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三大技术难题及解决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高中地理】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高中地理】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青藏铁路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高原缺氧、冻土、环境保护,而随着中国政府最近宣布修建该条铁路,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克服高原缺氧新思路】首先,高原缺氧不但使人体不适,也会降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各种机器的功效,如导致列车的牵引力下降。

《了望》新闻周刊报道,为解决此问题,决定采用“快速通过高原、减少布点、减少定员、减少劳动力度”的总体设计思路:1.提高列车在高原的运行速度,使旅客和货物尽可能地快速通过高原;2.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的车站数量。

另减少高原列车、车辆作业环节,以减少工作人员;3.大力推行自动和机械化作业,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劳动强度;4.采用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选用适合该地区的工程结构、路基支挡、加固措施;5.改进内燃列车,提高牵引力(高原电网建设滞后,目前无法用电力牵引)。

【保持地基冻结状态】其次,是冻土问题。

即下面的土由于冻结,土一膨胀,把钢轨顶起来,冻土一融化,冻结体积就会缩小,轨道路面会因而降下,造成有的钢轨高低不平,无法正常通车。

虽然青藏铁路穿过冻土区有550千米,真正的冻土地不到400千米。

在这400千米中,属于较不稳定、不稳定多年冻土地区不会超过190千米,其中极不稳定高温冻土地段在100千米内。

依据冻土区的地质条件,将采取以下冻土设计原则:1.在年平均地温较低的稳定型多年冻土区,采取保持地基冻结状态的设计原则;2.在年平均地温较高、含冰量较少、路基沉降量可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段,采用施工及运营期允许融化的原则;3.在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可采用铺设保温层、通风路基、清除富冰冻土、热桩、以桥代路等综合技术措施;4.在不融沉或弱融沉的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区,可采取不考虑建筑物热力影响的常规设计法。

【保护大小环境】最后是环境问题。

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千米,修建铁路所影响的范围最多仅在线路两侧各500米内;青藏铁路全线不过1000平方千米,且呈线状分布,因此工程不会对大环境造成影响。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青藏铁路施工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青藏铁路的建成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建设者们是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呢?一、多年冻土青藏铁路铺设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由于海拔高,终年气温很低,路基下是多年冻土层,有的地方冻土层厚达20多米;这些冻土在温暖的季节会融化下降,寒冷的季节则冻结膨胀,这一起一降会严重影响铁路路基的稳定。

而青藏铁路要经过这样的冻土地段长达550千米,是铁路全长的一半!在工程建设中,对这一地带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方法:对相对稳定的冻土地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片石护道、热棒技术、铺设保温板等方法,使路基通风,加快热量散发,降低温度,保持冻土的稳定性。

对于极不稳定的冻土地段则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即以桥梁代替路基。

桥梁工程采用桩基础,每座桥墩下面有四根桩基,每根桩基要深入地下20米以上,浇筑桥墩的混凝土经过了点和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衬砌防水保温层、泥浆护壁等有效措施,克服了一系列施工难题。

二、生态脆弱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贫瘠,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受人为破坏,要恢复几乎不可能。

为此,青藏铁路建设工程首次作出环保和施工同等重要的承诺,并与当地政府签订环保协议;铁路建设工程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预计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环保投资和所占比例如此之大,在国内建设史上尚属首例。

环保意识和行动无处不在:在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创造性地应用旋挖钻机干法成孔这一新型环保施工工艺,它可以快速成孔,既不会过多干扰多年冻土层,又不会污染环境。

可可西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路穿过这里时,修建了清水河特大桥,这是全线最长的“以桥代路”工程,也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徒而开辟的通道。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则采取人工种草和草皮移植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植被。

