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合集下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危重疾病,其特点是凝血与抗凝平衡失调,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的病理过程。

主要通过凝血因子激活和纤溶系统异常激活引起。

对于DIC患者,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介绍DIC的护理常规。

1.观察及监测:针对DIC病情的观察和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出血和血栓的情况、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和水肿情况、监测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参数。

2.相似病症的警戒:DI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如感染、癌症、创伤等)相似,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警惕和及时辨别DIC的病情发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安全护理:由于DIC患者易出血,护理工作中需保持环境安静,防止跌倒和伤害,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床上安全。

4.减少出血风险:DIC患者出血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更换干净的床单和衣物,避免使用草制品、牙签等物品,控制局部压力和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5.凝血功能及纤溶系统的调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交替进行,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调控这两个系统的平衡。

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使用抗凝剂、纤溶酶和降压药物来恢复平衡。

6.补液和改善循环:DIC患者需要维持体内足够的血容量和循环稳定,通过静脉输液、血制品输注和利尿剂等治疗手段来实现。

7.感染的预防和控制DIC常与感染密切相关,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清洁环境等措施。

8.心理护理: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

9.定期复查:DIC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凝血功能、纤溶系统参数以及病情变化的监测。

总之,针对DIC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以及对患者的综合护理来实施,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医生的要求进行调整。

医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医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学术文 化领域 百家争 鸣,(df高血压 958心 脏病983u6糖尿 病87fr )特别 是思想 家的革 新精神 ,为中 医学理 论的创 新和突 破性进 展,提 供了有 利的文 化背景 。宋代 陈无择 著《三 因极一 病证方 论》一 书,(45传染 病q566丙肝964jo乙肝 28jgsx甲肝gh)提出 三因学 说;并 产生了 最具盛 名四大 学派, 刘完素 倡导火 热论; 张从正 力倡“ 攻邪论 ”;李 杲提出 “内伤 脾胃, 百病由 生”的 理论; 朱震亨 创造性 地阐明 了相火 的演变 规律。
(二)严重肝功能障碍
(1)急性肝坏死:释放大量TF和溶酶体酶 (2)肝硬化晚期常有部分肠源性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 进入循环 (3)严重肝功能障碍使机体凝血、抗凝功能都降低,如 有促凝物质进入体内,极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 (4)肝细胞与肝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降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 性增高,使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状态
释放大量TF
溶酶体酶
凝血激活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2、血管内皮损伤
感染、内毒素血症、Ag-Ab复合物、持续 缺血缺氧引起酸中毒、颗粒或胶体物质进入循 环
血小板 激活
内皮损伤
VEC表达大 量TF
白细胞作 用
(一)凝血系统的激活
3、其它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
① 白细胞激活或破坏,释放出溶酶体酶 ② 肿瘤细胞来源的促凝物质 ③ 胰蛋白酶进入循环 ④ 外源性动物毒素 ⑤ 大量溶血,红细胞释放红细胞素和ADP的作用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 基本概念
1、止血功能的基本概念
※ 血管的止血作用
指血管损伤引起血液外流时,发生的以使血管伤口闭塞和防止血液过度 流失为主要特点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称DIC)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全身疾病,是一种伴随有炎症反应、凝血活动异常、血浆凝固因子酶精确调节缺乏的严重的多系统发病,也是一种引起血小板表面抗原改变,危害严重的慢性血液凝结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由炎症性反应引发,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DIC是指由原发病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所引起的DIC,是一种系统性反应,通常伴随有肿瘤、感染、烧伤、血液病等引起凝血活动和血浆凝固因子酶水平异常,继发性DIC是指通过药物、毒素等引起凝血活动增加、血浆凝固因子酶缺乏的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共有三大项:首先,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球计数和血小板表面抗原改变,可以表现出血小板、红细胞和血浆凝固因子水平的异常;其次,凝血因子活动检查,凝血因子活动检查可以发现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异常;最后,血浆凝固检查,血浆凝固检查可以表现出血浆凝固因子酶水平的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有多种,一种是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抑制凝血活动异常来减少血小板表面抗原改变,降低凝血活酶缺乏,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另外一种是炎症性反应控制。

炎症性反应控制是指减少炎性因子对凝血活动和血浆凝固因子酶缺乏的影响,使血浆凝固因子水平增加,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抗生素、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再者,激活血浆凝固因子的治疗,目的是激活血浆凝固因子,减少凝血活动异常,促进血液凝结过程,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活血药物、活化的血浆凝固因子和凝血酶抑制剂等。

总之,弥散性血内凝血是一种复杂的全身疾病,虽然现在有多种治疗方法,但还是要充分了解病因,以及正确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此外,要注意饮食营养,以及规律生活,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的发展。

