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及保护规划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扬府规〔2015〕5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扬府规〔20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10月29日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2015年11月15日扬州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水利(务)管理处(站)等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受委托范围内的有关水资源管理日常工作。
发改、经济和信息化、国土、建设、供水、环保、规划、农业(渔业)、卫生和计划生育、物价、交通(海事)、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红线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制度。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保护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利用、保护水资源;对节约、保护水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

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摘要:一、引言二、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三、实现目标的挑战与机遇四、扬州发展的战略布局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扬州也在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
本文将重点探讨2050年扬州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二、2050年扬州发展目标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20年,扬州将基本建成现代化城市,实现全面小康。
而到2050年,扬州的发展目标则是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GDP总量进入全国前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3.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
4.文化目标: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实现目标的挑战与机遇1.挑战:(1)产业结构调整:面对经济新常态,扬州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跨越。
(2)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扬州需要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3)城市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扬州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2.机遇:(1)国家战略:扬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具有国家战略地位,可享受政策红利。
(2)区位优势:扬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产业布局和发展。
(3)文化底蕴:扬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
四、扬州发展的战略布局1.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扬府办发〔2010〕150号--扬州市水利局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扬府办发〔2010〕150号关于印发《扬州市水利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水利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扬州市水利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苏委〔2009〕574号)和〘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扬办发〔2010〕11号),设立扬州市水利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处级建制。
一、职责调整(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加强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三)增加水利工程移民工作职能。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利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拟订全市水利工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负责水利规范性文件起草和备案工作,并监督实施,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二)依据流域(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组织编制全市防洪、水域岸线利用、河口控制、滩涂治理和开发专业(项)规划。
组织对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中水资源、防洪论证评价工作。
(三)负责防治水旱灾害,组织、协调、监督、指挥全市防汛防旱工作,对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汛防旱调度和应急水量调度,编制市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指导雨洪资源利用的工程建设与管理。
指导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程。
承担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四)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
负责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
指导水利行业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工作,组织拟订全市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并监督实施。
组织实施取水(含矿泉水、地热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指导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通知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2.11•【字号】扬府办发〔2015〕23号•【施行日期】2015.0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的通知扬府办发〔2015〕23号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根据所列计划,统筹安排,抓紧做好调研起草各项工作,在公众参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扬州市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办法》(市政府第48号令)的要求及时报送。
列为制定项目的,原则上应在本年度出台;列为调研项目的,如条件成熟也可以在本年度出台,未能出台的,优先列入下一年度计划;未列入计划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本年度不予颁布。
附件: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2月11日附件:2015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市政府2015年制规工作,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突破年、城市管理强化年、市民素质提升年等方面急需制定或修订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努力使政府制规工作适应扬州发展需要、符合市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安排如下:一、制定项目1、扬州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市建设局2、扬州市物业管理办法市房管局3、扬州市公路安全保护实施办法市交通局4、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市文物局5、扬州市城市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市园林局6、扬州市瘦西湖隧道管理和保护办法市建设局7、扬州市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办法市司法局二、调研项目1、扬州市航道管理办法市交通局2、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市发改委3、扬州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市经信委4、扬州市工伤保险实施细则市人社局5、扬州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市公安局6、扬州市出租房屋管理办法市公安局7、扬州市市区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市房管局8、扬州市市区临时建筑规划管理办法市规划局9、扬州市户外广告标志设置管理办法市城管局10、扬州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