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一、古典舞舞姿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征

1、课堂应试教育的产物。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舞蹈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及精华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这六十多年的过程中,几代古典舞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挖掘,整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特质的、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各地都开设了古典舞的培训班,选取有资历的老师进行古典舞的教学工作。于是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中国古典舞逐渐走上了艺术的舞台。

2、俄式影响的温床。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不仅仅是吸收借鉴中国古代舞蹈的优秀精华,而且还要不断的吸收西方文化的不同审美特征。而当时的苏联的芭蕾舞的引进打破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格局,容纳进了芭蕾舞的更多元化的审美情绪。芭蕾舞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其不同于中国古代舞蹈的风格特征是以“开、绷、直、立”为特征的肢体语言,体现了宫廷显贵们的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气质,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而它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体系、简洁明了的舞蹈线条、舒展优美的舞姿则是中国古典舞所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二、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

(1)身韵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舞发展到当下,在几代舞蹈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则在于其“形、神、劲、律”的美学原则。在这里结合青年舞蹈家刘岩的古典舞作品《水中月》略作分析。

“形”即身形,是古典舞的外部形态特征。刘岩在《水中月》的舞蹈中,一方面体现出古代舞蹈的圆形美,以腰为中心,通过俯、仰、拧、倾等动作形成圆曲等舞蹈形态;另一方面又借鉴芭蕾舞蹈的开、绷、直、立等形态特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舞蹈场面。

“神”即神韵,是一个民族的气质的浓缩,也是每一个舞蹈者的情感所在。同时神韵也是每一个人的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舞蹈过程中,刘岩本人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呈现出整个舞蹈的神韵。因此形与神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劲”即劲头,指古典舞的节奏特点。在舞蹈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分劲如何使用,如何呈现出最美的'状态都有一个标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每一步都必须在一个点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

“律”即韵律、规律。古典舞的科学化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古典舞相配的曲子,也有其独特的韵律。因此我们可以耳听眼观,在《水中月》的古典舞表演场面,既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又可以看到刘岩绝美的舞姿,她踏着韵律,手脚如行云流水般跳动,令人回味无穷。

(2)身韵中的艺术呼吸

呼吸在中国古典舞艺术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在古典舞的身韵特征中,呼吸呈现为一种有弹性的、有韵律的、有节奏的艺术呼吸。而呼吸有长短,各自又成为不同的审美体现。长呼吸体现为一种收与延伸的过程,在舞蹈动作上则需要有一种释放与内敛的矛盾体存在。短呼吸则给人一种跳跃的急促的紧迫感。

(3)古典舞中的三大技术技巧及审美体现

1、“跳跃”及其审美表现。“跳跃”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基础动作,同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刘岩在《水中月》这段舞蹈中,以跳跃来表达情绪,释放激情。在跳跃的过程中,不仅呈现了美感,而且我们可以跟随刘岩的每一个动作去感受作品中的感情,那种时而热烈时而激昂的情感。从其灵巧的具有活力的跳跃中,我们看到古典舞讲究的一种虚无缥缈的灵动的意境。

2、“翻身”及其审美表现。“翻身”动作对于训练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腰的控制灵活性都有着严格要求,由于它的动作的多样性,在训练中运用极为广泛。古典舞中的翻身动作所展现的本民族的文化及韵律,是构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3、“旋转”及其审美表现。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讲究线条的艺术,它的美感体现在空间中的流转,它的美不在数量的积累而是在身法的美感上。而旋转则是这种艺术美的一种呈现形式。舞姿转不是简单地将“舞姿”与“转”相加,而是将“舞姿”摆好了再起转。古典舞在旋转这个动作上,一面是将中国古代舞的旋转的技术继承下来,一面又是对芭蕾舞旋转动作的一个借鉴与吸收。刘岩在《水中月》的舞蹈中,灵巧地运用了旋转的舞蹈动作,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快速的灵动的跳跃性的美感,同时还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在审美的体验上更呈现为一种

设身处地的情感的波动。

中国古典舞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舞蹈的古典美,又吸收了西方芭蕾舞的一些特点,从而形成了它独有的审美风格。通过对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分析,我们发现古典舞同时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而且表演性很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古典舞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中国古典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在发展中,不仅要巩固自身的特点,还要注意吸收借鉴其他舞蹈的优秀特长,从而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创新。

