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王夫之思想研究

王夫之(船山先生)思想夫之一生著述共达100余种,400多卷,体系浩大,内容广博,在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发挥宋代哲学家张载的“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世界是以“气”为物质始基而构成的,并由此出发,坚持“道”(规律)必须依存于“器”(客观事物),一旦“器”变,“道”也就必定变化。
这是一种唯物的自然观,王船山的另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动,动是绝对的。
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
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总的趋势是“世益降,物益备”,即一代胜过一代,即使是被人们美化为理想社会的远古“三代”,实际上也远不及现今之世。
因为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所以王夫之赞成随历史的变化而进行社会变革,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
”思是古代好的法令制度,不一定对现今适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变更,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
他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就是说“行”是“知”的基础,不“行”就得不到“知”。
所以“知者非真知,力行而知之真。
”从这重“行”出发,王夫之认为一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
显然,这是对湖湘学派务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在政治思想上,王夫之接受了程朱理学中关天“礼”的阐述,坚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但另一方面,王船山又反对绝对君权,如果君言不为“天下之公”,以一己私利而获罪天下百姓,就必须革除他的君位。
虽然王夫之所持行的还是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但他能在明清之际提出限制绝对君权,就已是难能可贵了。
王夫之身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因而思想中民族意识极为强烈,他特别强调夷夏之别,把它提到“古今之通义”的程度,认为君位“可禅可改革,但绝不能落入“夷类”之手。
于是,王夫之把几千年来传统的大汉族中心观发挥到了极至。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
他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
主义。
他的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观点
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思想。
影响:哲学思辨代表着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其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其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其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其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

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守恒思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的哲学家。
他曾参加明末反清斗争。
1648年举兵衡山,抗击清兵南下。
后任南明翰林院庶吉士、行人司行人介子等职。
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号称船山先生。
他的主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100多种。
在王夫之的时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元气说发展到思辨的高峰。
这种唯物主义的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希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
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王夫之以元气说的哲学推测为思想依据,又从生活实践的观察、或有可能从定性的实验观察中得到了物质不生不灭的思想。
他讲道:“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为烬。
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一甑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盦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
有形者且然。
况其絪缊不可象者乎!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
”“傥如散尽无余之说,则此太极浑沦之内,何处为其翕受消归之府乎?又云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则此太虚之内,亦何从得此无尽之储,以终古趋于灭而不匮邪?”(《张子正蒙注·太和篇》)王夫之在《俟解》中,不仅更详细地叙述了焙烧汞的过程中汞并不被消灭的事例;而且以烧松烟制墨的生产过程(即由烧松木到产生浓烟,又由浓烟制取墨料),来补充物质不灭的例子。
王夫之在关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论述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他说:“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张子正蒙注·参两篇》)。
他认为由于物质元气包含有阴阳两个相异的对立面,因阴阳“交感”,元气便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
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
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浅谈王夫之的知行观【最新哲学类】

摘 要知行观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每一位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对其论述一二,王夫之在继承先儒特别是荀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自发辩证法和朴素唯物思想去批判了传统知行观中的心性思想,在破旧思想的前提下,树立了自己的比较全面的唯物主义思想知行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王夫之在继承和发扬先儒的前提下,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点,把行的重要性和首要性显著的提出来,行是知的来源和基础,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只有在行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知,而且辩证的看出二者的统一性。
很好的继承了荀子等唯物思想精粹。
王夫之知行观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最早的《尚书》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展开,梳理了从孔子到王阳明等先儒的各家知行学说,从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这其中有唯心论,唯物论,经验论,先验论等各种观点,王夫之通过自己的合理吸收和借鉴,批判其中几种典型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知行观。
任何知行观都是为了映证哲学家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王夫之看到当时的心性之学的欺世盗名的虚假性,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王夫之的知行观的重要观点主要有“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等辩证统一思想,以及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思想,本文试通过王夫之的知行论而进一步阐释他的道器本体论。
从而实现他的实学思想。
王夫之知行观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
王夫之的知行观虽然论述的比较透彻,思辨性很强,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限不能得以传播,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以及哲学思潮都有很高的价值,明清三大儒各有千秋,理论价值重大。
王夫之的知行观对于近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知行观念也有启发意义,不论是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道德思想的建立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超越它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王夫之的知行观同样如此,但是它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知行观的巅峰。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h Se
a
t
t
l
eandLondon Un
i
ve
r
s
i
t
fWa
sh
i
ng
t
onPr
e
s
s1989 47
48;J
e
eLoo
yo
L
i
u WangFuzh
i
i
l
o
s
ophyo
fPr
i
nc
i
l
e L
iI
nhe
r
en
ti
nQi i
nDaoCompan
i
ont
oNe
o
-Con
uc
i
anPh
i
l
o
s
ophy ed J Mak
第 51 卷第 1 期
2024 年 1 月
Vo
l 51 No 1
J
anua
r
y 2024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
na
lo
fS
i
chuanNo
rma
lUn
i
ve
r
s
i
t
y
So
c
i
a
lSc
i
enc
e
sEd
i
t
i
on
王夫之的哲学是唯物论吗 ?
