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子)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子)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新稿子)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 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 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 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

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

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先后隶属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

实业救国创办专业(1912—1937年)

从1912年到1937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学校的办学前身机织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侧重毛纺织、漂染整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

办学思想

1903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伊始,就以“讲求实业,以能办诸实用”为办学方针,即以振兴实业、富国裕民为“设学要旨”。191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办学宗旨是:“教授高等工业学术,养成工业人才”。此后,“实业救国”就成为该校的主要办学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机织科的办学实践中。1934年,北平大学的《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中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北平大学工学院提出了“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增高生产技能,实现民生主义”的办学方针。

师资队伍

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初创时期的科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和王家鸾教授,教授有利贡和曾旭新,讲师有郭鸿文等。

机织工程系成长时期的系主任先后有罗厅余教授、王家鸾教授、张汉文教授等。在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任教的有张汉文教授、张朵山教授、郭鸿文教授、崔玉田教授、麻沃畲教授和龚明安教授等。

教学实践

1912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创办时确立的专业发展方向是以毛纺织染整为重点。1917年,机织实习工厂落成,其毛纺织染设备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北平大学工学院期间,机织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教学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分类更加细化,增加了对新技术的讲解,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用性上更加深化;二是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机织工程系的专业课教材基本上采用自编讲义,对教授内容进行了更新,新的自编讲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大大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比重。

文化活动

北平大学工学院十分重视文体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操风尚。当时学校的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比赛为北平大学各院之冠,机织工程系的不少学生都是北平大学代表队的队员,学生还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人才培养

1912年机织科成立,1916年机织科首批学生毕业,其中就有后来的机织工程系郭鸿文教授。从1916年—1937年纺织系共培养出毕业生218人。

历经曲折自强不息(1937—1957年)

西迁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内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纺织工程系进行了重整,先后聘请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来校任教,如李有山教授、王文光教授、李辛凯教授、严灏景教授等。1952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纺织系(原铭贤学院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师资队伍

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后,先后在纺织工程系任教的教授有:张汉文、张朵山、郭鸿文、任理卿、麻沃畲、崔玉田、吴文烺、孙铎、李有山、王文光、李辛凯、严灏景、张承洪等。其中,张汉文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毛纺织专家,对纺织工程系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学实践

在抗日战争中,纺织工程系是当时“大后方”国立大学中惟有的纺织专业,纺织工程系教授荟萃,课程设置也十分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教学逐渐形成并巩固了棉毛并重、以毛为所长的专业特色。

1952年,纺织工程系设本科四年制纤维材料机械工学专业,下设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方向。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3个教学小组(后发展为教研组)。纺织工程系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并改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强调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人才培养

抗战期间,纺织工程系的学生们怀着“打倒日本,还我山河,重建祖国”的决心,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七星夜火”、“坝上灯光”被誉为当时学生刻苦学习的美谈。1952年,山西大学纺织系并入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的师资和学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充。纺织工程系毛纺专业情形58届学生刘树梅,在校期间出席了全国学代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1938—1957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553人。

艰苦奋斗奠定基础(1957—1978年)

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纺织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家高教部和纺织工业部同意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局设立西北纺织大学筹建处,筹备建立西北纺织大学,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建校计划未能实现。

1957年院校调整,纺织工程系并入西安交通大学并从咸阳迁至西安。纺织工程系建立了党的总支部,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全系教职工从西北工学院时的29人增加到149人,其中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14人,助教36人),为后来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纺织工程系先后两次接收了7名蒙古留学生,招收了2

名研究生,这在纺织工程系的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纺织工程系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制出了适用于橡胶轮胎的帘子布和利用气流测定纤维直径的气流式纤维测定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气无梭织布、静电纺纱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1958年,纺织工程系实习工厂建成,为配合教学进行生产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实习工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当时陕西市场的短缺产品帘子布、造纸毛毯和其它产品,解决了一些企业的急需。

1960年,纺织工程系由原来的棉纺、毛纺、机织3个专业发展为棉纺、毛纺、机织、针织4个专业。文革期间,纺织工程系一些教师被安排外出办学或下放到农场劳动。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纺织工程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完成纺织工业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外,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讲义和教学法文件。此外,插针式电阻测温仪的原理及应用、单程清棉机的气流及棉块运动等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编写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有:《毛纺织染概论》、《棉纤维材料学》、《毛纤维材料学》、《数理统计》、《毛纺实验教程》、《毛纺织设计》。