【浅论中国古典舞的舞姿特征的论文】

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研究

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研究 目录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 (一)流派 (1) (二)流派的划分 (1)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 (1) 二、汉唐古典舞 (2) (一)“汉唐古典舞”名称的由来 (2) (二)汉唐古典舞整体基调的确立 (2) (三)寻求理论依据 (3) (四)创作实践 (3)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之现状与特征 (4) (一)传统文化现状 (4) (二)形态 (4) (1)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的基本动律元素 (5) (2)中国古典舞形态特征的提取 (6) 四、创作“流派”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一、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一)流派 创作“流派”,《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辞海》则释义:“1.水的支流。2.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万事万物,有源就有流,有流就有可能见出分支和派别。自然如此,社会如此文化、艺术、学术,莫不如是。当然,本文的视角在艺术。有了框定,才有言说的理性前提。创作“流派”研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某一历史时期,“流派”的出现往往是其领域繁荣与发达的重要标志。“流派,贵乎流”,先有“流”而后成“派”。以京剧表演流派为例,任何流派只能是某一表演风格的总结,是众多表演形式中的一个侧面。流派不能滞流,它只有在长流不息的过程中才会走向成熟。 (二)流派的划分 艺术流派的形成,融合了多种因素,它们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哲学观念、审美意象有密切联系,体现在人的主体思维、事物的客体存在以及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主张。这些因素在创作与实践中,形成某些鲜明的风格特点,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基本条件。构成艺术风格特征的形成要素有很多种,所以,即便是以风格特征来划分流派,也存在多种范式。 (三)中国古典舞创作“流派” 创作“流派”之于中国古典舞,似乎从未发生过。但从前文对艺术流派的阐释来看,中国古典舞已然是置身于这一生态之中了。 艺术家因为有群众的喝彩才称其为伟大;流派艺术也是因为有广大观众的拥戴才能够风靡一时。观众的支持意味着对这一群体成就的相对肯定,以及对其艺术风格的赞赏。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发展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大影响,“戏曲”、“汉唐”、“敦煌”三大支流的风格、作品与代表人物也早己得到同业的赞赏和专家的肯定。但业内的赞赏与肯定,也许至多是“沙中宝塔”,只有得到广大观众的

中国古典舞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

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 “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身韵”是“身

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一、蹲的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单腿前、后下腰。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的练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踢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

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

“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说课稿 前言: 尊敬的给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一些基本元素的学习。古典舞“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术语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学习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的是为以后一些大舞姿或者成品剧目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好古典舞身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用身体去诠释一个完整的舞蹈。 2、教学课时:本节课时间为5分钟,。 3、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的基本做法。 4、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舞身韵并不是外在的动作的笔画,而是靠身体中的气息去带动而完成,这一点与太极有一点相似。这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完成古典舞身韵学习的同时,对用气息带动肢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认识运用气息来带动肢体的舞蹈才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是整个舞蹈更具有生气。 3、教学难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元素的做法。 二、说学生

本课所针对的学生是大二的学生,他们已经经过了一年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身体各方面的条件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个时候开设的身韵课在进一步训练学生们的身体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理解由气气息带动身体运动的作用,为以后完成成品的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法 1、讲解:在学习之前学生对身韵的了解还不够多,所以要先给学生说规定和要领,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2、示范:标准的示范是很重要的,在讲解完以后,应该自己示范给学生看,在示范的同时再给予一定的讲解,如重点、难点、要注意的地方。 四、说学法 1、观察法: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自己开始进行一定的模仿,但是这只是存在于对动作的学习和识记。 2、加强对动作的练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断的练习,已达到动作的规范度。 3、在将动作做到规范的同时,加入身韵中最重要的气息。 五、说程序 1、首先是讲解动作的要领和规定 2、教师示范给学生看。 3、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希望点亮自己,将自己散发

