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腔传统剧《三滴血》的艺术特色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众所周知,戏剧的表演重要的是在表达剧中人物心理以及表现人物形象,对于演员来说,对于某个剧目的剧情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容易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心理特征;作为戏迷,若对剧情有所了解,才会更好的欣赏戏曲。
才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对剧情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这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大量常见秦腔剧目剧情,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欣赏戏曲,提高欣赏水平,现在分别一一贴出来,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支持,谢谢!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百年《三滴血》

2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8月上旬刊《三滴血》是范紫东先生的佳作,写于1918年,距今已一百年了。
当初范先生写这个戏时,虽然受到《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滴血认亲”的启示,但更多地则是融入了他耳闻目睹的官场种种弊端,编织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断案者迂腐可笑的故事,借以警示世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积极意义。
范先生是大手笔,借鉴明清传奇的艺术手段,《三滴血》结构宏大,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复杂乃至于有点离奇,富于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一百年来,一个秦腔剧团能为世人所推崇者,一个是它的优秀剧目,一个是优秀演员。
一百年间,演员随时光流逝者众,惟有这优秀的剧目,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依然活跃在当今的秦腔舞台上。
在观众十分熟悉的易俗社大戏中,《三滴血》应是流传久远、影响至今的当红第一剧目。
文丨苏育生百年《三滴血》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最早担纲演出《三滴血》的,是易俗社早期培养的一批演员,即以刘箴俗为代表的演出群体,包括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刘毓中等。
上世纪20年代初,易俗社赴汉口演出一年半之久,其中《三滴血》就是常演的剧目之一。
开始,由于语言的隔阂,当地观众观看演出并不踊跃,后来易俗社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出版《易俗日报》,介绍易俗社的剧目内容、演员阵容,摘登主要唱词,逐渐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使他们能周恩来接见易俗社《三滴血》剧组演员独家调查丨Exclusive InvestigationE3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8月上旬刊看懂秦腔,爱看秦腔。
当地媒体力推《三滴血》中晋信书的扮演者、易俗社丑角演员苏牖民,说他“浑身均是戏”,有时并不开口,却令观众捧腹大笑。
而以擅演双生双旦的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在这个戏中分别扮演李晚春、贾莲香和周天佑,表演生动,配合默契,以致有文章说,三人缺一不可,如“二刘一沈去一,而差千丈矣”。
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

作者: 李有军[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49-5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易俗社;《三滴血》;经典化;剧本改编;媒介传播
摘要:易俗社范紫东先生秦腔剧作《三滴血》历经百年演绎,至今依然占据秦腔舞台中心。
囿于民国与新中国迥异的时代语境,《三滴血》剧本建国后被集体性改编。
全剧讽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旨归契合了延安文艺以来国家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批判。
《三滴血》精妙的戏剧构思,颇具世俗审美的舞台艺术趣味和彰显华夏民族审美精神的文化品格,赓续了传统戏曲的经典化路径。
戏曲电影《三滴血》全国公映与掌握文化领导权中共高层推进的三大秦班“十三省巡演”,更在戏曲媒介传播维度促推了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
从观众审美需求角度透析秦腔艺术

“ J 不 同 ,便风 俗 区别 ,风俗 区 别 ,便 戏 剧 存 异 ;普 天 之 下 人 不 山 I f 同 貌 ,剧 不 同 腔 ;京 、豫 、晋 、越 、黄 梅 、二 簧 、 四』f 腔 ,几 十 种 品 I 高 类 ;或 问 :历 史 最 悠 久 者 , 文 武 最 正 经 者 ,是 非 最 汹 汹 者 , 日: 秦 腔
艺术 之 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 13.
