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基础知识

篆书的基础知识

篆书的基础知识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篆书的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篆书的产生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二、篆书的特征

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籀文多数是左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三、篆书的笔法和结构

《美术鉴赏》模块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课题:《美术鉴赏》模块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设计与授课:瓦房店市第六高级中学王岩 推荐: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毅敏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瓦房店市第六高级中学王岩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理解、区分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理解具象作品、意向作品、以及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懂得美术鉴赏对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学生会使用专业术语描绘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师:大屏幕出现课题) (二)新授: 1.讲授美术的概念 ①什么是美术?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②什么是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美术鉴赏本质特征是综合美术审美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③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2.各美术种类的简述: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第二课 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篆书知识及赏析》 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电脑课件、课前搜集有关画家的资料等。 教材分析: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教学目的: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名作赏析及分析讲解,提高学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训练 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1.遵照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分组讨论。 2.授课融互动式问答、演示、观摩、讨论等于一体,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3.以秦篆为讲解重点,由此铺开对清篆、金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篆书作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授:篆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老的汉字字体,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简牍文等,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讲解:分析战国时简牍作品特征)。 1、篆书发展简史及特征:

教你认篆字

怎样学认篆字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 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

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而简体字“对”、“鸡”、“汉”、“欢”、“凤”中的部件“又”是由繁体字中不同的部件简化而来的,是“多对一”,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却又与篆字没有统一的对应规律。 大多数人只熟悉简体字,至于它是由什么繁体字简化而来并不知道。这对于学认篆字来说,困难是会大一些。我在附录一中,列出了部分常见简化字部首与篆字的对应关系,也许能减轻你学认篆字的困难。

美术教案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篆书教学教案》

篆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 【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 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可以称之为""。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以前的书法中的,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出土的,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出土的。 材料二: 【秦代】篆书:(大篆、小篆)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篆书,也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都属于大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整个工作由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即"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变化,富有图案美。 篆书名作 西周《散氏盘铭》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春秋《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秦《虎符》清邓石如《唐诗集句》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书画超市】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庆春按:去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我参与了从策划到展出的过程。展览结束后,篆书委员会在《书法导报》上推出了获奖作品赏析,活动持续一年多,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对篆书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负责评析的四位获奖作品,以大篆类为主,但各有千秋。虽然在导报上发过了,但能集中在一起看一看,应该挺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把文章重新整理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图片调整到位发上来。要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出版用的,太大了!大家也可对这些作品发表意见。 刘聚森(一等奖、篆书条幅):刘聚森先生为河南青年书法家,其作品多以行草见长,且以往获奖作品多为行草书。此次篆书作品荣获一等奖,虽让人觉得突然,但细读此作感到自有其道理在。此幅大篆条幅,整体气象茂密丰富,给人以充实、沉着、痛快、古雅之感,又透露出时尚的意趣,不失为一件佳作。章法虽排布较满,但字距纵向拉开,横向绞紧,字与字之间呈不齐之齐状态,虚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辅之以竖式的界格和小字题跋,更觉视觉上丰富多样,令人咀嚼回味无穷。随便说一句,小字题跋大小适宜、松紧适度,且留

有“活口”,颇具匠心。 细审其篆法,结字严谨,结体修长,排布错落,松紧结合有度。如“坐”、“从”、“水”、“晓”、“愁”等字,结字严谨而整饬;“鼓”、“怀”、“鹭”、“消”、“相”等字,结构轻松、率意自如,各具神态。通篇用笔系以小篆笔法写大篆,既有大篆笔法之凝重、果断和力度,也有小篆笔法之轻松内敛,乃至简书之灵动鲜活。整幅作品用墨虚实相间,燥润并举,令视觉丰富多样而耐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所擅长的行草书笔调,通揽全篇,使本来以静态为主的大篆赋予灵动、洒脱和流动的气息。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书体间相通互补的艺术通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互为补益的。 建议作者在金文的精典范本上加强临摹和研习,深入把握大篆的用笔规律,强化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使篆书创作进入更高的层面。 王普群(二等奖、篆书对联):王普群先生此幅大篆对联荣获二等奖,当之无愧。此幅篆书系以战国文字、融大篆笔意兼简书趣味和而一体,意象高古,老辣而不失活泼,显现卓而不群之态。篆书创作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无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和墨法这些基本要素相协调。大篆创作掌握篆法结字并不难,难在笔法的运用和技法的转换。众所周知,金文与战国文字原器物皆为小字,或铸造、或铭刻、或竹木墨迹,字形既小,有的线条又含混不清,临习这类作品,无疑要在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的内容,具体内容: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 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好看的篆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

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天下,将年龄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同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篆书的历史沿革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

