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外汉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主要海外汉学家

主要海外汉学家

学校专业推荐Newcastle –纽卡斯尔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博物馆学研究中心Museum Studies MA雅思6.5Museum Practice MMPrac 雅思6.5英国及国际上第一个而且非常的成功的将博物馆管理教学与实践混合的教育单元。

共两年,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时间。

Ma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研究;Art Gallery and Museum Studies MA雅思7.0UCL-伦敦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博物馆研究MA in Museum Studies -7.0(各项不低于6.0)主要海外汉学家一、蒂丽亚Delia DavinBA, PhD Leeds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Head of Department (Semester 1, 2003-4)Tel: 0113 343 3460Fax: 0113 343 6741Email: d.davin@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Major PublicationsConsultanciesFunded research projectsConferences and other activitiesUndergraduate teachingPostgraduate research supervisionDepartmental responsibilities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ender issues, population control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Major PublicationsBooksInternal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Macmillan, 1999.Joint editor (with E. Croll and P. Kane).China‘s One Child Family Policy.London Macmillan, 1985.Joint editor (with WJF Jenner).Chinese Lives: an Or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 Pantheon, London, Macmillan, 1988.Penguin edition, 1989.Book chapters:‗Country maids in the city: Domestic Service as an Agent of Modernity in China‘in Françoise Mengin and Jean-Louis Rocca (eds), Politics in China: Moving Frontiers, London: Palgrave 2002.‘Chinese Women: Media Concerns and Politics of Reform‘ in Afshar.H. ed Women and Politics in the Third World.Routledge, 1996.‘Population Policy and Reform: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in Shirin Rai et al (eds). Women in the Face of Change: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London, Routledge, 1992Articles in reference book:‗Marriage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Gender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Both in Das Grosse China-Lexikon, Stefan Freidrich and Hans-Wilm Schutte (eds), Darmstadt, Germany: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llschaft and Primus Verlag, 2003T ranslations:A Norwegian translation of my 1999 book, Mao Zedong, was published by Egmont Forla (Oslo) in Oct. 2002.My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essay ‘Remembering Yang Bi‘ by Yang Jiang was reprinted in Zhu Hong (ed) A Frolic in the Snow, Shenyang, China:Liaoning Educational Press, China, 2002.ConsultanciesHong Kong Council for Academic Awards.Funded research projectsImpact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the sending areas in China.Conferences and other activitiesPanel discussant for a panel on Women in Rural-Urban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t the March 2003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Hilton Hotel, New York.Will contribute to a meeting to Mao Zedong studies and the work of Professor Stuart Schram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December 2003.Will be a Plenary Speaker on Gender and Migration in China at a conference on Women and Migr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hi in December 2003.Sept 2002 Member of British Academy delegation that visite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Beijing, the Shanghai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Academia Sinica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in Taiwan.Undergraduate teachingEAST2165 Women and Family in Chinese Society (convenor).EAST2081 The History of China 1900- 1949.EAST3050 Modern Documentary Chinese.EAST 3540 Developmen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Postgraduate research supervisionFert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Disability in China.China‘s Grain Policy.Gender Issues in China.Agricultural Policy in Ningxia Province after the Reforms.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in Yunnan Province.Gender and Sexuality in China.Western discours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Early Chinese cinemaDepartmental responsibilitiesHead of Chinese Section二、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History Professor of History,1959 ProfessorEmeritus, 1996Tel: (734) 764-6305Fax: (734) 647-4881afeuer@Research Interests:Professor Feuerwerker completed his doctorate in History andFar Eastern Languag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57. He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aculty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1959. Professor Feuerwerker specializ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economics.