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哈罗恒河猴实验的具体研究

合集下载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

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

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当婴儿焦虑啼哭之时,母亲适切的响应,例如温柔的怀抱,或慈爱的笑容,能帮助他疏导冲动的情绪,减少痛苦不安的感受,让他感到被爱和安全。

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情感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关系。

妈妈对孩子的爱抚、亲吻和晃动都是在履行一个母亲的职责——教会孩子去爱。

婴儿通过这个情感纽带感受和理解了母亲的爱,并得到他们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的保护、支持和舒适,这样有助于婴儿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自我信任感,能在孩子心里形成安全感,婴儿和母亲之间也会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

婴儿依恋的主要对象是母亲,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照顾者。

近来的研究显示,父亲和其他固定的照顾者也可能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

2 依恋理论产生的背景2.1罗猴实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动物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从 1958 年到 1966 年做了一系列的罗猴实验,研究依恋关系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

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

如果用一个合适替代物来代替母亲时,小猴子会和这个替代物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关系,得到正常的发展。

他们做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缠绕的“金属母猴”,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可以让幼猴吃到奶,另一个是柔软的、温暖的没有奶瓶的“绒布母猴”。

实验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是依偎在温暖的“布母猴”身旁,只有在饥饿时才跑到“金属母猴”那里去进食[1]。

在另一个实验中,Harlow把一个木制的大蜘蛛放进笼子里,幼猴显得十分紧张,“布母猴”喂养的小猴会立刻跑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抱住她,似乎找到一个安全的依靠。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案例一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哈罗等人的依恋实验【实验一】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哈罗于1930年在威斯康尔麦迪逊大学做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较著名的亲子实验之一。

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代理母猴,一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编成,胸前装了一个奶瓶,能够给幼猴哺乳。

它的体内还装了一个灯泡提供热量。

另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由木头制成,身上裹着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它的胸前同样也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

在实验中,哈罗在笼子里放置了一些令幼猴害怕的东西,如玩具熊等,看幼猴有何反应。

幼猴看到那些令它害怕的东西后飞快地跑向布母猴,紧紧地拽着它,寻求安慰和保护。

在陌生环境的实验阶段,哈罗又将幼猴放置在一间陌生的小房间里,里面放了许多物品。

哈罗分别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观察幼猴的反应。

一是布母猴在房间里,二是铁丝母猴在房间里,三是二者都不在。

哈罗发现,当布母猴在场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蹭它。

过一会儿后,它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二者都不在时,幼猴就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对于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

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的基地。

以它为中心向外探索陌生的世界,然后回到“母亲”的怀抱。

可见,对幼猴来说,接触安慰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实验二】探究母子最早接触时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曾为此做过实验。

实验分两组进行。

一组按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生产:婴儿生下来后给他量体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30分钟),然后把婴儿交给母亲看一眼,之后抱走,放进新生婴儿室,使母婴分开。

恒河猴实验因果关系

恒河猴实验因果关系

恒河猴实验因果关系恒河猴,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又有点神秘?但你可别小瞧了它们,在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恒河猴可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那些关于恒河猴的实验,更是揭示了好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因果关系。

先来说说那个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恒河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放到一个有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的环境里。

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可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

这说明了啥?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温暖的接触和安慰,可比单纯的食物供给重要得多!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你光给他吃饱穿暖,却不抱抱他、亲亲他,他能感受到真正的爱吗?还有那个“社交隔离实验”,把恒河猴单独关起来一段时间,等再放回到猴群里,它们就出现了各种社交障碍和异常行为。

这难道不就像把一个人丢在荒岛上很久,再让他回到社会,他能一下子就适应得了吗?这是不是在警示我们,良好的社交环境和互动,对于一个个体的正常发展是多么的关键!再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恒河猴实验的因果关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啊。

比如说,一个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大后是不是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跟恒河猴离开妈妈的怀抱变得不安是一个道理呀!又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是不是也会变得孤僻、难以与人相处?这不就和被隔离的恒河猴一样嘛!恒河猴实验的因果关系,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要重视身边的各种因素对我们自身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交流,不能轻视环境的作用。

你看,这些小小的恒河猴,用它们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课。

我们要是不好好听,不好好反思,那不是太傻了吗?我们得从它们的故事里吸取教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健康,更加充满爱和温暖!难道不是吗?。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

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意识和认知能力。

该实验在道德和伦理层面上存在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洞见。

本文将探讨恒河猴实验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的影响。

恒河猴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用电极刺激猴子的大脑,以观察其反应和行为。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并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和处理信息。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对猴子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的质疑。

尽管存在争议,恒河猴实验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首先,该实验表明了猴子具有高度的认知能力和情绪反应。

通过观察猴子的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它们如何感知、处理和记忆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其次,该实验还表明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认知相似性。

猴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与人类非常相似,这说明了我们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共性,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恒河猴实验还带来了一些重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该实验方法对猴子的大脑造成了创伤和疼痛,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虽然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减轻猴子的痛苦,但这种实验仍然存在争议。

这提醒我们要在进行动物实验时要考虑到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痛苦。

最后,恒河猴实验还提供了一些有关认知研究的重要见解。

通过这种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

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治疗一些认知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总之,恒河猴实验是一项备受争议的科学实验,旨在研究猴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功能。

虽然存在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但这种实验方法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动物和人类认知的重要信息。

通过这种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人类认知的本质,为我们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发展心理学作业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个案分析:依恋理论(一)

个案分析:依恋理论(一)

; 理论简介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

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幼猴对母猴的依恋对幼猴的一系列实验(Harlow & Harlow, 1969)表明,依恋并不是对内部驱力如饥饿的简单反应。

