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社会救助

合集下载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PPT课件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PPT课件

2.5.2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第二节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保障基本结构
➢4.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目前,英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 ➢低收入家庭救助,主要是对家长有全日工作,有子女,但收 入低于官方贫困线的家庭进行救助。 ➢老龄救助,主要是对那些只有少量补助金的老年男女进行的 救助。 ➢失业救助,主要是对那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后仍然失业的 人进行的一种救助。
➢2000年7月27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全国医疗改革5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大幅度缩减等候就医时间,建立一套方便病 人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还大力推行了“社区社会保护” 计划,使医疗保障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医院逐步实现私有化,医疗费以公民 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自行负担,但改革的阻力会非常大。
第二节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保障缴费与给付
➢1.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
➢(2)分类保险基金的筹集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国家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是国民保险基金和国家财政负担的 养老保险支出。国民保险基金由雇主、雇员和自由职业者缴纳 保险费所形成,雇主和雇员按工资额的一定比例缴纳。
➢企业养老保险,雇员自愿参加,基金来源是雇主和雇员各自 缴纳的保险金,企业规定其缴纳标准,政府则在税收等方面给 予一定的优惠。
2.5.2 “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第一节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
二、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1982年,英国在减少失业津贴的同时,开征了失业津贴税。 在社会保险税上增加职工缴费、降低雇主缴费,提高医疗保健 服务收费标准,削减疾病津贴等。之后,英国基本沿用了这些 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998年3月,英国政府公布了绿皮书《英国的新蓝图:一种 新福利契约》,推出了“改救济为就业”计划。

【精选】9.welfare-state英国福利社会解析PPT课件

【精选】9.welfare-state英国福利社会解析PPT课件

• 2.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 • ①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provides
for every resident a full range of medical services. • ②It was based at first on Acts of Parliament, one for England and Wales passed in 1946 and one forScotland passed
• It is like an immense insurance company with which every single citizen is compulsorily insured.
• Contributory benefits
e.g. retirement pension, widow’s benefit, jobseeker’s allowance, maternity allowance, incapacity benefit, etc.
• Question: Only the people with British citizenship can receive
free medical attention in the UK?
Family allowance or child benefit
• How much is child benefit? • Who can receive it? • How many parents claim it?
• Some people criticize the welfare state for being too generous. Others claim that it is not generous enough.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B.退出现役的军人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4.具有“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是 [D]A.新加坡B.德国C.英国D.瑞典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是 [C]A.保障全体劳动者生活福利B.保障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C.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D.维持社会稳定,健全社会福利6.多数国家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为 [B]A.36~40周B.8~36周C.32~40周D.28~40周7.于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原则的国家是 [B]A.英国B.美国C.德国D.瑞典8.1883年12月1日《疾病保险法》正式实施的国家是 [A]A.德国B.法国C.英国D.中国9.养老保险制度层次中不包括 [B]A.基本社会养老保险B.家庭储蓄养老保险C.单位补充养老保险D.个人储蓄养老保险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A.90 天B.105 天C.180 天D.42天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对其实施物质帮助义务的为 [C]A.国家B.单位C.国家社会D.企业公司12.生育保险属于 [A]A.短期性补助B.长期性补助C.保险性补助D.福利性补助13.不属于必要劳动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的是 [B]A.社会福利B.社会保险C.工资D.补贴14.生育保险待遇不包括 [D]A.假期B.补偿C.津贴D.报销15.发布《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提高因工负伤待遇是在 [D]A.1982 年B.1991 年C.1979 年D.1958年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

第13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13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乌鲁木齐
161

(三)资金来源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财政和社会捐赠资助 地方政府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主要责任者。
财政------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 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和社会监督。” 社会捐赠资助------“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18个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6年) 单位:元/人、月
城市 北京 低保标准 300 城市 广州 低保标准 330
天津
呼和浩特 沈阳
265
190 220
南宁
海口 深圳
210
221 344
上海
南京 济南 武汉
300
200-260 230 220
成都
重庆 拉萨 西安
195
210 200 200
长沙
200
总之,只要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就属于其保障对象。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的原则
1、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与物价水平挂钩。


(二)确定方法
1、市场菜篮法。 2、恩格尔系数法。 国际粮农组织提出一个数据---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属于贫困 3、国际贫穷标准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 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4、生活形态法。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与答案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与答案

社会保障学复习题与答案1、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具有( )。

A、单向性B、特殊性C、多向性D、强制性答案:A2、反映了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给付过程中费用补偿的公平性问题,既是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也是评估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水平的标准的原则是()。

A、补偿不究过失原则B、补偿追究过失原则C、差别费率原则D、完整补偿原则答案:D3、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初创时期是( )。

