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生物课堂绽放

合集下载

让创新思维走进生物课堂(精)

让创新思维走进生物课堂(精)

让创新思维走进生物课堂(建宁县溪口中学林军邮编:354500)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他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动力,是未来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素质。

我们的时代呼唤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而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与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

那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创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情境强调创新性情境教学,就是要重视生物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因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悱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有探求解决矛盾的要求。

1、创设渴望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渴望情境能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渴望了解的心情,从而调动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输血和血型”内容时,先向学生讲下面的事例:十九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竞获得了意外成功。

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

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 ?下面让我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解开这个谜吧。

由于把学生引入一个解决攸关性命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点燃创新之花共建和谐课堂

点燃创新之花共建和谐课堂

点燃创新之花共建和谐课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为新时代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点燃创新之花,共建和谐课堂,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相反,实现创新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设计一个小型生态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亲自动手,这样一来,他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会更加热爱生物学科的学习。

其次,我们需要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是一以贯之,奉行唯知识论,这种教育观念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局面,难以拥有独立探究、求知的精神。

而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实践多元化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抛弃纯粹的背诵模式,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提高语文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再次,我们还应该注重创新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才,而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公平性问题。

很多学校和家庭对家境不好的学生成绩缺乏支持和关注,这会造成种种不公平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特别是注重家庭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营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并推动学校在管理上的创新。

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体现在学校管理方式上。

学校的教育管理应该适应社会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与科技发展的合作,引进新技术和新思想,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学校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工具,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资源分配上更公平合理。

立足生物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立足生物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有 利 于创 新 精 神 的 养成 。
首先 , 教师要善于根据生物教材 内容 , 结合学 生知识 基 础 , 出难易适度 的富有启发性 、 味性 、 提 趣 探索 性 的问
题 , 能 激 发学 生 的学 习 动机 , 阔学 生 的思 路 , 发学 生 才 开 诱 探 究 的 欲望 , 有效 地 调 动 学生 的思 维 积 极性 。
过 氧 化 氢 分解 速 度 与催 化 剂 的 关 系 实 验 ,然后 让 学 生 思
“ 师道尊严” 。中国传统 的教育强调通过教学 , 给学 生“ 传
道” “ 、饵惑”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的优 点是能帮 助学 ,

生判别 是非 。但是, 有缺点 , 它也 即扼杀 了学 生的创新能
力 。因此, 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 必须
20 牟 第 0 9
1 期 0
素质 教 育 。
立足生物课堂
创新 , 就是打破常规 , 不按人们 习惯形式 的“ 套路 ” 去 解决问题 。 的特点是富于独创性 , 它 善于标新立异 , 独辟蹊
径 。培 养 学 生 的创 新 精 神 是 现 代社 会 迫 切 需 要 的 , 是 现 也
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 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 此外 , 在实验过程 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 主动地质 疑提问 , 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 能力 的发展 。如在进行 “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观察” 的实验过程中 , 就有学生对 教 材 中介 绍 的实 验 方 法提 出疑 问 : ) ( 为什 么l 装 片 要 用 1 临时 洋葱的下表皮 , 而不用上表皮?f载玻片 中央为什么要先 2 )
认真思考 , 从中发现问题 , 提出个人见解 , 尤其是不 墨守成 规的独特见解 , 在潜 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 , 进而培养创 新精 神。 传统的中学生物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 这种实验虽 然在 一定程度上巩 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 因为是在 但 实验前就知道了会出现的现象 ,因此会 约束学生的思维。 所以 ,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其 中的一些验证性 实验 改成探 究性 的。例如 ,验证影响酶的高效性 的实验” “ 可改成探究

让科技创新活动走进生物学课堂

让科技创新活动走进生物学课堂

让科技创新活动走进生物学课堂作者:刘伟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16期生物科按照新课称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

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第二课堂”和“第二渠道”之称,它的特点是不受新课标和教材的约束,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践性。

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想、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有利于促进生物学教学。

2010年以来,我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谈谈本人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辅导学生的一些体会。

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课本上更多的科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知识就是力量”,这已经为人们所公认。

一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听讲座、参加实验活动、外出参观和野外调查等形式,使他们更深入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以增进学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也是生物学课外活动的要求和具体形式,也为学生在将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

当今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人口快速增长问题等,无一不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优秀的学生仅看重眼前的学习和分数是不够的,让他们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接触、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就可能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到这些问题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心、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他们在学习、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进步。

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教海探航 Teachingseafaring24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文/祁延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进一步强调学校的德育工作,这对生物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前生物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生物教育工作者以后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如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通过注重实践体验,让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培养其创新意识1.1 提出问题新课改中,最突出的要求,一是强化思想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