1972年,纺织工程系恢复招生,棉纺、机织两个专业共招收首届工农兵学员60名。

纺织工程系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外教学基地十几个,派出教师承担10余所省属纺织企业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专题讲座任务,兴办了师资培训班,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门办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纺织工程系成立了棉纺、毛纺、机织三个专业委员会。筹办扩大了电工、纺材、棉纺、化学、漂染等实验室,建立了制图模型与机械模型陈列室。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试制成功了双向锭子振动测定仪、织机光电频向观测仪等纺织试验仪器和烂花的确凉、涤卡其等纺织新产品,参与研制了军用油罐布、军装絮片等军需品,六色印花机可控硅调整装置、丙烯酸脂浆料、梳棉机大圈条器等科研成果均陆续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喷气织机织边和工艺理论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同时,还编写了一批教材和讲义:《棉纺学》、《机织工艺学》、《毛纺工艺学》、

《毛织工艺学》、《毛染整工艺学》、《毛纺学》等,以及工具书《英汉纺织专业常用词汇》等。

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虽然先后历经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阶段,但是纺织工程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未放松过,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纺织工程系形成了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扎实肯干、重视实践的优良传统。从1957—1978年,纺织工程系共培养出毕业生1296人。

纺织工程系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培养纺织技术人才的大学系科,虽屡经艰辛曲折,但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沿续下来,办学从未停止。从1912—1978年,纺织系以“实业报国、负重奋进”、“重视品德、强调实践”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专家、教授和高级纺织工程技术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纺织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学院阶段

务实开拓砥砺前行(1978—2006年)

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在纺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在经历了“六五”期间的打基础初创阶段,“七五”期间的蓬勃发展阶段,“八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阶段,“九五”期间的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四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后,成为了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纺织高等院校。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更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名誉校长姚穆教授成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科研实现国家级一等奖零的突破,科研项目“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2004年,临潼新校区建成, 2004级学生首批入驻

办学条件

1978—1985年,是学校的初创阶段。建校初期,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学校明确提出了“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基建”的指导方针,积极选调教师,扩大招生规模。1983年底,学校顺利实现了首届党代会提出的“1000名学生、300名教师的规模;建成3个系、7个专业”的目标任务。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生活设施基本齐备,教学秩序稳定。

从1978年到2006年,经过近30年学院阶段的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师资队伍

在学院阶段,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成就名师”的方针,积极致力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

在学院阶段的发展中,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在学校的“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规划之中。

“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七五”规划摘要

“把教学工作摆到学院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形成一个一切为了教学,一心想着教学的新局面”——“八五”规划摘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工作中心,积极为国家纺织工业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九五”规划摘要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十五”规划摘要

教材建设

学校坚持“选编并举,质量第一,突出特色,扶持重点”的教材建设原则,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编写的教材《毛纺学》和《纺织材料学》荣获纺织工业部首届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

实践教学

学校十分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研究

建校以来,学校科研工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立足点,发挥纺织服装学科特色优势,从1978年到2006年,创造了若干个国内第一:

第一个开拓了我国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新领域;

第一个建立了织物力学、光学、热学特殊性能测试系统与方法;

第一个建立了梳毛工艺理论体系;

第一个合成了单磺酸型1:2金属络合染料;

第一个提出了着装舒适模型和透过织物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接触面助抗理论;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棉花粘性测试仪”;

首创发明了微悬浮体染色技术。

学术活动

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8年、2002年年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并与中国毛纺行业协会、国际毛纺织组织(IWTO)联合举办了2006年中国国际毛纺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工作,明确发展目标,学科立项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到2006年,学校共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省级重点及特色学科2个。

研究生教育

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工业自动化、染整工程、纺织机械、服装等4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生。其中,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是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服装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1986年到2006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研究生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有全日制统招硕士、工程硕士、同等学力硕士以及联合培养硕士班等4种研究生培养形式,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领域7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中外合作培养硕士点1个。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服装营销策划硕士研究生,闯出了境外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2002年学校被陕西省学位办和省教育厅授予“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

