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毕业设计

摘要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大家把自己收集的一些有用、有益的资源通过一些平台共享给大家. 目前我系传统的资源共享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只能够通过笔记或者U盘获取学习资料,导致资源分散并且分类不规范.真正优秀的教学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基于B/S模式,以Macromedia Dreamweaver8为开发工具,采用ASP技术、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编程,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的是Access2003.本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的界面和功能.前台的功能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上传资源、下载资源、评论资源、在线交流、用户资源管理等.其中上传资源借助SMTP协议,将本地计算机资源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公共邮箱保存,这样能减少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下载资源则采用POP3协议将公共邮箱里附件下载至本地计算机的指定文件夹保存.后台功能包括管理员登录、管理用户、管理资源、资源评论管理.整个系统运用DIV层和CSS样式表进行界面的美化.

关键词:资源共享,SMTP协议,POP3协议

ABSTRACT

Resource sharing is based on network which allows users collect useful and beneficial resources to share with oth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raditional resource sharing in our department: students can only have access to learning materials through notes or U disks, resulting in scattered and irregularly classified resources; The truly excellent teaching resources etc have not been fully and reasonably used. Thi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s platform of resource sharing is based on B/S model and designs programs whose development tool is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 an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is Access 2003 by using ASP technology and Javascript script language. This system designs different interfaces and functions for different users. The front desk’s functions are as follows: user registration, user logging, upload resources, download resources, comment resources, online communication, us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 upload resources send local computer resources as an attachment to public mailboxes with the help of SMTP protocol, thus reducing the workload of heavy data processing. Download resources use POP3 protocol to download attachments in public mailboxes to the specified folder in local computers for saving. The back-office functions are as follows: administrator logging, user management,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ource reviews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 entire system beautifies the interface by using DIV and CSS technology.

Key words: resource sharing ,SMTP protocol ,POP3 protocol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1章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1)

1.3 论文结构 (2)

第2章相关技术 (3)

2.1 ASP概述 (3)

2.2 Dreamweaver简介 (3)

2.3 IIS服务器简介 (3)

2.4 SMTP协议概述 (4)

2.5 POP3协议概述 (5)

2.6 Access数据库 (5)

第3章系统分析 (7)

3.1 可行性分析 (7)

3.1.1 技术可行性 (7)

3.1.2 经济可行性 (7)

3.1.3 操作可行性 (7)

3.2 系统总需求 (7)

3.3 系统功能需求 (8)

3.3.1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8)

3.3.2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后台管理需求分析 (9)

3.4 数据需求 (9)

第4章系统设计 (10)

4.1 设计思想 (10)

4.2 系统总体结构 (11)

4.3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11)

4.3.1 用户登录 (11)

4.3.2 用户修改密码 (12)

4.3.3 用户注册 (13)

4.3.4 用户资源管理 (14)

4.3.5 资源上传 (14)

4.3.6 评论资源 (15)

4.3.7 资源下载 (16)

4.3.8 在线交流 (17)

4.3.9 查询资源 (18)

4.4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后台功能设计 (19)

4.4.1 管理员登录 (19)

4.4.2 管理用户 (19)

4.4.3 管理资源 (20)

4.4.4 资源评论管理 (20)

4.5 数据库设计 (21)

4.5.1 概念模型设计 (21)

4.5.2 逻辑模型 (22)

4.6 界面设计 (23)

4.6.1 用户登录界面 (23)

4.6.2 用户修改密码界面 (24)

4.6.3 用户注册界面 (24)

4.6.4 资源上传界面 (25)

4.6.5 资源下载界面 (25)

4.6.6 资源评论界面 (26)

4.6.7 在线交流界面 (26)

4.6.8 用户资源管理界面 (26)

4.6.9 后台管理界面 (27)

第5章系统实施 (29)

5.1 数据库的实施 (29)

5.2 产生验证码 (30)

5.3 用户注册模块 (31)

5.4 用户登录模块 (32)

5.5 用户修改密码模块 (32)

5.6 资源上传模块 (33)

5.7 资源下载模块 (34)

5.8 在线交流模块 (35)

5.9 查询资源模块 (35)

5.10 资源评论模块 (36)

5.11 后台用户管理模块 (37)

第6章系统测试 (39)

6.1 测试目的 (39)

6.2 测试方法 (39)

6.3 测试用例 (39)

6.3.1 用户登录 (39)

6.3.2 用户注册 (40)

6.3.3 查询资源 (40)

6.3.4 用户修改密码 (41)

6.3.5 评论资源 (41)

6.3.6 上传资源 (42)

6.3.7 删除 (42)

6.4 测试结论 (43)

结论 (44)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6)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高校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平台.它是通过网络建立一个资源交流的场所.利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近几年在高校中的广泛展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教学也已成为必备手段.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都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一时间各种多媒体课件等其他教学资源急剧膨胀,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和类型也是各不相同.如何构建一个更为高效、流畅的服务共享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系传统的资源共享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只能够通过QQ群共享资源或者利用U盘获取学习资料,然而这种资源共享方式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上传的内容受限,由于安全原因不能上传EXE文件;共享空间受限制,一般的共享空间共10多MB;使用也受一定的限制.如果QQ群共享的下载、上传功能被腾讯关闭或者暂停就会影响到文件的下载.第二:学生为了搜索学习相关的资料将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第三:学生不能扩展本专业的知识层面及其他知识.导致资源分散并且分类不规范.真正优秀的教学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1].第四:教师有资源要分享时没有一个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使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等得不到合理利用[2].

怎样有效解决资源的网络共享问题,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如何实现我系资源信息化的优化管理,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在我系教学等中的作用问题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成功经验,加快我系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改善现存的资源共享访问瓶颈,改善我系师生间的资源共享方式[3].为我系科研、教学提供良好的资源服务.

