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屋顶文化

岭南屋顶文化
岭南屋顶文化

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造就了珠江三角洲古建筑特有屋顶构造。

一、岭南珠三角地区古建筑屋顶特点

古建筑屋顶的式样非常丰富,常见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在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中,这五种屋顶均有实例。攒尖顶主要用于亭,较为常见。而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这三种只有较少的几处实例。在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的古建筑均为硬山式屋顶,它与北方的硬山屋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山墙的式样,屋面的构造。这种不同除了有风俗文化差异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的差异而导致建筑屋顶构造的不同。

中国传统屋顶庑殿顶

二、屋顶的构造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独特的地理与文化环境,造就了岭南古建筑特有屋顶构造。

1、屋顶山墙的构造

现存的大多数岭南地区古建筑是清朝时期建造的,为硬山式屋顶,与北方古建筑的硬山屋顶不同的是其两侧山墙高出正脊和屋面许

多,形状也较为多样。其中比较

常见的有两种:人字山墙和锅耳

山墙。

人字山墙呈三角形的形状,从前檐口处直线至正脊上方,然后又直线下至后檐口。因象直写的“人”字,所以称为人字山墙。两侧山墙显得非常高大,而且这种构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中是较为普遍。主要使用在祠堂,书院等大式的建筑中,在民居建筑中也会经常见到,使用并无一定的限制

锅耳山墙呈曲线的形状,因形状有此类似炒菜锅的锅耳,因此称为锅耳山墙。以正脊为中线,山墙的前后基本对称。,比人字山墙要高的多。而且锅耳山墙的面积要比人字山墙的面积要大,,锅耳山墙多见于民居建筑中,祠堂等大式建筑中也有使用,但仅为少数。而且民居群的密度越高,锅耳山墙的面积越大。在一些密度较低的民居群中也有使用人字山墙的。祠堂建筑由于其与周围的建筑相距都较远,常使用人字山墙。笔者认为,民居建筑本身的经济实用性是占首位的,在民居建筑中使用面积更大且造价更高的锅耳山墙。其除了防止台风的原因处,更得要的是防止火灾。珠三角地区气候炎热,在民居群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蔓延。因此使用面积更大的锅耳山墙可有效的防止火势的蔓延

岭南地处五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地势平坦,南濒南海,又无高山阻挡。直接承受自南海吹来的季候风,这些季候风同时带来大量的雨水。夏秋常有台风袭击,出现大风、暴雨。珠三角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岭南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炎热、潮湿、多雨、台风。这种高大的山墙其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台风吹袭建筑的屋面。

2、屋面的构造

屋面的前后坡长度通常是不相等的。但到底是前坡长,还是后坡长,这与建筑在整体布局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以祠堂建筑为例,祠堂建筑是四合院式布局,廊庑连接,廊庑与主体建筑围成院子,较小的。

所有建筑,包括廊庑,其向院子的屋面坡长度通常较短,而向外一侧的屋面坡长度较长,这种设计方式是因应岭南多雨的天气,使雨水尽可能的流到院子外面,不会因雨势较大,排水不及,而造成院子积水。有时遇到排水不畅,会使积水浸入室内。这种设计与北方少雨天气情况下的屋面设计刚好相反,北方的建筑通常向院子内的屋面坡长度较长,有的房屋甚至是单坡屋面,仅向内一侧有屋面。使雨水尽可能的流向院子内,并戏称这种做法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岭南多雨的天气下却是“肥水要流外人田”。

珠三角地区古建筑的屋面通常坡度较缓。脊檩至檐檩呈一条直线,各步举架均为五举。原本珠三角地区多雨水,将屋面设计的较为陡峭,更利于排泄雨水。但为了防止台风对屋面的吹袭,减少屋面的受风面积,因此将屋面设计的较为平缓,以保护屋面。

以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建筑屋面与气候相关的一些构造。它是古代的匠师们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建筑构造方式。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 A北方移民 B西方移民 C中原移民 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 B古黎族语 C古壮族语 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 B中原文化 C汉唐文化 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 B大姑娘 C猪 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 B盘石 C赵佗 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朝廷官员流放 B中原人口迁移 C塞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 A广府民系 B客家民系 C福佬民系 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 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 A耍花灯 B耍歌堂 C迎新娘 D满月酒

岭南文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精心编制)

