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专家共识(2016)
痤疮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二、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瘾疹的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湿通络。具体来说,应根据 患者症状及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治疗。若患者伴有高热、咳嗽 等症状,可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等;若患者瘙痒症状较重,可采 用祛风止痒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等;若患者湿邪内盛,可采用利湿通络的药物如 车前子、泽泻等。
三、临床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痤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 法:
1、内服中药根据患者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肺经风 热型常用枇杷叶、桑白皮等;肺胃积热型常用黄连、黄芩等;痰瘀互结型常用赤 芍、丹参等。同时,可配合使用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过程中 需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方。
结语
黄褐斑中医治疗专家共识是中医药学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对 于提高临床疗效、规范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结合患者个 体差异和长期治疗的理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褐斑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未来, 随着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相信在黄褐斑等皮肤疾病的诊疗方面将会取 得更大的突破。
2、治疗方案中医治疗痤疮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 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型:治以疏风散热、宣肺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肺胃积热型:治以清胃泻肺、凉血解毒,方用凉膈散加减。
(3)痰瘀互结型: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 减。
3、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物、针灸等。根据 患者病情,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下方法:
3、重视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 质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4、长期治疗:黄褐斑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有耐心和信心,坚 持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66440f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a.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11]公开号CN 101028490A [43]公开日2007年9月5日[21]申请号200710065473.X [22]申请日2007.04.16[21]申请号200710065473.X[71]申请人北京艺信堂医药研究所地址102300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东杨坨村191号院2号[72]发明人王信锁 [51]Int.CI.A61K 36/9066 (2006.01)A61K 9/08 (2006.01)A61K 9/10 (2006.01)A61K 9/14 (2006.01)A61K 9/16 (2006.01)A61K 9/20 (2006.01)A61K 9/48 (2006.01)A61P 17/10 (2006.01)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它以桑白皮、枇杷叶、龙胆草、野菊花、金银花、连翘和益母草等10余味中草药为原料。
本发明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的功效。
本发明是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最新科研成果研制而成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且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特点。
200710065473.X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1、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桑白皮1.5~6份 枇杷叶1.5~6份 连翘1.0~4份 龙胆草0.1~2份 野菊花1.0~4份 泽泻1.0~4份 益母草1.5~6份 醋莪术1.0~4份 桃仁1.0~4份 金银花1.0~4份 车前子0.1~2份 柴胡0.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痤疮的中成药,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桑白皮2.5~3.5份 枇杷叶2.5~3.5份 连翘1.5~2.5份 龙胆草0.5~1.5份 野菊花1.5~2.5份 泽泻1.5~2.5份 益母草2.5~3.5份 醋莪术1.5~2.5份 桃仁1.5~2.5份 金银花1.5~2.5份 车前子0.5~1.5份 柴胡0.5~1.5份。
治疗痤疮常用药

中药治疗痤疮常见中成药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内服可用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大便干燥者,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
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
白芍3克、细辛3克、通草2克、桃仁3克,加大枣两枚掰开。
每日早七时下午四时开水泡服,八剂一疗程。
服到痘痘或大便排出为起效,再继续坚持到光洁的那一天。
不用熬药,只要把药放入一个塑料旅行杯(杯口带滤网的那种)用开水冲泡服用即可。
中药治疗痤疮配方[方一]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
