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淋巴瘤表现

腹膜后淋巴瘤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腹膜后淋巴瘤表现

导语:肿瘤对身体损害较大,这样疾病发生后,需要立即接受治疗,不同肿瘤患者,在治疗方案上都会有变化,而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也需要选择适合患

肿瘤对身体损害较大,这样疾病发生后,需要立即接受治疗,不同肿瘤患者,在治疗方案上都会有变化,而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也需要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常见就是手术治疗方法,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很好的控制病情,对患者身体恢复有很好帮助,那腹膜后淋巴瘤表现都有什么呢?

腹膜后淋巴瘤表现:

1.腹部肿块:腹膜后肿瘤部位深,早期多无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压迫脏器及胀痛时始被发现腹部包块。良性者增长缓慢、恶性者发展迅速,肿块多偏一侧。

2.压迫症状:胃肠道受压时,可有恶心呕吐及饱胀感;直肠受压时可有大便次数增多及肛门部胀感,甚至大便变形及排便困难;泌尿系受压常见症状为: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血尿,输尿管受压可致肾盂积水,血管受压则下肢水肿。

3.疼痛:腹膜后肿瘤出现疼痛是由于包膜张力增大或压迫侵犯刺激神经表现为腰背痛,会阴部痛或下肢痛。

4.全身症状:出现消瘦、乏力、食饮减退,甚至出现恶病质。少数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腹膜后淋巴瘤,就需要对以上的表现进行更深入的认识,这样对自身情况才会有很好的掌握,治疗起来也比较轻松,在治疗腹膜后淋巴瘤的时候,患者需要注意情绪,不要过于激动,否则会让疾病变得严重,饮食上也要避免选择油腻和辛辣食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霍奇金淋巴瘤7页

病理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为: (1)病变部位淋巴结的正常淋巴组织结构全部或部分破坏。 (2)呈现多种非肿瘤性反应性细胞成分,多为淋巴细胞,并可见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组织等。在多种反应性细胞成分背景中散在数量不等的典型RS细胞及其变异型。它们是霍奇金淋巴瘤真正的肿瘤细胞。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RS细胞CD15及CD30抗原表达阳性,是识别RS细胞的重要免疫标志。最新检测证明RS细胞来源于淋巴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向邻近的淋巴结及向远处扩散;原发于淋巴结外的霍奇金淋巴瘤少见。霍奇金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结肿大,早期无粘连,可活动,如侵入邻近组织则不易推动。淋巴结互相粘连,形成结节状巨大肿块。切面呈白色鱼肉状,可有黄色的小灶性坏死。[1] 疾病分类 最新的WHO分类将霍奇金淋巴瘤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odular lymphocyte-predominant,NLPH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L)。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组织学表现多呈结节性生长方式,背景多为淋巴细胞及上皮样组织细胞,典型的RS细胞罕见,大多数为变异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称L/H(lymphocytic/ histocytic)细胞,细胞核呈多形性有空泡,核仁小,近核周,似“爆玉米花样”,故又称爆玉米花(popcorn)细胞,L/H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CD79a)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而CD15及CD30均阴性。临床多表现颈部局限性病变,局部治疗疗效好,预后好。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又分为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富于淋巴细胞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ymphocyte-rich classical HL)、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 HL)和淋巴细胞消减型(lymphocyte depletion HL)4个亚型。这其中在我国混合细胞型最常见,结节硬化型次之,淋巴细胞消减型最少见,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他各型转化。组织学亚型是决定患者临床表现、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的主要因素。 发病原因 霍奇金淋巴瘤至今病因不明,EB病毒的病因研究最受关注,约50%患者的RS 细胞中可检出EB病毒基因组片段。已知具有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霍奇金

原发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原发性淋巴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1、霍奇金病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许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发热后部分患者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约见于1/6患者。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多为年轻患者,特别是女性。全身瘙痒可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体验脾肿大者并不常见,约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肝病变系脾通过静脉播散而来,所以肝较脾肿大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统或器官:例如肺实质轻浸润、胸腔积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以及脊髓压迫症等。带状疱疹好发于HD,约占5%~16%。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瘙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

