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论文
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_人类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_人类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一):人类生态学派城市空间研究述评论文摘要:人类生态学派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城市社会,并首次将空间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
人类生态学派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虽然并未形成系统的社会空间理论,但提出了合理的空间论断和社会空间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关键词:人类生态学派;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科学界广泛的空间转向,主要是依托城市社会研究展开的。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单位,空间一直贯穿于城市社会研究中。
1916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这标志着城市社会学的建立。
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在实际研究中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个主流范式,其空间思想也是社会空间研究的奠基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
梳理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研究,对于掌握社会空间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人类生态学的思想。
一、人类生态学派空间研究的范式人类生态学,顾名思义,是使用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而形成的一种理论。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提出的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认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命网络。
另一方面,一个区域内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物种之间会为争夺资源展开竞争,不同物种通过竞争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均衡关系的实现。
“各种物种之间的竞争性合作关系的分析或许可以很好地用作人类生态学类似的研究模式。
”[1]“人类是群生群居的动物,他无法单独生存,相对来看,人是弱小的,他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保护他,供他居住,还需要有同类伙伴的协同合作。
”[2]在此基础上,人类生态学者还指出人类社群自发地进行“生物性”生存斗争,结果导致自身与环境间功能适应,城市以及城市的形态结构都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
大学生论文生态人意识论文

大学生论文生态人意识论文:大学生生态法上人的意识培育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随着生态文明的兴起,中国实施高校生态法制教育是对生态文明的积极响应,而通过生态法上的人意识培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人意识;培育一、生态法上人的意蕴1.私法上人的意蕴。
第一,在以“个人主义”为思潮,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制时代,以民法中的自然人理论来建构“法律的社会化”现象,以及“社会本位”法制,就存在诸多缺陷了。
第二,民法上的法人理论建构,仍沿用自然人理论中的“中人”标准与“理性人”预设;第三,商人理论的不足。
这种以“营利性”为特征的“商人”预设只能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扩展到经济领域的全部,更不可能扩展到全部社会领域。
2.公民理论人的意蕴。
近代以来,社会契约论已成为共识,因此公法的理论原点应为“公民”。
但这对于保护个人免受专制之害是无助的;公民理论也很难解释近代的“民主多数制”以及现代社会的“公众诉讼”来弥补“多数决”不足而形成的“民主多数制,尊严少数人权利”的机制;现代公法制度,“正在从公共服务的概念中——而不是从主权理论中——诞生。
”[1]这可以从公民理论进行推演,但是这种推演的过程仅解决了“公民的公共性需求”,但对于如何保障这种“公共性需求”以及“民间资本是否能介入这些公共服务”,“政府如何调和其主权者身份与社会公共管理者,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则无法从公民理论进行解释。
3.社会法人的意蕴。
社会人之模式远比市民模式、公民模式丰富多彩。
在社会法中,社会人的意志与权利是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予以实现的:社团的目的是克服市民社会危机和弥补私法的不足;社团的功能是克服市场失灵与防止政府失灵;社会法主要是以社团的定位来设计的。
社会人理论的继续展开就是环保社团。
环保社团作为社会法上社团的一种,不仅具有以上所述社团的特征同时环保社团的特殊性在于其一方面作为社会人之平台,另一方面实际上是社会人理论的继续展开,成为生态人的平台。
生态人类学读后感

生态人类学读后感篇一生态人类学读后感嘿,朋友!最近读了生态人类学相关的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啊!你说这生态人类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以前吧,我可能觉得生态不就是环境嘛,人类学不就是研究人的嘛,这俩能有啥关系?可一读才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生态就是大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山川河流。
但生态人类学告诉我们,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呀!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
比如说,我小时候在老家,那时候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直接看到小鱼小虾在里头欢快地游来游去。
可后来呢,因为工厂的增多,污水排放,河水变得浑浊不堪,鱼虾也没了踪影。
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吗?我觉得吧,生态人类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人类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可能有着聪明的大脑,能够创造出各种高科技,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自然的死活?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吗?再说说那些生活在原始部落的人们,他们虽然没有我们这么先进的科技,但他们与自然相处得却那么和谐。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呀!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未来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破坏生态,直到地球无法承受?还是及时醒悟,努力去修复和保护我们的家园?这真的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是吗?篇二生态人类学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生态人类学这本书,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知道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咱们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能这么复杂,这么微妙!就像谈恋爱似的,一会儿好得如胶似漆,一会儿又打得不可开交。
