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的教育转型
试论清末时期的农业教育

农业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中 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农业更具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我国 农业教育的创办在 19 世纪 9 0 年代以后兴起,而真 正意义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大规 模创办的, 自此农业学堂在各地纷纷创办� 一, 兴办农业教育的推动力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 重农抑商 " 思想成为我 国封建社会占主导的手段, 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和掌握�教育的内 兴办农业教育思潮的兴起有力地对推动了农业 容也是统治阶级根据需要所确定的, 在教育内容上, 教育的发展 � 最早提出兴办农业教育的是洋务派的 崇尚修身养性, 重视经学 , 文学 , 历史, 法律等人文社 会知识, 排斥自然科学知识, 贬抑生产技艺, 而与西 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 张之 洞就有了兴办农业教育的思想�张之洞在 �劝学篇� ,
[ 摘
要 ] 中国古代就有 "重农抑商" 的传统思想, 但并没有重视对农业的教育 �随着西方国家
的入侵,统治阶级才逐渐意识到农业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 西方国家的事实 � 为增强国家的国力抵抗外国的侵略, 为发展农业, 清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教育, 兴办 了一系列农业学堂� 农业教育的兴办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 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这一举措对于 促进农业的近代化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 [ 关键词 ] 清末; 农业; 农业学堂 [ 中图分类号 ] 2 4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72 -6002(2 009 03 -003 6-03
[ 收稿日期] 2009- 01 -3 1 [ 作者简介] 刘 娜 (1 , 女, 山东淮坊人,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985-)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在清末的新政中,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废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
1.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规定从1902年起废除八股文章。
1905年9月,清政府宣布宣告废除科举考试以及相关的教育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
12月设立学部。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一种教育制度的退出,而且是一种政治制度的终结。
2.设立学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为大、中、小学堂。
1904年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制度,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学堂三级。
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兴办,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各级各类学堂配套成体系,这表明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的文件,又称壬寅学制。
由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1902年颁布。
他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全学制共20年,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学堂平行的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
该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民国学制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基础,虽正式公布,但未付诸实施。
1904年为癸卯学制颁布后废止。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又称癸卯学制。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草拟。
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方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
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9年,中学为5年,高等学堂及大学6至7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为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对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3.奖励留学: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4.科举制度废除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新教育出现贵族化倾向。
其次是新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
最后是新教育依然没有脱离科举陋习的侵蚀。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

出, 当然出现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故此段成为该书重头也就理所 当 然, 舒新城编订该集的要求是“ 搜集在博, 鉴别在严” 。故该书在此后 6 o年未有能超乎其上的, 成为研究近代教育史的权威著作之一 圈 作为该书着力最大的部分, 清政府新政时教育方面改革 : 制定新学 制、 废除科举、 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都能从该辑中反映出来。
~
、
引言
为有识之士的 ' 。 - ~ 张之洲、 L; 1 刘坤一在《 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 指 出: “ 窃渭中国不贫_财丽贫于人才 , T 不弱=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 『 贫, 由于见闻不广、 学业, 实; 志气之弱, 由于苟安者无覆危救 亡之远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为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 16 年出版 , 91 按该 书《 出版者的话 》“ ,这本书所选 的资 料, 14 从 80年鸦 片战争起, 到 11 年五四运动前后止”“ 99 ,大部分资料所反映的是当时统治阶级 的 教育意见和教育措施”“ ,教育制度 的资料选录的多。 u而 纵观 全 ”[ 书, 可知清末新政时的教育资料 占了该 书所辑资料的大部分, 这与舒 新城编辑该书的目的有关。舒新城(83 90 , 19 ~16)湖南溆浦人 , 国 我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出版家。为了总结近代 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 训, 作为以后教育发展的借鉴 , 舒新城编辑了该书 , “ 专述近代中国人 之教育活动, 求出其因果关系以供现代及后代教育上之资鉴为中国
限 、 机关 及学生 毕 业 的 身 份授 予 等 一 系列 制 度 , 参 酌东 鹾学 主管 并
制, 将学科分为七大门类 即经学、 格致学、 兵学、 农学 、 政治学、 史学、 工学。这样 , . 4 -  ̄院改学堂的过程中, . - f 就提出了完整的学制系统 。 清政府接受建} 于 10 年 9 义, 91 月下令将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 中小学堂 : “ 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 , 著将各省所有书院, 于