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生物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以,课堂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与团队活动相结合是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我们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引导观察、诱发多问、激励动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引擎。

而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关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浅谈如何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

一、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便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1. 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学校应创造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活动,让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让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设计和制作一些小玩意儿,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查找资料、思考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合理的创新课程要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就不能忽视创新课程的设计。

创新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具体方法如下:1.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创新往往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合作,解决复杂的问题。

例如,将数学、科学和艺术纳入一个项目中,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2. 提供空间让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设备,并营造积极的实践氛围。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创客实验室或者提供一些创新工具,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兴趣方向上进行实践。

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在生物课堂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生物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术表现。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生物课堂就像一个生动的生物群落,每个学生都是这个群落中的一员。

在这个群落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位导游,引领学生探索生物的奥秘。

传统的讲述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互动式的学习活动来改变这一局面。

例如,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观察和探索生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适应能力。

这种实践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体和实际,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另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实境(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索原本无法亲身体验的生物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创新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加深了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此外,评估方式的创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笔试评估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可以引入项目作业、口头报告、甚至是多媒体展示等形式,来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之,生物课堂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对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革新。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我们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知识天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生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乐趣和启发的学习旅程。

创新教学情境,打造五彩缤纷的生物课堂

创新教学情境,打造五彩缤纷的生物课堂

创新教学情境,打造五彩缤纷的生物课堂【摘要】在生物课堂中,创新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打造生物实验课的互动氛围,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利用科技手段增加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更加愉快和高效。

周边环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融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之处。

通过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生物课堂中,学生们将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生命与自然的探究者和保护者。

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培养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情境, 生物课堂, 互动氛围, 科技手段, 周边环境, 多样性,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生物课堂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每位生物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创新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享受学习过程。

在打造五彩缤纷的生物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生动的互动氛围、利用科技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创设周边环境与教学内容融合以及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情境来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收获知识的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开启探索生命的旅程。

2. 正文2.1 创新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情境是指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生物课堂中,创新教学情境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的程度等方面。

创新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和媒体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视频、动画、实验模拟等形式来呈现生物知识,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生物的奇妙之处,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

创新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设计生物实验课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创新之花在生物课堂绽放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的确,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那么,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触动灵感,有利于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常常在兴趣浓厚时,才能得到发展。

生物界中有趣的现象很多,如蚂蚁如何将信息告诉同伴进行协同取食?芳香的花朵为何散发香味?人
类的秃顶性状为何多在男性身上表现?煮熟后的虾蟹为何外壳会
变红?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釆用讲述、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在教学中还可广泛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和图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通过掌握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方法,培养具有灵气的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设疑解疑,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恰当的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学间就问题进行讨论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形成热烈的辩论氛围,在疑问解决的基础上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创新。

如,在学习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学生了解到:有不少红绿色盲患者因无法看清红绿灯的变化,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患者的实际困难,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个人观点,提出了种种方案,最后制作了一种全新概念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变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灯三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在这样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三、轻松活泼,和谐愉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
中学生喜欢求新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归纳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再出示图片《麦田里的蝗虫》《闪着鲜艳斑点的乌贼》《栖息在树上的竹节虫》,让学生找出它们各属于以上哪一特征?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学生归纳出:保护色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识别;警戒色色彩鲜艳,与环境色彩不协调、易识别;拟态看似与保护色相似,但更为隐蔽,不易识别。

最后进行了角色表演:假设自己是一只具有
保护色或警戒色或拟态的昆虫,如何面对自己的天敌?学生的表演非常投入,在逃脱了天敌的魔爪后,更为兴奋:保护色组——“你看不见我”,警戒色组——“你别碰我”,拟态组——“我不是我”。

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延续。

四、大胆猜想,实验论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不断发散思维,拓展创新能力。

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假设应有尽有,该如何作出抉择呢?我启发学生,根据“船在河里航行依靠浆和舵”这一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尾鳍控制游泳的方向,胸鳍、腹鳍平衡身体”这一假设。

然后询问学生能否采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同学很快想到逐一剪去各鳍,再来观察此时鱼会失去什么功能,从而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通过大胆猜测,实验论证,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五、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我校地处鱼米之乡,结合新课程要求,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访问水产品特种养殖户、特色作物专业户(凤凰水蜜桃、清水大米等),让学生了解情况,拓宽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开阔学生的
知识视野。

另外,在学校中还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如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地和饲养园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安排学生尝试动植物标本的小制作、小发明,并适当将其展示和评比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创新之花在生物课堂时时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