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电子教案

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电子教案
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电子教案

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

合理应用

治疗HER-2高表达的晚期胃癌推荐选用的靶向药()

A.贝伐珠单抗

B.曲妥珠单抗

C.西妥昔单抗

D.利妥昔单抗

正确答案:B

EGFR T790M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的治疗药物()

A.吉非替尼

B.厄洛替尼

C.奥希替尼

D.拉帕替尼

正确答案:C

不能手术的晚期肾透明细胞癌推荐选用的药物()

A.吉非替尼

B.拉帕替尼

C.舒尼替尼

D.奥希替尼

正确答案:C

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推荐选用的靶向药()

A.贝伐珠单抗

B.曲妥珠单抗

C.西妥昔单抗

D.利妥昔单抗

正确答案:D

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可以应用的mTOR抑制剂()

A.依维莫司

B.克唑替尼

C.安罗替尼

D.阿来替尼

正确答案:A

c-kit阳性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推荐选用的靶向药()

A.伊马替尼

B.厄洛替尼

C.克唑替尼

D.阿来替尼

正确答案:A

具有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作用的药物()

A.克唑替尼

B.奥希替尼

C.舒尼替尼

D.阿帕替尼

正确答案:C

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A.乳腺癌

B.肺癌

C.胃癌

D.肝癌

正确答案:B

1997年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靶向抗肿瘤药()

A.西妥昔单抗

B.贝伐珠单抗

C.帕妥珠单抗

D.利妥昔单抗

正确答案:D

恶性肿瘤临床DCCK治疗手册

恶性肿瘤CIK/DCCIK临床治疗手册 肿瘤的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报道已近10年,2009年6月,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CIK细胞治疗作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卫办医政发 [2009] 84号)。结合我公司治疗数千病例的经验,总结制定本治疗规范,以方便临床使用。 一、产品知识 肿瘤生物治疗简述 长期以来,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三种传统的常规模式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治疗迅速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治疗模式。生物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异性、有效性,对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主要器官无负面影响和明显毒性,被认为是本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生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 重建的独特作用。 目前,肿瘤生物治疗主要有5 类:细胞因子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基因治疗、过继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其中,CIK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 发展应用价值的过继细胞治疗方法,而DC 细胞治疗是最具有发展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治疗方法。 CIK细胞 1、CIK基本信息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由于该细胞同时表达 CD3 +和 CD56+ 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NK 细胞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 不久前,我院肿瘤科收治了一例晚期肺癌患者。该患者历经了放疗和多程化疗后,仍然出现双肺多发转移、脑转移及全身骨转移,血三系降低,已经不能耐受放化疗。在传统的观念中,患者可能只有在不多的时日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医生建议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一月后患者脑转移灶几乎消失、肺转移病灶也大大好转,骨也不痛了,患者已如常人般生活―――这有点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 靶向治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肿瘤治疗模式。近几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过分,从事肿瘤研究的临床医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消化这些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病人,为病人带来最好的治疗。毫无疑问,靶向治疗是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最热点。所谓“靶向治疗”,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的瞄准一个靶位,这个靶位可能是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有点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精确打击。这样可以实现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只攻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非常小,使得疗效增加、副作用减少。1997年11月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美罗华用于治疗某些恶性淋巴瘤,真正揭开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大批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埃罗替尼;治疗淋巴瘤的利妥昔单抗;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伊马替尼;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治疗结肠癌、头颈部肿瘤的西妥昔单抗;治疗肝癌肾癌的索拉菲尼等

等。 分子靶向治疗带来的疗效之好,药物研究的速度之快都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也逐渐改变了之前肿瘤治疗模式,肿瘤治疗逐步进入了分子基因治疗模式时代,为临床上一批依靠现有手段束手无策的病人提供了希望。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靶向治疗药物个体治疗差异很大,相当部分患者完全无效,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其远期疗效也并不理想。而且大部分药物由国外大医药公司控制,其每月少则万元,多达十万元的昂贵费用,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此类药物的国产化,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能从中受益,延长生命。

2020-2021生物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探索(完整版)

