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7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7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7篇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7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学作文课的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目,学生的作答文采性不强,缺少逻辑性,全靠固定的模板。当前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课堂小练笔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练笔。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小练笔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提高小练笔有效性的措施进行合理思考,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有力参考,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练笔;有效性

我国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逻辑、形象思维,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套用模板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缺少逻辑性和文采性,阅读理解的水平不高,往往只能理解表面上的意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当前中学语文课教学改革不彻底、不深入,而且教师忽视课堂小练笔,只是让学生默写、读后感等,有效性比较差,所以国家和中学语文教师要重点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总体上仍然体现较多的应试教育方法,语文教师采用单一教授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已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作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忽视小练笔的重要性,布置小练笔的任务只是为了符合教学的要求,大部分内容与语文教材的联系不紧密,而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过多地向学生输送一些结构模板和语句模板,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二、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视课堂小练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小练笔比较短,那么对写作的要求就会很高,学生需要用剪短的语句描述主题,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整体写作的能力。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中学生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中学生在中考和高考的过程中都反映作文的题目难,认为自己写起来很困难,还有一些学生的作文内容跑题,原因是写作水平不高。在课堂上布置小练笔的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硬性要求学生写作,学生也会认真分析给定的资料,而且很多内容与课文息息相关,那么学生就可以详细地阅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和句式语法的运用,长时间积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更有审美性和逻辑性,也能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作的水平会不断提高[1]。

(二)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大作文写作奠定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和句式语法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仔细阅读写作材料,经常布置不同的小练笔任务,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写作素材变多了,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就有的写,不会出现学生反映的题目困难的问题,因为题目困难是不理解题目的内容,通过不断积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不仅中考和高考的语文作文成绩理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因为知识面广而有巨大的优势。

(三)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分数不断提高,而且掌握了很多素材,知识面不断扩展,语文学科的成绩有了保证,学习其他学科相对容易,因为语文的教材内容和写作素材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如达尔文的生物学等,反方面促进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愿意写作[2]。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养成自我写作的习惯,通过记录心中所想和经历的事情,从日记的模式到创作的范围,长时间积累学生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热爱阅读,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有效性措施的几点思考

明确了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意义,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撑,所以国家相关部门要将小练笔的内容和要求加入教学改革内容中,让各个中学可以有据可循,而且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学评价工作,到实地监督检查,避免一些中学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一些“面子上”的小练笔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有效性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分析小练笔的要求,丰富内容。小练笔的重要目的就是提高中学

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理解教材内容,要根据这一点合理利用,并且教师要注重研究,不断丰富小练笔的内容,不能只是停留在背诵、感想、日记等方面。第一,利用小练笔充实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分析语文教学的内容,认真分析结构,对于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形式,布置小练笔的任务,内容主要就是“为什么”,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理解文章这样组成的缘由,也可以针对一些特定的情节进行续写和想象,如文章中的省略号,让中学生写作省略号之后的故事,这就必须了解省略号之前的内容,最终达到通读全文的目的;第二,中学生的思维已经成熟,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有现代经典的文章,也有古代经典的诗词,还包括外文的经典篇章,这些内容之所以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它们的价值,语言、用词、句式、结构等都值得学习,针对这些文章,教师布置小练笔,让大家模仿写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找到灵感;第三,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不断创新,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教学内容创新,如《祝福》,让学生写如果主人公的儿子阿毛没有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局,然后进行命题创作,教师提出命题,让学生练笔,最后一个步骤就是不命题、无材料的写作,让学生自由发挥[3]。

(二)将小练笔有机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在丰富小练笔内容的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大纲要求,将小练笔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对小练笔的参与度。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语文是一门有审美性的学科,那么课堂的活跃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改变传统的单一、硬性教学的方法,以综合能力为标准,不以成绩、背下来课文等为要求,这样可以在整体上打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第二,根据教材内容选定小练笔的内容,文中抒发作者的情感的作文,如《延安,我的母亲》等抒发对祖国的热爱,那么教师就布置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写热爱家乡类型的文章,而对于《离骚》等一些抒发爱国情怀、体现家国天下的文章,教师可以布置类似的小练笔内容,利用情境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抒发情感,对于类似《背影》等体现亲情的文章,让学生写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写作体现真情实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4]。第三,一些古代的文章和诗词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如字、词的古代介绍和现代含义,针对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写古文,这样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学出深刻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古文的