比如说,咱们为了盖房子、种庄稼,大片大片地砍伐森林。
这看起来好像是我们人类在发展,在进步,可实际上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失去了家园,生态平衡被打破,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这难道不是我们自找的吗?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发展真的值得吗?还有啊,咱们总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停地买买买。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800字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800字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生态学可有意思啦!比如说,我们去公园玩,能看到大树、小花还有小草。
大树给小鸟提供了家,小鸟在树上唱歌,多快乐呀!小花小草呢,它们让公园变得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这就是生态的一部分哦。
还有,池塘里的小鱼和青蛙。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青蛙会捉害虫。
它们一起生活在池塘里,互相帮助。
如果池塘里的水被弄脏了,小鱼和青蛙就会不开心,甚至可能活不下去。
我们人类也要爱护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要不然,小动物们的家就被破坏啦。
所以,让我们一起保护生态,让大自然更美丽!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生态学。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春天的时候,好多花都开了,有红的、粉的、黄的,可好看啦!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
这就是生态中的一部分哦。
再比如说,森林里有好多大树,大树会产生氧气,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而且,森林还是小动物们的家,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兔子在草丛里玩耍。
可是,如果我们乱砍树木,森林就会变小,小动物们就没有地方住了。
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生态。
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什么是生态学吗?让我来告诉你们。
比如说,在农村,有大片的稻田。
农民伯伯种的水稻,会引来好多小虫子。
这时候,青蛙就来帮忙啦,它会吃掉小虫子,保护水稻。
还有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
小鸟会飞来吃果子,但是小鸟也会帮忙吃掉一些害虫。
这就是生态中的相互关系。
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地方,不能随便破坏。
如果稻田里打了太多的农药,青蛙可能会死掉,害虫就会越来越多。
让我们一起关心生态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作文四小朋友们,生态学可有趣啦!想想看,在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它们的生存方式。
还有海龟、海豚,它们都在大海里快乐地生活。
但是,如果人们往大海里扔很多垃圾,海水就会被污染,小鱼、海龟它们就会生病。
在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它们吃草,然后粪便又能让草长得更好。
这也是一种生态平衡。
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困境及思考

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困境及思考
吴正彪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1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吴正彪
【作者单位】黔南州民族研究所,贵州,都匀,5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生态人类学学科性质研究综述 [J], 程林盛
2.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 [J], 高琪
3.区隔与融合:中国环境社会学与生态人类学的跨学科演绎 [J], 罗桥
4.试论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J], 张群辉
5.范式理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学科范式发展困境与思考 [J], 刘红建;孙庆祝;高雯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绪论生态人类学是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简言之,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Seymour-Smith 1986:62)。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进化较为全面的理论。
每一代都要繁衍出比适合生存的数量更多的个体,而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个体间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那些具有利于生存个性的或通过变异的个体得以继续繁衍。
正是环境的网络决定了某种特性是否有利于生存。
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对达尔文的论述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容置疑的影响。
马尔萨斯是人口统计学的开创者,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要超出食物供给的限度(Seymour—Smith 1986:87),这种趋势会导致疾病以及饥荒,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Seymour —Smith 1986:87)。
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居住地、栖息地。
Haekl在1870年指明了现代意义上生态的概念,意为经济、居民、动物的研究,即动物同有机及无机环境间的关系。
这包含了达尔文所指出的生存竞争状况下有益的对立关系(Netting 1977:1)。
因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在一个受到制约的环境内的活动构成的。
作为对达尔文理论的回应及其延续是很多人类学者继而转向环境决定论的研究,作为其理论阐述途径。
早期的文化决定论试图通过按照环境的不同而勾画人类群体的文化形态,比如刻画自然形态与人类技艺之间的相互关联(Milton 1997)。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一):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论文摘要:高职数学课堂的质量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育程度,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来帮助找到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平衡,本文以研究高职数学课堂为例,审视在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堂;生态平衡;教育策略引言教育与所处的生态环境之中有着可循的作用和规律,正是为教育生态学。