A、建国后至1954年期间B、建国后至1955年期间C、建国后至1956年期间D、建国后至1957年期间答案:D4、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老年人的保障和待遇标准的差别更加明显。

这是根据老年人的( )而有所区别的。

A、历史贡献B、实际贡献C、特殊贡献D、一般贡献答案:A5、《失业保险条例》调整了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确立了单位与个人的保险费分担机制,其中职工个人参与缴费的规定,强化了个人责任,体现了( )。

A、享受待遇与工作年龄相联系的原则B、享受待遇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C、享受待遇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D、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社会保险原则答案:D6、在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上,中间道路学派十分强调社会的( )。

A、均等性B、公平性C、普遍性D、整体性答案:D7、1996年,民政部颁发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提出在农村建立( )。

A、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B、农村社会养老保险C、农村社会生育保险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答案:D8、全民福利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报告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社会保险制度贯彻( )。

A、选择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强制性原则D、盈利性原则答案:B9、住房保障的实施机构体系,从其组成结构上看,可以分为( )。

A、决策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三个层次B、决策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服务中介机构三个层次C、操作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三个层次D、决策协调机构、具体管理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答案:A10、失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 )A、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其重新就业。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会救助形式
一、社会救助体系
• 1.最低生活保障 • 2.特困人员供养 • 3.受灾人员救助 • 4.医疗救助 • 5.教育救助 • 6.住房救助 • 7.就业救助 • 8.临时救助 • 9.社会力量参与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
•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
• 除明确政府供款责任外,《城市居民 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还同时规定“国 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 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因此,社 会捐献构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 充供款渠道。
三、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
• 1.农村五保制度及其发展 • 2.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 1.提供救助是政府和社会的一项法定责任 和义务,而享受社会救助亦是符合法定资 格者的一项权益。
• 2.社会救助是只看结果,不看原因的制度 • 3.社会救助的对象具有“选择性” • 4.社会救助的标准是低层次的 • 5.社会救助一般是短期的 • 6.社会救助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
政,列入国家总预算支出
•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一、外国社会救助概况
• 1.外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2.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况
二、外国社会救助现状
• 1.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2.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节 我国社会救助
• 一、社会救助体系 •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三、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救济 • 四、农村扶贫 • 五、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及其他社
第九章 社会救助
•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 第二节 外国社会救助 •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02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作者简介:蒋浩飞,生于1996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蒋浩飞摘要: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最低限度基本生活所需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先进诸国的制度实践正好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首先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介绍了美英德日四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国际经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法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102-0003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起源是1993年于中国部分地区引入的面向生活困难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形成于1999年颁布实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也进一步丰富,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并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正式实施后,我国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发挥核心作用,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发挥辅助作用,临时救助发挥补充作用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虽然我国已建立起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法制化水平欠佳、救助水平低、城乡分立、地区差异明显、管理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

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显著问题(一)法制化水平亟待提高《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发布机关为国务院,效力级别属于行政法规,立法层次偏低。

这导致《办法》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对于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未能予以覆盖。

(二)社会救助制度不统一(1)城乡分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立由来已久,在制度创设之初便已显雏形。

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

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

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篇一:西欧国家福利政策利弊分析社会福利事业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英国政府为了安抚救济贫民, 于1 0 01 年颁布“ 贫穷法” 。

在工业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又把大量贫民转为产业后备军, 于1 8 3 选年颁布“新贫穷法” ,对贫民实行救济.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二、影响1、积极影响(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4扩大公民自由,体现团结互助;(5)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2、消极影响(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的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

1(2 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福利制度被讥讽为“培养懒汉的制度”。

第二, 西欧国家利用社会福利制度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 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西欧各国每年花费的社会福利开支是巨大的, 这就扩大了消费, 增加了社会有效总需求” ,起到刺激生产、发展经济的作用。

第三, 西欧由于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一定程度减少失业的压力。

西欧国家为社会福利事业服务的医疗、职业培训、老年保健等第三产业部门的发展, 吸收了大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失业者, 吸收了一批新就业人员, 并为提高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对其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对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

但是, 也使西欧国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福利的沉重压力” , 在财政、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社会救助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历史发展过程漫长,立法频繁,曲折多变,充满争议,为世界各国发展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英国的社会救助也称收入限定性补助,是对那些工薪收入和其他收入无法维持生活的家庭给予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社会救助的主要项目有:基本收入维持、付所得税、住房补助和社会基金。

社会救助属社会的无条件帮助,直接与受益人的收入水平联系,而与保险缴费无关,救助完全体现了人类道德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具体内容。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首要启示是:贫困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次,必须加强对缓解贫困及其社会影响的必要性、紧迫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这既关系到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又关系着社会公平与社会平等问题,是社会体系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

