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张萍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用药对于中药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高剂量DDP(80-120mg/m2)为主要治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40例和在我院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患者40例,并分别将其为黄芪治疗组和马铃兜酸肾病组,分析观察每组的不同中药对患者肾毒性的影响。结果:黄芪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生化指标均稍下,治疗后血Cr、尿NAG较优;马铃兜酸肾病组患者酸肾病病理以中-重度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主, 多见灶性或广泛的纤维化, 少见炎细胞浸润。结论:由黄芪、茯苓、白术、桂枝、猪苓等中药治疗顺铂肾毒性具有减轻的作用;长期服用含马兜铃可引起肾疾病。

【关键词】黄芪,马铃兜,肾毒性,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黄芪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26-70岁之间,卡氏分级标准为60—80,中位数为70。

(2)马铃兜酸肾病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0—76岁之间,其中行肾活检病理证实者6例。

1.2方法

(1)黄芪治疗组:①中药复方:由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等中药组成,水煎服。②黄芪治疗组患者开始服用中药,每日服用一剂,连服5d,顺铂剂量为60mg—120mg/次,静脉点滴时不水化脱水,静脉点滴液体为1000ml,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用氨基糖贰类及先锋霉素类抗生素。

(2)马铃兜酸肾病组:①临床观察:详细记录和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情和服药情况、马兜铃中药使用的种类及其剂量、服用的疗程以及患者发病时间、AAN首发的症状、肾脏B超结果、肾功能情况等。慢性肾功能衰歇指的是肾功能减退,SCr持续升高≥133 μmol/L,B 超检查显示肾脏缩小或肾实质回声增强;终末期肾功能衰歇指的是Cr > 530.4 μmol/L, 双肾萎缩或持续行血液净化治疗。②实验室观察的内容:24h尿蛋白定量,尿渗透,尿常规,尿NAG酶;血常规,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其中行肾脏活检进行病理观察者6例。③详细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病原因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共性以及特性进行概括总结。

2.结果

2.1黄芪治疗组

(1)疗效标准:在患者进行治疗前以及采用顺铂后第三天检测患者BUN、Cr以及患者每日尿量,各项指标均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各种有效性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u检验。根据全国“急性”三衰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将肾功能进行分级:轻度:BUN7.24mmol一14.28mmol/L, Cr176?8umol-442.01umol/L;中度:BUN14.25m mof一24.99mmol/L,Cr442.01umol-884.02umol/L;重度:BUN> 24.99mmol,er>884.02umol/L.

(1)结果:黄芪治疗组患者40例,共经61周期(一周期为3周的时间)的治疗后,没有一例出现肾功能损害,BUN以及Cr100%(61/61)均在正常范围以内。黄芪、茯苓、猪苓等组成的重要预防和减轻顺铂肾毒性具有良好的效果。黄芪等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2.2马兜铃肾病组结果

(1)发病原因:所有40例酸肾病患者均有长期不同程度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或中草药,所有患者均否认具有慢性肾病史,但在服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之前情况不明。

(2)患者临床表现。患者来我院就诊原因均为具有、口干、消瘦、尿频等症状,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所有患者夜尿次数有明显的增加现象,尿量增多,而水肿不明,患者在就诊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歇者18例,终末期肾功能衰歇者4例,并发高血压者1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存在贫血。6例行肾脏病理活检,光景显示为中-重度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数量减少明显,灶性小管萎缩,基底膜明显增厚, 部分呈裸膜, 无上皮细胞再生,4例见部分小动脉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3.讨论

我国中药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种比较混乱,有不少中药出现同物异名或者同名异物的现象,由于其品种不同因此其毒性也不同,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有麻黄、草乌、马兜铃、关木通、砒霜等,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长期过量的食用会引起肾血管收缩、肝酶上升最终倒是肾功能衰歇的作用。且人体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体质不同,对于中药的耐受能力也不同,某些患者服用中药出现的肾毒性通常与药理毒性以及用法没有关系,完全是由于个人身体体质所致,如胖大海本无毒,而有些患者由于咽喉疼痛而泡服胖大海后导致血尿。中药引起肾毒性的另一原因是不科学的中西药联用,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较复杂,如有不慎,容易出现药害。如含有酸性成分较强的中药与磺胺类西药同服会加重尿结晶的析出,甚至导致血尿。人们应该对中药的肾毒性引起重视,充分认识中药肾毒性的危害性,避免中药的不科学的使用。医生应恪守整体观念,在强调中药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参考病人的

病理生理情况选药,对具有肾病病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中药,同时纠正患者的用药方式以及过分迷信偏方、求医心切、不遵医嘱的现象,倡导患者理性对待中药从而预防中药的肾毒性。

