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变革的文献综述摘要: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迅速占领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给传统商业银行带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观形势,也暴露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上的漏洞。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传统商业银行该如何做出改变?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金融、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银行业变革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传统银行业的深刻变革。

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变革方向。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谢平(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即‘互联网金融模式’”。

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确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很强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能否据此断定互联网金融将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呢?判断之前还是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学术界争议较大。

金融研究投稿格式

金融研究投稿格式

金融研究投稿格式1. 引言1.1背景介绍在金融研究领域,背景介绍是一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背景介绍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研究领域的相关背景信息,使其能够理解当前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因此,本节将对背景介绍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背景介绍中,应该明确指出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问题。

这一部分可以从国内外学术文献中汲取,并阐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同时,还可以介绍该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其次,在背景介绍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概述。

这一部分可以阐述适用于该领域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并指出其应用的局限性。

此外,还可以介绍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以及其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

这样能够使读者对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在背景介绍中,可以详细描述研究领域的实践应用和政策背景。

这一部分可以从实际案例中提取数据和信息,论证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还可以介绍政策背景和相关法规,说明研究领域的政策问题和改革方向。

这样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在编写背景介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文章的第一段应该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并引起读者的兴趣。

背景介绍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研究主题展开,不要走题或涉及无关内容。

使用术语和专业名词时,应该给予解释或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以帮助读者理解。

通过以上对背景介绍内容的丰富完善,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为接下来的章节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1.2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金融研究投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在撰写金融研究投稿时,清晰地阐明研究目的能够使读者充分理解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准确判断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研究目的即是指研究者通过开展金融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或者意图。

研究目的可以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金融问题、填补某一领域的研究空白、验证某一理论或假设的可行性、提出新的金融理论或方法以及进一步深化金融学知识等。

区域金融中心文献综述[定稿]

区域金融中心文献综述[定稿]

区域金融中心文献综述--------天商程海引言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在经济发展理论证实金融在现在经济的核心地位,金融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手段。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发展历程,使得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显现出极不平衡性,并为区域金融的研究提供了背景。

加之经济金融化趋势加剧,全国将近30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金融中心,客观上也促进对此方面的研究。

鉴于经济金融理论大都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学者多是在此基础上借鉴并融入自己的思想。

就对于区域的金融形成、功能、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区域金融、金融中心的研究入手,当然也有直接研究区域金融中心的,但大都局于一城或一小区域。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供视角和思路。

区域金融研究综述国际上,区域金融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没有成为完整独立的学科。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而且研究领域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等。

格德斯密斯①(1969)对各国金融发展深入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一套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存量和流量的指标,其中金融相关比率(FIB)对后来研究者影响最大。

麦金农②和肖③(1973)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的探究,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

并且二人从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角度,系统阐述了货币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而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研究特别是金融领域越来越多运用数学工具,对数据指标的处理更加精细深入。

Y ousif Khalifa Al-Y ousif④(2002)运用面板数据考察30个发展中国家在1970到1999年间的金融经济情况,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

Dimitris K.Christopoulos, Efthymios G.Tsionas⑤(2004)通过单位根、协整关系的检验,运用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Qi LIANG, Jian-Zhou TENG⑥(2005)以中国为例分析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已出现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由此也就自然导致了国外很早就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

早在1983年,Hirshleifer(1983)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把第三方支付界定为“俱乐部商品”。

他以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假定有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Varian(2004)则进一步把这个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每家在拓荒地的身家多少不同,这就会造成每家投入筑坝的努力不一样,比如,一贫如洗的光棍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认真修堤坝。

那么,这个光棍的行为就构成了整个“拓荒地”安全的威胁,在每家各管一段的无政府状态下,最终这个“拓荒地”就会有灭顶之灾。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监管者,确保这个光棍的堤坝必须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

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对互联网金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及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之后不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进入到了美国监管者们的视野之中。