2020-2021生物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探 索(完整版) 2018年免疫元年的开始,正式拉开了免疫治疗在各个癌种的应用的大幕。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代表了多个肿瘤治疗的进展。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的应用开始广泛,各种临床试验的结果陆续公布,特别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消化道领域公布的重磅结果,应该是彻底改变了食管和胃癌治疗的格局。但是临床试验中及真实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通过生物标志物去筛选有效人群成为免疫后时代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消化道肿瘤中常用的生物标志物,供大家思考,以带来治疗过程中的启示。 PD-L1的表达在消化道肿瘤的探索 目前PD-L1的表达在食管癌和胃癌临床试验中用于分层最为多见。在KEYNOTE系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PD-L1的表达CPS评分越高,免疫治疗的总生存(OS)获益更为明显。 比如KEYNOTE-180研究[1]是第一个帕博利珠单抗三线治疗晚期食管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在整体人群中中位OS 5.8个月,在CPS ≥10的患者中位OS更长[6.3个月(4.4~9.3个月)vs 5.4个月(3.9~6.3个月]。

二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化疗的KEYNOTE-181研究[2]中,在总体人群中的OS两组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7.1个月vs 7.1个月),但是在PD-L1 CPS≥10的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总生存达2.6个月(P<0.05),而且客观缓解率(ORR)在帕博利珠单抗组高达化疗组的3倍(21.5% vs 6.1%)。在亚洲人群及中国人群当中同样重复了相同的趋势。 所以根据KEYNOTE-181的结果,2019 NCCN指南已将帕博利珠单抗推荐为PD-L1 CPS≥10的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方案。今年ESMO报道的KEYNOTE-590研究[3]比较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总体人群中2组的OS达到了统计学差异[12.4个月vs 9.8个月,HR=0.73(0.62~0.86)],而且在CPS≥10的患者中OS获益更好,死亡风险也下降明显(13.5个月vs 9.4个月,HR=0.62,P<0.001)。同样在胃癌的临床试验KEYNOTE-059队列1中[4]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胃癌三线及后线治疗,PD-L1阳性(CPS>1)的患者无论是无进展生存(PFS)、ORR 还是OS都高于PD-L1阴性组。 虽然KEYNOTE-061研究[5]帕博利珠单抗单抗对比紫杉醇化疗没有在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发现OS有差异,但是在CPS≥10的亚组中,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相比紫杉醇可延长生存。 KEYNOTE-062研究[6]作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顺铂+5-FU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我国常见的12种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

我国常见的12种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 (1)肿块增大、不痛不痒。 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肿块不痛不痒、特别是增大较快,需要引起足够警惕。往往此现象除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乳头状瘤、脂肪瘤等之外,还有脂肪肉瘤、甲状腺癌、转移性癌的可能。 (2)慢性溃疡,久治不愈。 身体任何部位,尤其是口腔和四肢,如未受过外伤而发生久治不愈的溃疡,要特别注意,是皮肤癌、颊粘膜癌的表现。 (3)吞咽不畅、胸口闷胀。 进食时有胸骨后闷胀或有异物感时,是食管炎、贲门炎症、食道癌的可能,应及时做食道粘液脱落物检查、食道钡剂检查机纤维内镜检查。 (4)心口嘈杂、上腹饱胀。 中上腹部嘈杂或饱胀不适,或多年胃病近期发作频繁,服药无效,要及时做胃液脱落物、胃镜、钡剂等检查,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胃癌。 (5)肝区疼痛、反复发作。 经常有右上腹疼痛或原有肝炎反复发作,疼痛加剧,要检查AFP、B超、CT等,以甄别肝炎、肝硬化、囊肿、肝癌等。 (6)咳嗽痰血、胸痛发热。