———以“气”与“器”为中心的考察
刘
荣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主导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内地王夫之哲学研究。 一 些 学 者 通 过 解 读 船 山 哲
王夫之

精心整理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
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主要着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王夫之观4.识论9.评王夫之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着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
刻苦研究,勤恳着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
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
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
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由“道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
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
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
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着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
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
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
王夫之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 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 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 皆动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 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 火。” “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思考题 1、怎样评价王夫之的自然观? 2、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3、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二)物质不灭
“车薪之火,一烈已尽,而为焰,为烟, 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 土,特希微而人不见尔。”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三)对“诚”范畴的新界说
“诚”原是一个道德范畴,本意是“诚 实无欺”。王夫之赋予其新的含义,用来说 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存在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三)知和行的关系
1、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 2、行重于知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 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 焉,不可以得行之效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3、知行相互作用 “知行相资以为用” “知行并进而有功” “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所知”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天下惟器”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 可谓之道之器也”。 “器”指具体事物,“道”指事物的规律。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东西是实际存在的,规律 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我们只能说规律 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说事物是规律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古成纯,别开生面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探究
姓名:王前
院系:日语
学号:160120270
年级:16级
班级:13班
目录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正文 (4)
一.世界的本原 (4)
二.气的永恒性 (4)
三.理与气 (5)
四.道与器 (5)
五.“形”与“神” (6)
六.“名”与“实” (6)
七.“文”与“质” (6)
参考文献 (8)
前言
王夫之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1619)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一(1692)年。
王夫之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被清朝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王夫之为寻求民族复兴,寄希望于未来,从多角度总结时代思想。
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多角度论证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正文
王夫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观念意识和规律法则等都从属于物质,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
王夫之从多个领域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向高峰。
○1
一.世界的本原
首先,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王夫之继承了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2)的思想,创造性的提出“太虚一实”(《礼记章句》○3)的观点指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性实体。
他肯定宇宙间充满了气,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物质。
而世间的气又有两种,一种是阴阳未分的太和之气,有实体却没有形态;另一种是凝聚成万物万象的有可见形态的气。
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实在的气构成的,气凝聚在一起就形成物体的形象,人们就认为这是“有”,是存在;气分散开来,形体就隐藏起来了,人们就认为这是“无”,是虚无。
实际上,无论气凝聚还是分散,人们都不能看见,他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无”,这就否定了那些虚无为本的哲学,从根本上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
二.气的永恒性
