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

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

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先后隶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

实业救国创办专业(1912—1937年)

从1912年到1937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前身机织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侧重毛纺织、漂染整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思想

1903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伊始,就以“讲求实业,以能办诸实用”为办学方针,即以振兴实业、富国裕民为“设学要旨”。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此后,“实业救国”就成为该校的主要办学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机织科的办学实践中。1934年,北平大学的《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中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北平大学工学院提出了“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增高生产技能,实现民生主义”的办学方针。

师资队伍

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初创时期的科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和王家鸾教授,教授有利贡和曾旭新,讲师有郭鸿文等。

机织工程系成长时期的系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王家鸾教授、张汉文教授等。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任教的有张汉文教授、张朵山教授、郭鸿文教授、崔玉田教授、麻沃畲教授和龚明安教授等。

教学实践

1912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创办时确立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以毛纺织染整为重点。1917年,机织实习工厂落成,其毛纺织染设备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北平大学工学院期间,机织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类更加细化,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讲解,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用性上更加深化;二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机织工程系的专业课教材基本上采用自编讲义,对教授内容进行了更新,新的自编讲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

文化活动

北平大学工学院十分重视文体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操风尚。当时学校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比赛为北平大学各院之冠,机织工程系的不少学生都是北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学生还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人才培养

1912年机织科成立,1916年机织科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后来的机织工程系郭鸿文教授。从1916年—1937年纺织系共培养出毕业生218人。

历经曲折自强不息(1937—1957年)

西迁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内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纺织工程系进行了重整,先后聘请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校任教,如李有山教授、王文光教授、李辛凯教授、严灏景教授等。1952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师资队伍

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后,先后在纺织工程系任教的教授有:张汉文、张朵山、郭鸿文、任理卿、麻沃畲、崔玉田、吴文烺、孙铎、李有山、王文光、李辛凯、严灏景、张承洪等。其中,张汉文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毛纺织专家,对纺织工程系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学实践

在抗日战争中,纺织工程系是当时“大后方”国立大学中惟有的纺织专业,纺织工程系教授荟萃,课程设置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逐渐形成并巩固了棉毛并重、以毛为所长的专业特色。

1952年,纺织工程系设本科四年制纤维材料机械工学专业,下设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方向。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3个教学小组(后发展为教研组)。纺织工程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并改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强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人才培养

抗战期间,纺织工程系的学生们怀着“打倒日本,还我山河,重建祖国”的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七星夜火”、“坝上灯光”被誉为当时学生刻苦学习的美谈。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师资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充。纺织工程系毛纺专业情形58届学生刘树梅,在校期间出席了全国学代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1938—1957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553人。

艰苦奋斗奠定基础(1957—1978年)

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纺织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高教部和纺织工业部同意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局设立西北纺织大学筹建处,筹备建立西北纺织大学,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建校计划未能实现。

1957年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从咸阳迁至西安。纺织工程系建立了党的总支部,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全系教职工从西北工学院时的29人增加到149人,其中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36人),为后来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纺织工程系先后两次接收了7名蒙古留学生,招收了2

名研究生,这在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纺织工程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制出了适用于橡胶轮胎的帘子布和利用气流测定纤维直径的气流式纤维测定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气无梭织布、静电纺纱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1958年,纺织工程系实习工厂建成,为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实习工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当时陕西市场的短缺产品帘子布、造纸毛毯和其它产品,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急需。

1960年,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发展为棉纺、毛纺、机织、针织4个专业。文革期间,纺织工程系一些教师被安排外出办学或下放到农场劳动。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纺织工程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完成纺织工业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法文件。此外,插针式电阻测温仪的原理及应用、单程清棉机的气流及棉块运动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有:《毛纺织染概论》、《棉纤维材料学》、《毛纤维材料学》、《数理统计》、《毛纺实验教程》、《毛纺织设计》。

1972年,纺织工程系恢复招生,棉纺、机织两个专业共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60名。

纺织工程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基地十几个,派出教师承担10余所省属纺织企业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专题讲座任务,兴办了师资培训班,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纺织工程系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三个专业委员会。筹办扩大了电工、纺材、棉纺、化学、漂染等实验室,建立了制图模型与机械模型陈列室。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试制成功了双向锭子振动测定仪、织机光电频向观测仪等纺织试验仪器和烂花的确凉、涤卡其等纺织新产品,参与研制了军用油罐布、军装絮片等军需品,六色印花机可控硅调整装置、丙烯酸脂浆料、梳棉机大圈条器等科研成果均陆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喷气织机织边和工艺理论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还编写了一批教材和讲义:《棉纺学》、《机织工艺学》、《毛纺工艺学》、

《毛织工艺学》、《毛染整工艺学》、《毛纺学》等,以及工具书《英汉纺织专业常用词汇》等。

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虽然先后历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阶段,但是纺织工程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未放松过,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纺织工程系形成了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扎实肯干、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从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1296人。

纺织工程系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大学系科,虽屡经艰辛曲折,但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沿续下来,办学从未停止。从1912—1978年,纺织系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重视品德、强调实践”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学院阶段

务实开拓砥砺前行(1978—2006年)

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在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打基础初创阶段,“七五”期间的蓬勃发展阶段,“八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阶段,“九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四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后,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纺织高等院校。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名誉校长姚穆教授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科研实现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科研项目“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2004年,临潼新校区建成,2004级学生首批入驻