淋巴瘤晚期说话无力还可以活多久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世界各地均不少见,且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一旦淋巴瘤到了晚期意味着病情加重,治疗会更加棘手,预后较差,患者生存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不少患者都担心不已,当身体出现不明症状时就害怕自己活不久了,如说话无力,那淋巴瘤晚期说话无力还可以活多久呢? 淋巴瘤晚期患者说话无力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患者受肿瘤的侵害、治疗损伤的影响,食欲减退,每天摄入的饮食减少,无法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会引起或加重消瘦、贫血等症状,患者身体也会变得虚弱,出现说话无力的情况;晚期病情较重,症状表现较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极大,患者精神较差,说话也无力。淋巴瘤晚期患者出现说话无力还能活多久,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患者应及时进行检查,明确病因,以便对症治疗,控制病情,增强体能,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延长生存时间。 淋巴瘤晚期疾病消耗较大,一定要及时调整患者饮食,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肉以及豆制品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苹果、香蕉、胡萝卜、白菜等。多数淋巴瘤患者在确诊病情后,都会伴随焦虑、绝望、抑郁等负面情绪,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家属应多跟患者沟通、交流,安慰、鼓励、支持患者,帮助患者消除负面的情绪,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对于疾病本身所造成的痛苦,患者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淋巴瘤晚期手术切除的机会不大,放化疗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应慎重选择。中医治疗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而且在治疗时以人为本,着眼于整体的治疗和调理,在控制局部症状的同时,还会调节患者机体,增强患者的元气和免疫力,提高的抗病能力,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增强体能,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经过从医30余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终于摸索出来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 “三联平衡理论”的实质就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正如肿瘤患者用药,既不能过于攻伐,以免进一步加重元气损伤,又不能只为扶元固本,忽视对于其他病机的治疗,只有三者兼顾,才能更有效地抗癌。多年来,众多肿瘤患者在该理论指导用药下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李连禹(化名),男,非霍氏T细胞淋巴瘤,河南周口人 2013年,24岁的李连禹陪母亲去郑大一附院治疗食管癌,在陪诊的过程中,他突然开始牙痛,起初还没在意,过了几天情况越发严重,口腔都肿了起来。2013年5月31日,口腔肿物被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被送到北京分析,查出“非霍氏T细胞淋巴瘤”。医院建议他尽快化疗,因给母亲治病,家中积蓄几乎消耗殆尽,实在是拿不出治疗费用,没办法只得返回老家。2013年8月,勉勉强强凑了一

LA医师历年精彩试题(1998-2012)-淋巴瘤

1998年 1.霍奇金病中,大纵膈的定义是指: A.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的病例 B.胸片上纵膈增宽的病例 C.纵膈肿块最大径与T5~T6胸廓横径之比>1/3 D.纵膈肿块最大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2/3 E.纵膈肿块最大径与T5~T6胸廓横径之比>1/2 2.在霍奇金病中,结节硬化型常见于: A.年轻女性 B.年轻男性 C.老年患者 D.儿童患者 E.膈下受侵 3.在霍奇金病中,较少发生受侵的淋巴结区: A.腋窝淋巴结 B.腹膜后淋巴结 C.肠系膜淋巴结 D.腹股沟淋巴结 E.肺门淋巴结 4.霍奇金病Ⅰb期的治疗方案是: A.次全淋巴结照射 B.全淋巴结照射 C.全淋巴结照射+化疗 D.化疗+全淋巴结照射 E.以化疗为主 5.霍奇金病的根治剂量为: A.25Gy B.30Gy C.35Gy D.45Gy E.55Gy 6.脑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脊髓受侵 B.骨髓受侵 C.局部复发 D.淋巴结广泛受侵 E.肝脾受侵 7.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易出现的继发受侵部位是:

A.纵膈淋巴结 B.腹股沟淋巴结 C.肺门淋巴结 D.胃肠道 E.中枢神经系统 8.原发于扁桃体的ⅠA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野设计为: A.双侧耳前野 B.“品”字野+耳前野 C.面颈联合野+中下颈锁骨上下区野 D.面颈联合野 E.“品”字野+斗篷野 9.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对病灶小,无症状的Ⅲ、Ⅳ期病例: A.应采取积极的全身化疗 B.应给予大面积照射放疗 C.应给予全身化疗+放疗 D.应给予骨髓移植治疗 E.可选择“等等看”的治疗策略 10.鼻腔NHL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外周T细胞型 B.T淋巴母细胞型 C.B细胞型 D.B免疫母细胞型 E.Burkitt淋巴瘤 11.纵膈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侵及骨髓合并白血病的约为: A.15%~25% B.25%~30% C.35%~45% D.45%~55% E.65%~75% 12.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A.以早期病例常见 B.常见原发于结外器官 C.常见纵膈受侵 D.常见肝和骨髓受侵 E.较少见骨髓受侵 1999年 1.在霍奇金病的病理诊断中: A.R~S细胞有诊断意义,但不是肿瘤细胞B.R~S细胞为肿瘤细胞 C.R~S细胞为反应性细胞 D.淋巴细胞为肿瘤细胞

淋巴瘤扩散病危期的症状有哪些

提起淋巴瘤,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淋巴瘤是常见的肿瘤,早期症状往往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淋巴瘤也容易发生扩散转移。特别是晚期,可出现各种症状,那么淋巴瘤扩散病危期的症状有哪些呢? 1、发热:其病因繁多,如细菌、病毒的感染,结缔组织病,还有功能性发热。 2、疼痛:当正常组织收到肿瘤的破坏和浸润,导致对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引起疼痛。因此,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发症状。 3、恶病质:是特指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极度消瘦、精神萎糜、体力虚衰。 4、恶性腔内积液: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如处理不当可致迅速恶化以致死亡。发生恶性腔内积液的部位有胸腹腔、腹膜腔、心包腔等。 淋巴瘤发展到了晚期,这时候是难以彻底治愈的,所以此时治疗的目的就应该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命质量。有人说,对晚期癌症病人实行姑息治疗,似乎有违积极治疗的原则或不太人道,殊不知,有时候防守就是最积极的进攻。如果对病人“积极过头”,过度地给予治疗,让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无必要地开上一刀,或者反复实行治疗作用不大而损害更大的化疗,使病人短暂的最后时光更加痛苦,这种疗法做得越多,对病人的损害越大。过度的治疗不但不能延长病人的生命,反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在晚期淋巴瘤的治疗上,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能联合放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也能单独作用与患者,中医治疗采用天然的中草药,能调理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渐渐得到恢复,逐步增强免疫力。 在临床上,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在祖辈“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以“三联平衡疗法”为代表的新路子,针对不同癌症病人进行辩证施治,为很多癌症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寿命,使相当一部分被判死刑的晚期患者仍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 总之,淋巴瘤出现扩散转移虽然事情比较严重,但是患者也不要放弃治疗,应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晚期主要是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延长患者的生命。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淋巴结发出的大病信号_石远凯