咳嗽尤为干性咳嗽,经久不愈,或伴有痰中带血、发热、胸痛,尤其对40周岁以上、长期吸烟史的人,要及时就诊、排查,及早发现肺癌。 (7)鼻涕带血、鼻塞耳鸣。 清晨经常有咳出血性鼻涕或伴有单侧性鼻塞、耳鸣、头痛或伴有耳下淋巴结肿大,应检查鼻咽部位,发现鼻咽部恶性肿瘤。 (8)便带黏血,变细变形。 粪便变形、变细伴有粘液、脓血,而又经久不愈,出了考虑痔疮、痢疾、肠炎外,还要重点考虑大肠癌的可能。粪便隐血和肛门指检尤为重要。 (9)乳房肿块,乳头溢液。 一般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小叶增生、乳腺癌的病患可能。一般要求妇女在两次经期中间自查,采取触诊的方法以顺时针方向平模乳房各部,直至发现异常后及时就诊。 (10)白带增多,阴道流血。 经期外有不规则少量阴道出血,性交时出血。考虑子宫颈炎症及癌肿。 (11)无痛血尿、间歇出现。 血性尿且不觉疼痛,考虑结石、结核、炎症、癌肿可能。膀胱镜及肾盂造影可作为主要检查手段。 (12)贫血发热,淋巴结大。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凋亡的新途径,将成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 针对致病基因产物相应治疗方案大的靶向治疗思路。这种新型治疗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小,从疾病的致病机制直接切入,使缓解率提高,患者生存几率延长。 化学治疗目前还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它解决了不少病人的治疗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治疗的不良反应,在某些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大组临床研究的综合结果来给患者制定化学方案,准确性并不是特别强,会有一些患者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 靶向治疗恶性肿瘤 所谓靶向治疗是指根据肿瘤的不同的特异性位点,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地与其发生作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这 是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模式。我们国内的主要肿瘤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 均能对乳腺癌的一些靶点,比如ER/PR、HER2受体、TP/DPD酶等 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的治疗比较个性

化,效果通常令人满意。而且由于新一代药物的不断出现,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的不良反应也得到巨大改善。 靶向治疗选择性用药 靶向治疗是基于患者的基因或者受体的表达来选择性用药,最大的区别就是选择性更强,所以疗效更好,而毒性会更低。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会改变我们临床治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分子靶向药物都要基于在标准的化疗基础上或者在化疗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所以它的问世是在化疗的基础上提高疗效,而不是代替传统的化疗。 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恶性肿瘤 一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实验首次发表报告显示,精确靶向放射治疗可以治愈已有部分器官转移的恶性肿瘤。 该报告已经发表在2008年8月15日出版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在该报告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表示,靶向放射治疗可以彻底消除21%的已有5处或以下转移灶的癌症患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 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放射与细胞肿瘤学教授、该研究的领导者之一Ralph Weichselbaum博士表示,“此项实验表明,癌症患者即使

20种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方法

20 种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方法 1. 大肠癌 高危对象 1. 45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 40 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 变(便秘、腹泻等); 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3.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

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 岁。 筛查建议 1. 符合1~5 的“一般人群” 筛查:(1) 大肠癌筛查从45 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 1 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 年 1 次肠镜检查,直到75 岁;(2) 76~85 岁, 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 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3) 85 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 符合“ 有大肠癌家族史” 直系亲属筛查:(1) 1 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 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 岁)、2 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 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 岁开始) 筛查,每年 1 次FOBT 检查,每 5 年 1 次肠镜检查;(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 1 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 岁): 40 岁开始筛查,每年 1 次FOBT 检测, 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3. 符合7 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对FAP 和HNPCC 患者家族成员, 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1)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 岁以后,每1~2 年进行 1 次肠镜检查;(2) 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4. 关于筛查方法推荐:(1) FOBT 检测+ 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证据充 分;(2) 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3) 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内容参考)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摘要】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使其高选择性和非细胞毒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用于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其临床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 【关键词】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宾的应用,患者的生存获得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癌症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新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并进入临床领域,在肿瘤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使肿瘤个体化治疗前进了一大步。这些新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等[2]。本文综述针对这些靶点的几类主要分子靶向药物。 1单抗类药物: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供利用作为单克隆抗体攻击的靶点[3]。当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治疗方法利用某种生物制剂,通过载体注入局部或全身给药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选择性地对表达某种基因蛋白的癌细胞起着“对号入座”的杀灭作用,可减少正常组织与细胞的毒副作用。 1.1 曲妥珠单抗Herceptin(Trastuzumab,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1998年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与泰素联用,可作为HER-2/neu过度表达或不适合采取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单药可作为泰素、蒽环类药物及激素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三线治疗方案。无论是联合用药或是单药,均取得了明显疗效。Herceptin主要的毒副作用是输液反应和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因此,不提倡与蒽环类药物同时应用。作为第一种获准应用于临床治疗实体瘤的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可使约1/4的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生存期延长[4]。 1.2利妥昔单抗(美罗华、rituxan):人/鼠嵌合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最重要进展。对反复化疗后仍复发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研究报道,Rituximab单药作为一线治疗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效和稳定者维持治疗6个月,6周时评价有效率47%,6个月后评价总有效率为73%,其中37%为CR。无进展缓解期可达34个月,且患者极易耐受[5]。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表明Rituximab与CHOP方案联用治疗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总有效率达95%,其中CR为55%。PCR显示,此联合方案可清除bcl-2阳性细胞[6];另有研究表明,联合Rituximab和氟达拉滨,有效率可达93%,其中CR为80%,此方案同