从 观 众审 美需 求 角 度 透 析 秦 腔 艺 术
杨
摘
敏
( 北 民族 大 学 文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0 3 ) 西 3 00
要 :作 为 中 国 古典 民族 E N 的 审 美 文化 形 态之 一 的秦 腔 ,在 商 品 经 济 日益 发 达 的 今 天 , 面对 着 种 种 现 代 娱 乐文 化 的 冲 击 曾 经 的光 , 芒 显 然 已失 色不 少 。 为 此 ,我 们 不 得 不 考 虑 秦 腔 改革 创 新 。本 文就 从 秦 腔 赖 以 生存 的观 众 入 手 ,从 保 留 传 统 的通 俗 化 路 线 、增 强 剧 本 的 文 学 色彩 和 走 雅 俗 共 赏之 路 三 部 分 对 其 改 革 和 发 展 进 行 一 些 浅略 的分 析 。
少 人 志 士从 各个 角 度做 过 深入 的 探 究 。 本 文 就 从 秦 腔 赖 以生 存 的 观 众 人手 ,对 其 发 展 进 行 一 些 浅 略 的分 析 。
圆 !“ 中 写 县 令 之 颟 顶 ,刚 愎 白用 ,诙 谐 尽 致 ”,是 一 个 塑 造 得 很 成 功 剧 的人 物 。滴 血 认 亲 的 故 事 安 排 ,一 波 三 折 , “ 离 合 悲 欢 , 曲尽 其 妙 , 其 如情如理 ,自然天籁 ;正如水 到渠成 ,绝 不见 斧凿之痕 。 ”特 别值得提 及的是 ,对这个戏 “ 能警人复足以动人 ,是文学亦是科学” 的评价。就 是说 ,这个戏既是文艺作品 ,取得 了能够动人心弦 的艺术 效果 ;然而宣 扬 的 又 是 科 学 ,反 对 滴 血 认 亲 之 类 封 建 迷 信 ,还 能 起 到 警 示 世 人 的 社 会 作 用 。 情 节 上 的 一 波 三 折 ,结 构 上 的起 、承 、转 、合 。在 这 里 你 很 难 说 清观众或读者足被环环 紧扣 的情 节所 吸引而对 人物 命运 产生 了极 大兴 趣 ,还 是 由于 对 人 物 命 运 的 密 切 关 注 而 沉 浸 于 情 节 之 中 。作 者 正 是 通 过 这 些 丰 富 的 情 节 ,把 自 己的 理 想 追 求 、情 感 爱 憎 传 达 给 观 众 ,并 运 用 这 些 情 节 ,塑 造 出 各 种 典 型 人 物 形 象 吸 引 观 众 。 此外 ,观看传统秦腔剧 目,人物性格也可以丰富多彩 ,剧情 线索可 以各有布局 ,但 悲情喜趣相互交融与交错的情感结构 ,则必须清 晰而突 出。这种悲喜交错的情感结构 ,也构成秦腔文学的一种审美特 色 ,为人 们获得秦腔艺术的观赏快感提供了重要的铺垫。例如在戏 曲中表 现出来 的 大 团 圆式 的结 局 和 曲 中 人 物 悲 喜 交 集 的 生 活 状 况 及 复 杂 心 理 。 大 团 圆 是 戏 曲 剧作 一 向 采 用 的 结 尾 方 式 。 在 展 示 一 个 充 满 悲 情 离 绪 的故事时 ,都要 最后归结到大团圆的结尾 ,构成悲 、离 的情感 向欢 、合 情 感 的 归 结 与收 束 。 比 如 现 存 的 经 典 曲 I 《 滴 血 》, 当 剧 中 主 人 公 经 1 : 三 历 了严 重 的 人生 苦 难 并 遭 受 亲人 的 背 叛 和 官 府 的欺 诈 之 后 ,在 剧 情 收 尾 处 由 掌握 着 相应 权 力 的 贵 人 乃 至 亲 人 出 面来 主 持公 正 ,给 予 受 冤 者 、受 害者一个道 义上 的昭雪 ,或者生活处境 上的补偿。这种大 团圆结 局 ,可 以让全剧所 承载 的情感成 分,不 论前面经历 了多少 悲苦离散的折磨 ,结 尾处 总是归 于欢喜 、收 于和合 ,完成 于一种美好 的境 遇之 巾。众多传统 剧 目中 ,大 部 分 是 继 承 了 这种 大 团 圆 式 情 感 结 构 的 。 这 遵 循 于 传 统哲 学 中 “ 反相 成 ”思 想 ,早 在 中国哲 学源 头之 一 《 相 道德 经》 中就有 所提 及 。 总 之 ,剧 本 对 于推 进 戏 曲发 展 十 分 重 要 , 而剧 本 离开 人 物 和 情 节 特 别 是 中 国老 百 姓 的审 美 习惯 ,一 切 努 力 就 会 打 折 扣 , 甚 至 徒 劳 。虽 然 中 国整 个 戏 曲 的主 导 观 念 是 “ 词 之 设 ,专 为 登 场 ” 但 也 并 非 绝 对 排斥 剧 填 本文学 的独立观赏 的价值 。深远 丰厚 的文学性却仍是许 多至今流传 的优 秀名剧的基本属性 。直到 目前 ,秦腔史上让人们所津津乐道 的还是那些 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是作 品。 