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历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遍观中华诸史,有宋一代,军力疲敝,而文化却走向了华夏文明的巅峰,其间发展繁荣的宋词,更可谓是一代之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那么宋词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发展繁荣的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经济繁荣,大都市规模空前,让宋朝人得以闲暇追求文化发展。

宋朝不实行均田制,而是契约和租俑并用,并且有切实的法律保障,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此,其他朝代那样时不时“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在宋朝是行不通的。由此解放了大批的生产力,涌向都市,进入手工业、商业。沈括的《梦溪笔谈》可以知道,宋代的科学进步,生产技术革新,使得农作物产量提高,造纸、印刷等行业空前发展,尤其是毕昇的印刷术革新,极大地降低了宋词本印刷发行的难度,使得大江南北,共传一词成为可能。政策上宋朝取消了宵禁,夜市、早市、草市等得以出现,使宋朝的商业手工艺非常繁荣,都市居民生活相较于历史上其他朝代,是要幸福富裕得多的。以北宋为例,当时的都城开封人口超过百万,巨大的人口折射出当时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宋朝人填饱了肚子,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去勾栏瓦舍听清倌人唱柳三变新填的词曲便是东京城里第一档的享受。花街柳巷,秦楼楚馆,这种独特的社会存在给宋词流传提供了最好的场所,歌伎和文人士大夫成了宋词广流传的最大受益人,众多的都市居民构成了广大的读者群,大家各取所需,于是宋词得以在都市中发展起来。可以说,都市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繁盛,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科举和士大夫特殊的历史地位带动宋词地位拔高。

宋朝开国皇帝喊出过这样一句口号:“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是宋朝文人政治的核心,也极大的影响了宋词的发展,文人是宋词最大的作者群,也是他们和妓女将宋词传遍大江南北。在宋朝,文人的地位是要明显高于武将的,两个同等品级的官员,一个武职一个文职,武职给文职行礼是很常见的。官员致仕后,文官可以享受半俸,而武官一般是没有这个待遇的。这种先天上的地位优势,让宋朝的文人阶级有很大影响力。就像我们现代社会总有人趋之若鹜去喝某个企业家某个领导的“鸡汤”一样。宋词对其他阶层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碗鲜美可口的“鸡汤”,做不成文人相公,沾沾文气也是好的。这是国家最高层影响社会的导向,我们说的“自上而下”“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无疑拔高了宋词的地位。

提到文人地位拔高宋词地位,就不得不提科举和落第文人。宋朝的科举制度无疑达到了一个巅峰,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佐证:仁宗时期宰相韩琦在和大帅狄青争论时说一句“东华门唱过名的才是好男儿”噎得狄青话无话可说。东华门唱名就是说殿试考中了,成了进士。那么那些落第的文人呢?每次科举,东京开封的举子有七千左右,抛开那些东华门唱名的,还有几千落第文人跑进秦楼楚馆瓦舍勾栏买醉,醉到痛处,就挥笔写词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像柳永数次落第,买醉青楼,写下了《鹤冲天.黄金榜上》、《雨霖铃.寒蝉凄切》等传世佳作。所以落第文人为宋词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为宋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三、文星璀璨发展宋词,题材众多,上得朝堂,下得市井。

词牌自唐代就有,但是一直不得壮大繁荣,因为当时词牌的内容单一,多是些歌伎哼唱的小令小调。直到南唐后主李煜,这个人承前启后,既承接了前代词曲的格调曲风,又在内容上做出了创新,情景相融,以词抒发亡国的悲痛,一改往日词牌无病呻吟的小令格调。“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些都是很好的词作,给原本难登大雅的词牌沾上了高大上的贵族气息。其后的温庭筠更是承接他的这种词风,开创出了名

动一时的“花间词派”,后面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等宋朝璀璨文星继往开来,争相鸣放。尤其是柳永、欧阳修,用华丽辞藻抒发平常人的悲欢离合,让词的内容素材拓宽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同时,北宋文豪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有辛弃疾、陆游等人承接,让文坛豪放与婉约并立,为词的内容注入了“人生长短,国仇家恨”这样激愤的元素。可以说,宋词的繁荣是离不开宋朝这个文化强盛的时代的,离不开这群璀璨的文星的,一如唐诗离不开李白杜甫,诗词成就文人,文人繁荣诗词。

