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合集下载

元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剧曲•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剧曲•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

散曲•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套数•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唐代参军戏–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金代的金院本参军戏:•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

一问一答,科白为主•“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

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宋杂剧角色为4-5人金院本:•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

“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

(行háng)鼓子词:•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北宋赵令畤zhì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作为元朝时期的主要戏曲形式,元杂剧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貌。

在中国戏曲史上,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戏曲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杂剧起源于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国戏曲开始了一次新的历史时期。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以及蒙古族的统治政策,汉族戏曲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汉族戏曲开始与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相融合,元杂剧应运而生。

元杂剧不仅继承了唐、宋等前代戏曲的传统,同时还融入了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多种表现方式,配合着奇特的服饰、灯光效果和布景,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戏曲画卷。

二、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元杂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杂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文化交流,也展示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元杂剧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历史意义和人文精神。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对后来的戏曲、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题材、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现象,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

三、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元杂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表演艺术和美学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说唱、念白、唱腔、舞蹈等不同元素的组合。

元杂剧在表演手法上更加注重声乐、舞蹈的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的唱腔、舞蹈动作大多具有戏剧性和象征性,讲究情节衔接、音乐旋律和形象感染力,表达了人类情感、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等多方面的主题。

此外,元杂剧还注重视觉效果和布景艺术。

布景艺术在元杂剧中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舞台上的布景、道具等,以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形状、造型表现人物、场景、气氛和环境, 艺术感极强。

元代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代第二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各个朝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散曲、剧曲•明清小说元曲——包括散曲、剧曲•散曲——属于诗歌;包括“小令”和“套数”;•剧曲——属于戏曲;即北曲杂剧,即“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代的戏曲种类——除了杂剧以外,还有南戏。

散曲•宋词后兴盛起来的特殊的诗体•散曲的每个曲子都有一个曲牌,分属不同的宫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独立的只曲,与词的差别:–用韵加密,几乎句句押韵–无双调、三叠或四叠的调–可在本调之外另加衬字,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套数•也称散套,由两首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短的只用两个曲牌,长则可连用几十个曲牌。

•“尾”或“尾声”作为最后一个曲牌。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盛一、元杂剧的兴盛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2.元杂剧兴盛的外部原因1.元杂剧兴盛的内部原因——元杂剧是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唐代到宋金——中国戏曲形成时期–唐代参军戏–宋代的宋杂剧及其他说唱文学–金代的金院本参军戏:•也称“弄参军”;始于东汉、盛于唐代的早期戏剧形式。

•主要有参军、苍鹘hú两角色。

一问一答,科白为主•“参军”以滑稽的语言、诙谐的动作进行表演,“苍鹘”嘲骂、以砌末敲打“参军” ,使观众笑乐。

•戏剧划分行当之始。

宋杂剧:•由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组成•艳段类似话本的“入话”•正杂剧演出完整的故事,共有两段•杂扮多为调笑谐谑性质的段子•宋杂剧角色为4-5人金院本:•金院本来自于宋杂剧•南宋时,北方艺人继续演出的杂剧,并逐渐发展形成“院本”。

•“院本”即在“行院”中演出的杂剧。

“行院”指歌舞行乐之地。

(行háng)鼓子词:•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说唱伎艺;•用同一词调反复演唱,主要以鼓伴奏;•分说唱相间、只唱不说两种形式;•北宋赵令畤zhì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讲述张生、莺莺故事。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元杂剧的形成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

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

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

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

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

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

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

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

第二讲元代戏剧

第二讲元代戏剧

四、元杂剧的分类
元杂剧的内容异常丰富广阔,通常将其分为: 爱情婚姻剧 神仙道化剧 公案剧 社会剧 历史剧
(一)爱情婚姻剧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二)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等《黄粱梦》 马致远《任风子》 范康《竹叶舟》
(四)《西厢记》艺术特色
(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复合结构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烘托渲染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 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 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 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 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 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 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 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 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 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后期:元杂剧逐渐衰微,创作中心移至杭州、温 州、扬州等东南沿海城市。
代表作家:郑光祖、乔吉、宫天挺和秦简夫等。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 周德清: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马、关、白、郑(《曲论》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分析元杂剧

分析元杂剧

分析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发展与演变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注:元代戏台在晋南普遍存在,现已初步鉴定了晋南的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的元代戏台八处。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

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

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

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

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

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

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

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土建学院2012级土木二班朱和跃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

