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

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1]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思想。”[2]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3]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动乱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

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客家饮食文化是独特的融合中原与闽粤的饮食特色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在不久的将来,客家饮食将作为中原第九大菜系享誉中外。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将为客家相关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力,而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客家菜也将作为中国特色菜吸引海内外的关注。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地理环境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 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家乡特色饮食文化

家乡特色饮食文化 ——营山凉面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的家乡营山的凉面。包括它的一些特色文化底蕴,做法,以及营养价值,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其中重点介绍了人们春节吃凉面祈求长寿的风俗习惯。 关键词:营山凉面、春节、营养价值 目录

前言: 营山县位于四川省人口第二大城市南充市,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州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提到家乡的饮食文化,我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营山凉面。营山凉面系营山的一大特色小吃,因其面条细嫩清爽,作料香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穿梭在小城的巷子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卖凉面的,特别是在过春节期间,场面更是火爆,春节吃凉面已经早已成为一种习俗。 一、产品介绍 有关营山诸多小吃,赞语最多的就是营山凉面。杜甫曾经形容凉面是“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凉面在营山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一听到凉面,大家觉得都应该是夏季的食物,但在我们家乡,它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在营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瞧见它的身影,它已经成了家乡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营山凉面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它的口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

首先,它的面条非常的细嫩清爽,同时又具有韧性,嚼起来很有劲道。 其次,凉面中加入了丰富的辅料。包括香油、红酱油、醋、糖、味精、花椒油、红油、蒜泥、豆芽等,老板会根据顾客的口味,决定各自量的多少,在这些丰富的料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红油了,营山凉面采用的红油是我们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它的味道不仅辣,还很香,让人胃口大开。我们的凉面还有一个特殊的食材就是大头菜,看着凉面上覆盖着的大头菜,伴着绿色的葱花,就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了,这是谁也难以抵挡的诱惑,这就是营山凉面之所以广为人知的原因。 二、营山凉面与春节 春节大家都要吃饺子、汤圆,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咱们营山,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吃凉面,每逢正月初一,小城里就格外的热闹,家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带着愉快的心情,成群结队的到街上吃凉面。春节期间,在营山县城的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人“抢”吃凉面的场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营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初一到初六短短的6天时间内,营山人就吃掉了3万余公斤凉面。这一数据更具体的说明了人们对凉面的钟爱。那为什么人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 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家乡的饮食文化简介

家乡饮食民俗简介 我的家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是位于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县城。说起英山县,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那的两大主流产品了,那就是茶叶和丝绸。 英山茶叶以其条索紧细、色泽嫩绿、清香宜人深受客户欢迎,早在唐代,英山绿茶之精品——天堂云雾茶就被评选为贡品而闻名天下。英山位于大别山主峰侧旁,海拔高,湿度大,气温适宜。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所以家家户户古来就有种茶习惯。近年来,按照现代生态农业生产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其主要产品有“英山银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长冲炒青”,“吉峰毛尖”、“羊角春”茶等。茶叶现已成为英山县主要商品之一。自1992年4月起,英山县将每年的农历谷雨定为茶叶节,以后年年举办。每年茶叶节,中外茶商蜂拥而来,茶叶拍卖价曾创全国茶叶斤价颠峰——每公斤“春笋”单价高达3.96万元。200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到了900万公斤以上,居全国第三、湖北省第一。 天堂云雾茶:英山地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境内崇山层叠,峻岭绵延,茶区常年云缠雾罩,云雾山中出产的茶叶具有香高、味醇、叶绿、汤清、耐冲泡的品质特色,故定名天堂云雾茶。天堂云雾茶是英山名茶的精品,素有“毕升故里茶最美,天堂云

雾味独珍”之盛誉。1994年5月荣获‘94中国“陆羽杯”金奖,同年8月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0 月荣获国内贸易部优秀科技成果奖。1996年5月又获省第三届“陆羽杯”金杯奖。 春笋:“英山春笋”系选用云缠雾罩的高山茶精心挑选采摘其鲜嫩幼芽,经特殊制作工艺精制而成,一芽如笋,色泽绿翠油润,嫩香清鲜,汤色碧绿清沏、明亮,滋味鲜醇有回甘。 春蕊: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春茗: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闻起来馨香扑鼻,品起来甘醇可口的茶叶加工起来其实还是要费不少功夫的: 1、采青:茶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无法用,这些细嫩的部分,采下来后称为茶青。 2、萎凋:茶青采下来后,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3、发酵:指茶叶的面份与空气起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发

