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的标准配方

小建中汤的标准配方
小建中汤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经典汤类菜肴,其名称源于由它原
本的老字号店而来。
汤的基本配方:
主料:
1.牛肉:500克
2.百合:250克
3.胡萝卜:250克
4.鸡蛋:2个
辅料:
1.酱油:1大勺
2.盐:1小勺
3.味精:1/4 小勺
4.生抽:2大勺
5.胡椒粉:适量
制作步骤:
1.一开始,将牛肉洗净,放入滚水中煮15分钟,待冷却后捞出,
备用。
2.将百合洗净,去除污渍、干涸,再放入滚水中焯熟,冷却后捞出,备用。
3.胡萝卜洗净,切成片状并加入煮牛肉的水中煮熟,冷却后捞出,备用。
4.将酱油、盐、味精、生抽、胡椒粉以及少许清水混合,制作出
调料汁备用。
5.将锅置火上,放入少许油后,把牛肉和调料汁一同入锅,中小
火炖煮至牛肉变软,把百合、胡萝卜也放入锅中,翻炒均匀。
6.最后,将鸡蛋打入锅中搅拌均匀,再炖煮几分钟,即可。
伤寒医案——小建中汤、苓桂朮甘汤

伤寒医案——⼩建中汤、苓桂朮⽢汤患者⼥,84岁,2019年12⽉14⽇初诊,⾃述⼼悸、右胸疼痛两周,曾服⼀周丹参滴丸、⼼可舒胶囊(含丹参、葛根、三七、⼭楂、⽊⾹成分)、补硒药⽆效。
现⼼悸,胸闷,右胸疼痛,⼼烦,呃逆,头晕巅顶痛,双下肢⽆⼒,⼤便难解、时⼲时稀,⼩便不利,⼝⼲⼝苦渴不欲饮,眠差多梦,双脉轻取浮涩,重按弦紧,⾆淡偏暗薄⽩腻苔,⽆恶寒发热,⾎压⾎糖正常。
中医诊断,⼼悸,中焦虚寒,浊阴上逆,⽔饮凌⼼,郁热扰神。
处⽅:芍药桂枝⽩术茯苓⽣姜法半夏吴茱萸黄连⽢草饴糖⼀⼩茶杯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先与⼩建中汤,不差者,⼩柴胡汤主之。
伤寒⼆三⽇。
⼼中悸⽽烦者。
⼩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这⼀条,坊本伤寒论接的是法当腹中急痛,腹中急痛为什么要先⽤⼩建中不见效然后再⽤⼩柴胡?⼩建中的缓急⽌痛能⼒明显⽐⼩柴胡强,先⽤重药再⽤轻药这恐怕不符合仲景的⽤⽅思路。
根据更早期的康平本伤寒论,后⾯缺的是两个字,⽽不是“法当腹中急痛”,个⼈推测这缺的两个字可能跟⼼悸⼼烦有关。
⾸先⼩建中汤和⼩柴胡汤都有治疗⼼烦⼼悸的效果,“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伤寒五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下悸,...,⼩柴胡汤主之”⼩建中汤对应的病⼈应该是体虚之⼈,⼩柴胡汤也是适⽤于体虚之⼈的,所谓:“⾎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抟......”这是⼩柴胡汤证的病机。
假设⼩建中汤和⼩柴胡汤都是治疗伤寒⼼烦⼼悸的,为什么先⽤⼩建中汤,不瘥以后再⽤⼩柴胡汤呢?⼩建中汤对应的是太阳病的⼼烦⼼悸,⼩柴胡汤对应的是少阳病的⼼烦⼼悸,疾病是先病在太阳,后传少阳的,如此解释这两个⽅⼦的⽤药顺序,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
如此看,⼩建中汤的病机也可以是:⾎弱⽓尽腠理开,邪⽓因⼊,与正⽓相抟。
结于胸中。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