在这些实验中,幼猴在出生后不久即被与母猴分离。

然后,向幼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

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

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

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

实验的目标是要观察:什么因素决定着幼猴会依附哪个玩具母猴——毛巾布的柔软触感、或食物的获取。

实验结果表明,幼猴会依附于软布做的玩具母猴,而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

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

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不过,毫无生机的玩具不足以替代真实的母猴。

在成长过程中隔绝于其它猴子的幼猴在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反常行为。

当遇到其它猴子时,它们或者非常恐惧于其它猴子、或者无缘无故地攻击其它猴子。

在隔离状态中长大的母猴经常会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幼猴。

这种反常行为被认为显示出:进一步的社会性成长依赖于与母亲的纽带。

儿童对照看者的依恋依恋理论使人们不仅越来越关注做为心理过程的依恋,它还引发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随着力比多驱力固定在不同客体上,旧有的依恋会被打破;旧有依恋如果未能被有效打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创伤,并会在将来导致心理疾患。

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打破旧有的依恋,而是(1)学会在已经建立的依恋中变得更主动(或自主),(2)增加新的依恋,而这并不一定要求与旧有依恋决裂,新依恋也不一定要替代旧依恋。

陌生情境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过程,以观察人类母亲和儿童间的依恋关系。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

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最恐怖的猴子实验原理是指196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威(Harry Harlow)进行的“母爱剥夺实验”。

哈洛威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子对亲子关系的需求和依恋行为的形成,他想要探索出母爱对于幼儿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

然而,这一实验却在过程中给猴子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极度恶劣且残忍。

哈洛威的实验使用了新生猴子,在两个主要的实验中,他们分别被母亲猴子和机械制作的“假母亲”之间选择。

他制造了两个可选择的母亲模型,一个是由铁丝制成的没有毛发的母亲,另一个是软塑料制成的有毛发但没有乳房的母亲。

过程中,有毛发的人工模型通常被称为“毛茸茸母亲”。

在实验中,哈洛威通过将新生猴子与两种模型猴子隔离,观察它们选择哪种模型并观察它们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新生猴子更愿意选择毛发模型,即使它们不能提供营养,这一发现被理解为婴儿动物有着对母亲亲子关系的需求。

然而,这个实验的过程充满残忍和暴力。

哈洛威将新生猴子从它们的母亲身边分离开来,强行暴露在丧失安全感的环境中。

他还使用了不同程度的拘束,制造了一种新生猴子无法逃脱的情况。

由于被困在狭小封闭的空间中,新生猴子经常表现出焦虑、抓挠和惊恐等异常行为。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这些实验还对新生猴子的心理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在无法得到母爱和安抚的情况下,新生猴子经历了严重的情感和心理压力。

这种剥夺导致了猴子的极度孤独和恐惧,猴子之间的互动能力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实验结束后,哈洛威试图通过将被剥夺母爱的猴子与自己的后代配对,来观察他们的养育行为。

然而,这些后代猴子也表现出与母亲和同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剥夺母爱对猴子和其他社会动物的长期影响。

哈洛威的猴子实验被广泛批评为道德上的错误和虐待动物的行为。

这种强行分离和剥夺母爱的做法不仅对猴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的后果在实验结束后都无法彻底修复。

通过剥夺动物的基本需求和正常发展所需的关系,这些实验不仅违反了动物权利的伦理原则,也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生物学中的恒河猴模型研究

生物学中的恒河猴模型研究

生物学中的恒河猴模型研究在生物学中,动物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它可以被用来探究生命过程以及疾病发展的相关机理。

而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由于其与人类的近亲关系,因此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其中,恒河猴模型即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模型。

恒河猴的学名为Macaca mulatta,它最早被在印度的恒河流域地区发现,因而得名。

目前,恒河猴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是一种主要栖息于丛林、山地等环境中,并且善于攀爬的灵长类动物。

而在生物学研究中,由于其生理结构、行为习性等方面的相似性,被广泛用作神经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实验动物。

首先,恒河猴模型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恒河猴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记录,来揭示大脑如何处理控制行为的信息。

例如,研究发现,当恒河猴目视一个定点时,其脑中的一定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而当其移动视线时,这些神经元又会被重新配置,这为解析大脑中信息处理方式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其次,恒河猴模型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恒河猴能够表现出许多与人类相似的认知与行为,例如空间记忆、计数能力、抉择、决策等。

研究者可以利用其表现出的类似人类的行为和认知,来研究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问题。

例如,以恒河猴为对象进行的视觉注意力研究,发现了恒河猴大脑中视觉注意力的相关机制和神经途径,这对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机制也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恒河猴模型在遗传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恒河猴与人类有着接近物种的亲缘关系,因此在研究动物模型遗传变异的过程中,对可以将恒河猴用作代替人类模型。

例如,研究发现恒河猴中存在一种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的基因变异,与人类糖尿病的疾病遗传机制相关,这种研究成果对人类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总之,恒河猴作为一种常用的生物模型,其在神经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恒河猴模型还将会为其它更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
——哈罗恒河猴实验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不同类型的母猴来进行实验。

实验的内容大致为:
1.实验材料: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

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

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

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2.实验过程: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

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

哈罗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

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

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

3.实验结果: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

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
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另外,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原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

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

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

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评价:首先,实验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

这种新的观点让人们认识到,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说明了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当然,实验的结论并非局限于恒河猴,由于人类与恒河猴的基因相似性,使得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到我们的人类社会中,从而强调了幼儿早期时接触安慰对幼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依恋的认识与理解,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其次,实验巧妙的用恒河猴来实验,进而推断人类幼儿的依恋的发展与特点,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使得实验严格遵守了心理学实验的伦理原则。

除此之外,他的研究还不断为许多研究接触、依赖和依恋对情感健康的作用的论文所引用.其个人也因此被公认为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研究方法》
依恋——哈罗恒河猴实验
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
张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