癌症与免疫的故事

癌症与免疫的故事 文逍遥过一生 一、癌症是怎么来的? 在我们体内,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会新生出很多细胞,其中有些细胞因为各种原因在新生中发生了突变。一般突变的细胞没有什么意义,会被免疫细胞清除掉。但有一部分细胞却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变。 我们的细胞都是由寿命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会衰老死亡,然后友分类的新的细胞来代替,但我们体内的细胞分裂增长次数是有限制的,所以当细胞增殖到了一定次数后,人就会因为细胞增殖力的降低而出现衰老。这是因为细胞内端粒体和线粒体衰亡导致的,细胞每一次分类都会导致端粒体缩短,当端粒体速断到一定地步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但有一部分突变的细胞发生突变恰恰就是端粒体和线粒体,它们的突变是端粒体和线粒体不会发生衰亡,也就是说这些细胞不会死亡,会无限的分裂增殖和生长。 无限的生长,这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吗?但现实很残酷,这部分无限生长的突变细胞不发挥正常细胞的作用,而且还会侵袭和破坏正常细胞,因为它无限生长的能力,在人体内兴风作浪的作恶,直到终结人的生命。这部分突变的细胞我们叫它癌症细胞。当癌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实体瘤,体内有由癌细胞组成的实体瘤,那就是发生了癌症。

经过染色显微镜下的癌细胞 二、癌症的初期:躲避免疫细胞 在癌细胞数量很少能力很弱的时候,它会想尽办法躲避欺骗免疫细胞,防止被免疫细胞干掉。癌细胞会模仿成其他细胞的抗原(也就是正常细胞的模样),会分泌一些因子欺骗免疫细胞对它的侦查。总之,癌细胞会尽力躲避免疫细胞来换取它发展壮大的世界。既然癌细胞这么厉害,那为什么只要一部分人会得癌症,不是所有都会得癌症呢?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虽然癌细胞想办法躲避免疫细胞,但只要我们的免疫细胞功能正常,它会识破癌细胞的伪装,然后把癌细胞统统杀死。但我们某些人的免疫细胞出现缺陷,不能发现和杀死癌细胞,这让癌细胞可以安心的在体内扎下跟,逐渐成为一个可以被影像学发现的实体瘤,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10年。 三、癌症的中期:与免疫细胞对抗 经过5-10年的生长,癌细胞达到了一定数量,这时候它们再也隐藏不住了,如果不改变策略,癌细胞很可能会被免疫细胞杀死。但癌细胞是很聪明的,它们有自己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形成实体瘤与免疫细胞对抗。 癌细胞和免疫对看手段之一就是形成实体瘤,然后利用实体瘤形成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可以限制免疫细胞进入,并分泌一些因子,干扰免疫细胞。这就像古人建造城池一样,有了城池这个坚固的防线,可以用少量的兵力抵抗敌人。癌细胞也采取这个办法,用损失少量癌细胞的方法来抵御免疫细胞的几个,为癌细胞争取时间。癌细胞为什么需要争取时间,因为它要发展壮大就不能局限于局部的身体组织,必须大范围扩散增生才能达到巨大的细胞量,才能完成癌细胞的终极目的——杀死人类。所以爱惜为了发展壮大它也会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利用这个方法到身体其他的部位生长、发展、壮大。

常见恶性肿瘤

常见恶性肿瘤 [单项选择题] 1、结肠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 A.腹部肿块 B.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低热等 C.肠梗阻症状 D.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E.阵发性绞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是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其他如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是结肠癌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肠梗阻一般属结肠癌的晚期症状。 [单项选择题] 2、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 A.临床表现 B.血清学检查 C.影像学检查 D.内镜检查 E.病理学检查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 [单项选择题] 3、直肠癌切除术能否保留肛门,主要取决于()。 A.肿瘤距肛门的距离 B.肿瘤的病理类型 C.肿瘤是否已侵犯肠管周围 D.肿瘤有无远处转移 E.左半结肠的长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肠道肿瘤的根治术要求切除肿瘤及上下各一段肠管及其系膜淋巴结,因此,直肠癌根治术是否能保留肛门取决于肿瘤距肛门的距离,而非病理类型和左半结肠的长度。对于即使局部有浸润或远处有转移而无法行根治术的直肠癌,也要视肿瘤距肛门的距离,采取保留或切除肛门,或单纯造瘘等姑息性手术。