市民防局11、扬州市地名管理办法市民政局12、扬州市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市建设局13、扬州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市水利局14、扬州市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市水利局15、列入《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市政府令第84号)修改目录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及保护规划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一、课题的提出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沿江地区是沟通我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因而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九十年代初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沿江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使沿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市地处国家沿江开发开放和产业布局主轴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中部,是苏中、苏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经济协作圈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也是苏中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长江流经我市仪征、邗江、江都三县(市),岸线长达80公里左右,岸线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但多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市长江岸线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岸线的开发程度与资源利用效益均已远远落后于沿江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南沿江兄弟地市,这与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发展部署很不适应,与当前长江沿江各个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发展流域经济的良好氛围不相协调,也对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发展提高经济协作能力,发挥苏中、苏北地区开发开放的门户作用构成了重要影响。
1998年10月,扬州人民企盼已久的跨江大桥经国家批准立项,这无疑给我市新一轮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市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有丰富的岸线资源,而且随着仪征化纤、扬州二电厂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布点建设,我市沿江也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
同时随着大桥的建设对沿江地区乃至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交通网络的完善,沿江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
因此,抓住润扬大桥兴建的契机,搞好沿江岸线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快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促进我市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沿江城市建设及其地质环境、岸线资源条件分析

长江沿江城市建设及其地质环境、岸线资源条件分析
陈雯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陈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长江南京河段岸线治理与沿江经济发展 [J], 章志强;李涛章
2.江苏长江岸线的历史变迁与沿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J], 施和金;
3.江西瑞昌-彭泽长江沿江段地质环境工程场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J], 张永忠;肖攀;邓必荣;黄旭娟
4.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长江岸线林带景观营造——以扬州市江都经济开发区沿江区域林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宋安琪; 季心蕙; 赵兵
5.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和岸线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J], 姜月华;顾凯;魏广庆;李云;杨国强;齐秋菊;程和琴;周权平;倪化勇;金阳;梅世嘉;张鸿;顾轩;施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作方案1. 引言长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
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染和人类活动的破坏,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升人们对岸线破坏的认识,制定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势在必行。
2. 目标及原则2.1 目标本工作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修复并保护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提高岸线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增加景观价值,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原则- 生态优先:在岸线修复过程中,生态保护应置于首位,确保修复工作对生态系统造成最小的干扰。
- 面向未来:考虑未来水位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设计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研究和专家意见,在制定修复方案时进行科学决策,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公众参与:重视公众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参与和监督,建立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
3. 主要工作内容3.1 水质净化通过建设湿地和人工绿化带,减少长江支流的入侵污染物,提升水质。
具体工作包括:- 建设大面积的湿地保护区,利用湿地植被的吸附作用,净化长江水质。
- 在岸线附近建设人工绿化带,通过植被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3.2 岸线景观提升通过优化岸线景观,提升长江岸线的游憩价值和宜居性。
具体工作包括:- 在合适的位置修建观景平台、步行道和游船码头,提供给游客欣赏长江美景的场所。
- 加强绿化工作,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打造宜人的岸线景观。
- 开展岸线生态艺术创作和雕塑装置,使岸线更加美丽与独特。
3.3 河岸生态修复通过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提高岸线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功能。
具体工作包括:-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湿地的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
- 建设人工鱼礁,提供鱼类繁殖和栖息的场所,增加鱼类资源。
- 推行岸线生态保护和管理计划,限制违法捕捞、人工养殖等破坏行为。
3.4 天然资源保护通过加强与沿江地区的社区合作,保护长江岸线的天然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

土地利用规划图例——规划现状与分析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
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3' -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
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9%,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
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全市耕地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为粮、棉、油等,辖区内水面广阔,资源丰富,江、河、湖、荡盛产鱼、虾、蟹、龟、鳖、珍珠、荷藕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以及仪征、高邮、江都三个县级市,15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末总人口444.8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5%,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02.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省5.8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903元。
