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2017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单元长度的单位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数的加减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的加减法只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2017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题

小学数学一年期中考试试卷 一、我会看图写数。 ()()() ()()() 二、我会数图,我会画。 三、我会算。 5 + 1 = 3 + 2 = 4 + 1 = 2 + 7 = 6 + 2 = 4 + 3 = 3 + 6 = 8 + 1= 9 - 3 = 8 - 2 = 7 - 1 = 8 - 7 =

四、填一填。 1、按顺序填数。 ( ) 1 ( ) 3 ( ) 5 ( ) ( ) ( ) 8 ( ) 6 ( ) 2、 一共有( )个图形,其中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体有( )个。球的左边有( )个图形,球的右边有( )个图形。 五、我会比较。(在○里填上“>”“<”或“=”) 六、比一比,画一画。 1、多的画√,少的画○。 2、长的画√,短的画○。

3、高的画√,矮的画○。 七、根据下面的3个数字列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2 3 5 -=-= 八、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计算。 1、 2、 -

九、数数下列图形各有多少个小方块? ( )个( )个( )个 十、解决问题。 1、 6可以怎么分? ( )和( )、( )和( )、( )和( )、 ( )和( )、( )和( )。 2、 小红左边有( ) 人,小红右边有()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人?

4、把2、8、0、6、3、 5、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写一写。( )( )( )( )( )( ) 6、数数下列图形各有多少个小方块? 七、看图列式计算。(12分) 1、 ( )___( ) = ( ) 2、

( )___( ) = ( ) 3、 ( )___( ) = ( ) 4、 ( )___( ) = ( )

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

最新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新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2017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集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十一) 班级姓名得分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0分) 7+1= 6-1= 9-3= 3+4= 1+2= 5-5= 1+7= 9-5= 8-4= 2+2= 6-4= 3+3= 1+3= 3+5= 2+3= 0+9= 3-1= 8-0= 6+0= 7-6= 二、填空。(30分) 1、在○里填上“+”或“—”。(6分) 5○1=6 9○9=0 7○2=9 4○3=1 5○3=2 0○5=5 2、在○里填上“>”“<”或“=”。(6分) 8○7 9○10 3+1○3-1 9○6 2○5 2+5○8-1 3、填上合适的数。(8分) 2 5 □ ∧∧∧ □□3□ 5 2 89 10 ∧∧∧ 3□ 1 □□□ 5 0 7 2 9 10

4、(10分) (1)上面一共有()个数字,最大的是(),最小的是()。(2)我还能给它们排排队呢。 ()>()>()>()>()>()>()三、接着画一画,填一填。(6分) (1)3+□=7 (2)4+□=8 四、涂一涂。(3分) 把左边9只小象圈起来,给从左数第10只小象涂上颜色。 五、他们说的话对吗?对的打“√”,错的打“×”。(8分) ()() ()() 六、数一数。(11分) 1 是长方 形。 比8大1的数是7。 6+2=95<6 4>7

七、看图列式计算。(22分前面4小题各3分,最后1题10分) □○□=□(只)□○□=□(枝)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三)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十二)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年级:一年级 科目:数学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填一填。(每空⒈5分,共30分) 1、划一划。(划去多余的o) 4 7 5 8 6 9 oooo oo oooo oooo oo oooo oooo oo oooo oooo oo oooo oooo oo oooo oooo oo oooo 2、 ①、从左数, 排在第( ); 排在第( )。 ②、从右数,( )排在第4;( )排在第6。 3、 4、什么也没有用( )表示。 5、画 3: 。 画 比 2个: 。 6、在Ο里填上“>”“<”或“=”。 5 9 4

2016-2017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60分钟) 一、算一算。 6+5 二、填一填。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 2、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都是1的数是(); 4、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5、一个数,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 6、看图写数: ()()( ) () 7、2个十组成的数是()。它前面的一个数是()。 8、数一数。 ①一共有()个图形。从右数起,排第()。 ②左边有()个图形。 ③把右边的3个圈起来。 9、按规律填数: 10、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三、在○里填上“>”、“<”或“=”。 15○6+8 9○13 19-6○15 14○7+7 11+2○16 17-5○12+5 四、按照要求做题。 1、画,比多3个。 2、画□,比少2个。 3、把同类的圈起来。 17 14 个 位 十 位 5+2= 8-4= 9-6= 7+8= 5+3+3= 13-2+6= 8+4= 2+7= 5-4= 7+6= 12-2-6= 7+3+8= 6+9= 12-2= 7+7= 15-4= 19-4+2= 9+9-5=