欣赏教案_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_01

课题: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来看:一、要明白什么是篆书? 二、要知道篆书的发展脉络; 三、要知道的篆书的特征:1,笔法的单纯性 2,结字的形状 3,章法的变化性 四、要明了篆书作品应该怎样进行赏析; 从自身阅历来浅谈: 可以先从教材中举出的古代篆书作品来分析: 1,《四祀其铭》,此件作品造于商纣王四年。铭文铸在底部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每行字数不等,字形也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符合该器底面的的要求,笔画粗壮不一,变化多样。有些字同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示出古朴厚重的风貌。 2,《墙盘铭》,此件作品造于西周恭王时期,于1977年出土在扶风县,现藏市博物馆。该铭文18行,共284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颂西周国君的功绩,后部是史墙家史。从作品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字形修长方整,排列纵横有距,整齐、疏朗,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3,《散氏盘铭文》,散氏盘,也称“散盘”、“矢人盘”,造于西周厉王时期,清代出土于凤翔,现藏故宫博物馆。该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铭文通常写得工稳考究,布局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用笔也灵活,章法而是顺势而下,多有变化,结体也自由,字形略呈扁圆,俯仰、欹正相呼应。通篇铭文奇态百出,如星斗满天,让人目不

4,《虢季子白盘铭》,此盘造于西周中晚期,口径长137.3厘米,宽86厘米,腹深36厘米,重约225千克。清出土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该盘主要记录虢季子白征战凯旋而受到周王嘉奖的事。笔画纤细而又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行距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5,《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盟誓的记录。1965年出土于,此件是写在玉片上的,计5000余片,字迹清晰约600余片,此件作品真实的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笔画粗细变化比同时代金文笔画更灵活,结体更自由。虽是篆书但有隶化倾向。 6,《石鼓文》,唐代在凤翔发现的,现存故宫博物馆。因文字刻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名。10个石鼓每个上刻一首四言诗,原文700余字。文辞是记述国君臣游猎的事,故又名“猎碣”。从字体上看,石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代小篆,是大篆向小篆演变的一种过渡字体。石鼓文章法疏朗整齐,结体匀净茂密,用笔遒劲凝重。不少篆书名家都得益于石鼓文,如晚清吴昌硕等。 7,《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动兵马的重要信物。此件代虎符,高3.14厘米,长8.9厘米,制作精美。虎符背上刻有错金的文字,左右两半,各有12字。结体严谨寛博,笔画骨劲肉丰,字虽不大却端庄厚重。字体与传为斯书写的《泰山刻石》相似,是典型的代小篆。 再从当代篆书大家的作品来进行赏析: 1,邓石如的《唐诗集句》 2,吴昌硕的《临石鼓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老师通过对篆书的基础性知识的把握,再让同学们对篆书进行粗略的熟悉,再加上老师课堂的引导,让同学们利用课堂时间对篆书的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及业余时间的吸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篆书对于初识者而言有一定的界限,要打破这一界限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们发现篆书的魅力,再结合书、画、印的用处稍加说

《美术鉴赏》模块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欢迎共阅 课题:《美术鉴赏》模块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设计与授课:瓦房店市第六高级中学王岩 推荐: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相毅敏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瓦房店市第六高级中学王岩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难点:的观点。一、导入我1.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③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篆刻)摄影 2.各美术种类的简述: ■绘画:(师)你所了解的绘画的种类有哪些呢)油画、中国画、版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雕塑创造了生活)圆雕、浮雕。 ■建筑:(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通常认为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如住宅、学校、办公楼、影剧院、体育馆、工厂的车间等,“构筑物”,如水坝、水塔、蓄水池、烟囱等。 ■设计、工艺: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涵盖了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书法与篆刻:是中国古老的抽象艺术,由于汉字笔法、方块结构等自身的特殊条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唐末以来有了桌椅,才改变了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执笔的方法随之发生了改变,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摄影: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等。 3.师:以上是世界上对美术大体的分类,美术的概念和范围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那么这些门类所产生的作品相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早有相应的浮现,现就美术作品风格的一般分类:具象、意象、抽象和大家一起具体的鉴赏一些美术作品。 ⑴具象风格: ①教师:展示罗中立《父亲》1979155*222cm中国美术馆藏 师:美术作品展现的就是图像,也就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感知的各种形象。 ②学生活动:可以独立思考或分小组讨论。 在内容上 在形式上 在风格上 物象, 线条: 色彩: 构图: 明暗: 师:《蒙1.04 学生思考、回忆、讨论并回答。 ②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己发展的来龙去脉,现展现在大屏幕上的是在中美史上最早、最完整的绘画作品:(战国)《人物驭龙帛画》37.2*28cm1973年出土于长沙湖南省博物馆。 教师活动??提问: ■你从这件作品中观察到了什么? ■作品的形式特征:形象:以侧面造型体现人物头部特征,通过当时代表性的人物服饰和动态,体现人物神情。 比例:人物比例适当 造型手法: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你觉得作者要表现什么意图呢? ③学生讨论、回答:(初步观察--深入分析)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 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 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 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 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 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 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 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 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 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 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 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 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 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 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 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 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 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 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 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 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 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