从独立建校开始到2006年,学校先后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学校相继与多所境外院校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2003年,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服装与纺织品营销文学硕士学位班协议。该项目是经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批准的香港理工大学与西安工程大学联合举办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

200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国际商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制办学项目。

2004年,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共同举办“1+2+1”联合培养双学位学生项目。

2005年,与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签署合作开展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协议。

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文化建设方向,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2004年学校获得省级“绿色学校”称号,2005年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还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先进组织等多个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大学阶段

秉承传统再创辉煌(2006 —至今)

2006年,已经走过了94年办学历程的西安工程大学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更名大学。

自1978年建校至2006年学校更名大学,期间经历了隶属关系和办学模式的两次转变:

1998年,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原纺织工业部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1年,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面向的转变,学校由西北纺织工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实现了由单科性学校向多科性学校的转变。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自此翻开了办学事业的新篇章。近年来,学校加快建设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等五大学科为延伸,以纺织产业链为取向的完整纺织服装学科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支撑、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办学条件

2006年随着大学更名成功,学校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两个校区功能。“十一五”期间,自筹办学经费从2006年的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3亿元,学校新建、扩建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30多个,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新购纸质图书资料35万册、电子图书282万册;改造校舍、修筑道路、绿化园区10余万平方米。

教育教学

更名大学后,学校在坚持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获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学校现有学科门类8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获“十一五”以来省部级出版教材380部。国家级和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部(委)级规划省部级教材24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物理等6个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十一五”以来,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并于2011年1月,首先在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 2012年2月,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为落实好“卓越计划”,学校下发了《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和《关于成立西安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组织管理机构的通知》,并与18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协议。

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不断丰富资助形式,学校各年度资助人数和金额均列省属高校前列。同时,学校强化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成才教育等多项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超过52%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学

校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上级主管部门表彰,2008年、201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先后两次授予学校“优秀项目实施高校”;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结对帮扶’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条件,先后三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2000年12月,学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合并办公),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教育。2006年9月,两个学院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6月,两个学院与中澳国际学院合并,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管理机制。

多年来,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促发展”,在办学理念、思路、制度、机制、特色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成员学习多样化的需求。

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引进、外聘”的方针,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增长20%;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引进和在职培养博士百余人,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等国家级项目30项,承担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45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0余篇;授权专利137项;新增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组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5+X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提出了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5+X”产学研创新工程。

“5”:是指学校纺织学科链中五大特色学科群(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信息控制、纺织经济管理)。

“X”:是指各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建立的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

三大功能:研发+人才培养(学生+青年教师)+就业。

三个结合: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

学校与山东南山集团、浙江洁丽雅集团、深圳汇洁集团、广东宏杰公司、西安金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相关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成立了五个研究院。

组建了国家级“汉麻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部“蓝火计划”项目“壁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与全国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运行多个技术转移中心。

完成了“面向轻纺行业的企业协同生产集成信息化软件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新型喷气引纬方式与装置”(获2008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输电线路运行工况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与南山集团合作的项目“集成纺丝毛蝉翼纱超薄精纺面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学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增列学位点和学科立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基本形成了纺织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自更名大学以来,新增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1个,纺织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1个;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管理学、设计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一级学科目录内二级学科16个,复合材料设计与控制等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硕士点8个;新建成2个省级工程中心,立项建设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纺织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研究生教育

经过多年发展,学校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多层次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共有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个类别12个领域(专业),在职研究生3个类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MBA)8个领域(专业),中外联合办学硕士点1个,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点9个。

为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人才,学校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凯特林大学、俄克拉荷马基督教会大学、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开展1+1+0.5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赫瑞特瓦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开展2+2硕博联合培养项目等。

国际交流

近年来,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实施开放战略,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的外向型国际化人才。

学校每年接待来访团组20多个,来访人数近百人。学校主要领导分别率团

出访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伙伴院校及交流展会,签订多项友好交流协议。

学校与美国、英国的高校进行了互派留学生交流项目;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了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学校现与27所国外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累计有近百名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近10所院校开展了“1+2+1”、“2+2”或“3+1”等形式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先后有近300名学生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赴国外攻读学位。