丰富 内容 ,升华 主旨——雅俗共赏是关键 戏与其他文学之不 同,小说 ,是对读者 ;戏 ,是 对观众。是在于 叫 人看—— 叫观众看 。秦腔受众原本就是一个庞 大的群体 ,有人将 其按喜 爱和观看的程度分为 :熟悉并喜爱戏 曲的精英受众 ;对戏 曲兴趣 一般的 普 通 受 众 ;可 看 可 不 看 的 随 机 受 众 。并 探 寻 了其 内部 存 在 的 明 显 的 个 性 与共性的差异。戏曲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以后 ,理论上 由于大 众传播 无 远 弗届 的 特 点 ,在 以 上 三 者 的 基 础 上 ,戏 曲 的 受 众 无 论 是 数 量 还 是 范 围 都 得 到 了 巨 大 的 发 展 。 由于 生 活 环 境 、教 育 程 度 、心 理 素 质 、文 化 修 养 、欣 赏 水 平 等 的 差 别 ,他 们 对 戏 曲 欣 赏 的 层 次 也 各 不 相 同 。 另 外 , 由 于 在 大 众 传 播 时 代 多 种 现 代 传 播 媒 介 与 古 老 的 戏 曲 文 化 不 同程 度 上 的 结
论秦腔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 艺术教育论秦腔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朱晓雯/文秦腔自明清时期兴起,在中华大地上流传至今,有着地域性强、传播力广、教化力高的显著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秦腔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兴起于陕北、甘肃地区一带,以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郁的独特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秦腔戏曲艺术历经千百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秦腔文化,是地域性极强的文化样本,对于西部地区人民起着精神慰藉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秦腔文化因其独特的功能、地位以及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独到的价值,为思政工作开辟新思路。
1 强化秦腔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必要性从世界视阈来看,秦腔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也是彰显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文化名片。
以秦腔为媒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文艺元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营造艺术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初步尝试,也更加彰显出秦腔文化“高台教化”的重要功能。
1.1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道德领域虽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一些领域不乏存在道德失范现象,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仍是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大着力点。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握规律、积极创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1]”秦腔剧目中的生活元素和地方特色唱腔可作为推动西北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驱动力,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德育和美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因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殊途同归。
