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
最新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精品

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从题材、人物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下面我们主要以《边城》为例来论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
1.古朴的社会画面。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带有苗族地区古朴原始色彩,有别于内地的特异世界。
寂静平和的茶峒、淳朴蛮荒的苗乡,土匪占据的山寨、热闹狭小的河街,以至于码头、渡口、碾坊、吊脚楼、盐铺,还有赶尸传说、行巫、背石沉潭、游侠行径等,无一不备有湘西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氛围。
《边城》中的茶峒小城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住家摆设、街市风情和都市中截然不同,各家人“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
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
用棕仪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它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
家禽在住家旁踱步,广场堆着像宝塔般的木材堆,城外河街坐落着饭店、杂货铺、油行、盐店、布庄、水手介绍所,买卖物品有川贵两地物产,如桐油、青盐、棉花和船上消耗品,鲜活有味地再现湘西西南一隅小城的面貌。
2.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庆祝的独特方式。
湘西作为多民族混合杂居的地区,同样有它迷人的节日气氛,且极具边地特色。
当然这些节日中最热闹的日子要数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一年之中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几天。
年幼的沈从文更是对端午节记忆犹新。
他在《过节和观灯》一文中写到:“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七十年前在一条六百里长的沅水和五个支流边一些大城小镇度过的端午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
”端午节这天,妇人与小孩皆穿上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
家家皆可以吃鱼吃肉。
午饭过后,全家重要的活动有两项:一是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就是我们熟知的赛龙舟。
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
各组成员皆是挑选出来的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他们要早早练习,坐在两头高高翘起的朱红色船中,拼出浑身的力气,随着鼓声,随着带头人的呐喊声,用力向前划去。
论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

响论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以其深厚的湘西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小说写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了湘西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湘西文化与沈从文小说的关系出发,分析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湘西文化与沈从文小说湘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中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沈从文生于湖南湘西,他的文学创作与湘西文化密切相关。
他的小说中常出现浓郁的湘西风情、湘西方言,以及湘西特有的宗族制度、土地观念和民间信仰,这些元素使得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文化气息。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边城》、《归来狂人》和《围城》。
其中《边城》是他最早的小说作品,它的主题是爱情和责任,描写了一段跨越宗族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山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景观,深刻地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和人物性格。
《归来狂人》则是一部以自我意识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文人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追求。
小说结合了沈从文自身的经历与湘西文化的特点,塑造出了文人独特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而《围城》则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围城般的生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封闭困境。
这部小说成功地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小说的意象与情感方面。
湘西作为一个风景秀丽、文化独特的地方,深刻影响了沈从文的小说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构造。
在《边城》中,小说情节延续了湘西的古老传说和风水学说;在《归来狂人》中,小说展示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可以看出,湘西文化为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与情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丰富的内涵。
其次,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与湘西方言密不可分,他运用湘西方言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语言表达。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以其对湘西风情的独特描写而闻名于世。
沈从文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但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对湘西世界的深刻描写。
他生长在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这使得他对湘西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表现。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聚焦着湖南西部特有的山水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川河流、百态人情、神秘宗教、鲜明风土人情等元素皆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他的作品以水、土地、气候等自然环境为背景,以湘西人的生活、信仰、风俗为主题,塑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湘西山水画卷。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彷徨》、《湘西子弟》等作品,无不在叙述湘西的风情事故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在《边城》中,他以凤凰古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特殊的边境小镇,展现了湘西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
小说中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建筑景观和淳朴的人情,将湘西独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彷徨》是沈从文的另一部代表作,其中描述了湘西的乡土生活和农民的艰辛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深刻,让人对湘西的山水与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湘西子弟》中,沈从文更多地描述了湘西的学子,在外求学的艰辛和在湘西的生活境遇,真实地刻画了湘西人的朴实、淳朴和坚韧的性格。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和深情之情,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中。
他曾多次前往湘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保护和振兴工作。
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湘西文化田野调查,并将调查所得成果写入了《湘西日记》等著作中。
在对湘西文化的研究上,沈从文的著作不仅融合了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当地传统文化的考证和传承。
他对湘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庙会节庆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让人们对湘西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学天赋,将湘西的丰富多彩表现得鲜活生动,为湘西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光彩。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参考文献 ] [1] 朱 栋 霖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M]. 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高扬.沈从文与湘西民俗[J].湖北: 孝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 [3]沈从文.沈从文经典作品选[M].河 南:北岳出版社,2007. [4] 李 庭 贵 . 苗 族 历 史 与 文 化 [M]. 北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5]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M].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8.