中国舞蹈赏析

走近舞蹈: 遇见xx之美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苏东坡的菩萨蛮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王暕《咏舞诗》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举腕嫌裳重,回腰觉态妍,罗衣姿风引,轻带任情摇。 管清罗荐合,弦惊雪袖迟。逐唱会纤手,听曲动蛾眉。凝情眄堕珥,微睇托含辞。日暮留嘉客,相看爱此时。 ——何逊《咏舞妓诗》舞蹈是舞者借助自己的肢体以及表情向人们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在我看来一支好的舞蹈能唤起人类心底最原始的对于美的渴望,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多情才子被舞蹈所感染而留下赞颂诗篇。 而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所喜爱的古典舞,这份热爱应该最早开始于过家家玩儿穿越的儿时吧。这同我喜欢古诗,喜欢汉服喜欢古典民乐一样都是源于对汉族古典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但这次舞蹈赏析的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古典舞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我国的古典舞,在古代应该叫宫廷舞更合适吧,在宋元之前发展的十分之好,其中周代的《六代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都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但宋元以后,由于战乱频发,舞蹈的发展受到影响,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并逐渐被戏曲所替代。现今的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正如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所诠释的: 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的古典舞是圆形的艺术,“圆、曲”、“拧,顿”、“收,放”、“含,仰”一招一式都是平面圆与立体圆的交叠,如同圆形给人的感受一样,是完美与不可挑剔;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相互配合连贯,还要给人一种“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感觉,这才算真正的形神兼备;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动作讲究跌宕起伏,有动有静,看似柔软飘逸但在行云流水中却包含着干净利落的劲头。 喜欢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神韵飘逸洒脱,超然物外之美。这一点也是我观看了王亚彬所表演的古典舞《扇舞丹青》之后最深刻的感触。 有一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此作品,那就是: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xx。 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动作反复多变却又宛若天成般自然衔接。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

浅析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古典舞 浅析中国古典舞 摘要:舞蹈根据不同的风格可分为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和 折风舞四类。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舞。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 从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最早的舞蹈的形象资料是1973年 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劳动寨墓地出土的一个舞蹈陶盆。据考证,它大约是五千年以前的产品,相当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这就证明在当时哪个年代就有了舞蹈。它们是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场面,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产生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内容的需要,表 现的大多数是人民获得胜利和丰收的欢乐喜悦情绪的一种抒情舞蹈。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被认 为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上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印度的古典舞,由浪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奥迪西和库契普六传统舞系组成,欧洲古典舞蹈则泛指芭蕾舞。 所谓中国古典舞,主要是指历史上为贵族服务的宫廷舞蹈,被宗教利用成为一种祭祀形式的宗教舞蹈,或者曾经走上商业舞台.是在 专业化职业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代舞蹈形式.我国舞蹈家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进行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原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 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的 谐和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点。60年代初,初步建构“身韵”这一风 格身体动态条纹,使“中国古典舞”从名义走向了“正式”,身韵 作为中国古典舞“风格化”的身体动态系统成为一种整合现实形象 的舞蹈图式。

我国古典舞在元明之前有两大类(一)古代宫廷舞蹈:它是指进入宫廷(包括上层社会)服务于宫廷的舞蹈。如祭祀舞蹈、礼仪舞蹈 等;(二)宗教舞蹈:古代宗教造就了一种宗教艺术其中包括舞蹈,并 给舞蹈注入了特殊的文化气韵。历史上的'每个时代的宫廷、宗教舞蹈,如先秦、西汉、魏、晋、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因为每个时 代之间虽有继承的关系,却又分别有各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和不同 的成就。隋唐不能代表西汉,西汉不能代表先秦,犹如古典诗歌之 唐的律诗,汉魏的古体,先秦的诗经、楚辞以及李、杜、三曹、屈、宋各代表一个时代的成就。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曾经建立过政权的 兄弟民族中的宫廷舞蹈和宗教舞蹈。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征是以形圆为代表的,动作上形成的轨迹有平圆、立圆、八字圆,而平圆、立圆中又包蕴着八字圆。我们如果 把八字圆的八字去掉半边只剩S这个圆形,它又自含在平圆、立圆中。这个图形就成了中国一个古老文化的标志―太极圆,因此有人 称中国古典舞叫“画圆艺术”。 我国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 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个体描绘。 我国古典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宋、元以前是宫廷乐舞,其艺术价 值和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女乐,而乐舞伎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奴隶 地位,身、艺均不过是供贵族玩乐的消遣品。 《踏歌》它取材于南北朝,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中,中国乐舞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发展,翻开史册,当时南朝都有齐僮、赵女、坐 南歌,起郑舞;蜀都有巴姬,汉女弹纭,夫节;吴都哟荆艳、楚舞、 吴越、越吟……,汉魏时期不仅歌舞普及,而且还有“乐府”、 “黄门鼓蜀署”,“清商署”之类的俗乐机构,与“太乐署”之类 的雅乐机构扶持宫廷乐舞和民间歌舞的发展。 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典范式的历史再现,而是当代人创造一种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的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舞蹈范式的 作为,换言之,“中国古典舞”是构建这种舞蹈式的先行者打出的