1.2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
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把握当下文化发展态势的同时,还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秦腔《三滴血》经典化略论

Exclusive Investigation丨独家调查 E
文,另一方面也能说明该剧本的变革是伴随着剧作主题诉 求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
1950年易俗社演出该剧时冠名《新三滴血》,系由范 紫东先生对剧本做了修正,并定义其为“荒谬戏曲”,这 是《三滴血》的首次改编。但由于缺乏资料可查,具体改 动内容不得而知。透过剧本的修改,可以管窥《三滴血》 主题从民国年间的“破习俗之迷信并戒淫荡”已经改变为 建国后的“荒谬戏曲”。
44 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8月上旬刊
《易俗社日报》
曲的整体审美趣味滋生改变,最典型就是中国戏曲史“花 雅之争”。范紫东于民国七年(1918年)新编的秦腔剧作 《三滴血》,经过以陈雨农为首的教练二度创作,于1918 年搬上了秦腔舞台。此后《三滴血》便长期占据秦腔舞台 中心。剧本精妙的戏剧性构思,迥异传统秦腔审美的婉约 唱腔,颇具世俗生活的主题叙事,高度抒情的经典音乐设 计等,构成了秦腔《三滴血》的经典化。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

秦腔剧目情节分享众所周知,戏剧的表演重要的是在表达剧中人物心理以及表现人物形象,对于演员来说,对于某个剧目的剧情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容易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心理特征;作为戏迷,若对剧情有所了解,才会更好的欣赏戏曲。
才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
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对剧情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这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了大量常见秦腔剧目剧情,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欣赏戏曲,提高欣赏水平,现在分别一一贴出来,与大家分享,望各位支持,谢谢!1、《火焰驹》剧情介绍:《火焰驹》又名《卖水记》,秦腔传统名剧,原为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创作之碗碗腔剧本。
宋时,番邦北狄王造反,李彦荣奉命挂帅出征。
朝中奸臣王强与兵部尚书李绶(李彦荣之父)不和,诬告李彦荣投敌,朝廷遂将李绶下入天牢,李家被满门抄封,家人被赶出京城。
李绶次子彦贵危难之中向居住在苏州的岳父黄璋求援,黄璋却冷目相向,悔婚退亲。
彦贵在无奈之中,靠沿街卖水度日,侍奉老母。
一日,彦贵卖水被未婚妻黄桂英之丫环芸香看见,芸香引其与桂英相会,并约好夜晚在花园赠金。
岂料三人举动被家人王良发现,王将此事密告黄璋,黄璋命王良杀死芸香,栽赃于彦贵,预知彦贵于死地。
苏州知府受贿,将彦贵判处死刑,秋后待决。
李家连遭危难之事被贩马义士艾谦知晓,艾谦乘火焰驹日夜兼程,入番报信。
彦荣领兵归劫杀场,救出彦贵,合家团圆。
此剧流传久远,版本甚多,现除演出本戏外,其中《卖水》、《打路》、《祭桩》、等折戏亦经常单独演出,《表华》、《赏景》更是脍炙人口的驰名唱段。
1958年此剧被长影拍成首部秦腔彩色影片之后,影响更大。
2、《狸猫换太子》剧情介绍:《狸猫换太子》又名《铡郭槐》、《打黄袍》、《火化冷宫》,秦腔传统剧。