三、科大卫Dr David FaureUniversity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St Antony‘s CollegeEmail: faure@Dr Faure is interested in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00-1949.Selected publications:Colonialism and the Hong Kong Mentality (Hong Kong, forthcoming)(ed.), In Search of the Hunters and Their Trib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 (Taipei, 2001) (ed., with Tao Tao Liu),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Basingstoke 2001)(ed. with Helen Siu),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1995)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 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1870-1937 (Hong Kong, 1989)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1986)四、龙夫威Fred DrakeProfessor EmeritusE-mail: fwd@Degree: Ph.D., Harvard (1971).Field(s) of interest: Modern Chinese History.Research Interests and Professional ActivitiesAuthor/editor of books and articles on aspects of Sino-Western cultural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China, pioneer photography in China, and early Manchu accep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1990 translation of his China Charts the World: Hsu Chi-yu and His Geography of 1848 (1975)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rrent debate in China on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fessor Drake retired from the History Department in 2003.五、司徒琳Lynn StruveProfessor,History and EALC PhD,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4struve@Ballantine 720(812)855-5229Research Interests ·T 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17th century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East-West comparative thought ·East Asia in world history ·Chinese reference/source materials Courses Recently Taught ·HIST G675/E600, Premodern East Asia: Integrative Issues · HIST G101/E101, East Asia in World History · HIST G382, China: The Age of Glory ·HIST G383, China: The Later Empires ·HIST J400/E351,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Literature Awards and Distinctions ·Visiting Scholar,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2000 ·Teaching Excellence Recognition Award, 1998 ·Fulbright Foundation Grant for research in Taiwan, 1995 ·Fellowship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mittee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C, 1991-1992 Publication Highlights ·The Ming-Qing Conflict: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 1998 · Voices from the Ming-Qing Cataclysm: China in Tigers‘ Jaws, 1993 (paperback 1998) ·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1984) ·"Not ‘Conversant‘?: William James and Huang Zongxi on Being and Knowing."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1 (Jan. 1992): 139-161. See also the website for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六、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Sinologie, Universität WienWien (OTS) –Univ. Prof. Dr.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lehrt seit 1. September 2002 als Universitätsprofessorin für Sinologie an der Universität Wien (Nachfolge Prof. Ladstätter).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geboren am 8. 9. 1955 in Bonn, hat an den Universitäten Bonn, Peking und Bochum studiert und 1978 das Studium der Sinologie mit der Sponsion zum Magister Artium an der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abgeschlossen. 1982 promovierte sie summa cum laude zu Doktor der Philosophie. 1989 wurde ihr die Lehrbefugnis für Sinologie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Geschichte Chinas durch die Fakultät für Ostasienwissenschaften der Universität Bochum verliehen. Seit 1989 lehrte sie als Universitätsprofessorin am Sinologischen Seminar der Universität Heidelberg.Prof. Weigelin-Schwiedrzik ist besonders für die Geschichte Chinas des 20. Jahrhunderts ausgewiesen, hat zahlreiche Forschungsaufenthalte in China und Kalifornien absolviert und verfügt über ausgezeichnete internationale Kontakte. Ihre Forschungsschwerpunkte liegen auf den Gebieten Historiographie, Literatur sowie Entwicklungsökonomie und Globalisierungsstrategie.Wien, 16.10.2002Abt. Öffentlichkeitsarbeit/cb七、黎志刚黎志刚(Lai Chi Gong),原籍中国香港,1982年获新亚书院历史学硕士学位。

