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墨家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墨学须知《经说上》《经说下》分析与评价1、《经说上》分析、评介

《墨经》的结构在中国古书中较特殊,主要在于《经上、下》、《经说上、下》

①《经说上》概说:

《经说上》是解释《经上》的。[经]的任务是提出论点,考察问题的视点、角度等,文字简洁、凝炼,称为‚经‛名符其实。[说]则是或举证,或实事实例,或作出必不可少的展开。

②《经说上》选析:

《经上》:‚知,材也。‛

《经说上》:‚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眼明)。‛(知材:有智慧的人,所以能认识事物,并且必定能认识事物,好像眼睛看得雪亮)《经上》:‚虑,求也。‛

《经说上》:‚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斜视)。‛(虑:思虑,是因为人们凭借认识有一种要求,但不一定要得到它,好像用眼斜视)《经上》:‚知,接也。‛

《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模拟)之,若见。‛(知:知觉,是人们凭借认识接触外界事物后,而能懂得事物的形貌,好像眼睛看见了事物)

《经上》:‚知,明也。‛

《经说上》:‚智:智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深刻、清楚),若明。‛(聪智,是人们凭借认识对外界事物经过讨论选择后,而他们的认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好像眼睛看得雪亮)

墨家把人的知识来源分为三类:

《经上》:‚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分闻知、说知、亲知三个来源和名知、实知、合知、为知四种方法)

《经说上》:‚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知:从传受得来的,是闻知;

超越方域由推论得来的,是说知;从自身观察得来的,是亲知。揭示‚所以谓‛的道理,是名知;揭示‚所谓‛的事物,是实知(具体知识);名知、实知互相配合的,是合知;把意志施于行动的,叫为知)《经说上》的说:

《经上》:‚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说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故:小故,有了它,不必这样结果;没有它,必不这样结果。事物的一部分,就像有点但还没有成为线。大故,有它,必定这样结果;没有它,必不这样结果,好比眼睛看事物后成为视觉。)

《经说上》:阐述的‚辩‛的目标和功用:

《经说上》: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非也。

(彼:凡是讲牛,豸区就不是牛,是两种动物,不要把它们混淆了。)

《经说上》:‚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

(彼:有人说是牛,有人说不是牛,这就是争论彼、此对象了,这中间就不会都是恰当的。不全都是恰当的,必定有一方不恰当,不当就象把牛说成狗)‚彼‛就是双方彼此争论的辩题。

2、《经说下》分析、评介

①《经说下》概说:

《经下》、《经说下》是墨经的论式篇。《经下》共有80多条,格式几乎一样,先提出一个论断,接着是‚说在某某‛。《经说下》是解释《经下》的,因而把‚说在……‛的含义明确显示出来。

《经下》与《经说下》相配的80多条,没一条就是一个‚辩说‛,归纳起来有说明式、辩说式、论证式、辩证式等多种形式,主要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经下》与《经说下》组成的辩说篇,每一条就是一个‚辩说‛,在结构上比较简明规范,在格调和类型上也较多样。

这种‚经说式‛开中国逻辑形式化先河,其开创者为韩非(公元前280——233),到战国晚期出现了质变,《经下》《经说下》辩说形式较为规范成熟。

②《经说下》选析:

A.关于说明式:属于说明式的条目不多。它参照对概念

定义的方法,但并不定义一个概念,而是去说明一种现象。说明式不深入揭示事理,虽不能算典型的‚辩说‛,但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

如:[经]所知而弗能指。说在春也,逃臣、狗犬、贵(通:遗)者。

[说]所:春也,其执固不能指也;逃臣,不智其处;狗犬,不智其名也,遗者,巧弗能两也。

(所知晓的事物但又不能指示出来,因为有蠢奴名叫春的人、逃臣、狗犬、被遗失了的东西这四种情况所:蠢奴名叫春的,他的执守顽固是不可能指示出来的;

逃亡在外的臣下,不知他所躲藏的地方;狗犬(繁多),不可能尽知其名;被遗失了的东西,不能为巧匠指出两个一样的来。)

B.关于辩说式:‚辩‛是‚辩认‛‚辩察‛的意思,‚说‛

是申说。辩说式是把自己对事物、事理辩察加以申说,它列出的论题不一定就是什么科学的定理,深层规

律,而多半是一种阶段性的比较确定的认知结果。如:[经]损而无害,说在余。[经]损:饱者去余,适足,不害。能害,饱,若伤麋之无脾也。且有损而后益者,若疟病之之于疟也。(有减损但没有害处,因为减损是多余的损:饱胀的人去掉多馀的食物,恰恰足够,便不为害。能够害人的,是过于饱胀,正如吃多了糜粥伤害了脾胃,等于没有脾胃一样。况且先有减损,而后才知道有益处,比如患疟疾的人去掉了疟疾一

样。)

C、关于论证式:如:[经]异类不比,说在量。

《墨子〃公孟》中记载一则故事:公孟子对墨子说道:‚只存在义与不义的事,不存在因义得福,因不义得祸的事。‛墨子回答说:‚古代圣王都认为鬼神是神明,能降祸賜福,他们执持人们会因义得福,因不义而得祸的观点,因此政事得到治理而国家安定。自从桀、纣以来,都认为鬼神不是神明,不能降祸賜福,执持人们不会因义得福,因不义得祸的观点,因此政事混乱而国家危急。所以先王的书《箕子》篇上说:‘如果傲慢出在你身上,将会不吉利’这是说做不善的事会受惩罚,做善事有奖赏。‛

[说]异:木与夜熟长?智与粟熟多?爵、亲、行、贾四者熟贵?麋与霍熟高?麋与霍熟霍?蝉与瑟熟瑟?(不同的物类不能相比,因为衡量标准不同异:木头长跟夜晚长哪个长?智慧多跟粟米多哪个多?官爵可贵、亲人可贵、品行可贵跟物价贵,四者中哪个贵?麋鹿高跟白鹤飞得高哪个高?蝉鸣跟瑟声哪个悲?)

‚异类的事物不能相比‛为什么呢?先举正面必然的理由。它们的‚计量标准不同‛,接着再举一连串异类无法相比的实事,于是论题的真实性得到了比较可靠性的证明。这种逻辑形式可用于严格的论证,故称论证式。D,关于辩证式:如:[经]学之,益也。说在诽者。[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智(知道)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学:以为人家不知道学习是没有益处的,所以才告诉他知识。谤学的人使人家知道学习是没有益处的,这就是教唆。认为学习是没有益处的,又去教人家,是谬误的)在古希腊,人们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