《岭南民间文化》 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

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 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 A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 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 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 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 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 A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 化交融变异。

岭南文化

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软件学院09级2班刘绍徒 200930636090 关键字: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传统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电大《岭南民间文化》形考答案

《岭南民间文化》作业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2、广府、古越人 3、四 4、茶楼 5、客家 6、两晋 7、福佬 8、五指山区 9、西瓯、骆越10、四月八 二、选择题 BACAB DADBB 三、简答题 1、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指群体心态和性格特征,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 2、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4、(1)文化背景的位差;(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3)文化核心的位差 四、论述题(要点) 1、(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风气; (2)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 2、(1)广府民系的形成。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它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第一次是秦朝时发卒50万戍五岭;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留守岭南九郡;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佑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第四次是南宋末年皇室南逃,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于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他们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还有粤中、粤西的一些县市,所操语言为汉语粤方言,属壮侗语族,这是以古越族语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一种方言。 (2)客家民系的形成。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两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也有一部分是黄河流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群落,他们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才到粤、闽、赣山区的三角地带落籍。客家人开始是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后来与当地的土著畲族部落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3)福佬民系的形成。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洲、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的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岭南地域文化任务1至4大全

(1/20)、“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时期。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方来的人,多被列为“客藉”。(3分) ?A、两晋 ?B、两汉 ?C、两宋 ?D、明清 (2/20)、据统计,广东省内纯粹使用客家话的县市(纯客)有()个,而非纯客县市约有50个。(3分) ?A、10个 ?B、13个 ?C、17个 ?D、21个 (3/20)、汕头成为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之后。(3分) ?A、唐朝之后 ?B、北宋之后 ?C、明清之后 ?D、近代鸦片战争之后 (4/20)、粤语的声调至少有()。(3分) ?A、6个 ?B、8个 ?C、9个 ?D、10个 (5/20)、“广州府”的设置始于()。(3分)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6/20)、粤西的雷州话和中山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3分)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ABC都不是 (7/20)、秦汉以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中原战祸、天灾等因素,引发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向南迁徙,最终在岭南形成了今天的()。(3分)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D、谅雷民系 (8/20)、“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的祖训。(3分) ?A、广东人 ?B、潮汕人 ?C、客家人 ?D、广府人 (9/20)、广东省内纯粹使用客家话的县市(纯客)有()。(3分) ?A、10个 ?B、13个 ?C、15个 ?D、17个 (10/20)、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3分) ?A、南雄珠玑巷 ?B、广州西来初地 ?C、肇庆封开县 ?D、广信县 (11/20)、闽人大量移居潮汕地区,始于()。(3分) ?A、唐朝 ?B、北宋前期 ?C、北宋后期

岭南民俗 九

岭南民俗九 影响世界的九大岭南民俗 岭南,指的是南岭以南,或者是五岭以南地区。在我国南方,有一条最大的山脉及自然地理界线——南岭,横亘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边境,东延至闽南。相当于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 古代的岭南,由于山高峻岭的阻隔,一直没有与中原有太多的往来。直到商周之后,岭南才逐渐中原及长江流域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而真正对岭南的开拓,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当然,也包括统一岭南,才开始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岭南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赵佗。赵佗(约前240年至前137年),汉族,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著名将领,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为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经过四年努力,于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中原陷入战乱状况。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于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封“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赵佗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

越,赵佗则奋力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随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一直到公元前111年,经历五代南越王,共93年的南越国,终被汉武帝刘彻所灭。 赵佗在统治南越国期间,非常重视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并融合到当地社会中,促使岭南,从穴居进入到城堡,从以石器为主到铁器时代,从无文字到有文字,最终使岭南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跨入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为岭南其后的发展,尤其是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岭南,一向被称为蛮夷之地,俗称南蛮,与东夷、西戎、北狄并列,殊不知,它却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创造者。1993年,在湖南永州市道县,地处南岭山脉的鬼崽岭玉蟾岩洞内,发现了距今1万2千年前的两粒水稻种子,用实物印证了这一点。古代南蛮,自称荆蛮(chinman)。荆,即“粳”,南蛮最先发明“粳”和“糯”字,所以自称“chinman”(粳民),并创造、形成了比较系统、精密的“稻作语言”,汉字中的“禾”、“米”等字,以及与之相关的粮、稻、糯、粳、秈、种、秧、秸、粲、糙、糁、糠等字,就是“稻作语言”的体现。 岭南,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衍生出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的原生性文 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