大学生科技创新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学生团体和个人获“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大赛”国家级竞赛奖9项;省级竞赛奖80余项。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在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国际和国家大赛中屡屡获奖。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12年荣获陕西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11年,在首届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上,学校荣获陕西教育暨大学生创造发明成果博览会先进单位一等奖。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以“三争十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党建特色主题实践活动等,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入党热情持续高涨,大学生党员比例达到24%,青年教师党员比例达到67%,形成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基层先进党委。

学校各级党组织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呈现新的亮点,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单位、陕西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五四红旗标兵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大学文化建设,以“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为核心,以引领优秀人才培养,引领学术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从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多方位着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建设活动,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知名校友

多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领导干部,以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少将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以山东如意科技集团董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亚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家,以美国纤维协会主席潘宁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海外学者等。

结束语

回首往昔,岁月如歌。“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优良传统历经了风风雨雨的100年,几代人的传承,已内化为学校发展的优质育人资源,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

多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特色,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

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5+X”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行业社会的影响力。

薪火传承沧海志旗开一代竞风流。全体工程大人将继续发扬“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众志成城,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们国家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 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 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 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 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 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 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导游词2 各位朋友,您们好: 首先欢迎大家乘坐我们的旅游班车,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旅行社安排的东线一日游。我是这天随车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好了,为咱们驾车的这位师傅姓*,*师傅具有 多年的驾龄,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天我们俩共同为大家服务,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们必须尽全力为大家作好服务工作,期望大家能够满意。如果我们工作中有不周到 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千万不要客气!预祝大家这天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西安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叔叔阿姨阿姨夫们,老少爷们娘们们,大家早上*点钟好! 首先,我谨代表旅行社老板,全体老板娘以及全体导游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了表示我的热情,我要先给大家唱首歌,为什么要唱歌呢?不是因为我唱歌好听。我唱歌属于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走调,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唱呢?我们旅行社老板说了,您们就是我的上帝,耶稣阿门啥的,您们对我们导游十分重要,您们快乐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关于印发《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已经学校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校长办公室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设立研究生奖学金。为规范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设置研究生奖学金旨在通过建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学院(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和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籍在册全日制非定向博、硕士研究生。定向、委培及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或档案不在学校的研究生不参加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 第四条研究生奖学金按照研究生申请,各学院(部)根据下达指标评定,学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程序开展评定工作。研究生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学年评定,动态管理。

第五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由各学院(部)根据学校统一要求进行,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科和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意见。通过奖学金的评定起到奖优助学、奖优促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 第二章奖学金设置 第六条学校按照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总人数100%的比例和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总人数70%的比例分别设立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和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博士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12000元/年)和二等奖学金(10000元/年),各占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50%;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4000元/年)、二等奖学金(3000元/年)、三等奖学金(2000元/年),分别占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20%和30%。 第三章评定内容与标准 第七条研究生奖学金由研究生所在学院(部)根据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进行评定。 第八条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以“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等为依据,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和各学院(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评定。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九条学校成立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政策、规则和方案;协调和解决评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审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结果。 第十条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研究生学院。主要职责是执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具体负责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和管理。

西安景点导游词五篇

西安景点导游词五篇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礼貌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许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西安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西安景点导游词(一) 华清池是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宫苑,西距西安30公里, 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示范景区。 华清池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别苑。景区仿唐建筑大气恢宏,园林风光别具一格。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有体验皇家温泉的以澜汤殿、御汤苑、星辰苑、尚食苑、长汤苑、少阳苑、香凝阁和御膳阁为主的华清御汤(精品)酒店。20__年4月推出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典范。20__年5月推出的多媒体影像剧《玄境长生殿》,成为传统博物馆数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近年来,华清池以“打造中国唐宫廷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为发展愿景,积极实施唐华清宫文化旅游开发战略,按照历史文化、御汤文化、宫苑文化、梨园文化、宗教文化等五大文化元素规划建设唐华清宫文化旅游大景区。 西安景点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安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2009年4月修订)