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一些现当代的文章中有一些具体的描述,非常具象的词句有深刻的含义,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那么可以让他们积累字词,而且学会运用、合理运用,使作文的价值更高[5]。

(三)教师提高对小练笔评价的重视程度和专业性。教学评价这项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要对整体教学进行评价,还要对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这其中自然包括小练笔的评价。一方面,各个中学要注意对教师进行评价,考察课堂小练笔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独特性,避免照搬照抄和经常重复的现象,而且要求语文教师定期上交工作报告,做好总结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加以解决,从整体上提高小练笔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做好小练笔的评价工作,认真阅读学生的练笔内容,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而对于一些比较优秀、新颖的练笔内容,可以在课堂上朗诵,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提高整体学生的积极性[6]。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小练笔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整体上讲解和指导,要做到一对一指导,对于一些练笔写得不好或者不愿意写的同学,要耐心指导,而且要尊重他们。总之,提高中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除了文中提到的内容外,语文教师还要提高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银平.挖掘文本资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小练笔手记[J].教育现代化,2015,15:275-276.

[2]赵飞燕.小练笔,多奥妙———试谈课堂阅读教学中小型习作之功效[J].学周刊,2012,01:155-156.

[3]王海萍.夯实读提升说做实写———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之路的三步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06-108.

[4]叶敏群.和单纯指向“内容理解”的课堂练笔说再见———谈语文课堂教学[J].才智,2015,23:34-35.

[5]刘吉才.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谈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2:39-40.

[6]周剑波.唤醒兴趣快乐表达———“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

究”的校本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4,32:29-32.

第二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将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将加强美育创新的实践和探索渗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是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思想的融合,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本文旨在从中学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的美,拓展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从本质上提高语文学科的情趣和活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渗透

语文是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中反映,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其教材更是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于一身,题材丰富多样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渗透美育教学呢?教师又该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呢?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一些探索和想法。

一、激发想象空间,感受自然美

俗话说:“如果你以美的眼光来观察,那么语文就是你眼中琳琅满目的世界;如果你以审美的心灵来感受,那么语文就会是你精神以及心灵所需要的无尽的宝藏。”如朱自清的文章《春》,它不仅是一篇富含诗意的散文,更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秀丽画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简单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带着一些悬念和憧憬听录音、阅读课文。其次,让学生逐句品味。待学生阅读、品味后,教师应该深层次地剖析课文内容。如《春》这篇文章语言简朴、活泼;围绕主题“春”,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一幅多姿多彩、欣欣向荣的“早春野景”图———春天就像是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红的桃花、粉的杏花以及白的梨花布满枝头;春风和煦,蜂蝶飞舞,炊烟袅袅,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歌声,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还有那小路上、石桥边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的人们……全文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最后以此为基础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春》的意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适当点拨分析,感悟思想美

感悟思想美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教师应采用点拨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在《论雷峰塔倒掉》一

文中引用《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和法海各是什么角色?你认为谁善?谁恶?为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谈论,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有的小组认为,鲁迅先生引用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还有的小组说:鲁迅先生引用白蛇故事是为了说明雷峰塔的倒掉是人心所向。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一致认为法海“恶”,白蛇“善”,法海内心丑陋,干涉别人的婚姻自由,而白素贞却善良、忠于爱情。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点拨分析,提高了学生鉴别、分析、评价美的本质的能力。

三、反复阅读,欣赏语言美

对大自然的赞颂一直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欣赏品味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诗歌教学主要在于朗诵,教师在点拨分析之前应要求学生反复、仔细地阅读,在学生熟读之后再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让学生欣赏、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背景介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通过图片、视频等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后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了六遍,这样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作者笔下的北国雪景图: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玉砌银妆,一望无垠;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雪后红日当空,万里河山如“红装素裹”的美丽少女,楚楚动人。接着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欣赏语言美。诗歌上阕前十句以“望”字为导火索,引出下文。诗句以长城、大河描写北国风貌,不仅仅展示了北国的自然景观,更凸显了整个中国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比喻的写法,把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作奔驰的蜡像,山和高原都是静物,作者以动写静,赋予了山脉和高原飞动的气势。最后,在讲解文章后,应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才能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四、领略分析品味,培养人格美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灵和人格还没有完全定位,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分析、把握人物的真、善、美。例如,在教学王原坚的《七根火柴》一文时,文中写无名战士将自己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了卢进勇,委托他一定要将火柴带给党、带给部队,