清末新政改革——教育类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保留自己的基业,这些措施虽然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对中国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育改革措施,学制的颁布,科举的废除,教育体制的变更对20世纪的中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关键词: 新政教育改革学制一、教育改革的背景19世纪末,正当日本和欧洲列强为瓜分中国而矛盾重重的时候,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为了达到加速瓜分中国,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旨在最终完全瓜分中国。
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天津北京相继沦陷,最终通过签订《辛丑条约》,才撤出中国。
此时各列强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最广泛的程度,中国几乎一半的土地都沦为了列强的势力范围。
他们主要的行动在于对中国矿山,铁路的争夺,外国在华的投资也大大的发展起来。
事实上他们通过《辛丑条约》来控制中国,主宰中国。
据统计“甲午战争之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不过二三亿美元,但是在实施新政的那天达到了1.5亿美元。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也控制了晚清政府。
为此,1901年1月29号,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了“世有万古不变之常,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并且指令“各个部门,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事实上揭开了新政的序幕。
事实上作为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心态的变化对本次的新政的事实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历经庚子之变,慈禧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面临着威胁,同时出于对造成庚子之变的愧疚心理,希望振兴国家以及迎合列强巩固政权等方面的原因,于是决定实行新政。
慈禧心态的变化,成为清末新政启动的契机。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督办政府处,作为督化“新政”的机构,命李鸿章、荣禄等6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从此逐步推出“新政”,事实上主要包括改革管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奖励工商四个大的方面,本篇只对改革学制的内容以及教育当中其他的内容进行探讨。
清末中国新教育体系的形成_

清末中国新教育体系的形成文/秦风1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以官学为重。
从隋唐开始,国子监领导中央官学系统,各地政府管理地方官学,教学内容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这个系统为后来的宋、元、明、清承袭,是科举制时期主要的教育体系。
除官学以外,民间盛行的主要教育形式还有书院,元代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开始官学化,经过明代的 “洞学科举”(由书院选送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书院教育进一步官学化,到清乾隆时期,书院基本被收编,成为官方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这种官学教育主要职能是培训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是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导致之后1300多年的教育逐渐成了科举的预备活动,最后完全为科举服务。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之后一系列剧变对社会各个层面影响巨大。
在内外压力下,统治阶级希望靠培养新式人才救国图存,但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于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广东实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一系列教授“西学”的新式学校相继出现,这些学校规模不大,也不成系统,并没有缓解清末的人才问题。
这六十余年间,各界在办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新教育制度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止。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刺激很大,在慈禧的首肯下,清政府于1901年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相继出台新政策。
教育方面,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了壬寅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癸卯学制。
这两个学制完全不同于旧式服务于科举的教育体系,而是全新的、中国未曾有过的国民教育体系,以培养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各行业人才为目标,不再以培养官员为唯一目的(官员也是作为一个对专业技能有要求的职业来培养)。
2壬寅学制规定了从蒙学堂到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的办学及考试录取章程,于1902年8月颁布。
制定学制的过程中,张百熙借鉴国内已有的一些章程,也参考了外国尤其是日本的办学思路。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学前教育也在这股变革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清末时期,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学前教育的改革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儿童往往在家庭中接受一些简单的启蒙教育,如认字、背诵诗词等。
但这种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多的是基于长辈的经验和传统的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逐渐传入中国。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西方学前教育的优越性,如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强调游戏和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等。
清末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出现。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蒙养院。
蒙养院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蒙养院的教育内容包括了初步的道德教育、生活常识、唱歌、跳舞等,旨在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基本生活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清末的学前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不再单纯地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开始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索。
同时,游戏也被纳入到教育活动中,通过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
师资方面,清末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学前教育刚刚起步,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非常稀缺。
很多教师都是从传统的私塾教师或者其他行业转行而来,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
教材方面,清末的学前教育教材多是借鉴西方的教材,或者是对传统教材进行简单的改编。
这些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儿童的特点和需求。
