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那么;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创始人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X与成就

〔1〕政治主X:

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

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④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那么,以礼来规X人们的言行。

〔2〕教育主X:

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X围。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2.思想主X

〔1〕政治主X: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X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及地位:名况,战国末期。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X: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道家学派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老子——创始人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X:

(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那么。

(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逍遥〞

(4)“小国寡民〞

⊙庄子——形成与发展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X:

(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2)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学派

⊙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

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2)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3)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韩非——集大成者

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思想主X:

①〔集权观〕主X加强君主集权

②〔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发展观〕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改革观〕“事异那么备变〞的主X。法治观

⊙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翟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

②刻苦俭朴,自我牺牲

③ 讲某某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X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X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X。这些主X,都贯穿着讲某

某际功利的精神。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

●焚书坑儒

⊙背景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焚书坑儒对传统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沉重打击,进入低潮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

⊙评价〔影响〕:

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⑶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方面: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目的: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表现:(1)尊儒:起用儒者参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倡儒: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兴办郡国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影响:(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积极方面:

意义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方面:

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三课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形成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家出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②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于是,理学在宋代逐渐确立。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调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X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理〞或“天理〞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X,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4.评价: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理学的成熟——朱熹

1.理论来源;二程+X载

2.主X和成就: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1〕理气关系论:

①理先于气

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理指天理,它是精神性的,气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物质性的。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质是精神。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政治上维护封建统治。

〔2〕理学的修养论:

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格物致知。

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干预政治,正君心。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3.影响:历史地位:〔科考依据思想外传〕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X畴,

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那么。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X,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的主X;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④反对埋首书册,主X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即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4.心学的意义:

〔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X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X“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文科笔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发展状况

1、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2、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原因〕: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内因

3、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因循守旧,脱离实际。

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

●活跃的表现

⊙李贽

1、简介: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某某某某某某人〕

2、思想主X:

⑴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规X。。

⑵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⑶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因此,在诗文写作方面主X“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⑷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3、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

4、评价:〔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⑴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某某性的色彩。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⑴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

⑵思想主X:

A.政治思想: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

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X,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

B.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⑶评价:

⑴这些主X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

(1)、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

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2)、思想主X:

A.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B.提出“众治〞的主X: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归结〕。

D.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3)、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4)、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

(1)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着书,收录《船山遗书》

(2)思想主X:

A.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B.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3)代表作品:《船山遗书》

(4)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⑴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⑵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⑶共同的进步思想: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⑷评价: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 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

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主X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明清时期,中国内部出现了早期的反封建某某思想,但却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而西欧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想潮流,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宣传。从所处时代来看,两者大体相同,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结合中西知识比

较分析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原因:

1、中国:①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力量弱;

②封建制度的压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压制某某思想。

2、西欧: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

早期的殖民扩X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增强;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影响:①中国由某某思想没有形成一股潮流,这段时间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②西方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冲垮封建制度。

◆何谓“经世致用〞。

1、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治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3、经世致用的内容:1〕反对八股取士,主X为学应求真务实,

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X。

3〕主X“工商皆本〞。

●专题一主线: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不同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字素材36 新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来龙去脉 “百家争鸣”的语意 “百家争鸣”的语意有三:一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道出当时多种主张并存的状况。二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三是《汉书.艺文志》介绍由先秦到汉初流行的分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学派传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著述,是“诸子百家”的滥觞。 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百家争鸣”时期 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这个时期的起点,学界存在分歧。有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有人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还有人说“先秦百家争鸣”,主流的观点认为起点应在春秋后期,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为标志。 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于“五四”运动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科学与玄学论战、中国古史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等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的。(朱志敏) “百家争鸣”最初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的形容,至于“百家争鸣”之说,则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出现的。近代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独立、民主、进步和现代化,要求摆脱外来侵略和传统束缚。“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助现代化的资讯工具,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把“百家争鸣”作为指导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政策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百家争鸣》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素材 始终困扰人们的千古谜团:墨家为何会突然消亡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现在想来,还真该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撰者,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 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径大体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看来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学说的分析,而要另谋出路。 我以为,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学派的组织特征与行为特征。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 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 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 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