1.2 选题意义

目前网络上的资源共享平台要求有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这样就使得对系统的技术、造价还有维护要求都非常高.针对这个要求并联系我系传统资源共享现状构想借助

EMAIL来构建基于B/S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SMTP协议以发邮件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料上传.利用POP3协议以收邮件的形式实现资料下载并保存在本地.这样就能更好的解决庞大数据的存储和造价高、维护困难的问题.同时基于B/S模式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它的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解决了传统C/S[4]中客户机和服务器的严格限制,有效提高文件传输和共享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借助EMAIL邮箱打造一个真正为我系师生所用的基于B/S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平台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结构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2章相关技术,主要包括ASP概述、Dreamweaver简介、IIS服务器简介、SMTP、POP3协议概述和Access数据库.

第3章系统分析,介绍了可行性分析、系统的总需求、系统前台及后台功能介绍和分析、数据需求.

第4章系统设计,概述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了系统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和界面设计.

第5章系统实施,主要是介绍本系统的主要模块及其代码实现.

第6章系统测试,介绍了本系统主要模块的测试和测试结论.

第2章相关技术

2.1 ASP概述

ASP[5]是活动服务器页面(Active Server Page)的简称,是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使用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来创建动态、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

ASP文件是以.asp为扩展名的文本文件,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文本编辑器来创建ASP 文件,使用带有ASP增强功能的编辑器将会提高效率.ASP是服务器端的网页技术,是在服务器(Web服务器)运行的,而不是在客户端(访问者的浏览器)执行的.当客户请求一个ASP文件时,由服务器先把该文件解释成标准的HTML文件,再发送给客户.严格来说,ASP不是一种语言,它只是提供一个环境来运行Script.

ASP构建动态网时使用的是标准的Internet编程语言,例如可以通过应用VBscript 和Javascript两种脚本语言来控制网页整体的逻辑性.ASP包含六个内建对象,还可以使用ActiveX控件继续扩充其功能.在数据库连接方面,ASP提供ADO对象.通过该对象可以快速地访问Access、SQL Server等数据库.

2.2 Dreamweaver简介

Dreamweaver[5]是当今流行的网页编辑工具之一.它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图形化程序设计窗口,能够快速高效地创建网页,并生成与之相关的程序代码,使网页创作工程变得简单化,并且生成的网页极具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提供了强大的网页编辑功能的同时,还提供了完善的站点管理机制,极大地方便了程序员对网站的管理工作.

Dreamweaver提供了代码自动完成功能.Dreamweave中的代码自动完成功能提供代码的辅助功能,这意味着在编写程序时,Dreamweaver知道程序员所操作的内容,并能很好地提供帮助和提示,大大地简化程序员的编写过程.

2.3 IIS服务器简介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5]是一个功能强大的Internet信息服务系统,是Windows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 和Windows 2000中集成的最重要的Web技术.它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并能很好地支持多个Web站点,是用户首选的服务器系统.IIS提供了最简捷的方式来共享信息、建立并部署应用程序、以及建立和管

理Web上的网站.通过IIS,用户可以轻松地测试、发布、应用和管理自己的Web页和Web站点. Windows Web服务器IIS是ASP赖以运行的基础.

2.4 SMTP协议概述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6]即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它是一组用于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送邮件的规则,由它来控制信件的中转方式.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通过SMTP协议所指定的服务器,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服务器上.SM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 SMTP在两种情况下工作:一是电子邮件从客户机传输到服务器;二是从某一个服务器传输到另一个服务器.SMTP是个请求/响应协议,它监听25号端口,用于接收用户的Mail请求,并与远端Mail服务器建立SMTP连接.通过SMTP协议所指定的服务器,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服务器上了,整个过程只要几分钟.SMTP服务器则是遵循SMTP协议的发送邮件服务器,用来发送或中转发出的电子邮件.

SMTP是一个用7-bit ASCII 字符传送文本的邮件协议.它是一个独立的用户级协议,它要求一个可靠的数据通道.在TCP/IP协议中,这个通道是8-bit的TCP数据流,因此SMTP的7-bit字节一律按照最高位为零的8-bit字节进行传输.如果要传送8-bit 数据,需要用特殊的编码算法(BASE64)将其转为8-bit数据,在接收端用相反的算法将其复原.

SMTP设计基于以下通信模型:针对用户的邮件请求,发送方SMTP建立与接收方SMTP 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传送通道.接收方SMTP可以是最终接收者也可以是中间传送者.SMTP 命令由发送方SMTP发出,由接收方SMTP接收,而应答则反方面传送.

一旦传送通道建立,SMTP发送者发送MAIL命令指明邮件发送者.如果SMTP接收者可以接收邮件则返回OK应答.SMTP发送者再发出RCPT命令确认邮件接收者是否可以到达.如果SMTP接收者接收,则返回OK应答;如果不能接收到,则发出拒绝接收应答(但不中止整个邮件操作),双方将如此重复多次.当接收者收到全部邮件后会接收到特别的序列,如果接收者成功处理了邮件,则返回OK应答.整个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SMTP使用模型

2.5 POP3协议概述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6]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它是规定个人计算机如何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进行收发邮件的协议.它是因特网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离线协议标准,POP3协议允许用户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即自己的计算机)上,同时根据客户端的操作删除或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而POP3服务器则是遵循POP3协议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用来接收电子邮件的.POP3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由RFC 1939 定义.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

POP3支持离线工作方式和在线工作方式. POP3是以该用户当前存储在服务器上全部邮件为对象进行操作的,并一次性将它们下载到用户端计算机中.一旦客户的邮件下载完毕,邮件服务器对这些邮件的暂存托管即告完成.使用POP3,用户不能对他们贮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进行部分传输.离线工作方式适合那些从固定计算机上收发邮件的用户使用.当使用POP3在线工作方式收发邮件时,用户在所用的计算机与邮件服务器保持连接的状态下读取邮件.用户的邮件保留在邮件服务器上.当接收者收到全部邮件后会接收到特别的序列,如果接收者成功处理了邮件,则返回OK应答.