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

研究“海外中国学”的意义

三个问题。这三个 问题 是相互关联 的。
l 我参 加 的三次“ 国学 ” 中 讨论 会的感 受
当然 , 我参加 的“ 国学 ”( “ 中 或 汉学 ” 讨 论会 ) 不只三次 , 其 中有三 次给 我 留下 的印象 比较 深 。 而

先知和他的助手 , 大 只有 我和 乐黛云 。会议 对斯 北 提华 ・ 希拉姆的翻译 给了高度 评价 , 对毛泽 东 的功 过进行 了多方位 的分析 , 但批评较 多, 往是用西方 往 的观点作为标准来批评 中国。这次会议给我最深刻
韩 国、 日本 、 拿大、 加 中国等 国内外中国学文献 资源典藏服务机构 、 究机 构的近 10住 学者参加 了会议 。本 研 0
次会议对 国内外 中国学文献收藏服务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 的交流与合 作、 海外与本 土的 中国学研究彼 此取
长补 短 起 到 了积极 的促 进 和 推 动 作 用 。
第j次 , 是今 年 7月 2 6—2 日在 北 京 召开 的 9
这次会议给我 的印象是 , 海外汉学 家重新开始 关注
中国 文 化 的源 头 。加 之 , 个 世 纪末 以 来 出 土 的 简 上 帛研 究 , 可 以说 明 , 学 术 研 究 这 层 面 看 , 海 外 更 从 “ 中 国学 ” 许 会 出现 一 新 的 局 面 。这 个 问 题 , 面 也 下 还会讲到。 另外 还 有 一 次 , 北 大 举 办 的 “ 朗 索 瓦 ・于 在 弗
经济学 、 法学 、 考古 学等等 。但一 般说来 , 可以 区分
为现实意义的研究 和学 术意义 的研究两类 。这两者
应 该 是 可 以互 补 的 。 现 实 意 义 的 研 究 大 体 上 说 对
“ 海外 中国学 ” 的研 究可 以为解 决我 国存 在的 现实 问题提供某些有益 的参 考和借鉴 , 并为 后者提 供一 些在理论上可深入研究 的课题。学术 意义 的研究则 应该更加关 注有 长远 意义 的理论 课题 和基础 性 的 学术建设 。它可 以作为解决 中国社会存在 问题 的理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顾钧内容摘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

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1877年前)、中期(1877~1928年)、后期(1929年后)。

就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

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世纪前半期以及20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作者简介:顾钧,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K207.8一、历史分期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①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1963年,全美国仅有33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人之多。

②19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842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 1884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

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

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国外中国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国外中国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国外中国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内容摘要:国外中国学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拓展开来,其不局限于如汉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专研,而是将着眼点放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及现实上。

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尚停留于浅层的单纯介绍,主力手段也多依赖于影视媒体。

这造成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出现误读和偏见。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更多途径。

关键词:国外中国学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汉学较之侧重于古典的“国外关于中国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汉学“Sinology”,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研究的方向侧重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研究①。

从16世纪中叶西方汉学的初萌到19世纪初期汉学的系统成型,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大体集中在对其“哲学、宗教、艺术、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科目”②的了解与理解上,甚至时至今日汉学研究的重心仍未偏离这些领域。

可喜的是,二战后国外学者逐渐将研究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对古典的专研,而是着眼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现实。

然而,这一领域的发展不能满足于单纯地由国外学者主导,国内学界一味介绍的现状。

相反,国内学界应该积极主动地从国外中国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国外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分析,并且谨慎地思考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问题。

一.国外中国学对文化传播的启示1.国外中国学对于外国了解中国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拥有悠远的历史,独特的文化。

然而早期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并非是直接和准确的,而是通过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传说和《马可波罗游记》之类这种间接的、零散的、可靠性受质疑的资料获得的。

这些传播方式和载体便是传统汉学研究的主战场。

诚然,在向国外介绍中国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方面,汉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局限性也毋需避讳。

为了达到全面地、系统地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国外中国学将研究的半径大大的扩展开来,将主导了几个世纪的单纯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源,解析等等拓展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等各个层面的问题”。

从《创造李渔》看海外汉学家韩南的研究特点

从《创造李渔》看海外汉学家韩南的研究特点
从 造李 看海外汉学家韩南的研究特点
圃 彝 文琴
内容摘 要 :韩南对李 渔作 品的评价较 高 ,他对 李渔研 究倾 注 了大量 心血 。在 韩南 的 中文译 著 《 创 造李
渔》 中,李 渔的形象及其作 品特 点被分析得 淋漓尽致。该书不仅展现 了汉学家韩 南对 中国古典 作 品的研究力
得 他 在 李 渔 研 究 中 能 够 创 造 性 地
“ 她 们 ” 的先 驱 者 ,但 同 时也 认
为 中国 “ 没有任 何作 品可 与李 渔 的戏剧 和 小说 故 事 中的 ‘ 她们 ’
所 涵 盖 的范 围 相 提 并 论 。 这 段 的 论 述 可 以清 晰 地 看 出 韩 南 在 充 分
佐证 。如 《 刨造 李
第一章 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论 进行 了深 入地 比较 、探究 。 比如 在 该 书 第 七 章 《 “ 密针线” 师》 中,韩 南在论 述李 渔 “ 粗俗 的滑稽 ”这 一戏剧 技巧 时 ,对 中 国戏剧 给 “ 粗俗 的滑稽 ”作 了铺
垫 论 述 :“ 中 国 戏 剧 对 于 粗 俗 的 滑 稽 有 一 个 明 确 的 定 位 ,它 位 于 底
的第 1 0 2 和1 0 3 的注释都体 现 出韩
南 对 李 渔 研 究 所 运 用 的 版 本 之 考
究 。他不 仅仅 在对各种 不 同版 本 进行 比较 ,还 在不 同年代版本 的 文献 当中寻找 差别及差 别所形 成
的原 因 ,不 断 地 以版 本 的 考 究 为 原点进行深挖 。 二. 精 细 的 文 本 讨 论
整 个 脉 络 外 ,他 在 将 某 些 个 别 作 品和 特 点 比较 时也 能够 将 “ 点” 的 分 析 进 行 得 较 为 细 腻 。 比如 在 该 书 同章 节 中对 李 渔 作 品 中 的 女