[单项选择题] 4、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根据我国对Dukes结肠癌分期法的补充,分为: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A期;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为B期;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为C期;有腹腔转移或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器官无法切除者为D期。 [单项选择题] 5、男性,60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伴纳差,乏力。体检:腹平坦,无压痛,未及肿块,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肝左叶见一直径1.5cm光团,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变,织学检查高分化腺癌,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 A.化疗 B.肝动脉插管化疗 C.胃大部切除加肝左叶切除 D.免疫治疗 E.放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例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显示,胃窦部受侵犯,在切除原发病变的同时,应连同受侵脏器一并切除。 [单项选择题] 6、肺癌常见的症状是()。 A.脓性痰 B.白色泡沫样痰 C.刺激性咳嗽和血痰 D.胸闷,气短 E.肺部干啰音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肺癌常见的症状是刺激性咳嗽和血痰。刺激性咳嗽是癌肿在较大支气管内生长引起,血痰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少量咯血。中年以上久咳不愈或出现血痰,就应提高警惕。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 近几年,癌症免疫疗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尽管这一突破性的技术给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吸引了一大批制药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但包括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癌症疫苗在内的各项技术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近期,Cell、Nature等杂志发表了多篇癌症免疫综述,共同探讨了推动免疫治疗发展的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疗法。简单说就是抽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肿瘤的特征“告诉”免疫细胞,在体外诱导出可能具有杀伤肿瘤能力的细胞,再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战斗”。此类疗法包括LAK,DC,CIK,DC-CIK,CAR-T,TCR-T,NK,CAR-N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等等。但是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大浪淘沙始到金,眼下有出色作用的是CAR-T,TCR-T这两种细胞治疗方法。 另一种是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药物。这些药物能使

癌细胞周围削弱免疫系统的信号失效,使免疫细胞不被蒙蔽,继续攻击肿瘤细胞。如抗体阻断CTLA-4以及PD-1通路,能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欺骗”,让T 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的能力。魏则西托香港朋友带回来的产生疗效的“靶向药”Keytruda正属于PD-1抗体药物,是被美国FDA批准的首个PD-1抗体药物。 本文中,盘点了近期癌症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重大突破,利用他人的T细胞抵抗癌症doi:10.1126/science.aaf228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他们证实即便一个人自己的T 细胞(一类免疫细胞)不能够识别和抵抗他们自身的肿瘤,但是其他人的T细胞可能会做到这点。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cancer neoantigens with donor-derived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这项研究证实将来自癌细胞的发生突变的DNA加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内科学的进步 ?抗肿瘤药物及支持治疗药物的发展 ?肿瘤内科治疗理念的进步 ★GCP原则的应用及循证医学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 ★专科化及规范化治疗的广泛实施 ?分子指标的发现及个体化治疗 ?抗癌药物发展历史概括 ?20世纪下半叶 以细胞毒药物为主,新的药物不断出现 ?20世纪末~21世纪 细胞毒药物的继续发展 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 免疫相关治疗及基因治疗:宫颈癌疫苗、抗PD-1单抗、抗PD-L1单抗 ?从根本上改变肿瘤治疗的模式 靶向性治疗 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 依据已知肿瘤发生中设及的异常分子和基因,设计针对这些特定分子和基因靶点的药物,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方法称为肿瘤药物的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和肿瘤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 ?理想的肿瘤靶点具有以下特点: ①是一种对恶性表型非常重要的大分子 ②在重要的器官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 ③具有生物相关性 ④能在临床标本中重复检测 ⑤与临床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 ?分子靶向药物的共同特点 ①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作用 ②临床治疗不一定需要达到剂量毒性(DLT)和最大耐受量(MTD) ③毒性作用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药物有很大区别 ④直接针对引起癌变分子机制,比传统化疗更有选择性和有效性 ⑤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常有更好的疗效 ?分子靶向药物的范畴 ①信号转导抑制剂 ②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③单克隆抗体 ④基因治疗 ⑤抗肿瘤疫苗 ?Cancer & Stem Cell Signaling ?主要分子靶向药物的分类