家乡的饮食文化_800字

家乡的饮食文化_800字 我的家乡德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美丽的孔雀之乡。 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许许多多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这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傣族比较注重自己的饮食。按傣家规矩,用餐时女子不能披发,男女都不能把脚分叉开来,要等老人先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吃。这是傣族人们注重的礼节之一。在日常劳作过程中,如果出门较远,回家不便,人们便用芭蕉叶包着饭菜携带,接近家的则在太阳升高时回家吃早饭。傣族人早饭较晚,所以午饭一般要到中午三点才吃。这两餐都极为简便。 不过到了晚餐,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傣族人们不仅烹调佳肴,还有了闲情坐下来慢慢饮酒。傣族的节日较多,这些节日是傣族展示丰盛美食的最好时机。当每年的泼水节到来之前,傣家人便开始做大量的粽子及“毫罗梭”用来待客。傣家人过泼水节时还要在各村寨轮流“赶摆”呢!轮到的村寨要杀猪宰牛,做粽子、卷粉、凉粉。日期一到,其余村寨的傣民就络绎不绝地赶来过节。 傣味菜丰富多彩。在德宏的饭店,你可以品尝到五六十种佳肴。傣味凉鸡是傣族的传统佳肴,肉嫩鲜美,香辣可口;香茅草烤鱼、烤鳝鱼、鬼鸡、傣家喃蘸三宝都是当地人常吃

的菜。撒苤、酸扒菜、酸腌笋、酸腌鱼、酸腌肉、酸木瓜煮牛肉、酸笋煮鸡、酸帕贡菜、碎汁腌菜等都是傣味中富有特色的菜。除了酸菜系列外,还有一系列舂野菜。其中最有特色的菜就是撒苤和酸扒菜。撒苤分为两种,一种是柠檬撒,一种是苦撒。苦撒是由苦籽、涮涮辣、牛肉、米线做成的。别看涮涮辣的“皮肤”皱皱的,它的本领可不一般啊!只要把它放进菜中,这道菜就有特殊的清香和爽口的辣味。苦撒虽苦,可是吃起来回甜回甜的,据说它还有的清热消炎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啊!柠檬撒是用上等的精牛肉、米线、柠檬做成的。吃起来酸中带甜,凉凉的。让人直流口水。还有一道特色菜——酸扒菜,它是用青菜晒干后来煮,还配有一个蘸水,让人吃了还想吃,回味无穷。到德宏的饭店,忘了品尝泼水粑粑、香竹饭、菠萝饭、豌豆粉或是稀豆粉米线的话,也是一大遗憾。 这些傣家人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感觉。德宏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说也说不尽,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再来细细品尝各种美味佳肴。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芝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中国饮食文化;特点;食具研制;食物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影响;弊端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只到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拨打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待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体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举例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吓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结构。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芥、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以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位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各色菜系的制作方法更有特色:京菜的涮、烤;湖北菜得煨、滑;四川菜则以味多、味广、味重、味辣及多变为特色······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口味饿精美。而美味的产生,又在于五味的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中国的饮食强调味道,口感

家乡饮食文化——河南

家乡饮食民俗介绍——河南 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12商务英1班刘子曦 摘要: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有中国八大古都之四:郑州、安阳、洛阳、开封。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河南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绚烂的篇章之一。 如今,豫菜逐渐传播到省外,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西安、济南、兰州、昆明、哈尔滨等城市,均开设有豫菜饭庄。河南交通便利,又一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交流贯通,致使其在饮食习俗的某些方面“南味”和“北味”皆有一点儿。 关键词:河南;饮食;民俗;

