢喜冤家》【明代】《后三国志演义》【明代】《鼓掌绝尘》【明代】《风流悟》【明代】《飞剑记》【明代】《东汉通俗演义》【明代】《大唐秦王词话》【明代】《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明代】《达磨出身传灯传》《醋葫芦》【明代】《春秋配》【明代】《痴婆子传》【明代】《禅真后史》【明代】《碧玉楼》【明代】《笔獬豸》【明代】弁而钗》【明代】《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明代】《七十二朝人物演义》【明代】《南花小史》【明代】《钟情艳史》【明代】《词坛飞艳》【明代】《醉醒石》【明代】《混唐后传》【明代】《双峰记》【明代】《百缘传》【明代】《大英雄传》【明代】《放郑小史》【明代】

《辽东传》【明代】《祈禹传》【明代】《西游补》【明代】《醒世姻缘传》【明代】《清夜钟》【明代】《幻缘奇遇》【明代】《西湖一集》【明代】《镇海春秋》【明代】《续西游记》【明代《平虏传》【明代】《关帝历代显圣志传》【明代】《警世阴阳梦》【明代】《皇兴圣烈传》【明代】《名公案断法林灼见》【明代】《律条公案》【明代】《详刑公案》【明代】《详情公案》【明代】《神明公案》【明代】《宜春香质》【明代】《有商志传》【明代】《有夏志传》【明代】《开辟衍绎通俗志传》【明代】《扫魅敦伦东度记》【明代】《禅真逸史》【明代】别本《二刻拍案惊奇》【明代】《僧尼孽海》【明代】《闲情别传》【明代】《海陵佚史》【明代】《三教偶拈》【明代】《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明代】《古今小说》【明代】《隋炀帝艳史》【明代】《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明代】《武穆精忠传》【明代】《岳武穆王精忠传》【明代】《五鼠闹东京传》【明代】《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明代】明镜公案》【明代】《新民公案》【明代】《杜骗新书》【明代】《列国前编二朝传》【明代】《皇明诸司公案传》【明代】《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明代】《七曜平妖传》【明代】《钟馗全传》【明代】《龙图公案》【明代】《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明代】《东西晋演义》【明代】《东西两晋志传》【明代】《征播奏捷传》【明代】《承运传》【明代】《于少保萃忠全传》【明代】《铁树记》【明代】《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明代】《西游记传》【明代】《南游记》【明代】《三国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