总之,不同品种的中药具有的肾毒性也不同,有些中药对于肾功能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而有些则会引起肾功能疾病,所以,全面了解不同中药成分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很关键,与此同时,还应掌握中药的用药方式,从而预防中药肾毒性对肾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宗向红,刘育红.合理用药防止中药肾毒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04):432-435

[2]邬占慧.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17(02):452-457

[3]邹爱英.中药导致肾损害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10,20(06):721-725

中草药与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 背景 ?据 WHO 数据,传统医学作为主要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用于全世界 75%-80% 的人口,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替代治疗已风靡世界。数据显示,中草药已出口至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内的 175 个国家和地区,估计 2012 年总市值 831 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 20%。鉴于中草药无需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故潜在危害需要全球提高重视。 ?中草药主要由天然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效成分组成,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经常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无害而忽视。中草药所致的肾损伤发病率很难评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自愿上报,而中草药的副作用报道很少,数据的缺失给人安全的错觉,特别是肾毒性方面。本文将综述中草药的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相关 ?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中草药相关肾毒性,发现主要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化合物。马兜铃酸是一类致癌、致突变和肾毒性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生物碱来源于雷公藤;另外中草药可能含有蒽醌,类黄酮和具有肾毒性的糖苷。 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毒性表现

?AKI:中草药的肾毒性大多来自患者报告,许多中草药相关 AKI 病理未明确,最常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994 年有学者报道了 2 例因金松双黄酮导致的 AKI,是一种从大红豆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曾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急性肾小管坏死;2006 年报道了一例口服热水浸泡柏木后出现 AKI、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肾活检显示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及血红蛋白管型。另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导致的 AKI,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机制尚不明确。 ?中草药与 CKD:中草药与 CKD 关系最密切的是马兜铃酸,故通常被称作中草药肾病。2008 年 Vanherweghem 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 9 名年轻比利时女性进行性慢性间质纤维化及晚期肾功能衰竭,发现均正使用中草药减肥,肾活检显示有 8 人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球改变轻微,自此以后发现马兜铃酸为可能的致病因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大多数来自亚洲。过量摄入马兜铃酸是马兜铃酸肾病及巴尔干肾病的主要原因,马兜铃酸肾病典型表现是肾功能快速下降(6 月-2 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高血压、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超声检查肾脏缩小,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风险很高,约为 40%-46%;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肾小管间质病,表现为异常高频率尿频,可能由于暴露水平低,肾功能减退进程缓慢(10-20 年)。体内及体外试验已经阐明了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机制:(1) 内质网应激和损伤 (2) 氧化应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常见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 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 一时一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 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

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 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 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 性和致癌性的潜在危险,人们对大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 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 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 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性的中药缺如,是否能提示与酸性生津养阴和酸能人肝的中 医理论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常见肾毒性药物有那些简述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1、抗生素及其它化学治疗药物: ①常损害类: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抱霉素Ⅱ等; ②较常损害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磺胺药等; ③偶见损害类:新青霉素(Ⅰ、Ⅱ、Ⅲ)、氨等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头抱霉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复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吟、光辉霉毒、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类、5-氟尿嘧啶等。 4、抗癫痛药:三甲双酮、苯妥因钠等。 5、麻醉剂:乙醚、甲氧氟烷等。 6、金属及络合剂:青霉胺、依他酸盐等。 7、各种血管造影剂。 8、其它:环抱霉素A、甲氰咪哌、别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哪些药物有肝毒性 1.金属类药物如锑、汞、砷等。