而自己却牺牲在污水当中,这样的人物形象无比高大,在阅读完整的故事情节后,学生能够自然地感受到文章的精神和品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闻一多明知上台演讲时会有生命危险,可他却视死如归,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他的大义凛然和他掷地有声的演讲,无一不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懂得了祖国高于一切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格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即使是课后时间也可以渗入美育。因此,教师应当对美育的形式和内容多加探讨,将其贯穿至学生生活的始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精神,应是一种从教学思想到教学理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的全面突破,而不应只局限于局部的改变。

第三篇:生命美学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运用

摘要: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语文写作教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语文写作的教学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以开放的角度来看待高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逐渐向着开放、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发展,强调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不断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对生命美学这个角度进行了概述,论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论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优化中学语文教学,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关键词:生命美学;高中教学;写作教学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为学生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生命美感,从学生的自身和内心充实学习体验,教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生命,在这种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师要明确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

一、生命美学角度概述

生命美学是指个体生命中所自然存在的对美的发现、体会以及欣赏的能力。从生命美学角度来开展教学的概念是由20世纪30年代西方教育学家提出的,注重学生在语文写作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体验教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最本真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观点等详细、准确地做出描述,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的感染力,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语文写作教师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同时,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语文的写作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的放矢。

1.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作为“戴镣铐的舞蹈”,高中语文写作需要在切合题目、立意正确的前提下开展。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更体现在学生体会生活,激发自己写作的潜力方面。教师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开展教学时,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打下基础。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偏弱是普遍缺点,教师在从生命美学的角度优化高中写作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习词汇、斟酌词汇,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加强学生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生命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阶段语文写作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训练,但是,学生进行有效表达的首要前提就是能够理清楚自己的思维逻辑,将自己生命美学的体验感有效地通过逻辑思维不断展开。学生当前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生命美学角度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

行激发以及训练。

三、如何从生命美学的角度优化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在明确了生命美学教学的概念以及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特点,正确地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优化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1.增强学生的写作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生命美学角度开展语文写作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理想”这一写作题目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演讲课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自身的理想,并在演讲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2.激发学生自身的逻辑性

学生写作逻辑性的增强,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不断开展生命美学角度的训练。生命美学角度的训练,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叙事逻辑性、论述逻辑性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论述体验以及叙事体验中激发起自身的逻辑性,并体现在写作上,从而优化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3.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散

生命美学角度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发展和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跟随学生的思维以及需求来开展语文写作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自由发散,使学生的写作有感而发,从而优化教师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强调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由性,并通过开放自由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在语文写作方面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通过自由式学习,激发学生自身的逻辑性,从而与加强学生写作逻辑性的教学目标接轨。此外,教师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散,从而优化高中写作教学,提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曾磊.从生命美学来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第四篇:中学语文生本课堂探讨

摘要:生本课堂让一些教师奋然前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不断革新,

小组建设、成员互助、个人探究、交流分享、情景表演、课堂论辩、社会实践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征程中,善思考的教师一定要做到“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呼唤严谨治学、扎实有效、锐意创新的课堂,生本课堂仍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严谨;扎实;创新;生本课堂

一、中学语文生本课堂需要严谨治学,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

许多课堂留给我们的感叹是“语文课”没能上出“语文”味。现在,学校倡导老师们用生本的理念组织教学,老师们就觉得只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行了,就不用继续研究深造了。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笔就写错别字,开口就说差错话。这样的老师“空手套白狼”式地教学生认字、阅读、交际、习作,能不让学生感觉语文空乏无味吗?让我们一起回想自己受教育的路程:我们如果遇见一位好教师,他的专业水平很高,能够语言严谨、通古博今、风趣幽默,我们从情感上常常会盼着上他的课。如果学生遇到一位专业素养强的语文教师,耽误一天,就会觉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如同没吃饱饭一样。追随这样的老师几年下来,不说在语文课上,单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能受益良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专业高度,那么谁还敢对你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因而,不论什么时期、什么年代,不论我们是否尝试用生本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课堂呼唤和期待的,总是严谨治学,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语文老师。相信知识渊博的教师,创造的一定是有高度和深度的生本语文课堂。