办学条件

1978—1985年,是学校的初创阶段。建校初期,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学校明确提出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基建”的指导方针,积极选调教师,扩大招生规模。1983年底,学校顺利实现了首届党代会提出的“1000名学生、300名教师的规模;建成3个系、7个专业”的目标任务。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基本齐备,教学秩序稳定。

从1978年到2006年,经过近30年学院阶段的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师资队伍

在学院阶段,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成就名师”的方针,积极致力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

在学院阶段的发展中,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在学校的“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规划之中。

“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七五”规划摘要

“把教学工作摆到学院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形成一个一切为了教学,一心想着教学的新局面”——“八五”规划摘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工作中心,积极为国家纺织工业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九五”规划摘要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十五”规划摘要

教材建设

学校坚持“选编并举,质量第一,突出特色,扶持重点”的教材建设原则,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编写的教材《毛纺学》和《纺织材料学》荣获纺织工业部首届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

实践教学

学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研究

建校以来,学校科研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发挥纺织服装学科特色优势,从1978年到2006年,创造了若干个国内第一:

第一个开拓了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

第一个建立了织物力学、光学、热学特殊性能测试系统与方法;

第一个建立了梳毛工艺理论体系;

第一个合成了单磺酸型1:2金属络合染料;

第一个提出了着装舒适模型和透过织物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面助抗理论;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棉花粘性测试仪”;

首创发明了微悬浮体染色技术。

学术活动

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8年、2002年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并与中国毛纺行业协会、国际毛纺织组织(IWTO)联合举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毛纺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学科立项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到2006年,学校共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及特色学科2个。

研究生教育

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工业自动化、染整工程、纺织机械、服装等4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生。其中,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服装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986年到2006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研究生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有全日制统招硕士、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硕士以及联合培养硕士班等4种研究生培养形式,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领域7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中外合作培养硕士点1个。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服装营销策划硕士研究生,闯出了境外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2002年学校被陕西省学位办和省教育厅授予“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

从独立建校开始到2006年,学校先后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学校相继与多所境外院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2003年,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服装与纺织品营销文学硕士学位班协议。该项目是经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的香港理工大学与西安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200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制办学项目。

2004年,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共同举办“1+2+1”联合培养双学位学生项目。

2005年,与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签署合作开展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协议。

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文化建设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2004年学校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2005年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还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先进组织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大学阶段

秉承传统再创辉煌(2006 —至今)

2006年,已经走过了94年办学历程的西安工程大学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更名大学。

自1978年建校至2006年学校更名大学,期间经历了隶属关系和办学模式的两次转变:

1998年,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原纺织工业部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1年,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面向的转变,学校由西北纺织工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实现了由单科性学校向多科性学校的转变。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自此翻开了办学事业的新篇章。近年来,学校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等五大学科为延伸,以纺织产业链为取向的完整纺织服装学科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支撑、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办学条件

2006年随着大学更名成功,学校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两个校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自筹办学经费从2006年的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3亿元,学校新建、扩建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30多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新购纸质图书资料35万册、电子图书282万册;改造校舍、修筑道路、绿化园区10余万平方米。

教育教学

更名大学后,学校在坚持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获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学校现有学科门类8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获“十一五”以来省部级出版教材380部。国家级和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部(委)级规划省部级教材24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物理等6个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十一五”以来,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并于2011年1月,首先在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2012年2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为落实好“卓越计划”,学校下发了《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和《关于成立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通知》,并与18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协议。

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不断丰富资助形式,学校各年度资助人数和金额均列省属高校前列。同时,学校强化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成才教育等多项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超过52%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学

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上级主管部门表彰,2008年、201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先后两次授予学校“优秀项目实施高校”;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结对帮扶’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条件,先后三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2000年12月,学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合并办公),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教育。2006年9月,两个学院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6月,两个学院与中澳国际学院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管理机制。

多年来,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促发展”,在办学理念、思路、制度、机制、特色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引进、外聘”的方针,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20%;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引进和在职培养博士百余人,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等国家级项目30项,承担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45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0余篇;授权专利137项;新增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组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5+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出了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5+X”产学研创新工程。

“5”:是指学校纺织学科链中五大特色学科群(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

“X”:是指各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建立的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

三大功能:研发+人才培养(学生+青年教师)+就业。

三个结合: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

学校与山东南山集团、浙江洁丽雅集团、深圳汇洁集团、广东宏杰公司、西安金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相关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成立了五个研究院。

组建了国家级“汉麻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部“蓝火计划”项目“壁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与全国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运行多个技术转移中心。

完成了“面向轻纺行业的企业协同生产集成信息化软件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新型喷气引纬方式与装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输电线路运行工况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南山集团合作的项目“集成纺丝毛蝉翼纱超薄精纺面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学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增列学位点和学科立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基本形成了纺织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自更名大学以来,新增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1个,纺织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1个;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管理学、设计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16个,复合材料设计与控制等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硕士点8个;新建成2个省级工程中心,立项建设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纺织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研究生教育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共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个类别12个领域(专业),在职研究生3个类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MBA)8个领域(专业),中外联合办学硕士点1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

为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人才,学校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凯特林大学、俄克拉荷马基督教会大学、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开展1+1+0.5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赫瑞特瓦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开展2+2硕博联合培养项目等。

国际交流

近年来,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实施开放战略,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

学校每年接待来访团组20多个,来访人数近百人。学校主要领导分别率团

出访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伙伴院校及交流展会,签订多项友好交流协议。

学校与美国、英国的高校进行了互派留学生交流项目;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了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学校现与27所国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有近百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近10所院校开展了“1+2+1”、“2+2”或“3+1”等形式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先后有近300名学生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赴国外攻读学位。