扬州市区在全国55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28位,邗江、江都两县市进入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分析1.优势分析:(1)水热条件好,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扬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 梅雨、伏旱明显. 扬州市年太阳辐射量为464~ 489J? cm 2, 年日照时数为2176. 7h, 年平均气温为15℃,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 5℃, 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 的保证率) 为4548~4721℃, 无霜期达222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mm.受地理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扬州市光、热、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 期间的太阳辐射约占全年的70% ,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3% , 光、热、水资源配合比较协调, 有利于夏秋作物的高产稳产.(2)土壤肥力高, 增产潜力大扬州市平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和历史上黄河改道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一般土层比较深厚, 土壤质地适中, 保水保肥能力强, 耕地质量好.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 88% , 其中里下河、沿湖地区平均为2. 2% , 是省内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近年来, 由于各地重用轻养, 不少地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评级结果, 扬州市高产的农田只占耕地的47% , 而中产及低产农田则占耕地的40. 9% 和12. 1%. 高、中、低产田大致相差一个等级, 稻麦单产相差100kg 左右, 如果有1?3的中低产田通过改良, 各提高一个等级, 则全市约可增产粮食7万t. 可见, 改土的增产潜力很大.(3)人均耕地较少, 水域资源丰富扬州市共有水面19. 74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29. 7% , 水域广阔, 包括河、湖、塘、库、沼泽等多种类型. 水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除长江以外, 大部分水面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耐水林木的生产2.劣势分析(1)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 扬州市降水变率较大, 旱、涝、阴雨等出现的机率较高, 特别是春湿、夏涝、秋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此外, 低温、台风、冰雹也时有发生, 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2)地势低平, 洪涝灾害比较普遍扬州市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降水及外来水资源均较丰富, 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如1991年6、7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扬州市一半以上的农田被淹没,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除西南丘陵岗地外, 扬州市大部分农田的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一般埋深在0. 4~ 0. 8m 之间.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成果,未来扬州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将坚持“区域集中、空间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突出重点和层次,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走核心轴线式的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一、课题的提出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沿江地区是沟通我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因而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九十年代初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沿江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使沿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市地处国家沿江开发开放和产业布局主轴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中部,是苏中、苏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经济协作圈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也是苏中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长江流经我市仪征、邗江、江都三县(市),岸线长达80公里左右,岸线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但多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市长江岸线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岸线的开发程度与资源利用效益均已远远落后于沿江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南沿江兄弟地市,这与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发展部署很不适应,与当前长江沿江各个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发展流域经济的良好氛围不相协调,也对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发展提高经济协作能力,发挥苏中、苏北地区开发开放的门户作用构成了重要影响。
1998年10月,扬州人民企盼已久的跨江大桥经国家批准立项,这无疑给我市新一轮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市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有丰富的岸线资源,而且随着仪征化纤、扬州二电厂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布点建设,我市沿江也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
同时随着大桥的建设对沿江地区乃至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交通网络的完善,沿江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
因此,抓住润扬大桥兴建的契机,搞好沿江岸线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快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促进我市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并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在市县各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本课题的专项调查和研究。
二、沿江岸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一)岸线资源分布情况沿江岸线西起仪征青山小河口,东至江都嘶马立新闸,总长80.7公里,主航道岸线约48.7公里,其中仪征段约27.6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4公里;邗江段(包括扬州市港口工业区)约26.8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9.4公里;江都段约26.3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5.3公里,夹江岸线长约11公里。
从地质角度看,整个岸线除江都嘶马段由于长江弯道影响,江岸地质情况不稳外,其余地段大都水流稳定、地质情况较好,近70公里长江岸线(不含夹江)中冲刷岸线约34.8公里,淤积岸线约20.7公里,稳定岸线约14.2公里,从开发利用角度看,近70公里长江岸线共有-10米以下深水岸线约39.8公里,具体为仪征约14公里,邗江约10.5公里,江都15.3公里。
由于江都嘶马段江岸坍塌严重,不宜建港,15.3公里深水岸线仅约6.5公里可供开发建港。
此外-5--10米中深水岸线约5.1公里,-5米以上浅水岸线约24.8公里。
具体岸线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分布情况表单位:公里(二)岸线开发利用现状近几年来,沿江各地纷纷围绕港口建设和港口型工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岸线的开发与利用。
到目前为止,沿江80.7公里长江(含夹江)岸线已开发利用约17.2公里,开发利用率达21.3%,共建有码头32座,其中仪征段有码头19座,分别为南京港务局15座,仪化自备码头4座,邗江段有码头10座,其中扬州港区5座,分别为港务局万吨级码头4座(1 座在建)、千吨级码头1座,二电厂2座,分别为3000吨级和3.5万吨级货主码头各一座,其他码头3座,为江扬船舶集团专用码头。