尽管清末的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但它的出现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开启了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清末的学前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其次,它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孙家鼐管理大学 堂事务。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 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 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 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容闳、郑观应、 薛福成、马建忠、陈炽、何启、胡礼元 (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 (二)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 (三)全面学习西学 (四)倡导女子教育
(一)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 播与导入;再加科举取士只选 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不利于科 技教育的发展。 王韬:“时文不废,人才不生, 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 真才。” 郑观应:建议“选材于学校” , 或者另立一科,“挂牌招考西 学”。
(二)建学会:强学会、
保国会、南学会、圣学会、 务农会等 (三)设报馆 :《中外纪 闻》、《时务报》、《国 闻报》、《湘学报》、 时务学堂教师合影 《蒙学报》。
三、维新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策论;经济特科) (三)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 (将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铁路、农务、蚕桑 等实业学堂)
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前学制出 台的前奏; ②对中国学术走向及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明 显影响; ③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痕迹[奖励出身]。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简介 2、教育改革主张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

实整顿外 , 著将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
各 府 厅直 隶 州均 设 中学 堂 , 州县 均 设小 学 堂 , 多 各 并
育家、 出版 家 。为 了总 结近代 以来 教育 发展 的经验 教
训 ,作为 以后教 育发展 的借 鉴 ,舒 新城 编辑 了该 书 , “ 专述 近代 中 国人 之教 育活 动 ,求 出其 因果关 系 以供 现代及 后代教 育上 之资鉴 为 中国近代教 育史 ” 『 清 。2 1 ㈣ 末新政 对传统 教育 改革力 度最 大 ,成效 也最 突 出 , 当 然 出现 的 问题 也非 常 明显 , 此段 成为该 书重 头也 就 故 理所 当然 , 城编 订该 集 的要 求是 “ 舒新 搜集 在博 , 鉴别
在严 ” 。故该 书在此 后 6 0年未 有能超乎 其上 的 , ) 成 为研究 近代教育 史 的权 威著作 之一 。 为该 书着 力最 作
气。 人才 之贫 , 由于见 闻不广 、 学业 不实 ; 志气之 弱 , 由 于苟安 者无覆 危救 亡之 远谋 , 自足者无 发愤好 学 之果 力, 保邦 致治 , 非人无 由。 【7 ”* 为此 , 4 必须 将书 院改为 学 堂 ,今 日书院积 习过 深 ……必 须正其 名 日学 : 涤 [5 ZJ ( 5
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 乡 学, 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 , 学习的 目的是为应科
举 考试 , 而全 国没有 一个 系 统 的学 制 系统 , 代 意义 近
[ 稿 时 间 ]0 0 0— 2 收 2 1 — 5 1 [ 者简 介 ] 作 刘绍 军 (9 9 ) , 南 华 容 人 , 东商 学 院 教 师 。 1 7一 男 湖 广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清末的教育转型 摘要: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在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中,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国家采取抽收捐税等多种手段以筹措大量教育经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晚清;教育转型;国家;教育经费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252?A6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近代教育是如何在国家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近代教育的过程中国家所承担的职责发生了哪些变化?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育转型的外力催迫与内在需求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设置,要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和政治体系培养它们所需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对受教育者的需求有限,比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都靠父子帮带、师徒相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非常有限。这导致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只有出仕一条道路可走。所以在传统社会中教育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社会学家认为,“教育是统治者维护自己地位的主要手段之一。”[1](417)这一点在清代的教育中十分明显。 周予同先生认为清代从开国到同治初年,袭取元代的教育政策,以利禄羁縻汉族,而使满族不忘武备;学校更成为有名无实的点缀品,而与科举制度相混合[2](8)。清代的教育整个说来是围绕着科举制度建构起来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顺治年间颁布的训士条规说得非常明确:“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
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3](318)不仅官学以服务于国家政治为旨归,民间开办的学塾也是把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国家官僚队伍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设置在当时基本上不 存在。 随着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传统教育变得难以适应社会与政治的需要,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应对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目睹了西方坚船利炮威力的清朝重臣们,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威迫。据说胡林翼视师安庆期间曾驰马江边,目睹汽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他因之而“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4](193)。曾国藩也曾经寝食难安,“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夷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心为之悸”[4](193)。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强烈地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与自己的落伍。 军事人才缺乏如此,其他人才亦相形见绌。冯桂芬曾指出因交涉人才缺乏给洋务所带来的危害: 今通商为时政之一,既不能不与洋人交,则必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情伪,而后能收称物平施之效。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宋聋郑昭固已相形见绌,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 收稿日期:2013ㄢ2㈢3;修回日期:2014?A3㈢ 作者简介:白移(1972),男,山西大同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国家与社会变迁;王亮(1984),男,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文化史