恶性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通过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推荐单位:教育部 推荐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项目简介: 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其内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并高效特异地导入基因干预分子药物从而抑制肿瘤转移是肿瘤靶向治疗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本项目自1999年始,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下,探讨非编码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并研究靶向性导入载体应用于导入小分子RNA 的有效性,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 1. 发现微小RNA(miRNA)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为小分子RNA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靶点。包括:首次发现let-7对乳腺癌干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新发现一批调控肿瘤细胞耐药、上皮-间质转化(EMT)、转移等特性的miRNA分子并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 2. 发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重要调控作用,相关分子节点可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特性的干预靶点。包括: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泌的趋化因子CCL18是TAM促进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键因子,首次成功鉴定了CCL18的功能性受体PITPNM3;发现TAM的选择性激活和乳腺癌细胞EMT之间相互依赖并形成正反馈环路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3. 研制靶向性基因载体用于靶向导入小分子RNA:将RNA干扰技术与单链片段抗体技术、纳米技术相结合,论证了体内靶向性导入siRNA抑制肿瘤转移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本项目20篇主要论文发表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杂志,总SCI影响因子(IF)222.2分,SCI总他引次数2756次;8篇代表性论文IF 103.6分,其中单篇最高IF 33.1 (Cell),SCI总他引次数达1279次。包括Science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期刊正面引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3篇论文SCI他引超过400次,其中发表于Cell的论文SCI他引725次,多次被Nature等杂志选为研究亮点或撰写专题评述进行报道。Cell Stem Cell发表专题评述认为我们的发现在干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的意义,揭示了miRNA作为肿瘤干细胞功能性标志物的地位。关于TAM的研究被参与提出“炎症是肿瘤重要特征”的意大利科学家、国际细胞因子协会主席Mantovani A在Cancer Cell的专门述评认为我们进一步阐明了炎症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建议CCL18可列入肿瘤治疗的潜在靶标。Cancer Cell杂志2012年出版的特刊Spotlight on China介绍了我们的研究工作。项目第一完成人14次应邀在国际肿瘤转移大会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报告,4次在国际学术大会担任大会或分会场主席。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分别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第一完成人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肿瘤免疫与抗肿瘤免疫机制 广州市从化卫生学校陆予云 肿瘤是正常机体组织细胞发生恶性变异常增生,形成的不同于起源正常组织的新生物体。研究证明,肿瘤对于正常机体组织具有异物性,肿瘤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面且,有的肿瘤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可以限制肿瘤生长,甚至最终使肿瘤消退。相反有时这种免疫应答可促进肿瘤生长。由此可见肿瘤免疫机制非常复杂,长期已来许多学者对于这种复杂的肿瘤免疫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将有关机制作以下综述: 一、概述 肿瘤与肿瘤发生 1、肿瘤的概念:机体自身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发生恶性转化,无限制增殖产生的新生物体。 2、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是常见病,全世界每年大约600万新诊断病例,每年死亡达450万之余,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二。我国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为第二大死因。 3、肿瘤病因学: 外界致癌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内环境致癌因素: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及性格等。大约80%恶性肿瘤发生都与外因有关。但是,外源性致癌物的影响是通过机体内因而起作用。 4、肿瘤发生: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肿瘤学的研究认为“肿瘤发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各种致癌物质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异或表达发生异常”。两种假说:基因或染色体变异学说(hypothesis of gene or chromosome alteration):认为基因或染色体畸变是正常细胞转化成恶性细胞的基本原因。基因活化或渐成学说:认为肿瘤发生并不一定要基因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细胞在微环境中可转变为肿瘤细胞。不过,从肿瘤发生上说,遗传物质的变异是主导机制。肿瘤发生经历:正常细胞--→癌前病变--→原位癌--→局限性癌--→侵袭性癌--→转移癌。 (二)瘤基因与肿瘤抗原 1、癌基因(oncogen):指一类引起癌变的基因。异常激活和表达能使正常细胞发生异常转化,变成恶性细胞。