大学生科技创新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学生团体和个人获“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大赛”国家级竞赛奖9项;省级竞赛奖80余项。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在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国际和国家大赛中屡屡获奖。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12年荣获陕西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11年,在首届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学校荣获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先进单位一等奖。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以“三争十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党建特色主题实践活动等,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入党热情持续高涨,大学生党员比例达到24%,青年教师党员比例达到67%,形成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基层先进党委。

学校各级党组织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呈现新的亮点,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陕西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五四红旗标兵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大学文化建设,以“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为核心,以引领优秀人才培养,引领学术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从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多方位着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建设活动,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知名校友

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领导干部,以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少将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以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董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亚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家,以美国纤维协会主席潘宁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海外学者等。

结束语

回首往昔,岁月如歌。“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优良传统历经了风风雨雨的100年,几代人的传承,已内化为学校发展的优质育人资源,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多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

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5+X”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行业社会的影响力。

薪火传承沧海志旗开一代竞风流。全体工程大人将继续发扬“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众志成城,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关于印发《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已经学校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校长办公室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设立研究生奖学金。为规范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置研究生奖学金旨在通过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学院(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和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籍在册全日制非定向博、硕士研究生。定向、委培及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或档案不在学校的研究生不参加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 第四条研究生奖学金按照研究生申请,各学院(部)根据下达指标评定,学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程序开展评定工作。研究生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学年评定,动态管理。

第五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由各学院(部)根据学校统一要求进行,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科和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意见。通过奖学金的评定起到奖优助学、奖优促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第二章奖学金设置 第六条学校按照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总人数100%的比例和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总人数70%的比例分别设立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和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博士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12000元/年)和二等奖学金(10000元/年),各占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50%;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4000元/年)、二等奖学金(3000元/年)、三等奖学金(2000元/年),分别占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20%和30%。 第三章评定内容与标准 第七条研究生奖学金由研究生所在学院(部)根据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进行评定。 第八条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以“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等为依据,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和各学院(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评定。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学校成立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政策、规则和方案;协调和解决评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审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结果。 第十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学院。主要职责是执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具体负责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和管理。

校史馆建设方案讲解学习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河南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西安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2009年4月修订)

西安科技大学 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2009年4月修订) 为了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特对2000年8月颁布的《西安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予以修订。 一、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时,须向所在学院递交《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经学院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部。否则,不予受理。 二、必须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应安排在正式答辩前两个月进行。预答辩小组由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须严格审查论文质量。对预答辩提出的问题,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对问题较多的学位论文,经研究生认真修改后,须重新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后,答辩小组须填写《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由预答辩组组长和学院分管院长签署意见。预答辩未通过者,不予受理。 三、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必须提供相应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受理: 1、在国外公开发行的期刊或国内核心期刊(含CSSCI)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要求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为第二作者);

2、获国家专利; 3、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 (二)未满足第(一)条规定者,必须撰写1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可以未公开发表),并经导师同意,学科负责人、学院分管院长审核,认为达到了撰写学术论文训练的目的,可以提出学位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四、必须通过论文格式审查。 导师须按照《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初稿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否则,不予受理。 五、学位论文送审。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满足第三条第一项条件之一者,其学位论文可采取非盲审方式送审。否则,由研究生部和学院采取一定方式送审。 六、其他 1、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西安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同时废止。 2、本规定由研究生部解释。

校史馆解说词

黄 冈 职 院 校 史 馆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们,欢迎你们来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某某。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请跟我往里面走。在参观之前提醒大家:校史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希望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各项财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 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春华秋实,喜育桃李十万,65年斗转星移,旧貌已换新颜。大家请往这边看。首先映入眼帘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就是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办学战略,我校在 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 这样的办学战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而分列其两边的就是我校的校训了,我校在这样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已经形成了 以崇德为方向,以强能为目的,以务实为方法和手段,以创新为动力 的办学思想。 大家在理解完校训之后,请往上面看,这个圆形的图标就是我院额校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耐人寻味呢?整个校徽是以寓意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为底色,同时以黄冈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的,H在这里衍生成一条成才之路,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的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阳光大道,而在我们看到H中间这一横时,是不是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呢?同时它也寓意着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着全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看完这些请往这边看: 扬子江为我们欢快奔腾,大别山为我们引吭高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校的校歌了,我校校歌是由原任书记涂普生作词,胡耀武作曲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更值得黄职学子骄傲的是,我校校徽以及校歌在2008年1月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 校歌、校徽、校训 展评颁奖大会上,均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学院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李先念、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我校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以及省市级各级领导,也多次来

“档案管理”功能操作说明:

同济大学档案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同济大学档案馆 二○○八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系统简介 (1) 第二章档案管理 (3) 1.档案信息录入 (3) 2.档案查询与打印 (9) 3.文件调整 (11) 4.档案实体销毁 (12) 5.辅助立卷与批量修改 (12) 6.文件识别 (13) 7.邮件系统管理 (15) 第三章名词解释 (16)