2008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一篇名为《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的文章,该文认识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交易向非现金(noncash)支付转变,由此带来不少新型零售支付业态的出现(PayPal已明确进入了本文的视野),这会带来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Fraud)、操作风险(Operational)、法律风险(Legal)、清算风险(Settlement)、系统性风险(Systemic)。

其中,与其他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虽然截止到2012年,美联储仍认为,移动支付并非全新支付体系,而不过是一些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接入传统平台的新方式而已,将现有对ATM、信用卡等的监管规则扩展并覆盖它们即可,暂时尚无需全新立法。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村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需要资金支持,这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农村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微型金融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不足及据此提出的发展我国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反贫困;发展中国家1微型金融概述1.1微型金融定义谭险峰(2010)认为微型金融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微型金融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其次,微型金融提供的贷款额度较小;最后,微型金融提供的服务包含了小额信贷、保险等内涵丰富的业务。

[1]李波(2009)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所谓微型金融是指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其核心是微型信贷,即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借款者提供无抵押贷款。

[2]1.2微型金融主要类型陈明(2009)指出,由于我国的农村微型金融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公益性,突出扶贫和惠农,所以这里主要介绍我国公益性的农村微型金融类型的运作情况。

从资金的运作方式上来说,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主要包括小额信贷、社区发展基金、贫困地区村级互助资金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形成的互助资金等等。

[3]范弘雨(2009)指出,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

其基本含义是: 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服务,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微型保险等。

[4]2微型金融的发展2.1微型金融发展历史顾建强(2009)指出,微型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以不同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为那些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企业、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储蓄、保险、汇款等业务。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资产证券化(ABS)是由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证券(MBS)演变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亚洲市场逐渐引入资产证券化。

这也使得外国对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远远领先于中国。

Jobst(1975)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通过证券化,融资方的资产信用可以直接提供给资本市场,而不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Thomas(199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即对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通过债权进行证券化融资是一种不错的手段,同时也可以降低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

Schwarcz(2002)提出在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参考资产差异特征,区分不同种类,分离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其形成的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上融入资金,融资成本通常小于股权融资。

在租赁资产证券化角度,Sudhir P.amemba(2000)分析研究了融资租赁市场的发展,论述了融资租赁业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效应。

Charles W.calomiris和Joseph R.Mason(2004)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深入研究,对融资租赁业证券化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通关开展对融资租赁业资产证券化的系统分析,建立操作模型。

外国对资产证券化行业领域的分析从含义、原理与交易结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到更为细微的层面,对资产支持证券化的研究更为细致,这也表明国外资产证券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加成熟。

在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方面,Charles W.calomiris(2004)发现企业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拓宽融资渠道。

Shawn D Halladay(2005)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缓解融资压力,从而缓解自身融资困难。

在信用增级方面,Fabozzi&kothari(2011)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产品的信用评级,减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供应链金融国内外文献综述

供应链金融国内外文献综述

供应链金融国内外文献综述引言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通过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为参与方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发展趋势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文献调查,以下是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1.技术驱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供应链金融中,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2.多元化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除了传统的信用贷款、保理等产品外,还出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产品。

3.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在供应链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涌现出来。

这些公司以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

4.政府政策的支持:国内外许多政府纷纷出台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影响因素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国内外文献中提到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企业规模:文献中指出,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取供应链金融服务。

这是因为大型企业具有更稳定的经营状况、更高的信用度和更丰富的资源。

2.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挑战。

文献中提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

3.法律环境:国内外法律环境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献中指出,完善的法律环境能够保护参与方的权益,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4.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献中提到,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国内外文献的分析,以下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1.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度高等特点,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

【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000字】

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银行零售业务已经存在了近百年。

从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设世界上第一家零售业务银行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的核心业务。

1国外有关零售业务转型的研究现状国外商业银行起步较早,在零售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银行零售业务研究出现在18世纪末。

随着银行业的逐步发展和国外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国外学者的银行零售业务相关研究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于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影响零售业务发展主要因素,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部分学者认为,商业银行零售业转型,离不开客户这个关键因素,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方向之一。