是花鸟、虫鱼常见变形较多,人物形象, 的表现手法,出现了一些精雕细刻作品。 堂,装潢客厅,它和工艺美术中铁画、刺
动物动态以至花鸟、云头、回纹之变化均
徽州木雕装饰性强,物象均能高度 绣画、挂毯画一样高雅,给观者以美的熏
带有地方色彩,民间风味足,体现出徽州 概括,且略带变形,特别是戏曲、唱本、文 陶和艺术上的潜移默化教育。
的湘西小说是中国更是世界的宝贵文化
遗产,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快的喝家酿烧酒醉倒,青年男女聚集在 一起唱歌作乐,老年人则讲述历史和农 事知识。《边城》细致地描写了茶峒人民 过端午节的习俗:到了那天,妇女小孩尽 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一个 “王”字;吃过午饭,大家都到河边看龙舟 比赛;龙舟赛后,城中戍军长官为了与民 同乐,便大颈桑缚有红布条的雄鸭放入 河中,让人泅水去捉,谁先追到就归谁。 虽然端午节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起 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翠翠和傩送的爱
三、人生礼仪民俗
(一)婚姻民俗 在湘西,男女婚姻是比较自由的,双 方的认识,结合往往不是通过“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而是以歌为媒。在《边城》 中就记录了走马路(月光下唱歌)与走车 路(托人说媒)的说媒方式,但淳朴的湘 西青年男女对以歌的方式来表达案情的 走马路显得情有独钟。大老天保走车路
[ 作者简介 ]谭介华(1971-)男,湖南耒阳人,耒阳市仁义中心校,中学一级教师。
明快,挺进秀丽的印象,两种刻法的巧妙 上注重情节性,构图、透视均重视变化, 檐条、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它
组合,使画面空间感加强,更富有层次之 主要部分及透雕层次加深,章法布局吸 们原来就是为了装饰一幅独立的画,一
变化。徽派固件组木雕装饰味较强,特别 取了绘画中立轴式、扇面、执扇和手卷式 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安放在现代化的厅
[5] 董洪全.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 析—徽州木雕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LITERARY ARTS EXPLORATION
!!!!!!!!!!!!!!!!!!!!!!!!!!!!!!!!!!!!!!!!!!!!!!! [ 上接第 137 页 ]
然后进行绕棺仪式,等到了半夜,还要唱 情悲欢离合由此诞生。富有特色的湘西 鬼抛掷到火中焚烧。“神巫为众人祈福,
苦,萧萧十二岁时嫁给年纪不到三岁的
小丈夫,自己完全没有婚姻的自主权,若
一旦与外人有了私情,事情暴露后,就会
面临着被“沉潭”或“发卖”的危险。 (二)丧葬民俗
文 学
在中国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 艺
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 术
它看成是人生路途的一种转换,从人死 探
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生 索
湘西民俗文化总是以巫术、传说、民
风、方言等方式实在地保存着,还通过民
歌、民谣、傩戏等形式传播着悠久的历史
神韵,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
个民族的秘史”。湘西民俗大量反映在沈
从文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节日活动、地
方习俗、民间信仰的着力描写,打开了湘
西神秘文化的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古
朴、真实、鲜活的湘西民众生活场景。因
2009 年 02 月 (总第 148 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Hale Waihona Puke NO.02,2010 (Cumulatively,NO.148)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
谭介华
(耒阳市仁义中心校 湖南 耒阳 421837)
[ 摘要 ]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用自己充满灵性且诗意的画笔为世人描绘出家乡湘西世界的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它的小说
景、道具和人物活动,有戏剧特写镜头之 感。徽州三雕对人物和一切物象表现手 法均很简练,常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 为突出主要部分,往往出现人大于房屋, 人大于山,一间屋子伸出一至两个人头 就把这这栋房屋占满了,但它又能说明 问题。另外常见一组的雕刻中,人物、花 鸟、八宝博古、花边共处于此,然主次分 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 装饰性强。
得不到翠翠的芳心,而二老傩送走马路,
一个晚上,美妙的歌声便把翠翠梦中的
灵魂漂浮起来,从此翠翠心理便萦绕着
这云雀般的歌声了。《媚金·豹子·与那
羊》中的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一个在
LITERARY ARTS EXPLORATION
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输了,才
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并约好到一个山
洞相会;《龙珠》 中白耳苗族族长的儿子
民间匠师智慧之结晶,创造出独特的工 艺方面的题材,构图手法很像舞台布置,
艺风格。 徽州古代建筑的特有风格,主要表
现在住宅布局与结构紧凑、舒适而坚固, 内部的装饰秀丽精美富于变化,彩绘的 构图与着色也别开生面,给人清新雅致 和明朗愉快的印象。从明到清,徽州木雕 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处于发展和变化 之中,然而它不是独立的,渗透着徽学各 方面的影响痕迹。明初时木雕在徽州初 具规模,风格趋势粗犷,雅拙而质朴,手 法一般都是浮雕或一二层浅透雕,并注 重于线刻造型,构图缺乏变化,透视亦不 太重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到了
丧堂歌。而最后出殡和下葬的仪式也很 节日活动,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湘西人民 人人皆感谢神巫”。
讲究,下葬之前,需要道士“把一点朱砂 颗粒同白米安置到井中四隅及中央”还 要念安魂咒,才将棺木放入。
的生活。
五、民间信仰民俗
四、岁时节日民俗