在描述POP3协议的状态机中,系统初始状态为AUTH,身份认证通过后进入TRANSACT 状态,系统信箱被拷贝至一个临时文件.这一状态中,用户可以通过list命令列出邮件头的信息,通过retr指令将指定邮件取回本地机,通过dele命令将指定邮件标识为删除等等.接到quit指令后,进入UPDATE状态,系统将没有被标识为删除的邮件反拷贝

[7]

2.6 Access数据库

Microsoft Office Access是由微软发布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结合了Microsoft Jet Database Engine 和图形用户界面两项特点,是 Microsoft Office 的

系统程式之一. 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它具有存储方式单一、面向对象、界面友好易操作、集成环境、处理多种数据信息、支持ODBC六大特点.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

通过使用Access Basic可以增加应用程序的执行速度,减少编码量,同时也减少在为Microsoft Windows应用程序接口编程时、在开发应用程序中遇到的问题的技术.谨慎地使用变量和它所占用的存储空间能有效地减少一个应用程序所消耗的资源,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它的性能.

第3章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

系统采用B/S架构,数据库采用Access 2003,开发工具采用DreamWeaver.Access 2003对于中型数据库应用系统来说,它的简单灵活易于操作.直接受益于开发者的程序开发和用户的使用.DreamWeaver采用可视化编程,支持DIV层和CSS样式表设计界面从而使界面漂亮整洁,便于快速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难点有两个:(1)如何建立数据冗余度小、数据高度安全性的数据库,根据实际需要,将共享的资源利用SMTP协议以附件形式传至公共邮箱进行保存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 (2)采用什么开发方法来进行开发,结合实际功能需求,原型法的快速高效开发是首选方法.

3.1.2 经济可行性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费用是主要的支出,而其他的系统维护费用等开销很小.系统开发费用则是用在开发者的酬劳上面,系统开发完成经测试投入使用之后,系统的维护、升级则都是免费的.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将大大改善原始的资源共享方式,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3.1.3 操作可行性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的使用者主要是本系的老师和学生.本系统是基于B/S模式,B/S模式通过服务器将数据库服务和客户机联系起来.用户登录后可以查看已经上传的资源信息并根据需要下载资源到本地计算机.服务器端的机器设置只需要安装运行本系统的安装环境即可.对于Windows用户只需安装IIS服务就能够运行本系统.对于客户端,通过本机浏览器就可随时随地查看远端客户端服务器内容,操作方便简洁、快捷.

3.2 系统总需求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满足用户对资源的共享需求和管理员对整个资源共享系统的管理需求.即用户能够自己注册帐号,进入系统上传资源达到共享同时可以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实时查看用户对下载资源的评论,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管理.用户还

可以通过搜索来查找相应资源.在登录后和其他用户一起在线交流.管理员可以对已有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删除、添加.管理员能够对所有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删除管理,对资源评论进行删除管理.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主要为每个用户提供资源共享体验,用户可以在登录系统后上传自己的资源达到共享同时可以下载其他用户贡献的资源.主要功能如下:

(1)上传资源:资源共享平台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上传资源进行共享.本系统在上传资源时做了相应的权限设置.用户登录成功后在首页点击上传资源链接,就可以上传资源,反之则没有上传资源的权限.上传资源主要运用JMail[8]组件利用SMTP 协议连接电子邮件服务器,设置JMail参数用于个性化将本地资源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公共邮箱实现共享.

(2)下载资源:下载资源是资源共享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本系统对资源下载也做了相应的权限设置.对于已登录的用户,在首页浏览到想要下载的资源,点击下载按钮即可下载资源,反之则没有下载权限;下载资源主要运用JMail组件连接电子邮件服务器,利用JMail组件利用POP3协议搜索电子邮件的记录集进行匹配后下载在本地计算机指定文件夹保存.

(3)用户登录:本系统主要针对注册用户开放.登录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即登录成功.

(4)用户注册:本系统为方便用户信息的管理,做了相应的权限设置,用户只有在成为本站的会员之后,才可以拥有相当多的权限.用户可以点击首页登录框设置的“注册”链接,系统即转入注册用户注册页面,用户输入个人信息和验证码即可注册成为本系统用户,进而立即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的用户档案.

(5)管理个人的资源:只要是本系统的用户,登录后就可以浏览自己上传的所有资源,同时还可以对自己上传的资源进行删除管理.删除之前将弹窗提示是否删除,只有用户确认删除时才将资源删除.

(6)修改个人密码:只要是本系统的用户,在用户登录成功后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我们为其提供修改自己登录密码的权限,修改时主要输入新密码、验证码.确认填写符合要求时才能修改成功.

(7)浏览资源评论和发表评论:用户对下载的资源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就可以让其他的用户了解该资源.同时评论成功后及时显示在页面供用户查看、浏览.

(8)在线交流:在线交流提供给所有用户一个交流天地. 为用户讨论资源提供更好的平台.用户登录后点击“在线交流”按钮即跳转到在线交流模块.用户的聊天内容及时地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页面.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显示字体.整个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9)资源搜索:对于海量资源用户需要从中选择想要下载的资源时,用户可以通过搜索资源来完成.输入查询关键字就可在海量资源中搜索并将搜索的结果反馈给用户.这样更加节约用户时间.

(10)关于我们:给用户介绍我系的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特色等.

3.3.2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后台管理需求分析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后台管理主要是管理员对用户、资源、资源评论的管理操作.主要功能如下:

(1)用户管理:管理员可以浏览本系统的所有用户信息也可以查询用户信息,可以对其进行删除操作.管理员也可以根据用户管理手册说明使用该功能.

(2)资源评论管理:管理员可以浏览所有用户在系统的资源评论.对于恶意评价的言论信息,有权删除任意一条留言.同时管理员还可以查询并查看某个资源的评论. 管理员也可以根据资源评论管理手册说明使用该功能.

(3)资源管理:管理员可以查看本系统所有上传的资源,点击相应的链接进入到资源详细介绍页面,可以查询某个资源是否存在.当资源已经过期时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删除.管理员也可以根据资源管理手册说明使用该功能.

3.4 数据需求

在本资源共享平台中,主要有两类用户,一个是普通用户,一个是管理员,需要对他们的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普通用户=用户编号+登录帐号+登录密码;

管理员=管理员编号+登录帐号+登录密码.