“英国楚辞学”及其研究概述

“英国楚辞学”及其研究概述

“英国楚辞学”及其研究概述[摘要] “楚辞”在英国的传播已近200年。

1840年以后,多部“楚辞”英译本问世。

虽然学界对“楚辞”在英国的翻译、传播、研究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其内容依旧不足。

“英国楚辞学”这一概念,是随着“海外楚辞学”的提出而诞生的。

在“汉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英国楚辞学”将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楚辞学;英国楚辞学;“汉学”研究;研究综述一、“楚辞”在英国的翻译、传播、研究述略1840年,中英爆发鸦片战争,这成为两国外交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使“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

1843年,英国追加《南京条约》内容,要求“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规定:“准合众国官民延请中国各方士民人等教习各方语音……并准其采买中国各项书籍。

”同年冬,中法签订《黄埔条约》,规定:“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可)采买中国各样书籍。

”凭借以上协定,英国在华势力迅速壮大。

“19世纪,英国在华享有高度的统治权。

英国对中国的垄断几乎从物质延伸到文化。

”中国国门被坚船利炮攻开的同时,英人也以好奇的眼光打量、审视、探索着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

由于“中国文学生动形象、载录着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很快便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与工具。

中国文学使英国人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仅仅“处在历史倒退的黑暗时期”,同时也是存在着“人智与美好的国度”。

一些懂得汉语的教授、传教士、驻华使节开始翻译中国文学。

起初,他们翻译的是浅显易懂又便宜易得的市井小说或者《论语》、《孟子》等书籍。

不久,“楚辞”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1879年,庄延龄(E. H. Parker)选译《离骚》,题名《离别痛歌——〈离骚〉》发表于当年《中国评论》(China Review)第7期。

庄延龄并非独立完成对《离骚》的翻译。

此前,他参阅了德埃尔·圣·德理文侯爵(Le Marquis d´ Hervey Saint-Denys)于1870年翻译的法文版《离骚》。

他乡夫子们的飨宴——海外汉学研讨会综述

他乡夫子们的飨宴——海外汉学研讨会综述




文 攀院 领薄
雁 史 系 领尊

大大使馆封本次研封含给予 的 查 助

自速方来
,
不亦架乎
, ,
有季街界的 朋
,
攀葵街舆傅 统跨大擎研 究 中心 领尊
以 及魁北克 圃除 圃 系研 究所领 筹的
本次 舍我是 擎者 在加拿大 主 辩
,
友来 自四 方

相聚一起
研封共 同感
的第 一 届 圃 除研 封合 面的原 因
,
世界淇捂大含系列 活 勤之一的 海外 漠攀攀 街研 封含
日至
』 ” ,
就 澳攀的性 熨方面 肠于 比校 文化 的性 贡 性地 反 镇西方漠擎 之所需
” 、 , 。
的 重 要 陪段
澳 阴理 工 大攀的 崔维
,

年 月
漠攀是 中西 之 简的封 括
,
孝教授 依攘第一 手的 资料
封 以西
日 在北京外研社的 圃除含裁

代以来 已 握 日 渐成 焉一 阴 攀街 界普 遍 朋注 的 攀 尚 焉 了推勤海 外漠擎 的研究 建 立海外漠 攀拳科艘 系 井
,
度生于 西方

一 祠翻择成 漠攀 和 中
在漠 攀的方 法 输 方 面

,
北京 大

圃 擎 都不是很恰富 的
苹束师跪 大 鑫管 暂待找 但作 焉一 阴
攀的李 明 演教授 以三 侗例子具胜 介 绍了俄雁斯漠攀研究 大虑着 眼 虑着 手 的方 法 焉