高原壮举青藏铁路

高原壮举青藏铁路

长江源头第一铁路桥——长江源特大桥
15
在长江源特大桥 施工中,建设单位将施 工中产生的泥浆进行严 格的二次沉淀处理,严 禁将泥浆直接排入河中; 沉淀池析出的水用于路 基施工和便道洒水。
青藏铁路长江源头第一特大桥从 沱沱河段清澈的河流上跨过。
16
距离青藏铁路最近的湖泊——错那湖,是青藏铁路环保重点控制区。 一辆机车从错那湖畔驶过
羊群在藏北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通道”吃草
21
清水河特大桥
清水河特大桥,全长11.7公里,位于可可西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铁路最长的以桥代 路工程,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 迁徙而建设的,是兼具野生动物通道功能的 “环保桥”。
22
与普通旅客列车不同,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将不向车外沿 途排便。列车的厕所采用真空集 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 收设备,车到终点后由污物车抽 运送走处理;列车也不向沿途丢 弃垃圾,车上有列车专用垃圾压 缩机;沿线一些车站将建立污水 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沿线主要 车站都设置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存 放点。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马 保成说,在青藏铁路上运行的普 通客车、旅游专列、观光旅游列 车,一律实行垃圾定点移交,污 物集中排放。
26
创造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当年第一期工程(1958年开工,1984年交付营运 )从西宁到格尔木路段为铁 路修建而牺牲的人员有179人,633人负伤! 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些恶劣的 路段几乎是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个生命! 而在现今的环境条件优越的年代里,没有再倒一任何的一个生命!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 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 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如何在严酷的 高原环境下确保建设者生命安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参建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建立健全 了三级医疗保障机构。铁路沿线共设立医疗机构115个,配备医务人员600 多名,职工生病在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治疗。同时,对职工进行定期体 检,安排职工到低海拔地区轮休。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修建青藏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长960公里)、所经冻土线路最长(546.4公里)、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高原铁路。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给青藏铁路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

青藏铁路沿线珍稀物种丰富,生态类型独特、原始,环境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一、为什么多年冻土是工程最大难关?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片冻土区。

冻土对温度极为敏感,对铁路的修建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冻结的状态下,冻土就像冰一样,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会被它顶起来。

到了夏季,冻土发生融化,体积缩小,钢轨也就随之降下去。

冻土的反复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整个钢轨出现高低不平,甚至扭绞成麻花状,影响正常通车。

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全世界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冻土区铁路病害率很高,列车时速只有六七十公里。

已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第一条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融化下沉和冻胀隆起等病害,1996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达45%。

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1994年调查的线路病害率也达27.5%。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冻土铁路速度也同样不高。

就高寒冻土来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冻土铁路比我们长,有三四千公里,但是其海拔不高,只有两三千米。

冻土虽然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存在,但它们属高纬度冻土,比较稳定。

而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加上青藏高原年轻,构造运动频繁,这里的多年冻土具有地温高、厚度薄、极不稳定等特点,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青藏铁路穿越的正是多年冻土最发育的地区。

二、如何破解多年冻土难题?青藏铁路建设首次采取“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这对“被动保温”是一场革命。

设计中,尽量绕避不良冻土现象发育的地段,遇到高温极不稳定的厚层地下冰冻土地段,采取“以桥梁通过”的办法。

冻土与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及其生态环境保护

冻土与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及其生态环境保护

冻土与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摘要:冻土的融化影响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性,成为修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现在已采用冷路基法较好的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冻土融冻青藏铁路冷路基法1.概述:冻土, 一般是指温度在0摄氏度或以下, 并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

按土的冻结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 冻土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土层常年冻结,随着温度变化会发生周期融冻,可以分为上层活动层和下层永冻层并形成独特的未冻结层在刚性的用冻层上流动揉皱的冻融扰动构造。

冻土分布广泛且具有独特的水热特性, 是地球陆地表面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

一方面, 冻土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感应器, 气候变化将引起冻土地区环境和冻土工程特性的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冻土影响到陆地表面的热平衡, 也可以反作用于气候系统。

因为当土壤冻结或消融时, 会释放或消耗大量的融化潜热, 土壤的热特性也随之改变。

同时, 冻土的变化也会对建立在其上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 冻土也有广泛的分布, 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 , 如果算上短时冻土其面积则要占到90%左右, 其中多年冻土约占22. 3%[ 15] ,冻土对我国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我国冻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

【1】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水分产生迁移并具有相变变化特征。

因此,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具有融化下沉性和冻胀性。

所谓冻胀,就是土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分转化为冰,引起土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使土体积产生膨胀,土表面升高。

而当温度升高,土中冰融化为水时,土便发生融化,体积缩小而下沉,简称融沉。

【4】冻胀、融沉作为冻土区工程建筑物的主要问题。

2.冻土与青藏铁路的建设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 925 km,其中格拉段长约1 118 km。

海拔4 000 m 的地段有965 km。

青藏铁路三大技术难题及解决

青藏铁路三大技术难题及解决

一、多年冻土问题在冻土上修路,路基随气温变化而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青藏高原气温年变化极大,夏季最高温38℃,冬季最低温-40℃。