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一)

浅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一)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种,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鉴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身韵”,在古典舞中的灵魂作用,文章从身韵的艺术特征、身韵之“形、神、劲、律”、身韵中的艺术呼吸、以及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呼吸;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的尊崇,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 中国古典舞在继承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从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通过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讨,创立了“身韵”,使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束缚,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身韵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和形式的基础,在中国舞蹈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本论文便是从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出发,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与认识: 一、身韵的艺术特征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对形体动作的要求以神似为主,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将身法与韵律相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宏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 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及其艺术特征的主要标志,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 二、身韵之“形、神、劲、律” 任何一种训练都是从属于某种舞蹈形式的需要的,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训练体系。身韵便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训练要求,它要求舞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很高有艺术欣赏价值。所以说,身韵成为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精髓和有机组成部分。 身韵包含着的“形、神、劲、律”是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谓“形”,包括直观的动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和姿态之间的路线。身韵的“形”,要求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要把握“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尤其要注意以腰部运动为核心的“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原则。所谓“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三、劲六、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十”意为舞蹈摆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以《千手观音》为例舞蹈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感情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书法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遵循古典舞的规律,古典舞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高超的技巧。但是它也有独特的一面,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术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中国古典舞主要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圆形的艺术”——无论是建立于五十年代初第一套规范化的中国古典舞基础教材中的八个手位和新敦煌学派的“反弹琵琶”,还是中国古典舞神韵教材中的“云肩转腰”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圆”。所以,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 “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行神兼备”。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刚柔相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与内涵: 这段堪称古典舞的舞蹈,以圆开头,以圆结尾。圆形的“莲花台”,有弧度的拱门,都在渲染着古典舞的氛围。古典韵味的乐曲让人如闻佛界的梵音,圣洁灵动的舞姿让人如见观音的宝像。当《千手观音》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之时;当舞者用优美的身段和婀娜的体态表现无声世界的韵律与美感,用端庄的容貌和天使的微笑透出心灵窗户的祥和与美德。便是所说的“深韵”的表达,美的享受。这支舞感动人心之处,舞者皆是聋哑人士,无法感觉声音的律动,却排除万难,通过千万次练习,直到身体产生记忆。这舞得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他们的心。 《千手观音》的成功离不开舞蹈本身传达或者演绎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华美的内涵。从这支舞蹈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华元典之美,那种温文尔雅,柔美万象,经纬天地,博爱人间的真善美。此舞的编导张继刚曾说过:“不要让别人因为同情心儿肯定你,而是用美去打动观众。”《千手观音》虽取材民俗,却与一些以通俗为名而媚俗,庸俗的作品不同,使带有衍生迷信色彩的观音民俗,脱胎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大雅,从而超出艺术的范畴,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三)我的感受及启示: 《千手观音》中的聋哑姑娘们之所以能把千手观音表演得如此成功完美,除了他们自强不息努力进取外,更重的是他们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领会,他们以美仑美奂的艺术表现,把观音菩萨慈悲善良,纯粹圣洁普度众生的精神内涵,向观众传递了向善向美的信息,为当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 (2)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代码:E2201 2、英文译名:Classical Dance Training 3、课程性质:专业课 4、适用专业和年级:表演(舞蹈表演-古典舞)专业/二、三、四年级 5、学时与学分:900学时,35学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为培养中国古典舞优秀表演人才设立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在中专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开发和训练,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为今后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对肢体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进行专业化规整 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技巧训练转向“短句形式”的训练,即把动作多种因素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形成身法与技法相结合的训练短句,为综合性组合阶段作好铺垫和过度。(第三/四学年省略)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 三、把杆部分训练: 1、活动 2、蹲

3、擦地 4、小踢腿 5、单腿蹲 6、腰 7、弹腿 8、控制 9、大踢腿(前、旁、后) 四、中间部分训练: 1、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控制 3、旋转: 单一旋转:a掖腿转 b反跨腿转 c旁腿转 d拧身吸腿转 行进旋转:平转 4、翻身: a踏步翻身 b点翻身 c 吸翻身 d串翻身 5、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中跳:

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特征 摘要:中国古典舞在我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要想充分完美的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精髓所在,就需要深入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在理念。 关键词:韵律特征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摘要]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芭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但它却蕴含着千百年来传统舞蹈的神韵,脱胎换骨于戏曲舞蹈而演变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设