四、逃避战乱,歌舞升平的宋之世风。

宋朝之前,人们饱经五代十国之战乱,国破家亡,亲人离散,故人成坟。宋朝人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太平景象了,君不见,宋太祖赵匡胤杯酒就释了兵权,战功卓越的将军们拿着财富和土地,醉醺醺地去当了富家翁,不愿再挥剑扬戈。看惯了战火的宋代人不再囿于前人,他们通达,他们看透世态,他们懂得及时行乐,他们放声歌唱,乐于与人抒发内心的情感,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的小女儿任性之语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样的丧夫自怜之痛,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坦然回首到“白发戴花君莫笑”这样的豁达自述,都能作为词的骨架,都体现了宋人对人生百态的看破通达。这样通达,这样不愿重启战端的宋人,自然是乐于享受这大宋朝的声色江山和歌舞升平的。而宋词,就在这一场场歌舞酒宴,一幕幕人世百态中,飘然而出,如一朵绝世独立的莲花般,印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水墨画卷上。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 的影响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2012年10月28日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宋词凝练含蓄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其拥有内敛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文学韵味。近年来流行于歌坛的中国风歌曲,歌词融合运用古典诗词,采用丰富的修辞,营造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词与歌曲之间原本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取宋词的精美加上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使得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歌曲宋词意象意境 所谓中国风歌曲,其实就是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节奏相结合,运用古典乐器演奏,产生出的含蓄典雅、韵味悠长的歌曲。它借用了音符的形式,传达出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风定义,共通的是一听到歌曲就会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息,以及那种高雅脱俗的中国印象。而这一源头便来自于我们的古典诗词,无论是从意象的构造,修辞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上,宋词作为配合音乐歌唱的抒情诗体,都与歌曲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耳膜被各种重金属音乐充塞着,呈现出审美疲劳的趋势,深刻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表情达意上的苍白无力和粗浅低俗。“中国风”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不禁松弛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了绝大多数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风”吹来,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诗词、意象、意境等动态地呈现,唤起了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普遍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意境的创设上,堪称唯美。 以许嵩《庐州月》为例: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是古代考生十年寒窗,终于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歌词婉转凄凉,遣词造句言简意赅,在尽量少的言语当中表达丰富内涵,这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原则吻合。如“庐州月光梨花雨凉”这句,作者意谓庐州的月亮依然是当时的月亮,当年月光下的两个人如今却各分东西,物是人非事事休,冰冷的梨花雨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人心。“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与之类似,让人联想到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灵感不知是否来自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又如“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术感受。由此上可知美学中刚性美与柔性美的概念,在诗词创作与鉴赏中有重要作用。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都和他的心绪密切相关。

从唐诗宋词浅谈中国文化

从唐诗宋词浅谈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光辉的历史,它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虽然也曾经历了一些劫难,但仍然影响不了它那古老的韵味。如果你能醉心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的话,一定能感觉到它的渊博。综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唯一能与之相匹配的并只有古希腊的文化。然而我认为古希腊的文化就相当于黄酒,入口很甜但回味起来却不是那么的深长。而中国的文化则不然,活脱脱的就象白酒;入口虽然有点难度但回味起来却是那么的深远悠长。 古希腊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的差异,就缘于地理位置上的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差异。本应没有什么值得比较的意义,但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相互发现;相互借鉴的过程;以此来看的话就有点价值了。古希腊是一个航海国家,他们研究大多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关。他们的商贸往来频繁,所以对数字的研究比较热衷。再加之航海上的一些需要,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物理上的知识并成了他们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认为世间万物是由水构成的,后来逐渐的发展为;火;土;原子等等;这一个个物质代表了他们一个个循序渐进的时代和奋斗的历程。而中国的早期哲学家认为基于阴阳两方面的平衡而生出万物的,接下来并发展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成就似乎比古希腊要先进一步!同时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生活的比较稳定。所以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一些思想上的东西比较热衷。 中国文化的主流莫过于文学,而文学的鼎盛期莫过于唐宋两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温馨。可以说,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母体。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文化峰顶是唐诗。《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抒情诗占了绝大部分,叙事诗只是小部分,而且,叙事诗中除了个别的优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较拙直、稚嫩,而抒情诗则显得比较成熟、老练,并已有许多杰作。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诗,简直就是唐代的空气,它的芬芳无处不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