篆书的分类

篆书的分类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着《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着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 (籀书)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篆书对联作品欣赏 篇一: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篆书各种形制的创作练习 (一) 中堂 中堂因悬挂在厅堂正壁中央而得名。中堂的形制较为宽大,比斗方长,比条幅宽,其长宽比例大致为二比一或三比二,一般用四尺或六尺整张宣纸或长度稍短—一些的宣纸为宜。书写内容适宜表现恢宏和气势苍茫的题材或形式端正的整篇内容。此作诸葛亮共86字,正文书写后,最后一行只剩2个字的空格,无法落款,只能另起一行落长款较为适宜。 释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条屏 条屏为条幅的组合,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条屏等,但必须是偶数。书写的内容可写一条内容,也可写一个专题的多个内容。要注意的是书写前后必须一直,整体协调。常见的条屏每条行数字数相等,惟末条因有落款可灵活变化。此作为陶渊明诗,末条屏因从整体考虑,故将其诗出处写进正文,只落名款,也较为统一。 (三)条幅

条幅指直挂的长方形字幅,形制和中堂一样取纵势,一般用四尺或 六尺宣纸竖折对裁,即为两张条幅,也就是常说的四尺对开或六尺对开。条幅是参加展览、赠送友人最多、最普遍也最简便的一种表达形式,书写内容范围广泛,行气贯通。宜于发挥。此作为虞世南五言绝句,正文三行,行八字,末行中段结束,下段落款。 释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四)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是书法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幅式,也最适合于书写篆书和隶书。对联的内容要求非常严谨,必须是对仗工整的诗句和文句,而且上下联字数、大小、粗细、宽窄都要对应一致。用四尺宣纸对开裁,即成一副对联,也可用现成的瓦当对联纸。对联落款较为独特,单款落在下联即可,双款可分上下联落。上款落在上联正文的右侧,比正文略低;下款落在下联正文的左侧,也要低于正文。此幅对联作品只落穷款,也是一种形式。 释文:石壁挂藤通篆意 桐阴滴露聆琴声 (五)横幅 横幅,也称“横披”,是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较适宜居室、书斋及厅堂悬挂。章法上要考虑到”横”的幅面要求,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统一协调。字数少的横幅接近于匾额,应写得厚重、坚挺、有力。此作为王虚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篆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书法字体,这种书法字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篆书的书法得到啊人们大量的欣赏与称赞,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下面是整理的优秀的篆书书法作品图片。 精美的篆书书法图片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

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同一天下,将年龄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同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 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 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

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 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 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 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

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

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3篆书知识与赏析

篆书知识与鉴赏 时间:2013-11-06 17:32来源:中国少儿艺教网作者:祥子 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二)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结构包括篆书基础知识与篆书名作赏析两个方面,分为四个部分: 1. 什么是篆书。介绍篆书的概念和范围。 2. 篆书的发展。概述篆书发展的过程。按时间先后分四个阶段: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及其他大篆文字、秦代小篆和秦代以后的篆书。 另外,本课的“知识窗”可以看作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 3. 篆书的特征。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概括篆书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部分属于篆书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 4. 篆书名作赏析。重点欣赏分析8件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篆书基础知识 重点:篆书的发展和特征。理清篆书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了解篆书中不同字体使用的年代和形态特征。 难点:大篆所包括的字体。弄清甲骨文、金文还有石鼓文和简牍书等出现年代的先后,并对它们的载体和成字方式有所了解。 2. 篆书名作赏析 重点:欣赏和认知作品。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生年代,学习如何欣赏篆书作品。 难点:认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代表性。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科选自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法教材《书法艺术》八年级的教材,是课本的第二课,属于篆书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初步认识篆书的一个学时。篆书是最早出现得汉字书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小篆的笔法、笔顺、结构和章法,在篆书名家赏评的内容中,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最终,能让学生对篆书这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篆书和其他书法书体的兴趣,同时提高对书法各种书体的鉴赏能力、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书法已经不陌生了,但是他们一直接触的都是楷书的教学,并没有对其他书体进行学习和练习。本节课安排在八年级的第二课也是为后面所讲的行书、篆刻等内容进行一个铺垫,也是按照书法的5种书体的发展历程所编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了使书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和了解篆书字体的笔法、笔顺、结构和章法,感受篆书的意态和体态美。在之后的篆书名作赏评中运用篆书这几个方面去分析,通过欣赏篆书作品,提高对篆书的认知和赏析能力。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篆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较好得了解篆书最基本的内容和知识,探究总结篆书的特点特征,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笔顺和章法等内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并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篆书的基础知识:篆书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及行笔运笔的特点。着重于对小篆的笔法、笔顺、结构和章法的掌握; <2>篆书名作赏评:欣赏和认知作品。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生年代,学习如何欣赏篆书作品。 2、教学难点: <1>篆书的基础知识:小篆的发展史的了解,并对其载体和成字方式有所了解。在对小篆的基本特征了解后要熟练掌握并应用,在之后的赏评中可以由这些最基本的去分析; <2>篆书名作赏评:感受小篆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并由一定的认知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能力和了解其代表性。 设计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