第三,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与严格规管穷人是贯穿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两个主线。

与此对应的主题是结构力量、社会责任与公民权利。

英国社会救助的发展过程是后者逐渐取代前者的历史过程,而且这种转变具有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历史意义。

第四,社会救助制度与政府是把双刃剑。

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需要统筹兼顾,力争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贫困救济是个既非常灵敏,又非常危险的社会管理手段。

如果制度安排与政策目标科学合理,救助制度就会发挥积极作用。

否则社会救助制度便会适得其反,既无法发挥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的积极作用,又会成为社会冲突与社会排挤的制度根源。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中形成的依赖文化、耻辱感与社会排挤是其潜在负面功能的典型例证。

第五,救助制度设计与贫困救济行政管理本身是个重大现实议题,直接影响贫困救济效果社会状况。

如何管理穷人,既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又不削弱他们的工作动机,实现贫困救济政策的预期目标,这是摆在福利决策者与福利行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英国人人有房住是一项基本人权。

英国每100户居民有113套住房,空出的住房公房占
多数,因而有了保证人人有房住的雄厚物质基础。

为此,英国制定了消除无家可归者的政策,并在有关法律中规定,一个区的公民中有人成了无家可归者,区政府要负法律责任。

所以,一个区如果有公民无房住,区政府就会分房给他住。

如果他不愿意住而露宿街头,区政府就以政府要负法律责任为由,“劝说”他们住在屋里。

有法律保证区里的公民都住在屋里,英国就没有无家可归者。

英国的“流浪汉”。

有些人离开自己居住的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流浪。

他所流浪城市的区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住房的义务,又没有劝说他们住到屋里的“法律责任”,致使这些人可以自由地流浪和露宿街头。

因为他们在原籍有房可住而不回去住,是有家不归,故不能叫无家可归者,只能叫“流浪汉”。

而且政府不能将它他们送回原籍,因为这样会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特别是流浪汉中有一部分人属于“弱势群体”。

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只能关心他们,而不能侵害他们。

英国各级政府采取的办法是:首先是区政府对来到本区流浪的“流浪汉”进行登记。

在登记之前说明,登记是为了帮助他们,而且他们有拒绝登记的自由,登记之后还有随时离开的自由。

说明这些以后进行登记,就不会侵犯公民的权利。

登记后区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主要有两项:一是每天供应一顿早餐,只有牛奶、咖啡和面包,属于较低水平;二是每周一次让“流浪汉”到浴室去洗澡和洗衣服。

如果“流浪汉”长期不洗澡和洗衣服,会有碍健康和“环保”,既是“劝”他们去,又有一定的“强制力”。

英国城市里的面包房等食品店,每天晚上关店前,都要把当天生产而没有卖出去的面包和食品,先装入小纸袋,然后统一装入大塑料袋置于门前,等着午夜由垃圾车拉走。

极少数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只要去拿一袋回来,就可顶两三天的中、晚饭,维持低水平的生活。

但这仅是极少数,而大多数“流浪汉”,仍有其经济来源,并能解决自己的中、晚饭问题。

对“流浪汉”的政策需要掌握些尺度。

首先要尊重“流浪汉”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严肃的法律问题,必须严格遵守。

其次,要对“流浪汉”给以适当的照顾。

这种照顾不属于法律责任,
而是表示政府对“流浪汉”的关心。

由于“流浪汉”属于暂时不从事工作和生产劳动的人群,政府总是希望他们不要长期流浪,而适时转为劳动者。

所以政府的“关心”尺度,也是政府的政策,是让他们过得去,即实行较低水平供应,而不宜让他们过得“好”。

也就是说,不要制定出一个养懒汉的办法。

当然,这也考虑了区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

据了解,欧洲各国对“流浪汉”的政策大体是相同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比利时对“流浪汉”的关心“过了头”,让他们过得“好”,从而造成“流浪汉”大大增加,不得不调整政策。

这一教训已为欧洲各国所记取。

从中引出来的几点想法:1、无家可归者和流浪汉是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他们中的多数人,属于社会的弱势人群。

处理好他们的问题,对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让无家可归者适时转为有家可归者,让“流浪汉”过得去并适时转为安居乐业,是在我国的住房领域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2、英国早已制定消除无家可归者的政策并载入法律。

我国也已把“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列入房改的目标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努力,推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住水平。

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水到渠成”地把“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消除无家可归者,载入《住宅法》或有关法律中。

3、英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出了要关心弱势人群的问题。

我国在制定房改政策时,把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在推行廉租屋时,首先解决属于弱势人群的“双困户”。

这都是完全正确的。

不可讳言,实行这一政策,既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低的限制,又会牵涉许多方面的利益,因而困难很多。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不懈,不断改进。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和房改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必将越做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