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龙江流域的民间艺术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探讨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探讨【内容摘要】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极为雄厚的教育资源。
同样,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为理论层面,对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学前教育作用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极为雄厚的教育资源。
同样,它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重要作用,可以分解为三个理论层面进行解读与研究。
一、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尤其是教育资源价值。
所谓黑龙江流域,本文所指的是黑龙江南岸中国黑龙江省的沿江一带,即漠河县、呼玛县、萝北县、绥滨县、黑河市、逊克县、抚远县等地。
这一带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十分雄厚的艺术资源与教育资源。
具体而言,这些地区的民族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剪纸艺术剪纸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装饰工艺品。
剪纸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方形的彩胜,古代妇女饰物)、花鸟等贴于鬓角作饰物,形成一种风尚。
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故事人物等,贴在窗户上或门楣上,分别叫作“窗花”“门答”,也作为装饰之用,后来又发展为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
全国各地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
黑龙江流域的剪纸艺术的主要风格是豪迈、恣肆、单纯、明朗、轻松、自然,故又称“北大荒剪纸”。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剪纸,又细分为绘画型剪纸、实用型剪纸、工艺型剪纸等,其地方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
(二)泥塑艺术泥塑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雕塑艺术范畴。
泥塑又称“彩塑”,系中国民间雕塑工艺品之一。
是在黏土中掺进少量棉花纤维,捣匀之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过阴干,再施以彩绘而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桦树皮艺术是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探析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创作技法以及其文化意义。
一、历史渊源桦树皮艺术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源自于鄂伦春族的古老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日常用品,如衣服、鞋子、帽子、垫子、毯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其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创作出精美绝伦的桦树皮艺术品。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艺术特色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材料和工艺,采用的是原始的手工制作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刻纹、刨凿和牵制等工艺得到了细致的发扬。
桦树皮作为最初的材料,通过多次涂刷、刨削、晾晒等工艺流程,变成了可以蒸煮、揉擦、压板、雕凿、细磨的粗糙素材。
在这个基础上,鄂伦春族工匠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在纹理、颜色、装饰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加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艺术品。
三、创作技法桦树皮艺术的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材料选择和制备:选择适合的桦树皮作为材料,经过涂刷、刨削、晾晒等工艺步骤,制成可塑性强的工艺材料。
2、图案设计:根据艺术品的实际需求和创作想法,选择合适的图案或者进行创新设计,塑造出完美的艺术构思。
3、刻画工艺:运用刻镂刀、刨、锉等工具,根据设计要求在桦树皮上进行准确而美观的刻画。
4、彩绘和打磨:运用颜料和笔刷进行精致的彩绘和涂饰,然后对艺术品进行细致的打磨,使其更加光滑和美观。
四、文化意义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文化意义方面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它是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表现形式。
其次,桦树皮艺术也是鄂伦春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性表现,反映了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和人文精神。
黑龙江省民间艺术排行榜

黑龙江省民间艺术排行榜黑龙江省简称黑。
省会哈尔滨。
古时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夫余地。
唐属渤海国,辽金为东京、上京二道(路),元归辽阳行中书省,明属女真奴儿干都司。
清1671年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后置黑龙江省。
位于东北北部,东经121°13‘至135°06’,北纬43°26‘至53°34’,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有长10公里,有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00多条,多处平原海拔50-200米。
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
属寒温带一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季风气候。
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凉爽,南北温差大,北部甚至长冬无夏。
因而夏宜避暑,冬宜赏雪、欢冰灯、进行冰雪运动。
1月平均气温-31至-15℃,极端最低气温达52.3℃(漠河1969年2月13日)。
7月为18-23℃,无霜期仅3-4个月,年平均降水量300-700毫米。
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翰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鄂温克等民族。