外澳捂教攀 小组辩 公 室 漠 辩 的支 由漠 瓣主辩 北 京外 圃 捂大

一 涸 相 愿的名格 的
,

国外汉学汇总

国外汉学汇总

一.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

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

二.马若瑟马若瑟从一开始学习汉文时起,其目的就不只是为了传教,而且想要用汉文来著述,并且从汉文经籍中寻找对信奉基督教的支持和依据,为此,那些把中国经典文献看成礼仪事物代表的传教士们,就对马若瑟感到不满和怀疑。

马若瑟精通汉文,他著有许多用汉文写成的宣传天主教教义的书籍和用拉丁文、法文写成的研究中国的书籍。

马若瑟的最重要著作就是《汉语札记》马若瑟还把中国元曲《赵氏孤儿》译成了法文(法文标题为这是欧洲人首次将中国戏剧译出的译本,伏尔泰在读了马若瑟的法译本《赵氏孤儿》之后,创作了一部悲剧,题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甚至在整个欧洲也不胫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程裕祯开展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现在是到了学术界多加关注并着力开展研究的时候了。

谁都知道,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千余年前就在我们的东邻日本和韩国开始了,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自从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以来,欧洲各国和后来的美国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直兴盛不衰,其学术成就也为我们所惊叹。

所有这些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就是本文所称的“海外汉学”。

与这种兴盛而热闹的研究景况相比,我们对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的 β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32-333页。

βµβ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βοβπβθβ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45、221、191、189页。

βσ《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1992年版,第1046页。

βτ《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191页。

χκ《乡村建设理论提纲初编》,《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0页。

χλχµχ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第82页;第82页;第106页。

χοχπ《安娜 卡列尼娜》,第493、494页。

χθ1901年5月7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χρχσ《安娜 卡列尼娜》,第499页;362页。

χτ《中国的贤哲》,《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1页。

δκ1884年7月9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30-131页。

δλδµ《致张庆桐信》,《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326、326页。

δν《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19号,第57页。

δο《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1989年版,第489页。

δπδθδρδσδτ《梁漱溟全集》,第二卷,第583页;第453页;第155页;第475页;第486页。

εκελεµενεοεπεθ《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第168页;第174-175页;第426页;第567页;第557页;第531页;第565页。

ερ见1906年2月6日《日记》,《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1991年版,第294页。

εσετφκ《梁漱溟全集》,第一卷,1989年版,第353页;第383页;第324页。

φλ《天国就在你们心里》,《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第318页。

φµ《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第258页。

φν1884年3月29日《日记》,参见《列夫 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第127页。

φο《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5页。

φπ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四章。

φθ《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236页。

φρ《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08页。

φσ《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三卷,1990年版,第525页。

反研究,却基本上一直处于比较冷漠的状态。

虽然以前也有一些研究著作和翻译资料出版,但都显得比较零散,而且缺乏学术研究的自觉意识,也没有形成应有的学术力量,当然也谈不上有强有力的研究实体。

这一点,我们还比不上台湾。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研究海外汉学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海外汉学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结果,就是缺乏自觉的研究意识。

思想上茫然,态度上冷漠,行为上滞后。

因此,要开展这项研究,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认识,使我们从茫然和冷漠的误区里走出来。

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

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

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它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深度;它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来启发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

从而构建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订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属于语言教学学科,但仍离不开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

汉语在境外的流传,也是与中国文化连在一起的。

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要寻找文化功能予以推动。

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说,研究海外汉学也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间,对外汉语教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教材的编写、理论的探讨、层次的划分,还是体系的建立,都到了一个必须改进与变革的时刻。

从1984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今年已是第五届了。

这次讨论会把“汉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列入议题之一,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要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也必须着手研究海外汉学。