气温高的季节,冻土融化,形成热融湖塘、暗河,路基翻浆、滑动,路基形成搓板路;气温降低,路基冻结,甚至反常膨胀,形成冻涨球。

冻土当中有含土冰层、饱冰冻土、裂隙冰、砂岩、泥岩、泥沙互层。

温度升高,造成热融扩大,尤其是在明洞开挖时,仰坡失稳、滑塌、基地泥泞,隧道开挖后,拱部严重掉块,甚至塌方,隧道营运后会因反复冻融破坏结构,影响运营安全。

铁路通车后,必然有大量废热从车内排出,对铁路路基有影响。

为解决冻土问题,专家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保证路基的稳定与持久: 1 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铺设保温材料,采用热棒技术。

(通风路基与通风护道使得空气对流快,使路基温度与周围气温一致,不易形成局部热区,有利于路基稳定)。

2 在冻土中及不稳定的地方采用以桥代路(在冻土上修桥,下面无水而是不稳定的冻土),如清水河特大桥。

3 隧道工程在衬砌中设置防水保温层。

4 重新研究制定混凝土耐久性技术标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为防止热胀冷缩使桥墩出现龟纹,使混凝土与冻土“亲密接触”,采取负温养生措施,夏季采取挖井制冷、放风冷却措施,使温度保持在10度左右,冬季采取烤热、添加防冻剂,给桥墩裹上棉被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防冻性。

二、高寒缺氧问题如前所述,青藏铁路沿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有960千米,占全线总长的84%,许多地方常年温度在-10℃以下。

人们常说,“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

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人们常常感觉到头晕、恶心,脚下仿佛踩着一团棉花,软弱无力。

人缺氧会头痛脑胀,胸闷气短,夜不成寐,会诱发脑水肿、肺水肿等疾病。

空气稀薄,高寒缺养,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高寒缺氧严重威胁着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建设者。

通常,人们只关注通车后,火车内的寒冷缺氧问题,而对露天从事建设的百万大军关心较少。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侍苏航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三》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西藏是目前我国惟一没有铁路的省级行政区,青藏铁路的建成无疑会极大地促进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但是,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建设工程中。

却面临着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等铁路建设史上的世界性难题。

如今,铁路投资开工已经两年了,建设者们是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呢?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侍苏航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城北中学22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5
【相关文献】
1.青藏铁路建设中冻土工程问题 [J], 程国栋;马巍
2.解决高原铁路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青藏铁路成功运行成关注热点——高原高寒铁路技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刘继峰
3.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工程问题(概述)--物理与国家重点工程专题之一 [J], 牛富俊;童长江
4.青藏铁路如何克服三大难题 [J], 王轶群
5.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J], 陈新洲;陈晓虎;钱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

青藏铁路破解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当青藏铁路修到家门口时,那曲县古露镇党委书记阿旺有些担心:这里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水草最丰美的地区,修建铁路会不会破坏草原?可铁路建设者在古露湿地建火车站时,投资110多万元,成功移植并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

阿旺放心了:“虽然修铁路占用了一些草场,但是这里的绿色却没有减少。

”目前,古露湿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达98%以上,已与高原自然湿地浑然一体。

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其中960公里建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

开工4年来,10多万铁路建设者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破解“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原生态未受明显影响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铁道部在铁路开工前,组成联合专家组对沿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调研,制定了具体的环保措施,并专项预算1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保工程。

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才凡说,为解决“生态脆弱”这一难题,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绕避就绕避”的原则进行规划。

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都经过反复踏勘,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则进行人工培植草皮。

参建单位与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都签订了环保责任书,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全线还实行了环保监理制度。

青藏铁路经过可可西里和羌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野生动物,铁路沿线修建了25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今年6月,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电子监测证实,大批藏羚羊通过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

创造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铁路三大技术难题及解决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唐古拉山上铁路最高海拔5072米,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千米,连续多年冻土层550千米以上,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四大工程中最艰巨的工程之一。

青藏高原上修铁路,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因此,青藏铁路也是四大工程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环境保护是制约青藏铁路的三大技术难题。

最近,在中国科学院、铁路科学院、铁路建设部门及有关高校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努力下,顺利解决了三大难题,青藏铁路正以每2分钟铺25米,日架桥6.5孔,平均日铺轨3000米的速度向拉萨延伸。

青藏铁路全长1142千米,分三段完成。

2002年在青海境内修建的是青藏线上地质最为复杂、技术难题最大的望昆(昆仑山口)—望唐(唐古拉山口)段,全长410千米。

本段全线共有十大重点工程,即六桥(三岔河特大桥、雪水河长江源特大桥、青水河特大桥、不冻泉特大桥、楚玛尔河特大桥、巴拉才曲特大桥);两隧(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两路(望昆—不冻泉冻土路基;不冻泉—楚玛尔河冻土路基)。