浅析宋词的意境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7505185.html, 浅析宋词的意境之美 作者:龚培怡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4期 摘要: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学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本质是不变的。无论是先秦时候的诗经,还是魏晋时期流传的赋,或是为大众所知、广为流传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它们的形式多变,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它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总是类似的。所谓的“宋词”体裁只是一种载体,想要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感情才是实际的东西。这篇文章不想从大的方面和角度来阐述,我会带读者从具体的细微之处来感受一下中华的传统文化,从个别的词句来以小见大,感受一下宋词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词;意境;接地气;艳情 宋词这种文学形式能够和唐诗并称齐名,并且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为大众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它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叙事或抒情,它和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它入词写作的题材,它不同于唐诗的庞大格局,它是一个俗世文学,紧密的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男女之情,到旅途哀思,也有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但是它最多的还是表现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我想这也许就是它为大众喜欢的原因,体现我们平凡人的日常。不像唐诗的格调高雅,但是更能反映大众的心声,这种情况放在今天有个更为贴切的称呼叫做“接地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才会流行,才能长久流传。 “接地气”并不是它受欢迎的唯一原因。接地气可以说是它受底层劳动人民喜欢的主要原因。但是宋词的魅力不仅仅如此,不仅仅只有贫民百姓,社会上层王公贵族们也人人都爱。宋词的遣词造句都十分巧妙,让人觉得每句词都能够触及内心,引发共鸣。它唯美的辞藻,词句中流露出的细腻感情以及表达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它柔美的曲调,让人读后齿颊留香。读一阕词,就像是品一杯茶,回味无穷。故此,我认为宋词的最大魅力就是如此,它塑造的意境之美无与伦比,像一杯茶,品后回香;更像是聆听一首仙乐,余音袅袅。 它的意境塑造不局限于想要描绘的场景、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局限于想要表达的感情。它不同于唐诗,全篇考究,甚至是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词,宋词你找不出一个像是精雕细琢的字,可是通读全篇又不得不感叹所用字词的精妙。它不讲究,不讲究唐诗所谓的格律,也不太在乎平仄和韵。它的体式更加灵活一些,有许多的长短句,比唐诗活泼灵动。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历史空前的大一统,文化大繁荣,所以唐诗难免更加注重系统和格式,限制的多。宋词的创作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次大胆创新,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书写艳思和恋情的体裁,它不同于传统诗歌多是言志,宋词它是从青楼歌姬等底层人物入手,不避讳那些“艳情”。也不同于元曲太过接近民间戏曲、更为通俗。宋词兼具雅和体式灵活,使得受众更廣,可谓是雅俗共赏。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 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正文: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浅论宋词的繁荣原因 历史学家陈寅格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遍观中华诸史,有宋一代,军力疲敝,而文化却走向了华夏文明的巅峰,其间发展繁荣的宋词,更可谓是一代之瑰宝,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那么宋词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发展繁荣的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经济繁荣,大都市规模空前,让宋朝人得以闲暇追求文化发展。 宋朝不实行均田制,而是契约和租俑并用,并且有切实的法律保障,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此,其他朝代那样时不时“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在宋朝是行不通的。由此解放了大批的生产力,涌向都市,进入手工业、商业。沈括的《梦溪笔谈》可以知道,宋代的科学进步,生产技术革新,使得农作物产量提高,造纸、印刷等行业空前发展,尤其是毕昇的印刷术革新,极大地降低了宋词本印刷发行的难度,使得大江南北,共传一词成为可能。政策上宋朝取消了宵禁,夜市、早市、草市等得以出现,使宋朝的商业手工艺非常繁荣,都市居民生活相较于历史上其他朝代,是要幸福富裕得多的。以北宋为例,当时的都城开封人口超过百万,巨大的人口折射出当时都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宋朝人填饱了肚子,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去勾栏瓦舍听清倌人唱柳三变新填的词曲便是东京城里第一档的享受。花街柳巷,秦楼楚馆,这种独特的社会存在给宋词流传提供了最好的场所,歌伎和文人士大夫成了宋词广流传的最大受益人,众多的都市居民构成了广大的读者群,大家各取所需,于是宋词得以在都市中发展起来。可以说,都市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的繁盛,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科举和士大夫特殊的历史地位带动宋词地位拔高。 宋朝开国皇帝喊出过这样一句口号:“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是宋朝文人政治的核心,也极大的影响了宋词的发展,文人是宋词最大的作者群,也是他们和妓女将宋词传遍大江南北。在宋朝,文人的地位是要明显高于武将的,两个同等品级的官员,一个武职一个文职,武职给文职行礼是很常见的。官员致仕后,文官可以享受半俸,而武官一般是没有这个待遇的。这种先天上的地位优势,让宋朝的文人阶级有很大影响力。就像我们现代社会总有人趋之若鹜去喝某个企业家某个领导的“鸡汤”一样。宋词对其他阶层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碗鲜美可口的“鸡汤”,做不成文人相公,沾沾文气也是好的。这是国家最高层影响社会的导向,我们说的“自上而下”“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无疑拔高了宋词的地位。 提到文人地位拔高宋词地位,就不得不提科举和落第文人。宋朝的科举制度无疑达到了一个巅峰,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佐证:仁宗时期宰相韩琦在和大帅狄青争论时说一句“东华门唱过名的才是好男儿”噎得狄青话无话可说。东华门唱名就是说殿试考中了,成了进士。那么那些落第的文人呢?每次科举,东京开封的举子有七千左右,抛开那些东华门唱名的,还有几千落第文人跑进秦楼楚馆瓦舍勾栏买醉,醉到痛处,就挥笔写词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像柳永数次落第,买醉青楼,写下了《鹤冲天.黄金榜上》、《雨霖铃.寒蝉凄切》等传世佳作。所以落第文人为宋词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为宋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三、文星璀璨发展宋词,题材众多,上得朝堂,下得市井。 词牌自唐代就有,但是一直不得壮大繁荣,因为当时词牌的内容单一,多是些歌伎哼唱的小令小调。直到南唐后主李煜,这个人承前启后,既承接了前代词曲的格调曲风,又在内容上做出了创新,情景相融,以词抒发亡国的悲痛,一改往日词牌无病呻吟的小令格调。“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些都是很好的词作,给原本难登大雅的词牌沾上了高大上的贵族气息。其后的温庭筠更是承接他的这种词风,开创出了名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Word版