2.麻醉镇静药如乙醚、氯仿、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 抗癫痫药。 3.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及消炎痛等。 4.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5.抗结核药如异菸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等。 6.其他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7.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类药物和氯哌啶醇、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8.类固醇类如同化类固醇、避孕类固醇可致胆汁阏积。 9.抗甲状腺药如甲亢平、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细胞-毛细 胆管型损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细胞损害。 10.中草药也会引起药物性肝炎。 肾毒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最早症状可为蛋白尿和管型尿,继而可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衰和尿毒症等。肾毒性可为一过性,也可为永久性损伤。可导致肾毒性的常见药物有某些抗菌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麻醉药、碘化物造影剂、碳酸锂、氨苯蝶啶等。目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其中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本文在查阅近年发表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多篇文献基础上,列举出报道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并对目前取得的关于中药肝毒性的产生原因、药物分类、有毒成分、病理特点、诊断指标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性味归经有毒成分诊断预防治疗 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但中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药由于药物本身、用药方法、患者体质等问题,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1]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药物进入人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肝毒性是中药毒性的主要方面之一。[2]全世界已发现350多种植物含有肝毒性的生物碱,国内报道引起肝脏损害的单味中药有70多种,加强对中药致肝损害的认识及防治十分迫切。[3] 列举近年来文献提及的具有肝毒性的中药: 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1] 中药引起肝毒性的成因: 1.部分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详见下文) 。 2.加工炮制过程不当。炮制工艺不科学,或以生代制,如川楝子的成熟果实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内服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为肝脏损害、中毒性肝炎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所以入药川楝子多用炮制品。[4] 3.配伍不当。中药在配伍应用时有增毒或减毒效应。例如,生姜可减弱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当归可明显减轻黄药子对肝组织的损伤程度。[5] 4.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产地不同,质量优劣不一。故药效和毒性不尽相同,而采集收购药材常无科学的客观标准。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辨品种相互混用的现象。如药典规定使用的沙苑子,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而不是豆科植物猪尿豆的种子,后者含有野百合碱,对肝脏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马兜铃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级:×××级××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中药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主要致肾毒性物质是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后引起的肾损害疾病称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1]。马兜铃酸(AA)引起肾损伤的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坏死,肾间质进行性纤维化,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许多观点。 【关键词】马兜铃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机制 【Abstract】The main toxic component of Aristolochia debilis is Aristolochic acid(AA). The renal injury caused by drugs which contain AA is commonly called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 The main features of AA to cause kidney damage tubular necrosis and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it is not specified. There is a lot of perspective of the mechanism of it at present research.【Key word】Aristolochia debilis AA AAN mechanism 中药马兜铃[2]是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功能主治为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痰中带血、痔疮肿痛、出血等症。此外,本品还具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 AA)、马兜铃次酸、木兰碱、青木香酸等。 马兜铃中的马兜铃酸是致肾毒性主要物质,大量服用后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自1993年比利时人V anherweghem等[3]报道“中草药肾病”以来,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受到了肾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下面就AAN进行综述。 1.AAN的临床分类 AAN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肾小管变性、萎缩及坏死和(或)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临床上有三种基本类型:慢性型AAN、急性型AAN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 1.1.急性型AAN 急性型AAN常在短期内(甚至只服用1次)大量服用含AA中药后发生,临床表现主要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可伴有肾性糖尿,还常有肾外表现,如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血液系统表现贫血、

毒性最大的中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 提要:我在临床经常遇到,很多人都以为,中药药性温和,没有副作用,因此可以大胆放心服用,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但是,常言道:“是药总有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马钱子(士的宁)、乌头、雷公藤、朱砂、雄黄等中药,更应引起注意,谨慎使用,有部分有毒中药我在之前的 日志里已经介绍。 一、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1、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 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2、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3、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

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 衰竭、尿毒症。 4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 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 素样作用。 6、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

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 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中药类占24%,为各种导致肝损 伤药物种类之首。林爱金[2]综合了国内1998年至2002年发表的9篇有关药物性肝炎的报道,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占30.00%,74.14%不等,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中药的肝毒性必须正确认识。以前认为中药是“天然的”不是化学合成的药物,因而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放心使用的观点,应当予以纠正。王金荣和徐瑞莲[3]认为,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正以146.7,的速度递增。笔者认为,对中药的 肝毒性过于夸大也是不恰当的。中药的肝毒性是客观存在早已有之,近年来中药应用的广泛、不正确的使用而增加了肝损伤的发生率。但主要的可能还是临床医生重视此类问题以后,增加了相关的报道,给人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速度正在飞速进展的感觉。 常用中药有数百种,其组成的复方可能数万种,按用途或化学成分可分为好多种类。现研究报告多将中药算作一类,而将西药分成很多类,比较结果,中药致肝毒性的比例自然名列前茅。以《药物性肝损伤100例临床病理分析》为例[1],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类占24%,激素类引起者为11%,解热镇痛药及抗风湿类药引起的也为11%,如将各种西药也算作一类,则占肝损伤发生的36%,这还不包括24%原因不明的患者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某些中药的肝毒性是存在的,但尚不在药物性肝损伤中占主要地位。只要正确选择、恰当应用中药,可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标。 1. 可致肝损伤的常用中药:近年来报道的导致肝脏损伤的中药[4-9],其毒性 物质与其含有的生物碱、甙、毒蛋白、萜、内酯以及金属成分有关[10]。如雷公藤含雷公藤碱[11],黄药子含薯芋皂甙、薯芋毒皂甙,苍耳子含毒蛋白,苦楝、艾叶、决明、贯众等含萜或内酯[12],砒石(红砒、白砒) 成分为三氧化二砷。