相比头痛、腹痛、发热等身体信号,淋巴结发出的大病信号—— —通常为淋巴结肿大—— —虽然并不是那么常见,但它的出现一定要引起注意。 尽管大家都知道,淋巴结肿大是身体出问题的表现,但对它的重要性和危害性,认识的却不那么清楚,或者说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 我认识的很多患者,都抱着这样的观念:疼痛的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疼得越厉害,病得越严重。甚至有人以为只有疼到让人受不了的病,才值得花钱上医院治。可以想象,如果大病以“不疼”或“不那么让人难受”的信号出现在这些人身上,他们的处境有多危险。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她姓林,40多岁。那天,她因为陪母亲看病来到我的诊室。她的母亲得了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红肿疼痛,非常难受,还伴有发烧、头痛等症状。林女士很关心母亲,向我询问淋巴结炎的知识,突然,她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看着我妈这么受罪,真不好受。我脖子上也长了个瘤,就没这么难受,不疼不痒的。” 林女士边说边摸了摸脖子。我忙把林女士叫过来,仔细一看,她的脖子上确实有个小肿块。我又用手摸了摸,感觉肿块很硬。要知道,正常的淋巴结直径多在0.5厘米以下,基本上摸不出来,且质地柔软,经验告诉我,对林女士脖子上的小肿块不能大意。 我问林女士是什么时候发现肿块的,林女士告诉我,她自己也记不清具体的时间了。她见肿块不疼,就没怎么管,以为是自己工作太忙、压力太大造成的。 不等她把话说完,我就建议她去做淋巴结活检。可能是我严肃的表情吓到了她,开始她还和我争辩,说这个检查没必要,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之后活检的图像表明,她患了恶性淋巴瘤。这个结论,真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幸而发现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林女士的病好了。其实,在所有恶性肿瘤里,恶性淋巴瘤的治愈率相当高,只要发现得早,治愈率在50%以上。那么,要如何及时发现它呢?平时没事多注意下自己的淋巴结,用手指轻轻摸下颈部、颌下、锁骨、腋下、腹股沟(这些部位的淋巴结最容易摸到),可以摸出直径在1厘米以上的淋巴结。若发现,淋巴结比一枚红枣要大(约3厘米以上),那么建议赶紧到医院看看,别因为肿块不疼,或疼得不厉害,就想当然地认定不严重。 “想当然”最要不得。我遇到过一些患者,因为得过淋巴结炎,当再次出现淋巴结肿大 淋巴肿大种类多,无痛质硬最危险 发出的大病信号淋巴结 文/石远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教授) 防病治病 18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腹膜后间隙和腹膜后器官 腹膜(peritoneum)是由间皮细胞和弹性纤维所组成的一层浆膜,薄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其总面积甚大,根据其被覆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者相互延续。 腹膜后间隙(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常简称为“腹膜后”。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范围甚大。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第二节正常腹膜后器官超声表现 第三节常见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一)脂肪肉瘤(liposarcoma)超声表现:①一般生长缓慢,肿块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大多可有包膜回声,境界叫较清;②肿瘤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不 均匀,多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③CDFI:肿瘤内部无或见点状血流信号。 (二)脂肪瘤(lipoma):超声表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一般稍强,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细线状回声,后方回声可稍增强,与脂肪 肉瘤难以鉴别。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椭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有完整包膜。 (四)纤维瘤(fibroma):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内部常可见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 一.神经组织起源的肿瘤 (一)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超声表现: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多有完整包膜,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内部易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瘤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二)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neurilemmoma):超声表现:类圆形的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包膜完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为主,间夹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 无回声区,肿块似有包膜。 (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分叶状的实质性肥均质性肿块,其内一般呈低回声为主,间夹有点状机斑片状强回声,部分区域有 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模糊,肿瘤内部可见散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这边可见丰富 彩色血流绕行。 二.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 (一)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超声表现:可有多种形态,诸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或挂面征及杂乱无章征。囊肿可呈圆球形,也可是分叶状或不 规则的。

