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浅析

C o u r s e E d t l C a i r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9 月 下旬 刊
教 学・ 信 息
合 作 学 习作 为 课 程 改 革 所倡 导 的 三 大 学 习方 法 之 一 , 正式 为 当今 课 堂教 学 的 一 个 亮 点 。 为 了提 高 合 作 学 习的 实 效性 , 教 师 嵇 须 在 深 入 钻研 教 材 和 充 分 了解 学 生特 点 的基 础 上 对 合 作 学 习 的 内容 , 目标 和 时 间进 行 充 分 , 科 学, 精 心 的预 设 。 本 文 结合 本 人 这 几 阜 的 教 学 实践 . 就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的 数 学课 堂教 学谈 点 自 己的做 法 与 看 法 【 关键 词】 预 没 合作学 习 自主探 究 【 中图分类号】 G 4 2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9 — 0 2 0 4 ~ 0 2
三 、营造 民主 平等 氛 围 的策 略 教 学 动 态 因 素 之 间 的 情 感 交 融 是 调 动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合 作 学 习 的 动 力 源 泉之 一 , 日本 心 理学 家 菊 池 亲 夫指 出 : 教 师 态 度 温 和 这 一 变 量 与学 习成 绩 之 间是 相 关 的 。有 的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与 学 生 间 的 心 理距 离 非 常 近 , 他的一个手势 , 一 个 脸 神 都 调 动 学 生 的 注 意力 , 他 的 拍肩 摸 头 也 会 使 学 生 受 到鼓 励 。 在 合 作 学 习 中促 进 师 生 间 的情 感 交 融 ,可 以从 师 生 互 爱, 生生 互 爱 , 人 格平 等 , 教 学 民 主等 四个 方 面 来 实 现 。 师 生 间 沟 通 的渠 道 是 教 师 对 学 生 的爱 和 学 生 对 教 师 的 爱 。爱 是 学 生 的 基本 心理 需 求 ,爱 是 形 成 良好 师 生 关 系 的核 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 师 是学 生 掌 握 知 识 发 展 个性 的导 航 者和引路人 , 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 , 但 教 师在 教 学 中要 以 诚 待 生 , 以情 育 人 ,通 过 各种 渠道 与学 生建 立浓 厚 的情 感 基 础, 使 学 生感 到学 习生 活 的 愉 快 。 在合作 学习 中 , 如果 达不到师生 互爱 。 有 些 学 生 就 可 能 出现 不 喜 欢 老 师 所 教 学科 ,也 就不 能促 进 组 内全 员 合 作 学 习 的效 果 。 因为 老 师 布 置 的 学 习 任务 个 别 同学 或几 个 同学 就 可 能不 按 照 老 师 要 求 去 办 ,这 样 组 内 其 它 成 员 或 组 长必 然 出 面 干涉 , 由 此 就 可能 激 发 组 内成 员 之 间 的矛 盾 , 影 响合 作 学 习 。 四、 鼓 励 动手 操 作 与小 组 合作 学 习 新课程标 准指出 : ” 必 须 改 变 单 ~ 的接 受 性 学 习 方 式 , 强 调学 习方 式 多 样 化 , 重 视 自己探 素 , 操 作 实 践 和 合 作交 流 等 学 习方 式 的应 运 , 使 学 生 获 得 多 元 的 学 习机 会 和 体 验 。 教 师要 改 进 教 学 的方 式 和 策 略 , 为学 生完 善学 习方 式提 供 有 机 条 件 。 ”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 , 动1 : 3, 动脑 , 在” 做数学” 和” 说 数 学” 中学 数 学 。通 过 动 手 操 作 来 确 认 数 学 猜 想 , 比较 直 观 也 培 养 了 学 生 的动 手 操 作 能 力 和 团 队合 作 精 神 。 总之 , 新 课 改 理 念 下 的数 学 课 堂 教 学 要 充 分 体 现 以学 生 的 发 展 为本 的思 想 ,丰 富 学 的 学 习 内 容 ,改 进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使学生学会学习 , 为 学 生 终 生 学 习 和 终 身 发 展 打 下 良好 的 基础 , 教 师 不 再 是 知识 的灌 输 者 和教 学 活 动 中 的绝 对 权 威 , 而 应成 为学 习活 动 的组 织 者 。 引导 者 和 参 与 者 , 要 真 正 实 现学 生 学 习 方式 的转 变 , 就必 须 改 变 教 学 内容 的呈 现 方 式 . 教 师 教 学 方 式 和 师 生互 动 方 式 , 同时 , 要 实 现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参 考文 献 : 1 .高 向斌 . 《 走 向合 作 性 教 学 》 , 山西 教 育 出版 社 2 0 0 5年 版 2 . 覃立新 . 《 培 养 合 作 意 识 提 高创 新 能 力— — 初 中 数 学 科” 小组合作 学习” 教学模 式初探》 , 福建教育 学院学报 2 0 0 5
新疆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f u n c t i o n s o f b i l i n ua g l du e c a i t o n i n t h e c u l t u r l a i n h e i r t a n c e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s t u d y o f b i l i n ua g l e d u c a t i o n c a n p r o t u o t e X i n j i m l g
第2 3卷 2 0 1 3 年
第 6期 第 6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B TUAN EDUCATI oN I Ns | l 1 . r UTE
v 0 1 . 2 3 No . 6
De c . 2 Ol 3
新疆双语教 育背景 下的少数 民族传 统 体 育文化传承 与发 展研 究
1 前言
族文化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
新疆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区域多民族性决定 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2 0 1 0年,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 会把双语教育提升为 国家战略 , 教育部等部委联合
C u l t u r e i n X i n j i a n g u n d e r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B i i l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MA H a i - j i a n g
发 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 : 双语教育 ; 体育文化 ; 传 承