为洋务之大害[5](7)。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可谓创巨痛深,社会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人才缺乏是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光绪二十二年五月李端?鄙稀肚胪乒阊?校折》,痛陈中国人才之缺乏: 去岁军事既定,皇上顺穷变通久之议,将新庶政以图自强,恐办理无人,百废莫举,特降明诏,求通达中外能周时用之士,所在咸宁表荐,以备擢用。纶?一下,海内想望,以为豪杰云集,富强立致。然数月以来,应者寥寥,即有一二,仅束身自好之辈,罕有济难瑰玮之才,于侧席盛怀未尽副。夫以中国民众数万万,其为士者十数万,而人才乏绝如是[6](201㈢2)。 在外力催迫之下,中国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教育必须转型,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新式人才。 “中国新教育的出现,是外烁的而不是内发的,是被动的而不是自主的。”[2](8)和洋人接触中所产生的强烈危机意识驱使曾国藩们去寻求自强的办法,洋务运动因此兴起。办洋务离不开懂洋务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必须以新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洋务派选择了学校。盛宣怀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7](72)郑观应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8](88)在洋务派官僚的努力下,作为洋务运动重要内容的近代教育随之得以萌芽。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这是近代中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洋务学堂。关于这一阶段的办学特点及缺陷,周予同评价说: (这一时期内)只有横的、并立的、专门的各式学校,而没有纵的、关联的、普通的学校系统。那时开办学校,只是想急速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以应付当时外患日亟的严重局面。因为需要翻译条约及办理洋务人才,于是设同文馆、广方言馆;因为需要交通建筑人才,于是设船政学堂、电报学堂;因为需要海陆军人才,于是设水师学堂、武备学堂[2](53)。 洋务运动时期的办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影响有限。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传统势力对西方知识传播的抵拒。如大学士倭仁曾强烈反对同文馆的设立,坚持“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中国士子学习西学将会“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6](11)。其二是同一时期现代工商业没有能发展起来,社会经济对新式人才的吸纳力有限。1872年到1894年全国设立的厂矿只有74家,资本额约为2 164万元,二十三年的投资总额尚低于1908年一年的投资额(该年投资额为2 253万元)[9](93)。其三是科举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想进入官僚体系主要还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洋务学堂对士子们缺乏吸引力。如李端?狈治鲅笪裱?堂未能造就人才时指出,“利禄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从事帖括以取富贵”[7](63),科举制度成为学堂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二、传统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变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对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洋务派对新式教育功能的认识尚停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一点上,维新派则从开民智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的功能。张之洞说:“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10](65)康有为认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土耳其天下陆师第一而见削,印度崇道无为而见亡,此其明效也。故今日之教,宜先开智。”[11](131)梁启超亦认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智恶乎开,开于学;学恶乎立,立于教。”[12](18)维新派认为开民智实乃求富强之根本,泰西各国的富强就是建立在民智大开的基础之上的。康有为说: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其学塾经费,美国乃至八千万。其大学生徒,英国乃至一万余。其每年著书,美国乃至万余种。其属郡县,各有书藏,英国乃至百万余册,所以开民之智者亦 广矣[7](97)。 至于开民智的方法,维新派要求仿照外国经验,推广学校。梁启超说:“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12](22)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譬如治病,既以吐下而去其宿疴,即宜急补养以培其中气,则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7](107)广开学校被维新派认为是救治中国积弱之病的一剂良方。 当开民智成为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模式就需要转变。洋务运动时期所办的学校是出于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而洋务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限,开办专门性的学堂就可以满足洋务对人才的需求。当开民智成为求富强的重要手段,成为教育的目标时,教育的对象将无限地扩大,要求教育的规模也无限扩大,教育将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成为民族性的、民众性的事业。 戊戌变法时期,通过维新派的努力,推广学校教育由社会精英的呼声逐渐转化为国家的教育政策。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光绪帝发布上谕: 前经降旨开办京师大学堂,入学肄业者由中学小学以次而升,必有成效可睹。惟各省中学小学尚未一律开办,总计各直省省会及府厅州县无不各有书院,著各该督抚督饬地方官,各将所属书院处所经费数目,限两个月详覆具奏,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皆颁给京师大学堂章程,令其仿照办理,其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令一律中西兼习,以广造就[12](121)。 从这道上谕不难看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变革,国家不仅依然发展服务于洋务事业的诸如“方言”“武备”“实业”类的学堂,更将推广普通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庚子之役后,清政府谋求变法以挽救国家危机,令内外诸臣条陈变法意见,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张謇等人都提出推广学校对于振兴国家的重要性。《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第一折《兴学育才折》开篇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保邦致治,非人无由”[13](15),认为兴学育人乃新政的当务之急,请设文武学堂。袁世凯建议“崇实学”“开民智”,认为“作养人才,实为图治根本”,“拟请饬将京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