二、中学语文生本课堂需要扎实体现出语文的“两性”统一

语文本身就是用于交际的工具,理所当然具有工具性。一个人积累运用词语的多少,语言是否具有丰富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情愫和思维视野。同时,语文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人文性,这是母语的特质决定的。生本语文课堂上,我们一样要努力实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之间的互学展示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打下两个底子:一是自主学习的底子,即需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二是积极愉悦的底子,即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农作物以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是对学生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花园是要在精神上有开心、愉悦的享受,有郁闷、痛苦的感受。当然,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孩子们

打好这两个底子,是要静下心下工夫苦心钻研的。一方面我们要“深耕”课堂,将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上好。用一节节实实在在的课,表达对于语文教学的高度尊重。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让语文知识逐一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有效。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与运用结合起来,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现在倡导生本课堂,学生自学、之后展示就行了,老师做好看客就是履行了职责。照这样说,当老师实在是太容易,街上无事闲聊的大妈大叔也可以胜任了?我们需要有责任感,不能错误地理解“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含义,我们需要将语文“写好字、说好话、习好文”的要求运用生本的方式有效地“深耕”到课堂中,体现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三、生本语文课堂需要创新,焕发趣味课堂的活力

我们呼唤的生本语文课堂,需要创新。一切创新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一切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语文课堂向人的生命回归,向母语学习本质回归。任何创新都需要敢于超越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必定能激起学生对语文难以割舍的情感和崇拜,让课堂焕发活力。首先,课堂要“超越教材”。带领学生共同挖掘教材之外更加宽广的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知识与情感的视野;其次,要“超越课堂”。强调课堂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更是学生的课堂。以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快乐点;再次,要“敢于超越”,敢自我超越,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创新的人。敢让学生超越自己,放下尊严,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由说“高度尊重学生”到行动上真正实现“尊重学生有高度”,由说“全面依靠学生”到行动上真正实现“学生自主自信自觉的展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一个信念: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比自己强的人。总之,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我们要振奋精神,着力于语文生本课堂中“严谨、务实、创新”的思考,并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并改变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并收获着。

第五篇:信息化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探讨

摘要: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研究,总结得出了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应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崇尚民主平等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对如何培养这些素质进行分析说明,总结出一些方法手段,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字:信息化;教师;素质;职业;对策

一信息化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当今社会,信息泛滥,色情、暴力、犯罪诱惑着少不更事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有人来提醒和约束他们,而教师是道德的示范者和实践者,是学生的榜样和标杆。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培育出有责任感、有道德的新一代。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进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更要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培育下一代为己任,以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在言传身教下以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大爆炸,人们可以在利用网络知道他们所要了解的一切。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识字、组词、造句,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写文章技能技巧方面,而是日益成为一种全面的民族文化的教育。语文课程的教育外显远远超出了人们惯常理解的文学的范畴,它的外延除文学外,还包含艺术、教育、科学、伦理、道德、修身、审美、现代价值观、信仰、法律、情感、习俗等等领域[2]。语文课应以关注学生语言实践为主,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各种资源融会贯通,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成为教师职业中的佼佼者。

(三)良好的职业技能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和信息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具备将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和素质。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

求,尤其要求教师具备有很强的规划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诊断评价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科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而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老师,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博大精深,学生们对文言文或生僻字词的理解会有些吃力,这就更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地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促进终生学习,不断把自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教师。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都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如今的社会下,类似于“教师收受贿赂”“教师性侵幼儿”等的新闻屡见报端。这无疑给教师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加上家长们对于自己儿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期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拥有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健康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是生活的原动力,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所以教师的身心健康对社会、单位、家庭和个人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4]。拿中学语文教师举例,要在早起六点之前赶到教室进行早自习的任教,晚上最晚到十点结束晚自习,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有时还要到外地去参观交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因为只有自己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和POWERPOINT 电脑幻灯片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CAI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式,能主动应用CAI课件辅助教学等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展现所要教学的知识,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境,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教学潮流,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师,我们都应该与时俱进,迎接挑战,突破自我。