江都段有码头3座,均在夹江口,分别为3000吨级液化气码头1座,5000吨级综合码头1座(初步建成),江都船厂专用码头1座,此外,生活占用、过江通道建设、过江电缆等特殊占用以及仓储设施建设共占用岸线约2.7公里,部分企业未经批准或自然占用岸约2.4公里。
具体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见表2、表3、表4。
表2扬州市沿江港口建设情况表单位:个表3扬州市长江岸线开发与占用情况一览表单位:公里表4岸线开发与占用单位(项目)一览表(三)岸线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沿江各县(市)在加快岸线开发利用,推动沿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暴露出各地在对岸线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和资源保护意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开发利用程度低。
从总体上讲,我市岸线开发利用程度较苏南沿江兄弟地市相比较低,一方面是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受观念上的束缚,低程度、低水平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也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规划欠缺整体性。
从时间角度讲,沿江各地规划普遍未能立足长远,港口建设超前、产业规划滞后的矛盾突出,不仅给综合性、深层次开发带来障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从空间角度讲,沿江各地区、各层次条块规划较多,彼此又无法或不相衔接,大大削弱了岸线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给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重新布局,发挥沿江经济发展联动效应产生了消极影响。
3、配套建设跟不上。
沿江岸线地区大多远离城区,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岸线浅层次开发较多,投资主体对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配套建设的发展进度。
4、管理机制不完善。
岸线的开发利用对沿江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岸线开发的管理部门太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形不成合力,沿江地段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无偿占用或不合理占用岸线,给岸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困难。
此外,管理手段、技术条件和管理人员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岸线利用前景评价1、已占用岸线。
已占用岸线目前已达17.2公里,占岸线总长的21.3%,其中部分项目如扬州二电厂等经正式批准占用岸线,这部分岸线尚有进一步开发的余地,另外部分项目特别是一些企业属未经批准或长期形成的自然占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这部分岸线有重新开发的可能,累计约有2.5公里左右。
2、剩余岸线。
剩余岸线目前约有63.6公里,其中-5米以下中深水岸线约30公里,但大部分较分散,仅仪征泗源沟至沙河口段约3.5公里和邗江头桥至江都西七坝段约7.8公里两段岸线相对较长,且均为深水岸线,开发价值较高,有利于大型重化项目布点,其他地段可适当有针对性开发,布置相宜项目。
3、加强岸线整治与保护,提高岸线可利用程度与距离。
目前,沿江大部分岸线水流稳定,但江都嘶马和邗江六圩部分地段有坍塌现象,应加强节点控制,改善河床条件,防止崩岸塌岸,其余地段也要结合江堤达标建设加强岸线保护,提高岸线可持续利用程度和数量。
二、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岸线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从沿江岸线实际出发,紧扣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兴建这一新的发展契机,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开放这一大背景,着眼于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现代化,全面加强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沿江产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切实优化岸线资源的开发使用,培植滨江基础产业,发展港口工业经济;加强存量资源的保护,将存量资源的保护与岸线的合理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岸线开发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岸线区域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地域空间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岸线开发必须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实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要确保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工程对岸线利用的需要。
在城市地区,要将岸线开发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兼顾生产、生活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岸线。
2、开发与整治相结合。
岸线开发必须实事求是地做好资源评估,进行岸线影响评价,要切实加强对河势演变的监测,摸清冲瘀规律,整治塌岸险段。
加强航道整治,保障主航道的稳定和畅通,维护已建港口的前沿水深,加强城市护岸工程建设。
3、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需求,处理好岸线近期利益和长远需要的关系,立足现实,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充分挖掘有限资源的最大潜力,切实保护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而暂时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和陆域,严禁乱占滥用。
4、坚持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长江岸线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岸线资源具有多种开发利用功能,在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以各岸段的适宜性评价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为依据,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岸段的主导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开发利用的模式,特别是港口建设,要立足大市场、大货主、通过大联合,组建大集团,按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调整港口结构和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形成规模效益。
三、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总体思路和控制目标(1)打破行政制约,建立控制地区岸线开发是对沿江产业的重新组织和生产力的重新布局,首先必须对现有岸线地段尤其是尚未开发的资源禀赋好的地段进行规划控制,要按照国家、省、市对长江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政策精神和有关部署,切实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对我市境内长江岸线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并划出沿江纵深2公里左右(扬州、仪征城南地段纵深距离应更大)的范围建立岸线开发控制区进行规划保护,同时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和安排一批重大工业基础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进区建设,以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发挥优位效益,突出“一体两翼”岸线开发必须注重挖掘现有优势,采取重点地段重点开发的优位开发政策,充分发挥生产力集聚效应,逐步将生产力要素向非重点地段延伸,带动沿江产业联动发展。
我们规划实施“一体两翼”的沿江总体开发方略,“一体”即扬州城南沿江地段,“两翼”即仪征泗源沟港区段和江都三江营港区段,通过先“一体”,后“两翼”,抓“一体”,促“两翼”的发展部署,引导整个沿江地区的合理开发,逐步提高经济开放度和产业化水平。
(3)营造区位优势,发展“门户”经济随着润扬大桥、宁启铁路等一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陆续启动建设,我市特别是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作为引导苏中、苏北地区开放开发的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门户地位将更为突出。
因此从营造和强化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门户”经济的角度出发,规划沿江的开发,必须着眼苏中苏北广大腹地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需求,高标准高质量组织沿江开发和现代产业培育,发展组建现代化港口群,同时加强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区位优势和门户地位能有效转化成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