我们研究现阶段下高职数学课堂下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中的关系,利用教学的内容、资源来分析目前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失衡的缘由,再去探知高职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职课堂中教学现状1.1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时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提出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它是指: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功能将处于平衡协调的动态化之中。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中我们把教育比作一个系统,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系统里的子系统,系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失衡的情况。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方式和场所,思考在高职数学的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主体去形成生态平衡,促进各个主体和谐发展,教育中构建生态课堂是利用教学实践来形成教育生态学[1]。
1.2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传统的教学只有课堂一个方式和场所,所有的失衡、冲突、共生等都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课堂中无效且“霸王”式的的教学生态环境,是不能促成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再加上学生作为生态主体,数量并未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接纳的范围内,活动空间受限,固定座位的方式也是缺乏考虑的编排制度,这类半封闭或者说全封闭的教育方式,脱离社会实际、能量流严重,呈现一种单向流动,信息输入和输出程度大量阻塞,缺乏活力与生机,所以导致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失去平衡[2]。
1.3课堂生态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主体上一直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适应区域里生态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大量生态危机反复出现,是实打实的“瓶颈”期,虽说现在区域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方针出现了倾斜,但是社会和大众对于此还是缺乏重视,还是认为高职教育不算主流教育,在作为生态主体的高职授课教师方面,很容易失去了对教育的热情和自信,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
论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整生性生态观——以张炜的《九月寓言》为例

20 0 9年 6 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 4 No 3 12 .
J ma fLiz o ah r ol e  ̄ l uh uTe c esC l g o e
J n. 0 9 u 2o
论 文 学 人 类 学视 野 下 的整 生 性 生态 观
— —
田野 里 奔 跑 嬉 戏 , 野 地 里 的 自 由 女 神 ; 则 是 白 胖 是 肥
热 力 , 当夜 幕 降 临 她 总 是 撩 开 了 长 辫 带 领 着 大 家 在 每
有 了 更 为 紧 密 的 联 结 。 张 炜 的 小 说 创 作 一 直 着 眼 于
乡土世界 的生命 图景 的构建 , 由早 期 关 注 人 与 自然 生
基 础 的交 叉 性 学 科 。 它 以跨 学 科 性 、 动 性 、 放 性 、 互 开
野 地 , 情 的 歌 颂 这 片 土 地 的 神 奇 , 了 更 进 一 步 表 忘 为
达 自己 尊 重 并 敬 畏 一 切 生 命 的 生 态 审 美 理 想 , 炜 采 张
整合性 和实践性 为学 科特 征 。叶舒 宪先 生 曾经提 出 :
类 学 研 究 的视 域 ” 。而 “ 人 类 学 从 1 … 当 9世 纪 关 于 人 的抽 象 言 说 的科 学 变 成 2 0世 纪 的 大 规 模 的 民族 志 方 法 论 时 , 土 性 成 为 滋 生 人 类 性 的 文 化 土 壤 , 到 了 乡 受 高 度 的 重 视 , 土 性 的探 求 奠 定 了 现 代 人 类 学 发 展 的 乡
得像水 生植 物 似 的 姑娘 ,她 躺 在 黑 影里 歇 息—— 就 “
像 刚 刚 挖 掘 出 的 一 块 地 瓜 , 身 沾 满 了 土 末 , 扑 扑 浑 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论文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通过学习了人类生态学及其它理论知识,我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目前有很多篇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些是通过大坝修筑这一事件来阐述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有些文章是讲述生态移民来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的是通过公路修筑来阐明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而我则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及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一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正如我们大理宾川的旅游景点鸡足山一样,随着鸡足山旅游景点的蓬勃发展,使得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乡村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方面的破坏,很多的原生态的景色由于游客人数的增多而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
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
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
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
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
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
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
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
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Paul Hawken,Amory Lovins,L.Hunter Lovins著, 王乃粒等译,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