系统的资源表数据分析如下:

上传资源=资源编号+主题+上传者+上传时间+内容简介+浏览量+下载量+分类.

资源评论表数据分析如下:

资源评论=评论编号+评论标题+评论者+评论时间+评论内容.

第4章系统设计

4.1 设计思想

在系统选择开发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行业标准,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及时地分享教学资源.用户可以登录后及时分享和下载有用的资源,大大提高了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可以说是现在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善了传统的资源共享方式. 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率.

本系统基于B/S模式,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上,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其他人员完全工作通过浏览器完成,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从而克服了C/S架构系统存在的信息共享不方便而且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的缺点.

本系统资源上传功能的实现利用DreamWeaver开发工具中的JMail组件服务借助EMAIL邮箱的SMTP协议将资源文件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指定的公共邮箱保存. SMTP是一组用于由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送邮件的规则,由它来控制信件的中转方式.SM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族,它帮助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或中转信件时找到下一个目的地.通过SMTP协议所指定的服务器,就可以把EMAIL寄到收信人的服务器上.SMTP服务器则是遵循SMTP协议的发送邮件服务器,用来发送或中转发出的电子邮件.SMTP在两种情况下工作:一是电子邮件从客户机传输到服务器;二是从某一个服务器传输到另一个服务器.SMTP是个请求/响应协议,它监听25号端口,用于接收用户的Mail请求,并与远端Mail服务器建立SMTP连接.

本系统资源下载功能的实现利用DreamWeaver开发工具中的JMail组件服务借助EMAIL邮箱的POP3协议将资源文件以收邮件的形式下载到本地计算机指定的文件夹下保存. POP3即邮局协议的第3个版本,它是规定个人计算机如何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进行收发邮件的协议.它是因特网电子邮件的第一个离线协议标准,POP3协议允许用户从服务器上把邮件存储到本地主机上,同时根据客户端的操作删除或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而POP3服务器则是遵循POP3协议的接收邮件服务器,用来接收电子邮件的.POP3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由RFC 1939 定义.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

4.2 系统总体结构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基于B/S模式包括前台功能设计和后台管理设计.前台的功能有:用户注册、用户登录、上传资源、下载资源、评论资源、在线交流、用户资源管理、修改用户密码、查询资源.其中用户上传资源借助SMTP协议将本地计算机资源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公共邮箱实现,这样就能减少对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下载资源则用POP3协议下载公共邮箱里附件至本地计算机的指定文件夹保存.后台功能有:管理员登录、管理用户、管理资源、资源评论管理等.系统功能如图4.1所示.

图4.1总体结构图

4.3 信科系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4.3.1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是用户进入信科系资源管理系统时通过的模块.以输入帐号和密码进行验证登录.帐号或者密码输入有误时系统将提示及时反馈给用户体现良好的交互性.如图4.2所示.

图4.2用户登录流程图

4.3.2 用户修改密码

用户登录后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修改密码时需要填写新密码、重复新密码、验证码.如果两次填写的密码不一致系统将提示“两次填写密码不一致”.当验证码填写不正确系统将提示“请填写正确的验证码”.所有信息验证成功后系统提示“密码修改成功”.如图4.3所示.

图4.3用户修改密码流程图

4.3.3 用户注册

对于非本系统用户可以注册用户.点击主界面注册链接后跳转至注册页面.注册用户时必须要填写用户名称、密码、注册邮箱、验证码.如图4.4所示.

图4.4用户注册流程图

4.3.4 用户资源管理

用户登录成功后可以点击管理资源链接管理自己上传的资源.选择某个资源准备删除时弹窗提示是否删除,点击确认删除时删除选择的资源,否则不删除资源.如图 4.5所示.

图4.5用户管理资源流程图

4.3.5 资源上传

只有登录成功后才能有上传资源的权限.登录成功后点击菜单的上传模块,从本地计算机中选择要上传的文件.填写要上传资源的名称、简介、选择要上传资源的类别.当没有填写时系统提示“简介、名称不能为空请填写”.当填写符合要求时将上传的文件资源基本信息保存至数据库中,同时将上传的资源借助SMTP 协议发送至公共邮箱保存并且提示“资源上传成功”. 如图4.6所示.

上传至邮件需要借助Jmail 组件.Jmail 组件的属性如下: (1) MailServerUserName:用于输入SMTP 服务器验证登录名 (2) Send :SMTP 服务器地址

(3) MailServerPassword :用于输入SMTP 服务器验证密码 (4) From :收件人的EMAIL (5) FromName:收件人的姓名 (6) AddRecipient :收件人主题 (7) Subject :信件主题 (8) Body :正文

Jmail组件的常用方法如下:

(1) AddRecipient:该方法用于添加收件人

(2) AddAttachment:该方法用于添加附件

(3) Close:该方法用于强制Jmail关闭缓冲与邮件服务器的连接

图4.6资料上传流程图

4.3.6 评论资源

用户登录后能够获得评论某个资源的权限.用户没有填写评论内容时提示“评论内容不能为空”.当评论内容不为空时则提示“评论成功”并及时的将用户的评论内容显示在浏览器相应的页面上.没有登录的用户则提示“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资源”.如图4.7所示.