在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银行需要以此为基础提供优质、高效、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并逐步扩大市场规模(Stevek,2012)。

因此,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金融产品为商业银行零售业转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Wruuck(2013)通过研究产品定价与提高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的途径,发现客户满意度和银行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确定零售银行资产管理产品的价格时,客户满意度将成为关键判断因素。

满意度较高的客户往往会从银行购买更多的金融产品并将其推荐给其他客户,从而显著提高银行的业绩。

也证实了提升客户满意度可以作为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方向。

银行零售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制定出最佳策略(Blankson,2017)。

Fernandes(2019)从数百家银行收集和分析客户数据,通过研究也证实了银行需要与其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部分学者认为,数字化是现代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主要方向。

这部分研究学者,先是研究证实了银行零售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以及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对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作用。

例如,Hirtle 和Stiroh(2005)研究认为,电子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金融中心的研究文献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90余年间的历史过程中,各学者围绕金融中心的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文献按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研究金融中心问题是介于金融学和城市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学家就显示出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兴趣。

早期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是建立在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

Powell(1915)就详细描述了伦敦相互独立的银行集聚过程,并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克拉克(C.G.Clark)、库兹涅茨(S.S.Kuzenets)和霍夫曼(W.G.Hoffmann)等人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得出金融中心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经济结调整的必然产物。

杨小凯(1991)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Thrift(1994)从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有效地解释了为何金融企业向金融中心聚集,以及为何一个城市能长久地在区域内维持优势。

根据路径依赖较好地解释了自然选择理论,金融产业倾向于向有成功经验,以及有较好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聚集。

随着规模经济和集群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观察到金融集聚现象,并形成金融集聚理论。

Vernon(1960)提出了金融机构聚集的原始动机,并认为这种聚集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吸引了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

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上。

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的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

Taylor等(200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分布在伦敦地区12个部门中的23000余家金融和商务服务企业进行了定位和分析,仔细分析了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

我国学者潘丽英(2003)、冯德连、葛文静(2004)等对金融中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

早期城市经济学的发展是为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另一视角,但关于城市功能的分析多倾向于关注中枢城市与其直接腹地之间的关系(Gras,1922;McKenzie,1933;Bogue,1950)。

Fanno(1933)讨论了银行业和货币市场的中心化过程,包括地理中心化。

JeanLabasse(1955)最先以地理学的视角涉及到金融中心的研究,描述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以及中心城市间的金融联系。

如果说这些研究还只是金融中心的现象描述,那么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Perroux (1955)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就已形成了金融中心的理论雏形。

Y.S.Park(1982)扩展了Kindleberger的金融集聚效应理论,将区位理论应用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强调了区位优势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中的作用,形成区位优势理论。

Musa(1989)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地理区位上拥有某种优势吸引投资者和借款者的进入。

随着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信息流理论被加入到金融地理学之中并成当前该领域的主流学派。

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Thrift(1994)、Corbridge、Thrift、Martin(1994)认为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金融业也可被理解为“高增值”的信息服务业。

Porte2ous(1995)强调塑造和发展金融中心的背后力量,大致上可以从“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国际依附性”、“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来解释。

Gen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无论对信息是否敏感的金融交易都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积聚。

从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研究来看,实际上可分为主体形成理论与客体形成理论,主体形成理论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这包括自然选择理论、金融集聚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客体形成理论是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角度来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包括信息流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

从这些理论来看,显然西方学者较为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金融机构的自主选择,忽视政府人为的引导,或者说强调市场需求在金融中心形成中的作用,忽视市场供给在金融中心形成中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金融中心形成理论中的一大缺陷。

(二)关于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决定因素的研究无论是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何科学地总结和提炼这些因素,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Reed(1980)根据20世纪70年代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历年来的金融数据,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以及逐步多元判别分析(SMDA)方法,动态比较和分析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格局,结论是决定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为:本国的国际电讯流通量、投资积累额和资金输出额。