肝毒性、肾毒性中药

肝、肾毒性的中药 1、肝毒性中药 川楝子: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较强,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ALT、AST显著升高。 配伍:白芍。一收一散,疏肝之中兼敛肝阴,补肝体而和肝用,刚柔相济。 栀子:有毒成分:栀子苷 血清中ALT↑、AST↑、TBIL↑。 肝组织微粒体细胞色素CYP3A2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 机制:可能是栀子苷能抑制CYP3A2使毒性成分代谢减慢、蓄积而使中毒反应明显。 补骨脂:血清中AST、ALT、ALP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 肝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何首乌:有毒成分:由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组成的蒽醌类 化合物. 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一时一毒”关系 款冬花:有毒成分:吡咯烷类生物碱 血清中ALT 、AST、TBIL的含量均升高, 肝组织水肿,点状坏死甚至碎片状坏死,也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 山豆根: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可造成肝损伤,但是水提组分的毒性大于醇提的.并呈现“量一时一毒”关系。 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下降.MDA(丙 二醛)含量增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山豆根致肝损伤涉及许多基因的改变.PPAR(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信号通路与 其相关。 苍术:有毒成分:苍术甙 致命性的广泛肝坏死,伴有低血糖和肾衰。 苍耳子:水提物的肝毒性要明显大于醇提物,长时间和大剂量的用药会加重肝损伤。 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肝组织的DNA受到损伤,DNA的合成受到影响。 ? 黄安全性的忧虑还波及到何首乌、芦荟、决明子、番泻叶、虎杖等众多的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 ?传统中药理论与肝毒性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的是在五味理论中,资料表明具苦、甘、辛、成四 种气昧属性的中药之间肝毒性的发生率虽无明显差异,但均有发生 2、肾毒性中药 柴胡:有毒成分:挥发油及柴胡皂苷。 常用量 中毒量 天花粉:有毒成分:天花粉蛋白。 不宜长期服用,尤其是特异体质者。 山豆根:有毒成分:苦参碱及金雀花碱。 中毒量:以上,有服60g死亡的报道,不宜久煎,慎与大黄合用。 山豆根10 g以上入煎剂绝大多数有中毒反应。

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中药引起肾毒性的研究分析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张萍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南京2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合理用药对于中药肾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高剂量DDP(80-120mg/m2)为主要治疗方案的恶性肿瘤患者40例和在我院治疗马兜铃酸肾病患者40例,并分别将其为黄芪治疗组和马铃兜酸肾病组,分析观察每组的不同中药对患者肾毒性的影响。结果:黄芪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生化指标均稍下,治疗后血Cr、尿NAG较优;马铃兜酸肾病组患者酸肾病病理以中-重度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主, 多见灶性或广泛的纤维化, 少见炎细胞浸润。结论:由黄芪、茯苓、白术、桂枝、猪苓等中药治疗顺铂肾毒性具有减轻的作用;长期服用含马兜铃可引起肾疾病。 【关键词】黄芪,马铃兜,肾毒性,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黄芪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26-70岁之间,卡氏分级标准为60—80,中位数为70。 (2)马铃兜酸肾病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0—76岁之间,其中行肾活检病理证实者6例。 1.2方法 (1)黄芪治疗组:①中药复方:由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等中药组成,水煎服。②黄芪治疗组患者开始服用中药,每日服用一剂,连服5d,顺铂剂量为60mg—120mg/次,静脉点滴时不水化脱水,静脉点滴液体为1000ml,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用氨基糖贰类及先锋霉素类抗生素。 (2)马铃兜酸肾病组:①临床观察:详细记录和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情和服药情况、马兜铃中药使用的种类及其剂量、服用的疗程以及患者发病时间、AAN首发的症状、肾脏B超结果、肾功能情况等。慢性肾功能衰歇指的是肾功能减退,SCr持续升高≥133 μmol/L,B 超检查显示肾脏缩小或肾实质回声增强;终末期肾功能衰歇指的是Cr > 530.4 μmol/L, 双肾萎缩或持续行血液净化治疗。②实验室观察的内容:24h尿蛋白定量,尿渗透,尿常规,尿NAG酶;血常规,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其中行肾脏活检进行病理观察者6例。③详细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病原因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共性以及特性进行概括总结。 2.结果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 所有毒性中药中毒解救方法 上篇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 一、乌头类药物(一)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 1.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2.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

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二)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Aconitine )。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mg。 (三)中毒表现 1.神经系统 2. 循环系统 3. 消化系统(四)中毒原因 1.过量服用为主要原因。 2.用法不当,如煎煮时间太短或生用。 3.泡酒服用或与酒同用。 4.个体差异引起蓄积性中毒。(五)中毒解救 1.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2.肌注阿托品0.5 ~1.0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 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3.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4.绿豆、甘草、生姜、蜂蜜等煎汤内服。二、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一)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二)中毒机理 30mg即一次服即可中毒,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用可致死。(三)中毒