第一章系统简介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具有维护方便,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只需要一台联网(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等特点。 该系统包括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管理等)、收发文管理、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等子系统,其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一、系统构架及运行平台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作为客户机/服务器(C/S)的替代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各类网络管理系统的主流技术。本系统正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具有易安装、易维护、易操作,与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无关等特点。 二、系统主要功能 1. 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 系统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电子文件全文自动采集,自动著录(即自动从电子文件全文提取各个著录项),自动标引分类号、档号、主题词、保管期限与全文任意关键词自动检索。实现了档案文件的采集、著录与标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对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利用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2. 全文管理与全文检索 本系统的全文管理通过高效的全文检索算法,实现了全文的高速检索。系统还支持用户远程上载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全文、纸质文件扫描图像,从而实现了对档全文检索、打印、下载、上传、备份等的全方位管理。 3. 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管理 系统对扫描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远程上载图像、多媒体文件到系统中,对于录音录像档案还可以进行在线点播。 4. 档案信息统计 系统可以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灵活的统计,并且可以绘出个直方图、统计表等各种统计图表。 5. 档案借阅利用 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借阅利用的网络化,用户只需要通过身边的计算机远程登录到系统中就可以查阅馆藏档案信息,确定所要借阅的档案实体,系统即可纪录完整的借阅利用信息,并可以进行借出档案实体的催还,借阅利用信息的统计等操作。

假期里参观同济大学

假期里参观上海的大学 5号决定去上海玩一趟,于是开车去高铁站买了往返的高铁票。呵呵,很多年没有坐火车了,所以也不会网上购票,更不知道还可以在一般的火车站买票即可。 到北京南站,人山人海,还有30分钟就该开车了,我们还在琢磨怎样吃饭呢。跑到肯德基麦当劳都是人,最后去德克士吃的,还行,吃完就差12分钟开车啦。 第一次坐高铁,很舒服的座位。第二排,一家人坐着,还斗地主1个小时。就是没有办法吃桃子,因为洗的话只能去厕所里面洗,想想太恶心了。所以,干脆不吃。买个哈根达斯一小碗,挺好吃。可惜,一不留神,没有看见黄河和长江。 到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已经是晚上7点啦。买地铁票,嘿嘿,不会买,看旁边的人操作,买了3张到邮电新村的,于是,站了一大半的路,最后才坐下来了。 出了地铁站,都晚上8点多了。东南西北都搞不清,问了一位小青年,这马路啥方向啊?结果他也不知道。我盯着手机里的地图看半天,后来往前走了几步,突然看见前方100多米对面高空的广告牌“如家”。呵呵,离地铁站倒是真的近啊。 进如家厅里一问,竟然没有我们定的房间了。郁闷,改标间,倒是省钱了,答应第二天再换。于是拿钥匙到屋里休息。房间看着很干净,电视可以收看30多个频道节目,够看的了。桌子上有热水器,自己烧水喝,还有3个电源插座板,理论上可以同时接插6个电器。 一会,到楼下千百碗精工面坊吃了2碗面一份炒面,嗯,炒面很好吃,面吃着还行就是整个屋子里有股子臭味道,也许是乌冬拉面的味道??? 吃完饭,就10点啦。步行去同济大学。走了2.5公里。先看见了她们的同济出版大楼,呵呵,一楼部分正装修。马路斜对面是同济设计几个字夜幕下闪闪发光,看着令人羡慕,应该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很快就到了大学东门。 同济大学东门应该是她的正门,大门修的很不起眼。 进校园后,一路向西,首先就看见了毛主席站在那里,夜色朦胧下好像在丹田运气右手推掌。其后面是图书馆,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见就从傍边的南楼向南走,过测量馆、中法中心、篮球馆,医学大楼转弯向南,到中德学院门口坐了一会,折向西,在土木工程学院眺望,呵呵,知道土木相对好考一些,但建筑的诱惑又很大。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学校。 在赤峰路打车回如家,要了25元大洋。到宾馆后看周杰伦汪峰那英选歌手,到午夜方睡。 第二天一早,坐公交车到同济大学东门。在彰武路吃的早饭,锅贴好甜啊!碰见一家湖北来看大学的,也来这里吃早饭。 这时候,已经是上午9点多了。东门有不少家庭游客,专门拍照留念,并到校园里面转悠的。这次我们先后看了图书馆、本部学苑饮食广场、测绘与地理楼、土木工程学院,马路上到处都是土木系的孩子们做测量,他们都跟我们说千万别上土木专业,太累啦。 我们转了工程机械学院、桥梁工程研究院海洋楼、声学研究院、化学楼、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这个玻璃楼里,听楼下的人弹钢琴,估计是钢琴78级的样子。然后,上楼参观了一圈。里面的设计很别致,楼梯很有特点,不愧是建筑学院的房子。 那里还有个建筑的小书屋,里面都是建筑类的书籍还有一些旧东西,比如老照片什么的。在这里,流连时间太久,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请解说员对照展厅实际情况和个人语言习惯作出修改。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 欢迎参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河南省交通学校。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隶属河南省交通省运输厅,是培养公路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10月,我院迎来了六十周年的寿诞,为铭记先贤教诲,发扬交院之精神,延续今日交院之辉煌,特组织建设“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全馆约774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厅、现代厅、学子厅和未来厅,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学院六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展开时光的翅膀,漫塑历史的长廊,追忆交院逝去的沧桑,感受交院新世纪创造的辉煌! 序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校史馆的第一部分——序厅,序厅在设计上撷取了交通文化、公路文化、交院文化等,营造了现代开阔、明朗大气的展览氛围。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序厅厚重的艺术氛围。序厅主要包括形象墙、学院文化和领导关怀。序厅的左侧为“领导关怀部分”,六十年来河南交通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关怀。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众多的关爱和期待;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辉映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汗水。一次次亲临指导,一句句殷殷叮咛,让交院人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序厅中央的形象墙上篆刻的是著名诗人王怀让老师,为我校五十周年校庆而作的诗歌“一条大路”,这首诗将学院五十年代的诞生、六十年代的坎坷、七十年代的涅槃、八十年代的成长、九十年代的壮大和新世纪的辉煌淋漓尽致的表现