(六)富有创新精神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质之一,人们在实践中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都必须通过文字加以反映,进行交流。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活动时,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些新信息,如果我们对这些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5]。创造型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智力开发者,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应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待开发的创新者,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其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七)终生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下,如何使这桶水变活,常用长新呢?答案无疑是终生学习。掌握终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才能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加强课改力度和社会宣传政府要一方面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一方面扩大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以提高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使人人都知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树立新课改的教学观念,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之中。(2)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目前我国教师普遍存在工资较低、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其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待遇,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唤起国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定,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全社会的承认,从而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二)社会方面

(1)支持教师再教育教师的再教育问题应成为社会、政府、学校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教育设备、岗位支持等方式为教师再教育提供帮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举措。(2)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减轻教师的舆论压力,为其身心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需要我们去尊敬,而不是批判和侮辱。这就要求社会将舆论导向好的方面,弘扬

尊师重道之风,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学校方面

(1)完善教师教育研究激励制度提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仅凭教师的个人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为教师教育研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教育研究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去。对教研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以鼓励教师科学研究。(2)支持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请专家进行讲座,订购教育教学书籍和期刊,建立完善的教育部技术设备,对外出进修的教师提供时间和经费支持,积极组织调研等。

(四)教师自身

(1)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关键。树立信息教育观、科学教育观,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带动实践,从而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推进教育改革。

第六篇: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真语文”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一时间成为语文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散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如何教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结合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的浅薄见解,以期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率,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设计

在文学体裁中,一般不属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的文体就是散文,可见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是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的一种文体,不同的作者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的独特性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从语言文字切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体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

一、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

向,从文本出发,从作者出发,知人论世。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散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即注重语感培养、展开想象联想、领悟作品深层意蕴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第三,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美,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第五,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能读懂古代的散文和现代散文,丰富自己的文化常识,提高积累。教师在明确散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后,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在朗读中感悟到情和景的联系,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领会抒情散文以情缀文、缘情写景的特点,增强阅读此类散文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散文鉴赏方法,从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入手,体会作者与其父之间的关系,了解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独特感悟。

二、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作者书写性灵的一种文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把握散文文体的主体性特征,即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的流露,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的感悟,是经过作家过滤以后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绝不单纯的是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朱自清本科的专业是哲学,这就决定着《背影》还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的体会,“背”自古以来就是力量、坚强的象征,而“影”则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怀念,是影射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情怀,因此,《背影》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脆弱以及生命易逝的独特的体悟;其次,要抓住散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散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达方式可以论可抒情。在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都是名家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美。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精巧的结构美以及所创设的意境美。传统的观念认为散文是“形散神聚”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却是“形聚神散”,通过文中“忽然想起”的照应,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和悦的‘采莲’世界”以及作者向往的“和睦、幸福的理想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情思;第三,

要抓住散文的散漫性特征。要从散文文体的弹性、密度以及节奏来整体的把握散文的散漫性特征。散文文体的弹性就是指散文文体变化多端是一种扩大的艺术空间,散文文体的密度就是指散文的结构安排、意象的组合以及精当的文字;散文文体的节奏就是指散文的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安排,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就要抓住这一特征。

三、散文教学要突出重点

散文独特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文章突出不同的重点,但是,总体而言,散文教学要抓住两个重点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散文陶冶学生性情的特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在教学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时,教师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人文情感上,而不是引导学生过多的揣摩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章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再如,在教学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重点引导体会文人那种淡淡的情愫;其次,在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思辨让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议论性的散文时,尤其要抓住这一特征。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与思辨中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兰亭集序》的时候,在理顺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阅读李泽厚写的关于魏晋文人的一些文章,让学生加深对魏晋时期文学的认识即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四、结语

总之,在散文教学设计中要把握散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分享作者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所体悟到的独特的人生经验,而不是过多的关注散文中的客体,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要体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细读来领会和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之处,通过散文教学真正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山版社,2004.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

[4]余映潮.文学作品教学设计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策略

摘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当今部分中学生缺少“爱”的意识和能力。中学语文承担着“爱”的教育的重任,本文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的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爱”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爱;教育策略

一、引言

在中华文化中,爱是很重要的。从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到21世纪的各种爱,爱一直是华夏子孙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爱”的教育教学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当今复杂社会的某些特定功利化倾向的吞噬及大众网络虚拟世界的显现,我们的“爱”已经部分地被荒废,尤其体现在青少年中,他们更需要学会“爱”,个别中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爱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更不懂得尊敬他们的各科老师,也不懂得爱惜美好的自然环境,更不懂得热爱伟大而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不懂得热爱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实行“爱”的教育。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在中国内地大部分中学中为数不多的一些综合性的人文性学科,对学生爱的教育自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说明也类似。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们的爱的意识和能力是中学语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综上所述,当前部分中学生缺少爱的意识和能力,中学语文肩负着培养爱的重任,因此,笔者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的一些策略。

