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将就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和热点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做一概览。

一、研究现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已有较长历史,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国内相关机构及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研究课程,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也越发重要,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视角。

二、研究热点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我国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成为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研究者们就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遗产进行了广泛探讨。

其中,对于保护工作中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保护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利用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可持续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他们提出,应注重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实现其文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备受研究者关注。

研究者们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

他们强调,旅游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要通过规范的管理、科学的环境设计等手段,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4.世界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代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研究者们就世界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他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祉,并有力推动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研究方法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调查和资料分析是常用的方法。

此外,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篇一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一、引言石刻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近十年来,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石刻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外石刻研究的文献,分析其研究进展、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石刻研究概述近十年来,石刻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主流,如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结合,使得石刻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在研究领域上,石刻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从古代墓葬、碑刻、摩崖石刻到近现代的石刻艺术,都成为了研究的对象。

此外,石刻的材质、风格、内容等方面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三、主要研究成果1. 石刻的考古学研究近十年来,石刻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分布、类型、年代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结合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石刻的成因、环境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 石刻的历史文化研究石刻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铭文、图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同时,结合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对石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3. 石刻的保护与修复研究随着石刻价值的不断被发掘和认可,其保护与修复问题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通过对石刻的材质、结构、风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三维打印等,为石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虽然近十年来石刻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石刻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强,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石刻的全面调查和整理。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作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涵盖了考古学、文物保护、遗址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意义。

文物、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1.2 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重要性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可以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其得以永久保存。

同时,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也是传承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1.3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遗址管理等方式,不断深入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文物保护技术不断更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

二、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现状与问题2.1 文物保护现状在文物保护方面,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机构,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然而,由于文物数量庞大、保护技术不断更新、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2.2 历史遗址管理现状历史遗址管理是保护历史遗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

近百年来青海考古学研究文献综述

近百年来青海考古学研究文献综述

TIBETAN PLATEAU FORUM近百年来青海考古学研究文献综述霍福(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8)作者简介:霍福(1969—),男,青海湟中人,青海省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青海文化。

摘要: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在青海东部的调查开创了青海考古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和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丰硕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行了文化谱系、古代文化史、遗址、墓葬、岩画、城址等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发表了大量成果,基本厘清了青海古代文化的发展脉胳。

本文依据考古学定义,就2010年以前的青海考古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资学人们检索。

关键词:青海考古学;学术史;研究青海的考古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前,仅有安特生和裴文中在青海东部进行过短期的考古调查,发表了研究成果。

1942年,在乐都县老鸦城西之白崖子出土了汉代的《三老掾赵宽碑》。

譹訛1944年,西海郡故城出土了王莽新政时期的虎符石匮。

譺訛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青海的考古学研究迎来了大发展。

本文对青海百年来的考古学研究作一梳理,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根据考古学的定义,本文所指的考古学对象的时间下限设定为明末,不包括清以降的文物墓葬等内容。

一、综合研究(一)文化谱系研究1921年至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以北洋政府矿业顾问的身份在甘肃考古调查,在今青海境内发现了西宁十里铺、朱家寨,湟中卡约、下西河,民和马厂塬、黑土庄,贵德罗汉堂等十多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1]他提出了甘肃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2]等文化分期及名称。

1948年,裴文中在民和享堂、马厂塬,乐都碾伯,西宁和青海湖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又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汉代的遗址和墓葬。

[3]安志敏通过对1956年春考古工作队在甘肃刘家峡水库区沿的洮河、大夏河及黄河一部的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安特生的文化分期颠倒了相对年代,又把它们当作了顺序发展的同一个文化系统,他提出了甘肃远古文化的发展路线是甘肃仰韶———齐家———辛店的顺序,其它的都是另外系统的文化,可能与辛店同时或稍晚。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篇一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一、引言石刻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近十年来,随着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石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近十年来石刻研究的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范围本文以近十年(2004-2014)为时间范围,以石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国内外关于石刻研究的文献,重点关注了学术论文、专著、报告等资料。

同时,结合石刻的类型、地域分布及研究主题,对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

三、研究现状分析1. 研究主题分析近十年来,石刻研究涵盖了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其中,历史类研究主要关注石刻的年代、地域及政治、文化背景等;艺术类研究则关注石刻的造型、线条及雕刻技艺等;文化类研究则关注石刻所反映的民族精神、信仰习俗等;科技类研究则关注石刻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保护技术等。

2. 地域分布分析石刻的地域分布广泛,近十年的研究也涉及了全国各地。

其中,以中国为主的研究区域最为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刻作品。

此外,对国外石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石刻作品。

3. 研究方法分析近十年的石刻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科技考古等。

其中,考古学和历史学是主要的两个研究领域,通过挖掘和分析石刻的背景和意义来揭示其价值。

同时,科技手段如化学分析、地质勘探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石刻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四、主要成果与观点近十年来,石刻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首先,在历史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石刻的年代和地域特征,揭示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民族信仰。