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 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真题分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 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 【解析】儒家学派主张“仁”,注重德性,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故①正确;墨家学派提出的“兼爱”、“非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来龙去脉 “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 “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有三:一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道出当时多种主X并存的状况。二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三是《汉书.艺文志》介绍由先秦到汉初流行的分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学派传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著述,是“诸子百家”的滥觞。 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百家争鸣”时期 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这个时期的起点,学界存在分歧。有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有人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还有人说“先秦百家争鸣”,主流的观点认为起点应在春秋后期,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为标志。 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于“五四”运动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科学与玄学论战、中国古史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等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的。(朱志敏) “百家争鸣”最初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的形容,至于“百家争鸣”之说,则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出现的。近代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独立、某某、进步和现代化,要求摆脱外来侵略和传统束缚。“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助现代化的资讯工具,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把“百家争鸣”作为指导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针。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政策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那么;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创始人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X与成就 〔1〕政治主X: 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 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④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那么,以礼来规X人们的言行。 〔2〕教育主X: 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X围。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2.思想主X 〔1〕政治主X:

高中历史:1.1 百家争鸣 素材 2 人民版07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素材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X?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思想主X? 我的思路:这段话出自我国古代名著《老子》,集中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X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最后“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曾经指出,治理国家如果像烹小鱼那样,不断翻炒,让人民不得安宁的话,国家是不会稳定发展的。道家思想反映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他们认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既不能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能像法家那样刻意追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随遇而安。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消极避遁,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因此,它与儒、法两家是殊途同归。西汉、东汉、唐、明等朝代建立之初,都高举道家思想,与民休养生息的事实就足以说明,道家思想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老子的政治倾向是保守的;但是,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而言,老子的“小国寡民”政治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切合中国社会结构的实际状况的。 2、《论语》载: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孔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X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行(恭、宽、信、敏、惠)者于天下,为仁矣。” 结合教科书和你的理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仁”的内涵和外延? 我的思路:“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但是,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仁”宇总共出现过一百多次,但每次讲解都不完全一致,其内涵与外延宽泛而多变。 可见,孔子从来没有具体规定过“仁”的内涵和外延。 孔子除在政治上主X行“仁”,即减轻剥削外,还把“仁”当作一种道德规X,用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把“仁”当作一个人最高的思想境界和办事法则,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行为规X。他以“仁”和“不仁”作为衡量君子;、小人、贤愚、善恶、是非、曲直的主要标准,认为国君遵守之则天下大平,某某久安;臣予遵守之则会尽力办事,忠于职守,惠及百姓。同时,孔子还用“仁”来解释。“礼”,主X“克已复礼为仁”,这就使得原本属于强制性规定的“札”。取得了心理学的内在依据而人性化,从而也就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总之,“仁”包括恭、宽、信、敏、惠、又、智、勇、好学、爱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之心等;各种内涵。著名学者杜维明在《人性与自我修养》中指出,探讨“仁”的最好办法是首先把它看作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美德,换言之,“仁”规定着在儒学杜会中起综合作用的所有其他伦理规X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的魏文侯首开变法之风,楚国的楚悼王则任用吴起变法。此外,还有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邹忌在齐国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从而形成了竟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议论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为什么会成为一股

高中历史 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字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戏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那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双百”方针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 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 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历史纵横 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①学派和李森科②学派之争。在苏联,这两个学派的争论,由于斯大林的干预,一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受苏联影响,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家,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受到批判,有关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课程与科研项目被迫停止。贯彻“双百”方针以后,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

召开了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的生物学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平心静气地讨论,不给对方扣政治帽子。 ①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提出遗传学三条基本定律中的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确立了基因作为遗传单位的基本概念。 ②李森科(Trofim Dinisovich.Lysenko)苏联生物学家、农学家,1940~1965年任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他否认基因的存在,否认染色体的特有功能,主张含糊的“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原理。他的学说对苏联及中国等国生物学发展产生过很大消极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 象。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 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 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 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 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 [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基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纷争(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基础) 3、阶级变化: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4、教育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

高中历史三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

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6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

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开展 〖执教者〗曹锦荣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识记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 1.预习教材 ,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出现原因: 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4.影响:二.课中探学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①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②履亩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 ,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试一试 (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开展的产物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 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材料二 ?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 ,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 ,诸侯之席三重 ,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 ,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 ,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 ,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2022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 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不断,社会动乱,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

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开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泼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泼,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根底上创造和构成的。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根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根底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那么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 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 B 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百家争鸣》文字素材2(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