物联网专业毕业设计总结样本(通用版)

物联网专业毕业设计总结样本(通用版) Summary sample of graduation project of Internet of things (ge neral vers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物联网专业毕业设计总结样本(通用版)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工作概况 本届物联网专业学生共有90余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由我们物联网教学组8位老师分别进行指导。我所分配的十余名学生在选题上想比去年,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期中有几位学生从未去了解毕业设计是什么,在选题上更是千奇古怪,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选题是毕业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论文的一切内容都与选题有关,而且毕业设计,意在设计二字,强调在于新颖,但是又不能天马行空,毕业设计是基于现实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最后是由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大概思路,让他们确立了题目。 由于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们要外出实习,本次毕业设计工作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期末就开始了,截止至5月24日答辩,共计时长6个多月。这半年的时间里,有几位学生是

在期末的时候就已经将选题确立好,并已经完成了部分毕业设计的工作,甚至于有一位学生已经完成了初稿的提交,令我吃惊。 xx、xx等几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时常来询问我的意见,根据我的建议来进行修改,大部分的学生在3月底提交完初稿之后,修改了4、5遍才合格。而xx同学一度认为自己的论文写的非常出色,抱着初稿即定稿的态度把论文给我过目,想法是很好的,论文内容也比较详实。但由于写的太过于详尽,导致在过程和分析方面太过于繁杂,让人看上去有些不知所云。很多地方都是比较重复的,我在提出意见后,他很快的就进行了修改,虽没有做到初稿即定稿,不过只修改一边就完成定稿也是值得表扬的。 二、学生的不足方面 因为学生是在实习中进行论文的书写与设计,所以进度普遍比较缓慢,有部分学生甚至是在交初稿的前一个星期才开始动笔,做出来的设计质量自然也是不怎么合格的,虽不至于驳回重写,但也有很大篇幅要进行修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模板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 工学 门类: 地矿类 专业名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 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为供小于求的大气候, 该专业就业状况良好。因为资源勘察在工业化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地位, 择业时也可选择交通、电力、冶金、机械、水利等工程专业相关行业。 专业排名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 具有对矿床地质、矿床分布规律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开采)与管理等领域从事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主要学习基础地质、应用地质和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资源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室内外工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特征、矿产分布规律及工业价值, 进行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能够在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有所侧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基础地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 ◆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化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 具有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具有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综合评价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及现代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 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能源地质学、资源勘探学、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等。

小学教学楼毕业设计(含全套资料)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位于某市中心某繁华地段主干道上一小学教学楼,教学楼为3层,占地面积约为664.0 m2,总建筑面积约为1992.6m2; 1.2设计依据 1.2.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13-8)…… 1.2.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1.2.3《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1.2.4《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标高及建筑细部作法 教学楼建筑高度11.7米,地上三层,层高为3.9米。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450mm; 1.4建筑设计图纸 其余图纸详见施工图纸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位于某市中心某繁华地段主干道上一小学教学楼,教学楼为3层,占地面积约为664.0 m2,总建筑面积约为1992.6m2,结构为框架结构。 2.2设计依据 2.2.1该建筑属于丙类建筑,重要性等级为二级 2.2.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2.2.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2.6《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2.2.7《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2.2.8《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2.2.9《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2.3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2.3.1结构柱网布置 由于建筑总长度不超过55m,且为保温隔热屋面,所以不设变形缝。

论文校园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设计与实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校园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haring Campu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xchanging Platform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审阅教师: 完成日期: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毕业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辽东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摘要 在教育领域,IT技术已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全球性地获得信息。它正在改变着教与学的环境、主旨、内容和实施方法。新的一代正在“网上数字式成长”,他们的学习方法、需要和兴趣,与以往的时代是不同的。依托校园网络的优势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全面与快捷的教学信息,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并对高校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进行了项目概述,简单介绍了项目开发的背景、项目开发的目的和项目开发的意义;在系统规划阶段,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总体设计原则;在系统分析阶段,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阶段主要完成了类图的设计,并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工具和采用的技术。 采用MVC模式、应用JSP+MySql 设计实现校园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本网站可以进行下载教学资源、阅览教师校园博客、论坛交流等功能,减轻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关键词:师生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博客;论坛 -I-

通用工装毕业设计

青岛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滑块铣通用工装设计 姓名:胡娅维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2008.02 学号: 20082124 指导教师:周建强 2012年06月18日

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表、资料均已作明确标注,论文中的结论和成果为本人独立完成,真实可靠,不包含他人成果及已获得青岛农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2012 年06 月18 日 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青岛农业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设计)。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该毕业论文(设计)或与该论文(设计)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单位署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2012 年06 月18 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1绪论 (1) 1.1机床夹具的概念与功能 (1) 1.2 夹具设计的分类 (1) 1.3设计夹具的组成 (3) 1.4国内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3) 1.5通用工装设计步骤 (5) 2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7) 2.1 设计要求 (7) 2.2 定位方案的选择 (7) 2.3定位方案的分析 (10) 2.4 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 (10) 3滑块的夹紧 (13) 3.1 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 (13) 3.2典型夹紧机构 (13) 3.3 夹紧装置的确定 (14) 3.4夹紧力的确定 (14) 4通用工装的设计 (16) 4.1 V型块的对定设计 (16) 4.2 两斜度滑块铣的实现 (16) 5可转位工作台的设计 (18) 5.1 可转位工作台设计的原因 (18) 5.2 可转位工作台的设计 (18) 5.3 可转位的实现 (19) 6 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框架教学楼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文献综述 作者:邸**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从抗震能力、地基基础、梁和板、构造柱、消防几个不同的方面简单介绍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阶段,是知识深化、拓宽、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事业心、责任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完成所承担的建设任务奠定基础。 2、研究现状 多层及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大致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巨型结构体系。混合结构的承重墙体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加厚,不仅耗费大量材料,也减少了使用面积。框架结构体系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架,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框架形成可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使用较方便。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因此在使用上层数受到限制。正是因为如此原因,框架结构适用于办公楼、教学楼、商场、住宅等建筑。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 具有如下优点: (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分割方便。 (2)整体性、抗震性能好。 (3)传力路线明确。 (4)墙体采用轻质填充材料时,结构自重小。 (5)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 本设计是多层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本设计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2.1抗震能力的设计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结构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应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选择有利场地。造成建筑物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条件是其中之一。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而且有些情况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来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土。建造于这类场地上的建筑一般不会发生由于地基失效导致的震害,从而可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指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指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塘浜沟谷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以及在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地段。2.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建筑物的动

网站资源共享模块的设计思路及代码

今天实训内容: 1、资源共享模块开发演示 2、检查剩余没有完成教学公告部分的同学 期末上课没回过问题、中期验收没通过、缺席、期末作品一塌糊涂,重修。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1)平台的简介,静态页面(参考课本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课程)(2)教学公告模块,包括公告标题显示、上下翻页显示、教学公告具体内容浏览、教学公告的录入。(做出任何一个二级学院网站,甚至一个中学网站)