2015-2016年第一学期《宋史》科目考查卷 专业:历史学班级:12—3 任课教师:卢萍 姓名:欧寿杰学号:12064460341 成绩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 摘要: 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其意象既有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又有体现词人艺术个性的新创。说到著名词人,我们便会自然地想起他们词中独特的意象群落,柳永的晓风残月、暮雨江天,苏轼的乱石惊涛、琼楼玉宇,秦观的衰草寒鸦、杜鹃斜阳,贺铸的烟草风絮、黄梅细雨,周邦彦的露井流萤,霜风鬓影,李清照的清露新桐、风帘黄花,辛弃疾的金戈铁马、青山鹧鸪。可以说宋词意象包孕了丰富的美学意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很值得深入研究。关键词:宋词;意象;审美 《诗经》、楚辞为我国诗歌提供了众多的原型意象,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诗人的不断努力,诗歌意象又得到极大地丰富,这些都为宋代词人的意象创造准备了优越的条件。宋词是宋人心灵的展示,是宋人之心的艺术再现,它与宋代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因此宋词意象正是宋人词心的凝聚。在意象的选择上,宋词多用梅、柳、梧桐等等,不但反映了宋代文化心理,而且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唐诗相比,宋词的意象少了大漠、黄河、平沙、骏马、雪山、疾风,多了细风、微云、丝雨、烟波、小桥、画船、柳腰、绛唇、黛眉、波眼等等,体现出宋代的时代心理和南方地域文化的色彩。为此,当我们对意象进行探讨,不能只论艺术,而要深入发掘意象所包孕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探骊得珠。中国是诗的国度。绰约多姿,恢宏万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影响渗透到其他各种文学艺术甚至思想领域,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属于我们的民族,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对感情的抒发,主要借助于独具意蕴的多彩意象。作为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象是主