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小青龙汤证的寒热兼证经方医学论坛李国栋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的表现是脉浮、烦躁。
如《金匮要略》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汤证兼内热脉浮、烦躁者,张仲景的治法是加石膏清热。
有如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脉浮烦躁者用石膏清热一样。
兼内热的表现是脉浮、烦躁,那么兼内寒的表现就应与之相反,应是脉沉、安静。
兼内寒者应加附子温里。
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附子汤证、四逆汤证等脉沉内寒用附子温里一样。
这个判断是经过临床验证得出来的。
医案举例:女童8岁半,几天前咳嗽,发低热,服小青龙汤一剂热退,仍偶咳。
几天后复发热,咳嗽加重,自服小青龙汤一剂,热不退、咳不减;服柴胡口服液亦无效。
刻诊:满面潮红,无汗,不恶寒,无烦躁,精神如常,咽不疼,不欲饮水,腹软不胀,舌淡红苔白,脉数而沉、尺脉沉弱。
测腋下体温39℃。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6g 苏子10g 炙甘草10g 附子6g3剂水煎服,日一剂。
每剂药用水500毫升,煮取100毫升,分3次温服。
服药一剂,热除,咳嗽明显减轻。
诊断思路:满面潮红,是翕翕发热。
翕翕发热是阳气怫郁在表。
阳气怫郁在表应当脉浮,脉反沉是里阳不足。
无烦躁是邪热未入里。
不欲饮水是脾胃阳气不足。
咳逆是胸肺有水气。
脉数是阴气虚。
胸肺有水气需要外宣发散水气,且又满面潮红,这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外越。
阳气怫郁者法当发汗,但是脉沉,不欲饮水是阴寒的表现,需要温里助阳。
故以小青龙汤宣肺发汗化饮,加附子温里助阳。
由此总结: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表有邪气合并心下有饮又兼有内热,故表现为脉浮、烦躁。
如果脉沉无烦躁又不欲饮水者,则是表有邪气合并心下有饮又兼有内寒。
所以,翕翕发热、咳逆、无烦躁、不恶寒、不欲饮水、脉数而沉者,是表有邪气、心下有饮并兼有内寒,可与小青龙加附子汤。
老中医:治疗神经性胃炎、腺病体质、月经不调的小建中汤

治疗神经性胃炎、腺病体质、月经不调的小建中汤导读: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化裁而来,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之证。
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组成】桂枝3~12g,芍药6~15g,甘草3~9g,大枣3~6 枚,生姜1~3 片,饴糖 1 匙。
以上前 5 味加水适量先煎,过滤后再加入饴糖,融化后 1 日分 3 次温服。
一、辨证腹部疼痛(包括上腹和下腹),喜温喜按,全身疲劳,腹部软弱,两侧腹直肌有紧张拘挛状,或伴心悸不安,时有衄血。
口渴欲饮,自汗盗汗,遗精尿频。
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或细弦。
二、辨病1.虚弱小儿腺病体质(易患感冒,颈部淋巴结肿大,慢性尿床)。
2.慢性轻度肺结核。
3.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
4.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初期。
5.自主神经失调。
6.内脏下垂,痔疮,脱肛。
7.产后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
8.外科脓肿。
三、辨体质体质虚弱,体格偏瘦,贫血倾向,颜面苍白,易疲劳。
【慎用或禁忌】阴虚阳亢或湿热内蕴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1.虚弱小儿腺病体质(易患感冒,颈部淋巴结肿大,慢性尿床):加黄芪、刺五加、防风。
2.慢性轻度肺结核:加啤酒花、龟甲、地骨皮。
3.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加枳壳、陈皮、白及。
4.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初期:加石打穿、五味子、丹参。
5.自主神经失调:加钩藤、龙骨、牡蛎。
6.内脏下垂,痔疮,脱肛:加升麻、槐花、黄芪。
7.产后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加侧柏叶、五灵脂、丹参。
8.外科脓肿:加生黄芪、当归。
1.神经性胃炎李某,女,42岁。
患者体质素来虚弱,现在的症状为胃部痉挛性疼痛,如锥如刺,心窝部最甚,涉及背部、脐部,重压则稍减。
据称患此证已五年余,时发时愈,每年必发多次,每次发作1~2 小时,多至呕吐,嗳气或久伸慢慢平复如常人。
大小便均无异常,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涩。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演变而来,对很好用的温补方剂。
今天本文就摘录了倪海厦关于小建中汤配方和运用的讲述。
一、小建中汤的条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4.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二、倪海厦小建中汤的讲述小建中汤配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换成现代剂量就是: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个(掰开),白芍18g,生姜3-5片,饴糖12g。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淬,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芍药是桂枝两倍。
小建中汤实际是来自桂枝汤。
小孩子肚子痛,很皮,就是不吃饭,你看他的脸,两眼中间鼻根处,青黑的一条就是小建中汤症。
肚子里寒的,就不喜欢吃东西。
开处方芍药一定是比桂枝多,重用芍药的时候,肚子痛会去掉。
同时炙甘草、干姜,桂枝能够降逆,麦芽糖(饴糖)是甜的,能够健脾胃。
这里是说遇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给[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没有好再给小柴胡汤。
为什么小柴胡汤,因为弦脉,少阳证主要的脉就是弦脉。
肚子痛,虚寒的痛,小建中汤。
小孩子不喜欢吃饭,肚子痛,腹痛,小建中汤。
平常身体不好,预防也可以吃小建中汤。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吐的人不要用建中汤,里面有甜的饴糖,呕吐的人吃甜的会吐。
这时用小柴胡汤。
只要有恶心出现就进入少阳了。
第一百一十二。
原文: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第一百一十五。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会用到小建中汤,就是里虚掉了。
建中汤是专门治疗虚症的。
如果说心中悸而烦,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都可以治心中悸而烦为什么这里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经典医案、方论