宋真宗时,刘妃为了争宠夺位,暗与太监郭槐定下“狸猫换太子”之计,于李妃产子之时,诬陷李妃“产下妖物,玷辱宫闱”。
真宗听信谗言,将李妃囚禁冷宫。
刘妃又命寇珠将太子抛入金水桥下溺死,寇珠不忍,与太监陈琳商定救太子之策,逢刘妃、郭槐查宫,多亏寇珠机智,巧送太子出宫,交八贤王抚养。
戏曲传承的璀璨绽放——评青春版《三滴血》

新西部 NEW WEST 2018年8月上旬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最近,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倾情打造、着力推出的秦腔大戏——青春版《三滴血》,正是贯彻、践行这项传承发展工程的鲜活产物。
青春版《三滴血》的闪亮登场、成功演绎,为西安秦腔天地描摹出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青春版的定位,让秦腔这样一门来自古老的艺术、让一部百年经典剧作更具活力回归大众眼前。
由演员的年轻化带动秦腔观众的年轻化,催动舞台上的秦腔越唱越响亮。
青春版秦腔加上青年观众,使秦腔艺术更加洋溢青春气息,充盈青春活力。
青春版《三滴血》驰骋舞台、唱红氍毹,能动地给经典传统输入了更多的青春情愫与时代激情,很好地实践了一次在新时代的艺术传承和青春赓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的喝彩与点赞。
一传承是戏曲经典常演常新的一种保障。
这种艺术传帮带之特有形式,也是优秀剧目传承、青年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途径。
无论是剧种的代表性院团,还是经典剧目的表演者们,无不需要将剧种的经典代表作在艺术(技术)层面上不断地予以完好传承。
同时,好的剧作对人才培养、剧种建设、院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百年历史长河而不衰。
秦腔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现在的盛况大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那一代代前辈艺术家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艺术传承。
回眸上世纪前叶民国文化传承也好,文化创新亦罢,都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
实施经典名剧传承工程,无疑是中国戏曲传承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人间要好戏。
要新创作的好戏,也要优秀剧目精彩传承的好戏。
从这个角度讲,青春版《三滴血》的成功传承、璀璨绽放,更有一番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 ”的愚昧性 ,从某 种程度上对 古代 “ 死读 书、读死书 ”的迂腐 书
生进行 了讽刺 ,为后世读者敲醒警钟 。 范紫东先生 喜欢 写感人 的故事 ,将一个 故事写得让 人捧腹大笑 并 不难 ,难 的就 是让人动情 ,范紫 东先 生秉承 自己编戏 的策略 ,将
故 事 写 实 , 以真 情 撼 动 人 心 , 可 歌 可 泣 , 沁 人 心 脾 。 而 在 创 作 《 三 滴 血 》 的 过 程 中 , 作 者 为 求 真 实 , 曾亲 自于 不 同季 节 做 过 滴 血 的 实
故事 中那个 昏庸 的书呆子官吏被作者取名作 “ 晋 信书”, 且不说 古人是 否真的有 叫这 个名字 的吧,只是谐音 “ 尽信书 ”便 可让人联
想到古代迂 腐不开窍 的书呆子 。这样 一个人却 成 了断人生 死罪否 的
关乎人 民性 命的官吏 ,而故事大 致讲 的便是晋 信书将三个 不同 的案 子都用 了 “ 滴血认 亲”这一 古书上有记载且 并未得到广 泛认可 的断 案传说进 行 了判 断,结果造成 了冤假错案 ,导致 了几个 家庭的接连
:
1 苑
浅 析 秦 腔 传 统 剧 三 滴 血 的艺 术 特 色
张 吟 桐
( 长江 师范学院,重庆 4 0 8 1 0 0 )
摘 要: 谈 起秦腔传统剧 ,我们知道 《 三 滴血》是是著名 剧作 家范紫东的传世之作 ,剧本是从清代纪 晓岚的 《 阅微堂
