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序言

合集下载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思想的含义与启示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思想的含义与启示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9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思想的含义与启示马智超【摘要】本文通过对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一书关于善恶问题的讨论,力图掌握奥古斯丁关于世界秩 序“向善”的理论结构、找到自由意志思想的内在含义及其背后世界秩序的意义所在,进而理解奥古斯丁 思想中上帝、世界秩序、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要为自己负责”这一重要启示。

【关键词】自由意志善上帝秩序_、世界秩序是“向善”从《论自由意志》的卷一开篇,奥古斯丁就开始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但直到卷三他才给出一个较明确的回答:“万恶的根本就是不符合于本性”[1]。

本性是什么?本性是上帝给予的,是事物所应具有的样子,是善。

那么很显然,恶之所以为恶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本性的背离,即是对善的背离。

所以,在奥古斯丁的世界观中,世界无疑是有秩序的,而且这种秩序只应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善,而上帝是至善,因而可以说上帝是秩序之源。

然而在这种秩序下,就连上帝都不能迫使人去做某事,所以说人是自由的。

人的身体固然要遵守“生、老、病、死”的生命轮回,这无法避免,可以说人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人的意志却是自由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人可以靠自己的志愿去自由行事,这正是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

自由意志为人类存在的正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这种意志的自由为行善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作恶有了可能。

然而,恶从何而来并非奥古斯丁讨论的重点,他论述的重点在于作恶就是对本性、对世界秩序、对善的背离行为,就是行罪,是要受到上帝公义的惩罚的。

而只有努力去追求善并将其牢牢把握住,那么恶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再会困扰人。

他旨在告诉人们一种行事的方向—向善,行事的标准—遵循本性,行事的后果—上帝审判。

他知道,仅仅评判行事善恶与否对人并无多大的约束力,而 作恶即是犯罪、犯罪就会被惩罚的“罪一罚体系”能更好地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尽可能的依从本性去行善、向善、追寻不变之善。

因此,在奥古斯丁看来,世界秩序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树立了一个方向:告诉人应该朝向善、应该追求不变之善,起的是一种引导性的作用,而不是靠具体的条条框框去决定或强迫人的行为。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法律的名人名言1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2、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3、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汉书》4、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5、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6、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8、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韩非子·解老》9、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10、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金缨《格言联壁·从政》11、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

(汉·刘安《说苑·政理》)1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王符《潜夫论·考绩》13、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4、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15、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16、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17、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1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1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20、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21、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22、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23、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24、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25、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26、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27、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奥古斯丁论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论人的自由意志
当 有 一 自 由意 志 , 则 他 不 能 行 正 当 。 ” 否 自由意 志 是 全 知 、 能 、 另 一 个 以 同样 公 正 和 德 行进 行 掌 管 的心 灵 . 它 屈 从 于 贪 欲 。 因 全 使 全 善 的 上 帝 赐 予 人 的 .那 么 自 由意 志一 定 是 善 的并 且 它 之 赐 予 为 每 一 心 灵 都 拥 有 同等 之美 善 : 是任 何 心 灵 想 驱 使 另 一 心 灵 屈 若 是 为 善 用 。 自由意 志是 神 为 了 人 能 正 当 地 生 活 而 赐 予 人 的 。 此 从 于 贪 欲 。 么 它 就 已经 沦 为 邪 恶 了 . 相 对 于 另 一 心 灵 也 就更 那 它
前 的 人 拥 有 这 一 力 量 . 当 然 此 时 的 自由 意 志 亦 有 朝 向 较低 之 善
是只剩下一种可能 . 即唯 独 心 灵 自己 的 意 志 和 自由选 择 能 使 它 做 贪 欲 的 帮 凶 。” 人 被 创造 之初 是 完 美 无 瑕 的 . 帝 将 其 建 立 于 幸 目 上 福 的 生 活 之 中 . 是 他 滥 用 自己 的 自由 意志 不 顺 服 上 帝 的 旨意 而 但 是 屈 从 于 贪 欲 使 他 从 幸福 堕 落 进 入 必 朽 坏 的 困 苦 生 命 中 了 。奥 氏指 出真 正 的 自由 只 为 忠 于 永 恒 法 律 的幸 福 之 人 所 拥 有 . 当人 类 利 用 自由 意 志 堕落 之 后 人 类 就 失 去 了 这 一 自由
此 时 的 自 由意 志 可 以遵 守 上 帝 的命 令 也 可 以 违 背 上 帝 的 旨意 奥 氏 断 定 创 世 之 初 的 自由 意 志 是 “ 自由 ” . 质 上 是 说 人 具 有 的 实 过 正 当 生 活 的能 力 . 不 是 强 调 中立 于 其 对 象 的 双 向 能 力 嘲 而 遵 循 永 恒 的 法 律 之 人 才 拥 有 真 正 的 自 由 . 真 正 的 自 由是 对 真 理 的 依 附 。人 堕落 前 的 自由意 志 是 自由的 。 自由意 志 的 “ 自由 ” 应 该 不 被 理 解 成 除 了一 种 行 为 方 式 以外 它 还 能 够 选 择 其 他 的 行 为 方 式 。 自由意 志 本 质 上 可 以被 理 解 为 朝 向 更 大 之 善 的力 量 , 落 之 堕