第六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

第六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
DIC发生时,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或激活,导致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凝物 质减少,而促凝物质增多。
凝血因子消耗
DIC过程中,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 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DIC中活化并参与血栓形成 ,导致微血管血流受阻。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DIC中被异常激 活,导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进 一步加剧凝血功能障碍。
治疗经过
立即给予抗凝、补充凝血 因子等治疗,病情逐渐好 转。
案例分析
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 ,激活凝血系统,导致 DIC发生。此案例提示临 床医生在肿瘤晚期治疗中 应注意凝血指标的监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因
感染性疾病
如脓毒症、肺炎、肠道感染等 ,导致机体产生大量炎症因子
,引发DIC。
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 ,激活凝血系统,引发DIC。
产科疾病
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子宫 破裂等,可导致DIC发生。
其他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烧 伤等,也可引发DIC。
发病机制
凝血系统激活
纤溶系统抑制
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 活,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溶栓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 酶等,溶解形成的血栓。
其他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以使用 其他药物治疗DIC,如抗 炎药、免疫抑制剂等。
05 DIC的预防和预后
预防措施
预防原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感染 、肿瘤、产科疾病等,以降 低DIC的发生风险。
避免医源性损伤
规范医疗操作,避免医源性 损伤,如避免不必要的血管 穿刺、减少输血等。
04 DIC的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预后
01 引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 种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 特点是体内凝血系统异常活化,导致微 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全身性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切除病变组织 、器官等。
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 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浆置换、血 液滤过等。
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 预后
预防措施
控制原发病
积极治疗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的各种原发病,如感染、肿瘤、产科 疾病等。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 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
环稳定。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保持内环境稳定。
药物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
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抑制凝血过程,减 轻血栓形成。
使用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恢复血流。
使用止血药物
如维生素K、止血敏等,帮助控制出血。
其他治疗
胎盘早剥时,大量促凝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血循环,引发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
其他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因自身抗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药物反应
某些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使用不当也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其特点是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过度激活。

DIC在临床上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

二、病因造成DIC的常见病因包括: -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 创伤和手术 -猝发型溶血 - 并发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 妊娠并发症:如前置胎盘、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等三、病理生理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 1. 血小板激活:在DIC中,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在微血栓上,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2. 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被过度激活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小板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

3. 纤溶系统激活:高度激活的凝血系统引发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的释放,破坏凝血因子,加重出血倾向。

四、临床表现DI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 弥散性微血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 衰竭: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 - 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五、诊断诊断DIC通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

2. 病因诊断:了解病史、疾病情况等。

3. 症状和体征:出血、微血栓等表现。

六、治疗治疗DIC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 1. 病因治疗: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

2. 血液制品治疗: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来抑制血管内凝血的进展。

4.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预后DIC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但对于病情严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不佳。

八、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异常疾病,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异常疾病,通常伴随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发生。

DIC的特点是血液中形成过多的血栓,导致血管内凝血,同时破坏了正常的凝血功能,导致出血。

以下是DIC中常见的一些术语和相关概念的解释: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在全身多个部位和器官血管内同时发生的血液凝块形成。

2. 血液凝块:由纤维蛋白或血小板等血液成分聚集后形成的团块。

在DIC中,凝块通常形成在微血管中。

3. 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块形成的一系列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等。

4. 凝血活酶:凝血因子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形成的活性物质,可以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液凝块形成。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通过降解纤维蛋白,使已形成的血液凝块溶解的系统。

在DIC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抑制,导致血液凝块难以溶解。

6. 纤维蛋白: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液凝块的主要成分。

7. 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通过酶的作用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进而使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

8. 凝血酶: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凝血因子。

9. 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指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分解产物。

在DIC中,FDP的水平升高,常被用作DIC的诊断指标之一。

10. 抗凝系统:通过抑制凝血物质的生成和活性,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状态的一系列物质和机制。

在DIC中,抗凝系统发生功能障碍,使凝血过程过度活跃。

11. 血栓溶酶系统:通过降解血栓物质,溶解血栓的系统。

在DIC中,由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抑制,血栓溶酶系统也受到影响,导致血栓难以溶解。

总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块形成和溶解失衡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疾病,通常由于其他疾病或损伤引起。

它可以导致血小板和凝血蛋白在血液中过度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DIC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DIC的标准通常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定的诊断标志物。

首先,临床上DIC患者常常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全身炎症反应等症状,这些表现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

其次,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程度可以反映DIC的严重程度。

最后,特定的诊断标志物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也是诊断DIC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诊断DIC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能仅凭一项指标就做出诊断。

因为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其他凝血疾病、感染、肿瘤等。

因此,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才能更准确地诊断DIC。

除了诊断DIC,及时明确DIC的病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的病因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如感染引起的DIC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肿瘤相关DIC需要积极治疗肿瘤等。

因此,在诊断DIC时,要尽量明确DIC的病因,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疾病,诊断DIC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定的诊断标志物。

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明确DIC的病因,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DIC,提高对DIC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0
发生机制
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2000,右5200)
DIC血象
(裂体细胞)
h
23
七、防治原则
1、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 2、抗凝疗法(早期)、改善微循环 3、抗纤溶疗法(后期)、 4、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5、中药
h
24
教学目的
掌握: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DIC的分期 机体的变化
h
10
感染
内皮细胞损伤为什么会导致DIC?
内毒素血症
TF
Ag-Ab复合物 持续缺血缺氧
EC
酸中毒
胶原 暴露