4、数一数,填一填。 五、写出下面各钟面上的时间。 六、看图列式计算。 七、解决问题。 1、 原来有7 只猴子,又跑来了6只,现在有多少只猴子? 2、 同学们要种17棵树,已经种了10棵, 还要种多少棵? 3 、同学们在马路两边各插了8面小旗,一共插了多少面? 4 、一本故事书,我昨天看了 5页, 今天看了6页,两天看了多少页? = (只) ?个 = 18粒 = = (页) = (面) = (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

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

2017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集(1)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十七) (50分钟)成绩 一、算一算。(24分) 8-3= 2+5= 3-1= 5-5= 7+1= 6-5= 8-6= 3+2= 9-2= 4+4= 1+4= 9-0= 4+5= 6+2= 4-3= 0+4= 9-8= 6-3= 3-2= 5+3= 4+()=8 6-()=1 ()-2=7 3+5<() 二、填一填。(22分,4+6+4+3+2+3) 1、按顺序填数。 1 3 5 8 6 2、 一共有()个图形,其中长方体有()个,正方体有()个,圆柱体有()个。球的左边有()个图形,球的右边有()个图形。 3、 从左边数起,鞋店是第()家。从右边数起,商店是第()家。菜场在肉店的()边,在鞋店的()边。 4、把2、8、0、6、3、 5、9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写一写。 5、图中正方形有()个,三角形有()个。 6、数数下列图形各有多少个小方块?

()个()个()个 三、比一比。(8分) 1、在长的后面画“√”。 2 、在矮的下面画“ ” 3、装水最多的画“√”,装水最少的画“×”。 四、在里填数,使两边的得数相等。(8分) 五、分一分,把同类的连起来。(6分) 六、找一找。(8分) 七、看图列式计算。(12分) 长方形有()个, 正方形有()个, 三角形有()个, 圆有()个。

1、 2、 3、 八、解决问题。(12分) 1、 2、 小红左边有人,小红右边有4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人?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十八) 1、数一数,一共有( )只小猫.从左边起,小黑猫排第( ),在第6只小猫上打“√”. ?只 = = 9只 = ?只 可以怎么分? 6 5 1 2、 = 4、

2020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 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 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教学设计(实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

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加法算:2+2+2=6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 100堆,求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主备课人:副备课人: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 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 教学难点 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师生活动补充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课题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 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课桌有5扎那么长,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扎 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课桌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课桌的长,但是大人和小孩的手指的长 度不一样长,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课桌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 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 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 的长度就是1厘米。 - 1 -

2017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7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 汇报。 1.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 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 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 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 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个数是5的有…… 高楼、 个数是6的有…… 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 小鸟、 个数是8的有…… 小树 个数是9的有…… 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 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2017年秋季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1、想一想,连一连: 2、找规律,接着画,画满10个。 △○△○ □△○□△○ 3、(1)最短的画“√”,最长的画“○”。(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4、○○○○○○ △△△△△△△△△ 5、填一填: (1)在8、4、7、1、2、3、10中,把大于3的数写在下面。 (2)在5、9、4、2、1、6、8、中,把小于6的数写在下面。 6、在4、6、2、0、1、5、8中,一共有()个数,最大的数是(), △比○多( ),( )○( ) ○比△少( ),( )○( )

最小的数是 ( ) , 左边起第3 个数是(),右边起第2个数是()。 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一排: 7、请你填上合适的数。 5>()()<8 ()>7 2<() 9<() 1>()()<()()=()8、用上、下、左、右填空。 9、看图填空: (1)第1盆开4朵,第4盆开( )朵花, (2)开3朵花的是第( )盆,它左面一盆开了( )朵,它右面一盆开了( )朵。 10、数一数,涂一涂: 一共有()只苹果。从左起涂第3个,从右起涂3个。 11、 在第()层第()间 在第()层第()间 在第()层第()间 在第()层第()间 1 2 3 1、小熊猫在小猴的( )面。 2、小鱼在布娃娃的( )面。 3 小马在熊猫的( )面。 4、小兔在熊猫的( )面。 5、小猴的( )面是小狗。 6、小猫的( )面是小鱼。

一年级数学单元练习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看图写数 二、看数画出缺少的珠子 三、按要求排顺序 1.把6、5、7、9、10、8从大到小排列。 2.把0、4、6、8、5、10、7从小到大排列。 四、在○里填上“>”、“<”或“=”。 3○5 7○9 10○8 6○5 2○8 8 4 10 9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