(3)资源共享模块,包括资源上传功能、资源标题浏览、点击可以下载。这部分功能可以参考“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平台” 如何进行资源上传:使用fileupload控件 演示: (1)添加upload.aspx

页面,在页面添加一个fileupload控件以及button控件 (2)在网站目录下添加一个upload目录保存上传的所有课件和视频 (3)双击button编写上传文件代码: Try catch语句主要用在可能出现异常的地

方,例如访问数据库或者文件读写 (4)核心的一行代码: FileUpload1.PostedFile.SaveAs(Server.MapPath("upload/" + FileUpload1.FileName)); //fileupload1.postedfiel表示用户选择的文件 //fileuplaod1.postedfile.saveas(保存的路径),其中saveAs是一个方法 //Server.MapPath(),表示服务器的虚拟路径 //fileupload1.filename是用户选择的文件的名称,例如"讲课备注11.doc" 第2个问题: 如何将上传后的资源以列表方式显示出来? 答:使用数据库保存上传的资源路径。(1)表Res

通用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引言 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为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信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及加工处理,用于辅助决策进行事务管理的一种人机交互的智能化计算机系统。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其应用也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在学校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学生教师管理,到考试安排成绩统计等,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的到高效的运行。同时,学校管理中的在线考试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满足考试管理的要求,需要设计与制作一个通用考试系统。通用考试系统实现了对整个在线考试管理的系统化,规化,无纸化。整个系统使用户操作起来简便快捷,对减轻学生,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 1.1背景 网络化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建立在其上的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考试测试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正在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新的变革,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考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Internet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和基于Internet的巨大的计算能力使得考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Internet的考试系统正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登记发放、评判归档各个环节缩小到一至两个环节,几乎屏蔽了所有人工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日、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线考试系统课题产生的背景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及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无纸化考试以避免传统手工考试的不足。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渗入了更多的技术环节,对实现安全性的途径、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通过Internet/Intranet来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教考分离以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力,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可以大规模的实行考试,实现考试的客观、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传统考试要求老师刻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Web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本文以Internet为平台,研究了基于Web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重点阐述了用户登录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和试卷管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矿床成因研究-资源勘查工程毕业论文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矿床 成因研究 Study on genesis of Xitieshan lead-zinc deposit, in Qinghai Province

摘要 锡铁山铅锌矿床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烈焰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中,发育一套完整的喷流沉积系统,包括管道相,近喷口相以及喷流沉积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中产有非层状和层状矿体两类矿体,其中非层状矿体铅锌矿体呈不规则状产于大理岩中,是锡铁山矿床的主要矿体类型,非层状矿体产于大理岩边部,规模较小。本文的成矿流体初步研究表明,代表喷流管道相的网脉状蚀变岩的温度,盐度范围非常宽,多期次的流体活动强烈,具有喷流系统管道相的明显特征。代表近喷口相的产于厚层状大理岩中的非层状铅锌矿体旁侧的碳酸盐中包裹体个体大,温度高,亦有明显的形成于未喷出海底的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碳酸盐(大理岩)与网脉状蚀变岩有相同的H2O-NaCl-CO2流体类型,温度稍低,流体从管道相流向非层状矿体,具有继承性。层状矿体流体的均一温度及冷冻温度范围与非层状矿体基本相同。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气液相成分测试以及同位素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锡铁山矿床形成于喷流沉积系统。管道相成矿流体以深源为主,深源流体的CO2等气相组分溢出及深源流体与海水的混合作用导致了成矿物质沉淀。结合成矿模式认为,矿床铅同位素具有造山带与上地壳混合来源的特点。显示喷流成矿过程中铅及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有喷流卤水提供,少量物质来源于海水。层状矿体与非层状矿体均属于形成于喷流沉积过程,非层状矿体属未喷出海底的热液矿体。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特征;喷流沉积型;锡铁山铅锌矿 Abstract The Xitieshan lead-zine deposit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 occurs in an Early Paleozoic sequence of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and sediments develop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 complete exhalation sedimentary system that includes breccias pipe-stockwork,non-bedded andbedded ores and marble from exhalation sediments.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lead-zine

某某教学楼毕业设计

中文题目:朝阳市第一职专教学楼 副标题: 外文题目:Chaoyang City the first floor of the teaching staff 毕业设计(论文)共 57 页(其中:外文文献及译文12页)图纸共8张 完成日期 2007年6月答辩日期 2007年7月

目录 摘要 (3) 1工程背景 (5) 2建筑设计 (5) 3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7) 4 重力荷载计算 (8) 5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1) 6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3) 7 横向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7) 8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19) 9 截面设计 (29) 10 楼梯计算 (35) 11 钢筋混凝土楼板设计 (37) 12 基础设计 (39) 13 结论 (42) 致谢 (43) 参考文献 (44) 附录译文 (45)

摘要 本次毕业设计是教学楼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内容。 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综合选型、施工、材料、建筑设备、建筑艺术及经济等。着重解决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建筑物与各种细部构造,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画出建筑施工图。 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确定结构构件尺寸,进行结构计算。结构计算包括荷载计算、变形验算、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并绘制相关的结构施工图。 在总体规划设计时,考虑到场地要求、绿化设施、其它功能要求,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设计时采用一字型。 总之,适用、安全、经济、使用方便是本设计的原则,两部分空间合理,连接紧凑,主次分明,使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加以提高。 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由梁和柱组成的结构叫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有优点也有自身的缺点,缺点是侧向变形大,抗侧刚度大,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以做成较大空间的会议室,车间,住宅等,可以分割成小房间,或拆除隔断改成大空间结构,立面也富有变化,通过合理设计,框架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良好,能承受较大荷载,能承受较大变形。 本次设计的任务要求有: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结构计算三部分。建筑设计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节点大样图。结构设计包括:梁板布置图、配筋图、构件详图。根据民用建筑实用、经济原则,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本设计首先考虑旅馆的实用性,经济实用,充分显示现代建筑的特点。 通过本次设计,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基本上将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应用于设计中。但由于初次设计,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指正。 关键词:独立基础;教学楼;抗震缝;内力组合