淋巴瘤的症状以及治疗科普知识手册

淋巴瘤治疗科普知识手册 目录 一、淋巴系统生理概要 二、淋巴瘤病理学 三、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四、淋巴瘤诊断检查 五、淋巴瘤的治疗 六、香港部分淋巴瘤新特药物 七、中药牛樟芝及其临床研究 八、临床观察招募淋巴瘤患者信息 附录:参考文献 一、淋巴系统生理概要 淋巴系统像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也是一个网状的液体系统。该系统由淋巴 管道、淋巴器官、淋巴液组成。淋巴结的淋巴窦和淋巴管道内含有淋巴液,是由血浆变成,但比血浆清,水分较多,能从微血管壁渗入组织空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 腭扁桃体等,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能过滤血液,除去衰老的红细胞,平时作为一个 血库储备多余的血液。淋巴组织为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组织。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淋巴系统能制造白细胞 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人受伤以后组织会肿胀,要靠淋巴系统来排除积聚的液体,恢复正常的液体循环。 二、淋巴瘤病理学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之一,经常发生于中老年,同时也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1.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散在分布的单核、多核或对称双核的巨大肿瘤细胞(分别被称为霍奇金细胞或Reed-Sternberg细胞),其背景则为非肿瘤性多种反应性炎症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细胞成分和基质纤维化。 按WHO新分型,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和经典型 HL(CHL),后者又进一步分为:结节硬化型(NSCHL)、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LRCHL)、混合细胞型(MCCHL)和淋巴细胞削减型(LDCHL)。 2.非霍奇金淋巴瘤 按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2008版),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 三、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1.淋巴结肿大 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者占60%以上。淋巴结肿大常不对称,质韧而有弹性, 无疼痛,早期互不粘连,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局部浸润及压迫症状。 2.韦氏环病变 韦氏环是指包括鼻咽、软腭、扁桃体、口咽及舌根在内的环状淋巴组织。 扁桃体淋巴瘤浸润往往表现为淡红色或外生性肿块,可光滑无溃疡,亦可有溃疡坏死。患者多感局部肿胀、咽喉部异物感及疼痛,肿块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 鼻咽部淋巴瘤浸润临床上主要以咽痛、鼻塞、听力下降等症状就诊。 口咽部淋巴瘤可表现为难治性溃疡。 3.胃肠道症状 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表现通常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胀、消化不良等。内镜 检查多表现为非特异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浸润的临床表现因其受累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出血、体重降低、厌食等,肠梗阻和肠穿孔症状亦可发生。 儿童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不同,多以急腹症出现,如淋巴瘤息肉样肿块可导 致肠套叠或类似阑尾炎的征象。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人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曹君1、曹军宁1、陈治宇1、郭海宜1、郭晔1、胡夕春1、洪小南1、吕方芳1、刘晓健1、 李小秋3、罗志国1、马学军2、潘自强2、孙慧1、王碧芸1、王惠杰1、王佳蕾1、王磊苹1、王中华1、吴向华1、印季良1、应江山1、张文1、赵欣旻1、郑春雷1、朱晓东1、朱雄增3、左云霞1。 注:1化疗科、2放疗科、3病理科 2009年9月(第二版) 1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 二.分期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III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S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 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淋巴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伴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 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病理学特征在霍奇金淋巴瘤为瘤组织内含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特异性的里-斯 (Reed-Steinberg)细胞,HL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结节性富含淋巴细胞型和经典型,后者包括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NHL发病率远高于HL,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一组独立疾病的总和,病理上主要是分化程度不同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或网状细胞,根据NHL的自然病程,可以归为三大临床类型,即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根据不同的淋巴细胞起源,可以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病因 病因不清。一般认为,可能和基因突变,以及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放射线、化学药物,合并自身免疫病等有关。 临床表现 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虽然好发于淋巴结,但是由于淋巴系统的分布特点,使得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因此,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受侵部位和范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局部表现包括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表面光滑、活动,扪之质韧、饱满、均匀,早期活动,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咽淋巴环病变口咽、舌根、扁桃体和鼻咽部的黏膜和黏膜下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组成咽淋巴环,又称韦氏环,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鼻腔病变原发鼻腔的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主要的病理类型包括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胸部病变纵隔淋巴结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多见于HL和NHL中的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前体T细胞型淋巴瘤。胸部X线片上有圆形或类圆形或分叶状阴影,病变进展可压迫支气管致肺不张,有时肿瘤中央坏死形成空洞。有的肺部病变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此时临床症状明显,常有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继发感染可有发热;恶性淋巴瘤可侵犯心肌和心包,表现为心包积液,淋巴瘤侵犯心肌表现为心肌病变,可有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表现;腹部表现脾是HL最常见的膈下受侵部位。胃肠道则是NHL最常见的结外病变部位。肠系膜、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等亦是淋巴瘤常见侵犯部位;