《论自由意志》读书笔记——卷一十六

《论自由意志》读书笔记——卷一十六

《论自由意志》读书笔记——卷一十六经由奥古斯丁的思辨,埃伏第乌斯的讨论,小和的带领,终于迎来了卷一的结束。

在此,我必须感谢小和一周三天固定时间的讲课,让我形成了一种习惯,听课成为了一种期待,一种盼望,一种境界的扩张。

靠我自己绝对做不到。

有幸能跟奥古斯丁在同一个频道上,去看那一层的风景,其中优美的滋味,我想只有进入能进入奥古斯丁的思路的人才能体会到。

能体会到奥古斯丁优美、缜密、气象万千的思想,其实需要很多的条件。

我试着用三一模型分析一下。

1. 基督信仰。

没有上帝作为思想的第一推动力,奥古斯丁不会说出“让我们靠着上帝的帮助,力图理解你提出的问题吧。

”这样的话。

没有基督信仰作为奥古斯丁思想上的坐标,奥古斯丁一定和很多哲学家一样迷失在思维的迷宫里,在不该发问的地方僭越,在该细分的地方回头。

最后或沦为和中国先秦思想家一样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或和尼采一样陷入疯狂。

小和说,很多学哲学却没有基督信仰的人们,在遇到奥古斯丁的时候会选择回避。

2. 饥渴慕义的心。

这其实是一个自由意志的选择。

这本书很好,可是大部分人会选择去寻找“财富、荣誉、快乐、身体之美、以及所有不能只靠意愿就能得到或保守的东西”,去渴慕被时间摆布的属世之物。

奥古斯丁的思想如此美好,可是渴慕它、试图去理解它的有几人呢?我何尝不是爱肉体胜于爱灵魂、爱思想呢?3. 谦卑受教的心。

这一点对有没有基督信仰的人都适用。

今天小和在课里举了个例子:“我在教会经常看到有人这样说,我读这么多书干嘛?我有病啊?我读读圣经就有了,我什么书读都不用读了,我把圣经读好就行了,你看他信心满满的。

”所以,没有这些条件,即使本书放在人面前,也与他无关。

即使他看了,也未必能看懂。

即使看懂了也未必能和奥古斯丁一起思考、也不可能产生问题意识。

第十六节的标题是:总结与结论,所以这一课是有归纳性质的。

基于前面十五章的思辨的归纳,首先对事和人做了区分。

事:永恒之事/属世之事。

人:热爱追求永恒之物的人/热爱追求属世之物的人然后,回溯到最开始讨论的母题:恶行是什么。

《论自由意志》读后感1000字

《论自由意志》读后感1000字

《论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早期自由意志观的代表作品,以对话录的形式展开其论述。

奥古斯丁拥有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在著名的偷梨事件中,奥古斯丁感受到了为恶而恶的“根本恶”的存在,但恶究竟从何而来?奥古斯丁对恶的来源问题的困惑导致了他对坚持绝对善恶二元论的摩尼教的信仰,善即光明,恶即黑暗,二者不断相互抗争。

但是奥古斯丁发现摩尼教关于善恶为何永远要征战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这份长达九年的信仰在《忏悔录》中最终被描述为是“在垢污的深坑中、在错误的黑暗中打滚”。

为了寻找答案,他到各地进行讲学,并认识了米兰大主教安波罗修,并受其影响研究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学说,开始信丰基督教义,最终在米兰花园选择了皈依,并在次年接受了安波罗修的施洗。