西安科技大学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实施办法

西安科技大学 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支持和鼓励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凝练学术方向,打造学术梯队,积累高 质量学术成果,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根据《西安科技大学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政策适用于在学术方面为西安科技大学做出贡 献的所有教职工。 第三条学术成果奖励政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知识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我校发展战 略的实施。 第四条学术成果的审核和奖励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第五条学术成果奖励每年一次,奖励工作由学科建设办公 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可量化成果的评定 第六条可量化奖励成果范围:国家、省部级奖、计划单列市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或教学成果奖)、专利、项目鉴定,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计划单列市级项目、论文及收录、著作与教材等可量化成果按分值计算。 第七条成果奖励计分标准 1.获奖、专利及项目鉴定奖励计分(见表1) 表1获奖、专利及项目鉴定奖励计分

一级课题 200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300 、 成果名称及级别 计分 成果名称及级别 计分 国家级特等奖 10000 国家级一等奖 5000 国家级二等奖 2500 省部级特等奖 1000 发明专利 100 省部级一等奖 500 实用新型专利 20 省部级二等奖 300 外观设计专利 10 省部级三等奖 100 鉴定成果(国际领先) 40 计划单列市级一等奖 200 鉴定成果(国际先进) 30 计划单列市级二等奖 100 鉴定成果(国内领先) 20 计划单列市级三等奖 50 鉴定成果(国内先进) 10 注:① 鉴定成果必须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教学)同级主管部门主持的鉴定成果。 ② 中国煤炭协会等具有国家级成果奖励申报资格的权威协会鉴定成果及 获奖按相应的省部级奖励对待。 2.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奖励计分(见表2) 表2 纵向项目奖励计分 项目级别 分值 项目级别 分值 “863” “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 500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大项目 重点支持项目 200 集成项目 100 培育项目 50 主持人 300 一级课题 2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 级课题 200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点项目 200 科技部科技计划及专 项 60 省级重大教学科研项 目 30 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 50 国家级精品课程、双 语教学示范课程 50 3.论文、 著作奖励计分(见表3)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面上或青年项目 80 省级教学、科研项目 20 计划单列市级计划项 目 15 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 学示范课程 20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上午好,欢迎来到江西工贸学院校史陈列室,我们工贸学院经过了45年发展,四易校址,从520名学生到今天的7016人,从简易粮食仓库改造成的教室到今天现代风格的新校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大家面前看到的翻开的书本浮雕便象征着工贸学院的历史掀开了新篇章,发展迈入了新纪元。 大家可以看到浮雕两侧是国家粮食局、教育部、省粮食局、省教育厅、省政法委、省劳动厅、省农业厅领导到学院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时的照片和题词。 请各位随我这边参观,红墙上写的是我们学院的简介,我们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16人,高职统招生5029人,占地面积630亩,总投资3亿多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60万元。学院有各类教师448人,专任教师33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9人,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21人,双师型的教师有191人。 我院设有五系一部,分别是:机电技术系、信息科学系、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系、经济贸易

育厅授予“江西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力实施“校企联姻、校企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和省内外几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涵盖各个行业企业,其中有摩托罗拉、富士康、海尔这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有TCL集团、科龙集团、美的集团、联想集团等上市公司。 这边的图片就是我们学院组织的招聘活动现场、部分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 请各位专家领导随我继续往前面参观,我们学院以面向市场、兼顾行业、服务社会、开门办学为原则,各专业根据“新生入学志愿填报率、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进行考核,进行专业的整合和优化,学院专业数量从2003年升格之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4个,加上我们9月份通过审批的两个专业就是36个。这里

展览馆影片解说词

郑各庄展览馆影片解说词 恢弘大气的皇城王府,小桥流水的红楼岛; 现代时尚的温都水城,古朴典雅的南牌楼。 这是京郊大地一朵奇葩,这是北京最美的乡村,这里是壮志满怀、阔步向前的郑各庄! 郑各庄展览馆概念设计方案 一、主题主线 展览以“北京最美的乡村”为主题,突出在党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郑各庄人在黄福水同志带领下,忠实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主线,艰苦奋斗、兴村富民、开拓创新,促进村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进步。 二、设计构思 致力运用淬炼后的东方美学来诠释郑各庄的发展之道,使整个展厅同时具有古典精髓与现代特征,让时尚简约与深厚底蕴相得益彰。 三、平面布局 整个展览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村庄概况、第二部分创业初期(1986-1996)、第三部分励精图治(1996-2006)、第四部分发展壮大(2006-今)、第五部分继往开来。 四、参观路线 宽敞的通道结构,合理的人流走线,舒适的观赏视角,前进后出的出口设置,符合一般参观习惯。 五、整套设计方案,独具匠心的构造了十大看点—— 1、主题鲜明的序厅 2、区位优势电动图表 3、史话郑各庄立体卷轴影像系统 4、1949-1986村庄多媒体互动查询 5、时光隧道 6、印象郑各庄魔幻光影沙盘 7、三维立体弧幕影院 8、新闻媒体报道互动魔镜墙 9、高科技VR自驾游 10、多媒体互动触摸桌 六、设计方案