笔记》 中得 到的灵感 。原作之 中只是 由一个传 说构筑 了一个 片段式的故事 ,并没有详尽 的细 节,只有大致 的情节 , 纪大学士意在 以这个故事 向人们 传达科学精神及变通精神 。而作为一部秦腔传 统剧 ,《 三滴血》可谓是 唱做 并重,有
关键词 : 秦腔 ;三滴 血;艺术特色
一
三滴血》故事起源和之 中的艺术特色
缘关系为实在 ,为否认血缘关系 ,他做实验想要证明官府 是错 的,结 果却被揭 发他的儿子 并非亲生 ,妻 子也承认 了 “ 偷人 ”的事 实,导
我 国现 当代 剧作家 范紫东所编写 的 < < -滴血 》是一部复杂 的有 历 史背景 的对封 建时代 的商人家庭和腐 朽官僚 的近 乎纪实 的剧 作。
齐全的行 当,各个角色生动 形象,将一个封 建时代的商人家 庭的悲情故事演 绎得惟妙惟 肖。范紫东先 生不 仅着眼于
剧本 的剧情 ,更关注 了剧作 的艺术特色 。而 论及作品 的艺术 特色,我们不仅 要看到原著 中的可取之处 ,更 要发掘在 传承和改编 后的秦腔传统剧 《 三滴血 》的特 色,同时探 究后 来该作 品能够被 搬上荧幕走 向大 众的视野 的原 因。下面 我将分层次对秦腔传统剧 《 三滴血》的艺术特 色进 行剖析。
和 时 间 的 识 别 能 力 、 区 别 键 盘 左 右 及 划 分 节奏 时值 流程 等 。
钢琴 作品 的素材 是无形无象 的音响 ,演奏 者根据 自己的取 舍标 准 ,将无 可计量 的音 响在时 间进 行上和空 间的位置上有次序 地排列 起来 ,这便是一种抽象的过程 。 有 经验的钢琴演奏 者在读谱 时不是按单个 音符读取 ,而是将和 弦、音阶等相对完整的音乐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单元 ,按单元化 的方式
后果 。
验 ,可 见艺术 来源 于生活 ,又要高于 生活 。
二 、秦腔传统剧 三滴血 传承 与改编中的艺术特 色
范紫东先生于 1 9 1 8 年 创作剧本 《 三滴血 》 , 定位 了故事主 人们的 名字及具体 故事情节 ,商人为周人 瑞,其弟为周人 祥 ,弟媳 为贾莲 香 ,周人瑞 之子周天佑 ,而故事 的始作俑者一一 昏庸 的官吏 “ 晋信
一
三 结语
钢 琴演奏者通 常对物质 、名利 较为淡泊 ,更加追求精神 世界 的 完美 。声音看不 到、摸不到 ,它与物质世 界相 距甚远 。经 常在音 乐 世界 中与音乐符 号打交道 的人 ,往往会更超 脱 。同时,钢琴 的演奏 又是练 习控制情 绪的一 门艺术 ,久而久之 ,人们在演奏 的过程 中也
块一块地摄入 。同时,钢琴演奏是一个动态的流程 ,在这一动态过
培养 了 自己控制 情绪 的能 力。演奏钢琴使 生命力得 到扩 展 ,情感 得
到表现 ,以崇高 的审美判断作为 自己人生航程的导 向。一
程 中,进行 非常复杂的心理操作必然要求大脑 具有较大 的信息容量和 较强的信 息处理能力 。在 理解作 曲家的取舍标准及其意义的同时,也
纪晓岚 原著中颇具戏剧 化的情节其 实在这 :即商人的弟弟为夺 得 全部家产 ,不承认哥 哥亲生儿子 的血统 ,告 到官府 ,官府情 绪布 局都做 出宏观 的控 制。
( 四 )抽 象 性 思 维 活 动
人类拥有 巨大的潜 能,除 了拥有抽 象思维能力 外,还有对音 乐空 间
而 要谈起这 故事 的艺 术特色 ,首先这 其 中有一 系列足够 引人 入胜 的
好 情节 。
致他颜面尽失 ,驱妻逐子 。而纪大烟袋在文 中给予的评价是 “ 闻者快
之” , 可见纪先生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商人之弟的鞭挞与批判 。 同时,纪公在文 段最后有一段 这样 的评价 :骨 肉滴血必 相合 , 论其常也 ;或冬月 以器置冰雪上 ,冻使极冷 ,或夏月 以盐醋 拭器 , 使有酸咸 之味 ,则所 滴之血 ,入 器 即凝 ,虽至亲亦不合 ,故滴血 不 足成 信谳 。 该文 段清 晰地揭示 了后世 我们 已经 了解 到的 “ 滴血认
应 具 备 可 与作 曲家 思 想 相 沟通 的能 力 ,也 就 是抽 象 思维 能 力 。
孟 子有 言:“ 尽信 书不如无 书 。 ”时至今 天 ,我 们都崇 尚 “ 实践 是检验 真理 的唯 一标准 ”这 一科 学道理 。而在那个 时代 , 尚且有人
“ 尽信 书” , 将人命攸关 的断案 都按 照这一迂腐方式进行处理 ,导致
“ 父子 不能相认 ,骨 肉相离 ” “ 相爱 的人 不能终成 眷属 ”的悲剧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