浅谈宋词与音乐

浅谈宋词与音乐 歌词是诗歌的一类,是一种抒情的艺术。歌,便是歌词在文学分类上的名称,入乐与否,是歌与诗的根本区别。今天,歌是诗歌的一个支系,溯本求源,诗歌的最早形式却是歌。 我国是诗之国,词之邦,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的。这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感情思想的流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莫过香港明星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了,这首词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之笔,苏老夫子永远不会想到他这首“水调歌头”会在他所在的年代风靡一时后,在21世纪的今天仍能独领风骚,红极一时。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合乐而兴,失乐而藉,下面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段演变过程。 中国的诗词文化开始于《诗经》,到唐宋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期,唐诗,宋词,元曲三个词语一层一层的递进,道出了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诗,本来是能歌的,孔子在选编《诗经》305首,北方民间诗歌曾一一“弦歌之”,只是恐怕那个时候,吟诵的成分较多罢了。而《诗经》中所分的三大部分风,雅,颂的划分皆因音乐的风格不同。风:是各地土风民谣(爱情歌曲)。雅:周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宴享歌曲)。颂:宗教祭祀的音乐,(祭享赞美君王以及始祖功绩的歌)。 到了汉代,汉乐府也是可以唱的,“相合歌”、“鼓吹”和“杂曲”三大类也因音乐风格不同而各具特色:“相合歌”是“丝竹相和”和“人声相和”的民间音乐。“鼓吹”是北方民族音乐,当时作为军乐以壮军威。“杂曲”是杂牌曲子,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五七言的绝句体开辟了抒情诗形式的新路,于是在歌词上给唐代的绝句奠定了基础。 “功成作乐”《乐记·乐礼篇》封建统治者历来重视礼乐之治,因此也重视汲取外来音乐养分。隋代大量引入了胡乐,“炀帝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九部”(《音乐志》)。 唐太宗时,增《高昌乐》,《燕乐》去《礼毕》为十部乐,又分坐部伎,立部伎,其中除清商乐为固有的传统音乐,燕乐为华夷合乐外,其余都为外来音乐。 而我们现今所说的燕乐是泛指这十部乐也为唐二十八调。燕乐曲调丰富多姿变化复杂,分为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共二十八调,也称燕乐二十八调。(本文以下所指燕乐也为泛指十部乐、燕乐二十八调)。燕乐在唐朝兴盛一时,曲调丰富多样,乐器品种繁多,为“倚声填词”创造了有利条件。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一个拥有五千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中,诗词无疑是中国最精华的文学瑰宝。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人的不断重视,传统国学已经开始融入生活,并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学习、工作、交往甚至做事的基本灵魂。早在上世纪20年代,毛主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救国精神和领导风范,早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追寻和沉思。到后来,无数仁人志士加入救国的浪潮,当新中国的希望大旗在神州大地上冉冉升起的时候,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点明了新时代的主旋律! 自古云,诗言志。特别从汉朝开始,人们对“诗言志”有了更加明确的概括: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正是源于这个概念,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追寻者拥有了美好的心灵,创造了自己可以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在当今的这个浮躁社会中有一个好的心态,不骄不躁的心理素质,就更能够有利于帮助我们实现梦想。 回眸过去的二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后,有一个行业,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将中国的发展逐步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那就是IT产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当然,这里面离不开我们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支撑,特别是创造互联网高科技的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新浪、搜狐、慧聪、铭万等,而这里面有一部分企业在创业之初,其实早就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使之后来演变成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企业文化灵魂。以下是我接触的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他们很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学精髓和当代经商之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让企业变得更有韵味、更有文化,也让传统文学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 百度,可能人们只知道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平台,因为她已经成为了我们网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网工具,一句“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早已传遍大江南北。显然,如果有人稍稍的了解一下“百度”一词的来源就知道,“百度”,正是出自于我国南宋著名大词人辛弃疾所著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纵里寻她千百度,默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中。何曾想到,李彦宏的宏图事业,却和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渊源。可见,李彦宏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理解也是非同一般的。千古名篇,再加上顶端的技术,让百度成为中国最有文化故事、最有实力的世界名企之一,而李彦宏也随之成为中国一代青年人崇拜和学习的榜样。说起辛弃疾的这首词,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将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以极高的评价列为人生三大境界之一。