展馆看点之一:主题鲜明的序厅 序厅提取郑各庄典型特征作为设计元素。米色地砖和黄色光韵凸显皇城气运;荷叶造型与顶部云纹交相辉映,恰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契合水城特质;主背墙体利用立体钻石造型形成黄金分割,象征村庄璀璨夺目的支柱产业。 序厅右侧领导关怀区域,设置超高清LCD液晶播放系统,循环演示郑各庄人在跨越一切障碍的历程中,受到国家、北京市、昌平区等各界政府和领导亲切关怀视频图文。 展馆看点之二:区位优势电动图表 区位优势超大电动图表,动态演绎郑各庄位于京畿龙脉、亲山近水的独特区位优势;与前方触摸屏实现有机互动,拓展展示内容。 第一部分一级标题“村庄概况”简洁醒目;展示空间通畅大气,配合图案成像灯光,烘托空间氛围;借助灯箱图文,展示村庄历史沿革、皇城史话、水城神韵。 展馆看点之三:史话郑各庄立体卷轴影像系统 郑各庄北望绵绵燕山,南延京城龙脉,自明代成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灿烂的历史文脉吸引着海外宾朋络绎而来,古朴典雅的卷轴造型从展示墙体一直延伸到顶部,仿佛打开的历史画卷,结合投影播放系统,向人们娓娓阐述郑各庄的悠久历史。 展馆看点之四:1949-1986村庄多媒体互动查询 观众伫立多媒体互动查询系统前,轻点屏幕循环变幻的年份数字,即可深入了解对应年份郑各庄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创业初期”,集中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黄福水为村书记的党总支部领导下,郑各庄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开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展区借助图文内容、触摸屏展现昔日郑各庄破败不堪的村容、穷困辛酸的苦日子,突显今日的化碟之变,幸福来之不易。借助液晶电视播放当年组建土方施工队、集资购买运输车的酸甜苦辣。 展区辅助展线阵列的展示结构,手法细腻的历任党支部书记人物雕塑,配合简要介绍,见证村庄往昔历程。 展馆看点之五:时光隧道 时光隧道总长30米,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借助艺术灯光,营造光影随行、科技现代的空间氛围,时光隧道两侧发光字集中展示宏福集团下属企业、村企荣誉、重点工程内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化劣势为亮点,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总体策划方案介绍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总体策划方案介绍 策划2007-08-31 18:29:52 阅读2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百年校庆主题 ★同心砥砺济世兴邦百载奋斗年久弥强 ★百年华诞同欢庆,济世安邦续辉煌 百年校庆定位 回眸昨日辉煌尽显今朝风流前瞻明日愿景 百年校庆风格 盛大喜庆欢乐祥和务实 项目组织实施的原则 ★参与性 ★开放性 ★实用性 ★持续性 校庆活动时间进度及主要项目安排 ★序曲2005.5~2005.12 主要项目: 百年校庆主题校友联谊会、校庆LOGO、吉祥物、宣传、海报 发布仪式、校友会网站改版、百年校庆网开通、发布校庆第一 号公告、校友会注册启动、985二期建设项目启动、生态校园开 工建设等 ★发展 2006.1~2006.12 主要项目: 各类展览(校史展等)、学术活动(筹备高层次学术会议等、丛书出 版(校志、人文类、优秀教材、优秀学术著作)、影视制作(百年同 济纪录片等、校园建设(教学科研综合楼、中法中心大楼场、嘉 定校区二期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扩建、大礼堂改建等) ★高潮 2007.1~2007.5 主要项目: 新年音乐会、庆典大会、"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展演 各类建设竣工仪式、纪念品发行(百年校庆纪念邮票等)、学术论 坛(中国城市论坛等)

★尾声2007.6~2007.8 主要项目: 同济美食节、"回眸百年"校庆暑期主题实践活动等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总体策划方案介绍 策划2007-08-31 18:29:52 阅读2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百年校庆主题 ★同心砥砺济世兴邦百载奋斗年久弥强 ★百年华诞同欢庆,济世安邦续辉煌 百年校庆定位 回眸昨日辉煌尽显今朝风流前瞻明日愿景 百年校庆风格 盛大喜庆欢乐祥和务实 项目组织实施的原则 ★参与性 ★开放性 ★实用性 ★持续性 校庆活动时间进度及主要项目安排 ★序曲2005.5~2005.12 主要项目: 百年校庆主题校友联谊会、校庆LOGO、吉祥物、宣传、海报 发布仪式、校友会网站改版、百年校庆网开通、发布校庆第一 号公告、校友会注册启动、985二期建设项目启动、生态校园开 工建设等 ★发展 2006.1~2006.12 主要项目: 各类展览(校史展等)、学术活动(筹备高层次学术会议等、丛书出 版(校志、人文类、优秀教材、优秀学术著作)、影视制作(百年同 济纪录片等、校园建设(教学科研综合楼、中法中心大楼场、嘉 定校区二期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扩建、大礼堂改建等) ★高潮 2007.1~2007.5 主要项目: 新年音乐会、庆典大会、"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展演