中图分类号 : Ot 1 2 .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1 5 4 8 ( 2 0 1 3 ) 0 6—0 0 0 7— 0 4
浅析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2 S t a n t e c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n c . , A l b e r t a C a l g a r y T 3 L 2 Z 1 , C a n a d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wa s a n e w t h i n g i n e t h n i c mi n o i r t y r e g i o n s ,w h i c h wa s d i f f e r e n t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b i l i n g u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We s t e r n b i l i n ua g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o f b i l i n g u l a e d u c a t i o n s h o u l d i mp r o v e t h e i r o wn q u a l i t y a n d f u l l y t a k e i n t o a c c o u n t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s .I n a d d i t i o n,t h e y s h o u l d e x t e n d t h o u g h t s t o s t i mu l a t e s t u d e n t s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a w a r e n e s s i n t h e c l a s s r o o m a n d e n h a n c e t h e i r s e l f— c o n f i d e n c e .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调研

以教 育部 民族教 育 司副 司长 张强 任组 长 , 由新 疆 语 教育 工作指 导纲要 》 双语教 学在我 区实施 5 多年 。 0 民委 民族研究 所 、 内蒙教育 出版社 、 国家 民族 教育科 技 来 , 尤其 是 改革开 放 3 年来 , 照 “ 0 按 三个面 向” 的要 求 , 司基 础教育处 、 教育 部语用 司 、 教育部 考试 中心社考 处 坚 持 “ 三个 有利 于 ” 准 , 足 区情 , 区各地 、 校根 标 立 全 各 组成 的教育部 民族教 育 司少 数 民族 双语教育 赴藏调研 据 当地 语 言环 境实 际 , 积极 探 索 中小 学 双语 教育 教学
经过为期三天的调研 , 调研组对我 区双语教育教
山南地区实验 幼儿 园 、 山南 贡嘎县 中学 、 山南扎囊县 幼 学情况有 了基本的了解。调研组一行充分肯定 了我区 儿 园等进 行 调研 , 实地 考 察 了学校 双语 教 育教 学开 展 双 语教 育 教学 在各 级党 委 、 政府 、 育行 政部 门 、 教 全体 情况 , 召开 了座谈 会 , 阅 了资料 , 展 了问卷调查 。 查 开 教 师 的共 同努力 下 取得 的可 喜 成绩 , 到 了社 会 和广 得
准, 结合西藏 民族教育实际, 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 、 科
一 6 冀 j 4 。
恣
实施双语教学提高 了我区基础教育 组一 行 6 于 4 2 人 月 0日至 2 t 4E赴藏 , 我 区的双 语教 改革。实践证明, 对
育教 学进 行 了调研 、 导 。调研 组 听取 了西 藏 自治 区 指
的教育教学质量 , 有利于西藏基础教育与全国高等教
专 有利 于 民族 人才 的培 养和提 高民 教育 厅 、 西藏 大学 、 萨市 教体 局 、 拉 山南 地 区教体 局关 育 、 业教 育的衔接 ,
新疆教育之双语教育

新疆双语教育提出的原因
1.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 2.实施“双语”教育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双语”教育是一项利民便民的民心民生工程 4. “双语”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
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1)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 (2)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 (3)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
。
(2)有个别地区不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没有足够的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只是为适 应群众的双语热情,就盲目推进双语教学,这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由于没有全 面考虑到学前双语的客观规律和实际办学条盲目扩大规模,给管理,教学,师资都 造成了极大压力,同样也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
2.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错误方法与措施 : • 不要一味的重视直接教育方法,适当的用传统的翻译法。 • 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 不能忽视母新疆双语教学的性质:
1.新疆的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走双轨 制,用汉语和学生的母语来学习学科知识,获得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 2. 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 体制的改革。 3.新疆的双语教育是添加式双语教育,它不仅不排斥学生的母语,反而 要求利用母语,并通过发挥民汉两种语言的正迁移效应,促进两种语言 文化能力的共同提高。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 • • • 老师资源短缺,水平参差不齐 没有汉语言环境 没有经济条件 政策不完善 普及程度不够 学生兴趣不高
如何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
1.强化教师资队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新疆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模式

