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临床分析
针灸联合黛力新治疗帕金森病神经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黛力新治疗帕金森病神经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李明;郑佳;王慧萍;刘建武【摘要】目的:探索针灸联合黛力新治疗帕金森病神经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帕金森病(PD)出现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黛力新,治疗组采用黛力新加针灸治疗,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P<0.05).结论:针灸在改善PD患者神经精神障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6(016)006【总页数】3页(P68-69,83)【关键词】帕金森病;精神障碍;针灸治疗;黛力新【作者】李明;郑佳;王慧萍;刘建武【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帕金森病(PD)伴发神经精神障碍是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PD-NMS)的表现,是PD患者常见并发症,其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显得意义重大。
本研究用针灸联合黛力新治疗帕金森病神经精神障碍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1 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2014~2015年我院神经内科及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3.30±5.82)岁;平均病程(3.36±2.35)年;Hoehn-Yahr分期:2期5例,2.5期12例,3期8例,4期5例。
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4.35±5.64)岁;平均病程(3.83±2.21)年;Hoehn-Yahr分期:2期6例,2.5期15例,3期6例,4期3例。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针刺联合规律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观察

针刺联合规律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观察翁子梅,饶晓丹,肖 丹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规律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
[方法]将44例帕金森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以“颤三针”为主穴并结合辨证取穴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规律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为77.3%,对照组为54.5%,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UPDRS评分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UPDRS评分。
[结论]针刺联合规律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刺;康复训练;中医护理;颤三针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1.010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A-2897-0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1]。
目前对帕金森病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临床上主要以药物替代疗法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都只是对症治疗,尚不能有效治愈该病,且副反应大。
因此,寻找新的疗法以提高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医生探讨的课题[2]。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显示,针刺是一种治疗帕金森病有效而无毒副反应的方法,如能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症状。
2011年1月—2012年3月我院针灸科采取针刺治疗联合规律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病人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42岁~77岁;病程在13年以内;意识清醒、无明显智障者;均符合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订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华全国中医学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观察

证治载》 肾虚则小便数 , 说“ 膀胱热则水下涩”Ⅸ 。内经》 “ 日:中气不足 , 则溲 为之变也。考虑老年人五脏皆衰, ” 气血亏乏, 故治疗老年病以补虚为主 , 尤
以调理脾 胃最 为重 1 4: 0- 3 20 , ( ) 0 I0 . 82 1 5 5
【 关键词 】 帕 金森 病 ; 抑郁 ; 灸 ; 针 疗效 【 中圉分类号 】 7 25 R4.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62 22(0 2 0— 0 60 17— 532 1 )4 07 — 2
雷
( 武汉市 中医院
俊
武汉 40 1 ) 3 0 4
湖北
【 摘要 】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D P) 抑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 收集武汉市 中医院的P 患者共4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 D 2 。 每组
2 例, 1 治疗组患者予以针刺治疗, 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应用针灸治疗前后的H H 评分分别为2 . ±2 8 PR II 分分别为3 . 1 . 治疗 AD 3 7 . ; DSI: U i  ̄ 25-2 4 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5。 P0 0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 . %对照组为2 .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X(< . 5。 09, 8 6。 PO 0)结论:D P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较为复 杂. 针刺可 改善P 抑郁症 状 , 疗效 安全。 D 且
【】 廖 泽云 . 3 姜锦林 , 李玉 山 补中益 气汤和 补阳还 五汤对大 鼠前列腺增 生
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医药学刊. 06 44:2- 2 2 0 ,2()72 7 3
临床常见老年患者病程 日 , 久 经坦索罗辛缓释片以及非那雄胺治疗后
针 灸 治 疗 帕 金 森 病 抑 郁 的 I 观 察 临床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疗效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疗效
钟 平 许 菲1 侯玉茹1 符文彬 (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 目的 观察灸法配合药物对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60 例患者按 1∶ 1 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艾灸引气归元(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命门、绝骨( 双) ,同时口服美多巴片; 对照组单纯口服美多巴片; 疗程均为 3 个月。观察两组治 疗前后进步率及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 评分) 中各项积分及总分情况。结果 总进步率治疗组为 93. 3% 、对照组为 63. 3% ( P < 0. 05) 。运动功 能积分差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 0. 05) ; 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活动、并发症积分、Hoehn-Yahr 分级、Schwab 和英格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UPDRS 总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灸法配合药物治疗肝肾不足型帕金森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灸法; 肝肾不足型; 美多巴;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13-2720-02;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13. 019
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观察