⼩建中汤经典医案、⽅论[⽅剂组成]桂枝去⽪,三两(9克),⽢草炙,⼆两(9克),⼤枣擘,⼗⼆枚,芍药六两(18克),⽣姜切,三两(9克),胶饴⼀升(70ml)[服⽤⽅法]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淬,内饴,更上微⽕消解,温服⼀升,⽇三服。
[治则⽅解)病机:脾胃虚寒,中⽓不⾜。
治则:温养脾胃,通阳和营。
⽅义:⼩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中饴糖为君,⽢温⼊脾,温中补虚,和⾥缓急;桂枝温运脾阳,⽩芍和营⽌痛,与饴糖相配酸⽢化阴以养营⾎,桂枝、⽢草为桂枝⽢草汤之意,可以⾟⽢化阳,以平⼼悸。
⽣姜、⼤枣⾟⽢温,温中补虚,共为佐使。
[辨证要点]本⽅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成。
不以桂枝加味名⽅,是因其重点不在于解表,⽽在于建中。
本⽅的应⽤范围为:虚寒性腹痛,其痛时作时⽌,按之痛减,腹部濡软。
⼝渴但必喜热饮,⾆淡⾚或淡⽩,苔⽩滑,脉弦缓⽽涩。
临床本⽅治疗⾃汗盗汗、黄胖病、虚劳证、虚寒型腹胀等病,只要辨证为脾胃虚寒,中⽓下陷,均可⽤本⽅治疗。
本⽅与桂枝⽢草汤都可治疗⼼悸,本⽅所主⼼悸由⼼⽓⾎虚所致,以⼼悸,⼼烦,短⽓为主要特征,治疗重在补⽓⾎;⽽桂枝⽢草汤所主⼼悸由⼼阳虚所致,以⼼悸,喜按为特征,治疗重在温补阳⽓。
[仲景⽅论]《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建中汤;不差者,⼩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注家⽅论]1.成⽆⼰《伤寒明理论》:脾者⼟也,应中央,处⼼脏之中,主中州,治中焦,⽣育营卫,通⾏津液,⼀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
胶饴味⽢温,⽢草味⽢平,脾欲缓,急⾷⽢以缓之,健脾者,必以⽢为主,故以胶饴为君,⽢草为⾂。
桂⾟热,⾟,散也,润也,营卫不⾜,润⽽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之,是以桂、芍为佐。
⽣姜味⾟温,⼤枣味⽢温。
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针经》⽇: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
小建中汤合五苓散治痤疮

小建中汤合五苓散治痤疮
2011.5.13
王XX,女,23岁。
下颌及面颊部起痤疮多年,月经前明显增多。
平时身上痒,自觉从剑突到小腹发硬,排便总有排不净感,月经第一天有痛经,月经颜色正常,白带量偏多,色白。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微弦。
辨证:太阳阳明病(湿热)
方药:小建中汤合五苓散加桑白皮,黄芩,夏枯草
赤芍60,桂枝30,甘草20,生姜30,大枣12个,猪苓20,茯苓30,白术30,泽泻15,桑白皮15,黄芩15,夏枯草15
6剂,病人服完六剂药后,脸部痤疮,基本平复,仅有几个。
腹部发硬感觉消除,大便排不净感觉没有了,身上已经不痒。
嘱再服3剂巩固。
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加减案例

小柴胡汤合小建中汤加减案例
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是两种中药方剂,都是治疗感冒、肝胆疾病和脾胃虚弱等疾病的
常用处方。
它们具有促进气机调畅、升阳固表、理气解郁的作用,可调节人体阴阳失衡,
促进全身健康。
在一些特定病例中,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还可以通过加减处理来达到更好
的治疗效果。
一、小柴胡汤与小建中汤的简介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中医理论之一“清热解毒”汤剂,由千里光、炙甘草、干姜、大黄、黄芩、黄连和在蒸馏水中煮沸浸泡而成。
小柴胡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主要功效是:疏通阳气、
和解气血、调节气机、清热解毒、解表除热、消除湿热、清肝火等。
该方适用于外感热病、情志内伤、气郁上逆、肝胆湿热等病症。
2.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中医理论之一“益气固表”汤剂,由白术、黄芪、炙甘草、干姜、桂枝和
防风组成。
小建中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主要功效是:补气益阳、固表散寒、调和气血、
加速新陈代谢。
该方适用于外感邪气入侵、气血不足、肺经受邪、内脏功能失调等病症。
方剂组成:
千里光 10g
炙甘草 6g
干姜 6g
大黄 6g
白术 15g
黄芪 20g
加减处理:
原方加减组成上述方剂,每次适量泡水,一次后不再复用。
一般来说,每日服用3次,每次服用15~20g的药汤。
用于胸闷、失眠症状,疏通气机、调和气血、和解气血、滋养肝肾,改善人体健康。
龙骨 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