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解说词(南风门——校史主题公园——校史馆) 南风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位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南风门。成龙校区目前有南风门、南云门和西岑门三个校门。南风门宽60米,高19.46米,将门柱设计为净高19.46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于1946年。门柱造型的设计加入了传统元素,“F”形相向对立,构成繁体汉字“门”字,强调了鲤鱼跳龙门的象征意义。门柱俯视为“><”状,如一本书的开启状,寓意知识智慧之书开启。门柱体面相互交织的线条,是由个体汉字、字母、数字、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组合排列而成,寓意川师大文史艺数理化科系完备,互相关联,突出了综合类师范大学的特点。 龙湖大道 南风门正对着的就是龙湖大道。龙湖大道宽38米,长178米,是学校形象集中展示的窗口,它始于入口的铭记广场并经过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中心湖面,最终越过水面及中心标志以图书馆为对景。硬质铺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开阔的聚会场地,两侧的林荫道树荫浓密、树影婆娑,树下的草坪提供了活动、欣赏沿池风景的场所。池水倒影周围景色,有汀步连接池水两侧。 道路左方的是第一教学楼。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共有教室186间;针对教育建筑“人流大且集中”的特色,除西侧设主要入口

外,沿建筑周边还设置了多个入口,以“立体疏散”的方法,多方向、多层次地快速疏散人流。道路右边的是第一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23503平方米,主要由物理实验室和公共计算机教室构成。第二、三实验楼位于校园西南侧, 在第一教学楼的后面,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二、三实验楼由通过架空天桥和构架连接组合而成。 第一实验楼的前面是艺术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285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和龙湖剧场构成。其中,“龙湖剧场”的音响设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其音响效果在西部高校堪称一流,可与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以及娇子艺术中心媲美。 龙湖大道的尽头有一个湖是龙湖。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龙湖是在保留规划地块内自然山丘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水系(东风渠南支七渠)形成的中心水面。中心湖面宽约六十亩,北浅南深,从校园东南角流入,流经学院行政楼和一教学楼,从西南角流出。湖名的由来有三:一校区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二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取“望子成龙”之意,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一种美好期望。 桫椤岛:位于龙湖湖心,因洪雅市政府捐赠的十棵桫椤树而得名。桫椤,又名树蕨、蕨树,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它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万年,故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岛上的石头刻有“花半坞”,取自于古诗中的“半坞白云耕不尽”,“花自飘零水自流”。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学位论文用字、打印、用纸 (1)学位论文用纸一律为A4纸。 (2)论文打印要求加页眉,在每一页的最上方,用5号楷体,居中排列,页眉之下双划线。页眉应写章次及章标题,页码写在页脚居中。 (3)论文要求打印。汉字一律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不得使用不合规定的繁体字、简化字、复合字、异体字或自造汉字。论文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文内标题采用3级标注,即1,1.1,1.1.1。 (4)论文版芯要求:每页页边距上边35 mm,下边30mm;左、右留边25mm。每页字数为34(行)×38(字);页眉为25mm;页脚为20mm。 二、论文顺序和装订 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情况。主要符号表和附录可按需列入。 博士学位论文装订17本,评阅5本,答辩7本,导师1本,研究生1本,交校图书馆1本(含电子版),交研究生院学位办2本。 硕士学位论文装订11本:评阅2本,答辩5本,导师1本,研究生1本,交校图书馆1本(含电子版),交研究生院学位办1本。 装订后论文规格206mm×293mm。 三、学位论文前置部分 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及主要符号表。 3.1 封面 按国家规定的格式前往研究生院指定印刷点印制。 密级:秘密、机密、绝密、内部事项。 分类号:按学科类别,利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确定论文的分类号,或前往图书馆查阅。 论文题目:中文(包括副标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20字;英文为中文标题的正确译文。 指导老师:为招生时所确定的导师(或经研究生院同意更换的导师)姓名及职称、协助指导的导师不填。 学科门类:填“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3.2 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1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到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参观。 前言 一九四九年,豫东大地,陇海线畔,“朱集市市立中学”诞生了,并从此开始了她的征程。她路途坎坷,几度风雨,几度辉煌,一路拼搏,一路高歌,历练了颗颗师心,培育了代代学子,,展现了一中的无限风采,也辉映了祖国大地。她今天的名字是商丘市第一中学,这个名字翘然秀出群伦。而学校也坚贞地履行着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着明天的希望的神圣使命。敬业乐群、博习通达的校训,敬业慎行、严谨善导的教风等等。这就是商丘市第一中学的传统与现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历史回眸 校史馆展示了商丘市第一中学6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 (大事记)1949年,鲁光中学、私立豫东中学与私立道德中学一部及私立道德小学印染班合并,称为朱集市市立初级中学,由朱集市市长王飞霄兼任校长。1951年,改称商丘市市立初级中学。1953年,再次更名为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58年更名为商丘市第一中学,招收第一届高中生,学制三年。1987年9月,新教学楼落成,全校所有班级搬入教学楼,告别平房。1998年,因97年商丘撤地设市,学校上划直属市教育局。1999

年,遵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商丘市第一中学高、初中两部实行分离分设,高中部迁出独立办学,初中部仍然留在原址办学,并沿用“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名至今。2005年8月,逸夫科技楼落成。9月,市一中分校成立高中部并开始招生。 商丘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数代师者的耕耘史。 (历任校首)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凝聚了历任领导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建校60年来的历任校首,其中王飞霄校长当时是市长兼任校长,由此可见学校在当时的地位之高。李德樵校长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 这是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址变动、以及毕业生合影,不知上面可有您或您熟悉的身影? 校友撷英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学校规模扩大了近十倍,教学业绩和办学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毕业生人数最高记录达一年5000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这里曾经走出:石秀诗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张树田上将……由于校庆时间紧迫,以及线索的限制,我们在展板上只登录了部分照片,如果您或您所熟悉的校友已经有所建树,我们热情的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资料,我们将不断丰富展板。 以史为镜,在这些史料里,我们能看到学校展示出的社会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动力、道德的良心;看到了一所中学所具备的心系人类、