深圳市福田电大doc地域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深圳市福田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 级:专业:姓名:学号: 一、问答(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易中天认为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为什么? 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这个观点我也比较赞成,因为大批移民的蜂拥而至,使深圳成为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而且深圳的情况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侄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 2、谷牧所讲的不能再“睡”下去时什么意思?“醒”了是什么意思? “睡”下去就是指看不到问题,不知道解决广东体制问题的必要;“醒”了是指看到问题的存在,看到开势,觉得中央下决心解决广东的体制问题十分必要。 3、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园有哪三组浮雕? 第一个浮雕墙为《春天的故事》,墙上用铜雕塑工程兵建设、打工一族、罗湖口岸外商等造型或场面,展示特区建立初期社会各界轰轰烈烈敢闯敢试建特区的历史画卷。第二个为《走进新时代》,通过盐田港、地王、义工、股票、骑行绿道等标志性建筑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展示特区建设走进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第三个是《走向复兴》,通过和谐家园、抗击非典、西部通道、红树林等历史大事或代表深圳的人或物,表现深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的生动图景和美好未来。 4、深圳什么时候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004——2005年间,深圳召开全市文化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决定建设高品位文化——生态城市。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由城市战略的辅助性战略逐步上升为主导性战略。随后,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动漫产业基地”的文化子战略。图书馆建设立足公共文化服务、钢琴之城瞩意高雅艺术发展、设计之都和动漫产业基地紧跟全球创意经济浪潮,这些都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推进政府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型的服务体系,推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空白,并为此积极付诸实践。 5、移民文化有哪些特点? 移民文化的特点有:1.民容性强;2.开创性强;3.竞争性强;4.商机意识浓厚 6、深圳有哪“十大观念”?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敢为天下先; 4.改革创新就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5.让城市因热爱讳而受人尊重; 6.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7.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8.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9.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10.来了,就是深圳人 7、深圳社区建设的“南山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盐田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 “南山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抓好“六个一”工作:确定“一个目标”,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的平安和谐社

2017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形考任务(1_4)答案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 15 、追求精细化的生活方式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A、广府民系 B、潮汕民系 C、客家民系 参考答案:B 7 、文白异读是()的特色。 A、潮汕话 B、客家话 C、广府话 D、壮侗语系 参考答案:A 5 、把普通话的“冰淇淋”说成“雪糕”,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A 9 、把普通话的“方便”说成“荒便”,把普通话的“飞机”说成“灰机”,这是()。 A、广府方言的说法 B、潮汕方言的说法 C、客家方言的说法 D、雷州话的说法 参考答案:B 3 、粤西的雷州话和的隆都话(或叫“村话”)是属于()。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客家方言 D、 ABC都不是 参考答案:B 17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赞美岭南诗句的作者是()。 A、东坡 B、愈 C、梁启超 D、黄遵宪 参考答案:A 8 、过去,称为“湾”的地方是()。 A、江门 B、 C、 D、雷州 参考答案:C 18 、从()开始,就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A、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参考答案:C 10 、在地区,有“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是()。 A、客家人 B、广府人 C、潮汕人 D、雷州人 参考答案:C 11 、广府民系使用的是()。 A、粤方言 B、闽南方言 C、方言 D、南越方言 参考答案:A 4 、在宋代移民潮中,()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南雄珠玑巷 B、西来初地 C、封开县 D、广信县 参考答案:A 6 、“桑基鱼塘”是()独有的农业经济形式。 A、潮汕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客家山区 D、雷州半岛 参考答案:B 2 、()是广府人与其地方人相比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A、平民意识 B、经商意识 C、贵族意识 D、农民意识 参考答案:A 20 、闽人大量移居潮汕地区,始于()。 A、唐朝 B、北宋前期 C、北宋后期 D、元后期 参考答案:C 13 、“工夫茶”是()一件讲究的茶事活动。 A、广府人 B、潮汕人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 论文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传统;现代 论文摘要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没有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迫力,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促使岭南社会在近代反封建和当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两度领天下之先。这些特质在成就岭南的辉煌之后,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一、岭南概况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岭南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手工业逐渐进步。秦以前岭南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公元前206年,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同年,汉高祖刘邦创立汉王朝,他面对汉初的严峻形势,“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与部符通使,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向岭南开放了边境贸易,征收南越国的贡品,而对南越国的体制未作任何改变,对其施政也不加限制。 岭南自建置之初即与中央政权的特殊关系,历代延续。虽然其内部的行政区划时有变更,但是中原政府对这个边陲之地的控制却一直因地制宜,使岭南保留了很大的政治、经济、管理自主权和一种自然而然地与中原隔绝的“独立”状态,为岭南创造了宽松的发展氛围。 二、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 早在4500年前,古南越族人民就创造了以稻谷为主粮的农业锄耕文化。《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粤俗之大较”、《羊城古钞》中的“广州时序”都记载了大量与农事有关的习俗: “迎春竞看土牛,或洒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二月祭社,分肉小儿食之使能言,入社后,田功毕作。” 同时,岭南民俗中的商业文化特质使之卓而不群。岭南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早在汉代,已有港口徐闻、合浦,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贸易日盛,人们“逐番舶之利,不务本业”,“农者以拙业力苦利微,辄弃而从之”。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也积极地发展经济作物,大力种植桑、甘蔗、菱角和各种水果,养殖鱼、蚕,这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业、水果加工业、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岭南百姓民俗生活中的商业文化特征越来越显著。 关羽本是三国名将,中原民众将其视为忠义、神勇的象征。在浓重的商业文化氛围中,岭南民众基于自己的文化观念对这个起源于农业背景的神进行了“文化重构”,注入岭南独特的“向财重商”的文化因素,使它的神格由忠义神转变为财神。在珠三角一带的商家店铺,几乎家家都供奉关公,这种财神信仰甚至改变了内地关公崇拜的风尚,使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生活中的忠勇神关羽成为现代社会的财星。在岭南民俗中还有大量具有求财象征意义的民俗事象和民俗行为。广州买发财大蚬的春节旧俗,广东重阳节的登高转运,梅县客家人的新年初三送穷鬼,阳江新春初一的行大运等等,都体现了在浓重的商业风习中,岭南民众突破“循规蹈矩”的农业意识,求财求运的功利愿望和投机心理。 可见,岭南商业文化的形成亦是自然自发,由广大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创造承载的。在浓