前言: 河南土壤肥沃,地下水十分丰富,农业发达。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稻子、玉米及薯类、豆类为主。小麦主要产自淮河以北和南阳盆地。水稻主要产于淮南、信阳一带。河南还产芝麻、花生、油菜。河南农村普遍流行大锅熬菜,口味以咸、辣为主。因属农耕地区,日常主食自然以面食为主,辅以米饭。河南菜属北方菜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豫菜特征。河南的菜肴重实用、丰富,不重花样,素油低盐,调味适中。河南的特色小吃有很多很多,例如说开封炒凉粉,浆面条,洛阳水席,道口烧鸡,油茶,菊香蟹肥等等。

河南的日常主食有:馒头(称蒸馍)、烙馍、饼子(厚馍)、油馍、面条、饺子(即扁食)、小米饭、稀饭、“糊涂”(玉米糁汤)等。副食有:肉类、蛋类,蔬菜(白菜、萝卜、芹菜、包菜等)、腌咸菜、豆腐、粉条等。农闲时每日早晚两稀,中午一干;农忙时早上、中午食干,晚上食稀。晚上吃饭多为面条一类的稀食,故俗称“喝汤”。人们在吃晚饭前不说“吃饭了没有?”而是问“喝汤了没有?” 日常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牛肉、羊肉等较为普遍,蔬菜以萝卜、白菜居多。河南人有晒干菜、腌咸菜和做酱菜的习惯。经济较富裕的人家入冬以后就买猪肉撒上盐和其他调料腌起来,叫做腊肉。用切碎的猪肉调成馅,装入洗净的猪肠,叫做香肠,风干后熘一下就可以吃。一般人家都喜欢在蔬菜旺季晒干菜,到冬、春天菜少时吃。夏秋之间,豆角下来,一时吃不完,用开水过一下,搭起来晒干。秋后收了白萝卜,也晒成干,冬、春季熬着吃。也可以把鲜萝卜加上糖、醋、辣椒,腌成酸辣萝卜干。也有用整棵的白菜腌制泡菜的,发酵之后酸溜溜的,作菜下汤都好吃。青菜中的雪里蕻是通常腌菜用的一种蔬菜。大芥(根用芥菜)也是专门用来腌制咸菜的。春天,人们还有腌椿菜的习惯。将鲜嫩的香椿叶揉搓以后拌上盐,也有将稍老的一点的椿叶和白萝卜掺在一起,放在石臼内捣成泥腌制的。“秋油伏酱”,夏天是人们习惯的晒酱季节。这时候,天气入了伏,太阳酷热,空气干燥,妇女们总是要抓紧时机用花椒水、西瓜、黄豆晒成豆瓣酱,用来酱瓜,或用面饼晒成甜面酱,一年四季久放不坏。最有名的要数杞县

美食主题活动

《常州的特色小吃》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家乡调查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常州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虽然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很多学生却并不了解常州的文化。《常州的特色小吃》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饮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学会与人交往,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调查、采访、参观、考察等,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引发孩子的积极思考。 2、了解家乡的“特色小吃”,关注家乡的饮食文化,体会中国饮食文化的 博大精深。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学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实施 活动分四个阶段实施:1、活动准备2、走进家乡、实地调查3、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4、撰写家乡特色小吃社会综合实践报告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教师讲解此次活动的意义。 二、学生讨论、了解家乡的特色小吃。 三、自由分组,确定调查内容和地点,设计调查表。 四、明确分工与合作的事项。 第二阶段:走进家乡,实地调查 目的:了解家乡,并对家乡的特色小吃进行调查、采访,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和利用资料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活动过程: 一、组织学生走进超市、生活区,特色小吃街,让学生分组分范围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不同民族的特色小吃,从中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和风土 人情,地理环境和文化经济等。每一组的成员做好记录,并拍摄下整个过程。 二、汇总材料,准备汇报。各小组同学对本组的材料进行整理,汇总,想出汇报的形式,例如:编写儿歌,制作幻灯片,绘制手抄报等。 (本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教师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群体”,要为学生创造获取资料的机会,教给他们搜集资料的方法:如询问老一辈的人、上网查询、图书馆查询等。) 第三阶段: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1、讲一个你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细节,交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对活动中新生成的问题相互交流,共同出谋划策。 3、分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倾听,做好记录。师生交流评价,对个人或小组创作的成果进行点评,促进改进和完善,选出优胜组。