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李正一教授在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身韵”,使中国的古典舞彻底摆脱了古典戏曲的约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 发表时间:2019-08-13T16:24:06.15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6期作者:段易彤 [导读] 通过文献收集查阅和观察分析一些影像资料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特点及在剧目中的巧用。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古典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舞种,古典舞剧目表演主要是以民族审美观点作为主体。从中国古典舞表演形式来看,中国古典舞是吸收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武术的精华而形成的,它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典型舞蹈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技巧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使舞者更好的宣泄情感,使舞蹈剧目呈现效果更佳。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中国戏曲、武术、杂技等形成的一种表演,主要可以分成跳跃、旋转、翻身三大部分。剧目表演中包含很多的技巧,如果巧用这些技巧也将直接影响到古典舞剧目表演的效果。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收集查阅和观察分析一些影像资料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特点及在剧目中的巧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巧;舞蹈剧目 中国古典舞技巧繁多,对表演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颇高,因此,需要表演者能够灵活巧用各项技巧,才能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艺术感。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技巧主要分为旋转、翻身、跳跃等三种,而且每一种都包含了多种方式,要求中国古典舞剧目表演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巧,才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巧用这些技巧,本文主要对古典舞剧目中技巧的巧用展开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技巧的分类 (一)旋转技巧 旋转是古典舞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主要指的是表演者身体绕着一个转轴或一个点做圆周运动,其充分体现出了“平圆”的元素。古典舞剧目的旋转技巧主要分为直立旋转、舞姿旋转、复合旋转等三种类型,其中直立旋转是舞者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保持身体直立的旋转,包括吸腿转、掖腿转、四位转、五位转、端腿转、跨腿转、捻转等。舞姿旋转是在直立旋转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舞姿变幻,使得整个旋转过程中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包括探海转、斜探海转、拧身吸腿转、大掖步转、小射雁转、大射雁、抱前腿转、胖腿转等。复合旋转是将多种旋转方式复合叠加,即直立旋转与舞姿旋转的结合。包括平转接射雁转,平转接抱腿转、扫堂探海转等。 (二)翻身技巧 古典舞中的翻身技巧在许多剧目中都有运用,主要是舞者的身体在倾斜状态下,上肢、头部以及躯干需要沿着纵轴向右或向左做反正留甩,其主要是运用了“立圆”的元素来完成的。古典舞剧目中的翻身技术技巧主要分为舞姿翻身、移动重心翻身、综合性复合翻身等类型,每种翻身类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舞姿翻身是以一个纵轴为中心点进行重心不移动的翻身,包括点步翻身、原地踏步翻身、探海翻身、吸腿翻身等。移动重心翻身是在舞姿翻身的基础上进行重心移动的翻身,包括移动踏步翻身、串翻身、小蹦子等。综合性复合翻身是指舞姿翻身和移动重心的翻身复加起来的翻身,包括串翻接小蹦子、点翻接踏步翻身等。 (三)跳跃技巧 跳跃是古典舞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主要分为基础跳和舞姿跳等两部分,而从跳跃幅度的角度上考虑可以分为小跳、中跳、大跳等三种类型。其中基础跳是跳跃技术技巧的奠基石,包括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等。舞姿跳的部分是古典舞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重点强调身体的上部分和下部分之间的主次要关系,在古典舞中更应追求一种属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包括射雁跳、双飞燕、后飞燕、前飞燕、大跳、吸腿跳、掖腿跳等。在跳跃中舞者需要注重内在的协调性,还需要根据古典舞剧目的实际情况,来表现出不同的跳跃舞姿。 二、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特点 (一)中国古典舞技巧的舞姿性 中国古典舞技巧具有舞姿性,而技巧的舞姿性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在古典舞技巧中其舞姿性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圆”的体现,一类是连接性的体现。在“圆”的体现中,旋转主要体现的是“平圆”元素,翻身又是以“立圆”为元素进行表演的,而跳跃又共同体现出了“立圆”和“平圆”这两种元素。连接性主要体现在旋转、翻身、跳跃三种技巧的单一动作与动作之间,是复合型技巧的重要保障,连接性不好的技巧不仅不会为舞蹈和舞者添彩还会削弱其原本的色彩和情感。所以说在中国古典舞剧目中,舞者运用技巧进行情感宣泄时,如果没有舞姿的加入不仅不会推进情感的宣泄,还会使本来拥有的情感降低或者消失。所以说舞姿性是中国古典舞技巧的重要表现特点。(二)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爆发性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中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爆发性,通常是指身体肌肉的爆发性。主要包括脚部、腿部和腰腹的爆发,跳跃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技巧中跳跃的爆发性主要表现在跳跃腾空的一霎那需要身体肌肉的爆发能力,其表现在于是否能够在空中形成一瞬间的舞姿。以技巧——小跳和大跳为例,在做小跳时脚部、腿部和腰腹瞬间形成向上的爆发力,以完成小跳在空中的舞姿。而在做大跳时不仅要靠脚部蹬地和大腿的肌肉的瞬间爆发使身体向上向远腾空,还要用腰腹力量的瞬间爆发力量去带动,在空中滞留形成大跳的舞姿。假如没有爆发性这些跳跃舞姿基本不能完美的完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视觉感和美感。不仅如此还可能使舞者在腾空或落地的一瞬间受到伤害,严重可能从此只能遗憾的退出舞蹈的舞台。所以说爆发性在舞蹈技术中非常重要,良好的爆发性不仅可以保护舞者自身,同时也可以增加舞蹈剧目的视觉美感,使人印象深刻。 三、古典舞技巧的巧用 (一)旋转技巧在古典舞剧目中的巧用 旋转技巧在古典舞曲目中广泛地应用。例如,在桃李怀经典剧目《爱莲说》中,在其表演的高潮部分舞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舞姿旋转,来表现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形象。在同时,舞蹈中大量采用旋转技巧的连接动作,使整个舞蹈流畅美观让人感觉舞者的技术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深刻的刻画了“莲花”的形象。在该舞蹈中大量运用旋转这一技巧这就使得该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脱颖而出,同时也表现舞者高超的技术水平,更是将《爱莲说》中莲花的形象升华了。假如没有这么完美的旋转技巧,那么这部作品就不能表现出“莲花”那种高贵。所以说舞蹈技术的巧用对于舞蹈剧目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翻身技巧在古典舞剧目中的巧用 翻身技巧在很多古典舞展示中都有应用。例如,在古典舞剧目《轻青》中,舞者运用翻身技术技巧与动作巧妙的融合,使得整个舞蹈达到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其中翻身技巧痕迹化为无形,收放自如的表演,充分体现出舞蹈《轻青》的那种美轮美奂的意境美。在舞蹈剧目《轻青》中许多看似不经意却又让人难忘的高难度翻身技巧,再加上舞者的自然流露和表演不仅使自己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同时也将观众