岭南文化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对应吴语的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 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 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 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但是在反侵略战争中往往表现出英勇的 气节。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如江门学

岭南文化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应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时期中原地带的“衣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两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的。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A广州人的习俗B阳江人的习俗C客家人的习俗D中山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B壮族C瑶族D苗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A北方移民B西方移民C中原移民D高原移民 4、汉语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A 古越族语B古黎族语C古壮族语D古畲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A黄土文化B中原文化C汉唐文化D西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A小伙子B大姑娘C猪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后代。A盘瓠B盘石C赵佗D刘三妹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A 朝廷官员流放B中原人口迁移C塞北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A广府民系B客家民系C福佬民系D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A耍花灯B耍歌堂C迎新娘D满月酒 三、论述题

2016年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二

一、单选题 (1/20)、注重甜菜的烹调是()的特点之一。(3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ABC都不是 ?D、客家菜 (2/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3分) ?A、南海龙王 ?B、南帝 ?C、赵佗 ?D、北帝 (3/20)、“治器”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3分) ?A、第三步 ?B、第一步 ?C、第四步 ?D、第二步 (4/20)、在广州人的饮茶文化里,人们所说的“一盅两件”是指()。(3分) ?A、一份咸点心两份甜点心 ?B、一壶茶两样点心

?C、一份茶叶两份食品 ?D、一杯茶两样点心 (5/20)、每年农历()是北帝正日,民间称为“北帝诞”,各地皆举行大祭北帝的仪式。 (3分) ?A、四月初四 ?B、二月初二 ?C、五月初五 ?D、三月初三 (6/20)、中元节的主要内容是()。(3分) ?A、拜祭孤魂野鬼 ?B、拜祭佛祖 ?C、拜祭水官 ?D、拜祭亡灵 (7/20)、“烫杯”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3分) ?A、第六步 ?B、第一步 ?C、第七步 ?D、第二步 (8/20)、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民居中典型的()建筑。(3分)