(完整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方案 2012年XX月

目录 一、建设背景 (3) 二、建设原则 (3) 三、建设目标 (4) 四、建设内容 (5) 4.1总体架构 (5) 4.2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6) 4.2.1目录体系建设目标 (6) 4.2.2目录体系标准建设 (6) 4.2.3信息资源目录平台架构 (7) 4.2.5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功能 (9) 4.2.4目录体系内容建设步骤 (10) 4.3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11) 4.3.1交换体系建设目标 (12) 4.3.2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架构 (12) 4.3.2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功能 (13) 4.3.3交换体系内容建设步骤 (14) 4.4政务信息资源库 (15) 4.4.1政务信息资源库架构 (15) 4.4.2政务信息资源库功能 (15) 4.4.3资源库建设范例 (18) 五.扩展主题应用 (24) 六.建设步骤 (24) 6.1准备阶段 (24) 6.2信息资源调研阶段 (24) 6.3系统软件建设阶段 (25) 6.4内容建设阶段 (25) 6.5培训阶段 (25) 6.6验收阶段 (25) 6.7服务阶段 (25)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随着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支撑环境快速发展和政府部门纵向系统日趋成熟,我县各部门间对于共享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发开利用需求越来越迫切。XXX县根据中办发[2002]17号、[2004]34号等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并结合我县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从而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带动全县行业、领域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县振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分解建设任务,各参建单位按照规划的要求,明确建设目标、重点和步骤,分工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2、需求主导,讲求实效 从应用需求出发,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应用。以应用带动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的推进 3、统一平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标准先行,用标准规范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应用系统整合;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与健全管理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县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毕业论文周记-通用版

论文周记手册 第一周(2.24—3.2):查阅资料,确定论文选题,翻译专业的英文资料。 光阴如梭,转眼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即将面对的是大学生活中的最后一张答卷了既毕业论文的写作,这周主要是要决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经过仔细的斟酌考虑,我最终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为《英语命名方式以及《圣经》中女性命名的性别歧视。围绕这一主题,列出了几个相关的题目备用,然后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期刊、杂志、网络等资源,参考了大量的时事,了解这些题目目前的理论研究现状,尽力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初步筛选。对于筛选后所选取的资料将进行反复阅读并理解,遇到复杂难懂或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导师联系,取得帮助。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了解到英语命名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符,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英语命名中还存在着男女命名的差异极其歧视。圣经中从女性的名字角度可以发现期对女性的严重歧视。以上是本周工作,下周将会根据所选的题目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第二周(3.3—3.9):整理调研资料。 这周的工作主要是对上周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所需资料的获取途径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文献查询和网络资源的搜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搜集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材料及期刊文章等,并针对论文进行相关的记录及摘抄,另外,在中国知网当中,也搜集到了大量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期刊等,在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分析之后,大致总结出了自己的论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并列出文章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和主要研究问题,同时在一些英语学习网站上找到了部分与论文相关的资料及文献。搜集之后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并且以涉及的内容不同为标准进行了分类,以便在日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予以参考,以上是本周工作,下周主要将精力放在开题报告的撰写上。 第三周(3.10—3.16):与教师确定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 在上周收集、整理完相关资料后,这周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始撰写开题报告。虽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是要把这些资料完美的融入到自己的论文当中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把搜集到的资料又认真的阅读了一遍,并做了仔细的批注,经过了反复的琢磨修改后,终于形成了大致的论文框架结构,关于开题报告当中的选题意义和目的这一方面,经过了大量资料的搜集,阅读和初步整合,我深刻的了解到英语命名对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在阅读大量资料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归纳总结的,对于文献综述这部分,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决定从三个角度来研究该课题(1)研究命名的起源发展过程,来指出姓名的功能、结构、类型、使用与人类文化的一定类型、一定阶段和特定条件有关。(2)是《圣经》中关于女性的命名和命名歧视,首先指出历来对《圣经》的研究多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很少有人指出《圣经》中对于女性的不公平描述,同时从《创世纪》、《新约》、《出埃及记》等中的女性人物分析来阐述《圣经》中的女性歧视。(3)是总结上述论证得出以前的《圣经》无论是从宗教的、文化的或文学的角度对《圣经》进行研究,以前的人们很少意识到《圣经》是基于男性的视点写作的。从姓名和称呼语研究《圣经》中的女性歧视是开创了先河,具有重要意义。本周的工作就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撰写开题报告,下周以开题报告为基础写出论文大纲。 第四周(4.11—4.15):实施设计或撰写论文初稿。 在写完开题报告后,本周的主要任务是对论文提纲进行细致的补充和修改,论文的提纲对于论文的写作极具指导意义,因为一个优秀的提纲能够体现出一篇论文的基本逻辑框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论文的条理更加清晰,不至于写作过程中发生逻辑的混乱。我按照一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要求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要求 1本专业的毕业要求 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工程素质,掌握矿产资源勘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相关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能解决资源勘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胜任煤及煤层气和或固体矿产勘查评价、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应具备以下10项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毕业要求2: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有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资源勘查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3:掌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来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等资源勘查问题,具有系统的资源勘查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毕业要求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毕业要求5: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获取煤及煤层气或固体矿产勘探开发地质设计所需参数的能力,能够开展勘探开发地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设计工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毕业要求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毕业要求7:了解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毕业要求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毕业要求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大学教学楼毕业设计

