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导学案

合集下载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2. 感知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3.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枫桥夜泊》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学习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诗歌:《枫桥夜泊》2. 图片:枫桥、夜泊、月亮等3. 教学卡片:生字词4. 教学视频或音频:诗歌朗诵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教师朗诵《枫桥夜泊》,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意。

4. 生字词学习:教授诗歌中的生字词,让幼儿掌握词语含义。

5. 意境体验:让幼儿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7. 创作展示: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如朗诵、表演等。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幼儿的记忆。

五、课后作业1. 家长辅导幼儿背诵《枫桥夜泊》。

3. 教师收集幼儿的课后创作,进行评价与反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诗歌中的场景。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幼儿身临其境地体验诗歌意境,提高学习效果。

3. 采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幼儿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作展示:评价幼儿在课堂创作中的表现,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

4.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变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抽生读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大屏幕出示)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齐读诗句)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3、抽生读(读准确)4、师生读(读出节奏和韵律)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

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

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

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

(出示课件)板书:愁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诗人张继,导入本课主题。

2.引导学生齐读诗题《枫桥夜泊》,并解释诗题的意思。

二、解题
1.介绍“泊”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多音字“泊”的用法。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中的“夜泊”,并回答问题:“诗人在什么时
候停的船?”和“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读古诗,并思考问题:“你从诗中听到了什
么?”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指名学生读古诗,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4.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
的意思。

5.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互相讨论
等方式解决。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境
1.引导学生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落”、“乌啼”、“霜满
天”等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

2.引导学生理解“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渔火”、“对愁
眠”等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

3.播放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受
诗人的情感。

4.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而愁,并讨论交流。

5.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了解张继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2.推荐学生阅读张继的其他名篇佳作。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绘画、
朗诵、表演等。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导学案第【1】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王崧舟老师一向善问,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他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推进,如连环套,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语智能。

一、独辟幽境,启发学生质疑欲望用跨越几百年带有钟声的诗句、歌词导入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生2: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生4: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我们都知道,真正开始主动学习是从对事物好奇开始的,与好奇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生疑问,由独立发问开始,到独立释疑结束,这才是一节有生成的语文课的真正评判标准。

王老师的提问方式独特、有激情而润物于无形,诗意悠远的语调一下子就营造了千古钟声特有的幽境,学生的问题想不出来都难了。

二、以评促问,使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师:你从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

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和感受《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2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枫桥夜泊》的原文及翻译。

2.2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其意思。

2.3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4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引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枫桥夜泊》的主题。

3.2 学习古诗:让学生跟读古诗,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4 朗诵练习: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检查学生对古诗原文的熟悉程度。

4.2 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3 观察学生在朗诵时的表现,如语音、语调、表情等。

4.4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如书写练习、意境绘画等。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

5.2 邀请家长参加,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5.3 开展古诗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发挥创意。

5.4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准备《枫桥夜泊》的原文及其翻译。

6.2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6.3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

6.4 准备朗诵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7.2 使用多媒体教学,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7.3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意境。

第八章:教学实践8.1 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熟悉古诗。

8.2 开展生字词竞赛,提高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8.3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意境绘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8.4 进行分组朗诵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九章:教学反馈9.1 收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进行教学反馈。

枫桥夜泊导学案

枫桥夜泊导学案
环节(任务)四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5.诗人带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失望而归。
环节(任务)五
再现情景
结合诗句展开想象,
2.展示表演。(表演前提提建议,表演后友善点评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内容提要
时间
教学操作流程
所需资源
修改内容
学生学习事项
教师导控事项
环节(任务)一
情境导入
环节(任务)二
自学古诗
环节(任务)三
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环节(任务)四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环节(任务)五
再现情景
3分钟
10
分钟
10分钟
7分钟
年课题枫桥夜泊课时一课时科目/教材语文S版教学者:曹胜文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课本上的字词解释及字典理解诗句。(2)结合插图用自己话说说诗意。
2.学生代表说出诗意。
环节(任务)四
1.学生根据每句诗意说说这首诗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根据诗意诗人:夜晚,诗人把船停靠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会发生什么呢?
3.学生答非所想诗人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一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环节(任务)二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

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

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诵《枫桥夜泊》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听教师朗诵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内容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读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2. 教师提供一些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写作成果,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四章:艺术欣赏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艺术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与《枫桥夜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表达。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欣赏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艺术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2. 收集学生的欣赏意见,了解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第五册)导学案(编号3y——052501)
教师寄语:认真读书,独立思考,你就是最棒的!
导学内容:《枫桥夜泊》
导学目标:1.能认识课后生字并正确书写。

2.体会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能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默写。

导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读一读
张继: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天宝十二年进士,学识渊博。

《枫桥夜泊》是流传较广,较有影响的诗。

据说,一次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回家途中,因心情沮丧而作这一首诗,这首诗句句都是写的客旅愁思。

2.解题
泊:停船靠岸。

“枫桥夜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借助拼音独立学习生字,并熟读课文。

记住愁是翘舌音
4.我会公正地书写生字.( )
4.读读诗句,看看插图,想象诗中的情景(边度边看边想象)。

5.作者写了深秋( )等景物.
6.借助课后注释,我猜猜诗句的大意。

1、2句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句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交流
1.组长组织交流自主学习2、5学点。

2.小组成员合作说说全诗的大意。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
1.全班展示诗的大意。

2.我能根据课文填空。

这首诗写的是()季的景象,我是从()中看出来的。

3.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

读一读,并记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4.默写古诗,组内成员交换批改。

学生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