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
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
[方二]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子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
煎汤代茶,1日1剂,并用药液清洗患部,早、晚各1次。
本方功能消疮,适用于痤疮。
红萝卜汁消粉刺取红萝卜1000克,洗净压汁,8枚桃树叶煎水汁400毫升,倒入萝卜汁里,用此法洗脸,每日洗脸三次,一日一剂,坚持洗三天,粉刺既可消除。
泡永久花治“青春痘”。
中药治疗痤疮偏方中医痤疮净提示银杏仁适量,切成片,每晚睡前温水洗净患部(不可用香皂、肥皂),取银杏仁片反复擦患部,边擦边削去用过的部分。
每次用1~2粒,一般7~10次即可见效。
鲜樱桃枝叶、鲜桃树枝叶各50克,鲜槐树枝叶、鲜柳树枝叶各40克,鲜猪苦胆2~3个。
将各种枝叶切碎,加水煎沸,加入猪苦胆汁,熏洗患部。
每日2~3次,每剂用猪苦胆1个。
枇杷叶、夏枯草、桑白皮各15克,银银花、连翘、黄芩各10克,海浮石50克,生甘草7克。
水煎2次,药液混合,2次分服,每日1剂。
丹参100克。
研为细粉,每天3次,每次3克内服。
一般2周后即可好转,约6~8周痤疮减少。
痤疮(粉刺)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病程慢性,部分患者可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痤疮提供指导性意见。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
初发者多由肺经风热、湿热内蕴,肺胃热邪上熏头面而致,久者痰瘀互结而出现结节、囊肿甚至瘢痕。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肝郁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
1 治疗原则以皮疹辨证结合整体辨证,中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同时应注意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辨证有所侧重。
青春期痤疮,多从肺、胃论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多从肝、肾论治[1];久治不愈者,多存在本虚标实,应注意补泻兼施。
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联合合适的外治方法可以加快皮疹消退,减少后遗瘢痕的形成。
2 治疗方法2.1 辨证论治2.1.1 肺经风热证皮疹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疏风清肺。
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2]。
常用药物:黄芩、桑白皮、枇杷叶、银花、蒲公英、连翘、生甘草等。
2.1.2 湿热蕴结证皮疹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皮疹红肿疼痛,或伴有口臭,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茵陈蒿汤、泻黄散加减治疗[3]。
常用药物:茵陈、焦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赤芍、生山楂、薏苡仁、鸡内金、枳实等。
若表现为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以脾虚湿蕴为主者,上方酌减茵陈、焦栀子,加苍术、茯苓、陈皮等。
2.1.3 冲任不调证皮疹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结节,色暗红,或伴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血块、经前皮疹加重。
舌质暗或有瘀点,苔黄,脉弦细。
治宜调理冲任。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4]。
常用药物:焦栀子、丹皮、柴胡、当归、赤芍、黄芩、陈皮、金银花、连翘、白术、茯苓、甘草;若肝郁化火伤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者,上方去柴胡、焦栀子,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中医治疗痤疮,即俗称的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期,皮损红肿疼痛,伴有口干舌燥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等。
2. 疏肝解郁法:适用于因情绪抑郁、肝气郁结引起的痤疮。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白芍、甘草等。
3. 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痤疮,表现为皮损油腻,伴有身体沉重、大便溏泄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等。
4. 滋阴降火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痤疮,表现为皮损干燥、瘙痒,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等。
5.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痤疮后期,皮损色暗、疼痛不明显,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
6. 调理肾气法:适用于肾阴虚或肾阳虚引起的痤疮,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发、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杜仲等。
在应用以上处方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加入一些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或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药物组成。
此外,中医治疗痤疮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充足睡眠,减少压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痤疮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有耐心,并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对于痤疮的严重程度和类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寻常性痤疮6大类型及用药(含联合用药)