?A、驷马拖车 ?B、下山虎 ?C、百凤朝阳 ?D、四点金 (9/20)、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 (3分) ?A、行业标志 ?B、姓氏标志 ?C、家族标志 ?D、籍贯标志 (10/20)、()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3分) ?A、客家围龙屋 ?B、广州竹筒屋 ?C、广州西关大屋 ?D、潮汕四点金 (11/20)、“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是()的俗语。(3分) ?A、潮州菜 ?B、广府菜 ?C、海南菜

岭南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新会分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岭南民间文化》期末试题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2、广东盗宝传说最着名的是《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唐人传奇《崔炜》的故事有关。 3、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节”同一天进行。 4、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我国着名的雷区是雷洲。 5、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 6、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7、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8、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9、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是他的家乡新兴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10、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名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11、每年的三月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12、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 13、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山区,他们的民族节目是“三月三”。 14、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民广府系,它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 15、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惠能六祖。 16、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众峒溪文化圈。 17、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8、飘色是流行于番愚沙湾和吴川梅箓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19、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20、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三元楼。 21、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2、五羊神话中的“五仙”、“五羊”都是谷精的化身。 23、唐天宝元年(724年),置潮洲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

2017年电大简明中国古代史网上形考作业第一次-答案

1. 周平王迁都雒邑后的周,史称-------------- A. 东周 2.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B. 齐桓公 3. 弭兵之盟的发起国是---------- A. 宋国 4. 春秋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是----------------- A. 邗沟 5. 我国历史上“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是--------------- D. 桂陵之战 6. 战国时期,在魏国进行改革并制定《法经》以维持社会秩序的是---------- A. 李悝 7.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 C. 韩、赵、魏 8.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历史是---------- B. 《春秋》 9. 秦朝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的是--------- D. 小篆 10. 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修筑了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 C. 灵渠 11. 南朝四个政权依次是———— C. 宋齐梁陈 12. 商朝的建立者是------ C. 汤 13. 在牧野一战中大败而死的是--------- C. 纣

14. 西周朝的建立者是------- C. 周武王 15. 我国现已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是------ D. 元谋人 16. 我国属于原始群前期的人类是----- A. 北京人 17. 我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类是----- B. 山顶洞人 18. 原始群后期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 B. 血缘婚 19. 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是------- A. 河姆渡文化 20. 废除“禅让制”,确立王位世袭制的是------ A. 启 21.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为推翻秦王朝统治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 D. 巨鹿之战 22. 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招募流亡农民,实行-----------------。 D. 屯田制 23. 决定“天下三分”的重要战役是--------------- B. 赤壁之战 24. 三国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是-------- C. 曹丕 25. 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C. 司马炎 26. 西晋的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展开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 C. 八王之乱 27. 东晋时期,率军三次北伐的将领是-----------. B. 桓温 28. 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南北对峙局面长期延续的重要战役是------------ A. 淝水之战

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二l

答题界面--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任务二 一、单项选择 (1/10)、2008年,“晒莨染整工艺”入选为(C)。(3分) A、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B、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0)、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传说与古代的(B)有关。(3分) A、春龙节 B、寒食节 C、上巳节 D、上元节 (3/10)、(B)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3分) A、广州竹筒屋 B、客家围龙屋 C、潮汕四点金 D、广州西关大屋 (4/10)、岭南的端午节是在农历的(B)。(3分) A、五月初一 B、五月初五 C、五月初三 D、五月初七 (5/1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c)。(3分) A、第五步 B、第七步 C、第六步 D、第八步 (6/10)、七夕节被称为“女儿节”的原因是(C )。(3分) A、牛郎织女相会 B、未婚女性乞求得到织女一样的巧手 C、织女下凡 D、未婚女性乞求象织女一样成为仙女 (7/10)、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也吃棕子,且品种多样,双色棕是(b)的一个特色品种。(3分) A、客家地区 B、潮汕地区