作为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特征,即信仰与自由的统一。

信仰即“除非相信,你们不能理解”的信仰主义,理性即对论证的严密推理,前者作为对话的前提和根基,后者则贯穿全文。

论自由意志一文的试图解决的是恶的来源问题。

其回答也并不复杂,即恶的来源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乃是上帝赐予人的善,所谓恶不过是意志意愿背离善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恶是善的缺失,而无法来源于它自身。

在驳佩拉纠派的过程种奥古斯丁反对“人的自由意志能选择为善或作恶”的观点,因为其中暗含着善恶均作为实体的存在而对立。

出于论证严密的必要性,奥古斯丁还在对话中为上帝存在、上帝之善、自由意志之善等提供了证明。

简言之,奥古斯丁在对话中将恶的来源与自由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由意志作为人正当生活的必要条件,而正是公义的上帝为人的正当生活提供了可能。

然而也有诸多批评指出,在奥古斯丁早期的自由意志观(本对话是其中代表著作)似乎与上帝的恩典论并不相容,于是奥古斯丁在后续著作《论原罪与恩典》等著作中发展其观点,即由于人的罪人无法倚靠意志的自由选择而实现自我向善,然而恩典与自由意志并不矛盾,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如何在自由意志削弱的情况下正当生活,此处限于篇幅便不做展开。

奥古斯丁论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论人的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论人的自由意志作者:彭玉萍来源:《大观周刊》2011年第47期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奥古斯丁对人堕落前的自由意志状态的描述。

奥氏通过基督教的启示追溯到人类的起源之处,对人堕落前的自由意志的状态进行了分析。

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一定是善的。

奥氏认为恶并非来自上帝而来源于人的自由意志。

关键词:自由意志恶一、堕落前自由意志的状态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描述了上帝起初创造天地。

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并且看万事万物是好的。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创:1:27)可见,人性的本质也是善的,因为人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而被造的。

人有原罪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但是人有“原罪”的观点并不同于我国的“性恶论”。

奥氏认为,人的本性起初受造,无辜也无罪。

人就其本身来说是善的,如果他意愿就能正当地生活。

[1]“如果人是善的,且他只有如此意愿才能行正当,那么他应当有一自由意志,否则他不能行正当。

”[2]自由意志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赐予人的,那么自由意志一定是善的并且它之赐予是为善用。

自由意志是神为了人能正当地生活而赐予人的。

此时,人能利用自由意志过正当地生活亦能利用自由意志犯罪,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言,上帝给人自由意志是为了让人能犯罪。

奥氏认为,自由意志是来自上帝的善,绝不是恶,也不是某种不善不恶的中立之物。

创世之初人的自由意志也处于“自由”的状态。

此时的自由意志可以遵守上帝的命令也可以违背上帝的旨意。

奥氏断定创世之初的自由意志是“自由”的,实质上是说人具有过正当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强调中立于其对象的双向能力。

[3]遵循永恒的法律之人才拥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对真理的依附。

人堕落前的自由意志是自由的,自由意志的“自由”不应该被理解成除了一种行为方式以外它还能够选择其他的行为方式。

自由意志本质上可以被理解为朝向更大之善的力量,堕落之前的人拥有这一力量,当然此时的自由意志亦有朝向较低之善的能力。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主要内容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主要内容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主要内容Augustine's discussion on free will is a complex and nuanced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hoice and divine providence. He delves into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power of human will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grappling with how these seemingly opposing forces interact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上的讨论是一次复杂而微妙的探讨,探讨了人类选择和神的预知之间的关系。

他深入探讨了人类意志的力量和上帝的统治之间的紧张关系,探讨了这些貌似对立的力量在个人生活中如何相互作用。

At the heart of Augustine's argument is the belief that humans possess free will, but this freedom is limited by the all-knowing nature of God. He grapple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hoices individuals make and the ultimate sovereignty of God, ultimately reconciling the two by asserting that God's foreknowledge does not negate human agency.奥古斯丁的论点的核心是相信人类拥有自由意志,但这种自由受到上帝全知全能的限制。

浅论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

浅论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

浅论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一、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奥古斯丁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因为上帝创造的东西都是善的,因此自由意志也是善的。

“一切善的事物,无论大小,都来自于上帝,自由意志也是一种善,也是来自于上帝”。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以人可以自然而然地过上正当的生活,追求一种智慧而又幸福的生活。

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把自由意志赐予人类是为了让人类有能力按照自然事物的必然性去生活,从而能够成为真正的人。