寻常性痤疮6大类型及用药(含联合用药)▍来源:药店经理人寻常性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颜面、胸部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容易反复发作。
属常见多发病,青春期的发病率较高。
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抗雄性激素药物、维甲酸类药物,但因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且不能很好地解决痤疮的反复复发。
所以一般建议顾客服用一些对因的中成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寻常性痤疮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多种类型,使用的药物也不同,以下为常见的6种类型、常用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供大家参考。
1、肺胃蕴热型辩证:多见于青少年发病者,好发于前额,其次为颜面部,可散见于面部、背部。
多见于痤疮初起,以炎性丘疹色红、黑头、白头粉刺为主,毛囊孔不粗大,粉刺内容物较干,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微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药物:栀子金花丸、金花消痤丸、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初期)、美诺平颗粒。
联合用药:防风通圣丸+必麦森(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金花消痤丸+丹参酮胶囊金花消痤丸+0.05%他扎罗汀乳膏栀子金花丸+克林霉素分散片+维生素B6片2、肠胃湿热型辩证:多见于口唇周围,可散见于前额、颜面及胸背部。
皮损有丘疱疹,或有脓疱,数目较肺胃蕴热型增多。
皮疹红肿疼痛,多伴口臭,溲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腑。
药物:黄连上清丸、香连丸、功劳去火胶囊、一清胶囊。
联合用药:功劳去火胶囊+阿达帕凝胶一清胶囊+米诺环素胶囊3、湿热蕴结型辩证:多见于青年期发病者,分布在前额、面颊、下颌及胸背部,毛孔粗大、粉刺内容物多而不干,易挤出,面部油腻,以炎性丘疹、脓疮、囊肿为主,严重者以上皮损弥漫成片,局部有红肿疼痛,多伴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药物:消痤丸、百癣夏塔热片、黄柏胶囊、参苓白术丸(脾虚湿热型)。
联合用药:消痤丸+维胺酯维E乳膏百癣夏塔热片+异维A酸胶丸黄柏胶囊+维胺酯维E乳膏4、痰湿瘀滞型辩证:多见于青年发病,患者经久不愈,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瘢痕和色素沉着,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多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舌红或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药临床治寻常痤疮疗效好

中药临床治寻常痤疮疗效好*导读:寻常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面、胸、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
应用中药……寻常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面、胸、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
应用中药治疗本病96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96例中,男性39例,女性57 例;年龄17~35岁,平均22岁;病程 6个月~12年。
均曾应用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及锌制剂,4例还使用过性激素及维甲酸类,但疗效不佳。
其中脓疱性痤疮59例,聚合性痤疮 13例,丘疹性痤疮11例,萎缩性痤疮9例,囊肿性痤疮3例,结节性痤疮1例。
伴发热口渴,喜凉饮,腹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型。
二、治疗方法处方:生石膏、葶苈子、黄芩各 12克,桑白皮、赤茯苓、车前子(包煎)、鱼腥草、厚朴、玄参、麦冬各 10克,枳壳8克。
加减:经常便秘者,加大黄6克。
用法:先将上药浸泡2~3小时,然后煎沸30分钟,取液400毫升,分 3次服,每日1剂。
有脓丘疹、脓疱、瘘管者,用以上药渣再煎取液后湿敷患处,15天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禁食辛辣及肥甘厚腻之品。
一般治疗2~3个疗程,最长不超过5 个疗程。
三、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治愈:丘疹、囊肿、结节、脓疱完全消失,瘘管愈合,瘢痕变平软或缩小;无效:丘疹、囊肿、结节、脓疱、瘘管、瘢痕无明显改善;介于二者之间为好转。
疗效: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愈,部分患者(男性19例,女性23例)经药物口服并外敷后恢复正常;另有54 例因陈旧性瘢痕未完全消失,做药物面膜治疗l一2个月后皮肤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15例服第1~3剂药后有轻度腹泻,第4剂药后自动恢复正常,9例发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脱屑。
四、体会寻常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寻常痤疮多因患者喜食辛辣及肥甘厚腻,致湿热积于胃肠,湿热内伏日久则化为痰热,郁于皮毛,故见皮肤丘疹、囊肿、结节、脓疱、瘘管,日久则结成瘢痕;热为阳邪,易伤津液,故可见口渴欲饮凉,便秘;火热之性炎上,故痤疮多见于面部,又胸乃肺之府,故胸背部亦属常见;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故后背病变多于前胸;发热、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热壅肺之象。
寻常痤疮的中医药治疗观察

出现上 腹部 疼 痛 、 酸 、 反 暖气 、 嗝 、 打 灼心 、 大便 潜 血和黑 便 。属中 医“ 胃脘 痛 ” 畴 , 上腹 中脘 部 疼 痛 为主 要表 现 , 范 以 是一 种 常见 的 表 1两 组 疗 效 比较 例 慢性 病 。中 医认 为 因情 志不 调 、 饮食 失 调 、 饱失 常 、 食生 冷辛 饥 贪 辣或 嗜酒无 度 , 损伤 胃气 , 而 成疾 ; 因肝 气犯 胃、 积 又 胃阴不 足、 虚 火上 炎 、 自内生 、 寒 脾虚 不运 、 胃气不 降 , 积 而成疾 ; 伤 胃 也可 若损 络 转成血瘀 引 起便 血 。治宜 疏肝解 郁 、 理气 和 胃。 中党参 、 方 黄芪 补 气健 脾 ; 仁调 气 和 胃 ; 砂 山药 、 白术 、 肉苁蓉 健脾 渗 湿 ; 山楂 、 乌 治 疗组 总 有 效率 为 9 . 治愈 率 为 8 %; 照组 总 有 效率 梅 消导 和 中。诸药 合用 , 8 %, 3 0 对 取得 良好 效果 。
版 社 .9 4 1 8 1 9 .5 .