其次,王夫之还论证了气的永恒性,“气有变异而无生灭”,他不承认物质有生灭,只认为物质有往来、屈伸等,而这些过程只是气的变异。
他还做了一系列实验,把柴、油等燃尽或加热后得到另一物质形态,以此证明了气的无生灭,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王夫之能利用实验得出这样科学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
证明了气的无生灭,也就说明了世间的物质不会随着具体物质形态的消灭而消灭,这就更有力的证明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
除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王夫之还分别对理气、道器、形神、名实、文质等一系列哲学上争论不休的范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做出了解释。
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全面的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理与气
“理”与“气”:这里说的“理”是天理、规律、法则,“气”则是物质世界。
二者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热衷争辩的问题。
程朱理学家认为理在气之先。
王夫之驳斥了理学家的这一观点,提出唯物主义理气学。
首先,王夫之指出在理气中气是第一性的。
他解释了理气的内涵,指出气是实在的物质存在,它有规律的变化运动形成各种物质;而理则是气之理,是事物固有的本质和必然规律,它是气运动变化形成的,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其次,王夫之还认为气为理所制约,在《谈四书大全说》○4中,他说道“天理只在气上见,其一阴一阳,多少分和,主持调剂者,即理也。
”气的运动变化都被理所制约,这就是理的主持调剂作用,他使得天地万物有规律的存在。
理需要依存于气才能存在在,气也离不开理的制约作用,因此,王夫之又提出“理气一也”(《周易外传》○5),认为理气是一个统一体,批判了理学家割裂理气的观点。
理气的统一关系中,气是物质的载体,是第一性的,理是气运行的规律,是第二性的。
王夫之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论证,批驳了唯心主义和理学家的错误观点,建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气统一论,肯定了物质的根本性。
四.道与器
“道”与“器”:《周易》○6中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宋明理学家特别重视其中“道”与“器”这对范畴,并用唯心主义解释道,把道和器割裂开来。
王夫之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唯物主义的道器观。
要前面理解王夫之关于道与器的哲学思想,先要了解他的道与器的内涵:“道者,物所众著而共有者也。
物之所著,为其有可见之时也;物之所由,为其有可循之恒也。
”(《周易外传》)道,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器则是具体事物,因此,道与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普遍规律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
王夫之批判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观点。
首先,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者脱离开器谈道,指出道不在器外,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道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之中。
此外,他还认为,道与器是统一在事物中的。
最后,王夫之还批判了朱熹等人的“道先器后”论,指出道器同时存在,并无先后之分。
王夫之的理气论和道器论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从根本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动摇了数百年理学唯心主义的权威,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理想。
除了理气、道器这两对与唯心主义针锋相对的范畴外,王夫之形神论、名实论、文质论也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形”与“神”
人永远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开始探讨精神与形体孰为第一性,精神是否会随着形体的灭失而消亡,关于这些问题,王夫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在《张子正蒙注》中说道:“气以成形,神以居理”,指出形体是气聚成的物质,精神依附于形体,即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因此,形体决定精神,相对于精神来说是第一性的。
基于上述观点,王夫之还提出神灭论。
神产生于形体,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形体没了,神也就散了,转化为气归于原始,被称为鬼。
因此,王夫之认为,世间不存在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六.“名”与“实”
“名”就是事物的概念、名称,“实”则是实在的事物,哲学上关于名实关系的争辩是在孔子提出“正名”这个命题后开始的,王夫之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提出很多新的见解。
首先,针对一些学者离开实谈名王夫之指出,有了名才能有实,名实根据实产生的,如果没有实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什么名。
所以,名是反映实的,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第二性的,既然名要反映实,我们在给客观事物命名时,必须对事物有所了解,此外,在实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名也应跟着发生变化,否则,名就跟不上实的变化,不能正确反映实质内容。
七.“文”与“质”
这对范畴由孔子最早提出,是哲学、文学以及美学的重要范畴。
“质”是实质、形体,属于内容,而“文”是文采,属于外在形式。
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
这是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王夫之以唯物论为理论指导,从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创造性的阐发。
崇尚质实是王夫之在文与质关系上提出的思想前提。
他把内容视为思想的知道,文是在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回答了文与质在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回答了文与质中质才是第一性的,驳斥了文质混同、文决定质的观点。
综上所述,王夫之从本原出发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实在性,并通过论证理气、道器、形神、名实、文质等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倾向,全面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将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巅峰,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郗秋丽
2.《正蒙·太和》
3.《礼记章句》○3
4.《谈四书大全说》○4
5.《周易外传》
6.《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