单核巨噬细胞、 PMN和(或)T淋 巴细胞
TNF、IL-1、 IFN、PAF、补 体成分C3a、C5a
血小板的粘附、 聚集和释放反应, 使凝血反应加剧。
h
11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Prothrombin
Thrombin
h
12
蛇毒 胰蛋白酶
三、诱发因素
1.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 2. 严重肝功能疾病 3. 血液高凝状态 4. 微循环障碍 5. 机体纤溶系统功能降低
不恰当应用纤溶抑制剂(6-氨基己酸)
h
13
四、分期Βιβλιοθήκη 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期
凝血、 凝血系统被激活, 凝血因子、血小板被消耗 纤溶 广泛微血栓形成 继发纤溶
熟悉: DIC的诱因、分型 了解: 凝血与纤溶
防治原则
h
25
h
2
DIC的概念
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
血液凝固性改变(微血栓形成+出血倾向) ↓
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休克、出血、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h
3
教学目的
掌握: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DIC的分期 机体的变化
熟悉: DIC的诱因、分型 了解: 凝血与纤溶
防治原则
h
4



纤溶系统
Ⅰ 血浆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尿激酶
恶性肿瘤 宫内死胎 几天~几周
介于二者间
h
慢性型
胶原病 慢性旰病
几个月
主原发病症状
15
六、 临床表现
休克 出血 器官功能衰竭 贫血
h
16
(一)休克(微循环障碍致)
1. 微血栓形成→MC淤血→ 回 心血量↓
2. 广泛出血、心肌DIC→心肌 缺血、O2 →心缩力↓ 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3. 激活凝血→释放舒血管物质
6.胃肠道 7.肝
h
19
(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MHA) MHA :DIC时→微血栓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RBC割裂成
碎片→溶血性贫血。 这种贫血除具备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征外,外周血涂片中发现 有某些形态特殊的变形的红细胞称裂体细胞(schistocyte), 其外形呈盔甲形、星形、新月形等,为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 脆性高,易发生溶血。由于这种溶血性贫血多发生于微血管内 异常变化时,故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Ⅱ 纤溶酶原
+
+
-
抗活化素
+
纤溶酶
-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FDP)
h
6
二、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组织损伤 (→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人体组织中组织因子(TF)的含量
组织
含 量 (μ/mg)
肝 肌肉 脑 肺 胎盘 蜕膜
10 20 50 50 2,000 2,000 h
Tissue Factor
系统
继发纤溶亢进 纤溶酶大量 FDP产生
血液凝
固性
实验 室检 查
凝血时间 血小板粘附性
血小板,Fg 凝血时间 3P试验阳性
血小板 ,Fg , 凝血酶时间 FDP,3P试验阳性
h
14
五、 分型
急性型
原因 严重感染、休克、
异型输血、 创伤
病程 几小时~几天
症状 急、凶
—速休克、出血
死亡率

危害
最大
亚急性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病理生理教研室
h
1
病例
女,14岁,发热、咳嗽10天,用大量抗菌素后 “休克”,咯血、黑便5天入院。查体:T 37.5℃,P 120次/分,BP 64/40 mmHg。精神萎靡,心肺 (-),肝大,脾未及。RBC 410万/mm3,WBC 20400 /mm3 ,中性 80%、淋巴 12% ,血小板 10万/mm3。诊断为: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给予抗 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病情继续加重, T 40℃,BP 50/30 mmHg,口腔、咽、肛周见白膜 覆盖,两肺大中水泡音,咯血、呕血、黑便、腹痛,巩 膜、皮肤黄染,皮肤瘀斑,嗜睡。CO2CP↓,肝功异常, 出血时间↑, RBC 300万/mm3,血小板 5.6万 /mm3。入院10天呕血后心跳停止死亡。
1. 血小板被激活
内毒素血症、Ag-Ab复合物等→损伤血小板→聚集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
2. RBC破坏:异型输血、恶性疟疾
释放ADP、TXA2等→血小板粘附、聚集 其膜磷脂导致凝血酶生成、释放红细胞素 →凝血
3. WBC破坏: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
释放TF样物质
羊水 脂肪栓子
(四)促凝物质入血
8
1.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创伤 挤压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 前列腺、肝、脑、肺、胰腺等脏器大手术 器官移植术
2. 恶性肿瘤
3. 产科疾病
胎盘早期剥离
羊水栓塞
子宫破裂
宫内死胎
h
9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凝血、抗凝失调
1. 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 2. Ag-Ab复合物 4. 颗粒物质入血 5. 感染性疾病
h
17
(二)出血(凝血功能紊乱致)
1.消耗性凝血障碍 2. 继发性纤溶亢进 3. FDP↑↑ 4. 微血管损害
h
18
(三)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栓致缺血、缺O2 )
1.肾 2.肺 3.脑 4.心 5.内分泌
A.席汉综合征(Sheehan,s syndrome) 垂体 B.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chsen syndrome)肾上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