浅析宋诗宋词的艺术风格(刘红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宋诗宋词的艺术风格 姓名:刘红岩 学校:周口电视大学鹿邑分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浅析宋诗宋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词登上了文坛,并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宋词固然具有自我风格和美学价值,但在两宋一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词。起于民间的词,虽与诗同以抒情为职志,但词与诗相较,有二大特征。(一)词的精神属于“歌”的世界,而不象诗那样很早就从“歌”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世界。(二)在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上,词与诗相比,要更为集中化、典型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言,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 关键词:主意主理宋诗宋词婉约 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这就是“诗衰而倚声作”,词登上了文坛,并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不过,诗在宋代仍有相当地位和自己的特色,却因为此前的唐诗如中天,达到盛极难继的地步,与之相较,宋诗未免黯然失色,故人们往往忽视宋诗。 论及宋诗特色,明人陈子龙称其“言理而不言情”大体反映了实际。宋代是理学的时代,理学家在韩愈“文以载道”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令文向道屈从,这不仅表现在散文上,而且造成“以议论为诗”、“以用事为博”的风气,不仅理学家(如二程、张载等)在诗中纵谈儒学伦常理性,即如王安石、沈瀛等人,也在诗词中阐发禅宗哲理和心性之学,苏轼的有些诗作亦着意铺陈学问,故明人王世贞不无嘲讽地说:“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这固然是极而言之,却也指出了宋诗有背离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倾向,这自然犯了文学创作的大忌。 然而,在文化史家的眼中,主意主理的宋诗自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假如说,唐诗是一个深情酝然的世界,那么,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知性反省”和“即物求理”的精神,使宋诗必然酿塑出与唐诗不同的风格。唐诗极外物之意态,宋诗则外示枯槁,无风云月露之点染;唐诗由物象自然演出,宋诗则力涉理路;唐诗是图象的、音乐的,宋诗则是语言的。它们分别是不同文化生命期中所拨奏出的音声,正如钱钟书在《谈

浅谈宋词中刚柔之美的产生

姓名:薛莉莉 学历:硕士在读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41000 邮箱:xll_0309@https://www.360docs.net/doc/9d7505185.html,