淋巴瘤影像鉴别

1. MRI对脑转移瘤和多发性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MRl的鉴别诊断要点有:①转移瘤患者年龄比胶质瘤大,常有原发瘤病史;②转移瘤易多发且位置表浅,瘤脑界面一般比胶质瘤清晰;③转移瘤单发时一,整个肿瘤均匀强化比胶质瘤多见,环状强化时转移瘤环壁相对规则;④胶质瘤多发时病灶相对集中。但这些征象缺乏特异性。 脑实质内转移瘤的临床及MRI的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脑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肺癌是其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原发肿瘤还包括消化道癌肿、乳腺癌等,脑转移瘤可发生于脑实质、脑膜及脑室,内其中以脑实质最为常见。脑实质转移瘤常位于皮髓质交界区,可多发也可单发。病灶一般体积较小,无包膜,血液供应丰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临床表现常随转移瘤所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随之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以及颅内高压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汇2一4J。MR嚷现为病灶多发,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均可发生,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或皮质内,呈膨胀性生长,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其外缘较光滑、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般为2. O一3.ocm,瘤内呈不均匀略长、长或等Tl及长、略长或等TZ信号,均有占位效应及水肿,常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当早期转移,病灶为单发时,肿瘤体积较小。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性明显或中等度强化。 胶质瘤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成人以幕上多见,儿童位于幕下较多,但以20一40岁年龄组最常见。胶质瘤多单发,但多发病例也不少见。胶质瘤病灶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位置相对较深。病灶大小不一,一般发现时较大,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l5]。因为星形细胞瘤无包膜,一般呈浸润性生长,致使外壁毛糙不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瘤体中心易发生囊变坏死,从而实质部呈一环状,不规则,环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2.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MS的临床诊断要求具有不同部位神经损害反复发作的特征,即俗称的“2+2”(2个部位, 2次发作),这势必需要包括较长时间的病程随访。如何在首诊时将怀疑为MS的患者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是一项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对于不具备典型临床特征,如首次发病或仅有1个部位损害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 具有重要意义。MS典型的头颅MRI表现为多发的分布于大脑半球白质部分的病灶,大小不等,呈边缘整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T2WI高信号影。病灶也可见于内囊、皮质下、颞叶、脑桥与小脑等部位,严重者可见脑组织变性、萎缩[3]。本组MS患者头颅MRI的病灶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侧脑室周围、额、顶叶深部白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文献[4]报道MS颅内病灶也可累及灰质如丘脑和基底节,在本组患者中也有类似发现。Kidd[5]研究提出MS可有大量的皮质病灶,但常规MRI却几乎不能显示小病灶,其原因可能是病灶小,病灶与皮质缺乏对比,或与周围脑脊液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所致,采用对比剂或Flair扫描可有利于显示皮质小病灶。最近的免疫组化研究[6]证实MS慢性病程患者中也有广泛的灰质脱髓鞘,而灰质病灶的病理改变与白质不同,灰质病灶的炎性表现少,巨嗜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见,而轴突的横断和神经元的丢失却很显著。许多研究报道胼胝体为MS的好发部位,并有相对特征性的诊断征象。Alsia等[7]统计了42

淋巴癌晚期症状

淋巴癌晚期有什么症状 淋巴癌晚期症状主要是在身体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大约60%的淋巴癌首先发现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开始时只是单一肿大,慢慢则数目增加,且越来越肿大。淋巴癌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如下颔、下颚、前颈部、锁骨上、腋下、鼠蹊部、纵膈腔或腹部动脉旁,有时则发生于脏器引起压迫症状。 (一)、局部表现 (1)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质硬,多可推动,早期彼此不粘连,晚期则可融 合,抗炎、抗结核治疗无效。 浅表淋巴结以颈部为多见, 其次为腋下及腹胜沟。 (2)淋巴结肿大引起局部 压迫症状:主要是指深部淋巴结。 (二)、全身症状 (1)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多年38—39C之间,部分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

(2)消瘦: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上。 (3)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 (三)、结外病变 1)胃肠道: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发生淋巴瘤病变最多于胃肠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3%~25%,霍奇金病仅2%.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胀、肠梗阻和出血等。侵及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原 发性小肠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 多见,可以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脂肪 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 空肠。胃肠道病变一般通过肠系膜淋巴管,由腹膜后淋巴结播散而来。 2)肝胆:肝实质受侵可引起肝区疼痛。肝内弥漫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压探测总胆管时,可发生黄疸。霍奇金病累及肝脏者约15%有黄疸。 3)骨骼:临床表现有局部骨骼疼痛及继发性神经压探测症状。