西安科技大学 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2009年4月修订) 为了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特对2000年8月颁布的《西安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予以修订。 一、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时,须向所在学院递交《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经学院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部。否则,不予受理。 二、必须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后,必须在本学科范围内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应安排在正式答辩前两个月进行。预答辩小组由3~5名专家组成。预答辩须严格审查论文质量。对预答辩提出的问题,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对问题较多的学位论文,经研究生认真修改后,须重新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后,答辩小组须填写《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由预答辩组组长和学院分管院长签署意见。预答辩未通过者,不予受理。 三、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必须提供相应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受理: 1、在国外公开发行的期刊或国内核心期刊(含CSSCI)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要求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为第二作者);

2、获国家专利; 3、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 (二)未满足第(一)条规定者,必须撰写1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可以未公开发表),并经导师同意,学科负责人、学院分管院长审核,认为达到了撰写学术论文训练的目的,可以提出学位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四、必须通过论文格式审查。 导师须按照《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初稿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否则,不予受理。 五、学位论文送审。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满足第三条第一项条件之一者,其学位论文可采取非盲审方式送审。否则,由研究生部和学院采取一定方式送审。 六、其他 1、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原《西安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同时废止。 2、本规定由研究生部解释。

校史馆建设方案讲解学习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陈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陈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陈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陈列室。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 [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宣传。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何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方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示校史馆的内容 现代技术的运用,给校史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他的图像、声音等的加入,使得展出更加生动、有趣,不枯燥。在校史馆的展出中,有条件的学校,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穿插于展览中,以此达到提高办馆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写校史内容时,要全部做成电子版,对于征集到的照片、文字等史料性的资料全部扫描数字化,为以后校史馆后期的制作打下基础。 河南省智博展览设计公司在做校史馆的规划设计中尤其重视这一点,因为声光电在展览馆中的应用确实能够从一般的校史叙述中突显亮点,增加高科技含量。 4、校史馆建设要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建设中,加强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校史馆解说词

黄 冈 职 院 校 史 馆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们,欢迎你们来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某某。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请跟我往里面走。在参观之前提醒大家:校史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希望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各项财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 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春华秋实,喜育桃李十万,65年斗转星移,旧貌已换新颜。大家请往这边看。首先映入眼帘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就是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办学战略,我校在 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 这样的办学战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而分列其两边的就是我校的校训了,我校在这样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已经形成了 以崇德为方向,以强能为目的,以务实为方法和手段,以创新为动力 的办学思想。 大家在理解完校训之后,请往上面看,这个圆形的图标就是我院额校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耐人寻味呢?整个校徽是以寓意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为底色,同时以黄冈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的,H在这里衍生成一条成才之路,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的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阳光大道,而在我们看到H中间这一横时,是不是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呢?同时它也寓意着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着全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看完这些请往这边看: 扬子江为我们欢快奔腾,大别山为我们引吭高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校的校歌了,我校校歌是由原任书记涂普生作词,胡耀武作曲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更值得黄职学子骄傲的是,我校校徽以及校歌在2008年1月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 校歌、校徽、校训 展评颁奖大会上,均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学院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李先念、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我校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以及省市级各级领导,也多次来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hàolàoyù),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 【历史背景】 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 早在《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哺育了“华胥古国”“姜寨”等半坡先民。到了汉唐时期,西安更是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当时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 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而且,西安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

“档案管理”功能操作说明:

同济大学档案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同济大学档案馆 二○○八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系统简介 (1) 第二章档案管理 (3) 1.档案信息录入 (3) 2.档案查询与打印 (9) 3.文件调整 (11) 4.档案实体销毁 (12) 5.辅助立卷与批量修改 (12) 6.文件识别 (13) 7.邮件系统管理 (15) 第三章名词解释 (16)