Goldberg,Helsley,Levi(1988)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金融活动的广度、金融制度的健全是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Krugman(1991)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认为,金融中心像其它产业集群一样是凝聚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凝聚力通常包括:劳工市场外溢效应、中介人的服务需求、科技外溢效应和信息外溢效应。

这意味着金融企业的选址和设立一定会受到所依附信息的质和量等因素的限制。

E.P.Davis(1988)进一步探了集聚的内部原因,运用企业选址理论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认为金融机构在区位决策时,总体考虑三个方面因素:(1)供给条件,主要是指为金融机构运行所需的生产要素和商业环境;(2)需求条件,主要指金融服务的需求规模和挑剔程度等,其中客户联系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3)影响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因素,主要指金融产业的规模、专业化分工和金融创新等。

当众多金融机构依据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偏向于同一区位时,该区位就会成为金融机构活动和聚集的中心。

RistoLaulajainen(1998)通过对金融中心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和当时国际上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得出,决定一个金融中心形成和其国际地位的因素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监管环境、税收制度、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

Choi,Tschoegl,Yu(2002)通过对全世界14个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世界金融服务和金融中心的格局动态,以及金融中心集聚吸引力的原因,研究表明城市吸引力主要由以下因素所决定:城市经济规模与经济活动、已有的银行总数、股票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头寸、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对外直接投资、以及银行企业的机密保护程度。

国内学者鲜明和邓晓阳(1996)对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软件因素进行了阐述,阐述了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全面提高金融监控能力两方面。

潘英丽(2003)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金融机构所在地的经营成本;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人力资源供给;电信设施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

胡坚(2003)在分析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决定一个金融中心地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

黄解宇,杨再斌(2006)归纳了区域性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大量的聚集、宽松而严格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形势。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研究,决定和影响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可分为以下五大类: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政治和商业环境、金融人才。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为我们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由于条件是相对而存在的,每个地区和城市都有自己相对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政治和商业环境、金融人才等,究竟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或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建构和形成金融中心了呢?对此,国内外学者对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设定一般有两类:一是定性指标,二是定量指标。

Reed(1981)利用成簇分析方法比较了76个城市的9个金融和银行变量,按照1900-1980年期间指定年份的数据将金融中心分为均等的簇群,最后用分层的辨别式分析法确立了主要变量,并对金融中心进行排名。

Abraham,Bervaes和Guinotte(1994)在竞争力视角下对除美国以外的37个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表现进行了研究。

Liu(1997)在Reed和Abraham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成簇分析法和主要因素分析法对亚太地区包括上海在内的金融中心进行了排名,并寻找主要影响因素。

Choi等(2000)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加权最小方差等回归分析方法,根据1970、1980、1990和2000年的数据,把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在14个金融中心不同类型的办事处数量以及这些金融中心吸引办事处的理由进行了排名。

伦敦金融城(CityofLondon,2007)提出了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GFCI),该指数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等为评价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加以比较和排名,其发布的2007年度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伦敦、纽约分列第1、2位,我国香港、上海、北京分列第3、24、36位。

国内学者李虹(2002)较早构建了包括金融行业规模、效率、安全性和国际化指标等在内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其指标多为定性描述,因而无法利用其进行实证评价。

胡坚(2003)构建了由经济、金融、政治等3个一级指标、22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纽约、伦敦、上海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

杨再斌(2004)从城市微观条件、国家宏观条件及周边环境等角度出发,构建了由13项因素组成的解释结构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新加坡进行量化评价与比较。

倪鹏飞(2005)构建了包括人才、资本、区位等11个影响要素、23个具体指标的城市金融中心定位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位居2003年我国内地城市竞争力前43位的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王仁祥(2005)从经济、金融、城市和法律政治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部五省省会进行了实证评价。

孙剑(2006)构建了包括经济、金融、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33个基本指针在内的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位居2003年我国内地城市竞争力前43位的内地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