浅谈宋词中刚柔之美的产生 摘要:刚性美与柔性美是宋词的两种美感形态,形成这两种形态有着多重因素。有词自身的理论发展,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有词人各自的创作气质因素。本文就是将这些因素进行了整合,并试图解释宋词中刚柔两种美的产生。 关键词:宋词刚柔婉约豪放 明人张綖的《诗余图谱》中将宋词按照词之风格分为二类,他是这样描述的:“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①后人多推崇张綖的二体说,虽然也有人认为不能只囿于两体而另辟出不同的风格来,但大体上仍不出张綖所分二体之范围。 豪放与婉约用美感形态的划分方法,豪放略同阳刚,婉约重于柔美。这种外延是广袤的,并非完全统一的,但不是没有一致性。“豪”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豪猪项间如笔管状的长毛,特征可见是“刚”,而“婉”在《说文》中被释为“顺”意,有“柔”的意思。“豪放”较早可见于《魏书·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婉约”可见于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可见豪放与婉约的特征虽有显与隐之分,更为明显的是为刚与柔之别。所以在本文中暂将“豪放”“婉约”和“刚”“柔”这两对概念的细微差异搁置,而取其一致点。 刚性美和柔性美是宋词的两种最为典型的美感形态,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刚柔两种美的形态一直在其中贯穿发展。魏晋时的曹氏兄弟可称为这两种形态的典型,以后又有南北朝民歌,唐诗中的边塞诗和田园诗。而词这种文学体裁是以柔美的形态面世,最终产生刚、柔两派,在宋朝这个时代是有着其独特性的。 一、词学理论的发展 词本是宴乐上歌伎演唱的产物,被视为“艳科”,所以在内容上和风格上都不可避免的带上女性的柔美特征,尤其是晚唐与五代以温庭筠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大量书写女性词,将女子的衣饰、生活、情感、容貌描写得空前详尽,从而使词的“婉约柔媚”的美学风格深入人心。虽然花间词人遭到时人和后人的众多非议,但是“柔美”作为词的美学特征却被保留了下来。与庄重严肃的诗文相比,词独辟了一片新的文学天地,虽“末流小技”,却拥有着可以直抒胸中情愫的优势,可以不必承载“言志”、“载道”的重任,从而使士人可以卸除正统的面孔,尽情抒发儿女之情。因此,“婉媚”作为词的“宗家”地位也便得以巩固,北宋词人继承着这一传统,使北宋词坛婉约一派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 豪放词则是在词的自身流变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壮大的。先是词以它的优势获得了一部分文人的青睐,很多人都开始大力进行词的创作,如张先、柳永等。进而开始了对词的地位和艺术手法的思考。苏轼提出词须“自是一家”,其内涵之一便是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是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尤其是“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加速了词风向诗风的靠拢,使词的题材、风格等大大地超越了婉约的禁囿,为豪放词提供了理论基础。词至辛弃疾,战争和军事语言被加入词中,意象群的扩大也就在更大程度上支撑起了豪放词的艺术成就,豪放词更是出现了新的风貌。 苏辛等人在理论上的创新使词出现了新的美学规范,也使豪放词的创作更具有影响,确立了豪放词在词坛的地位,豪放词以其题材、情感的独特性吸引了大批词人进行创作,至辛弃疾以后,豪放词的影响已蔚为可观了,其影响一直延至清代,陈维崧效法苏辛,开创了“阳羡词派”。 二、时代环境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 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 (一)词的起源 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 “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 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也因此词在宋代发展至巅峰,宋代的词具有极高代表性,逐渐便有了“宋词”的说法。 二.宋词的初俗 当词发展至宋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及成就,然而除了晚唐时期的“花间派”外,再无其他流派与文体风格。这对词这一发展了近四百年且已有文人使用创作的文体显得不大正常。而宋初时期,能让大部分人所熟悉的词人似乎仅柳永一人,但一人又怎能代表一个时期的词题?是以引宋人刘熙载所言:“宋子京词是宋初体,张子野始创瘦硬之体,虽以佳句互相称美,其实趣尚不同。”②撇去“瘦硬体”不谈,刘熙载“宋初体”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对于“宋初体”,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已有学者将宋初一代词人归列为一个时期加以关注,如有学者称《全宋词》列在柳永之前的从和岘到杨适这十七位文士为“沉寂期”,时间截止在仁宗继位之年,这可以说是“宋初体”大致的别样说法,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此十七位词人基本上可以划入到宋初体之中。”③而宋初体呢,确实又是传承于晚唐的“花间派”(花间体)。而晚唐的“花间派”的创作内容多是咏叹旅忧闺怨,悲欢离合,多局限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燕婉之私,加之花间派词人创作的少数暗伤亡国的作品和边塞词外,花间派词在思想上并无什么可取之处,是以造成较低甚至粗俗的格调。然而若是联想词最初产生于民间,流传与酒肆之地,便可理解有这样一段俗的历史。 (一)词人柳永 也有学者认为,“柳永体”就是“宋初体”,淡我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而此处谈及柳永,并非想借柳永一人证明宋初的词风格,而是希望从宋初成就颇高极具代表性的词人身上看到宋初词的创作潮流。 柳永乃一个落魄书生,终日流连于坊曲,得以充分采纳市井之声,利用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变“雅”为“俗”。仔细看柳永词的内容,大多描写是男欢女爱陈旧题材,借以表现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酸楚;亦或工于羁旅行役,抒发包括自身在内的江湖漂泊人