第一章系统简介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具有维护方便,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只需要一台联网(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安全可靠、功能齐全等特点。 该系统包括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管理等)、收发文管理、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等子系统,其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一、系统构架及运行平台 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作为客户机/服务器(C/S)的替代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各类网络管理系统的主流技术。本系统正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具有易安装、易维护、易操作,与操作系统,后台数据库无关等特点。 二、系统主要功能 1. 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 系统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电子文件全文自动采集,自动著录(即自动从电子文件全文提取各个著录项),自动标引分类号、档号、主题词、保管期限与全文任意关键词自动检索。实现了档案文件的采集、著录与标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对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利用十分方便,大大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2. 全文管理与全文检索 本系统的全文管理通过高效的全文检索算法,实现了全文的高速检索。系统还支持用户远程上载各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全文、纸质文件扫描图像,从而实现了对档全文检索、打印、下载、上传、备份等的全方位管理。 3. 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管理 系统对扫描图像、录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用户可以远程上载图像、多媒体文件到系统中,对于录音录像档案还可以进行在线点播。 4. 档案信息统计 系统可以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灵活的统计,并且可以绘出个直方图、统计表等各种统计图表。 5. 档案借阅利用 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借阅利用的网络化,用户只需要通过身边的计算机远程登录到系统中就可以查阅馆藏档案信息,确定所要借阅的档案实体,系统即可纪录完整的借阅利用信息,并可以进行借出档案实体的催还,借阅利用信息的统计等操作。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请解说员对照展厅实际情况和个人语言习惯作出修改。 学院校史馆展馆解说词 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是讲解员×××。 欢迎参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河南省交通学校。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隶属河南省交通省运输厅,是培养公路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10月,我院迎来了六十周年的寿诞,为铭记先贤教诲,发扬交院之精神,延续今日交院之辉煌,特组织建设“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全馆约774平方米,分为序厅、历史厅、现代厅、学子厅和未来厅,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学院六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发展成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展开时光的翅膀,漫塑历史的长廊,追忆交院逝去的沧桑,感受交院新世纪创造的辉煌! 序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校史馆的第一部分——序厅,序厅在设计上撷取了交通文化、公路文化、交院文化等,营造了现代开阔、明朗大气的展览氛围。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序厅厚重的艺术氛围。序厅主要包括形象墙、学院文化和领导关怀。序厅的左侧为“领导关怀部分”,六十年来河南交通学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关怀。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众多的关爱和期待;我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辉映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和汗水。一次次亲临指导,一句句殷殷叮咛,让交院人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序厅中央的形象墙上篆刻的是著名诗人王怀让老师,为我校五十周年校庆而作的诗歌“一条大路”,这首诗将学院五十年代的诞生、六十年代的坎坷、七十年代的涅槃、八十年代的成长、九十年代的壮大和新世纪的辉煌淋漓尽致的表现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科技大学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实施办法

西安科技大学 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支持和鼓励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绩,凝练学术方向,打造学术梯队,积累高 质量学术成果,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根据《西安科技大学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政策适用于在学术方面为西安科技大学做出贡 献的所有教职工。 第三条学术成果奖励政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知识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我校发展战 略的实施。 第四条学术成果的审核和奖励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第五条学术成果奖励每年一次,奖励工作由学科建设办公 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可量化成果的评定 第六条可量化奖励成果范围:国家、省部级奖、计划单列市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奖或教学成果奖)、专利、项目鉴定,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计划单列市级项目、论文及收录、著作与教材等可量化成果按分值计算。 第七条成果奖励计分标准 1.获奖、专利及项目鉴定奖励计分(见表1) 表1获奖、专利及项目鉴定奖励计分

一级课题 200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300 、 成果名称及级别 计分 成果名称及级别 计分 国家级特等奖 10000 国家级一等奖 5000 国家级二等奖 2500 省部级特等奖 1000 发明专利 100 省部级一等奖 500 实用新型专利 20 省部级二等奖 300 外观设计专利 10 省部级三等奖 100 鉴定成果(国际领先) 40 计划单列市级一等奖 200 鉴定成果(国际先进) 30 计划单列市级二等奖 100 鉴定成果(国内领先) 20 计划单列市级三等奖 50 鉴定成果(国内先进) 10 注:① 鉴定成果必须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教学)同级主管部门主持的鉴定成果。 ② 中国煤炭协会等具有国家级成果奖励申报资格的权威协会鉴定成果及 获奖按相应的省部级奖励对待。 2.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奖励计分(见表2) 表2 纵向项目奖励计分 项目级别 分值 项目级别 分值 “863” “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 500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大项目 重点支持项目 200 集成项目 100 培育项目 50 主持人 300 一级课题 2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 级课题 200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重点项目 200 科技部科技计划及专 项 60 省级重大教学科研项 目 30 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 50 国家级精品课程、双 语教学示范课程 50 3.论文、 著作奖励计分(见表3) 国家自然(社会)科学 基金面上或青年项目 80 省级教学、科研项目 20 计划单列市级计划项 目 15 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 学示范课程 20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校史陈列室导游词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上午好,欢迎来到江西工贸学院校史陈列室,我们工贸学院经过了45年发展,四易校址,从520名学生到今天的7016人,从简易粮食仓库改造成的教室到今天现代风格的新校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大家面前看到的翻开的书本浮雕便象征着工贸学院的历史掀开了新篇章,发展迈入了新纪元。 大家可以看到浮雕两侧是国家粮食局、教育部、省粮食局、省教育厅、省政法委、省劳动厅、省农业厅领导到学院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时的照片和题词。 请各位随我这边参观,红墙上写的是我们学院的简介,我们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16人,高职统招生5029人,占地面积630亩,总投资3亿多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60万元。学院有各类教师448人,专任教师33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9人,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21人,双师型的教师有191人。 我院设有五系一部,分别是:机电技术系、信息科学系、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系、经济贸易