一,新疆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模式新稠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全区现有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全区人口有168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多万.占全区人口的61. 9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有关规定.政府通用自治民族和汉文行文.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夜语文为自治地区人代会的正式工作语言自治区级广播用6种.电视用4不中语言播放图书杂志用6种文字出版发行自治区人民政府还规定:各民族自治地力一凡发布政令和少数民族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除有汉文和维文外.都应使用民族自治的文字目前.我区中小学校分别用7种语言文字授课在新稠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形成双语的现实动囚.从I(IJ出现了语种的兼用情况新稠的双语现象可分为二种类型:(1)民兼民型有此少数民族居住分散.民期杂居于人口较多的其它少数民族中间.成为自然的民兼民型双语人.甚至多语人如:新稠的哈萨克人很多既通哈萨克语.又通维吾尔语;蒙古人既通蒙古语.又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2)汉兼民型一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群众.由于生活、生产的需要.逐渐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二是各级汉族干部囚工作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3)民兼汉型由于汉文使用范lt]广.各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工能使汉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族际语言.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育不断加强.这是新稠双语教育中的}流新稠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片状分布的状态民族分布的特点造成了语言使用上的不同类型:(1)民语使用区在新疆的南部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90%以上.在文化、社会生活.公共场合}要使用维吾尔语由于汉族人口少.维吾尔族群众进行汉语交往机会极少.适龄儿童入学前极少接触汉语.只有极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了和干部懂汉语.双语使用并不普遍( 2)民汉双语发展区吐鲁番、哈密、塔城等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占的比例较大.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要使用木民族语言I(IJ木地区汉族居民一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交往频繁.兼通汉语的少数民族人数日渐增多.双语现象比较普遍.们{从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看.仍处于初级双语化阶段( 3)民汉双语兼用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城市由于汉族人口多于少数民族人口.I(IJ且民汉杂程度高.在日常交往中汉语为}要交际语言.双语现象非常普遍(4)汉语使用区在昌吉等地区.}要以汉族和回族为卜汉语是当地的交际语少数民族人口少.汉语使用功能大.民族语只是在家庭内部和木族人之间使用.少数民族几乎都是双语人从新疆的民族人口分布和双语使用情况来看.既有自然双语.又有非自然双语们{自然双语比例不高.非自然双语是新稠双语教育的}要类型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是指在民族学校中使用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语文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双语教育能使我区产生双语现象的力一式从口语接触途径扩大到学校教育系统的书而教学径.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汉语的范范围扩大到群众性、全性的接触范从民间N发的交际活动.发展到有领导、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它对扩大双语现象.发展民族教育.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治区复杂的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ICI等力一而的差异.决定了自治区双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要有以下二类:(1氏期单一保存的双语教学模式少数民族的这种汉语教学模式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至高中均以母语授课.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汉语作为一种语言课学习第二阶段.考入大中专院校以后先集中上顶利.突击学习一、二年汉语.然后进入专业学习大中专设立民族班.语言、文学.、法律等课程用民语授课.其它自然利课程多用汉语授课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夜等民族}要实施这种模式 ( 2) -is期并行保存双语教学模式学校部分课用母语.部分课用汉语讲授现新稠双语授课实验采用这种模式.即从初一开始.数学 ,物理、化学、关语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用母语授课(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用母语进行启蒙教育.到了高年级用汉语授课.现新稠的锡伯族}要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二、双语教育改革实验新疆的双语教育实验始于文革前的1964年.们{由于“文化大革命”.实验被迫中断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验从90年代初开始.}要有类似库尔勒市第八维吾尔族小学试行的汉维同步教学实验(汉语课从一年级用汉校的统编语文教材);哈密市小学一、二年级汉语口语训练实验;博乐市蒙汉语棍合教学实验;克拉玛依市第五小学沉没式双语教学实验;少数民族中学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数学、物理、化学、关语用汉语授课)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其中少数民族中学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实验规模最大这项实验的核心是通过教学语言的改革来提高数、理、化的教学质量1997年.