为中国木材、石油、大豆、甜菜、亚麻主要生产基地,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煤炭、黄金、机车车辆、机械、矿冶设备等亦占有重要地位。
全省共划12地级市、1地区、17县级市、51县、1自治县。
NO.1 木雕木雕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战国和汉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动物雕刻,唐宋时有人物、仙佛、鸟兽等木雕。
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日用器物大为发展。
并形成地方特色,如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
建筑装饰木雕,出现不少以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木雕的保养木雕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好的工艺品能体现出雕刻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术。
黑龙江春节踩高跷传统习俗

黑龙江春节踩高跷传统习俗黑龙江是中国大陆最北部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寒冷而多民族的土地上,春节踩高跷是一项深受欢迎且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一、起源与历史据历史记载,黑龙江春节踩高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在漫长的冬季,当大雪封山,村民们无法下山耕种时,他们便发明了踩着高跷前行的方式。
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行走,还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传统习俗。
二、形式与特点黑龙江春节踩高跷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踩高跷的人会穿上鲜艳的传统服饰,戴上特制的高帽,手中持有象征幸福和繁荣的红色绸带。
他们会组成队伍,在村庄的街道上或广场中展示他们的技艺。
踩高跷的动作娴熟而有节奏感,有的甚至能够做出翻转等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三、习俗的意义黑龙江春节踩高跷的习俗在当地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一种庆祝新年到来的活动,通过高昂的节奏和热情的表演,象征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未来的希望。
其次,踩高跷也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传统服饰和技艺的展示,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感受到祖辈们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最后,踩高跷也是一种团结互助的体现,参与踩高跷的人们需要相互协作,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增进社区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
四、保护与传承尽管黑龙江春节踩高跷在当地十分受欢迎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面临着一些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兴趣逐渐减少,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娱乐方式。
因此,政府和社区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习俗,例如组织相关的比赛和表演,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总而言之,黑龙江春节踩高跷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一习俗,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个民族的传统,并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友谊。
黑龙江地域艺术的分类与分布以及艺术美特征

、
黑龙江地域艺术“ 二人转” 的分类与分布
二人转是黑龙江省广泛流行的一种 民问艺术 形式 , 它从 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 传统二 人转历史上没有
艺术形式 , 从产生 的初期 一路走来就是在不断地吸收不同门 类 的各种 民间艺术 , 自己所用 。除秧歌 , 为 莲花落 的营养吸
一
黑龙江地处东北平原 , 区域 内部一马平 川 、 一望无 际, 与
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 , 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 有 天然的地理屏 障 , 各地区 、 民族之 问交流起来 比较方便 , 各 故 而这里可以做 到同气 连声 、 风俗 相融 。生 存在这里 的人们 ,
无论是生活 习俗 , 还是语言习惯 , 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 因而文 化 欣赏 口味也基本相 同 , 这才使得二人转这 种艺术形式能够 在 如此广阔的区域 里得到流传 , 得到老百姓 的共 同喜爱。
民间笑话 , 多种 江湖人 的生 意说 口儿 , 歌的扇子 、 秧 手绢 、 莲 花落的竹板 、 杂技武术 、 时调小 曲等都各有借鉴 。 “ 宁舍一 顿饭 , 不舍 二 人 转” 二 人 转不 仅形 式 简单 自 , 由, 而且演 出环境也很灵活简单 , 论是在东北特 色的炕头 , 无
还是在扬着雪花的场院 ; 无论 是冷风飕飕 的庙 台 , 还是在 马 棚和伙房都曾经有过二人 转的 身影。二人转 的演员也都 是 农 民、 民的儿子 , 农 或曾经的农民 , 以他们最了解农 民的生 所
从表演形式来 分有 以下三种 : 常见 的是二 人对 唱对舞 , 最 俗
称 “ 玩 意 儿 ” 一 种 是 只有 一 个 人 边 唱 边 舞 的独 角 戏 , 称 双 ; 俗
关 键 词 : 域 艺术 ; 类 与 分 布 ; 地 分 黑龙 江地 区 ; 艺术 美特 征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黑龙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以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基本情况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等56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形式,代表性的有满族的“满族清唱”、“满族大歌”、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韩族的“三弦”等。
这些曲艺音乐形式在歌唱方式、曲调风格、表演内容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满族清唱满族清唱是黑龙江地区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流行于满洲地区,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曲艺音乐。
其特点是以凄婉悲怆的音色和抒情的歌词表达满族人的情感和生活。
清唱中歌者常常会辅以动作表演,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2.满族大歌满族大歌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是满族歌谣的一种。