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

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

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

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妓女超过两万之多),市民工商多就有娱乐要求。

元杂剧作为戏剧,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有人演,即有人看(插: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呢?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是不会长久的,例如……。

在现实中,不少的艺术正在衰落,也有不少的艺术品种却拥有大量的观众,但依然不景气,甚至还有人抱怨观众的要求过高,胃口太大。

有观众的抱怨,说明观众关心它,有期望,就有群众基础)。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斗争十分激烈:社会矛盾中,种族矛盾尤为突出,较历代为甚。

这就为戏剧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内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杂剧反映现实较强)。

历史上,大凡社会承平,诗文随之平庸肤浅,少创新,这是不争之事实。

所谓“苍生不幸诗家幸”有一定道理。

而今在经济、文化上属转型期,社会变革急剧,新旧观念冲突剧烈,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现。

A.人分四等,法律苛刻:元蒙以其武功自恃优秀,犹德日尔曼族,分蒙、色、汉、南四等,蒙色任达鲁花赤,汉人充其量任副;禁集会、结社,禁私藏兵器、养马,禁止学武,禁点夜灯,蒙色打死奴妓不偿命(私宰牛马杖一百,打死驱品杖一百七),主人不经官府可以杀奴、刺面,主人犯罪可以用奴代罪,奴隶不许娶良人为妻,良人娶奴婢听便。

B.奴隶(驱口)巨增,掠夺、贩卖人口现象严重:占田作牧场,多则上万顷,少则千顷;滥赐勋臣、贵戚土地、奴隶,多则十几万顷,少则几千顷,由于战争、灾荒,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大量沦为奴隶。

平章政事车事安家奴不下万人,宁晋县令李让家奴数百,荆湖行省阿里海牙以降民3800户没为家奴。

驱口可以任由买卖,有市场,大都有骡马市、人市。

C.倡宗教,寺院巨增,寄生阶层庞大:佛、回、道、基督、犹太诸教并行不禁,佛道最盛,可公开参政,如佛教徒八思巴为国师,道教徒(全真教)邱长春也曾封为国师。

全国共有寺院42318区,僧众达十一万多,寺院拥有土地、驱口(受赐)。

D.吏治黑暗,冤狱丛生:元代政府行政管理较混乱,行政效率低,官民矛盾突出。

以杂剧为例。

《窦娥冤》中桃杌太守宣称“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此“人”当然不包括自己,当为如窦娥之卑贱者。

作家借桃杌太守之一句话揭示了阶级对立、贵贱尊卑的对立,反映出元代社会本质,揭示出窦娥的悲剧根源);另如《蝴蝶梦》中皇亲葛彪、《鲁斋郎》中包公、鲁斋郎等例。

E.高利贷盘剥严重:官办、私营皆有。

如《窦娥冤》中窦父借银二十两,到一年期还四十两,还不起即把窦娥抵押给蔡婆为童养媳。

3.元代文禁较松,思想较解放,程朱理学前期影响不大:蒙人尚武轻文,忙于武力征服,无暇顾及文化上的建设和统治。

他们中许多人不识汉文,也禁止贵族学习汉文。

虽法律上明文规定:“凡妄撰词曲、犯上恶言者斩,乱制词曲讥刺他人者流。

”但未认真执行。

究其深刻原因,是:元蒙是由带原始游牧部落性质的社会而一步跨入封建制社会的国家,文化上的建设和统治因而不可避免地薄弱。

他们虽然在武力上强者,但在文化上却是弱者和被征服者。

恩格斯《反杜林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

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相对于中原的社会,元蒙可称得上是这样的“野蛮民族”。

作为这样一种民族,他们对中原的统治,偏重于武力征服,而忽视思想上的统治。

宋代以来,封建地主阶级奉行程朱理学,“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传统观念成了严密禁铟民众思想的枷锁。

而元蒙入主中原,主要依靠佛、道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封建礼法在社会中的统治作用减弱,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程朱理学便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柱,封建传统观念发生动摇。

所以,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元代成为了一个思想相对解放的时代。

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说,有其积极的影响。

4.科举废行近一百年:致使文人无仕宦之望,一部分儒生仍没摆脱奴隶的命运和贫寒的困境,为生存,他们混迹于勾栏行院,与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作协”),宗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非为艺术而艺术)。

因而造就了大批优秀剧作家(如关汉卿是玉京书会的领袖,马致远是元贞书会的招牌);即使重开科举后,一部分文人步入仕途,但民族歧视也使他们怀才不遇,他们沉抑下僚,接触下层,了解民间疾苦哀怨,自己也有一腔孤愤,所以能创作出反映现实的剧作。