家乡的饮食文化

家乡的饮食文化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从来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里,我想说说家乡的饮食文化。 我的家乡在巩义市回郭镇,一个曾经有过辉煌过去的地方。虽然是地处中原腹地,西部农村的一个普通乡镇,但经济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所以是比较注意饮食的。说到我们这里的饮食,有人这样总结,回郭镇有三大名吃——肉合、排骨和狗肉。 从小我就经常吃到这些,每次考试有了好成绩,爸爸就会带我去吃,所以印象很深刻。那浓郁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 先说排名第一的肉合。做法一点儿也不复杂,猪头肉炖熟炖烂之后放在小炉子上继续加热,保持温度。顾客来了就捞出一块儿来,切碎后加入一些胡萝卜丝、豆芽、芹菜丁之类的蔬菜,若在夏天,蔬菜大多配黄瓜丝,就是一些家常时令蔬菜,拌在一起后倒入蒜汁调味,另一边硬面烧饼也烙好了。然后就把拌好的肉菜夹进饼内,就可以吃了。顺便说一下,这种饼做法很讲究,皮要薄,要上下两层皮,用刀子轻开一个小口,就可前后撑开一个大口,这样才好往里面放肉。有人会说不就是馅饼的一种吗?那可不一样。肉合讲究加肉要多,饼撑开很大的口,填满才好;吃起来不能太文雅,须大口的吃,吃得满嘴油,那样才香菜过瘾! 在我们这里,繁华的地段或村口处随处可见肉合摊位,店面一般都不大,因为不需要太大的操作间,一张放案板的桌子,一个煮肉的

大锅和小炉子,外加一个打烧饼的烤炉就行了。当然吃多了,大家就会讨论看谁家的好吃,谁家的饼大肉多。所以,最终这些店面也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逐渐显出生意的好坏来,理所当然地,那些留下的时间长久的就是口碑好的了。 一年四季,常见一些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在摊位前,边大口吃肉,边大口喝酒,来来往往,急急匆匆,虽然吃相不那么雅,但是那滋味——非常足! 如果说肉合是快餐的话,那排名第二的排骨就是正餐了。平时菜谱里排骨的做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像什么可乐排骨、糖醋排骨、粉蒸排骨、椒盐排骨,各有各的风味。我们这里的排骨可就不一样了。具体做法是,挑选上好的猪排骨上高压锅压烂炖熟,就可以开吃了。我们这里的排骨最大的特点就是块儿大,一块儿就是多半斤,吃的时候不用筷子,直接上手。你想啊,七八两重的一块儿筷子哪儿抄得动呀!排骨基本全是瘦肉,又压的很烂,吃起来甭提多美了!要是运气好,吃到软骨,就更有味儿了。我们吃排骨一般都会配上一小碟糖蒜,爽口解腻且开胃。 每有家庭聚会,或有亲朋好友来访,我们总会来到排骨店大快朵颐。听老人们说,以前排骨就是沿街串巷叫卖的,做好了装进框子里放在推车上,谁家馋了就买几块儿回家自个儿热着吃。到近些年才有了正经店面。听说配料是有方子的,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几家店。只在镇西头有两家有名的排骨店,那生意可是好得很呢。 最后说说近几年兴起的名吃,狗肉。老话说了,“狗肉不上桌”。