表现(四)中毒原因(五)中毒解救1.人需保持安静,避免声音、光线刺激(因外界刺激可引发惊厥痉挛),吸氧。病 除毒物,洗胃、导泻。较大量的静脉输液,以加快排泄。 2.清 ~对症治疗,痉挛时可静注苯巴比妥0.2 3. 。钠0.3g 桂煎汤或甘草煎汤饮服。4.肉三、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一)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等。(二)中毒机理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 ---

致肾损害中草药药性分析

致肾损害中草药药性分析 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时尚,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以原生药为主的中草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但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中药双重作用的很好概括。民间和有关媒介宣传对中药的用药安全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一、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 有关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的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之势,其中雷公藤、斑蝥、鱼胆、苍耳子、木通、山豆根、山慈菇、泽泻、蜈蚣、钩吻及含汞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等)引起的肾损害报道最多。据1982~1996年178篇583例中西药物致肾损害的文献报道,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有47例,占8.06%,位居致肾损害药物的第三位。根据1960~1993年间公开发表在123种期刊上780篇共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关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引起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分别占9.9%、1.6%、5.1%。该统计资料中,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有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达25.5%,死亡率14.7%;斑蝥发生不良反应有38例,肾损害发生率为34.2%,死亡率也高达34.2%。另有19篇有关雷公藤中毒317例的文献报道,中毒死亡人数高达90例,占35%,其中78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占86.7%。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54.2%,44例因急性肾损害致死,死亡率37.6%。关于鱼胆中毒的报道也逐年增多,有人统计了1995年以来28篇鱼胆中毒281例的报道,肾损害发生率达98.2%(276/28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达89.3%(251/281例)。近年在国际上也发生了几起中草药致肾损害事件,如比利时的一家开业10多年的中药减肥中心,在1991年3月~1994年2月的中药减肥人群中出现了46例肾衰竭病例,程度严重需作透析,其中有18例甚至做了肾移植术,在欧洲及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据报道,该减肥中心至1991年3月为止的既往15年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过类似病例。1990年5月,医生在原来的方案中加入了汉防己(SteDhania tetrandr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两种中草药。问题似乎从那时开始,截止至1994年2月,接受减肥治疗的数百人中已有76人发病,临床表现为较早出现严重贫血,无高血压或血压仅轻度升高,尿液检查有小管性蛋白尿,尿沉渣无异常,其突出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在3个月左右升高1倍,多在短期内发生肾功能衰竭。33名肾穿刺活检及4名肾—输尿管切除活检结果显示,突出的病理表现为广泛的少细胞性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76名病人中,除其中1人的治疗方案不含厚朴外,其余均含厚朴和汉防己。基于以上事实,他们认为,厚朴和汉防己可能会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应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二、对有关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64味中药,从毒性分级(按药典记载的毒性分级)、性味、毒性成分、中毒量(致死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详见附录4)。从附录4中可知,在致肾损害的中草药中,四分之三的中草药具有程度不一的毒性,这当引起临床的重视,应合理使用有毒中草药。对于毒性药物的认识,文献多有出人,尤其是小毒药物,此云有毒,彼云无毒,使人无法适从。如鱼胆,《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中药大辞典》均称无毒,但近年临床服鱼胆引起中毒的报道甚多,故应认为鱼胆有毒。性味方面辛味药占36味,苦味药占39味,可见辛、苦味是致肾损害中草药的最主要药味。辛味多含挥发性成分,苦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经肾脏排泄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对肾脏有损害的成分,有的是有效的药理成分,有的是无效作用的毒性成分。如极毒的斑蝥、钩吻、砒石(霜)、红升丹等多为外用药,内服禁用或忌用,所含的斑蝥素、钩吻碱、硫化砷、氧化汞既是有效药理成分,也是导致肾损害的成分。望江南子、苍耳子、相思子、巴豆等种仁所含的毒蛋白,则多是无效的毒理成分,可经炮制去除。中药的中毒量大小不等,中毒途径各异。有些经典中药书籍记载为无毒的中草药,超量使用也屡有引起肾损害甚至死亡的报道。如木通,《本草纲目》云:“木通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木通有肾毒性作用。60年代后屡有中毒报道,且有多起中毒死亡病例。故应指出木通有毒,尤其是肾毒性。因而用于肾脏病治疗时,应予足够重视。除附录4中列出的致肾损害的中药外,昆明山海棠、蜂毒、蜂蜜、六轴子、油桐子、臭梧桐、胖大海、天麻、黄独、土荆芥、金樱根、土贝母、海马、蛇胆、麻黄等也均有导致肾损害的报道,部分有中毒死亡的报道。 此外,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中药有150种左右,如地龙、金银花、五味子、三七、冰片、一枝黄花、大青叶、板蓝根、丹参、穿心莲、云南白药、附子、苦参、鱼腥草、六神丸等。中药过敏所致的休克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休克的发生与剂型有一定的关系:针剂>口服>外用。过敏性休克占过敏反应的12%左右。 三、常见肾毒性较强中药 1、雷公藤 又称水莽草、黄药、黄藤根、菜虫药、断肠草等。含多种生物碱和双萜类三环氧化物及细胞毒类烷化剂,毒性大。用于杀菜虫,虽临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一般说来,中药毒性就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亦不同。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就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与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与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与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 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 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 2 毒性成分为苷类的中药 含强心苷类: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等中草药均含强心苷,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