二、中学语文中“爱”的教育策略

教学是一种主观性非常强的身心活动,经过一定程度上的干预和控制,一般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爱的教育效果,使我们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中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承担着“爱”的教育的责

任,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中学语文教学应确立“爱”为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活动预想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硬性规定或者某种设想。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情感态度中的爱一直缺失在教学的指定目标中。实际的语文教学情景中,语文教师心中大多应该清楚本节课的一些具体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转成学习目标,开始时告诉学生,使他们有所期待,尤其是爱的期待。例如若要以“爱”为教学的主题,则需在课前把爱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爱相关的点,以该点为教学拓展的基础,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爱的情感体验。

2.以课文为基础拓展爱的教育确立好某堂课“爱”的教学基点后,需要将爱的教育拓展出去,才能充分地利用课文,通过课外阅读和亲身体验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爱”。

(1)通过阅读拓展爱的教育

当今,中学生的一些课外阅读资源是丰富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提供阅读环境和资料。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学校里的阅读课的课时量很有限,中学生根本没时间阅读。显而易见的是,仅靠课内的一点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尤其是像“爱”这种宏大的话题,需要一些鲜活感人的事例才可以。对于“爱”这一主题来说,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内阅读,更需要在课外阅读。教师可以组织中学生阅读爱的书籍或观看爱的影像资料,也可以让他们动手主办爱的主题的手抄报,写爱的日记、周记等,从而让他们进一步地体会到爱。

(2)引导中学生亲身体验爱

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的,入选教材的课文更是具有很大的现实代表性的。课文中学到的爱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地加强爱的体验,使爱的真谛得到永恒的解释。因此,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可以是:回家以后,请他们为自己的父母做的一件件小事:捶背、洗脚、揉肩、陪父母散步等。

3.教师借助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爱的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爱,它能打开中学生们的心灵之门,更能促进学生们自觉行动。学校里的教学和学习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装进学生们的头脑里。中学语文教师一般接受四年或更长时间的语言和文学专业训练,更会使用语言的工具,更能表达,使用生动、丰富、得体的

话语教育学生。4.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进行爱的教育现代教学媒体一般指具有记录、存储、传播和再现教学信息的一些电子媒体,它们通常通过一些多元化的途径与方法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联合各种具体经验,增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中学里最常见的是多媒体,语文课爱的教育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一些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中学生的各种感观体验,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对他们进行某种情感体验,尤其是爱的体验是很有好处的。

三、结语

在对中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重要价值。但是不仅仅只是语文课这一门人文学科的重大责任,不仅仅只是一些语文教师们应该尽的义务,所有的其他学科,所有的其他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而且必须都参与爱的教育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中。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加强对中学生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丰富,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 学情况却不容乐观,阅读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结合有效教学,对中学语文阅 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 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 容感兴趣,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 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能否培养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尽 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与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 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二、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 的效果。那么,在学法的指导上,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诸如预习、 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五步阅读技巧”,就有助 于较好地掌握课文。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 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 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弄清尚未 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很多有用的资料。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 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而言, 记叙文与议论文也不一样,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议论文却在阐明作者推广的途径。同是记叙文,一篇属于文艺的小说与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又该用不同的眼光,小说是常常 需要辨认那文字以外的意味的。就文章各类说,文言与白话也不宜用同一态度对待。教师应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补课中 解放出来。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学生的自读能力只能通过他们自读素质的 培养与提高来获得。作为学生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而我们教师也应该尽全力有效地积极引导,力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旨在最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师生平等对话,促进阅读教学 教师要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对话理论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供这种条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 过程。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 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如果要使 他们真正领会文章的意思,有时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谈美学的文章中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课可以区分为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的教学,课内阅读材料篇幅上一般都不是很长,大多都是名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也比较多,而且很多已经定型,对学生的阅读来讲,这些材料的理解比较繁琐,教师的引导也大多不能脱离既有的教学框架,这造成阅读课堂的效率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削弱。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余地非常大,教师能够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分析,确保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后能够有所感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材料的选择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选择某一个点或者某一类别,让学生逐一去获得能力和感悟。 例如教师选取了余华的《活着》作为课外阅读材料,留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内容阅读,用一节课去赏析,教师并没有逐一讲解,而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然后汇总起来,发现学生都对有庆死亡的场面感触极深。教师让学生重新去审视这一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场景的营造手法和内容的张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材料和总结其意义。在这个材料的选取中,教师并没有全本解读,而是找到了学生感悟的共同点,也是情感调动最充分的地方作为切入点,窥斑见豹的完成了阅读课教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效率也非常高。