奥古斯丁还把善分为三个等级,“小善”、“中善”、和“大善”。

自由意志是属于“中等之善”,它既不同于拥有德行的“大善”,也不同于物体之美的“小善”。

但是又因为人由于选择的自主性,这种中等之善会趋向于德行、真理、智慧等大善,也可以堕落为沉迷于肉体和金钱等欲望的小善。

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还和罪恶联系起来。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意志虽然是上帝给予的,上帝给予的是善的,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世界上存在罪恶这种事物。

不仅人的善与自由意志相关,人的罪恶与自由意志也有关。

但是同时他又认为虽然人的自由意志是上帝赐予的,但是罪恶却不能因此而归结于上帝,反而可以认为罪恶是对上帝赐予的善的一种背离。

那么既然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是善的,而罪恶又与自由意志相关,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罪恶呢?奥古斯丁在他的《论自由意志》中给出了答案。

罪恶并非是来自与上帝,而是来自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或者应该说是决断。

虽然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的本意是让人过上正当的生活,但是因为在人有了自由意志这种能力之后,他也可以滥用自由意志,使自己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欲望之中,然后去为恶。

所以罪恶并不是上帝的错误,而是因为人并没有体会到上帝赐予自由意志的苦心,却反而滥用了上帝的这种恩赐。

因此在上帝给予与自由选择之间,上帝给予并不是罪恶的原因,只有自由选择才是罪恶的原因。

二:与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的比较在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之后,康德也对自由意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序言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序言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译序在众多古代思想家中,奥古斯丁(公元354-430)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人。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真正伟大的古代思想家都可称是现代人,但之所以特别要称奥古斯丁为第一个现代人,是因为他的性情、思想都与现代人的心灵和灵魂如此切近(他的信仰之激悄以及这种激情所结的丰富的果子,对现代人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记载,到处都可以见到,尤其是他自己在《忏悔录》中已说得很详尽了(这里只需要强调他的生活和性情的几个方面。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天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当时属罗马帝国。

奥古斯丁的父亲不是基督徒,母亲却是一个十分虔诚又热心的基督徒。

他的父亲脾气暴躁,生活散漫,世俗气重,除了尽力供儿子上学以求功名外,基本上不管教儿子。

母亲莫尼加则温柔善良,十分耐心地关怀儿子的成长,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个基督徒,所以,奥古斯丁自幼受到母亲的熏陶。

与一切善良的人一样,奥古斯丁最早感受到的爱便是母爱,与一切伟大的人一样,奥古斯丁自认为自己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确实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母亲对他的爱不是很多母亲常有的可以说是有私心的母爱,即对儿子的娇纵,尽管不能说一点没有,比如当奥古斯丁16岁时即陷入人间邪恶的情欲,有了情妇并与之姘居时,母亲虽然日夜焦虑,希望儿子皈依基督,得到教规约束,但也没有建议他结婚,惟恐家室之累会妨碍他的前途。

但总的说来,母亲费劲心机,都是想让儿子生活纯洁,信仰纯正。

后来,当她得悉儿子信了摩尼教,大为伤心,感到儿子在信仰和精神方面已经丧亡,竟愤恨至于不准他在家中同桌共餐,同时又请一位基督教主教对儿子进行劝导。

所以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爱也不仅是很多母亲都能做到的无私奉献,她的爱超越了为自己的私心,也超越了为儿子的私心,而是与她对纯洁生活的爱,与她的神圣信仰紧紧相连。

正因为这样,奥古斯丁在母亲的爱中感受到了一种伟大而又超越的爱,所以,他谈到母亲时,不是以母亲的怜悯,不是以一种对亲情、对母亲的一般的感恩之情,而总是以一种尊敬的笔调来叙述自己的母亲。

奥古斯丁对母亲逝世经过的叙述,今天看来仍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最崇高的不朽篇章之一。

奥古斯丁7岁上学。

当时罗马的教育实行三级制,启蒙小学学识字16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歌、文学、历史等,16-20和算术,12-岁入雄辩术学校,学修辞和哲学。

奥古斯丁的学业也基本上是这样下来的,他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

奥古斯丁自认为从小顽皮,不专学业。

不过,他极强的自尊心和极聪颖的天资仍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人。

他曾回忆自己如何倚着母亲的双膝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拉丁语。

至于他所接受到的哲学教育,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总的思想风尚已经从希腊人之理性地求真而让位于信仰的激情,哲学并没有承担起它应有的使命,学哲学,主要内容就是学修辞学,即雄辩术。