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9-29T01:01:12.07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作者:孙惠霞[导读] 目的:对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孙惠霞,靖江市中医院,江苏省靖江市,214500【摘要】目的:对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08月至2021年08月三年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25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温针灸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以后,实验组患者的肌张力及平衡功能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较常规温针灸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治疗方法,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方法可以大大优化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提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帕金森;温针灸;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效果温针灸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此次研究主要针对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以此明确其具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在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08月至2021年08月三年间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25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温针灸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渐进性抗阻训练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肌张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行走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
(1)程度不一的帕金森样表现,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多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2)伴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早期出现且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肢体僵直,行走不稳,肢体颤动,头晕眼花,起则晕剧,甚则晕厥,面色少华,记忆下降,四肢乏力,动则加重,小腹坠胀,小便失控,大便费力,心烦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痰浊内阻证:活动缓慢,姿势异常,肢颤不止,行走不稳,记忆减退,神识失控,时清时昧,胸脘痞闷,夜寐不安,惊惕肉瞤,心中懊恼,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遗精易泄,舌质白,苔白腻,脉濡滑。
3.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肢体颤抖,行走不稳,双目凝视,目光呆滞,反复跌倒,头昏目涩,言语不清,吞饮咳呛,项背前倾,面色晦暗,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涩。
4.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肢体扭转,不能站立,肢颤不已,表情呆板,头晕眼花,面色晄白,筋脉拘紧,言语謇涩,吞饮呛咳,反应迟钝,失眠惊惕,目涩耳鸣,腰酸腿软,小便失禁,畏寒肢冷,舌质淡白或夹瘀斑,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升清、补益气血(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葛根、薏苡仁、肉桂等。
帕金森针灸的原理

帕金森针灸的原理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退行性损失所致。
导致帕金森病的症状包括肢体僵硬、震颤、运动减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医学中,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中。
帕金森针灸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下面详细介绍。
1. 神经调节作用:针灸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达到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
针灸能够刺激机体的神经末梢,传递刺激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导致多巴胺的产生和释放减少,从而导致运动障碍。
而针灸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增加多巴胺的浓度,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2. 炎症调节作用: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帕金森病的炎症损伤。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中存在慢性低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发炎因子的释放,进一步损伤黑质多巴胺神经元。
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水平,减轻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3. 激活神经生长因子:针灸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产生,有助于增加神经元的生存和再生。
实验证实,针灸刺激可以促进多巴胺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并增加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
多巴胺是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关键物质,增加多巴胺的含量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4. 肌肉松弛作用: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表现之一就是肢体僵硬,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肌肉张力,缓解肢体的僵硬症状。
针灸刺激会引起肌肉的放松,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僵硬症状。
总的来说,帕金森针灸的原理主要涉及神经调节、炎症调节、神经生长因子的激活以及肌肉松弛等多个方面。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加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的再生,缓解肌肉的僵硬等症状,从而起到改善帕金森病的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和其他常规治疗方法,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帕金森病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健康难题。
而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中,中医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概述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深部脑刺激等。
然而,这些药物治疗往往伴有副作用,并不能有效缓解病情。
相比之下,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传统中医认为,帕金森病是由于“肝风内动,脑络失养”引起的,因此通过针灸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二、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理刺激手段,其对帕金森病的疗效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目前的研究表明,针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1. 调节多巴胺系统功能: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多巴胺神经元减少引起的,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系统功能来改善病情。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促进多巴胺释放、调节多巴胺受体的表达以及提高多巴胺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增加多巴胺在体内的含量。