教师的点拨在阅读课教学中不宜过多,但一定要精炼而且具有引导性。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他们并不愿意去聆听教师的长篇大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采用简约化的阅读教学取向,设计精炼而短小的点拨语,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教师引导的正确性,而且能够顺着引导去思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感悟去创设点拨环节,在学生有所感悟但是不够明确的地方进行点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梁思成的故事》这一拓展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了材料之后初步感受到梁思成的'精神思想,教师抓住这一点,点拨学生再次阅读能够体现其精神的语句。如在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时,教师极为简练的点拨学生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梁思成在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这种简约的点拨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再次理解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做笔记是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包括批注和读书札记。从二者的形式上来看,批注要求非常精炼的标示出材料的立意、表达中心等,而读书札记则是要求学生摘抄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3-02-25T15:44:19.17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10月供稿作者:汤俊莲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方式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汤俊莲河北省宁晋县第九中学 摘要: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现代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弊端 1、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方式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实际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一对矛盾统一体。遗憾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被看做间接经验的仆从而备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2、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样教师就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役使学生,紧紧地把学生管到行为限制范围之内,并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单向的、不平等的、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3、以教案为本位 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学生“培养”、“引导”、“发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 1、从教师做起,创新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先从教师自身开始,做好一个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体现在教育观、性格特征、教育艺术和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束缚,教学模式仍较单一,照书念书,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更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创新方面有着亟需改进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修养,同时加强教师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精诚合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培养和开发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2、打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 教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和解疑,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从批判性思考开始:质疑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对于学生否定质疑课本或老师讲解的情况,不要进行责备,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解决。真正打破常规敢于实践质疑的,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都是创新型学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和素质。 3、树立新型学生观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树立语文教学的整体观念。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整体着眼、由局部入手;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不断推进,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合力,高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目标教学,变无序为有序。实行目标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4、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现代教育思想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囿于传统教学模式,要灵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教材,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8:52.78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50期作者:高国政[导读]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河南项城市高寺镇松源博士学校高国政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要改过去的单一,呆板为丰富、有趣。语文是一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科学。因此,要认真抓好第二课堂,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其作用决不能低估。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适合青少年特点,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文成绩为中心。比如可以成立语文兴趣小组,举办知识讲座;可以举行作文竞赛、读书竞赛、演讲比赛;可以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关注社会发展;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会刊、社报,发表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一定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偏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近代语文教学法: ①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但因故没有实施。②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才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面。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中学均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字)两门与语文相关的课程。 现代语文教学法: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革新教育,主张“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并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本学科更名为“教材教法课”。 当代语文教学法:1950年接受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不再用“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而统称为“语文”。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内容属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 学科特点: 技能性和社会性 本质属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