大学教学楼毕业设计 【篇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楼毕业设计】目录 摘要 (3) 绪论 (5) 1 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依据 (6) 1.1 设计理念 (6) 1.2 工程概况 (6) 1.3设计依据 (7) 2 建筑设计 (9) 2.1 平面设计 (9) 2.2 立面设计 (11) 2.3 建筑剖面设计 (11) 2.4 其它部分详细做法和说明 ................................. .. 12 3 截面尺寸初步估计 (14) 3.1柱截面设计 (14) 3.2梁的截面设计 (14) 4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6) 4.1 横梁线刚度i 的计算 ...................................... 16 b 4.2 柱线刚度i 的计算 ........................................ 17 c 4.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 (18) 5 竖向荷载及其内力计算 (20) 5.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 (20) 5.2竖向荷载统计 (20) 5.3竖向荷载内力计算 (23) 5.2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及荷载汇总 (35) 6 水平荷载计算 (39) 6.1风荷载计算 (39) 6.2 地震荷载计算 (43) 7框架的内力组合 (51) 7.1 梁柱的内力组合 (51) 7.2 柱端弯矩设计值的调整 (57) 8 截面设计 (59)

8.1框架梁截面设计 (59) 8.2框架柱截面设计 (63) 8.3 楼板设计 (70) 9 楼梯计算 (76) 9.1 示意图 (76) 9.2 荷载计算 (76) 10 基础设计 (78) 10.1荷载设计值 .............................................. 78 10.2 a、d柱独立 基础的计算 .................................... 79 10.3 b、c柱基础配 筋 (82) 毕业设计总结 (85) 致谢 (91) 摘要 根据教学楼设计规范和其它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要求和提供的地质 资料,设计该框架结构教学楼。按照先建筑后结构,先整体布局后 局部节点设计步骤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设计资料、建筑设计总说明、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设计说明,以及其它部分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布置及计算简图确定、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内力组合、主梁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框架柱截面设计和配筋计算、次梁 截面设计配筋计算、楼板和屋面设计、楼梯设计,基础设计等。其 中附有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纵向和横向地震 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恒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的 框架弯矩、剪力和轴力图以及梁柱的内力组合表。 关键词:框架、重力荷载代表值;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组合;弯矩调幅。 abstract according: to building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standards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provide geological data, the desig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classroom building. after the first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the overall after the first local node design steps design. main contents include :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total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ne, facade, profile design specifications, , and other parts of the design; structural layout and schematic calculation of identification, load, stress,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forces, main beam reinforcement design and

大学生毕业设计总结(通用版)

大学生毕业设计总结(通用版) Through the summary, we can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ast work situation, and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 工作总结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758

大学生毕业设计总结(通用版) 这几个月的时间过的真慢啊,为了让自己的毕业设计能更好一些,我可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它上面。现在,我这几个月的努力终于算是有了结果了,虽然我的毕业设计还算不上完美无缺,但是它已经算是我能做到的极致了,要是还想改进的话那就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在此,我得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学,是他们帮助我解决了不少专业上的难题。 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需要在毕业前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弄好,然后再由老师进行评价,在多次修改后完成最终版本。我当然也不例外,在听到需要做自己的毕业设计时,我其实是懵了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去独立的完成,就算选什么题我都不清楚。但是在思来想去后,我选择了一个题目来作为我的毕业设计,因为

以这个题目为毕业设计的话,其实并不难,主要考察的就是一些专业的基本功,所以说这很适合我的专业水平。 在正式确定好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后,我就需要开始搜寻一些课题资料了,因为资料能帮助我了解到现在的社会情况,也能帮助我展开下一步的毕业设计内容。可以说资料就是整个毕业设计的基础,要是资料都没弄好,那就缺少了毕业设计的灵魂。当把所有的资料都弄完后,就需要开始自己动手设计了,我的专业是xx,所以我很多的资料都是从网上的一些专业论坛里获得的,我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特别是在看到一些不错的设计思路时,我感觉整个人就好像被人打通了窍穴一样,变得格外的兴奋。这时候,我也知道了课外学习是有多么的重要,要是我当初能早点接触到这些就好了,那样的话我对于毕业设计也不会感到迷茫。 当把一切的毕业设计材料都准备好了后,就需要开始做东西出来了,我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能用且好用的产品,这就得花费我不少的时间去整理资料,设计产品的功能。光把东西做出来是没用的,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测试产品的BUG和性能。有时候吧,一些小

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

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西安远东中学教学楼设计 系别:建筑工程系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B120710 学生:史伟浩 学号: B12071019 指导教师:王海荣 2016年 05月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部)建工系专业土木工程班级 10 姓名史伟浩学号 B12071019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远东中学教学楼设计 2.题目背景和意义:本设计为远东中学教学楼设计,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 米,拟建5层,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于西安市劳动南路。主 本设计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本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四年来所学的基 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对建筑设计和 结构设计有整体和全面性的认识。(2)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建筑规范等完成本工程的建 筑设计,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计算及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进而巩固对基础 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 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理工科含技术指标): (1)建筑部分 根据任务书进行建筑方案及建筑施工图设计,以施工图为主,具体要求如 下:

计算机绘制,达施工图深度,要求完成图纸内容:①主要平面图(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等);②正立面图及侧立面图;③剖面图一个(剖楼梯间);④屋面排水图。 (2)结构部分 ①结构方案设计:包括柱网布置、结构平面布置、构件的初步估算、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的确定。②结构计算:选一具有代表性的框架进行计算。包括:确定框架计算简图,荷载计算,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框架截面设计(配筋计算),自选构件设计和计算(现浇板或楼梯)。③绘制施工图,结构图纸要求完成内容:结构平面布置图,一榀框架配筋图,自选构件配筋图。④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结构计算书(装订成册)。 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简单,持力层为亚粘土,Ⅱ类场地,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80kPa。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8cm,最大积雪厚度为20cm,雪荷载为 0.25kN/m2。常年地下水位于地面以下7m,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 气象条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9℃,夏季室外计算温度+3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年总降水量631.8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09.6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79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基本风压0.35kN/m2。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进度安排(含起始时间、设计地点): (1)设计的基本要求:1>要有良好的城市景观,要求建筑造型美观、大方。 2>设计方案合理,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数据准确。 3>计算书格式应符合标准,书写工整,文字简练,条理清楚。 4>施工图须符合制图标准,能正确、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图面 布置协调、清楚、整洁。 (2)进度安排: 建筑设计、结构选型、结构布置 15-16(1)第15周-第18周 荷载计算 15-16(1)第19周-第20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