如明朝胡侍云:“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身世沉沦,但未销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很多元杂剧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前期作家),不媚俗,其创作动机源于责任感、良知及个人怨愤,反映现实斗争,不绝望,有理想,有憧憬。

这是元代作家尤其是前期作家的普遍心态,亦反映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个性的一面(对于文人创作而言,哀莫大于媚俗)。

5.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蒙人不识汉文,不能欣赏诗词,但喜欢歌舞戏曲,如元朝曾一度把管理乐人的教坊司置于正三品的高位,元仁宗甚至准备擢(zhuó)用伶人曹咬住为礼部尚书。

皇帝每年元旦,各种节令朝会都要由伶人唱曲、歌舞、演剧。

二、艺术发展的原因(戏曲的形成过程、三大艺术来源。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其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其繁荣非贸然出现):戏剧号称“综合艺术”,又称“第七项艺术”——意即兼具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项艺术,但决非六项艺术的简单组合和拼凑,而是融合、兼具各项艺术之长,而形成独立形式,六项艺术或为时间艺术,或属空间艺术,而戏剧兼有时空两项艺术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故事的情节,由演员装扮人物,以代言体的形式,用歌舞、说白、表情、动作,按规定情节再现出来。

中国戏曲,非一时一地地产生,并不是说在元代它就突然地成熟起来,它有一个孕育、成长、成熟的形成过程,亦即六项艺术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

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宋金时期,我国最早的戏剧雏型是宋杂剧和金院本。

成熟形式是南北宋之交在南方兴起的温州杂剧(即南曲戏文)和从金末流行于北方的北杂剧(即元杂剧)。

中国戏曲发展的分期:(1)孕育产生时期——先秦两汉;(2)成长时期——魏晋至唐;(3)成熟时期——宋金;(4)繁荣时期——元明至清的康熙;(5)古典戏曲的衰落和地方戏的勃兴时期——乾、嘉以降。

元杂剧是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堪与唐诗、宋词媲美而鼎足而三。

关汉卿的主要戏剧作品及内容一、戏剧作品《录鬼簿》著录关汉卿杂剧名目共62种(今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著录关剧存目共67种),今存18种,其中几种是否关作,人们尚有不同意见。

现将诸本简介如下:1、《感天动地窦娥冤》:四折一楔子。

此剧第四折写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

据《元史·百官志》与《南村辍耕录》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

知此剧当作于至元二十八年之后,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

此剧现存版本,主要有明代陈与郊编、万历十六年(1588)龙峰徐氏刊刻《古名家杂剧》本,明代孟称舜编《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本和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本。

臧晋叔曾参照多种藏本进行加工校订,故关剧诸版本中以臧本为最佳(下同,不一一注明)。

2、《望江亭中秋切鲙》:共四折。

现存明息机子编万历二十六年(1598)《杂剧选》本、明王骥德编万历顾曲斋刊《古杂剧》本和《元曲选》本。

前两本剧名作《望江亭中秋切鲙旦》。

3、《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共四折。

现存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与《元曲选》本。

4、《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四折一楔子。

《录鬼簿》于关汉卿名下未著录此剧,故本剧是否关作,有人持怀疑态度。

但明代《古名家杂剧》本和《元曲选》本都题“关汉卿撰”;《今乐考证》、《曲海总目提要》诸书也题“关汉卿撰”。

从剧作艺术风格看来,也与关剧肖似。

且第三折张圭唱词中曾引用与关氏“莫逆交”的杨显之《酷寒亭》剧中的故事,故在未有新的否定材料发现之前,可暂定为关作。

现存主要有《古名家杂剧》本与《元曲选》本。

5、《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四折一楔子。

孟称舜、曹栋亭刊本《录鬼簿》未著录此居,故有人疑非关作。

但天一阁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古名家杂剧》及《元曲选》均题关汉卿撰,故可以肯定为关作。

现存有《古名家杂剧》及《元曲选》本。

6、《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四折一楔子。

现存有《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古杂剧》本、《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及《元曲选》本。

7、《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四折一楔子。

现存《古名家杂剧》本及《元曲选》本。

8、《温太真玉镜台》:四折。

现存《古名家杂剧》本、《古杂剧》本、《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与《元曲选》本。

9、《尉迟恭单鞭夺槊》:四折一楔子。

现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和《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