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骨骼浸润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皮肤浸润引起皮肤搔痒、皮下结节;扁桃体和口、鼻、咽部浸润引起吞咽困难、鼻塞、鼻纽;神经系统浸润引起脊髓压迫、颅神经病变等等。 可采用由清热解毒的夏枯草、敛肺降火的五倍子和抗炎抗菌的枳实等融为一 体的苗山淋巴方水煎内服,药 效能很好的进一步被吸收,补 给患者营养,全面调理,改善机 体器官功能,缓解癌肿引起的 各种病痛症状,防止癌变扩散, 全面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患者饮食要注意,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时可食用乳鸽,鹌鹑,鸡蛋,大枣,圆肉,生姜,大蒜,鲜菇等;肝肾阴虚可用乌鸡肉,猪腰子,黑豆,黑芝麻,核桃,鲍肉等;血虚可食用猪肝,猪骨,鹅血,菠菜,豆制品等。 ( 编辑整理:苗山淋巴方官网)

淋巴瘤的总结

诊断是从影像表现中,经过思维,得出来的结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影像表现。说出诊断时,请先说出依据,最好有图片说明 这也是我诊断的第一例儿童淋巴瘤 我看片子首先发现是右下腹有一软组织密度块影 腹腔内肠系膜增厚明显 标示下,,这个是什么? 回盲部的肠管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这个标示的肿块向盆壁浸犯, 这些箭头指的是什么? 错,是肠系膜 是增厚的肠系膜,肠管在旁边咧

这个才是肠管 中间是强化的血管 这些都是增厚的肠系膜 中间有强化的血管 大网膜 腹膜播散的 双肾淋巴瘤 肾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最新影像诊断进展之一(图文并茂)https://www.360docs.net/doc/984926715.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fromuid=2

胰腺淋巴瘤 男,24岁。阵发性腹痛伴消瘦半年。 病理: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核是属于炎症性病变,有一般慢性炎症的规律,肠系膜也会增厚,但边缘一般是模糊的

我之所以能诊断对,是因为对淋巴瘤有一定认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下,自己也是个总结 淋巴瘤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病,各处有各处的影像表现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男,75岁,腹胀,进食后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0天。 肠道淋巴瘤特点:CT表现: 1.肠壁增厚明显,范围较长。 2.肠梗阻征象不常见(淋巴瘤引起肠壁固有肌层增厚但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3.病变肠段内局部积气—回肠NHL特征性征象(①肠壁蠕动能力下降;②肠壁粘膜破坏,病变肠段的气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吸收)。 4.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受侵,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发生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瘤都有自身特点 但也有共性,我没看过相关文献,自己工作总结,不一定对,大家姑且听之 我总结几个字 浸润结节均质强化高中低 全身各处淋巴结,要不就是浸润,要不就是结节表现 均质是指淋巴瘤一般只有两种密度,均匀软组织,和坏死 很均匀的那种,当然,坏死很明显的,就很难诊断 强化高中低,是指: 颅内和腮腺强化明显 纵隔,腹膜后中度强化 肾,脾,胰等器官是轻度强化 腮腺占位病变读片之一(病理回复可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984926715.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fromuid=2 这个也是小孩淋巴瘤,也就是burkitt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症状有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症状有什么 导语: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纵膈肿瘤的相似肿瘤,淋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淋巴也运用着造血系统,如果淋巴出现了疾病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纵膈肿瘤的相似肿瘤,淋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淋巴也运用着造血系统,如果淋巴出现了疾病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也会随时危害着人体的生命健康,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因为患者长期的不注重身体所造成的,那么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具体症状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临床表现: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以青少年男性多见,有纵隔占位或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可能。淋巴母细胞淋巴瘤80%为细胞起源,20%为细胞起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0%为细胞起源,20%为细胞起源。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是—种非霍奇淋巴瘤的少见类型,患者多为儿童(>10岁)和青年(<30岁),男性居多。常侵犯纵隔、骨髓、中枢和淋巴结。临床通常为三或四期的进展期表现,病程短,进展迅速,预后差,病程早期易发生骨髓侵犯,并易转化为T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常侵犯骨、皮肤、骨髓和淋巴结。 诊断:病理诊断特点:可有星空现象,核分裂明显。 治疗: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加局部放射治疗。对三或四期患者采用与白血病一样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依据原发部位、受侵范围、临床分期而不同。采用方案治疗效果较差,仅获得30~40%的长期生存率。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治疗上常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方案。目前国外对儿童青少年淋巴母细胞瘤疗效最好的方案是德国的淋巴母方案,其6年无事件生存率达