『 赵辨 . 床 皮肤病 学唧 . 南京 : 2 ] 『 临 2版. 江苏科技 出 版社. 8. 386 1 9 3—3 . 9 8 【 李 东海 , 3 ] 肖丽红, 少健. 肺 热脾 虚 论 治寻 常痤疮 6 林 从 4例【. 州 J广 】 中 医药大 学学报 , 0, ( : —4 2 6 313 3. 0 2 )3 2 . 2副作 用 : 疗组 有 2例 出现 便 溏 , 腹泻 , 处 理 ; 照组 7 【] 如 清. 疮 I 方 治 疗肠 胃温热 型 痤疮 7 治 元 未作 对 4魏 痤 号 0例疗 敢观 察 叨. 云
寻 常痤 疮 的 中医药治 疗 观 察
昊 国琼
摘
要: 目的 : 察 中药治 疗寻 常痤 疮 的疗效 。 、 : 观 方_ 将病人 随机 分成2 , 法 组 治疗组4 例 单用 中药 内服 , 照组4例 按 常规服 西药。 6 对 2 结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中成药治疗寻常痤疮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但部分临床医师由于中医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准确合理运用中成药,不仅造成中成药的误用和滥用,而且还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为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在寻常痤疮中的临床使用,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知名皮肤科专家制定本共识。
一、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2]。
2.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医皮肤病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皮肤病诊疗学》[4],并根据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11],结合目前痤疮西医分级标准,将寻常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和冲任不调证4种基本证型。
(1)肺经风热证
相当于轻中度痤疮(Ⅰ和Ⅱ级),皮损以黑头(或白头)粉刺和红色丘疹为主,偶见脓疱,可伴有轻度痒痛感。
或见颜面肤色潮红,口干咽燥,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
(2)湿热蕴结证
相当于中度痤疮(Ⅲ级),患者往往体型较胖或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皮损以丘疱疹、脓疱和结节等为主,疼痛明显。
可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粘腻或便溏。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3)痰瘀互结证
相当于重度痤疮(Ⅳ级),皮损以暗红色囊肿和结节为主。
可伴有纳呆、大便不调。
舌质淡或暗,苔腻,脉滑或涩。
(4)冲任不调证
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
皮损往往于月经前加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月经前面部皮疹发病或加重,皮损以粉刺、丘疹为主。
常伴有月经不调、心烦易怒、腰膝酸软。
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二、治疗
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治疗。
多数中成药药味较多,兼顾多个证型及兼证,故对部分复杂病证也可以采用辨病论治原则。
中成药作用大多较为和缓,皮损较轻(如痤疮临床分级为Ⅰ、Ⅱ级)时,可单独使用,但若皮损较重,建议与其他药物及方法联合使用,以取得更佳疗效。
1.局部用药
需根据皮损的特点、部位、性质来选择适宜的药物,并应注意所选药物的禁忌证。
(1)以粉刺丘疹为主要表现的痤疮
姜黄消痤搽剂[12],可清热解毒,散风祛湿。
玫芦消痤膏[13],可清热燥湿。
两者同时还具抑制皮脂溢出的作用,使用时应注意剂型的区别。
但姜黄消痤搽剂对于酒精过敏者和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
(2)以结节囊肿为主要表现的痤疮
复方芙蓉叶酊[14],可清热解毒,散结止痒。
龙珠软膏[15],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更适用于结节、囊肿伴红、肿、热、痛等改变的皮损。
(3)痤疮后期
积雪苷霜适用于痤疮治疗后期以色素沉着和增生性瘢痕为主的皮损[16]。
2.系统治疗
根据痤疮的发病特点,辨证论治。
(1)推荐类型
清热解表类:银翘解毒丸[17]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等,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等功效。
防风通圣丸[17],主要包括麻黄、荆芥穗、大黄、芒硝等,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作用。
清热利湿解毒类:金花消痤丸[18-19],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和大黄,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
一清胶囊[20],成分包括大黄、黄芩和黄连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化瘀凉血止血的功效。
消痤丸[17]成分包括龙胆草、大青叶、玄参、野菊花、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淡竹叶、夏枯草、紫草、竹茹、生石膏、石斛、麦冬、升麻、柴胡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等功效。
功劳去火片[21],主要成分包括功劳木、黄芩、黄柏和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
美诺平颗粒[22],主要成分包括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连翘、赤芍、牡丹皮、黄芩、桑白皮、石膏、丹参、皂角刺、防风、地黄、甘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类:皮肤病血毒丸[23],主要成分包括当归、赤芍、紫荆皮、蛇蜕和连翘等,具有清血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复方珍珠暗疮片[24],主要成分包括羚羊粉、水牛角粉、珍珠粉、生地、赤芍、元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