浅谈唐诗宋词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唐诗宋词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出古老的韵味,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而古诗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它被世间的黎民百姓所广泛颂扬讴歌,其中传承下来的古诗词句可谓是字字玉玑,能让我们后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国文化的主流莫过于文学,而文学的鼎盛期莫过于唐宋两代。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每一寸土地都蛰伏着诗的精灵,每一方空间都飘荡着诗的温馨。可以说,诗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母体。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文化峰顶是唐诗。《诗经》这部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抒情诗占了绝大部分,叙事诗只是小部分,而且,叙事诗中除了个别的优秀篇章之外,大都比较拙直、稚嫩,而抒情诗则显得比较成熟、老练,并已有许多杰作。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诗,简直就是唐代的空气,它的芬芳无处不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妓、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蔚然成风,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康熙皇帝说“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赅。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飘柔清丽,盛唐浪漫潇洒,中唐冷峻沉雄,晚唐感伤凄清。吴经熊先生别出心裁分唐诗为春、夏、秋、冬四季,其春季包揽初唐诗人、李白、王维,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包括白居易和韩愈辈,冬季有“小李杜”、温庭筠等。当然春季还应囊括孟浩然、高、岑及早期的杜甫。这个春季实际上即是前人所谓唐诗的少年精神,或称之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盛唐气象。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因此可以说唐诗最令人醉心的就是这种才气发扬的少年精神。唐诗彰显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独树一帜。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的艺术成令后人赞赏不已:由于博采众长,遂自成一家,句式更富于变化,形式更加灵活,语言更近于生活,更有利于表达思想,抒发胸臆,哀可歌,愤可唱。宋词融抒情与写景于一炉,情景交融,其细致微妙处,甚至比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藉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之悲。它以抒发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艺术手法渐趋多样,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诗让仁者展其怀,贤者抒其志,勇者伸其气;宋词让智者达其理,劳者歌其事,窘者骋其情。 唐诗宋词赋予我们文学修养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诗词中窥见唐代的盛世繁华,宋代的战乱纷飞,内忧外患。从诗词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相对于唐诗传自《诗经》的悠远文化沉淀,宋词又在他之上加上了新的元素,有了另一方面的发展。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

浅析宋词的别样“愁”情 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郑振铎先生说:“他们不能诉之于诗古文的情绪,他们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不一泄之于词。所以词在当时是文人学士所最喜爱的一种文体”。 宋词为何如此丰盛哀怨呢?由于宋是一个软弱的朝代,又由于词的诗化,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有志之士空发其志士之悲。此外,中国文化存在着多悲多愁、思虑深重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宋词势必受这种意识的影响。苏轼曾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由此,宋产生了大量的愁情词。但因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愁的文化内涵又不尽相同。 一、别样愁情 (一)孤寂春闺之愁 孤寂是一声轻叹,是内心无奈时发出的感喟;孤寂是一种等待,是希望渺茫时寂寞的守候;孤寂是一种思念,是有情人天各一方时的牵挂。孤寂是一壶醇酒,喝它的人,能品出不同味道;孤寂是一粒种子,它长出不同的植物,开出不同的花。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销魂点伤神,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结出一个“瘦”字,整句未有一愁字,可愁却充溢于其间。冯延巳《蝶恋花》出行的郎君如同飘忽的云,谁知道飞到了何处。伤心倚楼,泪眼朦胧,不禁黯然心伤:“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钱惟演《木兰花》“情怀渐变成衰晚,鸳镜朱颜惊暗换。昔年昔年多厌芳樽,今日芳樽恐觉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