校史馆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校史馆创建 及校史图录编纂的介绍 党委宣传部吴春年 一、总体介绍: 常熟理工学院校史馆位于学校东湖校区中心位置——图书馆的底层东部,实用面积880平方米。校史馆运用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以校史时间轴为主线,较为系统地再现了常熟理工学院五十年来艰难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当今学校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整馆分为六大空间部分,即老苏州师专、地区师范、新苏州师专、常熟职业大学、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六大时期。展出内容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展出的形式有平面版面、场景复原、实物展柜等等。校史馆的建立为常熟理工学院校庆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如今已成为来宾、校友来访的参观亮点,建设文化校园的一道风景。 二、建设步骤: 1.成立机构:学校领导早在2006年就筹划建立专门的校史编写机构,2007年春季,特邀原常熟高专党委书记李椿、原人文学院赵平教授等组成校史编写工作组,设立专门办公室,校史办,正式开始编写校史。校史馆的筹划也紧锣密鼓开展,确立了以党委宣传部为主开展校史馆建设工作。校领导带队,发展处牵头,在各地分设校友会。 2.规划场地:学校领导根据东湖校区的实情,决定在图书馆大厅东侧展厅建设校史馆。主要考虑到文化氛围和人流量的需要。共性的

东西就是文化底蕴深、文化氛围浓,相得益彰。展厅实用面积达到880平米,可以满足需要。本来是卖书的书店规划,因为位置好,但是学校领导以大局为重,做通各方面工作,将经济利益让位于文化校园建设需要。 3.参观考察:由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校史办组成考察团赴上海复旦大学校史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上海同济大学校史馆考察调研,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与校方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学习取经,分别整理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发现,各学校定位不同,理念不同,比如,复旦大学校史馆资料详实,采用传统展览方式布展,历史厚重感强烈,但由于空间有限,显得很局促。属于传统型。同济大学校史馆为体现出现代理念,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布展方式一改传统,大量采用悬挂、结构、造型等现代建筑元素来体现大学的时代精神,属于时尚型。交大校史馆相对比较中庸,人文色彩比较浓厚,由于建设时期与前二者不同期,显得比较陈旧,但是结合交大的古老校园,却很有底蕴,注重成果的展示。 因此,综合各家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采用介于期间的风格,将传统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用时尚元素做传统文化,将传统元素嵌入时尚形式。 4.收集素材:主要渠道,整理学校档案室图片资料,辅助渠道:向广大师生、校友征集,到苏州档案馆、离退休教师、校友个人家登门收集、翻拍资料。聘用临时人员整理资料,按照阶段分门别类,补充图片说明。

博士研究生报考说明

博士研究生报考说明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等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相关规定办理。 3、报考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三、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3月11日~3月30日。 四、报名网址:西安科技大学网页 五、报名地点: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六、报名手续: 1、考生须在2015年4月1日~4月3日之间(逾期不予办理)提交下列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两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书(2份);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合格证明; (6)身份证复印件、本科毕业证及学士学位证复印件、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复印件、在学硕士应提供学生证复印件。 2、考生报考跨学科专业须先填写“西安科技大学跨学科专业报考博士研究生申请表”并于2015年3月15日前将申请表及相应证件、学术成果原件及复印件等交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待审核通过后方可报名。 七、考试: 1、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申请免试政治理论)、英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 2、考试时间:2015年4月28日~4月29日。 3、考试地点: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主楼。 八、录取:根据入学考试成绩及考生提供的有关材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九、入学时间:2015年9月。

同济校史馆简介

同济校史馆是一座以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与交汇的建筑.2007年百年华诞之际落成并投入使用.共三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捐资者为1981级校友刘创. 同济的土木建筑与城市规划是强项.上海不少大手笔建筑是同济设计的。这玻璃罩中不同颜色的泥土就相当有设计感、艺术性。同济在抗战期间曾内迁浙、赣、滇、川,1946年回迁上海,玻璃罩的各色泥土是学校领导到各地原址采集的,,展厅配有录像向参观者播放采集泥土的纪录片。 同济大学校史馆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为三层中式小楼,历经400多天建成。校史馆内陈列的“毋忘柱”,是由同济发展历程中各个校址的泥土汇聚而成。黄色、红色、灰色的泥土分别采集于上海、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等7个省份、近20处校址,彰显了同济大学百年来学脉延绵、同舟共济的精神。此外,校史馆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一、项目概述 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地上3层,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同济风雨同舟百年历史及严谨求实办学传统的平台,展现其厚重辉粕的过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灿烂的未来。 二、总体布局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校史馆位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三、设计构思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从校园总体流线分析,为迎合来自西南向(东大道)的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四、内部空间 馆内主要内容包括入口门厅、位于各层的8个层厅及辅助设施,三层设部分管理办公室。以小型规模的展馆承载百年同济的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展示流线的组织力求简明、紧凑。以设置于带状采光廊的通透观光电梯为枢纽,两端的步行楼梯为辅助,从首层门厅起呈逆时针方各形成串联8个展厅的常规参观流线。玻璃体、采光廊、空中连廊等活跃元素构成趣味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