舞蹈作品欣赏

舞蹈作品欣赏 一填空 1舞蹈内容与形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舞蹈的内容包括题材,_____,_____情节和环境要素。 2中国古典舞的形体律动和审美规范基础来自 3朝鲜族舞蹈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农乐舞,假面舞,_____,_____等 4美国现代芭蕾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 5广义的现代舞所涵盖内容很宽泛,除了国际标准舞,还有迪斯科,_____,_____,踢踏舞等。 6_____是我国乐舞艺术发展史上第三个高峰期,整个社会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喜歌尚舞。 7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戏剧家和戏曲舞蹈家_____先生提出来的。 8古典芭蕾的发源地在_____。 9舞蹈《水》是由著名舞蹈家_____演绎的。她的舞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且婀娜多姿,优美流畅,富于生活气息,素有“傣家金孔雀之称”。 10国标舞包括_____和_____。 11周代是铁器时代,上古时代的歌舞艺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一座高峰,其代表为_____。

12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的_____发展迅速的时期。 13芭蕾舞艺术真正形成是在法国国王_____执政期间。 14浪漫主义芭蕾时期出现许多舞蹈理论家,_____丰富发展了哑剧的舞蹈表现形式,创作出以雕塑的手法来塑造群体的舞蹈造型 15舞蹈<<月光舞>>是傣族舞蹈,在傣族,女人有如月亮一样柔美的称谓,是由著名舞蹈家_____演绎的。 16安徽花鼓灯中表演角色繁多,分工细致.女角称_____,男角称鼓架子 17汉族舞蹈种类繁多,有_______________绸舞等。 18我国传统舞蹈分为__________两大类,前者“轻盈儒雅”,后者“粗犷雄壮”,这两类舞蹈构成我国传统舞蹈的两大审 美特征,即“阳刚”与“阴柔”之美。 19_____是芭蕾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演出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_____丰富发展了哑剧的舞蹈表现形式,创作出以雕塑的手法来塑造群体的舞蹈造型。 20舞蹈作品《壮士》是由著名舞蹈编导家_____创作的。 21舞蹈内容与形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舞蹈作品的形式要素包括_____,_____和舞蹈的表现手段。