育厅授予“江西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力实施“校企联姻、校企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和省内外几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涵盖各个行业企业,其中有摩托罗拉、富士康、海尔这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有TCL集团、科龙集团、美的集团、联想集团等上市公司。 这边的图片就是我们学院组织的招聘活动现场、部分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 请各位专家领导随我继续往前面参观,我们学院以面向市场、兼顾行业、服务社会、开门办学为原则,各专业根据“新生入学志愿填报率、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进行考核,进行专业的整合和优化,学院专业数量从2003年升格之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4个,加上我们9月份通过审批的两个专业就是36个。这里

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解说词(南风门——校史主题公园——校史馆) 南风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位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南风门。成龙校区目前有南风门、南云门和西岑门三个校门。南风门宽60米,高19.46米,将门柱设计为净高19.46米寓意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于1946年。门柱造型的设计加入了传统元素,“F”形相向对立,构成繁体汉字“门”字,强调了鲤鱼跳龙门的象征意义。门柱俯视为“><”状,如一本书的开启状,寓意知识智慧之书开启。门柱体面相互交织的线条,是由个体汉字、字母、数字、符号、公式、定理等内容组合排列而成,寓意川师大文史艺数理化科系完备,互相关联,突出了综合类师范大学的特点。 龙湖大道 南风门正对着的就是龙湖大道。龙湖大道宽38米,长178米,是学校形象集中展示的窗口,它始于入口的铭记广场并经过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中心湖面,最终越过水面及中心标志以图书馆为对景。硬质铺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开阔的聚会场地,两侧的林荫道树荫浓密、树影婆娑,树下的草坪提供了活动、欣赏沿池风景的场所。池水倒影周围景色,有汀步连接池水两侧。 道路左方的是第一教学楼。总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共有教室186间;针对教育建筑“人流大且集中”的特色,除西侧设主要入口

外,沿建筑周边还设置了多个入口,以“立体疏散”的方法,多方向、多层次地快速疏散人流。道路右边的是第一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23503平方米,主要由物理实验室和公共计算机教室构成。第二、三实验楼位于校园西南侧, 在第一教学楼的后面,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二、三实验楼由通过架空天桥和构架连接组合而成。 第一实验楼的前面是艺术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2850平方米,主要由音乐学院教学楼、音乐厅和龙湖剧场构成。其中,“龙湖剧场”的音响设施是按照高标准建设的,其音响效果在西部高校堪称一流,可与成都市锦城艺术宫以及娇子艺术中心媲美。 龙湖大道的尽头有一个湖是龙湖。作为校园景观的核心,龙湖是在保留规划地块内自然山丘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原有水系(东风渠南支七渠)形成的中心水面。中心湖面宽约六十亩,北浅南深,从校园东南角流入,流经学院行政楼和一教学楼,从西南角流出。湖名的由来有三:一校区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二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三取“望子成龙”之意,寄托了对莘莘学子的一种美好期望。 桫椤岛:位于龙湖湖心,因洪雅市政府捐赠的十棵桫椤树而得名。桫椤,又名树蕨、蕨树,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它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万年,故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岛上的石头刻有“花半坞”,取自于古诗中的“半坞白云耕不尽”,“花自飘零水自流”。