饮食文化:十大特色中华美食的文化意义

饮食文化:十大特色中华美食的文化意义 Is there any major holiday that isn't celebrated with a special festive food? Given the important role food plays in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a food may be based on its appearance or on how the Chinese word for it sounds. Here are several symbolic Chinese foods:哪个特殊的中国节日会没有美食的陪伴呢?美食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自然地有了象征意义。食物的象征意义可以来源于外形本身或者名字发音。以下是一些中华文化中极具象征性的食物: 1. Eggs 1. 鸡蛋 Eggs hold a speci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many cultures,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The Chinese believe eggs symbolize fertility. After a baby is born, parents may hold a "red egg and ginger party," where they pass out hard boiled eggs to announce the birth.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the number of eggs presented depends on the sex of the child: an even number for a girl, and an odd number if a boy has been born). 鸡蛋在很多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人相信鸡蛋象征着繁衍。婴儿出生后,父母可以组织一个"红鸡蛋和生姜宴",传递煮好的鸡蛋以宣布新生儿的出生。(在中国有些地区,拿出的鸡蛋个数代表着孩子的性别:偶数代表女孩,奇数代表男孩。) 2. Noodles 2. 面条 Noodles are a symbol of longevity in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as much a part of a Chinese birthday celebration as a birthday cake with lit candles is in many countries. Since noodles do symbolize long life, it is considered very unlucky to cut up a strand. 面条在中华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在中式的生日庆祝中,面条的角色不亚于很多国家点着蜡烛的生日蛋糕。鉴于面条象征长寿,切断面条被看作是非常不吉利的做法。 3. Fish 3. 鱼 Although westerners sometimes balk at the sight of a entire fish lying on a plate, in China a fish served whole is a symbol of prosperity. In fact, at a banquet it is customary to serve the whole fish last, pointed toward the guest of honor. Fish also has symbolic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 for fish, yu, sounds like the word for riches or abundance,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三、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的饮食活动,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四、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方面,是较发达、完善的,并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仍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重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我家乡的美食文化

我家乡的美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吃,自古就强调民以食为天,之前食物是生存,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物已不单单被用来满足温饱维持人类生存,它还通过不同的烹调形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成为文明的一种文化形式。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令人注目的一枝奇葩,它是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岭南特有的气候环境和文化气息的孕育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而我的家乡是广州,而广州的饮食文化便是岭南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非常荣幸地,我得以比较全面地体验了多姿多彩的岭南饮食! 广州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很快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广州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南面临海,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广州尤为出名的是粤菜。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习间珍品。粤菜讲究鲜嫩爽滑,夏秋清淡,冬春浓郁,使用独特风味的调料,采用煲、烤、泡、炒、熬和火局等技法,烹制出独具地方风味的佳肴。而粤菜还讲究博采众长讲究实际,讲究少而精;制作精求享受——粤菜在配料,刀工,烹饪时间,起锅,包尾,器皿,上菜方式等诸多环节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做鱼讲究即杀即烹,这样才能保险鱼的味道;再如其拼盘的制作,必须注意配料的选择,以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的效果,一道好的拼盘,不仅是一盘佳肴,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正因为这些,粤菜为广州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名。 说到“食在广州”?我们看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充满文化内涵。一是具有开放性。广州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自古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埠。开放的环境,赋予了广州人开放的思维方式,反映到饮食上就是一种“无所不吃”的开放心态,广州街头遍布南北各地风味的饭店餐馆,几乎全国各大菜系、世界各地风味可以找到。二是兼容性。开放性的文化,同时也必定是兼容的。岭南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特征,在广州饮食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开拓性。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并善于发掘传统地方风味食品和食法,不断移植改造,推陈出新。粤菜厨师中流传着这样的祖训:“有传统,无正宗。”体现了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此外,广州人吃饱不浪费,吃不完“打包”回去,体现了