中国古典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中国文化深厚土壤里绽放的一朵花,它融合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书法等等文化的多种元素,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等外来的有益成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体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实践,形成了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教学方法 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建国以后,以我国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因素,动态,吸收和借鉴了芭蕾舞等外来的有益成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具有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体系。经过许多艺术家的努力实践,形成了今天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几十年来,中国古典舞日新月异,舞蹈家们的创作层出不穷,让人叹为观止。为了使中国艺术文化以及舞蹈家们的智慧结晶,这一成果永远传承下去,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作用首当其冲,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地去完成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民族性的教学法。古代舞蹈的长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未终止过,中国历代都曾形成过各自具有古典风范的古典舞文化。然而,在当代中国舞坛上具有主流话语意味的所谓“中国古典舞”,

作为一个十分醒目的舞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戏曲及武术的系统中创建并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50余载的建设史。在50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其审美态势上已经初步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独立审美品格。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嬗变。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思想活跃的同时,也带来了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困惑。在新的历史条件中,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这成为当下中国舞蹈学界热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如何在发展之路上更好地建立和发展自己、树立起更加富有中华气派的中国古典舞形态,成为舞蹈学界关注该问题的出发点。而以学术的姿态和方法对这样一个讨论进行理性言说,显然是现实领域的迫切需要。本论文由引言、五个章节、结语共七个单元组成,每一章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对于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的认识。第一章为总论,借助展示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古典舞形态,对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做了解释和界定。第二章是对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立及其分期和主要阶段性成果进行的扫描和论述,梳理出一个清晰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自创建以来所走过的发展过程。第三章则把目光拉回到历史中去,探询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积淀及其文化根由,以及文化传承的历史必然性。第四章是将中国古典舞放在世界的古典舞文化中予以审视,通过将它与其他古典舞体系比较

浅析中国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

浅析中国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 【摘要】:重心在人体日常活动中起着平衡与稳定的作用,而在身体姿态千变万化的舞蹈活动中它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重心问题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文章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古典舞舞姿较其他舞种舞姿重心更为复杂,其复杂性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古典舞舞姿上身变化较为复杂,重心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二是古典舞舞姿的脚位特点使支撑面相对较小。鉴于上述特点,文章从力学角度对如何进行古典舞舞姿重心控制的训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重心; 古典舞舞姿; 力学; 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运动已经形成了自然的生理平衡意识。人体日常的活动如走、跑、跳,正常人都可以维持自己身体的平衡。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形式,它以其复杂多样的动作技巧和特殊的视觉艺术效果显示出它不同于日常活动的重心特点。人体重心直接关系到舞蹈中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性,并影响到技巧动作的完成效果。因此,重心问题在舞蹈教学与训练中一直为大家所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也显得极为重要。 有关重心问题的研究所见报道较多,其中大多为体育方面对一些技术动作的力学研究,尤其是体操项目中,常通过力学原理对其分析用于指导科学的训练。而在舞蹈界有关方面的研究尚未多见,杨越的一篇《芭蕾舞中的人体重心》,其观点是构成芭蕾舞中重心的三要素有:外开、肌肉力、协调性应用。芭蕾舞中任何动作都离不开这三要素,而把握重心的三要素是掌握好重心的必要条件。其二,刘琪的《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力学分析》,他认为旋转的数量和质量、成功和失败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人体重心和旋转动力等等。但具体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深入到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机制层面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因此文章应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古典舞舞姿重心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从力学角度对如何进行古典舞舞姿重心控制的训练进行了探讨。 一、重心与舞蹈的关系 某一物体的重心,是指该物体各组成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人体各环节有各环节的重心,如头的重心、躯干的重心、上臂的重心等,称为环节重心。而人体全部环节(即整个人体)所受重力的合刀作用点,叫做人体总重心。 人体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整个人体的重心是由身体各个环节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当身体任一环节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那么重心就要随之发生变化。人体平衡的稳定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静止时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静态稳度(静力性动作);二是指人体重心偏移平衡位置后而干扰因素除去时,人体仍能恢复初始平衡的范围大小,此范围的大小称为人体平衡的动态稳度(动力性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