其次,在艺术方面,对石刻的造型、线条和雕刻技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民族艺术的宝库。

此外,在文化方面,石刻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信仰习俗也得到了深入挖掘。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历史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学科背景介绍: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变迁,通过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阐释,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历史学既是深入了解过去的工具,也是探索未来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重点探讨历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包括其方法论、理论构建和研究成果等方面。

方法论综述: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历史现象的学科,涉及到广泛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断探索并改进方法论,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其中,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史、社会调查等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综述了相关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深入剖析了其优劣,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

理论构建综述:历史学的理论构建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之一。

历史学家利用现有理论框架和概念来阐释过去的事件和现象,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以解释历史现象。

本文将综述历史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历史学、社会历史学等。

同时,对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理论建构。

研究成果综述: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综述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对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对历史时期、历史体制的比较研究等。

通过阐述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历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该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对历史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这包括对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新的理论构建和跨学科研究的推动等。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数字化历史研究和公众历史研究等新兴研究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通过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我们将为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篇一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一、引言石刻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近十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考古技术的持续发展,石刻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来(2004-2014)的国内外石刻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梳理这一时期石刻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的石刻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概况(一)研究领域近十年来,石刻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历史、考古、艺术、文化、地理等多个学科。

其中,历史和考古学科主要关注石刻的年代、制作工艺、分布情况以及与当时社会的关联;艺术和文化学科则侧重于石刻的造型、纹饰、内涵以及文化价值的挖掘;地理学科则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探讨石刻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近十年的石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传统的考古学方法如田野调查、发掘、测年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分析、图像处理技术等也被引入到石刻研究中,为石刻的保存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进展(一)石刻的年代与制作工艺近十年来,通过对石刻的形制、纹饰、铭文等特征的分析,结合碳-14测年技术等手段,对石刻的年代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石刻的历史背景和制作过程,还为进一步探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二)石刻的地理分布与文化内涵地理学在石刻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通过对石刻的地理分布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对石刻的造型、纹饰、铭文等内容的解读,进一步挖掘了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石刻的保护与修复技术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石刻的保护与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近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有效地保护石刻、防止风化、水蚀等自然因素的破坏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石刻的修复和再利用等方面。

大学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与文献综述

大学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与文献综述

大学历史研究方法:史料分析与文献综述在大学历史学研究中,正确的研究方法对于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和提出深入的历史分析非常重要。

史料分析和文献综述是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从而得出结论和见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史料分析和文献综述的含义、目的、步骤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1. 史料分析的概念与意义1.1 史料分析的定义史料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解读和评估历史资料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是书面文献、档案文件、考古发现、口述资料等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可以还原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1.2 史料分析的意义史料分析对于历史研究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并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通过史料分析,研究者可以建立起对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提供基础。

2. 史料分析的步骤与方法2.1 史料搜集史料搜集是史料分析的第一步,研究者需要广泛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来自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等渠道。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设定合适的检索策略,以确保搜集到全面和准确的史料。

2.2 史料整理在史料搜集之后,研究者需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归类。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所搜集到的史料,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方便。

研究者可以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方式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读。

2.3 史料评估史料评估是确保史料分析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研究者需要对所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评估,判断其可信度和价值。

在进行评估时,研究者可以从史料的来源、史料的可读性和完整性、史料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考量。

只有通过评估,研究者才能确定哪些史料适合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证据。

2.4 史料解读史料解读是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史料的细致阅读和比较,理解史料中的含义和背后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严文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陈星灿:《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早期研究》3-15赵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的研究》19-34靳桂云:《中国史前环境考古学研究》,35-40张弛《史前聚落与房屋的研究》,41-58魏峻:《中国史前埋葬习俗的研究》59-68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69-78张弛:《新石器时代石器的研究》81-91赵辉:《史前制陶工艺的研究》92-101张弛:《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102-111李水城:《中国史前彩陶的研究》102-125韩康信:《新石器时代骨骼人类学研究》126-137朱乃诚:《史前宗教遗存和习俗研究》138-152袁靖:《史前贝丘遗址研究》,153-167袁靖:《新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168-174杨亚长:《老官台文化研究》177-186赵春青:《裴李岗文化研究》187-195韩建业:《仰韶文化研究》196-207石兴邦:《半坡遗址发掘记事》208-218张江凯:《大汶口文化研究》219-234郭大顺:《红山文化研究》235-258刘军:《河姆渡文化研究》259-270王明达:《良渚文化研究》271-284高广仁:《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87-298赵辉:《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299-315田广金、郭素新:《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16-329魏坚:《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30-346李水城:《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47-363张绪球、刘德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64-386何介钧:《湖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87-396曾骐、杨耀林:《华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397-412王仁湘:《西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413-432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大事记(1901-1999)433-456颜訚:《从人类学上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考古》1965第10期,第513~516页。

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文物》1986年第8期。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1期。

张光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朱乃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与新思考》,《东南文化》,1999年3期。