2018年三孔常用导游词-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三孔常用导游词 引导语: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 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 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孔导游词,欢迎参考! 三孔导游词(一)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 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 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 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 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 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 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 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 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 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 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 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 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学位论文用字、打印、用纸 (1)学位论文用纸一律为A4纸。 (2)论文打印要求加页眉,在每一页的最上方,用5号楷体,居中排列,页眉之下双划线。页眉应写章次及章标题,页码写在页脚居中。 (3)论文要求打印。汉字一律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不得使用不合规定的繁体字、简化字、复合字、异体字或自造汉字。论文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文内标题采用3级标注,即1,1.1,1.1.1。 (4)论文版芯要求:每页页边距上边35 mm,下边30mm;左、右留边25mm。每页字数为34(行)×38(字);页眉为25mm;页脚为20mm。 二、论文顺序和装订 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情况。主要符号表和附录可按需列入。 博士学位论文装订17本,评阅5本,答辩7本,导师1本,研究生1本,交校图书馆1本(含电子版),交研究生院学位办2本。 硕士学位论文装订11本:评阅2本,答辩5本,导师1本,研究生1本,交校图书馆1本(含电子版),交研究生院学位办1本。 装订后论文规格206mm×293mm。 三、学位论文前置部分 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及主要符号表。 3.1 封面 按国家规定的格式前往研究生院指定印刷点印制。 密级:秘密、机密、绝密、内部事项。 分类号:按学科类别,利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确定论文的分类号,或前往图书馆查阅。 论文题目:中文(包括副标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20字;英文为中文标题的正确译文。 指导老师:为招生时所确定的导师(或经研究生院同意更换的导师)姓名及职称、协助指导的导师不填。 学科门类:填“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3.2 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1

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 大家好!欢迎您到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史馆参观。 前言 一九四九年,豫东大地,陇海线畔,“朱集市市立中学”诞生了,并从此开始了她的征程。她路途坎坷,几度风雨,几度辉煌,一路拼搏,一路高歌,历练了颗颗师心,培育了代代学子,,展现了一中的无限风采,也辉映了祖国大地。她今天的名字是商丘市第一中学,这个名字翘然秀出群伦。而学校也坚贞地履行着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梦想,延续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播种着明天的希望的神圣使命。敬业乐群、博习通达的校训,敬业慎行、严谨善导的教风等等。这就是商丘市第一中学的传统与现在,也是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历史回眸 校史馆展示了商丘市第一中学60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 (大事记)1949年,鲁光中学、私立豫东中学与私立道德中学一部及私立道德小学印染班合并,称为朱集市市立初级中学,由朱集市市长王飞霄兼任校长。1951年,改称商丘市市立初级中学。1953年,再次更名为商丘市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58年更名为商丘市第一中学,招收第一届高中生,学制三年。1987年9月,新教学楼落成,全校所有班级搬入教学楼,告别平房。1998年,因97年商丘撤地设市,学校上划直属市教育局。1999

年,遵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商丘市第一中学高、初中两部实行分离分设,高中部迁出独立办学,初中部仍然留在原址办学,并沿用“商丘市第一中学”校名至今。2005年8月,逸夫科技楼落成。9月,市一中分校成立高中部并开始招生。 商丘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更是一部数代师者的耕耘史。 (历任校首)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凝聚了历任领导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建校60年来的历任校首,其中王飞霄校长当时是市长兼任校长,由此可见学校在当时的地位之高。李德樵校长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 这是学校各个时期的校址变动、以及毕业生合影,不知上面可有您或您熟悉的身影? 校友撷英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学校规模扩大了近十倍,教学业绩和办学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毕业生人数最高记录达一年5000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这里曾经走出:石秀诗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张树田上将……由于校庆时间紧迫,以及线索的限制,我们在展板上只登录了部分照片,如果您或您所熟悉的校友已经有所建树,我们热情的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资料,我们将不断丰富展板。 以史为镜,在这些史料里,我们能看到学校展示出的社会知识的源泉、思想的动力、道德的良心;看到了一所中学所具备的心系人类、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游完三学街步入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万历年间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牌坊的南面是照壁,即塞门。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里孔庙之所以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出入礼仪之门。 大家请看中间这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