自治区教委制定《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力-案》.明确提出实验的目的:( 1)通过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民汉兼通”(2)强化理利教学平均成绩接近木地区汉语学门-的水平.建立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生源基地.加快我区少数民族巾高级理利人才的培养( 3)直接学习和}应用区内外汉族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教学力一法.促进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 4)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同时.保证母语的学习和掌握.木民族语文水平不低于同年级非实验班货生的成绩这项实验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卜.取得了很大成绩.1992年初.全区只有二个班.200多名学生六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全自治区现有14个地区28所巾学开办实验.76个班.学生人数达 3229人I (1J且办学形式多样.既有民族学校独立办班.又有汉族、民族学校联合办班.还有民汉合校办班的形式既有木地实验.又有全疆招产}几.既有区内实验.又有区外办班实验这种实验形式的多样性为我们建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六年来的实验表明.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木上全部考入高等院校.有此学生由于汉语成绩突出nu免上顶利.直接进入用汉语授课的班级学习实验班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创了一种新路了.它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边学边用通过学习汉语促进了数、理、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又在用汉语学习数、理、化的过程中深化了汉语知识技能.使二者相互迁移.相互促进.为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双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双语授课无疑是一种崭新的、有效的培养高层次少数民族人才的。
浅谈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浅谈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作者:尕旦木草来源:《新课程·教师》2009年第12期摘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而且对拓展幼儿思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满足幼儿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早期民汉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对幼儿个体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客观意义1.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易行性语言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要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0~1岁)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而学龄前期(1~3岁)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专家认为,“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2~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学前期幼儿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
虽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而言,但幼儿有语言学习的敏感性毋庸置疑。
学前双语教育的优势还在于:这时期孩子学习第二门语言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其他语言的过程,早期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第二语言的前摄效应,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克服了成人双语学习的弊端。
2.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双语教育是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在广大农牧区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信息渠道的不发达,大多数少数民族使用母语,并在家庭完成学前教育,汉语习得和正规的学校教育自小学开始。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逐渐普及,并落实到乡镇,双语教育仅从过去的小学阶段开始已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需求。
汉语学习任务必须在学前教育阶段完成,因此民汉双语教育成为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
甘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甘南和天祝藏汉双语教育为例

藏族高等教育中除民族院校的极个别专业用藏 语文授课外 , 其余皆为汉语文授课 , 显然与一类模式 不 衔接 。 解决衔接问题 , 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 一是从 以藏
语 文授 课 为主 逐步 向 以汉语文 授课 为主 过渡 。实 践 证 明这 条路 走 不通 , 为语 言 环境 不 协 调 影 响 基 础 因
18 92年甘南藏族 自治州召开改革开放后 的首
沉浸式双语教育的思想是将学生推人第二语言 “ 游泳池” 的最深处 , 盼他们不依 赖任何漂浮物或 期 媒介而尽可能地学会游泳 , 学习者将整 日与能流利
地使用 目的语的学生一起接受第二语言的教育 。无
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都使用 学生 目的语 , 不使 用学生母语 , 学生在这个游泳池中或沉或浮 , 或学会 游泳 , 由自己决定 , 全 这种双语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
2 甘肃少数 民族 双语教 育模 式之实践
双语教育是甘肃省 民族地 区教育的主要特点, 也 是 民族地 区 民族 中小 学教学 活 动 的主要模 式 。开
1 双语教 育模式 概述
1 1 沉浸 型 .