C、珠三角地区 D、粤西地区 (8/10)、在广州人的饮茶文化里,人们所说的“一盅两件”是指(A)。(3分) A、一壶茶两样点心 B、一份咸点心两份甜点心 C、一杯茶两样点心 D、一份茶叶两份食品 (9/10)、“护国菜”是(B)的名菜之一。(3分) A、广府菜 B、潮州菜 C、客家菜 D、海南菜 (10/10)、一般说的“秋色”,是指(b)。(3分) A、秋天进行的游神活动 B、秋天参加比赛展览的工艺品 C、秋天进行的民间表演活动 D、秋天进行的民间游行活动 二、判断 (1/10)、广州人的饮茶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吃喝的范畴,而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3分) A、正确 B、错误 (2/10)、西关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3分) A、正确 B、错误 (3/10)、龙舟比赛一定要吃龙舟饭。(3分) A、正确 B、错误 (4/10)、佛山秋色是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1425年)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3分) A、正确 B、错误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岭南文化学术之传统(一) 一、岭南学术之本色 中国学术文化,本起于黄河流域,东晋而后,始南移于长江流域, 故在宋元以前,岭南尚无学术文化之地位。虽然唐时有张九龄,宋时有 崔与之、李昂英、余靖,均一时人杰,然亦仅如沙漠中之水泉、之嘉木, 寥寥无几。岭南文化之由中原移入,尽人皆知,东晋、南宋两代,除因 异族侵凌,中原板荡,而至大规模移民之外,其与岭南文化有绝大关系 者,则为历代之谪宦。 自六朝以来,流徙岭南之显宦,多不胜书,如南朝谢灵运之流徙广州,唐朝宋之问之贬钦州,李邕之贬钦州,韩愈之贬阳州,贬潮州,刘 禹锡之贬连州,牛僧孺之贬循州,李德儒之贬潮州,贬崖州,宋朝寇准 之谪雷州,曾布(曾巩弟)之谪廉州,郑侠之徙英州,秦观之徙雷州,姚铉之贬连州,苏轼之贬惠州,贬琼州,苏辙之贬雷州,李纲之徒雷州, 张浚之徙连州,赵鼎之徙潮州,岳飞家属之徙岭南,明朝高攀龙之谪

揭 阳,汤显祖之贬徐闻,均为其最著者。诸人流徙南来,虽时间久暂不同, (其中暂者一来即去,久者如张浚,居连州20年,赵鼎居潮州8年,李 纲一再流滴,居琼州8年,)然无论如何,对当地均有极大影响。如三国时之虞翻,以忤孙权,流徙来岭南,虽处于罪放之中,而讲学不倦,居岭南十余年,门徒常至数百人,后来之光孝寺,相传即虞翻故宅;又 如姚铉,贬连州,尝采唐代文章,编为文粹,好事者于县中建楼,以贮 其文稿,官属多遣胥吏抄录;又如郑侠,以绘流民图著名,贬英德,英 德人民无论富贵贫贱,皆加以敬事,遣子弟从学,皆其一例。至于韩愈、 苏轼二人,在谪宦中与岭南关系最深,影响极广。 由移民与谪宦之两重关系,可知当时岭南之所谓教化,完全起于一 班羁人谪宦与孤臣遗老,而施被之于山陬海滨之野民。岭南各书院各祠 宇所奉祀之先贤,最普遍者为苏轼、韩愈、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可见他们对于岭南教化之影响。此种教化,吾人无以名之,姑名之曰“

电大(本科)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岭南东部汉族的“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以及福佬民系。 2、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其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 3、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黎、壮以及畲三个民族。 4、最早记载“疍民”的典籍是晋代的《华阳囯志》。 5、光孝寺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 二、名词解释 1、福佬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 2、蛋民“蛋民”既是水上民居。由于没有固定的地域居所,其以为家室的舟榵漂泊不定,分布又相当广泛,体质特征与珠江口各县水网地段的陆上居民相似,其群体内通用语言为广州方言,虽然语音上有所变异,但未发现有属于其他语系语族的特殊要素,所以解放后没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 3、“三妹山”传说中的广东刘三妹是唐中宗年间的人,最早记载刘三妹的文字为宋人的《舆地纪胜》,提到阳春县有“三妹山” ,刘三妹“坐化于岩石之上,因名” 。 4、惠能惠能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其拜五祖弘忍为师,得传衣钵,回到韶关南华市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 ,成为南宗始祖,有《坛经》流传于世。 5、粤俗好歌广东人在喜庆时候用于欢迎来宾的歌曲,种类有:送花歌、山歌......等等都可称为“粤俗好歌”。 三、简答题 1、试概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答: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是由黎、壮、畲三族风俗文化体现出来的。如:黎族妇女的文脸的习俗,壮族妇女喜用黑布帕包头,畲族妇女至今保持穿“凤凰装”等等这些都是体现百越古族的风韵特点。 2、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些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歌堂”也是这样,年晚“游花街”更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