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那么,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向社会主义转变呢?这幅油画是著名画家董思文先生根据开国大典的情景所绘制,看看画上的人物,你能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吗?咱们来略加分析。
前面这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后面前排六位是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六位国家副主席,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其中朱德、刘少奇、高岗是共产党员;宋庆龄是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李济深是民革中央主席,张澜是民盟中央主席,他们三位都是非中共的——从党派来讲,他们三位属于民主党派人士,如果按照当时的阶级划分,这三位属于什么阶级的代表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因为民革也好,民盟也好,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政党。
由此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既有社会主义成分,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构方面的显著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与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此时的资产阶级在和平时期表现出了他落后的一面,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交锋:新中国经济第一战——陈云“三战”上海滩1949年7月,在投机商的推波助澜下,新中国经历了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物价暴涨。
为了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即中财委)主任的陈云飞抵上海,在这个资本家力量最雄厚、也是投机倒把最厉害的地方,与上海滩的资产阶级“大佬”们先后展开了三场较量,分别是银元风波、棉纱大战与粮食抢购,此次斗争被称为新中国经济第一战。
第三讲毛中特2

• 4、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1 (多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 结构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中,“中间大” 是指( ) •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地主大资产阶级
BC
2 毛泽东在1939年指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要解决好的三个 基本问题是: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 3.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提出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著作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 B.《新民主主义论》 •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D.《论联合政府》
•
•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大国----根本原因 • B、国民革命的影响,有群众基础----必备的客观条件 • C、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重要的客观条件 •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的主观条件 •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经过
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内容和特点
• 1中国革命发生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2新的革命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 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 3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 4革命的前途不同,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主要矛盾: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时期1840~1949
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对封建主义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1949~1953土地改革完成前夕。
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间的矛盾。
(2)1953土改造成。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至今
(1)中共八大召开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
(2)198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3)2017年中共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上述矛盾已经解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就是指各帝国主义列强敌视和封锁中国,妄图颠覆中国人民政权。
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不过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了。
预计将在2020年前后基本实现,但是是否实现,目前还没有提法。
毛概第三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土地革命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正如当时一首歌中所唱的,“最后的一口粮做的是军粮, 最后的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到了部队 上。”土地制度的改革为夺取全国胜利准备了取之不竭 的人力和物力源泉。 广大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成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耕 农。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 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毛泽东语录》
“一穷二白“的国情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一方面:小农经济增产潜力有限,难 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
社会主义工业化
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不 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 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 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 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 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 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 来越明显。
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 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 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 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 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起来时。
这时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 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最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把我们的社会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我们社会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这是早在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中专门讲的关于“新资本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的问题。
同时,他解释说,“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民族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在我们脑子里尚不明晰。
大工业、大银行、大商业,不管是不是官僚资本,全国胜利后一定时期内都是要没收的,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原则。
而只要一没收,它们就属于社会主义部分。
我们国家银行的资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农民在土地革命后搞合作社,要看在谁的领导之下:在资产阶级领导之下,就是资本主义的;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就是社会主义的。
当然,今天我们农村的合作社,是个体农民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社,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是走向社会主义的。
合作社和国营企业不同,国营企业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它不带资本主义性。
机关生产组织的合作社比民营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多一些。
社会主义性质这种话应该讲,但整个国民经济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从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出,早在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雏形。
抗日战争时期,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三个内容:首先,“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其次,“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再次,在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但富农经济也是允许存在的。
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完成了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的工作。
公基备考:近现代中国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汇总

公基备考:近现代中国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汇总在我国漫长的近现代史中,我们经历了各个曲折丰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社会性质不同,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也不一样。
在此,针对中国各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汇总归纳整理。
01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时结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外国列强妄图通过战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封建主义势力依旧残存着。
在这种情势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双重矛盾。
02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过渡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03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的社会性质已经完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我们的社会性质没有再变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变动着。
其中比较著名的两次矛盾的提出分别是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与2017年十九大上产生的。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一直延续到2017年,在十九大上,针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重新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修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对于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虽然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基本矛盾依旧不变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毛概第四章第一节

精品课件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关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初设想:
在过渡的时间上,一般估计为15年 到20年的时间;在转变条件上,先工业 化,再国有化和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 和方式上,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 了的时候,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 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精品课件
毛泽东两次修改过渡时期总路线 精品课件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 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 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 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精品课件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 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 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
4、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 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精品课件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 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 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也为党 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 了重要依据。
4.1课后作业: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P93 2、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哪 些实现的可能性?P95-96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 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 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
精品课件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正确答案
A,B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要点透析] 1949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进入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经济中,实行以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五种经济要素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新民主经济体制。
从政治上讲,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在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发展民族,科学和大众文化的政策,即新的民主文化。
新民主社会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种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这主要是由于国有经济和合作经济在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工人阶级在政治中的领导地位以及无产阶级思想在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也就是说,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它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的中介和桥梁。
和半封建社会转向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
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无论是改造还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
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
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
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
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
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