朱乃诚:《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8--72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钱耀鹏:《资源、技术与史前居住方式的演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7-169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吕烈丹:《史前工具研究的若干问题》,《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82-297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贺刚:《中国史前艺术神器的初步考察——《中国史前神器》纲要》,载何介钧主编《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12月。

安志敏:《关于我国若干原始文化年代的讨论》,《考古》1972年1期李仰松:《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工具试探》,《考古》1980年6期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考古》1990年2期李永宪等:《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考古》1990年3期尹达:《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工作》,《考古》1955年2期安志敏:《细石器文化》,《考古》1957年2期王思礼等:《对“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不分布与分期”一文的意见(三篇)》,《考古》1958年2期惠元:《偶谈船形壶和细颈瓶》,《考古》1959年6期梁钊韬:《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和年代探讨》,《考古》1959年9期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10期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10期佟柱臣:《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几个特征》,《考古》1960年5期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考古》1961年1期王珍:《略谈船形壶》,《考古》1961年1期马承源:《略谈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考古》1961年7期吴汝祚:《从墓葬发掘来看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1961年12期李仰松:《对我国酿酒起源的探讨》,《考古》1962年1期方扬:《仰韶文化合葬习俗的几点补充解释》,《考古》1962年3期许顺湛:《“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考古》1962年5期杨建芳:《仰韶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62年5期王珍:《略论仰韶文化的群婚和对偶婚》,《考古》1962年7期杨建芳:《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了吗》,《考古》1962年11期周庆基:对《“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社会》一文的意见,《考古》1962年11期杨子范等:《试谈龙山文化》,《考古》1963年7期尹达:《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考古》1963年11期唐云明:《关于龙山文化的一些问题的讨论》,《考古》1964年1期方扬:《我国酿酒当始于龙山文化》,《考古》1964年2期李衍垣:《关于“仰韶文化”的讨论综述》,《考古》1964年7期饶惠元:《略谈对于粤赣地区几处新石器遗址的认识》,《考古》1965年10期安志敏:《略谈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72年6期佟柱臣:《从考古材料试探我国的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考古》1975年4期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6期夏之乾:《对仰韶文化多人合葬墓的一点看法》,《考古》1976年6期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1期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1979年5期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1981年3期佟柱臣:《仰韶、龙山文化的工具使用痕迹和力学上的研究》,《考古》1982年6期严文明:《我国古代的陶支脚》,《考古》1982年6期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10期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989年4期朱乃诚:《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考古》1991年3期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年8期高蒙河:《史前器座初探》,《考古》1993年1期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1期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1997年9期吴耀利:《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论》,《考古》1997年3期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1期任式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9期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古》2000年11期陈洪波:《鲁豫皖古文化区的聚落分布与环境变迁》,《考古》2007年2期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年龄构成研究》,《考古》2007年4期李新伟:《再论史前时期的弃室居葬》,《考古》2007年5期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考古》2007年8期罗二虎:《论中国古代的系绳陶刀》,《考古》2007年12期赵宾福:《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生业方式研究》,《考古》2007年11期陈洪梅:《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析》,《考古》2006年1期杨建华:《从聚落布局看史前宗教功能的演变》,《考古》2005年8期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考古》2004年1期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考古》2004年6期钱耀鹏:《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考古》2004年12期王仁湘:《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考古》2003年6期张强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考古》2002年1期孔德安:《浅谈我国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器及制作工艺》,《考古》2002年5期高去寻:《黄河下游的屈肢葬问题》,《田野考古报告》第2册刘燿:《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田野考古报告》第2册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田野考古报告》第7册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田野考古报告》第9册佟柱臣:《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学报》1957年2期安志敏:《古代的糙陶面具》,《考古学报》1957年4期贾兰坡:《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3期裴文中:《关于猿人骨器问题的说明和意见》,《考古学报》1960年2期杨建芳:《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62年1期李纯一:《原始时代和商代的陶埙》,《考古学报》1964年1期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1期严文明:《论庙底沟仰韶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65年2期佟柱臣:《试论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4期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高广仁:《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4期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3期安志敏:《我国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报》1987年2期安志敏:《中国的史前农业》,《考古学报》1988年4期高天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鼓辨析》,《考古学报》1991年2期高天麟:《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陶鬲研究》,《考古学报》1996年4期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考古学报》1998年4期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年1期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2期韩建业:《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4期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4期金则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考古学集刊》第4集李绍连:《试论中原和江汉两地区新石器山东文化的关系》,《考古学集刊》第4集孔德安:《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考古学集刊》第12集辛怡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口问题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4集罗二虎:《中国古代系绳石刀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4集谢端琚等:《黄河上游史前陶器符号与图像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任式楠:《长江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庆祝苏秉奇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梁启超:《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重华月刊》,1931年5月1期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简史》,《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傅斯年:《考古学新方法》,《傅斯年选集》,天津人们出版社,1996年俞伟超:《中国早期的“模制法”制陶术》,《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