展少数 民族双语教育的民族有藏族 , 蒙古族 、 哈萨克 族, 主要集中在甘南藏族 自治州 、 天祝藏族 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 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 自治县 。东乡 族、 裕固族有民族语 言, 没有文字 , 在个别不通用汉 语 的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 用东乡族、 裕固族 口头语言进行辅助教学。
马世才
( 西北 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 院, 甘肃 兰州 7 0 3 ) 30 0 摘 要 : 肃少 数民族双语教育 以甘南 、 甘 天祝 等地 双语教 育较 为成熟 。作 为双语 教育 的关键 因素 , 有必要 对双语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
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
承民族传统文化。
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
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是我国10.42亿汉族人民和2100万壮族,980多
万满族、860多万回族以及绝大多数土家族、畲族人民(土家族有570多万人,已改用汉族的约有550
万;畲族有63万多人,改用汉语的有近63万人)的母语。据统计,现在全国少数民族改用汉族的共约
2800万人。这样,全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共约10.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4.2%。因此,双语现象在
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指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育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结合下,更快的进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语言的差别,严重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要必须对少数民族
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是强势语言,由于语言的障碍,在接触到的单一的汉语言形式的教学时,
不能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对于教师用汉语传授的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要使不
懂汉语的学生由母语思维转向汉语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言文字,就必须通过双
语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开展双语教学,有益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
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目的
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好第二语言,促使个
人乃至整个民族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对
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育,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 、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
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字、词、句理解得更快,掌握得更好,
从而提高教学成绩;同时,使民族学生融入于其他学生当中,促进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
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而异。一是保持型双语教学。二是过度型双语教学,
使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民语与汉语各占一半,用来讲解学生不懂的语句。三是运用型双语
教学,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民语使用于少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多数时间就让学生运用汉语
进行交流、学习。因此,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时,要视时而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民语教学,民
语用得多了,反而会影响学习汉语的效果。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
2
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是传递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人们在
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民族教育通过运用双语教育来传播民族语言更进一步来传播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民
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的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提高全民素质,双语教育产生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民
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也就可以说明这个民
族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语言也
肯定不存在.因此,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对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也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是否存在的前提。
三、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特别重视,对各个民族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的平等问题也
是很重视的。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的政治问题,对处理民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途径就
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国家兴办教育,尤其是对少
数民族成员进行高等教育。一方面对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教育优惠政策。如在高校
录取时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分数上的优惠,使得大家都有一个上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机
会。另外,在各个地方兴办民族院校,提倡少数民族成员专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进一步
的研究。
(二)提高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思想认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在中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民族教育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应教育潮流而
存在,未能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教育目的,在民族院校的学生到发达城市上高等院校只是
出于自身利益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殊不知在自身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更重大的利益—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笔财富。
也有人认为,进行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更快的学习大家普遍能听懂的语言、学习大家都
能用的文化。的确,民族双语教育是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民族文化中的更重
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因此进行双语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只是为了更快的
学会同一种语言,而是还有更大的目的——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得对双语教育有
一个统一的认识,更好的来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精粹——传统文化。
(三)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双语教育规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实验开展较少、研究不够深,民族语
文教材不适应,师资力量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说是进行双语教
育,但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很差,教师基本上只是本民族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
授课用的是本民族语言。
3
传承民族文化,目前我们国家做的举措不够完善,有些已经远远跟不上民族发展的步调,
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促进民族传统
文化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
将之丢弃;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发展民族双语教
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启晃.《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
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4.谢启晃、孙若穷.《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
5.张学强.《青海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