这十大工程中三大技术难题也最为集中、突出。

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对昆仑山隧道、风火山隧道等的实地研究,已有效解决三大技术难题,具体如下:
一、多年冻土问题
在冻土上修路,路基随气温变化而具有不稳定性。

由于青藏高原气温年变化极大,夏季最高温38℃,冬季最低温-40℃。

气温高的季节,冻土融化,形成热融湖塘、暗河,路基翻浆、滑动,路基形成搓板路;气温降低,路基冻结,甚至反常膨胀,形成冻涨球。

冻土当中有含土冰层、饱冰冻土、裂隙冰、砂岩、泥岩、泥沙互层。

温度升高,造成热融扩大,尤其是在明洞开挖时,仰坡失稳、滑塌、基地泥泞,隧道开挖后,拱部严重掉块,甚至塌方,隧道营运后会因反复冻融破坏结构,影响运营安全。

铁路通车后,必然有大量废热从车内排出,对铁路路基有影响。

为解决冻土问题,专家采用了如下方法来保证路基的稳定与持久:1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铺设保温材料,采用热棒技术。

(通风路基与通风护道使得空气对流快,使路基温度与周围气温一致,不易形成局部热区,有利于路基稳定)。

2在冻土中及不稳定的地方采用以桥代路(在冻土上修桥,下面无水而是不稳定的冻土),如清水河特大桥。

3隧道工程在衬砌中设置防水保温层。

4重新研究制定混凝土耐久性技术标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为防止热胀冷缩使桥墩出现龟纹,使混凝土与冻土“亲密接触”,采取负温养生措施,夏季采取挖井制冷、放风冷却措施,使温度保持在10度左右,冬季采取烤热、添加防冻剂,给桥墩裹上棉被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防冻性。

二、高寒缺氧问题
如前所述,青藏铁路沿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有960千米,占全线总长的84%,许多地方常年温度在-10℃以下。

人们常说,“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

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人们常常感觉到头晕、恶心,脚下仿佛踩着一团棉花,软弱无力。

人缺氧会头痛脑胀,胸闷气短,夜不成寐,会诱发脑水肿、肺水肿等疾病。

空气稀薄,高寒缺养,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高寒缺氧严重威胁着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建设者。

通常,人们只关注通车后,火车内的寒冷缺氧问题,而对露天从事建设的百万大军关心较少。

然而,高寒缺氧问题对于通车后,车内的旅客并不会造成很大威胁,人们只需在火车上像飞机一样采取一些技术和设备即可解决;但对于长年累月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建设者来说,是随时随地的致命威胁。

针对高寒缺氧的问题,青藏铁路建设
总部和专家们采取了如下解决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三级医疗保障机构,对建设者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和及时治疗。

2实行梯级式适应,逐步使建设者由低到高适应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气候和环境,并限制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

3加强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建设。

现在建设现场的医务人员达400多人,配备医疗设备900多台。

购高压氧仓16个(高压氧仓
通过加压、充氧办法,模拟出近似海平面的大气环境,对治疗因缺氧、低压引起的各种疾病有综合疗效)。

三、环境保护问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地和分化中心。

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优先保护的地区。

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层浅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一经破坏,绝难恢复是青藏高原生态的最大特点。

而青藏铁路恰恰穿越青藏高原腹地,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因此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难题。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研究、规划,采取了如下环保措施:
1思想措施: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要求参建单位增加投资,依法保护沿线植被、冻土、湿地、水源及野生动物。

提倡“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环境,关爱野生动物,呵护每寸绿地”。

2技术措施:用小彩旗为标志,严格划分开采矿石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车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以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轧和破坏。

对生活垃圾专人搜集,集中掩埋。

3法制措施:全线实行环保监理制度,总指挥部委托第三方对全线环保进行全过程监控,省环保局与建设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方面的环保责任。

4工程措施:为保护冻土和高原植被,在连续多年冻土施工地段,采用了先进的开挖工艺;设置了以桥代路的措施,为保护野生动物(觅食、迁徙等)设置了绿色通道(野生动物过往铁路的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6月下旬,为了让9000只临产的藏羚羊通过青藏线五道梁建设工地,前往可可西里卓乃尔湖地区产仔,承担该段施工的中铁十二局、十四局施工人员,毅然暂停部分地段施工,拔掉彩旗,撤离人员和机械,保证了藏羚羊的顺利迁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