三、语文教学目标 xx教育家B.S.xx说: “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定指针与方向。 ②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作用。 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分为接受(注意)、反映、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和复杂的外显反应五个层级。 从语文学科内在结构看,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包括: 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力(智力因素: 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分析力、综合力)、语文人格(非智力因素或称情意因素,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行为等)。 语文能力因素主要指语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摘要】近年来,中学语文后进生比例逐步扩大,给学生和社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通过优化语文后进生转化的外部,内 部环境,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借用各种活动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等多 种措施,使帮教和转化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3-035-01 在当今社会中,中学生留级或辍学的频率很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其成绩不 理想所致。因此,转化后进生就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教师要爱学生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得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更要爱自己的 学生。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要尊重他们,给其关心、理解和宽容。实践表明,教师只要把爱的情感倾注到后进生身上,就 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振,行动上的回报。 二、对后进生进行实际调查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和学校教育的失当。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可以将后进生划分为多 种类型,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后进生生都具有二个共同的特征--转化过程中的反 复性和思想认识的幼稚性;前者表现为在不良因素影响下,故态复萌,不断地重 复犯同样的错误,后者表现为心智发展不成熟,缺少起码的别是非能力,缺少起 码的纪委观念。 一个人的不良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已形成欲求与行为之间稳固的神经联系, 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和稳固程序。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不理解后 进生这一特点,表现出不应有的因惑和急躁,只想"毕其功于一役,"最后必然"欲 速则不达"。 后进生一旦出现这种反复,作为班主任应冷静对待,深入调查,迅速弄清原因,从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耐心教育。反复一次,教育一次,常抓不懈,必能 奏效。 有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后进生来说,我们做好了调查工作,有 助于教师工作,接下来就是与其个别谈心,找出突破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教育,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转化后进生的外因。人人帮助他们,人人关 心他们。优等生与他们结对子,让后进生体会到一种集体的温暖。这样就使他们 处在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的集体中,使他们在比、学、赶、帮的良好环境中 共同进步。 四、借用各种活动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常抱有试一试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使后进生转化,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转化工作的艺术。这

完整word版,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渗透于它的内涵并体现于它的实施过程的。 2、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选文)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等去体现。 3、语文教育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逻辑起点及其归宿。 4、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只有借助(语言)为媒介才能实现。 5、学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 6、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中,“好懂”是对教学(措施)方面的要求。 7、初中毕业生应当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 8、(略读)是指有目的、有重点、有取舍的一种阅读方式。 9、(语言)实验室是利用多种现代媒体装备的供语言教学用的电化教育课室。 10、选材能力属于作文的(专门)能力。 11、进行(自由)拟题作文时,教师关键要给学生讲清楚拟题的要求和方法。 12、听是将外部语言(有声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思维)的过程。 13、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14、巩固提高是(复习)课的升华与扩展阶段。 15、重视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的是(终结)性评价。 16、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整个目标结构最具(动态性)的元素。 17、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8、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规律。 19、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具有明朗性和(隐蔽性)共存的特点。 20、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力、选题定向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开展实验的能力、总结经验的能力、(观察想象)的能力、反馈验证的能力。 21、语文教师的学业知识包括三个部分,即语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22、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要注重启发引导,讲求(整体提高)。 23、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 24、教师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以及学生借以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载体,统称为(教学媒体)。 25、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 26、作文指导课的具体做法有范文指导法、(情景)指导法、讲评指导法和教师示范指导法四种。 27、中学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实践性)、提高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28、听话态度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谦虚,第二是(积极)。 29、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部分”。 30、教师指导复习的方法有直接讲授法和(问题引导)法。 3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2、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3、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以一(课程设置)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 34、美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 35、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础。 36、语文教学科研能力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调查研究的能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2019-09-12 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别样的教育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学生语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角度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和动向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拟定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理想信念而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如遇同学不在家等状况,则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应用文中留言条而进行留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文运用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我的理想”话题而开展讨论,一是小组交流;二是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该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走进生活,关注环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事先对活动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和引发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材料信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关注,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133274.html,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选题参考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综述 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6、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 7、阅读,让学生热爱语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探 8、浅议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9、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议 10、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等有关问题的探讨 1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小说的阅读与鉴赏 12、浅谈如何选择和应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3、浅谈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4、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1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初探 16、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17、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新思考 18、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20、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133274.html,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题目大全 1、城乡结合型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现状及变革策略 2、MOOC 催生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再构建 3、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践行性拓展之思考 5、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兴趣的培养 6、在课程改革环境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7、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 8、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9、也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10、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对策 11、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议 12、漫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对策 1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14、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15、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6、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7、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8、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19、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谈 20、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三、热门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李林中学语文组:范依强 个性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以前,我们只谈阅读,不谈如何阅读——即使谈如何阅读,也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个性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份举足轻重的意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个性化阅读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

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常中学王文军 一、课题的提出 努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义务,也是全体教师应尽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型人才,而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学习、阅读的春天才会百花齐放。 二、课题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老师同步认识、深入理解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我们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高手著]

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 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又要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储备了一定的词汇量,积累了一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为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心理学上分析,学生智力发展高峰在初、高中阶段。而智力正是构成学习基础的能力,中学阶段确实是掌握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期。另外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