(完整word版)常见毒性中药中毒症状及救治

1.乌头类药物 ①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铁棒槌等。 ②中成药:舒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右归丸等。 中毒机理: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作用,先兴奋后抑制和对心肌的直接作用,用量稍大即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中毒表现:口舌、颜面、四肢麻木、流涎、烦躁呕吐、心律失常、肌肉强直、早期瞳孔缩小然后放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呼吸痉挛、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原因:过量;煎煮不当;配伍或制剂不当;个体差异中毒解救 ①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②肌注阿托品O.5~1.O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③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④中药治疗可用绿豆、甘草、生姜等煎汤内服。 2、洋地黄类药物 如夹竹桃、万年青。 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尿。各种类型的心律失

常并存或先后出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中毒解救:清除毒物,支持疗法或对症治疗。中药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3、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 药物: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蟾酥丸等。 中毒表现:①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 ②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麻等。中毒解救 ①清除毒物,如洗胃、灌肠、导泻、较大量静脉输液。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粘膜并大量饮水或浓茶。 ②对症治疗,如注射阿托品,氯化钾等。 ③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或以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服。 4.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 药物中成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疏络养肝丸、伤科七味片、九转回生丹等。 中毒机理:士的宁首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强直性痉挛,继则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感觉中枢的机能。

28种毒性药材

28种毒性中药材目录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蟊、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原文释义 保证数据完整性,真实诚信是根本。资源水平看风险,合规合理靠流程。l 数据完整性,其实讲的是数据的真实性,只有“同步/原始/准确/完整/一致/清晰/可追溯”的数据,才是真实的数据,而企业的诚信水平,才是数据完整性的根本。 l 投入到数据完整性中的人财物力资源和数据完整性实施水平,应与产品的风险等级相适应。 l 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体系,实施合规/合理/合适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流程,是控制数据完整性风险的唯一手段! 科技发展是动力,工艺研究要精深。不顾安全与疗效,追名逐利一场空。l 企业应根据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状况,采用普遍被接受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药品生产和检验。要采用先进的/作假难度更高的数据完整性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l 工艺研究不深入,注册工艺不完善,是数据作假的头号敌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改变! l 为了利益,不顾患者安全和药品有效性,制造假冒伪劣药品,毕竟是少数,但仅仅是数据作假,也必将被淘汰! 设备系统要确认,培训维护又校准,密码权限严管理,软件硬件均受控。l 数据的形成/采集/录入/存储/备份/转移/计算/处理/输出……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设备必须经过确认和验证。l 人员培训/设备维护/仪表校准,是日常运行中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必要手段,不校准,所有数据都是假的! l 硬件软件系统的密码权限/安装环境的限制进入,都是保证数据完整性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l 软件/硬件在生命周期内均应处于受控状态! 转移备份要及时,修改删除应追踪。自动数据是首选,纸质电子两完整。l 数据要及时备份,以免造成意外丢失和损坏,数据的备份/存档要“长久保存/易恢复/可获取/可使用”。 l 关键数据的记录/报告/事件/任何修改/删除均应可追踪。 l 为增加作假难度,尽可能采用自动获取数据的方法。 l 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在数据完整性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都需要真实可信规范管理,都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 记录填写要规范, 生命周期应验证。作假难度要提高,无需作假才是真。l 记录的填写要遵守《良好记录规范》,记录的形成到最后的删除,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保证数据完整性要求,要经过验证。l 数据完整性要求尽可能提高作假的难度,但是我们更应该创造“不需要作假”的环境条件。 数据只是来追溯,质量控制靠过程。风险成本相适宜,切莫好大又喜功。l 数据是在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形成的,只是用来追溯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信息,质量保证最终还是需要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药品质量不是监督和检验出来的! l 数据完整性投入的成本要和数据完整性风险相适宜,不要为了做面子工程和高大上而盲目冲动,要夯实“生产工艺和企业诚信” 两大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伤肾的中药有哪些