雄辩术要求人的知识、才华、机智、口才和技巧,但求真的理想则对它很陌生,实际上,它本质上否认所谓“不朽的真理”。

新学园派的怀疑主义哲学当时就颇为流行,奥古斯丁在米兰时便曾被它吸引。

但是,时代精神要求哲学和信仰的合一,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哲学因信仰而得以超拔。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完成了这一使命。

不过,奥古斯丁在信仰上并没有走一条宽阔的路,他那时也不可能像后来的很多思想家一样首先在神学院接受正统的神学教育,然后平稳地走一条在思想或行为上供奉上帝的路,况且,信仰对于任何一个思想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而轻松的事。

所幸的是,奥古肆丁和他的母亲好象是性情相承,他很早就渴望崇高的思想,追求真理。

19岁时,他读了西塞罗的一本现已佚失的书,即《荷尔顿西乌斯》,便开始认真思考其中所讲的真善美的问题,并把真理视作唯一的价值,他在《忏悔录》卷三第四章中说:“这一本书使我的思想转变,使我的祈祷转向你。

”奥古斯丁20岁结束学业,开始其教师生涯,直到386年皈依基督教,前后共讲文法约三年,讲修辞学约八年。

在雄辩术方面的思想背景,使奥古斯丁对真理问题的思考非常根本、彻底,提问特别尖锐。

我们在《独语录》中就可感到这点。

奥古斯丁气质非常敏感,且具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力。

对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或诱惑,他可以说是一个有心人甚或性情中人。

他告诉我们,他曾极喜欢去竞技场看狗追兔子,以后偶然经过田野,看到走狗猎兔,沉思也会打断,心神追随不舍。

他的眼睛对美丽形象和鲜艳色彩非常敏感、向往。

白天里,即使他另有所思,各种形色也会向他倾注而来,就如抚摩一般,若那光华突然消失,他便渴望追求,如果长期绝迹甚至心灵也感悒悒不乐。

他的嗅觉特别灵敏,即使百合花和紫罗兰都不在眼前,也能分辨出他们的香味。

他曾溺于声音之娱,后来则钟爱教堂歌曲,而听这些歌曲时,不知不觉中美的愉悦超出了虔诚之情。

他也曾迷恋于口腹之欲。

奥古斯丁不仅具有这种非凡的感性体验力,且对之有非凡的内省力.内省力使他领略到生动的内心世界活动,灵敏的耳目使他能向别人清晰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他在《忏悔录》中对自己早年内心经验的精确观察和生动回忆,才能在《独语录》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哲学家和新近皈依者所具有的燃烧着的敏锐心灵,以及谦卑的探索的灵魂。

奥古斯丁对于内在经验不仅有内省,而且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

他对各种感受都有物理学的,甚至生理学的了解,并有心理学的定义。

他有关于内感官的看法,甚至描述过大脑的功能定位,至于对记忆、想象、梦、幻觉,他都有相当独到的见解。

而且,他对儿童心理、群体心理都有相当深刻的观察和描述。

对于心理学的两个起始问题,即个体灵魂的起源和灵魂与肉体结合的性质,他进行过深入持久的思考。

奥古斯丁的心理学天赋和兴趣,与他强烈的宗教体验,至少可以说是有相当联系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其心理学是理解其哲学与神学的钥匙。

不过,这里还要说的是,与奥古斯丁在感性方面的敏感性相应,他的情欲。

16岁时奥古斯丁的放荡生活就开始了。

371年,他17岁到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刚到就被烟酒和情人团团围住,他还没有爱上什么,却渴望恋爱,追求爱的对象,心想如果能够进一步享受到爱人的肉身,那就更甜蜜了,果然不久即与一当地女子私下同居,并于次年生下一子。

奥古斯丁一方面生活放荡,另一方面又有追求真理的激情。

他解剖自己,意欲找到恶的根源。

他开始相信摩尼教,认为与基督教讲上帝是善相反,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更能说明恶之起源。

摩尼教以为善恶两原则永恒对立,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永远争战,这似乎正给他不能自主的强烈情欲提供了解释,可以使他不为自己的淫荡生活而自责。

当然,这并不是说奥古斯丁相信这种学说就是为自己找辩护,应该说,他的情欲强烈,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执著而真诚的。