常见恶性肿瘤分期表n

UICC的胃癌TNM分期 胃癌TNM分期 原发肿瘤T Tis 局限于粘膜层未累及粘膜固有层 T1 侵润粘膜或粘膜下层 T2 侵润肌层或浆膜下 T3 穿透浆膜层 T4 侵及邻近结构,或腔内扩展到食管十二指肠 区域淋巴结N N0 无淋巴结转移 N1 1--6个淋巴结转移 N2 7--15个淋巴结转移N3 16个及以上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胰后淋巴结、肠系膜 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1N1M0 T2N0M0 Ⅱ期T3N0M0 T2N1M0 T1N2M0 Ⅲa期T4N0M0 T3N1M0 T2N2M0 Ⅲb期T3N2M0 Ⅳ期T1-3N3M0 T4N1-3M0 TNM1 AJCC肝癌TNM分期 TNM描述 T1单个,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T2单个,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单个,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无血管侵犯T3单个,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多个,限于一叶,直径>2cm,有或无血管侵犯T4多个,侵犯一叶以上 肿瘤侵犯主要门脉或肝静脉分支 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AJCC的肝癌TNM分期 分期T N M ⅠT1 N0 M0 ⅡT2 N0 M0 ⅢT1 N1 M0 T2 N1 M0 T3 N n M0 Ⅳa T4 N n M0 Ⅳb T n N n M1 UICC的胆囊癌TNM分期 TNM描述 T0无肿瘤病理学依据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治疗43例病例分析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治疗43例病例分析 目的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首诊正确率及规范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43例妇科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中康复32例。结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如能早期进行诊断,手术选择适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大多数患者均能恢复健康。 标签:妇科;恶性肿瘤;临床;治疗 近年来,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疗效得到较大改善。部分妇科恶性肿瘤经规范诊断、治疗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40%~90%。这与准确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密切相关。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对43例妇科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了介入技术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3例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1~67岁。卵巢癌20例:Ⅲ期12例,Ⅳ期4例,复发癌4例;子宫内膜癌7例:Ⅱ期2例,Ⅲ期4例,Ⅳ期1例;子宫颈癌16例:Ⅱb期8例,Ⅲa期1例,Ⅲb期7例。 1.2 介入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进行股动脉穿刺,插入5.0~6.0 F的Cobra 导管,其先端置于腹主动脉下端进行造影,观察血管走行、病变部位及供血情况,然后将导管置入对侧髂内动脉至子宫动脉,双侧同法留置导管,再次造影,固定后送回病房灌注。 1.3 化疗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鳞癌取“BVMP”方案(BLM16 mg,VCR 2 mg,MMC 10 mg,CDDP 75~100 mg),腺癌取“VPC”方案(VCR 2 mg,CDDP 75~100 mg,CTX 400 mg),应用输液泵控制灌注。CDDP需灌注5~7 h,5-Fu需灌注12~14 h,其他药物可快速灌注,最后返回导管室,根据情况用碘油或明胶海绵栓塞,拔管术毕。对于鳞癌及腺癌于拔管后继续静脉化疗及输液4 d,鳞癌每日给BLM 8 mg,腺癌每日给CTX 300 mg。疗程间隔为3周。疗效判定标准按WHO实体癌治疗标准观察疗效[1]。 1.4 诊断依据以手术标本和诊刮组织的病理结果为依据,辅以B超、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 结果 本组病例在介入治疗后10 d复查,发现宫体变小、瘤体缩小、宫旁组织变软。应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的子宫癌瘤大小及血流动力学进行复查:PR 27例,SD 12例,PD 4例。均在介入治疗后2~3周实施手术切除。患者均完成既定手