其曲调宏亮悠扬,歌词内容通常表现出了满族人民的忠诚、坚韧和豪迈。
大歌在满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常被用于祭祀、宴会和劳作等场合。
3.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以其特有的节奏感和音调,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和奔放。
尤其是在马头琴的伴奏下,蒙古族长调更加激昂澎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4.蒙古族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悠扬的音色而闻名。
在蒙古族音乐中,马头琴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独奏,还可以与歌唱相伴,增添音乐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5.韩族三弦三弦是韩族传统乐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韩族人民常常会在集会、婚礼和宴会等场合演奏三弦,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流域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独特,物种资源丰富。
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袤的森林中,桦树皮艺术就是他们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从桦树皮的特点出发,探析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
桦树皮是桦树的外皮,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用性,适合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
鄂伦春族作为传统的狩猎民族,生活在丛林中,长期以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作生活工具,如狩猎用具、渔具、住房用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桦树皮不再仅仅是实用工具,而成为了鄂伦春族独特的艺术载体。
桦树皮艺术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鄂伦春族的工匠需要在适宜的季节采集到完整的桦树皮,然后将其晾干,剥离其内部的粗硬部分,最后将皮层切割成所需形状。
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对桦树皮的认知和处理技巧,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桦树皮艺术品。
桦树皮艺术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鹿角舞”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因为鄂伦春族的祖先常常在狩猎时见到鹿群在林间跳跃,所以将鹿的形象融入到舞蹈中。
在桦树皮艺术中,也可以看到鹿角的形象,这些形象是由工匠用桦树皮手工制作而成的,栩栩如生。
桦树皮艺术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鄂伦春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通过桦树皮艺术,鄂伦春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传递给后人,使之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是中国东北地区难得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也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桦树皮艺术,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东北地区的工艺品有哪些

东北地区的工艺品有哪些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也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
1. 纸剪艺: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纸剪传统,其纸剪作品细致精美,用来装饰窗户或者墙壁,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2. 玉雕:东北地区盛产各种质量优良的玉石,玉雕工艺技术也非常发达,常见的玉雕品包括佛像、动物形象和各种饰品。
3. 木雕: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木雕工艺品也非常流行。
木雕作品以其精湛的刻划技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名,常见的木雕作品有小动物、人物形象和传统建筑等。
4. 刺绣:东北地区的刺绣工艺也非常有特色。
例如,黑龙江地区的东北刺绣以其细腻的线条和图案而闻名,常用于装饰服饰和家居用品。
5. 冰雕:东北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冰雕艺术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哈尔滨是中国最著名的冰雕之都,每年举办的冰雪大世界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
总之,东北地区的工艺品丰富多样,反映了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以上只是一些代表性的工艺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工艺品也非常具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黑龙江流域的民间艺术
【内容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部的省份,西部属于松嫩平原,东北部位于三江平原,在北部与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界之边。
黑龙江流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北部的水系,亦为中国四大江河之一。
黑龙江流域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存在,“龙江文化”是具有独特民族特点与地理特点的文化产业,龙江民间艺术在其中是不可缺少。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
赫哲族、鄂温克族、锡伯族、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是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主要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都带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形成了“龙江艺术文化”。
北方独特的艺术文化基因、独特的历史积累,使黑龙江流域民间艺术展示出其独具风格的特点和思想内涵。