沈从文的小说中还涉及到许多岁时 节日习俗,比如过年、元宵节、端午节、中 秋节及迎春节等,独具湘西地方特色。在 《桔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中,作者详 尽地介绍了湘西的岁时民俗,滕长顺一 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 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的神佛 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 [3]对于农 村中一切岁时民俗,都十分虔诚的奉行。 诸如正月出行选良辰吉日到寒食清明要 上坟到腊月煮腊八粥,做腊八豆等。《七 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写到迎春节 风俗:到了迎春节,北溪村的男子都要痛
楚地信巫,盛行巫术,“‘楚人鬼’、 ‘信巫鬼、重淫祀’、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 妖神’等,足见楚地人们日常生活受到巫 鬼文化的影响”而湘西,正是古代南方 楚人的聚居之地,因而保留了楚人对巫 术神祗的敬仰崇拜与喜好歌吟的浪漫天 性。崇信神巫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从屈 原把主祭的巫师所谓的迎神,娱神和送 神等祭歌加工改编成文学名著《九歌》开 始,民间文化中原始神秘色彩就令湘楚 人无限神往。苗人相信,家人生病,必然 是恶鬼上身,请法师是必然的。《阿黑小 史》的《病》中就有用鸡蛋掷鬼的神奇事 情。还傩愿是湘西一带重要的巫事活动, 主要目的是在祈年、消灾、纳吉。《边城》
此有评论家认为“沈从文小说不以情节
见长,而是以民俗取胜”,可见,博大精深 的民俗民族文化对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多 么的重要。民族的风俗比自然景观具有 更深层的人文文化蕴含,它们共同构成 一个民族的面貌。只有把自然景观与民 俗风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意境更悠
文 学 艺 术 探
远的民族画卷。
索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沈从文
龙珠也是以唱情歌的方式到处寻找爱
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上人—— —黄牛寨
主的女儿。对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感情的
一种特有的方式,沈从文对苗族青年男
女对歌习俗既浪漫又传奇的描写,构成
了湘西最富于魅力的风俗。除此之外,沈
从文还在他的小说中揭露了另外一些记
忆的婚俗。《萧萧》讲述了童养媳这一古
老的恶俗制度,给女性带来的无奈与痛
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徽 州古建筑工程上的装饰品,同时又是能 独立存在的完整的艺术品。木雕尽管它
[ 参考文献 ] [1]俞宏理.中国徽州木雕[M].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8. [2]叶国强.名家木雕[M].海潮艺术摄 影出版社,2008. [3]黄来生.中国徽派三雕[M].中国文 史出版社,2007. [4]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6.
来念经超度。作品写到老道士先用红绿
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做了一些烛台,
等天黑后,在棺木前的小方桌上点起黄
色九品蜡和香,在棺木四周点上小蜡烛,
[ 下转第 139 页 ]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10.2 今日南国 137
切刀,运转流畅,刀锋爽利,给人以细腻 清初,“木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内容 是附属在建筑物部件上,如干了井四周
活的开始。所以,中国人很注重葬礼,丧
葬礼仪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
世界的必经手续。沈从文在《边城》中记
载了比较详细的丧葬礼仪过程。对老船
夫整个丧事过程的描写非常的具体生
动。湘西民风之淳朴,人性之美好,在叙
述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当村民得知
老船夫过世,便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为其
办丧事。顺顺送来棺材和粮食,道士主动
对湘西民俗的反映是全面丰富的,涉及湘西民俗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日常生活。沈从文的作品
成为研究湘西近现代民俗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湘西民俗
[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1190-(2010)02-0137-01
纵观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沈从文笔 下美仑奂的湘西世界是艺术园地里的一 朵奇葩。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 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 风情画。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 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 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 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 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 叙述者。”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 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 泉。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 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 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 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湘西文化在他 的笔下得到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