山东特色饮食文化

摘要: 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我的家乡临沂,作为沂蒙老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忠言发祥地之一,一代一代杰出的名人辈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饮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山东食俗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调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山东;地域;饮食文化 正文: 一、山东饮食的地理背景与地理资源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胶东半岛东伸入海。山东地貌千姿百态,境内有广茅的、逶迤起伏的丘陵和山地,以及浩渺的湖泊和肥沃的黄河三角州。这里膏壤沃野,资源丰富,为山东食俗的独特个性的形成,准备了丰厚的先天基础。 山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开发较早、较好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山东平原大部分地区,农田开发已很普遍,水利设施也较齐全,就使得山东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非常发达,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食物来源。。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大豆、地瓜、高粱等等;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等。其蔬菜瓜果更为丰富,几乎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以大白菜、萝卜、土豆、香椿、芹菜、小白菜、碗豆、姜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甜瓜、面瓜、香瓜等:菜用者有黄瓜、稍瓜、西葫芦、冬瓜、丝瓜、方瓜、葫芦等。 肉类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家庭饲养和农场集体饲养的禽畜产品。一般是猪肉为第一大宗,牛、羊肉为次;禽类中鸡肉为主,其次为鸭、鹅、鹌鹑、珍珠鸡等仅有少量供应。因猪和鸡在家庭中宜饲养,故其为主,牛、羊需要部分放牧,故次之;鸭、鹅需有部分水源,也受到饲养条件的限制,故再次之。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驴、马、骡、兔、鸡、鸭、鹅等。 山东的水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少,首先是淡水水源及淡水湖区,其次是海洋及海河滩涂地区,远洋捕捞和滩涂养殖,是海产品的主要来源。 山东的山区资源不是很丰富,山东地区的山珍野味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用的,也变成了人工养殖如木耳、蘑菇、山鸡、山菇等。蚂蚱、金蝉、蚕甬、蝎子也是人们餐桌的美食。其它常见的山区野味还有山蝎、野兔、山鸡泰山鹿角菜、山娥子蘑菇、果子狸、獾、石蛙、野山羊、狍子、狐狸、山鼠、山蕨菜、香椿、山葱、山韭菜等,除野菜外,其它山珍现在已不多见,人们也不再食用。 二、山东饮食的文化背景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民族群构时期的策源地之一。史前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的沉积,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与文化的纵横积淀,使得北方饮食文化中的齐鲁饮食文化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并因此成为众多区域文化区中影响最大的文化区。这里不仅有陆地所有的五谷蔬果、水陆杂陈,也

家乡饮食文化.doc

家乡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饮食文化吧。 前言: 营山县位于四川省人口第二大城市南充市,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州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提到家乡的饮食文化,我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营山凉面。营山凉面系营山的一大特色小吃,因其面条细嫩清爽,作料香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穿梭在小城的巷子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卖凉面的,特别是在过春节期间,场面更是火爆,春节吃凉面已经早已成为一种习俗。 一、产品介绍 有关营山诸多小吃,赞语最多的就是营山凉面。杜甫曾经形容凉面是“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凉面在营山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一听到凉面,大家觉得都应该是夏季的食物,但在我们家乡,它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在营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瞧见它的身影,它已经成了家乡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营山凉面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它的口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 首先,它的面条非常的细嫩清爽,同时又具有韧性,嚼起来很有劲道。其次,凉面中加入了丰富的辅料。包括香油、红

酱油、醋、糖、味精、花椒油、红油、蒜泥、豆芽等,老板会根据顾客的口味,决定各自量的多少,在这些丰富的料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红油了,营山凉面采用的红油是我们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它的味道不仅辣,还很香,让人胃口大开。我们的凉面还有一个特殊的食材就是大头菜,看着凉面上覆盖着的大头菜,伴着绿色的葱花,就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了,这是谁也难以抵挡的诱惑,这就是营山凉面之所以广为人知的原因。 二、营山凉面与春节 春节大家都要吃饺子、汤圆,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咱们营山,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吃凉面,每逢正月初一,小城里就格外的热闹,家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带着愉快的心情,成群结队的到街上吃凉面。春节期间,在营山县城的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人“抢”吃凉面的场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营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初一到初六短短的6天时间内,营山人就吃掉了3万余公斤凉面。这一数据更具体的说明了人们对凉面的钟爱。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初一吃凉面呢?主要是在新的一年开始,老人希望健康长寿,中年希望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日子红火,孩子希望天天快乐,大家都冲着凉面来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好。春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异常热闹,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到处都是凉面摊,到处都是欢喜的笑脸,这也是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凉面也成了一种长久,和谐,平安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城里的两面经销商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冲着在新年第一天“吃凉面象征长寿”这一风俗习惯大干一场,在春节当天,营山县文化宫内的李凉面、东门口的王凉面、城守一小对面的蔡凉面、北坝街的李凉面及原棉织厂处等十余家特色凉面的生意尤其火爆,每家都有上千人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