这是因为:一、汉语(包括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媒体。

海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首先是从接触、了解、学习和研究汉语开始的。

尽管在交往的过程中使用当时流行的口语,但在接触中国的古籍时又不能不研究中国的古文。

因而欧洲国家的汉语教学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古汉语到注重现代汉语的历程。

当前的国外汉语教学更向着注重实用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种转变,也会促使海外汉学发生某些变化;而海外汉学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同样会对国外的汉语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二、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一般对中国文化在境外的传播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在不同国别、不同对象的学生面前,内容上总做不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操作上总不那么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如果对外汉语教师能够对海外汉学有所了解,有的还能有更多的研究,那他在教材编写,在课堂讲解上,就会是另外一番情景,这是其一。

其二,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外籍人士(包括外籍华人),他们都是名符其实的汉学家。

他们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也往往专攻中国文化的某一侧面,我们不应当忽视他们在教学与研究之间的某种契合点。

我们也应当从这种契合点中得到某些启示。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层次也必须在研究海外汉学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长久停留在基础汉语教学方面,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这个学科的建设。

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包括基础、本科、硕士、博士四个阶段。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汉语研究,就会涉及中国文化体系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古代文化中的历史背景。

这就更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教师就无法指导这些硕士和博士。

因此,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既具有基础汉语教学的丰富经验,又具有中国文化和海外汉学的深厚功底。

他不但应该,而且能够既进行基础阶段的语言教学,也能够进行更高阶段的语言研究甚至文化研究的学术指导。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视野的巨大变化,学术界已经逐步意识到,过去那种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单向研究,实际上是很片面的。

它的负面影响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外国人由此会产生自高自大的想法,而中国人则会由此产生某些自卑的心理。

”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都是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的。

因此,对这种文化交流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就应该是双向的。

对我们来说,开展这种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可以称之为逆向研究。

最近几年,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这种逆向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努力,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出版了一些难得的专著。

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正待问世。

有一些机构和单位也在着手编辑和出版海外汉学研究的资料与丛书。

如上海的《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北京的《国际汉学》和《世界中国学家名录》、《汉学研究》等等。

这些令人欣喜的现象表明,人们的研究意识正在形成并强化,这就为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研究了。

首要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海外汉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讨论,在理论上和学术上都没有形成应有的共识。

对为什么要研究海外汉学,怎么样研究海外汉学和研究海外汉学的哪些方面等问题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问题远不止这一些。

就拿最起码的名称问题来说,众说纷纭,并未统一。

有的称“海外汉学”,有的称“国际汉学”,有的不称“汉学”而称“中国学”。

只此一端,足以说明人们对于这一学术领域的许多理论问题仍然是很不明确的。

其次,是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学术地位问题。

正因为我们过去忽略了对海外汉学问题的研究,所以迄今为止,它还谈不上应有的学术地位。

国家的社会科学规划和国家教委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都没有把“海外汉学研究”列在其内。

不是这个项目不应该研究,而是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项目应该研究,没有认识到研究这个项目的战略意义。

事实上,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亟待发展的新兴学科。

应当从现在起,正式确立“海外汉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确认它是一个新的、需要开拓的学术领域。

国家的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提倡和扶持。

学术界需要像研究本土的中国文化那样去研究海外汉学。

有些高等学校里的相关专业,应该像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那样,开设“海外汉学课程”。

这是因为,对我们的大学生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日后有可能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学生来说,不但应该了解中国文化在本土发生、发展的过程,还应该了解中国文化在境外流传和影响的情形。

只有这样,才算对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

不妨设想,把中国文化和海外汉学研究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授,肯定是有重大探索意义的,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比如,“儒学与世界”、“易学与世界”,“老庄与世界”、“国际红学”、“敦煌学在国内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如果能开设这样一些课程或讲座,肯定能使人耳目一新。

第三,是海外汉学研究的机构和力量问题。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中国情报研究所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在从事这项研究。

他们虽然也有许多成果,但因人少势孤,力量单薄,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实体,故其研究活动尚未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一些高等院校,虽然也成立了这方面的研究机构,但不具备实体性质,没有确定的人员编制。

其他研究海外汉学的人员,按学科分散于各个部门,各自进行着分散的独立的微观的研究。

这些情况都表明,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缺乏实力,也没有形成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