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审美以及思维方式都可以通过一些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展现出来。
比如:民间的舞乐、戏曲以及使用的舞具、乐器、脸谱;民俗活动中的灯彩、皮影;日常生活中的年画、剪纸等。
由于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
受到各自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影响,以至民间艺术的选择样式是多姿多彩的。
人们在创造这种民间艺术的时候,也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之谈”。
如“红配黄,亮堂堂;蓝配紫,一堆屎”等类型的口诀,这类口诀在年画的制作上是在经验的积累中归纳出来的配色方法,也是年画的一种色彩特点。
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品,就是从其民族定居以来形成的桦树皮文化演变而来的。
桦树主要生长的地理位置是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生活所在的大、小兴安岭可以说是利用桦树进行日常生活的一个绝佳位置。
桦树皮通过鄂伦春族人的双手可以变成各式各样的生活器皿,如小船、首饰、杯具等。
鄂伦春族的字面含义是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民族,他们主要的社会生产是以狩猎为主。
现今,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之下才开始走出森林进行农业和工业的社会生产,但是鄂伦春民族生活习惯还是贯穿这一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的民间艺术主要有:桦树皮工艺品、皮质刺绣等。
能歌善舞也是这个长期狩猎的民族精彩丰富的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舞蹈中包括的“假面舞”就是由于其信奉萨满教而来的。
假面舞,顾名思义是带上含有萨满寓意的面具,穿戴与萨满巫师类似的服饰进行“跳神”,这种形式的“舞蹈”
表达的意义是希望带来明年的丰收之年。
鄂伦春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狩猎、捕鱼是其主要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狩猎的环境被兴安岭的茂密山林所包围,桦树这种耐寒性植物即被族人所加工利用。
水杯、笔筒、背包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用桦树皮进行制作,因为桦树皮的质地柔软且有韧性,防水防潮,制成生活用品后便于携带,所以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也就一直保存下来。
黑龙江流域地区有许多信奉萨满教的民族,“跳神祭祀”成为萨满教的一项主要活动。
因为其信仰的是万物之灵性,属于多神崇拜。
在满族的传统祭祀中有“家祭”和“野祭”两种,到了后来进行这种祭祀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祈求和感谢神灵赐予合家安康、子孙满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到了现代,在一些民俗艺术展览上,萨满的服饰、神器、面具已经成为黑龙江流域萨满文化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萨满所穿的服饰中带有许多动物、植物的因素。
藤草、毛草、树皮、羽毛、鱼皮、动物皮、动物造型装饰物等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代表着萨满观念的象征物。
满族人生息繁衍于白山黑水之间,服饰则是满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
因为以前的满族人在东北地区寒冷的山林中生活,长袍成为男女日常的主要生活穿着。
早期的样式是圆领、大襟、窄袖,下摆左右两侧开叉,腰系带子,这种样式是为了骑马射箭、抵御风寒而形成的。
最初,女子与男子所穿的袍子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清朝统一全国后,满族妇女的衣袍开始变得华美起来。
服饰的用料、选色搭配、刺绣的纹样等细节都被重视开发,旗袍这种美丽的服装诞生了。
旗袍的样式在现代设计师的改动和创新之下,现代女性也可以穿得很时尚,所以这种传统服饰可以流传不衰。
这种满族服饰也是中华民族服饰艺术的一部分。
满族人在刺绣与剪纸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比较突出,刺绣主要绣在衣服、鞋、荷包、帘艺、枕头顶上。
所绣的图案有人物、花鸟、山水、吉祥纹样,都是一些表现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幸福美满的向往的图样。
这些古老的绣品也成为民间工艺的宝贵实物遗存。
剪纸在满族的民间工艺中属于较为普遍的技术,所剪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纸张,桦树皮、麻布、兽皮等材料也可以被剪成各种想要的图案,装饰在一些生活用品上。
早期的剪纸据说是因为与神和祭祀息息相关的,而再后来的一些剪纸艺术则大多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态,如坐花轿、儿童嬉戏、动物形态等。
而现在民族文化被重点保护与发展,剪纸则更具水平,除了一些传统题材以外,又加入了一些与民俗、历史等有关
系的题材,剪纸艺术则成为当代满族民间艺术的生动代表。
“剪贴”作为一种装饰手法在民间艺术中被广泛地应用,鱼皮画的起源就与之密不可分。
鱼皮画是赫哲族的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制品。
“依江为生”的赫哲族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是北方少有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这种渔猎的生活方式致使其族人的日常生活与鱼类息息相关,鱼皮艺术品即表达了赫哲族人以“渔”为中心的生活状态。
赫哲族人熟练掌握鱼皮衣、鱼皮裤、鱼皮靴等生活用品的制作手法。
他们用独特的工具,如木锤、木槌床、木齿锯等来制作鱼皮产品,这种制品可以展现出民族的艺术脉络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
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多艺术家借鉴鱼皮工艺,利用鱼皮、桦树皮这种具有独特肌理的自然物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这种搭配可以使画作更加自然生动,立体感强,更加古朴深邃。
黑龙江的民间艺术还有很多,如民间版画、雕塑工艺、冰雪山水画等,其民间艺术也已经与现代艺术开始渐渐联系在一起。
现代艺术家喜欢它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符号,老百姓喜欢它是因为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接地气”的艺术。
其实,不论是黑龙江的民间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罢,都是中国
艺术中的一分子,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代表中国的民族文化。
(注:本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黑龙江流域民间工艺品的实践性研究,项目编号:13c009)
参考文献:
[1]王邦雄.美术?设计?社会[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佟悦.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