活血化瘀散结类:血府逐瘀胶囊[17],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地黄、川芎、赤芍等,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大黄蛰虫丸[17],主要成分包括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煅)、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等,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的功效。
桂枝茯苓丸[25],主要成分包括赤芍、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等功效。
调和冲任类:丹参酮胶囊[26-27],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具有广谱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可抑制皮脂分泌,且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有抗雄激素样作用。
逍遥丸(或散)[28],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等,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等功效。
当归苦参丸[29],主要成分包括当归、苦参,具有燥湿清热、养血活血等功效。
六味地黄丸[30],包括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成分,具有滋阴补肾等功效。
滋阴养血润燥类:润燥止痒胶囊[31],主要成分包括何首乌、制何首乌、桑叶、生地黄、红活麻、苦参等,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润燥的功效。
该类药物不作为治疗寻常痤疮的主要中成药,但可作为治疗兼症的辅助用药,如病久耗伤阴血时,津液不能濡养机体,致皮肤干燥或口干便干,可使用该药以清虚火而不伤阴。
上述中成药为清热剂者,药性偏凉,联合应用可增加苦寒之效,副作用增加,治疗时可根据病情发展,依据主症次症重点选取用药或阶段用药治疗。
此外,平素怕冷、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者不宜选用清热剂,而且中病即止(病情大体上缓解,就要停止该药,或用他药调理),不宜久服,久服易致体虚怕冷、倦怠、纳呆、便溏泄泻等脾胃虚弱之象;月经期不宜使用,可能导致痛经、经量减少等不良反应。
上述中成药为活血剂者,如血府逐瘀胶囊、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月经期间慎用,也不适用于伤口未愈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2)辨证论治原则
肺经风热证,治疗以宣肺清热为主,可辅以清肺胃实热、通利二便等。
治疗宜选用上述清热解表剂。
面部以少量丘疹粉刺为主,无明显次症者,可首选银翘解毒丸清热疏风解毒。
若兼有肺胃热盛的次症,如体质壮实、面部皮脂溢出明显、舌苔黄厚、口气重或大便干结、便秘等,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清肺胃实热、通利二便。
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临床表现可有脾胃湿热、胃火炽盛或肝胆湿热某一症候特征,宜辨证选用不同的清热利湿解毒类药物。
面部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无明显次症者,可首选金花消痤丸。
若出现少量结节、囊肿者,可选用一清胶囊。
其中以口周多红疹、脓疱,辨为胃火炽盛者,宜选用一清胶囊。
若兼有肝胆湿热的次症,如舌质红、舌苔黄、口干口苦或心烦多梦等症状者,可选用消痤丸清热利湿解毒。
若皮疹色红兼有血热血瘀症候者,可选用美诺平颗粒,起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效。
痰瘀互结证,治宜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为主。
若皮损以囊肿为主,色黯或紫,经久不退,可选用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胶囊或桂枝茯苓丸。
如皮损以痰瘀互结为表现,有明显血热血瘀兼症表现,可选用解毒消肿、凉血消斑之中成药。
皮损以面部结节囊肿为主要表现,若无其他明显次症者,可首选皮肤病血毒丸。
若皮损处炎症反应剧烈,邻近淋巴结肿大,可选清热凉血重剂,如复方珍珠暗疮片。
冲任不调证,治宜调摄冲任,辅以滋补肝肾之阴,清虚热。
可选用上述调和冲任类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中青年女性迟发性痤疮,此类痤疮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结节,颜色暗红,分布以颊部为主,同时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等肾阴虚症状。
若中年女性
痤疮患者伴有潮热、自汗、心烦和失眠等更年期症状,排除肝肾阴虚等次症,可辨证选用功劳去火片。
逍遥丸和丹参酮胶囊适用于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月经后皮疹减少或减轻的患者,此类患者发疹部位多与男性须疮的发疹部位相似,以丘疹、脓疱结节为主,若患者具有心烦易怒、情绪急躁、胃口差、情绪紧张等次症,则更适宜选用逍遥丸。
临床上证型可能更为复杂,在使用时可灵活配伍运用。
比如冲任不调兼有口干便秘者,可加润燥止痒胶囊,使清虚火而不伤阴血。
若皮损表现以结节囊肿为主,但仍有少量粉刺脓疱者,可联合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使用。
痤疮治疗后期,以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为主,可联合积雪苷片内服,促进创伤愈合,色素沉着消退和减少继发瘢痕形成。
三、不足之处
虽然中成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寻常痤疮的治疗,但高水平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还未见报道。
本次共识纳入的参考文献证据等级均为Ⅱ级(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较少,证据级别较低,大部分为与西药联合用药,且没有关于中成药单独辨证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
另外还缺乏关于中成药安全性评价及疗程研究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