2. 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帕金森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针灸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等途径,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3. 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除了多巴胺系统,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平衡来发挥治疗作用。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谷氨酸酸、GABA、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和功能,从而恢复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中医针灸在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医疗机构开展了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31T11:48:36.4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王维强
[导读] 探讨分析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临床效果
王维强
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湖南桑植 427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 -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8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美多芭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64.4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评分为(31.67±5.37);对照组患者总评分为(48.93±7.26),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治疗帕金森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总评分情况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帕金森病;效果
帕金森是临床老年常见病,又被称为震颤麻痹[1],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姿势反射障碍。
目前帕金森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是患者长期使用药物其药效会减退,治疗反复,波动性大[2]。
随着我国中医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的研究已经成为临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6年3月
-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8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 -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85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病情符合帕金森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②患者病历资料完整,且非其他锥体的外系疾病所引发的帕金森病。
③患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与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③患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
④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知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能够配合治疗。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6岁到87岁,平均年龄(69.81±2.35)岁;病程1年到5年,平均病程(2.38±0.19)年。
对照组4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5岁到73岁,平均年龄
(68.71±2.69)岁;病程1年到5年,平均病程(2.61±0.28)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能接受积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美多芭片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1片;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进行治疗,选取风池穴、天柱穴、完骨穴、哑门七穴;同时可配以内关、三阴交、太溪等。
方法:风池对侧目睛方向需要进针1.2一寸,完骨鼻尖方向进针1一寸,天柱垂直进针1寸;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捻转,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对皮肤及针做好消毒工作。
针刺时注意其角度、深度,避免刺入硬膜。
操作完成后留针30min。
隔日针灸1次,1疗程需要不间断进行12次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情况。
1.4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依据国际标准评定量表,通过患者的行为、精神、运动功能、情绪等方面进行评分判定。
进步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进步率90%以上判定为显效,进步率50%到90%判定为有效,进步率为20%到50%判定为稳定,进步率低于20%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讨论
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属终身性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尚未有根治此病的方法。
而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明确,多认为
与环境、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造成机体多巴胺的异常代谢所致[3]。
对与帕金森病的治疗临床多以左旋多巴类的药物为主,此治疗方法虽可针对该病临床症状快速起效,但缺点同样明显,无法控制帕金森病的进展,随着药物应用时间增加与剂量增大,药物作用将越来越不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会越来越重,甚至将出现部分难于克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治疗影响较为严重。
我国中医认为,帕金森病以动摇、震颤为主症,应属“颤病”的范畴,因肝肾亏虚,痰瘀内生而阻滞脑脉。
为虚实夹杂之症。
临床可表现为多种证型,如肝肾阴虚、血瘀动风、气血亏虚、痰热动风等[4]。
针灸治疗以标本权衡为重点,以调节患者机体的整体状况,改善体质为基础,选用具有个控制区诸穴的进行针灸刺激作用,起到提高机体巴胺受体的水平,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注曰“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
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
动静失宜,则生诸疾”张介宾在《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中云“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
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三则阳气盛则痰浊、癖血无处停留,正盛邪祛则筋脉柔和,病情好转。
帕金森属于临床多发的老年病,其疾病病灶位于头部。
从中医角度讲。
老年人由于年龄、机体等问题,肝肾亏虚,阴血虚而生内风,肝风内动上冲于头发为头摇,散于四肢发为肢颤。
同时肾主骨生髓,髓海不足,神不能主,上不制下,则发震颤。
帕金森的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不自主的震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颅底七穴,哑门、风池、双侧天柱、完骨均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穴位、足太阳膀肤经。
震颤主发于阳,而足太阳膀肤经为发阳的穴位,而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少阳胆经主升阳,所以可以通过对穴位的针刺,调节患者的阴阳,气道补脾益肾的作用,从而改善帕金森患者的临床症状[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评分为(31.67±5.37);对照组患者总评分为(48.93±7.26);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针灸治疗联合西医临床用药,其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总评分情况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宁平.中医证型辨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0f 19):334.
[2]柏秀娟,尚延昌,王炜,等.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31(1):178
[3]石学敏.针灸学l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张文砚,冯学功.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中风经方组方规律分析[1l_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8(16):5. [6]王君胜,汤学宇,周国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疗效观察[I].中医临床研究2015,3(14):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