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的黄山记阅读答案

徐迟的黄山记阅读答案

【篇一:《黄山记》学案(教师版) (1)】

语文备课组庞彩花时间:2013.2.15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学习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走进作者: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

名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

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

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曾获1981年

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

二、知能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利用工具书、熟记)

2、理解下面的词语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菡萏:荷花的别名.

绯红:鲜红.

诡奇:奇异

褶皱:折缝

悭吝:吝啬;小气

氤氲:烟云弥漫

煞费心机: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倏去倏来:忽来忽去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和处境变为平安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三、课文初探:

1、文章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注意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而不繁杂,请给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1)黄山胜景天造就

(2)千古黄山几人登

(3)今登天都寻常事

(4)天下奇景数黄山

2、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摘抄课文语句),突出了黄山什么特点?

云海、雾、霞光、植物、鸟兽、泉流、摄身光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处处是悬崖绝辟,无可托足” 特点:奇、险

3、第一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些词语体现出来?有什么表达

效果?

拟人。“打开”、“毫不悭吝”、“特意委托”、赏赐”、“煞费心机”、“安排”等。这种写法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更能突出黄山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4、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

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

温泉宾馆→ 人字瀑→ 立马亭→ 龙蟠坡→ 半山寺→ 鲫鱼背→ 鲫

鱼背→ 小心壁→天都峰。

第2课时

一、课文探究

1、课文第三部分通过写作者登山之“容易”来赞美“属于少数人的幸

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和人民,那么,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体现

文章中心的?

(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

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

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

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

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

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

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

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

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奇”的特点而来,“奇”体现在何处?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

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

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

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重点突破

1、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写数千年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

之巅,并多处引用古人登山时留下的诗句传说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的观点】作者极写古人极少有人能登上黄山之巅,无论是形式

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

又貌断实续:

烈共鸣。请结合文章第四部分对“黄山日出”的描写,简要赏析这种

写法。

【我的观点】如作者在写第一道光芒的“红”“鲜”时,联想到火球腾

空时的“彩霞掩映”;写日出时的“光影”变化时,联想到琉璃宝灯高

悬时的“奇光异彩”,如“大放”的“焰火”??作者由此及彼,联想丰富,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作者刹那的心境,语势激越奔放,气势

磅礴,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耐心咀嚼,便能产生身临其境,如梦如

幻的审美感受。

三、每课一得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却没有泛泛地记自己的行程。文章思接千载,联想丰富,语言绮丽,意境优美,确实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那什么是联想呢?

联想,就是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

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

四、练习

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

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

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

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

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

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

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

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

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

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

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

游记中无人提及,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褶皱里,载

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

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如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

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

属于这样的药农的。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

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

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他们的研究室。

倾盆大雨倒下来了。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 )

(1)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根本没有石级,没有方向

(2)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

(3)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没有航线,没有小径

(4)没有航线,没有小径,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

2、“琉璃宝灯一盏”比喻什么?“散花坞如大放焰火”中的“大放焰火”又是比喻什么?

(1)“琉璃宝灯一盏”比喻:升到空中的太阳

(2)“大放焰火” 比喻:霞光四射

3、作者写“一位药农”“气象工作者”,不是闲笔。联系全文,说说作

者的目的何在?答:他们是黄山的真正主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人

类攀登探索黄山,征服改造大自然的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篇二: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课黄山记学案】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2.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

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学习时数:

两课时

※学习步骤:

一、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

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为报告文学集《哥德巴

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

语言洗炼。

二、字词

※正音:

※词解: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

高风峻骨: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悭吝:吝啬,小气。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逸兴横飞: 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菡萏:荷花。

糗:炒米或炒面之类的干粮。

卓绝云际: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踵:①脚后跟;②亲到;③跟随

一苇可航:有一叶小船,可以渡河。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款步:缓慢地步行。

※名句:

李白:“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遗稿黄山记游》)

三、课文研讨:

1、总体把握:

①研读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②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

③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提示:①第一部分: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人间胜境──黄山。第二部分:几千年来人们难登黄山。

第三部分:我们终于登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尽览美不胜收的黄山奇景。

②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③着重突出黄山“险”、“奇”二特色。

2、课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①第一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各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并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关键词语。

——第1层: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关键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第2层: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奇异景物,以见其“奇”。

关键词语有“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崐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格外赏赐”,“极罕见”等词语。第3层: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再次强调黄山的突出特点——“险”。

关键词语有“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又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首先,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③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篇三:黄山记】

/p> 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进行比较的阅读尝试。

相关的课程标准: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教学目标;

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

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2.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

力。

4.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任务:

1.课文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2.课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景镜头,

引发学生兴趣。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

南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景色瑰丽奇伟,有名可数的有七十二峰,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授课

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

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自己整理字词,培养其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在互测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当堂掌握基础知识。

(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其作品《地

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

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

达能力。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确但语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

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

(4)炼句,尽可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各部分内容,并

将其连缀成一首诗。

把段意变成诗句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诗句当中进一步体

会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锤炼语言的能力。

①黄山胜景天造就②千古黄山几人登③今登天都

寻常事④天下奇景数黄山

⒉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明确鉴赏目标,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结果。

教师出示第一部分思考题:①这一部分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它们体现出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②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布置黄山?③作者写大自然创造了黄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各小组相互补充,共同解决: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问题。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其协作精神。在完成过程中可能小组内完成得不够准确,但经过各小组相互

补充,最后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在

这一过程中起提示、点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①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

物和摄身光。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前拥后簇、高矮参差、高风峻谷、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稀世、神奇、极罕见等,这些词体现了黄山“险”和“奇”

的特点。

②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③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3)第二部分,小组间互相提问,主要问题有:

①从古至今有哪些人曾攀登过黄山?

②作者写古人登黄山的历史有何作用?

(4)学生回答,共同完成答案:

①黄帝曾登光明顶,李白、吴翰林登莲花峰,元明清许

多旅行家曾登,但多数没有登上去。

②衬托黄山的险峻的绝景。

三、作业:

⒈小组

合作,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的图片,并配合第四部分的课文制作

成配图朗读。

⒉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训练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检查课下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介绍课下学习结果:作者在文中第四部分介绍了哪些景物。

二、授课

(一)小组协作学习,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第三部分,并按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一部分分层:第一层(1~6)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经过。(叙述)

第二层(7~8)写作者登山的感受。(抒情)

(2)小组研讨两个问题:

这一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问题能够较容易地总结出文章主旨。

①将作者一行人的登山经过和古人作比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并找出情况不同的原因。(可从课文当中划出一些描写古今登山情况的句子来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