免疫学治疗肿瘤的利弊

免疫学治疗肿瘤的利弊 免疫治疗系统是针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差,肿瘤免疫低效、多变的复杂性,利用多物理治疗因子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与免疫相关的神经、血液、内分泌、经络等系统的免疫调控点,对机体实行群体水平免疫调节和免疫网络调控,调动机体自身力量,增进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强化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功能,实现免疫康复。适用于肿瘤病人放、化疗前后回升白细胞,恢复免疫力。免疫疗法只能清除少量的,播散的肿瘤细胞,对于晚期的实体肿瘤疗效有限。故常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疗法与手术、化疗、放疗等常规疗法联合应用。先用常规疗法清扫大量的肿瘤细胞后,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存的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免疫方法,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当临床应用时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临床治疗的效果尚需进一步提高。 利: 1、安全性:利用免疫活性细胞回输,给患者输注由各种细胞因子或特异性抗原活化的免疫细胞,刺激患者机体诱导产生特定的有更高的作用力的细胞。例如细胞因子诱导的CIK 细胞可以杀伤多种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杀瘤谱广,增殖速度快,细胞毒性强,应用于临床治疗进展期癌症患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并延长了患者的带瘤生存期。使用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目前已在我国上市的有分子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赫赛汀)、西妥昔单抗(爱必妥)等。由于肿瘤细胞免疫治疗采用是自身免疫细胞,在体外通过用细胞因子和相关单克隆抗体在无血清培养基或用自身血浆中加入培养基内培养,因此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细胞在输注前经过3-4次用无菌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可以避免因异种抗原产生的过敏反应,细胞在回输前经过细菌、真菌和内毒素检测,通过显微镜检查以及革兰氏染色,可避免细菌污染的漏检。除少数产生轻度发热和感冒症状外(通常是由于加入细胞液中的IL-2所致),病人能够充分耐受,未出现过严重毒副作用。从我们观察和国外报道表明,病人治疗后感觉体力增强、食欲改善、睡眠好,不易感冒,在治疗期间体重多数增加,卡氏积分比明显增加,与化疗相比病人更易接受。。 3、应用肿瘤疫苗,用生物学方式诱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杀伤肿瘤细胞,例如DC疫苗。选用高质量的DC作为疫苗制备载体,同时DC自身具有天然免疫佐剂作用,高效抗原负载系统。完整肿瘤细胞负载DC,能同时诱导激活针对肿瘤细胞表达的多种肿瘤抗原的T细胞克隆(CD8+T与CD4+T),从而降低了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可能性;产生免疫记忆,可防治肿瘤的复发与转发与转移,延长生命;另外充分考虑肿瘤患者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肿瘤患者的肿瘤抗原库,设计肿瘤个体特异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4、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疗效,在肿瘤放疗和化疗间歇期进行免疫治疗,有助于使患者更能耐受放疗和化疗的毒副反应,并增强抗御肿瘤的能力,提高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减少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手术后进行免疫治疗,可显著增强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清除术后机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及微转移灶),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的机率。 5、免疫治疗是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白血病等一些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的特殊类型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6、改善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常见10大恶性肿瘤是些

常见的10大恶性肿瘤是哪些 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报告,全球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按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肺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口腔癌、肝癌、宫颈癌、食管癌、淋巴癌、前列腺癌。 造成我国人死亡的10种主要恶性肿瘤依次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直结肠肛门癌、白血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膀胱癌等。 全世界以肺癌、乳腺癌增加最为明显,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呈上升趋势,宫颈癌大幅度下降,食管癌有所下降。 中国十大恶性肿瘤是哪些? 我国常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十大肿瘤。其中以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最为多见,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沧80% 2006中国十大恶性肿瘤排行榜 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为130 . 3 —305.4/10万人,女性为39 . 5-248 . 7 /10万人。 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肿瘤(占86 %)分别为肺癌、胃癌、肝癌、结/ 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瘤、脑肿瘤; 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肿瘤(占82 %)分别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食管癌、子宫癌、脑肿瘤。 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均为肺癌。 肺癌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亦称支气管癌。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男性癌瘤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多年吸纸烟每日40支以上者,肺鳞癌和未分化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因此应该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列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的第二位,近年 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26 万人,其中我国占42-45% 。我国的每年约23 万人死于肝癌,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1,2】。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3] 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发现后多属于中晚期,仅10% 患者可行手术切除,其术后五年累积复发率亦达到60%[4] 。因此,包括早期肝癌的治疗已由单一手术方式转变为综合治疗模式,即多种治疗模式序贯联合应用。在肝癌治疗模式中,微创介入 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并己由传统的肿瘤介入放射学发展为B超、MRI, CT, DSA, PET、内镜及腔 镜引导的微创治疗,如超声聚焦刀消融、氢氦刀消融、射频消融、化学消融(无水酒精、乙酸等)和生物治疗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5. 6] 。从其途径上可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其原理上则分为化学性与物理性等两大类,方法繁多。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最大限度地减 灭肿瘤负荷和保留正常肝功能提供了可能,但由于肝癌易转移和复发特性,任何单一治疗手段均不满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肝癌的微创治 疗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并在肝癌整体治疗的模式和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7,8] 微创治疗创伤小,优势明显,疗效满意,不仅是

肝癌治疗重要的方法补充,而且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治疗环节。 目前针对肝癌患者治疗模式,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和成熟的是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 ,TACE) 联合经皮肝肿瘤消融术(Percutaneous ablations of tumor, PAT) ,但二者均有其本身局限性[5] a TACE 原理是通过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 脉,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内进行栓塞,使之在癌灶中长期存留,缓慢释放,同时阻断肿瘤血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