伤肾的中药有哪些 伤肾的中药有哪些呢?中医讲究是药三分毒,而且在中药的药材中,许多药材都具有毒性的,所以在运用中药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药材的属性,这样才能配置出治病的良方。肾病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由于中医对肾病的研究有比较长的历史,所以许多的患者在选择治疗肾病的方法中都会使用中药,但是中药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有的中药材对于肾有很大的伤害功能,那么伤肾的中药有哪些呢? 一、中草药本身有肾毒性。中草药所含毒素成分直接或间接使肾小管损伤、坏死。如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可使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脱落,肾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血管壁缺血。 二、中草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机体特殊反应状态下,某些中草药可作为过敏物质,进入人体内导致全身过敏,从而引起局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三、药物服用过量或长期应用使药物蓄积致肾损害。部分中草药超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肾损害。

四、煎制方法不当。部分中草药有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一定要严格执行。如附子、雷公藤需要久煎,随煎煮时间延长而副作用减少,山豆根则随煎煮时间加长而毒副作用增强;用铝锅、铁锅等煎药,因为器具不当,也可增加毒性。 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 木通、雷公藤、斑蝥、鱼胆、草乌、蜈蚣、猪胆、棉酚、益母草、防己、厚朴、苍耳子、相思子、黑豆、望江南子、土贝母、千年健、苦楝皮、北豆根、天花粉、牵牛子、胖大海、朱砂、蛇胆、马兜铃、土荆芥、巴豆、芦荟、使君子、生蜂蜜、铁脚威灵仙、大枫子、金樱根、泽泻、钩吻、绿矾、番泻叶、虎杖、侧柏叶、补骨脂、大蒜、槟榔、荜澄茄、肉桂、丁香、柴胡、萱草根、大青叶、臭梧桐、松节、海马、鸦胆子、丢了棒、山道年、洋金花、密陀僧、白花丹、黄独、红娘子、六轴子、芫花、八角枫、铅丹、乌柏、山慈菇、雄黄、昆明山海棠、轻粉、油酮子、砒霜、红升丹等。 上面列举的就是具有伤肾的中药,但是中药是一种非常传奇和科学的职业,因为虽然这些药材看似对肾有很大的伤害作用,但是经过与其他药材的搭配,就可以变成治疗肾病的良方。中药

毒性中药饮片常识

毒性中药饮片常识 1.土荆皮:有毒,味辛、温。归肺脾经,外用适量,醋或酒浸外搽,或研末调涂。禁内服。 2 ?土鳖虫:有小毒,味咸、寒。归脾肝经,用量3?9g,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 禁服。 3.山豆根:有毒,味苦、寒。归脾、胃经,用量3?6g,虚寒者及虚火炎肺咽 喉肿痛者均应禁服。 4.制川乌:有毒,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一般用制品,用量1.5 ?3.0g ,宜先煎,久煎。生品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品种*。一般多用制品,因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故应严格注意规定。 5?川楝子:有小毒,味苦、寒。归肝、小肠、膀胱经,用量4.5?9g,川楝 子与苦楝子不同,后者毒性大于前者,临床用应加区别,并注意用药剂量。6.制天南星:有毒,味苦、辛、温、有大毒。归肺、肝、脾经,用量3?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注意区分生品与制品,孕妇慎用。 7?木鳖子:有毒,味苦、微甘、凉。归肝、脾、胃经,用量0.9?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敷。以外用为主,如内服只宜少量且要慎用,气血虚弱、脾胃不实者忌用。8.水蛭:有小毒,味咸、苦、平。归肝经,用量1.5?3.0g ,因具抗凝血、扩血管、降低血液粘度作用,应用时须注意出血倾向。 9?艾叶:有小毒,味辛、苦、温。归肝、脾、肾经,用量3?9g,外用适量, 供灸治或熏洗。曾有口服用量较大而中毒的报道,应予注意。 10?北豆根:有小毒,味苦,寒。归肺胃、大肠,用量3?9g,注意剂量和持续 用药时间 11 ?白附子:有毒,辛、温。归胃、肝经,制品用量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 熬膏或研末后,酒调敷。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12?白果:有毒,味甘、苦、涩、平。归肺经,用量4.5?9g,白果含银杏毒及白果酸,均有溶血作用,银杏毒还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作用,所以在应用时应有所注意。13. 半夏:有毒,味辛、温。归胃肺经,用量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生品为国家规定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临床应用时应以半夏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入药为宜,不得与乌头同用,另有法半夏同半夏。 14. 全蝎:有毒,味辛、平。归肝经,用量 3?6g,因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一般煎服少见中毒,但也应注意,尤其注意含本品的固体制剂。 15. 苍耳子:有毒,味辛、苦、温。归肺经,用量 3.0 ?9.0g 。《本草从新》提出:苍耳子散气耗血,虚人勿服,《唐本草》“忌猪肉、马肉、米泔” 。