淋巴瘤检验

淋巴瘤的概念是什么? 淋巴瘤(Lymphoma)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淋巴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诊断主要依据淋巴结及其组织的病理切片,疾病晚期淋巴瘤细胞可侵犯骨髓。 淋巴瘤骨髓侵犯骨髓象增生情况怎样评价? 淋巴瘤骨髓侵犯的骨髓象大多处于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水平,淋巴瘤细胞多少不一,甚至可达白血病标准,细胞形态视淋巴瘤病理类型而定。 哪种淋巴瘤易于侵犯骨髓?最易侵犯哪些部位? 淋巴瘤骨髓侵犯与病理类型有关,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骨髓侵犯率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在NHL中弥漫型小淋巴细胞、弥漫型裂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型骨髓侵犯较多见,免疫分型示T淋巴细胞较B淋巴细胞更易侵犯骨髓,引起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临床上以Ⅲ、Ⅳ期晚期淋巴瘤发生侵犯骨髓最多见。 最易侵犯部位为纵膈。 什么是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霍奇金淋巴瘤(HL)是由于恶性细胞即R-S细胞在反应性炎性细胞基础上恶性增殖的结果。 主要病变在淋巴结内,早期发病部位往往是体表单侧的一组或单个淋巴结,以后累及其它部位淋巴结或淋巴组织器官和/或组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节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盗汗、乏力,晚期有贫血、发热、恶病质等。 霍奇金淋巴瘤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液学:贫血多在晚期出现,白细胞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少数轻度或明显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5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被广泛侵润或发生脾亢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HL骨髓受侵常伴骨髓纤维化,骨髓受侵润多是由血源播散而来,骨穿涂片阳性率仅占3%,骨髓活检则可提高阳性率达9~22%,并发现ANLL时可显示白血病骨髓象特点。其组织学特点是发现典型R-S细胞及单核变异性细胞。 3、其它检查:疾病活动期血沉加快,血清HDL活力增高,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血清铁蛋白(SF)测定:SF 明显升高与临床分期有关,从Ⅰ-Ⅳ期病人SF呈进行性递

淋巴瘤的分类

1、霍奇金病临床表现:①无痛性淋巴结肿大;②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引起相应的器官压迫症状;③可伴有发热或不伴发热、消瘦、盗汗、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④随着病程进展,可侵犯腹膜后淋巴结,以及肝、睥、骨、骨髓等结外组织并引起相应症状。 2、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约发生于2/3的患者),结外病变可侵犯韦氏咽环、胃肠道、骨、骨髓、皮肤、唾液腺、甲状腺、神经系统、睾丸等。分别表现为局部肿块、压迫、浸润或出血等症状。20%-30%患者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全身症状。(HCV是其病因之一) 【国内淋巴瘤分型方案】 1.B细胞系列淋巴瘤(1) B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2) 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淋巴瘤。(3)(大、小)核裂细胞型淋巴瘤。(4)混合细胞型淋巴瘤。(5)大无核裂细胞型淋巴瘤。(6)B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7)浆细胞型淋巴瘤。(8)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2.T细胞系列淋巴瘤(1) 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2)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3)T免疫母细胞肉瘤。(4)透明细胞型淋巴瘤。(5)多型细胞型淋巴瘤。 (6)蕈样肉芽肿病-Sezary综合征-T细胞淋巴瘤。(7)T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8)单核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9)Lennert细胞淋巴瘤。 3.组织细胞肉瘤(1) 霍奇金病。(2) 未分类淋巴瘤。(3) 不能分类。 【淋巴瘤分期标准】参照霍奇金病的Ann Arbor分期标准。由于NHL多为全身性疾病,故临床分期不如霍奇金病时重要,也不必过于严格。 I 期:单一淋巴结区或单一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受累。 Ⅱ期:横膈同侧两个或两个以上淋巴结区受累。 Ⅲ期:横隔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广泛或弥漫必受累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2017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