摩尼教的学说并不能使他得到根本的慰籍,383年,奥古斯丁遇摩尼教主教福斯图斯,后者却并不能令他满意地解释善恶为何永远争战,奥古斯丁对摩尼教深感失望,最后决定区去罗马和米兰等地讲学。

384年秋,他到米兰讲修辞学,认识了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深受其影响,并研究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学说,开始信奉基督教教义。

但是,奥古斯丁在生活上依旧耽于声色,又与一差两岁才能合法结婚的罗马女子来往,他的母亲为此从非洲赶来,劝儿子饭依基督(改过从新(杜绝与其他女子的关系,与这罗马女子定婚。

于是,一直与他同居的边太基情妇成全了他母亲的心愿,留下儿子,只身返回非洲(奥古斯丁等不及两年,却又有了情人,他受情欲的驭使,担心没有一个女子的拥抱,生活太痛苦了(而他的良心却愈发不安,为他的理想和行为间的反差深感痛彻。

这时应当是他道德生活的最低点,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前夜。

他曾获悉他很尊敬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维克托利努斯在耄耋之年皈依基督教的事,这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

一位来自非洲的客人蓬提齐亚努斯对他讲述埃及的隐修生活,使他充满了羞惭:对于种种诱惑,那些知识贫乏的隐修士尚且置之不顾,而他虽然满腹学问(竟无力抵抗,甚至不如女子。

他在异乎寻常的痛苦和内心冲突中,突然听到邻近屋中传来孩子的声音:“拿着,读吧~”于是拿起使徒书信集,翻开来便读到:“不可耽于酒食,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爱戴主耶稣基督,勿纵肉体私欲。

”(《罗马书》13:13-14)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阴筑消散,感到自己已被上帝接纳。

奥古斯丁从此真地改面革新,成为一坚定的护教士。

奥古斯丁自认为的这一圣灵启示,真可以说是在心灵上发生的奇迹。

这种恩典,即心灵情怀的根本改变,从属世的理性到永恒的信仰之一跃,并不是为人的意志所左右,而是突然降到人的灵魂之上。

真所谓“你所能成全我们的,超越我们的意想”(《以弗所书》3:20)。

这种思想境界的飞跃就是质变,这一变化绝不会在奥古斯丁尚如此祈祷时来到:“请你赏赐我纯沽和节制,但不要立即伏给。

”这正如灵感绝不会降到一无心人身上。

从理性到信仰,从理性到绝对的这一跃,对于奥古斯丁的信仰,对于奥古斯丁的哲学都至关重要。

奥古斯丁初从哲学上接受基督教,于是懂得在物质世界外寻找真理(这样一种见识,只有在这一跃后,才终于能有切身之感,成为哲学的信仰,信仰的哲学。

奥古斯丁后来说:“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上帝。

”哲学家有了这种切身之感,就与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圣俗无碍的境界划清了界限。

神圣与世俗的界限和张力正是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所在(属世的一切只有通过超越才能得其意义。

否则,吃喝闲逸乃至烟花柳巷都成了文化之精深,妙道之至垅崇高神圣的维度安在,现实生活中果圣俗无碍了,所谓德行安在,所以,在基餐教看来,个人的信仰,乃至普泛的哲学,其精铭尽在这一跃。

今天,我们身处以相对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中,究竟应有一种什么样的取向,应有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呢, 圣奥古斯丁年轻时为卑劣情操所征服这一事实,绝不应成为我们任何时刻在道德上放纵自己的安慰或借口。

奥古斯丁的堕落,与他的性情乃至感性天赋有关,而他因此而受的痛苦,则因他求真的激情而不断增加。

他皈依基督教后,采取了一种极端的禁欲生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奥古斯丁完全皈依基督信仰,当发生在386年夏末,他接受安布罗斯施洗,则在来年复活节。

在这期间,奥古斯丁辞去了教职,与母亲、儿子阿得奥达多斯,几个朋友和学生一起住在米兰郊外加西齐亚根他朋友凡莱公都斯的一座别墅里。

乡间的隐居对他当时的健康状况大有好处,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狂热的慕道者接受洗礼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他除了管理别墅事务,为学生讲一些学问外,就与他们一起探讨哲学问题。

这段时期的生活看来是奇特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我们在他早期的对话录中可以读到;“我们将余下的问题留待下一天继续探讨(因为我们在夕阳西下时才开始讨论,而这天的其他时间则花在料理农事,以及校订《维吉尔》第一卷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