中药中有毒的药名

有毒中药目录 丁公藤九里香干漆土荆皮土鳖虫/蛰虫蟾酥绵马贯众炭山豆根千金子川乌制川乌千金子霜鹤虱绵马贯众川楝子小叶莲马钱子天仙子马钱子粉蕲蛇金钱白花蛇 天南星木鳖子巴豆巴豆霜白果罂粟壳草乌 北豆根白附子水蛭甘遂半夏蜈蚣蛇床子 华山参地枫皮艾叶仙茅朱砂蒺藜常山 苍耳子红大戟全蝎红粉芫花蓖麻子商陆 两头尖两面针吴茱萸附子苦木雄黄急性子 苦杏仁苦楝皮京大戟闹羊花制草乌硫黄重楼 草乌叶南鹤虱牵牛子轻粉鸦胆子斑蝥香加皮 猪牙皂洋金花三分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毒中药大辞典 第一篇有毒抗癌药:蟾酥、喜树、长春花、山慈姑、光慈姑 第二篇有毒止痛药:延胡索、马钱子、铁棒锤、天仙子、白屈菜 第三篇有毒麻醉药:洋金花、闹羊花、六轴子、醉乌草、茉莉根 第四篇有毒解表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苍耳 第五篇有毒清热药: 1、有毒清热解毒药:北豆根、山豆根、地不容、马鞭草 2、有毒清热燥湿药:苦参、鸦胆子、博落回、拳参、白英 3、有毒清热泻火药:芦荟 4、有毒清热滚血药:白头翁、蛇莓 5、有毒滋阴清热药:天花粉、密蒙花 第六篇有毒祛风湿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花蛇、青风藤 第七篇有毒泻下药:大黄、巴豆、红大戟。 第八篇有毒渗湿利尿药:泽漆、关木通、石蒜、 第九篇有毒催吐药:藜芦、瓜蒂、胆矾 第十篇有毒抗疟药:常山、土常山、八仙花 第十一篇有毒理气药:川楝手、青木香、烟草 第十二篇有毒活血祛瘀药:三七、水蛭、虻虫 第十三篇有毒止血药:马勃、紫金龙、麦角 第十四篇有毒温里药:附子、川乌头、草乌头 第十五篇有毒平肝熄风药:全蝎、蝎毒、蜈蚣 第十六篇有毒开窍药:皂荚、猪牙皂 第十七篇有毒安神药:朱砂、徐长卿 第十八篇有毒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半夏、天南星 第十九篇有毒补益药:人参、壁参、雪莲花 第二十篇有毒收涩药:五倍子、罂粟壳、白矾

含毒性的五种中药

含毒性的五种中药 1、朱砂—辟邪饰品孩子要远离 【毒性指数】★★★ 朱砂具有安神、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等症,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丹、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丹、大活络丹等常见中成药中都含有朱砂。但是因朱砂含汞,服用过量易致汞中毒,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疡、少尿、蛋白尿等。民间认为它可以辟邪,一些民俗挂件与饰品中常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注意不要让孩子触碰这些饰品,更不要误入口中。 《神农本草经》就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甚至死亡。而且我们都说“是药三分毒”,而在此不要错误的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有毒的,它的正确解释是药物是具有寒热温凉某种偏性。 2、苦杏仁—区别甜杏仁防误食 【毒性指数】★★★ 很多人都吃过杏仁,但这种杏仁多是甜杏仁,一定要与作为药用的苦杏仁区别开来。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对咳嗽、痰多、喘息等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它有小毒,临床常用量为5~15克。苦杏仁的毒性主要来自于苦杏仁苷水解释放出的氢氰酸,这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每100克苦杏仁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3、蜈蚣—泡制药酒前要咨询医生 【毒性指数】★★★ 蜈蚣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风湿顽痹、偏头痛等症,很多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的人都喜欢用蜈蚣泡酒的偏方来治病,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蜈蚣毕竟是有毒的,药用剂量一般为3~5克,且泡制前一定要向医生咨询,不要自己擅自泡制。孕妇禁用。 4、雄黄—遇热氧化成砒霜 【毒性指数】★★★★ 含有雄黄的中成药不少,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砒枣散等。雄黄也是有毒的,它遇热后可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中毒后可引起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严重者会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接触还会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等。因此,雄黄的临床常用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